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藏族地域文化

什麼是藏族地域文化

發布時間:2023-02-15 17:15:34

① 川西的藏族和西藏的藏族有哪些一樣的地方

小編平時是一個特別喜歡旅行的女漢子,在有時間的時候也有過很多次長途的旅行的經驗,比如說去過川西和西藏等等的一些地方,很多人都知道川西以及西藏都有藏族人民居住,很多人比較好奇川西的藏族和西藏的藏族有哪些不一樣呢?其實川西的藏族和西藏的藏族不同之處,就是藏族的生活條件以及飲食習慣和語言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別。

② 分析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自然環境,農業生產方式、地域文化有何不同

地形:高原 平原
氣候:青藏高原是高山高原氣候寒冷,太陽輻射強;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
水文:青藏高原上湖泊眾多,冰川廣布;長江中下游平原河網密集
農業生產方式:青藏高原高寒,適合牧草的生長發展畜牧業,河谷地區氣溫較高,發展種植業——河谷農業;長江中下游平原耕作業,種植水稻為主
地域文化:青藏高原是藏族傳統文化,游牧文化;長江中下游平原是農耕文化

③ 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孕育了怎麼樣藏族文化,青藏高原地理環境對藏族文化的影響

中華地域文化的研究者當中,完全未曾注意到青藏高原這一廣大區域的恐怕為數很少,把青藏高原的文化作為一個專門的地域文化研究課題,是有其充分的理由的。一方面,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在數千年的歷史 中深刻地影響著高原的經濟生產活動和居民的社會生活,造成了它的文化具有許多與高原以外的其他地域明顯 不同的特徵;另一方面,青藏高原雖然地域十分廣大且交通十分不便,但是通過對比仍然可以發現許多作為基 礎文化的共通的內容,青藏高原的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其他組成部分有著密切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使自己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要素。此外,青藏高原是黃河、長江流域農業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亞沙漠綠洲文化、南亞印度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匯合點,它具有若干綜合性文化的特徵。因此,從研究中華地域文化的角度來 看,把青藏高原的文化作為一個類型,將其命名為青藏文化是一件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從廣義上說,青藏文化應當是古往今來的青藏居民在高原上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具體到作為一種學術研究的對象並且可以大致規定其范圍的青藏文化,是指歷史上活動在青藏高原上的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綜合,是這些民族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藏族起源傳說
有關藏族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說是來自印度,是釋迦牟尼的後裔;有的以藏族人相貌與馬來西亞人相似,而認為應是有馬來西亞半島遷徙而來。然而,在藏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則是記載在藏文史書《西藏王統記》中的一段「獼猴變人」的傳說。
相傳普陀山上的觀世音菩薩命其獼猴徒弟,由南海到雪域的西藏來修行。為了度化西藏,獼猴與當地的妖女結合,生下六隻小猴,老猴將它們送到果樹林間,任他們各自覓食生活。這些小猴長大後,互相交配又生下了五百隻小猴,如此愈生愈多,眼看樹林間的果子漸漸稀少,觀世音菩薩便命老猴到須彌山中取來天生五穀種子,撒向西藏大地,於是長出了各種穀物。這些猴子改吃五穀,尾巴漸漸縮短,逐漸進化成人形,這便是藏族的祖先。
傳說在澤當東方的貢布山上,還留有當年猴子們棲息的「猴子洞」遺跡,而「澤當」在藏語里就是「猴子玩耍之地」。離澤當不遠的撒拉林,傳說是老猴當年穀撒大地的地方,有「藏族第一塊田地」之稱,至今,每逢春耕播種時節,藏人們仍要到這里抓一把「神土」,以保佑豐收。
這樣的神話傳說固然無從考證,卻反映了西藏高原在人類有記載歷史之前便已有原始人類活動,這由近年陸續在林芝、定日、昌都等地發現的舊石

