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沿革
秦代及秦以前,和外國的接觸很少,文化交流今天所知者不多。相傳殷朝滅亡後箕子曾入朝鮮,傳播了中國的教化。統一的秦王朝聲名遠播,古代印度稱中國為秦,至今西方許多國家的語言里,中國的名稱來源於秦字。
1-2世紀傳到義大利的中國戰國時期表銅器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現出新局面。大蒙古國地跨歐亞,不僅經過中亞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陸路交通得到恢復,來往更頻繁,而且范圍更加擴大,向西直達歐洲。聯系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國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在宋代基礎上更繁榮活躍起來。蒙古國及元朝統治者對於宗教只求其為大汗降福,採取兼收並蓄政策。教皇為防止蒙古向西侵略,又想聯合蒙古抗擊伊斯蘭勢力,1245~1342年,一百年中多次派遣教士東來,要求結好,並設教堂布教。1307年,孟特戈維諾被教皇任命為大都及東方總主教,接受其洗禮者達六千人左右。歐洲教士也兼營商業,從事貿易,波斯、阿拉伯以及歐洲的商人更是接踵而來,馬可·波羅一家最為有名。他們大都留下了游歷記錄,有助於歐洲人了解東方,馬可·波羅的書對以後歐洲人東行
13-14世紀時,中國運往埃及的藍色錦緞,其花紋圖案帶有阿拉伯特色,埃及阿扎姆墓地出土。
探險啟發尤大。中國與波斯、阿拉伯人之間的文化交流,通過伊利汗國廣泛開展。中國的天文歷法、醫葯之學、鈔法及雕版印刷術、驛傳之制,以及算盤,都傳入伊利汗國,有的更向西傳播到歐洲,而印刷術可能在此以前已從其他途徑傳入阿拉伯國家。中國的火葯於13世紀傳進伊斯蘭國家,火葯的主要成分硝,波斯人稱為」中國鹽」,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西方語言中的茶字譯音,一是從福建方音傳去,另一則由蒙古西傳的北方讀音。西方的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知識等,也隨著大批東來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傳進中國,相互起了促進作用。蒙古統治者雖與周邊諸國有過戰爭,但高麗、日本、緬甸、暹國、爪哇等國商船貿易從未中斷。元朝原在七處港口設市舶司,後經裁並,只留慶元(今浙江寧波)、泉州、廣州三處。中國與高麗之間文士的往來,與日本之間禪僧的往來,都極為頻繁密切。制瓷技術也在此時傳入暹國。中國旅行家周達觀(見《真臘風土記》)到了柬埔寨,汪大淵(見《島夷志略》)泛海直抵非洲東岸,這時關於非洲的知識又勝於宋代。非洲摩洛哥人伊本·拔圖塔到過泉州、廣州。他們的游記,成為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史料。 鴉片戰爭(1840)至1949年,中國國際地位淪落,與外國的交往也不如過去之自由、平等而廣泛。但由於振興中國的需要,近百年來,中國學習日本及歐美,文化交流不論主動或被動,仍然頗為密切、廣泛而深入,超過以往各個時期。日本明治維新後,中國曾有學習日本的高潮。康有為變法,即以日本為藍本。1905年廢科舉後,全國各地設立學堂,大都聘任日本人任教習,而赴日留學的青年更不計其數。他們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各種社會政治學說,馬克思主義最早就是通過日本刊物得知的。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人物,幾乎都在日本受過教育,回國後在各領域發生很大影響。19世紀中國設立了同文館教授外文,翻譯西書。以後嚴復和林紓(1852~1924)所譯西方社會科學與文學名著風靡一時。西方基督教教士來華,布教之外也傳播西方文化。19世紀時,中國已有少數留學生派往美國,但赴歐美國家留學的高潮,是在進入20世紀以後。留學生學習內容,比以前赴日所學遠為廣泛,政治、經濟、法律和理工農醫之外,不少人去學文學、哲學、歷史、教育以及繪畫、雕刻、戲劇、音樂等等,從歐美各國全面吸取西方文化。中國各級學校制度仿效西方,西方教會也在中國創辦各類學校,文化交流滲透社會的許多方面。五四運動提出「民主」「科學」後,歐風美雨鋪天蓋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也日益擴大。若以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與百年前鴉片戰爭前後相比較,思想、宗教、文學、藝術以及衣食住行、婚喪禮俗,等等,幾乎社會一切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這些變化有利或不利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是與外國(主要是西方,先是通過日本,以後則直接)文化交流的結果。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對中國的觀感雖有變化,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則逐漸深入,對中國藝術的愛好不減當年。這一百年中外文化交流中佔主導的,卻始終是中國接受西方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
② 世界歷史從何時開始,原本分散各地的文明,如何從隔絕走向交融
四百年前的公元150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在這之後,世界上彼此隔絕的文明之間有了第一次交流。無論是無論是南非的布須曼人、神秘東方的中國人,還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亞人,都被聯系了起來,他們共同屬於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單獨的存在。那麼人類文明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交流與融合的呢?
