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紅山文化以什麼為圖騰

紅山文化以什麼為圖騰

發布時間:2023-02-16 06:51:23

『壹』 以龍作為圖騰不是從漢朝開始的嗎為什麼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那秦朝以前的怎麼辦

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是近代才興起的,好像是因為那首歌的原因。如果問爺爺奶奶輩的長輩,他們那時還沒有龍的傳人這個說法。

但是龍作為圖騰在中國是很久遠的事,濮陽的蚌殼龍至今也有六千多年歷史了。中間也插了商代的圖騰是玄鳥,黃帝部落的圖騰是熊,而龍完全穩定圖騰最高的地位的確是在漢代,劉邦假託自己出生和龍有關,後來的帝王便開始漸漸沿用這個說法。(秦始皇是祖龍的說法故事似乎是後人假託的,很著名的那個今日祖龍死)。

其實現代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也只能算是個信仰問題,要深究的話,可以找不少材料證明龍在中國古代貫穿性的作用的確可以用這個稱呼。也可以找一堆材料說是現代產生的附會結果,古人根本不認賬(封建年代只有帝王能用類似意思的稱呼)。

『貳』 紅山文化指什麼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 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 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 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龍,是中華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歷化封建帝王極權的化身;那麼, 紅山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樣的關系?這一課題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東北的遼河流域。

1.陶塑藝術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2.石雕藝術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紅山文化陶器呈現四大特徵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帶蓋<!--ADV_CONTENT-->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貓頭鷹是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窗口。從目前大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位在東北遼寧的赤峰一地,發現西元5000年之久的遺址,也就是盛名的紅山文化,當地出土的玉器蔚為玉石藝術的瑰寶,1908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發現於赤峰紅山後,初期稱為「赤峰紅山後文化」,後來因中日戰爭調查工作停頓;1954年後恢復考古,大學者尹達正式定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若根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的數據,其鼎盛時期經校正後約為西元前3500年。 紅山文化的遺物多為石器和陶器,最具知名者是精美的玉器,尤其擅長圓弧造型玉雕表現,主要玉材是來自東北特產的「岫岩玉」,即蛇紋石類的石材。

『叄』 紅山文化時期把哪些圖騰做為崇拜物

紅山文化時期

『肆』 論述紅山文化特徵及其意義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地區西南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1]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中文名
紅山文化
外文名
Hongshan Culture of China
發源地
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
分布流域
大凌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
類別
古文明
精品薦讀
如何鑒別紅山文化玉器
作者:說文解物
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是什麼?
作者:說文解物
紅山文化中的鳥圖騰究竟是些什麼鳥
作者:說文解物
快速
導航
分期與類型歷史價值考古發掘經濟狀況文化源流出土文物耳雙蛇石雕陶塑玉器文化關聯文化遺址出土文物紅山玉龍紅山女神研究進展
概述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重要遺址分布圖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
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細石器工具發達,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

『伍』 紅山文化是怎麼樣的

紅山文化是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的一支新石器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左右。關於紅山文化的認識歷經曲折,最初發現時只不過當做一種普通的地域文化,以彩陶「之」字形紋陶、細石器和石質掘土工具為基本特徵,沒有什麼太突出的看點。時間步入20世紀80年代,在北起西遼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灣北岸,並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區域內都發現了許多紅山文化的典型遺址,也涌現出了大量區別於以往普通遺存的重要發現——女神廟、積石冢、祭壇及大量隨葬的精美玉器,從而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紅山文化性質與地位的認識,大家開始把目光集中於紅山文化,關注它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構成和發達的史前文明。

紅山文化的重要發現都與原始宗教有關,最能反映當時人的精神世界和社會發展程度。在遼西凌源牛河梁和喀左東山嘴遺址,與原始宗教相關的設施層出不窮,非常有代表性。牛河梁遺址綿延10餘公里的多道黃土山樑上,有規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積石冢群和祭壇等大型遺跡,並由它們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宗教祭祀群,其場面之大、設施之全、等級之高,在史前時期是不多見的。

