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沂蒙文化非文化遺產多少個

沂蒙文化非文化遺產多少個

發布時間:2022-04-23 21:23:09

❶ 沂蒙山小調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嗎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項,包括《柳琴戲》、《郯馬五大調》、《木旋玩具》、《小郭泥塑》、《沂蒙山小調》、《龍燈·扛閣》、《王祥卧魚》。

❷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有幾個

東省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最新非遺名名錄一覽
一、民間文學(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1梁祝傳說 濟寧市
21-2孟姜女傳說 淄博市
31-3嶗山民間故事 青島市嶗山區
41-4陶朱公傳說 定陶縣
51-5麒麟傳說 嘉祥縣
巨野縣
61-6董永傳說 博興縣
71-7孟母教子傳說 曲阜市、鄒城市
81-8魯班傳說 曲阜市
滕州市
91-9 孔子誕生傳說 曲阜市
10 1-10閔子騫傳說 濟南市歷城區
魚台縣
111-11爐姑傳說 淄博市張店區
桓台縣
121-12牛郎織女傳說 沂源縣
131-13八仙過海傳說 蓬萊市
141-14禿尾巴老李傳說 文登市
即墨市
莒縣
諸城市
151-15卧冰求鯉傳說 臨沂市蘭山區
161-16東方朔民間傳說 陵縣
171-17女媧神話 棗庄市
二、民間美術(29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82-1 楊家埠木版年畫 濰坊市寒亭區
192-2 高密撲灰年畫 高密市
202-3 宗家莊木版年畫 平度市
212-4 東昌府木版年畫 聊城市東昌府區
222-5 張秋木版年畫 陽谷縣
232-6 清河鎮木版年畫 惠民縣
242-7 東昌葫蘆雕刻 聊城市東昌府區
252-8 曹州面人 菏澤市牡丹區
262-9 曹縣江米人 曹縣
272-10郎庄麵塑 冠縣
282-11聶家莊泥塑 高密市
292-12蒼山泥塑 蒼山縣
302-13惠民泥塑 惠民縣
312-14伏里土陶 棗庄市山亭區
322-15莒縣過門箋 莒縣
332-16五蓮剪紙 五蓮縣
342-17濱州剪紙 濱州市濱城區
352-18高密剪紙 高密市
362-19煙台剪紙 煙台市
372-20膠州剪紙 青島市黃島區、 膠州市
膠南市
382-21濰坊核雕 王緒德(濰坊市)
392-22鄄城磚塑 鄄城縣
402-23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縣
412-24西關村王家錫雕 萊蕪市萊城區
422-25滕縣松枝鳥 滕州市
432-26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市
442-27嘉祥石雕 嘉祥縣
452-28掖縣滑石雕刻 萊州市
462-29洛房泥玩具 棗庄市薛城區
三、民間音樂(14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473-1聊齋俚曲淄博市
483-2魯西南鼓吹樂嘉祥縣
菏澤市牡丹區
49 3-3道教音樂(嶗山道教音樂、青島市嶗山區
泰山道教音樂、膠東道教音樂、 泰安市
臘山道教音樂) 煙台市
東平縣
503-4山東古箏樂 菏澤市
513-5菏澤弦索樂 菏澤市
523-6臨清架鼓臨清市
533-7魚山梵唄東阿縣
543-8魯南五大調(郯馬郯城縣
五大調、滿江紅) 日照市東港區
553-9海洋漁號(長島漁號、長島縣
嵐山漁民號子) 日照市嵐山區
563-10 運河船工號子武城縣
573-11 山東民歌(沂蒙山山東省文化廳
小調、包楞調) 費縣 成武縣
583-12鄒城平派鼓吹樂 鄒城市
593-13大桿號吹奏樂 蓬萊市
603-14諸城派古琴 諸城市
四、民間舞蹈(2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14-1鼓子秧歌商河縣、濟陽縣
624-2膠州秧歌膠州市
634-3海陽大秧歌海陽縣
644-4龍燈扛閣 臨沂市河東區
654-5芯子(周村芯子、 淄博市周村區
閣子里芯子、章丘芯子) 臨淄區
章丘市
664-6商羊舞鄄城縣
674-7花鞭鼓舞 廣饒縣
(陳官短穗花鼓、花鞭鼓舞) 商河縣
684-8磁村花鼓淄博市淄川區
694-9魯南花鼓棗庄市台兒庄區
704-10莘城鎮溫庄火獅子 莘縣
714-11顏庄村花鼓鑼子 萊蕪市鋼城區
724-12百獸圖 新泰市
734-13獨桿蹺 新泰市
744-14抬花杠 武城縣
754-15綉球燈舞 齊河縣
764-16逛盪燈 新泰市
774-17陰陽板 鄒城市
784-18手龍綉球燈 濟南市長清區
794-19棲霞八卦鼓舞 棲霞市
804-20踩寸子 淄博市臨淄區
814-21柳林花鼓 冠縣
五、戲曲(23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25-1柳子戲 山東省文化廳
835-2五音戲 淄博市
845-3茂腔 膠州市 高密市
855-4藍關戲 萊州市
865-5一勾勾 臨邑縣
(四音戲) 東平縣
875-6柳琴戲 棗庄市 臨沂市