終於,時間來到了公元1500年,在這之後,隨著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遠航,包括美洲,澳大利亞在內,原本分散各地的文明被重新串聯起來。世界才由此真正成為了一個整體,而世界歷史也從此正式開始。
③ 什麼時候開始人類回說話
人類為什麼會說話?從什麼時候開始從嗓子里發出的聲音變成好聽的語言?這些問題 長期來一直困擾著我們。英國的科學家相信現在已經可以證明,人類這種最重要的文化功 能是在約20萬年前開始的。盡管為揭示人類語言能力的奧秘還需要獲得更多的遺傳信息, 但基因對人類普遍語言能力的產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總稱,是具有遺傳效應DNA分子片 段。基因分子位於染色體上,它可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從而使後代表現出 與親代相似的性狀。大約600萬到700萬年前,人和猩猩從共同的祖先演變而來。其中,現 代智人在染色體的基因構造上與大猩猩或黑猩猩等靈長目動物,約有98%的相同,甚至許多 地方連排列順序也都完全一致,但在演化過程中,只花了不到10萬年時間就晉身為萬物之 靈。作為人類,我們多麼自豪!我們種植莊稼、養育禽畜,因而不必象別的動物那樣為了 尋找食物而在原野和叢林中游盪;我們蓋起房屋,因此可以躲避雨雪風霜的侵襲;我們擁 有雙手和智慧,從而能夠建立起復雜的社會、發明創造出越來越高明的技術來服務於人類 的需求和開拓人類的未來。最值得我們自豪的是,在這個星球上,人類是唯一的可以用語 言來交流的生物。人類會說話使知識的傳播成為可能,對人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 而深遠的影響。絕大多數研究人類起源的專家都這么認為:通過口語進行交流,是人類區 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顯著的特徵。一些科學家曾成功地訓練黑猩猩使用復雜的手勢或輔助工 具交流信息,但無論怎樣訓練,這些人類的遠親始終只能發出少數單詞的音,「口語能力 」實在是糟糕透頂。 在人類社會,也存在許多有趣現象,對英國16000對雙胞胎的研究表明,語言障礙和遺 傳有很大的關系。但很難將這些症狀和某個具體的基因聯系起來。對天才語言學家(他們 能流利地說多種語言)的基因和大腦的研究,可能揭示基因對語言學習方面的貢獻。盡管 這種看法一直被人忽略,事實上多得驚人的職業語言學家本身就是語言學家的後代。20世 紀60年代,科學家們猜測人類擁有與語言能力有關的獨特基因;理由是語言如此復雜,普 通的兒童卻都能在極年幼的時候自然地學會說話。
④ 在古代從什麼時候人們開始用語言溝通的拜託各位了 3Q
這個有趣的話題在國內外考古界爭議較大.學界提出的最早年代是200萬年前的東非的能人(Homo habilis,是第一種被算做人類的物種),但也有學者主張直到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克羅馬儂人(Cro-Magnon,早期智慧人種)才開始出現語言.當然,學者們是根據考古學證實的生活方式和大腦發達程度來推導和猜測的。 我國語言學者推論,人類語言大致產生在五萬年前。這個時候,人類智力的進化經歷了手巧的人、直立的人、和智慧的人三個階段,智力達到了一定程度,同時,這個時候人的發音器官也進化到了一定的程度,能夠發出一定復雜的語音來溝通,經過簡單詞彙積累和各代的傳承,慢慢就形成了系統的語言。語言的產生也意味著人類文明的開始。 應該說,動物之間的鳴叫呼應已經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不過還不是語言。邏輯思維和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是人類社會形成後交流的需要,所以,它出現在人類社會形成之後。 那人類社會何時形成?答曰:人類一產生,人類社會也隨之出現,因為人類不可能單獨脫離動物界,而是以「原始人群」的形式脫離動物界的 ,「原始人群」內部需要交流,隨著活動的日益復雜,從簡單的鳴叫逐漸發展為成音節的語言。最早的語言便這樣產生了。與此同時,人類的發音器官也在不斷發育和完備。 根據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我國早在距今70至20萬年前的「北京人」時就已經有了簡單的語言了。這是從他們的發音器官的解剖形狀得出的結論。
麻煩採納,謝謝!