玉龜女神廟位於牛河梁主梁的北山丘頂部南側的一處平緩坡地上,平面為「亞」字形,面積75平方米,由一個多室和一個單室兩組建築構成,半地穴式的土木結構。多室建築南北總長18.4米,東西寬在7米以上,結構比較復雜,包含一個主室和幾個相連的側室和前後室等。單室建築長6米,寬3米左右,結構比多室簡單。在女神廟內發現了紅陶彩繪的壁畫和祭器殘塊以及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等,並出土了具有絕高藝術性的泥塑人物群像,皆為女性。已發現的人像殘塊有頭部、肩部、胸部、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等,分屬6個不同的個體,與真人大小接近,位於主室中心的大鼻、大耳竟為真人的三倍大小。特別是這里出土了一尊與真人大小相當的彩色頭像,高22.5厘米,出土時呈鮮紅色,眼眶、面頰尤其鮮艷,唇部塗朱。頭像雖然缺了半邊耳朵,但造型依舊十分傳神,嘴角微微上翹,臉頰隨著上下唇的翹張而微顯笑態,流露出一種神秘感。眼球的處理更為精妙,在凹陷的眼窩里嵌入兩個淡青色的圓玉片,使日艮睛顯得炯炯有神。頭像眉骨、顴骨很高,具有典型的東亞蒙古人種特徵,應是依據蒙古人種女性藝術誇張神化而產生的女神形象。

積石冢環繞女神廟而建,散布於各個山頭,分為多個把點,多選擇在高度適中的崗丘頂部,一般是一個山岡一處石冢,積石冢平而形狀分為圓形、方形兩種,以石板搭建成墳墓,墓室、墓蓋、墓底、墓界均為石板,邊緣壘砌規整。每一處積石冢群均是小墓圍繞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築石牆以為框界,一個家內一般只有一個中心大墓,均居於冢的中心部位,與小墓之間形成明顯的主從關系。大墓上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在山崗之巔層層迭起,具有後世帝王陵般的氣勢。大墓墓主皆為男性,其隨葬品亦明顯多於周邊小墓。除了玉器以外,一般不隨葬其他的物品。陶器多擺放在冢上,是一種紅色的筒形器,不是實用器,都沒有底部,被成排地豎立放置在冢周圍的一圈台階上,與喪葬儀式或墓上祭祀活動有關。

祭壇是積石冢的附屬設施,在牛河梁遺址祭壇是積石冢內由石樁圍成疊起的圓壇,形成三圈三層的結構。在東山嘴遺址,祭壇坐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40米,南端為空曠的場坪,中央為卵石鋪砌的圓台,北側為一方形的祭壇,分內外兩重,內置許多密排立置的長條列石相聚成組。祭壇遺址內出土有殘破陶祭器、女性裸體陶塑像、石器、玉器等,並發現大片紅燒土面,是一處由祭場、祭台、祭壇組成的大型露天式宗教禮儀活動場所。

紅山文化的另一獨特之處是有大量精美的玉器。首先是墓中只隨葬玉器,這與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普遍隨葬有陶器迥然不同;其次是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比較固定,同種器物常成對出現,左右對稱,充分反映出濃厚的宗教祭祀色彩。墓葬玉器除常見的玉鐲、玉箍、玉璧等之外,還有玉龜、玉蠶、玉鳳等動物造型,勾雲形玉佩是其代表性的玉器種類,而最為奪目的亮點,則是玉龍。玉龍大體可分兩類,一類半圓形,體形細瘦,長鬃飄飛,形似英文字母「C」,稱「C形龍」,另一類呈環形,環體肥厚,形象似豬,頭部肥大,雙耳飽滿,嘴和鼻樑上有活靈活現的皺紋,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微微突起,稱「玉豬龍」。玉豬龍也是中國龍文化最早的形象起源。在紅山文化中極其罕見,在一些大墓中也只有一兩件,且置於墓主的胸前,顯得非常珍視,不應是一般人所有,也不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而更像一種圖騰物,可能是紅山文化先民們的族徽。

紅山文化女神廟是中國最早的神殿,其規模和組合形式表明它不會是一個民族或部落所能擁有,而只能是為整個文化共同體所共有。牛河梁又正處於紅山文化分布區內四通八達的中心地帶,它應是該文化一處高層次的聚落中心。女神廟里的女神像,以真人為依據塑造而成,比例適中又極富表情,供奉的可能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更有人認為她就是紅山人的女祖。

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起源歷程中精彩的前奏,其玉器不僅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了以玉為佩、以玉為祭、以玉為葬等哲學觀念,因此,紅山文化又被稱為「遠古玉器中心」。