④ 什麼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

(4)什麼是藏族地域文化擴展閱讀

在中華文明一體多元的發展格局中,首先發展起來的是同中有異、異中見同、多姿多彩、爭奇斗艷的地域文化。如從夏商周三代到戰國,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形成了燕趙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甘隴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嶺南文化、吳越文化等。

在這些地域文化中,只有齊魯文化在秦漢時期完成了由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轉化,其他地域文化只是作為文化的因子融入了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孔子站在前所未有的理論高度上將傳統的政治與道德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因而給齊魯文化注入了新的靈魂。有了儒家學說,齊魯文化才真正具有了民族、地域的超越性,才真正能夠擔負起領導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

到了漢代,經過董仲舒改造的儒學,對穩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對於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它既獲得了統治者的青睞,又得到被統治者的認可,是中國宗法農業社會最適宜的意識形態。

⑤ 藏族的文化有什麼特點

藏族文化的特點有以下這些:

1.獨特性和完整性: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為主,解放之前因為藏區還處於幾乎封閉的環境,它的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響較少,保持著較完整的原始狀態,因此,現在可以說現在保留著的文化較完整。

2.地域性和多樣性:藏區以地域主要分為衛藏、康區、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現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環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區等所處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勞動產業不同而言牧區、農區、農牧結合以及少數的漁業區的文化不同。

3.宗教性和包容性:藏區的文化可以說幾乎全部都跟宗教有關聯或受宗教的影響,藏傳佛教是佛教與藏區土生土長宗教「苯教」結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獨特性。藏區的文化具有包容性,藏區的文化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點,將這些特點與藏區本身的文化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

(5)什麼是藏族地域文化擴展閱讀:

1.藏族的風俗習慣是指中國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風俗習慣,包括婚喪、飲食等習慣。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建築文化:

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在西藏古代建築藝術中,最富有民族和時代特色,多依山而建、規模宏大,氣勢渾厚,工藝精緻,金碧輝煌,蔚為壯觀。從佛教寺院形成之初,到藏傳佛教寺院建築藝術主體風格的形成,其間大體經歷了寺廟、寺院、宮殿與寺院建築融合的三個發展階段。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房子外牆厚實,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

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因外觀很像碉堡,故稱為碉房 。

3.服飾文化: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文藝表演和節慶活動時,各式色彩明艷的藏族服飾都會成為焦點;而藏族民眾日常的服裝則以藍色、白色為主,配之以艷麗的腰帶或花邊。在牧區,藏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

女皮袍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給人以「慈善」、「愛撫」的聯想。此外,藏族服飾還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強烈的顏色,配色大膽而精巧。

⑥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大家都知道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麼大家了解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嗎,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篇1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1、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於「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在理論上被定位於大文化范圍之內,並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的藝術形式之一。

2、藏族人民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並具備一定審美特徵的藝術表現形式,並且順應自然規律和文化發展規律,結合民族所處地理環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風格的「藏舞」。

3、藏族是一個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以至於全民信教。觀看藏舞表演時,可以注意舞者雙手的動作,雙手在藏族舞蹈中尤為重要。從對雙手的基本要求看,除靈活多變外,手勢還要如同「蓮花印」,即雙手要像盛開的蓮花瓣,要有層次地旋轉,在旋轉中產生優美的想像,這充分展現了藏族人民對宗教的虔誠和信仰。這種舞蹈姿態所反映出來的心理願望既符合舞蹈藝術的基本要求,又體現了先人們講究勻稱的美學文化思想。

藏族民舞的表演風格

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一運用。如「熱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諧」、貢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動作非常講究,不論手持道具與否,其「上身動作像雄獅」威武雄壯,極富有高原人彪形壯漢的氣質,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惡環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動作則含蓄典雅,給人以健康和優美的感覺。與此同時,「果卓」、「果諧」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動作稍向前俯,這不是表現背東西的舞蹈,這一現象除了與服裝的肥厚、裝飾物等有關外,從舞蹈學角度分析,向前微俯與動作的大小、強弱、高低對比等關系密切。