⑤ 簡述人類文明早期的交流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從地球上非生命物質發展而來的,生命是整個自然界發展的結果.地球演化到了一定的階段,為生命的起源創造了條件.根據地球上發現的最早生命化石得知,生命發生在三十二億年前.生命起源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生命起源於化學演化大體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1)無機分子階段:生命的進化過程是從非生命物質進化開始的,早期的無機分子象水、氫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無機小分子,他們在自然界中進行各種形式的化學反應,然後形成各種有機分子. (2)有機分子階段:有機分子比無機分子的結構更為復雜.象各種烴類、酸類、糖類、脂類、核苷酸、氨基酸、苯等等化合物,它們再進一步化合,就形成了各種有機大分子,即是一些生物大分子. (3)生物大分子階段:生物大分子最重要的是核酸和蛋白質,有機分子之間通過各種化學過程合成為生物大分子,而這些生物大分子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例如,核酸就可以進行復制,而蛋白質(酶)具有催化功能等. (4)原始生命形成階段:原始生命是非細胞形態,自已不會製造有機物,過著異養生活.原始生命經過長期演化出現了原始細胞,原始細胞由於結構的日益復雜化,又逐步發展成為真核細胞.真核細胞的出現標志著生命早期進化階段的結束.生命由非細胞形態經過原核細胞到形成真核細胞,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總之,自發現作為細胞核決定成分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雙螺旋結構的遺傳密碼以及生物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以來,已大體弄清了構成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和核酸的結構和組成,揭開了生命的活動機制以及核酸與蛋白質之間通過密碼的轉錄和翻譯而自我更新、自我調節的基本過程. 2.生物系統的進化生物體具有內部矛盾,由於與環境相互作用,其變化發展是必然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其基因組的遺傳與變異是其內因,而自然選擇則是外因.一般認為,動植物有共同的起源,它們可能是由兼有自養和異養雙重性質的原始鞭毛單細胞生物分別發展而來.一部生物進化史就是一部生物基因組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史.生物一般是先從單細胞生物開始,由於遺傳和變異的不斷斗爭而一步步地發展起來,其一方面進化到最復雜的植物,另一方面則進化到人類.現以動物的形成與發展為主線,縱觀生物的 進化史.(1)病毒:病毒是一種最簡單的生物,是生物進化史中目前最小的一種生物.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質所組成,病毒具有自我復制與蛋白質合成功能.但病毒必須藉助一個細胞宿主,寄生在細胞中進行繁殖.但病毒在生物進化的原始時期,在沒有細胞形成時期,其存在方式主要是以「RNA-蛋白質體」或「DNA-蛋白質體」的形式出現的,這種方式是最原始的生命形式,這種形式的進一步發展就是形成了原核生物細菌. (2)細菌:細菌是一種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細菌可以自我繁殖,無須藉助於其他宿主細胞可以自我復制.細菌可以進行新陳代謝,有比較復雜的生物代謝過程. (3)真菌:真菌是具有細胞核的一種單細胞生物,真菌不僅具有細胞核,而且還具有細胞壁.這種單細胞生物比原核細胞具有更多的生物功能,早期生物都是單細胞的,體積小構造簡單限制了它們向高級發展. (4)原腸動物:原腸動物是由單細胞發展到多細胞後形成的.多細胞動物的進化過程經歷了從二胚層生物分化出三胚層生物階段.這個階段是動物機體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動物身體中的許多重要組織、器官和系統,都是由於中胚層細胞發育而形成的.中胚層是動物向大型化復雜化發展的物質基礎.三胚層的動物是兩側對稱的,有利於行動和身體分化成前後端,促進頭部的發展.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可能性.細胞多,生物的體積才能不斷增大,形態富於變化,內部結構也不斷變化,細胞也不斷變化,細胞才能產生分工,從而形成不同的結構和功能器官. (5)脊索動物:脊索動物是從原腸動物發展而來的,這時期的神經組織發育是不完善的. (6)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的出現是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大進步,與無脊椎動物相比它表現出一系列的進步特徵.它的中樞神經發達,已分為腦和延髓,具有胸腹鰭或四肢.其他器官也相應完善.脊椎動物的出現經歷了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過程.生物在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絕大部分時間限制在水域中生活.