『陸』 遼寧朝陽紅山文化是什麼呢

遼寧盤山紅山文化之來龍去脈 在中國卷帙浩繁的典籍中,一向視中華文明史為上下5000年,然而從考古學角度,其地下證據只能上溯至4000年——紅山文化提供了前1000年文明史的實物證明。 自秦始皇以長城將華夏大地南北兩分,中原即為中華民族的文明搖籃,就成為2000餘年間不爭的事實——紅山文化向世人揭示,素以荒蠻稱世的北方,亦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紅山文化以其燦爛的遠古文明,驗證並扭轉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思維定式。 紅山文化是指華人祖先在距今五、六千年間,於北從西遼河流域,南到大凌河流域、渤海灣北岸,並延伸到燕山以南的區域內,創造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原始文化形態。因1935年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紅山後村,而於1955年正式得名,並將其後面世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之代表為牛河梁。 牛河梁位於建平縣、凌源市交界,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間,是蔓延於努魯兒虎山谷的三道黃土山樑。自20多年前紅山文化得以在此發現並發掘,這三個土得掉渣的字就變得大氣十足,幾乎在一夜之間舉世聞名。 女神廟處於整個遺址中心,面積75平方米,現被圈起,並用8道房梁搭了個篷。篷內只是一塊長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堅硬的黃土地殘留著發掘的痕跡。遠近松濤在篷外陣陣呼哨,使之顯得空曠而又蒼涼。 由於科技上的不足,當年只對女神廟進行了局部試掘,之後掩上黃土,一直保護至今。至於何時才能具有足夠的技術支持,沒有人說得清。 試掘之時,女神廟出土了紅陶彩繪的壁畫和祭器殘塊,以及泥塑的熊爪、鷹爪和鳥翅。最令世人震驚的是女神像殘件,分屬於6個個體,有大小不一的女神頭像、手臂、腿部,以及鼻和耳。女神頭像缺了半邊耳朵,整個面部表情卻依然生動。綠玉石的眼睛深深凹進眼窩里,使眉骨、顴骨顯得很高。嘴巴有點特別,回縮微咧,好似略帶笑意。 牛河梁女神廟是考古界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神殿;女神廟里的女神像,是億萬炎黃子孫第一次看到的5000年前由泥土塑造的祖先形象。當年女神頭像重見陽光的輝煌一瞬,曾被遼寧省博物館的攝像師搶入鏡頭,照片以「五千年後的歷史性會面」為題,刊登於國內外大小報刊。後人一片喧嘩,祖先雍容自若。 環女神廟而建於各山頭的,是諸多積石冢和祭壇。所謂積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墳墓,其墓室、墓蓋、墓底、墓界均為石板。祭壇則是積石冢的附屬設施。積石冢是紅山文化的特徵之一,與國內華北、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以土坑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 縱觀牛河梁發掘的所有遺址,每一處積石冢群均是小墓圍繞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築石牆以為框界。大墓上面積石封土,形成高聳的山頭。大墓皆為男性,其隨葬品亦明顯多於周邊小墓。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古人,無疑已經學會了區別,以及區別對待,從而形成階級的雛形,文明的原胎。 紅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獨特之處,即只隨葬玉器。這與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普遍隨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見的玉鐲、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較打眼的有玉龜、玉鳳、玉人。