此外,氣息的運用也是藏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藏族民間舞蹈的動律與風韻,內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都是通過特有的呼吸方法協調一致,最終達到藝術之升華。藏族民間舞蹈表現感情之奔放、含蓄、熱情、沉著,以及節奏之明快、緩慢,都是通過氣息的運用帶膝部的屈伸和步法,並貫注全身,構成舞姿造型的流動和延續性。

藏傳佛教在祭祀禮儀中,採用頭戴各種神祗面具,吸收大量藏族民間舞蹈成份而編排的程式性舞段,成為宗教本身和藏民用來驅鬼求神、造福來世、宣揚佛法天命、解說因果關系和表演佛經故事等的宗教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藏傳佛教的各個教派所採用,稱其為《羌姆》。《羌姆》中的舞蹈,包括民間「鳥冠虎帶擊鼓」的大型「巫舞」。舞蹈多由「擬獸舞」和「法器舞」混雜而成。表演時,沒有歌唱,氣氛庄嚴、肅穆,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青海地區又稱作「跳欠」。每逢釋迦牟尼的誕辰、藏歷新年以及藏傳佛教的重要宗教節日,青海各大藏傳佛教寺院,如塔爾寺、隆務寺等,都要舉行盛大的《羌姆》活動。

隨著嗩吶、法號、螺號、鼓鈸等奏出的洪亮而庄嚴的樂曲。擔任《羌姆》表演的老少喇嘛們,頭戴各種神、獸面具,手持法器或兵器,按照神位的高低順序出場。在震撼人心的祭祀樂曲伴奏下,這些「鳥冠虎帶」的諸神一邊接受著信徒們的伏地磕拜,一邊列隊環繞寺院表演場地,揚手、提足地旋轉前進,以此作為整個《羌姆》活動的序幕。緊接著一組組具有專題宗教內容的神舞蹈,如突出顯示神靈無上威力的「法神舞」、「凶神舞」、「金剛神舞」,表現地獄中小精靈們相互玩耍、嬉戲的「骷髏舞」,為人間帶來福祿的「鹿神舞」,以及表演佛經中「捨身飼虎」、「因果報應」等佛經故事的舞段,令人目不暇接。在這諸多的神獸舞蹈中,要數「骷髏舞」和「鹿神舞」最為活潑可愛、舞蹈性最強,也最受觀眾的喜愛。雖然這兩個舞蹈也是宗教舞蹈,但卻絲毫沒有宗教桎梏下的肅穆、陰森感。為了活躍氣氛,在連續的節目間隙,時而還插入由僧侶們進行摔跤、角斗等表演兼比賽的活動來娛樂民眾。

有不少人認為目前的藏族民間舞太守舊,沒有突破人舊模式了,許多已經加以改進的具有所謂「現代意識」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中我們的確看不到新意,有的只是一些形式上、表達上的創新,脫離了現代的審美要求。因此,若要在原有的舞蹈上有所突破,就要加強其時代感,保持其新鮮活力。那我們可以試想如果過分強調「原生態」會不會太過於保守,反而阻礙了它的發展呢?而又有一部分的人會說了:但你能說《酥油飄香》它不「原生態」嗎?是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原生態」並非將最原始的東西放到舞台上面,民間的原生態舞蹈,一直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可挖掘性,而我們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弘揚民族文化。

總之,藏族傳統民舞是藏族勞動人民智慧的文化結晶。因而,藏族傳統民舞猶如雪山深處一朵鮮為人知的聖潔高雅的雪蓮花。民間舞蹈具有奔放、熱情、粗獷、剛健的性格特徵,內容極其豐富。因此,我們要不斷繼承和創新藏族傳統民舞,使之發揚廣大。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篇2

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勞動和宗教,隨著舞蹈藝術的發展,舞蹈加上了音樂並運用化妝、裝飾、服裝、道具來加強舞蹈的表現力,服裝起著裝飾和烘托舞蹈表現的作用,並可以加強舞蹈的感染力,我們可以從岩畫、壁畫、唐卡、彩陶、國畫等資料上看到舞蹈藝術和服裝的發展情況。

