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敦煌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技術,故事情節,藝術成就,深刻道理
[編輯本段]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敦煌遺書的內容和價值
敦煌遺書包括5-11世紀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獻。其中有紀年者近千件,大部分漢文寫本寫於中唐至宋初。漢文遺書除了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獻外,為醫葯天文,詩詞俗講等。宗教文獻以佛經目錄為主,其中大多有傳世本,也有一些未曾傳世的佛教文獻。大量的官私檔案文書,是研究中古歷史,社會生活,寺院經濟等的第一手資料。使人們對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現實生活的運用,獲得了全新的認識。大批戶籍資料,使人們對中古時代的社會的階級關系認識的更加深刻。寺院文書反映著寺院的生產和生活。各種社約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中古社會的民間社團及其活動。
② 怎樣保護敦煌
關於保護敦煌:一:減少客流量。減輕當地環境壓力,保持其空氣濕度二氧化碳含量長久穩定二:獲得各方面資金支持,加大原生環境保護力度,三:建立網上博物館,通過3D圖像讓人足不出戶即可欣賞到當地美景四:建立防護欄,嚴厲禁止遊客手觸壁畫雕像,違者予以重罰文物保護:文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徵,它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研究、欣賞、歷史價值。加強文物保護有利於保護歷史文化,能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文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研究.欣賞.歷史價值。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經過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和戰亂,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於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貴。日用品壞了,可以再生產製造,文物卻不同,它不能再生產,再生產出的東西不是文物,是仿製品或贗品,是沒有任何文物價值的。文物一旦損壞,就永遠不能復原。沒有眾多的文物史跡,文明古國也就名存實亡,失去其傳統的風采和內涵。保護文物是社會發展必然的一個選擇。雖然文物在自然的法則下無法逃脫最終毀滅的命運,但是我們文物保護工作是很唯心的一門技術,我們希望這些文物可以存在的時間更長一些,長到足夠讓我們的後代也看到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過怎樣的偉大創舉,就像現代人到處留言到處做紀念到處建立地標性的建築一樣。③ 敦煌的歷史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
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
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
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至今歷歷在目。
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
以後,大月氏強盛起來,兼並了原來的羌戎。
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於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
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
強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威勢,對西漢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並且經常騷擾掠奪。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後,採取武力防禦和主動進攻兩者兼用的戰略,於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漢王朝決定斷敵右臂,張我左掖,進發河西走廊。
同年春,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萬騎從隴西出塞,進軍河西,大獲全勝。
不僅生擒了渾邪王的兒子、柏國,還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給河西的匈奴勢力以沉重的打擊。
漢武帝把這一戰利品放置在甘泉宮"(陝西鳳翔)加以供養禮拜。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繪有此段故事。
這年天,霍去病親率騎兵涉過居延水,直沖祁連山,斬殺敵兵3萬餘人,使河西的匈奴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其間,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渾邪王殺死休屠王,攜其部4萬餘人投降漢朝。
漢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順利地從烏孫凱旋而歸。
從此,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張騫"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創舉,為促進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
為了徹底斷絕匈奴與西羌的通路和聯系,捍衛邊關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
並採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
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從此,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
歐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瑪瑙、奇禽異獸、農作物等長途轉運到中原。
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往來不絕,都要經過絲路要道敦煌。
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
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
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
敦煌建郡之後,為西漢王朝經營西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國,獲汗血馬;趙破奴擊敗姑師國俘獲樓蘭王,都是以敦煌為糧草、兵馬供應基地而一舉獲勝的。
東漢初年,匈奴又逐漸強盛,征服了曾是西漢管轄的大部分西域地區,絲綢之路被迫中斷。
公元75年,東漢王朝出兵四路進擊北匈奴,涼州牧竇固率河西兵大敗匈奴,收復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開通向西域的門戶。
同時派遣名將班超兩度出使西域,殺死匈奴使節,聯絡西域諸國與東漢建立了友好關系,使斷絕65年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
自西漢設郡到西晉末的數百年間,絲綢之路雖幾通幾絕,但敦煌日漸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也逐步發展成為西北軍政中心和文化商業重地,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
在此期間,敦煌文化發達,名士濟濟,人才輩出:有驍勇善戰的征邊名將張奐,有深明大義的朝臣蓋勛,有才學出眾的大文學家侯瑾,有勤奮好學、人稱"草聖"、"亞聖"的著名兄弟書法家張芝、張昶等。
永嘉喪亂,西晉王朝覆滅,晉室南遷,建立東晉政權。
廣大北方地區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割據局面。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