而其最為奪目的亮點,則是玉豬龍。 牛河梁第4號墓為成年男性,隨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隻枕於頭下的玉箍形器,另兩件均為珍貴的玉豬龍。兩只玉龍安卧於人體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點,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綠一白,綠的瑩澈閃亮,白的泛著微黃;頭朝下,背靠背而眠。通體胖嘟嘟,頭部肥大,支楞著飽滿的雙耳,嘴和鼻樑上有活靈活現的皺紋,兩只圓圓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轉睛地望著人。其神其態,酷似女神廟對面的豬首山。 龍是炎黃子孫的原始情節,其究竟起於何時成於何物,現已難溯其源。歷來最流行的說法是聞一多先生的觀點。聞先生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再結合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形成——內里沒有豬的影兒。 事實上從發現第一塊玉雕龍時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揚揚。有人認為其形像鹿,有人認為像熊、像金龜子的幼蟲蠐螬,甚至像胎兒、像道家的陰陽魚兒,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餘年的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發掘出一個由石塊和陶片組成的S形動物,靜靜地躺在一個灰坑裡,活脫脫一隻巨龍,其龍頭部,安放著一隻野豬頭骨。 ——「玉豬龍」由此叫響全世界,並認為其不僅僅是一種飾品,而更應是一種圖騰物。 玉豬龍大體可分兩類,一類體形細瘦,長鬃飄飛,形似英文字母「C」,稱「C形龍」,紅山文化另一處遺址——內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龍即屬此類;另一類環體肥厚,形象似豬,稱「玉豬龍」。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龍均屬此列。 紅山文化北從西遼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的科左中旗、開魯縣,到巴林左旗、巴林右旗、三星他拉,再到遼河上游及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的阜新、赤峰、喀左、建平等地,其文化行程陸續南移,一直到遼河入海口的盤錦。 盤錦於1982年在市郊發現七處紅山文化遺址,並於地表採集到彩陶器殘片、細石器、玉石斧、磨製石斧、網墜等,至今沒有進行發掘,以至再無收獲——輝煌數千年的紅山文化,據此在長城以北消失了蹤影。 然而紅山文化一經發現,其文化特徵就迅速被世人捕捉。 中國史前集中出土玉器的文化,除紅山文化外,還有距今3、4千年前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兩者都有以玉器為陪葬品的特點,其玉璧、玉環、玉龜、玉鳥等玉器均有一定相似性,尤其是紅山文化「C」形龍的龍頭與良渚文化大目獸的面紋,具有共同的基本構成因素。 遂有學者以此為據,推測後期紅山先民遷至盤錦後,曾沿著渤海灣海岸線陸續南移,不斷向中原遷徙,從而使長江下游文化面貌劇變,融入諸多紅山文化的崇玉傳統,最終形成了良渚文化。 進而推出一個足以令世人震驚的結論:史前更為發達的文化,並非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黃河流域的仰韻文化,而恰恰是中國北方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除長江、黃河之外,遼河,更有充分的理由和證據,成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參考資料: http://202.96.80.59/why/yuanqushow.asp?id=546