早在公元八世紀時,蓮花生大師在桑耶寺開創了「跳神舞」活動,隨著「跳神舞」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種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飾藝術。時代發展至今,舞蹈的服裝,是以舞蹈為主進行設計的,是為舞蹈表演服務的。因此,服裝的式樣、色彩、裝飾,都由舞蹈本身的內容決定的。

舞蹈表現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藉助服裝來表現,因此舞蹈服裝設計在主動性上受到了舞蹈主體的約束,舞蹈服裝設計者在設計前需要與編導密切的配合。要了解編導的意圖和舞蹈反映的主體和內容,使服裝與舞蹈和諧一致,只有協調一致才能產生完美的藝術效果和視覺效果。

有著歌舞海洋之稱的西藏,不但各地區、市、縣有著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飾也有較大的區別。有些舞蹈熱情奔放、豪爽、強烈、粗曠,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靜、歡快、活潑,像藏族弦子舞。而鳳儀亭在選擇表現藏族舞蹈內容的服裝上,著意用不同的色彩來進行設計,不同的色彩給人不同的感受,比如:紅色給我們感覺溫暖、激情,使人聯想到陽光、火。

在舞台上,紅色最突出,顯得非常鮮明、美麗,使人感到光彩奪目,所以表現一些熱情奔放的舞蹈,往往用紅色。如特有感染力的西藏昌都地區的熱巴舞,不僅從舞蹈形式上還是從歡快的鼓點聲中,都能看到和感受到這個舞蹈的熱情和奔放。鳳儀亭的藏族舞蹈服裝大多採用紅色或者用紅色裝飾,這樣就會取得較好的視覺效果和表現效果,也可調整紅色的明度和純度,會產生更多不同色階的紅,如粉紅色,給人一種嬌美、清純羞澀之感。

表現柔美、恬靜的舞蹈,一般採用粉紅色較多。像大型樂舞《珠穆朗瑪》中表現母親河的舞蹈,設計者就用較寬的粉紅色作為裝飾邊,既有藏民族特色又表現了藏族女性柔美的一面。另外像桔紅、朱紅、桔黃這些典型的暖色調,它給人興奮活潑、華美之感。黃色在七彩色中明度最高,最鮮明,往往會在獨舞和領舞中採用。

另外,鳳儀亭在製作藏族舞台服裝時候,除了顏色之外,也很注重明度和純度較低的色調,比如黑色、藍色、咖啡色等的協調,它可以與其它色彩對比採用,能起到襯托的作用,尤其是進行裝飾的時候,這種深色能使裝飾紋樣突出,使整套服裝鮮艷度和明度增加,使色彩更加強烈、明亮、歡快。無彩色中的金、銀色是華麗的顏色,在舞蹈服裝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起到裝飾和點綴的作用,尤其在舞台燈光的照射下,更能發揮其特有的光亮度和華麗感。

在造型設計上,鳳儀亭的設計觀點是舞蹈服裝不受流行因素的影響,主要受舞蹈內容的影響,也就是說舞蹈內容所要表現哪個地區、哪個民族,設計者就採用哪個地區原有代表性的.民族生活服飾,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造型變化和色彩的變化,當然,如果能融合盡時尚流行元素,鳳儀亭也絕不會吝惜。

在面料的選用上,舞蹈服裝不需要考慮氣候冷暖影響,它的選料要配合舞蹈動作的完成,主要注重料子的懸重感、彈性和輕盈度,要用面料去盡量體現舞蹈者在舞台上表演的美感。 舞蹈服裝通過本身的造型,色彩面料的作用,配合舞蹈表現給觀眾一種美的視覺享受,使舞蹈增添更多的魅力,烘托舞台的氣氛,使舞蹈能夠更好地表現舞蹈的主題。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徵 篇3

藏族自古以來就是喜歌善舞的民族,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優美的歌喉,矯健的體魄,悠久燦爛的高原農牧文化和勞動生活則是他們即興歌舞創作的源泉。