885-7京劇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青島市
895-8呂劇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東營市東營區
廣饒縣 博興縣
905-9柳腔 即墨市
915-10山東梆子 泰安市 菏澤市 嘉祥縣
梁山縣
925-11萊蕪梆子 萊蕪市
935-12東路梆子 惠民縣
945-13棗 梆 菏澤市
955-14大弦子戲 菏澤市
965-15兩夾弦 定陶縣
975-16大平調 菏澤市牡丹區
東明縣
985-17四平調 成武縣 金鄉縣
995-18 皮影戲
(黃墩皮影戲、 日照市嵐山區
山亭皮影戲、 棗庄市山亭區
濟南皮影戲、 濟南市
定陶皮影戲、 定陶縣
泰山皮影戲) 泰安市
1005-19木偶戲 萊蕪市萊城區
(賈家窪村傀儡戲、寧陽木偶戲)寧陽縣
1015-20漁鼓戲 沾化縣
1025-21扽腔 博興縣
1035-22鷓鴣戲 淄博市臨淄區
1045-23王皮戲 平陰縣
六、曲藝(10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56-1山東大鼓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1066-2山東琴書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菏澤市
1076-3山東快書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1086-4膠東大鼓 煙台市
青島市
1096-5山東八角鼓 膠州市
聊城市東昌府區
1106-6山東落子 單縣
1116-7山東花鼓 菏澤市
1126-8鶯歌柳書 菏澤市
1136-9端公腔 微山縣
東平縣
1146-10鼓兒詞 棗庄市市中區
七、民間雜技(3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57-1 聊城雜技 聊城市
1167-2 寧津雜技 寧津縣
1177-3 孔樓雜技 巨野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18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88-1 濰坊風箏 濰坊市寒亭區
1198-2 彩印花布 山東省文化廳
1208-3 藍印花布 山東省文化廳
1218-4 魯錦 山東省文化廳
(魯西南民間 鄄城縣
織錦技藝) 嘉祥縣
1228-5 黃金溜槽碓石砌灶
冶煉技藝 招遠市
1238-6周村燒餅 淄博市周村區
1248-7龍口粉絲傳統手工
生產技藝 招遠市
1258-8鄆城水滸紙牌及雕版
印刷工藝 鄆城縣
1268-9鄆城古箏製作技藝 鄆城縣
1278-10周村銅響樂器製作技藝 淄博市周村區
1288-11臨清貢磚製作技藝 臨清市
1298-12濰坊嵌銀漆器 濰坊市
1308-13柘硯製作技藝 泗水縣
1318-14柳疃絲綢技藝 昌邑市
1328-15濰坊刺綉 鄧華(濰坊市)
1338-16海草房民居建築技藝 榮成市
1348-17景芝酒傳統釀造技藝 安丘市
1358-18萊州草辮技藝 萊州市
九、消費習俗(4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369-1德州扒雞製作技藝 德州市
1379-2孔府菜烹飪技藝 曲阜市
1389-3魯萊烹飪技藝 煙台市福山區
1399-4濟南烤鴨製作技藝 濟南市
十、歲時節令(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010-1寧陽端午彩粽習俗 寧陽縣
十一、民間信仰(2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111-1泰山石敢當習俗 泰安市
14211-2桃木雕刻民俗 肥城市
十二、傳統中醫葯(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312-1阿膠(東阿阿膠 東阿縣
製作技藝、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技藝) 平陰縣
十三、傳統體育與競技(4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413-1蹴鞠 淄博市
14513-2查拳 冠縣
14613-3梁山武術 梁山縣
14713-4螳螂拳 萊陽市
十四、文化空間(10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814-1祭孔大典 曲阜市
14914-2惠民胡集書會 惠民縣
15014-3泰山東岳廟會 泰安市
15114-4泰山封禪與祭祀習俗 泰安市
15214-5漁民節祭祀儀式 榮成市
15314-6漁民節 日照市
15414-7周戈莊上網節 即墨市
15514-8漁燈節 煙台市
15614-9海雲庵糖球會 青島市四方區
15714-10 天後宮新正民俗文化廟會青島市
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廳確定的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58項)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59項),現予公布。