『柒』 紅山文化是什麼

我承認我是復制的。不過。你可以看看!
也許對你會有幫助!
紅山,蒙語稱:烏蘭哈達,意為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內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於是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灑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
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據日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它的名字叫桑芝華。他來到內蒙林西(今巴林右旗),無獲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1930年冬,從東北通遼來一位梁啟超的兒子叫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後,開始研究考古學。它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他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撐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結果是日寇枉費心機。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為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其後不久,在內蒙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為定論。
1981年12月,在杭州舉行的《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上,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孫守道先生等,向大會提交論文:《遼河流域的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又一次確認了上述發現均屬《紅山文化》。此後,一時造成了世界考古界的轟動。大批海內外學者紛至沓來東北考察。與此同時,已故的中國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對紅山文化作了進一步的肯定。確認:東北地區的紅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前中華文明的曙光。
編輯本段源流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學術界大致有四種意見:
一、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徵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四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行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橫「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徵的紋飾,泥質陶中的彩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雖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響,但二者之間仍有各自的異同點(共性與個性)。仰韶文化彩陶紋飾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裝飾地的,與紅山後陶器類型相比是多彩的,帶狀紋飾中夾有圓圈渦紋、葉形紋、斜格子紋和繩紋,而且單獨配有「S」字型、「X」字型等紋飾,與紅山後類型陶器迥然不同。紅山後類型陶器中,連點弧線紋是一種墜落形式的,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沒有的。二者之間也有相似點,紅山文化紅山後類型的「紅頂碗」式的缽與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線形、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形紋與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它們的相異點,說明各自的文化特徵;它們的相同點(或類似)說明年代大體相近,但不能簡單地認為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變體或混合文化等。
紅山文化的內涵在西遼河流域也並不單一,它包括不同經濟類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類型或不同的發展階段。大凌河流域的東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遺址、胡頭溝玉器墓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就不同於老哈河流域的紅山後、西水泉、四棱山等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前一類型多出一種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質黑陶圈足器,不見或少見紅山後類型多見的「紅頂碗」式缽器類和三角間渦紋彩陶圖案。這說明形成紅山文化決非單一的農耕,而是以農耕為主,農牧漁獵結合的經濟類型和多樣的文化內涵所促成。新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示紅山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性質提供了依據。以自身發展為主,文化間的影響曾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化 影響首先是紅山文化分布區的「諸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中原文化的影響也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影響的。
考古學家們根據三十年來考古發掘成果證明,我國史前期存在著兩大文化區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又由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組成,這兩大文化區系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把北方古文化簡單地看成中原古文化的支系或地方變種。
要認識紅山文化的淵源,首先的任務是在本地區尋找出早於紅山文化的遺存,1983年興隆窪遺址發掘後,明確認識了興隆窪文化才使探討紅山文化源頭,有一個扎實的比較對象。
興隆窪遺址中發現紅山文化早期、中期房址分別打破興隆窪文化聚落圍壕的地層關系,又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遺存的特徵,經C14測定年代距今7470+80 ——6895+-205年大大早於紅山文化,與紅山文化前身有關,可稱「前紅山文化」,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分布地域大體相同。
紅山文化早期與興隆窪文化陶器大多陶質粗疏,火候較底器類和紋飾種類較少,一般有夾砂褐陶筒形罐、粗泥(含細砂)陶缽,代表性紋飾是壓印「之」字形線紋,以及網格狀劃紋等。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早期比興隆窪文化內涵豐富,並表現出一定的進步性。
隆窪文化已有一定水平的農業生產,有相當規模和數量的聚落址。可以認為是產生紅山文化那樣繁榮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基礎。
這表明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具有傳承關系可能就是紅山文化的源頭。紅山文化以後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1973年敖漢旗小河沿類型的發現,為這個問題找到了有力的線索。小河沿文化類型是近年新分出的一種文化類型,它和石羊石虎山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在器物的器形、彩陶圖案、紋飾方面,都具有與紅山文化類型不同的特點,其年代晚於紅山文化。結合敖漢旗小河沿南台地遺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溝石棚山墓葬群所獲得的資料,在考古學上確定為「小河沿文化」。其分布區同紅山文化基本一致,其文化特徵可歸納以下三點:
(1)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緻。聯系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2)陶器。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類。飾細繩紋、刻劃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彩陶以黑彩為主,有紅彩和施白衣,紋飾有斜平行線紋,折線回字紋,有內彩,一種典型繪法為施白衣後用平行斜線畫出區界,內添黑、紅、棕色三彩,組成回字、三角、八角、網狀等多種幾何圖案,朱繪已見多例,其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3)墓地。氏族墓地選擇在高山上,墓地內部分區,區內分行,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和葬,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並有束發、佩帶項環和臂環的習俗。
