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苗族的踩刀山什麼原理
「上刀山」步子要「穩、准、狠」,一腳踩穩,絕不能移動,這樣就不會被割傷。關鍵是迅速消毒、止血,所用葯物就是土家族儺師世代流傳的神奇草葯。葯方不得而知,止血功效卻立竿見影。
現實中有一種雜技表演踩住鋒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從燒紅的鐵犁上劃過,一雙赤腳卻毫發無損。這就是被稱為「上刀山、下火海」的儺技絕活。
(1)什麼是刀梯文化擴展閱讀
「上刀山」也稱「上刀梯」,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之一,也是苗族眾多的傳統體育中最為驚心動魄,最令人不可思議,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感的活動。每當趕年場、或是重大的節日,都有勇士表演。表演者身著民族服裝,赤腳、光膀,雙手抓住銀光閃閃、寒氣逼人的刀刃步步登高。
刀梯由一根高12米的鐵柱,三十六組鋒利無比的鋼刀和頂端上邊3把寒光逼人的鋼叉組成。在整個上刀山的表演中,表演者要赤腳而上,並在刀梯上表演「金雞獨立」、「頂天立地」、「單臂吊刀」、「倒掛金勾」、「百猿出洞」等各種高難度,驚險刺激的空中動作。觀眾驚呼聲不斷,一個個勇士卻神態自然,若走平梯。
② 鳳凰縣的文化風俗
截至2012年,鳳凰縣擁有表演團體14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24個、博物館2個、公共圖書館1個,農家書屋344個。全年共創作各類文藝作品200餘件(幅),其中書法美術作品86幅,攝影作品65幅,音樂作品27首,戲曲2個,舞蹈作品12個;參加州以上展示展演31個,在州級以上獲獎的有7個,其中獲得省級以上獎的有4個。共組織和參與的演出場次達299場,其中政府接待演出10場,大小型文藝活動演出15場,縣外文藝展演4場,送戲下鄉演出60場,文化旅遊演出210場,總場次比2011年多出了19場,創下了歷年來的最高紀錄。
苗族銀飾
苗族人佩帶銀飾有四種作用:一是便於遷徙時「人走家隨」;二是「避邪」;三是身體健康狀況的「睛雨表」;四是裝飾打扮自己。苗族銀飾種類繁多,但從佩戴部位上劃分,大體可分為頭飾、胸飾、背飾三大類。頭飾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髻簪、耳環、項圈等;胸飾有胸鏈、針筒、圍腰,外加戒指、手圈及披肩、腰帶等。
苗族婚俗
鳳凰苗族地區婚姻自主程度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擇偶為主要目的的傳統的自由社交活動形式。湘西叫做「趕邊邊場」或「會姑娘」,黔東南苗族則稱為「遊方」,廣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稱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稱為「跳花」、「跳場」等等。
爬刀梯
爬刀梯是苗族還儺願祭祀儀式中庄嚴神聖的程序之一,充分表現苗族人民祭祀祖先時心靈的虔誠和苗族人民向祖先祈禱時感情的真摯,具有十分神秘的苗族巫文化色彩。
踩火犁
踩火犁,同爬刀梯一樣,原來都是苗族還儺願過程中向祖先表明心跡,祈求保佑的祭祀活動,因其驚險刺激且自成體系,久而久之便逐漸從祭祀活動中剝離出來,形成苗族獨特的高難度的傳統表演藝術。
攔路歌
攔路歌往往和卡鼓連在一起。苗家走親、婚嫁,仍保留「攔路」和「卡鼓」的風俗。客散時,主家寨子的少男少女早已在寨邊路口等著,男的三五個手挽著手,女的六七個肩挨著肩,攔住出寨的路口,唱著苗歌,要客方的少男少女留下來。他們既可互相用歌聲表達真情,也可互相用鼓舞傳達深意。
攔門酒