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
公元400年,李高[註:為日下一高]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
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後亡於北涼。
前涼、西涼、北涼三政權先後統治河西地區時,比較注重謹修內政,安民保境,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崇尚儒學,興辦教育。
使河西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這一時期,涼州已成為中國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涼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學者代不乏人。
如有號稱"敦煌五龍"的索靖、汜衷、張彪、索糹介、索永,俱以文學聞名當時。
索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
敦煌的經學大師宋纖、郭王禹、劉日丙等,講學授徒數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闞馬因撰寫的《十三州志》,是我國古代重要地理著作。
還有天文學家趙匪文及索襲、宋繇、張湛等敦煌較知名的學者。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
中原大批碩學宿儒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往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
尤其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
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腳下,企望解脫苦難,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
有一大批佛學高僧在敦煌講經說法。
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習學。
如有世居敦煌的譯經大師竺法護;有前往印度學習佛法的敦煌人宋雲等。
法顯、鳩摩羅什等沸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
之後,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創造了聞名於世的敦煌藝術。
北魏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占據了河西。
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
北魏的人在莫高窟開鑿洞窟13個。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餘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隋文帝收復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谷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
同時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
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後,將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
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
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
詔命遠至敦煌。
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大業初年,隋煬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敦煌一帶了解絲綢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貿易情況。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西巡,在張掖舉辦了西域27國貿易交易大會,盛況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
河西全部歸唐所屬。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鏟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佔道的暢通。
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
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餘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
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
唐朝興起的時候,我國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從此一蹶不振。
吐蕃乘虛進攻河西,攻陷了涼州、甘州、肅州等地。
沙州將士百姓堅持了長達11年的抵抗,終因彈盡糧絕,以城降蕃。
自此,吐蕃統治了全部河西,長達70多年。
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
藏經洞內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難以忍受吐蕃暗無天日的統治,奴隸般的生活,本地人張議潮乘吐蕃王朝發生內亂,聯絡當地各族群眾,聚眾起義,趕走吐蕃貴族,一舉光復沙州。
經過10多年的斗爭,全部收復河西、河湟等地,並遣使奉表歸唐。
唐王朝封張議潮為河西、河湟十一州節度使,建歸義軍,治沙州。
後來,朝廷詔張議潮人朝為官,沙州張氏宗族內亂。
其孫張承奉嗣節度使,叛唐自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
此時,甘州回鶻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區。
"金山國"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鵑交戰,結果一敗塗地。
後回鶻攻打沙州,張承奉難以抵擋,只好投降。
公元9l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取代節度使地位,統領瓜、沙二州。
曹氏統治期間,籠絡瓜、沙望族,注意發展生產,重視經濟、軍事和文化建設,改善同周圍各民族的關系,東交回鶻,西聯於闐,與鄰邦各國和睦相處,保持了穩定和安寧,維持了130多年。
11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開始興起,逐步強大。
公元1028年取勝甘肅回鶻,繼而攻陷瓜州、沙州,稱霸河西。
於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
當時,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局面。
在西夏統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間,由於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
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大的發展。
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
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公元1036年)封藏於莫高窟第17窟內。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
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
此後,升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
後升為沙州總管府。
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
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