小河沿類型與紅山後類型目前雖未發現明確的地層疊壓情況,但兩者之間在文化內涵上有明顯的時代早晚和承襲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小河沿類型石器中細石器加工更為精緻,圓弧骨柄石刃刀更為普遍實用,反映出生產技術較紅山後類型更為進步。小河沿類型早期陶器與紅山後類型承襲關系比較清楚,均有泥質紅陶和彩陶,小河沿類型的泥質紅陶斂口缽、夾砂灰陶式深腹罐、雙耳雙口連通壺以及平行斜線的彩陶花紋、刻劃紋等,都有脫胎於紅山後類型的跡象。泥質灰、黑陶增加,但卻不見壓印「之」字紋,而被細繩紋及菱形回字紋所代替。其它如鏤空豆、尊等多種器類的出現,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制陶業有了新發展。
小河沿類型出現了雙間房址和男女和葬的習俗,說明當時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後類型進步。在時代上應是介於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由紅山後類型直接發展演變的類型。
小河沿文化之後,這里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在敖漢旗南台地曾發現小河沿類型晚期文化層被夏家店下層文化早期房址打破的地層關系,一些文化因素已開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河,如磨光泥質黑陶增多,朱繪和彩繪出現,繩紋興起,折腹器、大敞口淺盤細柄豆、大平底盆、鏤空圈足器等都具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特徵。這樣,由於小河沿類型的發展,填補了紅山後類型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空白,它們已基本可以銜接起來,從此,距今四千年前,西遼河、大凌河流域已進入青銅時代。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形成過程與去向如何,前者涉及到它與紅山文化的關系,後者則涉及到它與燕文化的關系。
編輯本段發展
紅山文化是我國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稱史前文化,距今約5000年前。它的宏觀環境:地處大興安嶺南緣和燕山北麓地帶的西遼河流域,位於東經117°—123°、北緯41°—45°之間。這里是銜接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也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的交匯區域。縱觀世界地理,西遼河地區屬於亞歐大陸草原通道的東南緣,連接北太平洋西岸。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就確定了自古以來處於遼河西域銜接中國南北和世界東西方的交通要沖,是多種經濟文化類型交錯、多種民族成份雜居和多種文化因素薈萃的中心之一。紅山文化就是這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文化。
近萬年以來,西遼河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發展面貌,可以大體上劃分為:早期的農耕文化和後期的游牧文化這兩個發展時期。其主要原因是氣候環境的變化。農耕文化包括紅山諸文化和夏家店文化,時間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至青銅時代早期,距今約8000——3500年。此間,西遼河地區與我國其他地區一樣,正經歷著全新世中期的氣候最適宜期,雨量充沛、空氣暖濕、溪沼遍布、草木叢生。
由於地近燕山和大興安嶺夾角之間的淺山丘陵相對高亢的地勢條件,為這里的古人類提供了較其它地區更為優越的生存條件。半個世紀以來,從這一地區出土的大量磨製的石犁、石斧、石磨盤、石刀、石紡輪、陶器、骨製品等等,說明了這一時期先後在這里的諸種早期農耕文化,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紅山文化鼎盛時期,距今約5500年左右,紅山古國的形態就已經出現了。祭壇、女神、宗廟、積石冢,這三種極為重要的因素眾所周知,姑且不論。我們有必要提出對玉豬龍的造型探討一番。內蒙古考古專家布穀先生認為:玉豬龍,國內外收藏不少。其個體造型既形似,又神似,都是紅山文化特定產物。已知其分布范圍北起赤峰北部,南至遼寧西南部,以此距離為直徑的一個圓。
紅山文化晚期已出現社會產品分配不均等現象。牛河梁積石冢的大型墓規模大、隨葬玉器很多,說明墓主生前居於一般社會成員之上。當時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營建壇廟,牛河梁女神廟遺址經發掘考證,就是紅山文化遺址。在喀左的東山嘴遺址,有一座石砌的祭祀建築基址。它以大型方形祭壇為中心,北翼有兩條南北走向的石牆基,南翼有長條形石堆,祭壇前端是石圈形台址和圓形石砌基址。這處遺址中還出土了小型孕婦塑像和大型人物坐像等。根據冶銅業的產生,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及祭祀用大型禮制建築的出現,有人認為紅山文化晚期已進入文明時代;也有人認為處於軍事民主制時期。
編輯本段藝術
(1)陶塑藝術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帶蓋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2)石雕藝術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窗口。從目前大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編輯本段文化遺址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對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的發掘,終於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遼寧省朝陽市的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樑頂部中央,面向東南,俯瞰大凌河開闊的河川。這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成組建築遺址,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我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伴隨出土的陶器如鏤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見,這是是神聖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現已在五處地點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遺址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絕倫、世界罕見。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發現,該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壇、廟 、冢,代表了已知的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專家們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自80年代以來,系列紅山古玉的發現和研究,接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遼寧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沙拉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類型。經過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前。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當代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於1991年8月為阜新玉龍文化節手書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的論斷。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冢群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勾雲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遼西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屬各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尤為遼寧大學古文化應用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黃康泰先生,積數十年對古文化的研究和田野考查的經驗,在有關專家指點下,徵集了千餘件紅山文化系列玉器。其中除了含蓋上述各類型制的玉器外,當以「萬年雌雄玉龍」為佼佼者。今遼寧著名古玉收藏家齊人先生,積數十年之辛,其收藏之紅山古玉器中堪為一絕的是5000年前的一對雌雄玉龍,雌龍高48厘米,雄龍高42厘米,青玉質,褐沁斑,手感油潤,神采奕奕,可視為國之瑰寶。
紅山文化近年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冢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把原來以夏代為開端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捌』 紅山文化在中國歷史里的地位有多高