攔門酒是苗家老的一種習俗,一些地方直呼「識友酒」。相傳古時候苗族的祖先生活在平原、湖濱,生活幸福。後歷盡峰煙,被迫遷徙至深山老林間。無情的歲月養成了苗家人豪爽狂放、愛憎分明的個性,但凡有人來訪,入門前主人以酒一碗敬之。飲者為友,就會受到苗家人的熱情款待。時代變遷,如今的攔門酒已成苗家歡迎貴客光臨的一種禮節。
文武茶燈
鳳凰縣的文武茶燈是群眾喜愛的民間傳統舞蹈藝術。它從水打田鄉產生到今天,雖然只有幾百年時間,但經歷了由雙人表演到多人表演的發展歷程。茶燈最初只有男女雙角,男為小丑,女為小旦,在長期演出實踐中,通過民間藝人不斷創新,發展成四人、六人、八人甚至更多人的群體表演。茶燈主要分布在湖南省鳳凰縣城和縣境東南漢族、土家族居住的鄉鎮,以水打田鄉的茶燈最有名。
茶燈不管是雙人或是多人表演,仍保留原本的藝術結構,表演套路。其套路主要有30多種,如燕子銜泥、雪花蓋頂、隔簾相望、邊魚上灘、美女梳頭、黃龍纏腰、鴛鴦踩蓮、種茶、謝茶、盤茶、內荷花、外荷花、上荷花、下荷花、正反雲手等。表演時必須按照規定的動作和身段,不能更改。套路雖然多,但有著密切聯系,表演時一氣呵成,形成一個藝術整體。
③ 上刀山,下火海。古今中外有什麼由來,怎樣科學性理解這句話
引申義為了完成一種使命不畏艱險克服種種困難去完成任務。同義的有【萬死不辭】。現實中有一種雜技表演踩住鋒利的刀梯向上攀行,又從燒紅的鐵犁上劃過,一雙赤腳卻毫發無損。這就是被稱為「上刀山、下火海」的儺技絕活。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這是真的。德江縣政協文史委主任黎世洪說,「上刀山」步子要「穩、准、狠」,一腳踩穩,絕不能移動,這樣就不會被割傷。「下火海」關鍵在那一口水,水噴灑上去的瞬間可起到降溫的作用,腳迅速劃過可保無恙。儺戲專家李覺序說,過去他還見過尖刀刺身的表演,儺師同樣安然無恙。關鍵是迅速消毒、止血,所用葯物就是土家族儺師世代流傳的神奇草葯。雖然葯方不得而知,可止血功效卻立竿見影。瑤族是民風較為強悍的民族,他們在祭祀、祈福、驅邪的儀式中,往往要進行一系列的絕技神功,以顯示所向無敵的氣概。赤足爬刀梯、下火海就是其中兩項驚險的絕技。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在木梯上安裝鋒利的刀子作為梯級,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腳底的肌膚竟絲毫無損。過火海有幾種形式:一是將若干個鐵犁頭燒得通紅,赤足一步一步踏在上面疾行而過;一是走過燃燒木炭的「火海」;再有就是「走足燈」,即用竹筒做成的燈排成行,一步踏一燈地走過,燈火依然熊熊,真是神了!
④ 上刀梯的節慶簡介
苗族人每當重要節日,都有一次別開生面的大會——苗家上刀梯。
刀梯會這天,苗家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佩戴金銀首飾,氣宇軒昂,從四面八方涌來。上刀梯的場所選擇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平地中間一根四五丈高的木桿,木桿粗且直,木桿頂上豎一面深黃色的旗,木桿上橫插36把長馬刀,刀刃向上,寒光閃閃。未正式上刀梯之前,刀口均用紙條緊封,以表示神秘和庄嚴。表演者穿一條短褲用赤腳采著鋒利的刀刃而上,爬至梯頂時頭發往刀上一擱,即斷成兩截。登梯者還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掛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等節目以顯示高超的武動和過人的技巧。歷史上吳八月利用「刀梯會」聚眾起義。過去上刀梯者均屬酬神還願,有的是家裡有人凶死,為死者謝罪而上刀梯;有的是家裡添了貴子,為貴子能夠得到榮華富貴而上刀梯。現在上刀梯者,多為對美好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傳說遠古時期,有一個跛子後生叫張二郎,父母雙亡,兄妹慘死,孤身一人,因飢餓倒在路旁奄奄一息,後被一個姓趙的救起並撫養,因此改名為張趙二郎,以此表示對救命恩人的感謝。後來有一天,一場巨風襲擊了山寨,寨子里所有的人被風沙吹瞎了眼睛,人說只有月亮上的露水可以洗這眼睛。為救父老鄉親,張趙二郎決心上月亮取到露水,於是他背一把黃傘,來到高聳入雲的大樹上,將刀一把一把插在樹桿上,然後沿著刀梯攀上雲天,36天後,只見一把黃傘從天空慢慢落下,傘上沾滿露水,苗家人用露水洗亮了眼睛,重見天日。而張趙二郎卻永遠沒有回到人間。為了紀念張趙二郎,上刀梯便成了苗家人流傳至今而且有新發展的文化習俗。