❸ 中國有多少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

截止2017年6月,中國已有39個項目躋身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1項,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項。崑曲(2001年入選):崑曲又稱崑腔、崑山腔、昆劇,是元末明初南戲發展到崑山一帶,與當地的音樂、歌舞、語言結合而生成的一個新的聲腔劇種。明代初年在崑山地區形成了「崑山腔」,嘉靖年間經過魏良輔等人的革新,崑山腔吸收北曲及海鹽腔、弋陽腔的長處,形成委婉細膩、流麗悠長的「水磨調」風格,崑曲至此基本成型。《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鳴鳳記》、《玉簪記》、《紅梨記》、《水滸記》、《爛柯山》、《十五貫》等都是崑曲的代表性劇目,其中前三種有全譜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譜留存。清代中葉以後,崑曲主要以摺子戲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來的崑曲摺子戲有四百多出。中國古琴藝術(2003年入選):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四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2005年入選】: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汀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長調民歌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奈日烏日汀道(禮儀歌)、潮爾道(一種帶有持續低音伴唱的二重結構長調演唱形式)和一般歌曲。表現內容多為訓諭和倫理道德為主,根據不同地域和歌曲的結構規模、旋律形態、節奏組合和心理感受等差異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區域。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2007年入選):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肇始於民間文化,發展於各綠洲城邦國宮廷及都府官邸,經過整合發展,形成了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大眾性的藝術風格,並成為維吾爾族的傑出表現形式。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優秀的古典音樂,即大型古典音樂套曲的稱謂。中國蠶桑絲織技藝(2009入選):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這一遺產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等整個過程的生產技藝,其間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織機,以及由此生產出來的絢麗多彩的綾絹、紗羅、織錦和緙絲等絲綢產品,同時也包括這一過程中衍生出來的相關民俗活動。福建南音(2009入選):南音,發源於福建泉州,又稱「南曲」、「弦管」、「「郎君唱」等,各地名稱不一。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我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由於南音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曲調優美、易學易唱的特點,因而在閩南和海外擁有眾多的知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南京雲錦(2009入選):南京雲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是南京工藝「三寶」之首。南京雲錦配色多達十八種,運用「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於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故稱「雲錦」。安徽宣紙(2009入選):安徽宣紙的生產中心是涇縣。它生產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為主,配以部分稻草,經過長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凈、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對安徽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始於唐代,歷代相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貴州侗族大歌(2009入選):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於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體現。廣東粵劇(2009入選):粵劇主要流行於使用粵方言地區的城鄉。明末清初,弋陽腔、崑腔傳入廣東。清代咸豐、道光年間,廣東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為基本曲調,兼收高腔、崑腔及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用「戲棚官話」為基本語言,間雜以粵方言,逐漸形成粵劇。1912年前後,粵劇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廣州方言,表演體系日趨完善,開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調,並改假聲演唱為「平喉」演唱。《格薩爾》史詩(2009入選):格薩爾史詩主要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格薩爾史詩以其獨特的串珠結構,融匯了眾多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等,形成了氣勢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級故事」。史詩說唱傳統在一定意義上是地方性知識的匯總——宗教信仰、本土知識、民間智慧、族群記憶、母語表達等,都有全面的承載,史詩說唱傳統還是唐卡、藏戲、彈唱等傳統民間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同時也是現代藝術形式的源頭活水,不斷強化著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文化認同與歷史連續感,因而格薩(斯)爾史詩傳統堪稱民族文化的「網路全書」。浙江龍泉青瓷(2009入選):龍泉青瓷始燒於三國兩晉,古代龍泉哥窯是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龍泉窯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要求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歷史名窯。龍泉迄今已發現燒制龍泉青瓷的古窯址達360多處。在1700餘年的傳承過程中,龍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置、多次施釉、厚釉燒成和開片控制等傳統的獨特的燒制技藝。青海熱貢藝術(2009入選):始於15世紀甚至更為久遠的熱貢藝術是我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綉、雕塑、建築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其內容主要有釋迦牟尼傳、菩薩、護法神、佛經故事及仙女之類的佛像,因發祥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畔的熱貢(藏語「金色谷地」)而得名。藏戲(2009入選):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的藏語名叫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新疆《瑪納斯》(2009入選):《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為全世界第二長的史詩,僅次於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長度超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該史詩敘述了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英雄和首領瑪納斯及其子孫共八代人領導族人反抗異族(卡爾梅克人)的掠奪與奴役,為爭取自由而斗爭的故事。全詩共分八部,分別以該部史詩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並以瑪納斯的名字作為總名稱。蒙古族呼麥(2009入選):「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復音唱法潮爾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沖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因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呼麥作為一種歌詠方法,目前主要流傳於中國內蒙古,南西伯利亞的圖瓦、蒙古、阿爾泰和哈卡斯等地區。甘肅花兒(2009入選):花兒是流行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廣大地區的一種山歌,是當地人民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花兒結構分兩段,前段比興、後段是歌唱的主題內容。曲調具有濃郁的抒情性,演唱時用臨夏方言,有濃郁的地方氣息。「花兒」唱詞和曲調分「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花兒會」是一種大型民間歌會,又稱「唱山」。「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西安鼓樂(2009入選):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漢族民間大型鼓樂,已有千百年的歷史,在古長安及周邊地區,尤其是秦嶺北麓的眾多寺廟和道觀,這些廟、觀的廟會活動和多家民間樂社是西安鼓樂得以生存的基礎。西安鼓樂以竹笛為主奏樂器,無論是僧派、道派和俗派其有兩種表演形式,都有兩種演奏形式,即行樂和坐樂。