藏族民間舞蹈的分類

藏族民間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兩大類,廣場自娛性舞蹈主要有諧、卓、果諧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諧、熱巴、囊瑪等。從流傳的區域看,果諧、堆諧、朗瑪諧等主要流傳於雅魯藏布江流域,流傳在金沙江流域廣大地區的主要歌舞形式主要有諧、卓等。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各類舞蹈正逐漸流行擴大至西藏全區及外省藏族居住區,並帶有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

藏族民間歌舞種類形式繁多,各類舞蹈在漫長的歷史文化中經過群眾的創作和濡染又因地區自然環境的不同而韻味不同、風格各異。如卓豪邁粗獷,諧柔美開朗,堆諧細膩精湛,果諧灑脫奔放等。但是作為一個民族舞蹈藝術的整體看,它的總體風格又是統一的,規律也是一致的。如「舞袖」成為藏族各類舞蹈中最常見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動作形式和表現手段,藉助「舞袖」來表達舞蹈者的內心感情,烘托舞蹈氣氛。另外膝部有規律的屈伸和顫動,也是藏族各類舞蹈均有的典型性動作。

藏族民間舞蹈的總體風格

藏族民間舞蹈是農牧文化與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藝術形式,其風格特點體現在舞蹈形象的動作刻畫上,表現在伴唱曲調的旋律特徵和歌詞上,又因農區、牧區、林區、半農半牧區之不同,而增添了地域的文化色彩。

藏族民間舞蹈體會的基本特徵包括:松胯、弓腰、曲背(向前傾),這一體態特徵既有受壓迫的宗教心理痕跡,更主要來自勞動者為減輕體力負擔的自我身體協調,帶有較強藝術性的創造,因此從舞蹈的角度看,又具有另外的一種美感,即勞動形成的身體各部分動感協調的美。藏族民間舞蹈體態的另一個特徵就是「一順邊」,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為主動、手和腳同出一側所形成的「一順兒」舞蹈動律,成為一種高原特有的姿態優美,嫵媚動人的體態特徵。

藏族民間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徵包括:膝部有連續不斷、小而快、有彈性的顫動和連綿柔韌的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間舞蹈「無屈不成動,欲動必先屈」的動作規律。這個「屈」除了要求顫膝外,也包括懈胯,由於這一律動的特點,使藏族民間舞蹈下肢主動,上肢松馳,形成自上而下,欲動先屈的動律特點,從而使舞蹈給人一種飄逸而又沉穩的感覺。

藏族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與歌唱藝術關系密切,形式多樣。其表演形式大多為載歌載舞、有舞必歌、以歌伴舞、以樂伴舞、歌舞樂一體。

藏族主要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徵

藏族歷史悠久,居住區域廣闊,由於受古代唐、南昭、西域文化以及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以及自然環境、勞動生產、風俗習慣的差異,民間舞蹈形式極為豐富多彩,風格韻味各有不同,又因為方言的關系,漢譯音的不同,同一類型的民間舞蹈形式卻又有著不同的名稱。

卓,漢語稱「鍋庄」或「歌庄」,是藏語「果卓」的變音。卓,是藏語對舞蹈的一種泛稱,同時,卓也是指勞動氣息濃厚、粗獷豪邁的藏族古老歌舞的形式之一。

卓是群眾自娛性無伴奏音樂舞蹈,男女分別或混合站成弧形對唱而舞,表演時,舞者相互牽手,以便兩隊取齊,人數多時,可達二三百人,歌曲在卓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可用於互相問候,以歌提問、應答。歌詞內容涉及廣泛,有弘揚宗教的,有歌頌家鄉的,有教導人們尊敬父母的,最常用的是一些描繪愛情的歌曲。詞曲多為雙句,長短不等。形式有一曲一舞,一般分為三段,開始平穩緩慢,曲調深精、舞姿矯健,中板舞姿粗獷奔放,快板飛騰激越。卓舞流行很廣,種類繁多,風格不一,牧區「卓」的慢板以唱為主,快板部分節奏急促,有跳躍和翻身動作;林區「卓」以工布地區最為著名,其中有近似射箭和模擬飛鳥的動作;流傳於後藏日喀則的「卓」,氣勢磅礴,技巧性強。「卓」區別於其它藏舞的最大特點是曲調遼闊深沉,節奏頓挫有力,生活勞動氣息濃,動作幅度大,強健鏗鏘,表現出藏族舞蹈中一種憨厚、深沉的個性特徵。