流傳至今的苗家刀梯會的壯觀場面,不得不讓人佩服苗家人的智慧和勇敢。
⑤ 湖南的民俗有哪些
湖南的民俗有:
羅漢帽 狗頭帽
羅漢帽為侗族地區兒童傳統的帽飾。帽之前沿有兩層銀飾,上層為小型18被羅漢銀像,沿帽沿排成一橫排,下一排列為18朵小型梅花,取「十八羅漢護身,一切鬼神莫近」之意,兩髻各佩一彎月型銀飾,下面各有一銀獅,仰頭望月,足踏銀球,帽後系有6~11條銀鏈,長約10cm不等,末端懸吊著銀鈴、四方印、葫蘆、仙桃、魚和鷹爪等,孩童行走或搖頭時,銀鈴清脆悅耳。狗頭帽,土家、苗族地區傳統的兒童帽飾,帽兩邊有狗耳朵,帽前刻有八仙圖案或「長命富貴」字樣,意為孩童可得到神人護佑,易養成人。此帽有圖騰崇拜之意。
哭嫁歌
是土家族姑娘出嫁前邊哭邊唱的歌,出嫁前夕,連續哭3~5個夜晚,哭嫁內容十分豐富,有告別姐妹的,有敬愛父母的,有留戀鄉土的等等。
四月八
為土家族又一大節。過節那天,家家作穀米,殺生豬,摻入糯米混合,然後祭祖先,之後與其他人一起吃。把親朋好友邀請過來,十分隆重。
苗歌劇
行於花垣縣及湘西苗族地區,是新興的劇種。它是由苗語、苗劇、苗戲發展而來的。苗劇是以古歌的「高腔」「平腔」及「苗老師」(巫師)音樂為主要唱腔,在運用上按人物分腔,或以情緒分睦,或一腔多用。演出以清唱為主。器樂伴奏,主要靠苗家常用的木葉、笛子、嗩吶。音樂單調而自然,平淡而親切。演員表演不分行當,道白用生活古語和古語快板,並從苗族舞蹈、武術以及現實生活中提煉了一套表演程式。苗歌劇是湖南戲劇舞台上的一朵新花。
上刀梯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傳統風俗,每當趕年場或重大節日如「四月八」、「趕秋節」等,都有勇士表演上刀梯。刀梯器材是一根高10m以上的木桿,桿上鑿開36節孔眼,安插上36把鋼刀,鋼刀長45cm,刀背厚0.5~1cm,刀刃鋒利。刀口向上,裝成刀梯,安裝時加間固緊,以防搖動。33cm一梯,共36梯。樁桿四周拉線固緊,刀梯上端纏系多種顏色的彩布小旗,象徵著希望和勝利。上刀梯者,必有膽識、技巧和武功,從第一級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鋒利,爬至梯頂,頭發往刀上一擱,即斷成兩截。登梯者還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掛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古樹盤根等節目,施展全身本領。上刀梯是驚心動魄的表演,是英雄所為,是一種奮爭,一種自我犧牲,是苗族人民過去生活的顯現。刀梯上有血、有汗,也有美和甜。 轉貼於:導游資格考試_考試大
⑥ 上刀梯的習俗介紹
由法事主持人帶領所有參加法事的老司,圍繞木柱吟咒語,做法事。法事結束後,就由遷階的年青苗老司開始上刀梯。從第一把刀開始,一節一節往上爬,一直上到最頂端,然後在上面表演一些絕技功夫,並吹動三番牛角號。表示法事成功,考驗結束,主持法師承認上刀梯的技術過關。上刀梯雖然是苗族苗民的高超技藝,也表現了苗族人民不畏艱險,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敢精神。這項活動做為一項民俗傳統文化,在民俗表演活動中是最精彩的人留節目。
上刀梯活動,苗家人每年要舉行三次。分別定於農歷的正月、「四月八」與「趕秋節」舉行。並且各次都有其特定的含義。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舉行,是為送舊迎新,求得來年大吉大利;「四月八」,這是苗家人祭祀英雄、激勵鬥志;「趕秋節」,是為歡度豐收,表達內心的喜悅。 人們早早起了床,無論是男女老少,個個都穿著最考究的衣服,特別是苗家的妙齡姑娘,身著紅紅綠綠的盛裝,頭戴最新最美的首飾。她們打著紅傘,背起背簍,扶老牽幼。表演技藝的男子漢,攜兒帶女,嘻嘻哈哈,滿臉春風,吹吹打打,爭先恐後地朝上刀梯場地涌去。