直到四億年前,才登上陸地,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大約在三、四億年以前,出現了魚類向兩棲類過渡.到二億年前的中生代,兩棲動物中雙分化出了爬行動物.到了新生代,鳥類和哺乳類動物興起.到四百萬年前,終於從古猿中分化出人類,從此出現了人類生物發展時期. (7)人類的出現:脊椎動物發展的最高階段就是人類的出現.人類的起源標志著生物系統的進化與智能化過程達到了空前的時期.人類屬於高等脊椎動物,從生物角度上講,人類與高等脊椎動物是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的,人類屬於高等脊椎動物的一種.人類是從猿人類產生的.人類的進化最重要的標志是其人腦的形成,人類的出現使得人類具有了進行智能化過程的可能. 在動物界進化的同時,植物界也經歷了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簡單到復雜,從水生到陸生,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二)人類的起源及其社會系統的演化過程1.人類的起源人類是從古猿分化而來的.人類從遠古祖先可以追溯到生活在距今二、三萬年前的森林古猿.它們在長期的樹棲生活過程中,導致四肢逐漸分化,身體結構變化,為身體直立,前後肢分工和發達的感覺系統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這是古猿進化的內在根據.距今二千萬到一千二百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廣泛的造山運動,原來的茂密森林逐漸被稀疏的林片和林間草原所代替.古猿不得不轉向草原生活,變化了的生活環境為森林古猿的進一步分化和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人類在勞動中成長.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勞動使古猿變成了人,又繼續推動人類成長.根據地質考古資料,可把史前人類的發展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勞動工具、社會生活和人類體質特徵都有不同.下階段比上階段更發展,更進步,這都是和社會勞動的發展分不開的.人類的起源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早期猿人:他們是最早出現的人類.一般認為他們從距今三百多萬年開始,到一百多萬年前消失.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徵是,能製造粗糙的石器,腦子比較小,整個手骨和腳骨已和現代人相似.已知道用火,建立了十人左右的社會集團,過著共同採集兼狩獵的生活. (2)晚期猿人:距今一百五十萬年前,進入晚期猿人階段,據北京猿人資料表明,他們曾會用不同的石料,不同的方法打制不同類型和不同用途的石器.已能捕捉馬、鹿、象和犀牛等大型動物.厚達六米的灰燼層說明有用火的經驗.過著由幾十人結成的家族集體生活.體質特徵比早期猿人有很大進步.腦量增大,肢骨和現代人相似,但頭骨還有許多原始特徵.腦顱比較扁、前額比較低,頭蓋骨上窄下寬. (3)早期智人:到三、四十萬年前進入了早期智人階段.石器規整、用途明確,顯示勞動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已知道利用獸皮做粗陋的衣服.並學會人工取火.社會形態上正由家族擴大為母系社會.腦量已進入現代人的范圍.但頭骨形狀還比較原始.上小下大,不象現代人接近半球形,眉脊也有些突出. (4)晚期智人:到三、四萬年前,進入晚期智人階段.體形結構和腦同現代人已沒有多大的區別.他們製造了復合石器、骨器和弓箭,還製造了磨光石器.後來又發明了制陶、紡織、冶煉,出現了金屬工具.農業也得到了發展.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氏族公社相應地擴大和增加.母系社會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而後又聯合為部落.隨著金屬工具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出現了剩餘產品,私有制逐漸形成,社會分化為階級,原始社會逐漸解體,被奴隸社會所代替.這樣,史前人類社會便從此結束了. 人類在產生的同時也伴隨著人類思維理性和意識的產生.首先人類的意識是從猿人的意識轉化而來的.轉化的動力就是人類的勞動過程或稱創造性過程.猿類能夠間或使用天然工具,協同追逐獵物,顯示了意識的萌芽,但尚屬一種本能表現,和人類的意識有本質的區別.人類意識的根本特徵在於能夠把客觀事物的性質、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等等轉化成為主觀的認識,並能將主觀意識付之行動.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的特點.形成中的人,由於經常使用天然工具,從而學會了製造工具.這說明,他們已經開始了解工具的作用.知道了什麼樣的工具最有效.從而按照自已的願望去製造工具.這種古猿意識所產生的飛躍,於是導致人類意識的起源.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意識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猿人最初製造粗陋、簡單、一具多用的工具,以後逐漸採用不同的石料技術打制不同類型和不同用途的石器.