朝鮮族農樂舞(2009入選):朝鮮族農樂舞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其歷史可追溯至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象帽舞是朝鮮族農樂舞中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盛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一帶,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書法(2009入選):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書法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今天依然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龐大的參與者和受眾,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篆刻(2009入選):中國篆刻是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既強調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也突出鐫刻中自由、酣暢的藝術表達,於方寸間施展技藝、抒發情感,深受中國文人及普通民眾的喜愛。篆刻藝術作品既可以獨立欣賞,又在書畫作品等領域廣泛應用。剪紙(2009入選):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和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中國剪紙是中國民間美術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考古,民間剪紙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雕版印刷(2009入選):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雕版印刷技術大約在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2009入選):中國傳統建築是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體系,以土、木、磚、瓦、石為主要建築材料。營造的專業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為諸「作」之首,在營造中佔主導地位。 中國匠師在幾千年的營造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工藝經驗,在材料的合理選用、結構方式的確定、模數尺寸的權衡與計算、構件的加工與製作、節點及細部處理和施工安裝等方面都有獨特與系統的方法和技藝。端午節(2009入選):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午節寄託著民族情感,內容豐富、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端午節習俗活動,使端午節成為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媽祖信俗(2009入選):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航海保護神,媽祖是該信俗的核心,包括口頭傳統、宗教儀式以及民間習俗,遍布中國的沿海地區。媽祖誕生和成長在公元10世紀的湄洲島,她致力於幫助她的同胞鄉親,並且因為試圖營救海難中的倖存者而獻身。湄洲漁民為紀念這位好姑娘,在島上建廟並奉為海神。每年都會有兩次正規的廟會來紀念媽祖,屆時當地居民、農民和漁夫此時都會暫時放下他們的工作,並祭獻海洋動物供奉媽祖像,表演各式祭祀舞蹈和其他演出。在全球5000座媽祖廟和私人家中,其他各類小一些規模的祭祀儀式也全年不停歇地進行著。京劇(2010年入選):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它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中醫針灸(2010年入選):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皮影戲(2011年入選):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珠算(2013年入選):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 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二十四節氣(2016年入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將天文、物候、農事和民俗完美結合,成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並逐步為全國各地所採用。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羌年(2009年入選):羌族的傳統節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地方的不同,又有「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還原節」等多種叫法,雖名稱不同,但內容卻完全一樣,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願為主要內容,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持續三至五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2009年入選):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一項傳統手工技藝,包括紡、染、織、綉四大工序。紡紗,即把棉花脫子、抽紗,把紗繞成錠。染色,黎族傳統的染料有植物染料、動物染料和礦物染料三種。織布,用踞織腰機進行織布;腰機簡單輕巧,容易操作。刺綉,黎族的傳統刺綉有單面刺綉和雙面刺綉兩種。刺綉的技術可根據針法、綉法和面料分為三個層次,把綉法、色彩、圖案三者結合為一體。刺綉工藝精湛,圖案朴實自然,富有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黎族棉紡織工藝,曾長期領先於華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時期,仍位居全國的前列。偉大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學習黎族紡染織綉工藝,並加以改進和提高,傳播了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國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人穿衣蓋被的習慣。這是黎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最卓越的貢獻。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2009年入選):木拱橋發現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營造這些橋梁的傳統設計與實踐,融合了木材的應用、傳統建築工具、技藝、核心編梁技術和榫卯接合,以及一個有經驗的工匠對不同環境和必要結構力學的了解。作為這項傳統技藝的載體,木拱橋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們的聚會場所。它們是當地居民進行信息交流、娛樂、神俗信仰、深化人際關系、深化文化認同的重要聚會場所。這種由中國傳統木拱橋創造的文化空間,提供了鼓勵人與人之間交流、理解與尊重的環境。新疆維吾爾族麥西熱甫(2010年入選):麥西熱甫廣泛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社區,由於地域或功能的不同,其表現形態豐富而多樣,是實踐維吾爾人傳統習俗和展示維吾爾木卡姆、民歌、舞蹈、曲藝、戲劇、雜技、游戲、口頭文學等的主要文化空間,是民眾傳承和弘揚倫理道德、民俗禮儀、文化藝術等的主要場合,是維吾爾傳統節慶、民俗活動的重要部分。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2010年入選)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是福建沿海木船製造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以樟木、松木、杉木為主要材料,採用榫接、艌縫等核心技藝,使船體結構牢固,艙與艙之間互相獨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結構形式,在「師傅頭」(閩南地區對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稱)指揮下,由眾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該技藝是人類造船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對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了革命性作用。中國活字印刷術(2010年入選):國人畢升於公元1041-1048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公元1298年王禎創制了木活字。活字印刷術是在小木塊上刻出凸起的單字,然後按照付印的稿件,揀出所需要的單字,組合排成一個版面而施行印刷的方法。採用活字印刷,一書印完之後,印版拆散,單字仍可用來排其他的書版。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對推動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見證著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目前,這種古老的活字印刷術至今在浙江省瑞安市傳承和使用。赫哲族伊瑪堪說唱(2011年入選):伊瑪堪說唱是赫哲族獨有的一種無伴奏,用葉韻和散文體形式進行的徒口講述,在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赫哲族,伊瑪堪的口口相傳,也是這個民族百年歷史變遷與民俗風情的唯一記錄方式。伊瑪堪或依瑪坎,含義為魚即哈(魚),也有的認為是故事之意或是表示赫哲族這個捕魚民族的歌。其形式有說有唱,類似漢族的大鼓、蘇灘、蒙古族的說書,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文學藝術,被譽為「北部亞洲原始語言藝術的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2012年入選)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福建木偶戲包含了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和漳州布袋木偶戲。福建木偶戲是我國木偶表演藝術的傑出代表,自公元十世紀始在泉州、漳州及周邊地區廣泛傳播,形成了完整的表演體系,深受群眾喜愛,而近些年卻遭遇後繼乏人的傳承危機。中國有多少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