諧,漢語稱「弦子」,不同藏區的方言稱作「葉」或「依」。諧是藏族歷史上最悠久、最繁盛的歌舞藝術形式,源於四川巴塘,普遍流傳於四川、西藏、雲南、青海等藏族地區。諧以曲調優美、歌詞秀麗、舞蹈動律松馳柔美著稱。諧的曲調豐富,表演多樣,不同的曲子配以不同的舞步,歌調多為六言四句,內容大多為歌頌愛情、勞動、家鄉或自然景物等,它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各站一排圍成圓圈,一男子拉著弦子(藏式二弦琴)在前領舞,隨著弦子曲調人們邊歌邊舞邊前進,隊形時而向圈內聚攏,時而向外散開,舞蹈延綿流暢,活潑歡快,舞步多由靠、撩、拖、點、轉等動作組成,與手臂動作的擺、掏、撩、甩等配合自如。「拖步」與「點步慢轉」是常用的步法。傳統曲目包括《古來亞木》、《色令令桑浪浪》、《孔雀吃水》、《龍子巴母》等。

果諧,亦稱「苟諧」、「戈諧」、「果日諧」等,是藏語不同的漢字記音。意為「圍成圓圈跳舞」,又稱為「圈舞」,為群眾性自娛舞蹈。流傳在西藏的阿里、日喀則、山南、江孜以及拉薩附近。果諧屬於農牧區古老的歌舞形式,可在野外、村頭或室內進行,人數不限,男女老幼皆可參加。

⑦ 什麼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歷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

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范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

經過再三研究、反復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發展途徑

第一,地域文化要宏揚,要為經濟發展服務,但必須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能以欺騙消費者的手段獲取經濟利益。

第二,《志》屬信史,「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少女」,必須堅持其真實性,准確性,不然就失去了編史修志意義,失去了地方誌存在的價值;對舊《志》及新編《志》中的史實錯誤,必須堅決糾正,不能人雲亦雲,不能人為地製造和杜撰歷史,即使它有可觀的經濟開發價值,也要堅決擯棄。

第三,把旅遊、經濟開發、廣告宣傳,與編修地方誌工作嚴格區分開來。對前者,作為地方誌工作者,雖有義務著文闡清歷史真實情況,但無權也無法干涉;對後者,即所從事的職業本身,必須堅持「史德」、「史識」,秉筆直書,維護歷史的真實性,也就是維護地方誌的歷史地位。

⑧ 中國的地域文化有哪些,如何區分每個地區

地域文化不同於省份劃分,一般來說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人文習俗,以及當地人的性格都是由地域文化而產生的,比方說吳越文化,分布於江蘇的蘇錫常,還有上海,浙江的一部分,這些地方的人文,飲食,方言都比較接近,所以說雖然不屬於一個省份,但是當地人互相都很有認同感,而我國還有江淮文化,東北文化,巴蜀文化,廣府文化等多個地方。

在我國的西南地區,不僅僅包含了巴蜀文化,還有雲貴少數民族文化,巴蜀文化以四川和重慶作為代表,當地的方言以西南官話為主,並且飲食風格也是偏向於麻辣,雲南和貴州一帶的少數民族比較多,這里的文化也是極其具有特色,當地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服飾也是非常的鮮艷,而再往外面看,還有青藏文化和西域文化,這些地方就包含了現在的西藏,青海和新疆,當地主要以畜牧業為主,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很多獨特的民俗節日。

⑨ 藏族、雲南音樂的地域文化特徵

這個問度娘更全面客觀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藏族地域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