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
著名旅行家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遊到中原各地。
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
莫高窟的開造得以延續。
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
自元朝以後,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
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設沙州衛。
後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面臨威脅。
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佔領。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
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並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於沙州一帶。
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
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一直是縣府所在地。
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敦煌市。
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④ 敦煌的歷史,是怎樣從發展輝煌到戰火連天的
說起敦煌,很多人總會和莫高窟聯系在一起,似乎敦煌就只有莫高窟了。據記載,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也開啟了日後漫長的莫高窟修建歷史,但莫高窟真正成型前的敦煌歷史卻似乎要慢慢被大家所忘卻了。
然而,這些歷史中卻不乏動人之處,於是就想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莫高窟成型前的敦煌歷史,那段曾經輝煌、卻久經動盪而又頑強生存的敦煌歷史。
拚死一戰的敦煌軍民
敦煌幾百年的輝煌,讓敦煌軍民們認識到敦煌城的價值。敦煌的百姓們認識到,盡管最早的遷徙而來是因為來自冰雪高山上的融冰水和相對肥沃的土地,但敦煌城的價值並不再是這些自然條件了。他們認為,是每個人對家園的熱愛讓敦煌有今天的輝煌。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柔然的攻勢下,並沒有太多民眾選擇離開敦煌,而是決定與敦煌共存亡。
在幾次柔然的突襲戰中,敦煌軍民表現出極大的戰鬥力,多次以少勝多,反敗為勝。比如歷史曾經記載敦煌的一位名叫多侯的將領在抗擊柔然中的突出表現:
多侯率領敦煌軍隊,擊退了柔然部帥無盧真率領的三萬騎兵,並被提拔為征西大將軍。後來,多侯率軍外出狩獵,被柔然得知,由度拔派遣軍隊包圍了敦煌城,試圖斷了多侯的歸路。可是多侯一方面反而無所畏懼,主動突圍打亂了柔然部署,另一方面敦煌城內的軍民紛紛想辦法接應多侯,終於突圍回到敦煌城內。敦煌軍民因此士氣大振,在多侯的率領下再次出城決戰,大破柔然軍隊,解了敦煌之圍。
《魏書·尉古真傳附侄孫多侯傳》:蠕蠕部帥無盧真率三萬騎入塞圍鎮,多侯擊之走,以功進號征西大將軍。後多侯獵於南山,蠕蠕遣部帥度拔入圍敦煌,斷其還路。多侯且前且戰,遂沖圍而入。率眾出戰,大破之。
結語與思考
敦煌城的輝煌絕不只是廣為人知的莫高窟,它的輝煌固然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但敦煌軍民對敦煌的強烈認同更是它賴以存續的根本性因素。從萌芽到輝煌、從動盪到存亡,這些輝煌而又艱難的日子卻都是敦煌在人類史上的文明印記。從敦煌的曲折發展,我們看到的是正是敦煌人敢於在逆境中抗爭的勇氣,而這恰恰是我們回首歷史的意義。
⑤ 敦煌包含了多少民族的多少種文化
文化原本便是有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在長期的流行和發展中,對外來文化一直是兼容並包,吸收外來文化,同時也讓自己的民族文化獲得自主創新和發展。而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敦煌文化,便是在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大環境中,持續進步和產生的。到現已有很多參考文獻和歷史時間文化遺址來印證敦煌文化的發展,印證敦煌文化在這些年期內和外來文化的溝通及其結合。
與此同時還可以見到中華民族文化與國外文化的溝通交流自主創新。敦煌文化中也存有一種精神,那便是兼容並包相融協作的一種文化精神,在當前的快速發展新時期,對這類溝通交流協作的精神,我們要開展傳承和弘揚,讓敦煌文化把中華文化散播到全球,也與其餘的文化創建溝通交流與協作的關系,與此同時還可以對促進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一定的奉獻。
⑥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文化遺產被外國人破壞
敦煌文化遺產被破壞嚴重。只不過,我國那些敦煌寶貝,外國人拿去也珍惜,都放在博物館的。
還有,明朝大部頭永樂大典,也被外國人幾乎全毀壞過。但實際,永樂大典的毀壞,還不真能全怪外國人。還在明朝中後期,到清朝時,這大書都已經遺失很多。根本不完整了。
⑦ 敦煌上下五千年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二字盛大輝煌的寓意,濃縮了古絲綢之路及漢唐中國繁榮強盛的歷史,同時也昭示著它無比燦爛輝煌的未來。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今天,敦煌已經成為一塊充滿希望和商機的熱土。敦煌,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境內古道長城、烽燧驛站星羅棋布,藝術寶庫、兩關遺址享譽中外,雅丹地貌、名山神泉久負盛名,悠悠歷史、燦爛文化延續至今。敦煌,自漢武帝建郡以來,這里不僅是經營西域的前哨陣地,更是古代華戎交匯的大都會——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漢唐絲綢之路的興盛,使敦煌成為中國歷史上率先向西方開放的地區,東往西來的各國使節、商賈、學者、僧侶、藝術家等各色人群,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和希臘文化連接起來,東西方文明在這里交融匯聚,長期以來,敦煌形成了它開明開放、兼容並蓄的歷史文化傳統。歷史長河總是滾滾向前,所以敦煌文化發展思路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定位並發展敦煌歷史文化。
繼承敦煌歷史文化的精髓
敦煌的地位是從西漢漢武帝開始的。西漢在這里設了四個郡,所謂河西四郡。就是武威、張掖、酒泉,從東往西,最後是敦煌。設四個郡,這個地方就正式的歸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那麼,這個地方就成了漢朝北御匈奴西通西域的一個重要地方。漢朝在這個地方就修了長城,修了峰燧,派兵戍守,屯田、積谷、移民,使地方發展起來。那麼,這時候東西的商路也就打開了,所以敦煌是一個政治軍事重要城市,同時也成了一個重要的商業城市。敦煌的輝煌歷史就從這里開始。隨後,漢族就成了這個地方最為主要的居民,漢族的文化也就成了這個地方的一個主導文化。
敦煌歷經了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觀。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文書——五萬多件文書,這五萬多件文書裡面絕大部分是佛經,但是佛經以外也還有很多東西,有描寫社會生活的,還有當時官府的檔案文書、私人的信件、契約、帳冊、詩賦等,此外還有日歷、占卜、葯方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的這個文書都可以呈現在你面前,成為極豐富的研究材料。漢文文書以外還有古代吐蕃的藏文,還有於闐文、突厥文、回鶻文、梵文、粟特文。粟特是一個商業民族,在中亞到中國做買賣,他們文書內容也是非常豐富的。
塑像和壁畫,莫高窟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有大量的塑像和壁畫。這些塑像和壁畫里頭的人物早期是犍陀羅式的形象,印度式的、犍陀羅式的這種服飾是最突出的,希臘式的、西域式的風格非常突出的,逐漸轉化,就成了中國式的人物了。
傳統歷史文化,例如四月八浴佛節敦煌人民出遊,敦煌的過年習俗,敦煌民間節日飲食習俗,端午節習俗,婚殤嫁娶習俗,敦煌曲子戲、敦煌詩賦等,要搜集整理,傳承後人。
宣傳敦煌歷史文化