❹ 沂蒙非遺的東西有什麼

臨沂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1、四項民間文學:《蒼馬山傳說》、《分金台的傳說》、《少年王羲之的傳說故事》、《雹泉廟古石獅系列傳說》。
2、傳統手工技藝9項:《杞柳編傳統編織技藝》、《中國結傳統編織技藝》、《傳統柳編》、《火筆畫》、《彩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蒼山向城虎頭帽》、《沂蒙老曲酒傳統釀造技藝》、《垛庄醬菜傳統製作技藝》、《烙畫葫蘆》。
3、曲藝2項:《腳打鼓》、《磨山魯南大鼓》。
4、傳統美術1項:《褚庄泥塑》。
5、傳統舞蹈1項:《八仙燈》。
6、文化空間1項:《三官廟廟會》;習俗1項:《送火神》。
7、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1項:《黑虎查拳》。

❺ 截止201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多少

截止2016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1372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批准分別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命名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518項);

2、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

3、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91項);

4、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153項)。

(5)沂蒙文化非文化遺產多少個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❻ 臨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畫畫

臨沂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腳打鼓》、《磨山魯南大鼓》;00文化空間1項:《三官廟廟會》;習俗1項:《送火神》;00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1項:《黑虎查拳》。
《杞柳編傳統編織技藝》、《中國結傳統編織技藝》、《傳統柳編》、《火筆畫》、《彩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蒼山向城虎頭帽》、《沂蒙老曲酒傳統釀造技藝》、《垛庄醬菜傳統製作技藝》、《烙畫葫蘆》。

❼ 山東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泰山

泰山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於泰安市,總面積24200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天下第一山」之稱。

❽ 沂蒙紅嫂精神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在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有一個偉大的母性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員,不遺餘力撫養革命後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她們就是沂蒙紅嫂。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紅嫂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的那種紅嫂精神,通過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撫養過的革命後代,延續傳承,從沂蒙山區走向全中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犧牲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閱讀全文

與沂蒙文化非文化遺產多少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