紅山文化是中國眾多文化遺跡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以玉為代表 紅山文化遺址一系列挖掘考證 其文化對女媧等歷史傳說都有所體現
對比其他文化遺址 能更好的講訴中國遠古文化 是中華文化,尤其是炎黃文化的代表
我也有一點弄不太懂 為啥發現於紅山而不是山陝地區

『玖』 什麼是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年代經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體為5500年前。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形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徵的農耕工具,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

(9)紅山文化以什麼為圖騰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拾』 紅山文化與「中國龍」產生有怎樣的關系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種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發現於我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遺址而得名。

紅山文化中「中華第一龍」紅山玉龍的發現,不僅找到了「中國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我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

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開端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和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紅山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蒙古族人叫它為烏蘭哈達,漢語意為「紅色的山峰」,原名叫「九女山」。

傳說遠古時,有9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灑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9個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

紅山文化遺址的這條玉龍墨綠色,高26厘米,完整無缺,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有鬣。

玉龍的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

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由於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另外,在內蒙古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也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

我國古文獻記載的熊、龍、龜、雲、鳥等黃帝圖騰,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這些圖騰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情況,而玉龍玉鳳則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村的紅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一座女神廟,並在廟中有一尊完整的與真人一樣大的泥塑女神頭像,女神頭像旁邊還有6個大小不同的殘體泥塑女性裸體群像。

尤其是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內帶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但很有可能是人骨。這就不單單是藝術造型了,女神頭像可以作為研究古代中華人種學和民族史的典型標本,它使億萬中華子孫第一次看到用黃土模擬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古籍記載中,女媧的第一大功勞就是「摶黃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帶有肢骨的塑件,與古籍記載有驚人的相似。遼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廟可能就是當時的原始古國對女媧的一種回憶、崇拜。

在距離牛河梁女神廟1000米的地方,有一座全部是人工夯築起來的小土山,夯土層次分明,形狀為圓錐形、小抹頂。上面是用3圈石頭圍砌起來的,每一層石頭伸進去10米,高度為1米,山下面也用3圈石頭圍砌起來。

圍繞小土山周圍的山頭上,還發現有30多座積石冢群址,整個積石冢群都是圓錐形、大抹頂,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樣的,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從「金字塔」頂向四周望去,女神廟遺址與「金字塔」在一條南北線上,而東西兩側的積石冢群址與「金字塔」等距離地排列在一條線上,這種布局使人明顯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金字塔」山上到處散布著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之」字紋彩陶片以及冶銅坩堝片。而「金字塔」頂部是煉銅遺址,這些與「女媧補天」神話傳說中女媧煉五色石的情節十分吻合。

大金字塔周圍的小金字塔群中有大批玉器。一座積石冢的中心大墓里有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頭部兩側有兩個大玉環,胸前佩戴著雙龍相交的勾雲形班次佩,頭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玉鐲。

同時,死者雙手各握一玉龜,一雌一雄,相配成對。這對玉龜可能是當時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崇拜物或保護神。

在另一座積石冢里,有20餘件玉器,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綠色玉龜。但這兩座積石冢中出土的玉龜均無頭無尾無足,渾然一體。這個無頭無尾無足的玉龜也與神話傳說中女媧補天時「斷鰲立極」相契合。

老哈河東岸的敖漢旗白斯朗營子村南,四棱山前起伏不平的沙丘上,有一處紅山文化的窯場,共有6座窯址。從這些結構各有差異的陶窯及出土的陶器來看,制陶業已經有相當大的規模了。

紅山文化的陶器有泥制紅陶、夾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類。飾細繩紋、刻畫紋和附加堆紋,由細繩紋組成的菱形回字紋已初具雷紋特徵。器物為夾砂灰陶直筒罐類、缽盆和鏤空豆類、壺類以及器座、盂、尊、雙耳大口罐型器。晚期出現大平底盆,大敞口折腹淺盤細柄豆,並出現有彩繪陶。

紅山文化的磨製石器和細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邊起棱,橫截面呈長方形的磨製石斧、石耜、出現磨光石鏟,細石器有石鏃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緻。聯系陶器上出現的豬首陶塑,反映其經濟生活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

朝陽田家溝紅山文化墓地群有4個墓地地點,墓葬中的一件蛇頭形耳墜在紅山文化的玉器當中是第一例,這和《山海經》的耳雙蛇的記載相關。

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象。

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另外,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

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看清一切;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避免受到傷害;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

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

紅山文化代表了已知的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

紅山文化的發現,也使西遼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

紅山文化生活圖

閱讀全文

與紅山文化以什麼為圖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