近些年來,敦煌加大漢唐古韻城市建設步伐,讓敦煌的建築文化發揚傳承下去已經不是一句空話。招商引資也為敦煌歷史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每個敦煌人都應該成為敦煌文化的宣傳者,這是歷史賦予每個敦煌人的責任。
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自漢武帝建郡算起,敦煌這塊熱土曾經孕育和造就了眾多的傑出歷史人物:英勇善戰的將帥——張奐,名垂青史的「草聖」——張芝,成就卓著的書法家——索靖,首次在敦煌建都的國王——李暠,收復河西榮歸大唐的將軍——張議潮,臨摹敦煌壁畫的大師——張大千,關心敦煌藝術寶庫的於右任,敦煌莫高窟的守護神——常書鴻……他們在歷史的舞台上各領風騷,建功立業,都曾為燦爛輝煌的敦煌歷史文化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力宣揚他們的事跡,形成濃厚的名人文化氛圍。對發展敦煌歷史文化舉足輕重。
發展創新敦煌歷史文化
創新是保存歷史文化最好的方法。敦煌,是一座豐厚凝重的歷史豐碑,矗立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的長河之中。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敦煌屢遭曲折與磨難,幾臨傾覆之厄運,然而卻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復興,蹶而復振,以博採眾長、輝煌燦爛的敦煌文化,頑強地證明著自己的存在,這是一種奇跡!翻開敦煌的歷史,每一頁都閃現著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精神之光。
回顧歷史,敦煌興於開放交流,衰於閉關鎖國。在新的歷史時期,勤勞智慧的敦煌人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打敦煌牌,走開放路,數十年來,開拓進取,求實創新,使今日敦煌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呈現出勃勃生機。
敦煌歷史文化名城發展創新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第一,保護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第二,保護和延續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第三,發展創新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在歷史文化名城中除有形的文物古跡之外,還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如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民俗精華、名人軼事、傳統產業等,它們和有形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著城市的歷史文化積淀,共同構成城市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此提出發展創新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將其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作為擴大對外交流,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⑧ 收集關於敦煌所有的歷史資料
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創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保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
有敦煌的神話傳說、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會歷史故事、敦煌歷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現代故事、敦煌學故事、敦煌壁畫本生故事、敦煌壁畫因緣故事、敦煌壁畫佛傳故事、敦煌壁畫佛教歷史故事、敦煌壁畫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畫經變故事。
(8)敦煌文化有多少破損擴展閱讀: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5000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
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色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
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 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⑨ 千古敦煌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歷史和底蘊呢
漢朝絲綢之路誕生時,敦煌就具備了很高的經濟和政治意義。它承載著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一路走到了現在,為中華文化保留了歷史和記憶。
一千年以來,從皇帝到唐代,敦煌不間斷的漢文化,在一千年,這個連接是中華文明最繁榮的時代,漢、唐時期,漢、唐時期文明的本質回族,漢、唐時期文明樹的根深入地球,而敦煌將會產生非常燦爛的敦煌文化,展現的是石窟藝術的絕妙傑作,文化和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石窟的神秘。
⑩ 敦煌文化的內容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人口18萬多,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敦煌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羅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靠近沙漠戈壁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社會安定民風古樸,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期,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後,大月氏強盛起來,兼並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敦煌歷經了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歷史文化景觀。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此後,升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後升為沙州總管府。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著名旅行家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遊到中原各地。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鑿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自元朝以後,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設沙州衛。後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面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佔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並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於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一直是縣府所在地。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敦煌市。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覆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