未到晌午,草坪周圍已是人山人海。一到中午,苗家的「三連銃」大炮在各個山頭沖天而起,上刀梯表演開始了。德高望重的大師,邁著雄健的步伐,走近木柱,舒臂踢腿,合掌指天,光腳赤手,耍舞一陣後,慢慢揭去封在刀口上的麻布,一級級踏刃朝上攀登。上到頂端,便從腰間拿出一隻牛角號,仰天鳴鳴只響。雄渾激越的號音在人們耳際縈繞,在山山嶺嶺回盪。草坪四周的千百萬雙眼睛,跟著牛角和黃旗轉動。正在這時,倏然「三連銃」又跟著鑼鼓、嗩吶、爆竹一道,震天動地的轟響,人們雀躍、歡呼,場面壯觀、熱烈。大師下完刀梯,再登上刀架,用腳心踩著刀尖,旋轉一匝,悠然自得,如履平地,博得一陣陣喝彩聲。伴隨而來的是,小夥子和姑娘們也爭先恐後,一個個上刀梯,踩刀尖,場面熱烈壯觀,充分體現苗家的兒女的英雄虎膽。妙齡少女身姿輕盈,登上刀梯進行各種優美造型,渾身玉器在半空碰擊作響,不僅是紅妝英氣,儼然天外飛仙。 選擇在一塊開闊的平地上,平地中間一根高十米的木桿,桿上鑿開三十六節孔眼,安插上三十六把鋼刀,鋼刀長一尺五寸,刀背厚零點五到一厘米,刀刃鋒利,刀刃向上,寒光閃閃,裝成刀梯,安裝時加閂固緊,以防搖動,一尺一梯,共三十六梯。木桿粗且直,木桿頂上豎一面深黃色的旗。未正式上刀梯之前,刀口均用紙條緊封,以表示神秘和庄嚴。樁桿四周拉張固緊,刀梯上端纏系多種顏色的彩布小旗,象徵著希望和勝利。 表演者穿一條短褲用赤腳采著鋒利的刀刃而上,爬至梯頂時頭發往刀上一擱,即斷成兩截。登梯者還要在刀梯上表演倒掛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等節目以顯示高超的武動和過人的技巧。歷史上吳八月利用「刀梯會」聚眾起義。過去上刀梯者均屬酬神還願,有的是家裡有人凶死,為死者謝罪而上刀梯;有的是家裡添了貴子,為貴子能夠得到榮華富貴而上刀梯。現在上刀梯者,多為對美好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上刀梯者,必有膽識、技巧和武功。從第一級往上爬,刀子一把比一把鋒利,爬至梯頂,頭發往刀上一擱,即斷成兩截。登梯者還要在梯上,表演倒掛金鉤、大鵬展翅、觀音坐蓮、古樹盤根等節目,施展全身本領。
表演者赤腳,著民族服裝,雙手抓住刀刃,雙腳踩著刀刃一梯一梯往上爬至頂上,吹響牛角,然後一梯一梯地下來。上刀梯者須有深厚的武功基礎,上刀梯前運氣「湧泉」和「勞宮」穴,1986年5月首屆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上刀梯被列為表演項目。 流傳至今的苗家刀梯會的壯觀場面,不得不讓人佩服苗家人的智慧和勇敢。
⑦ 麻章區特色文化
麻章區特色文化有湛江人龍舞、麒麟村爬刀梯、關公磨刀節。1、湛江人龍舞: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2、麒麟村爬刀梯:在平地上豎起高18米的對稱木梯,36把鋒利閃亮的鋼刀分別斜綁在木梯二側,謂之「刀梯」。
麻章區特色文化有湛江人龍舞、麒麟村爬刀梯、關公磨刀節。
1、湛江人龍舞: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顯現出獨特的海島色彩和濃厚的鄉土氣息。
2、麒麟村爬刀梯:在平地上豎起高18米的對稱木梯,36把鋒利閃亮的鋼刀分別斜綁在木梯二側,謂之「刀梯」。光腳裸掌的表演者在歡快的嗩吶、鑼鼓、鞭炮聲中,手抓刀刃,腳踩青鋒,一步步攀登上刀梯頂部。
3、關公磨刀節:東岸村「關公磨刀節」是東岸村民為紀念關公忠勇仁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民俗,歷史悠久且富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