隨後又製造了復合石器、弓箭和磨製石器.這表明了人類通過勞動不斷積累和總結經驗,提高了對自然的認識能力.反過來,人的認識又推動了勞動的進步,不斷地提高了自已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次,產生了表達思想的語言.語言和意識有同樣長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並推動了人類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發展.類人猿一般都具有通過簡單的聲音表達自已感情、願望和傳達某些信息的能力,但這還不是語言.人類隨著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的發展,人與人之間有了迫切的交往需要,處處都需要一種交往的工具,那些被固定下來的語音音節便成了人們交往的常用語言工具,於是人類的語言就逐漸產生了.語言是意識的物質外殼.最初的語言只是一種分明的音節,然後才形成詞、組成句.語言不僅是交往的工具,也成了人類認識事物和思維的工具,任何詞都意味著概括,詞的產生意味著人類對於事物已能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等思維活動.人們的思維都是用詞來進行的.句子已能表達完整的思想和意見,反映事物的本質規律.最後,是猿腦變成了人腦.由於勞動,加之語言思維活動,導致猿腦向人腦的轉化.從猿腦發展成人腦不僅是腦量的增加,更主要的是人腦的微細結構越來越復雜.這種復雜結構的形成將有助於人類存貯和記憶更多的社會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分析和判斷,完成一定的人類理性活動.2.社會系統的進化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類社會經歷了從石器文明到陶器文明再到金屬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未來人類社會將跨入智能文明.自從人類產生以來,人類就開始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和改造,其結果是一方面導致科學發現,另一方面導致技術發明,科學技術的形成與發展構成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標志,科學技術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是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社會文明基因組復制與表達的歷史.科學技術每向前躍進一步,人類社會文明就向前發展一步.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都可以看成是人類社會文明基因組---科學技術體系復制與表達的結果.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就不可能有社會文明的進步,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這點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本質特徵.(1)石器文明:當人類起源時起,人類就開始對自然界進行認識和改造,起初人類是從打制石器開始的,人類對石器的使用是一種對自然力的最初運用,但這種運用已經不同於類人猿時期了,因為這種運用已經從被動進化到了主動,從無意識的過程發展到了一種有意識的過程,這是一種質的變化.標志著科學與技術的萌芽. (2)陶器文明:人類在這個時期知道了使用火和控制火,「火」已經從自然力變成了人力的一部分.這時期,人類可以利用火來燒制陶器,陶器文明的形成標志著人類的創造能力發生了質的變化.這時期,人類可以利用這一發明去創造更多的復雜工具,這樣人的意識行為也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這時期人類的文字開始發明. (3)金屬文明:人類開始利用火和陶器進行金屬器件的製造,這期間經歷了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人類可以運用冶煉技術進行各種金屬工具的製造.人類生產了各種勞動工具,其中包括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以及各種冷兵器,象箭、刀、劍等等.這些金屬產品的出現使得人類社會文明進入了一個更高的階段.從而導致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轉化為奴隸社會. (4)農業文明: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人類社會文明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這個時期,人類的生產勞動能力更加加強,社會也進入了封建時代,即帝王統治的時代,這個時期,人類利用農業工具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創造出一種嶄新的農業文明. (5)工業文明:人類社會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期,這時期,人類能夠生產各種大機器,有了蒸汽機和電機的發明,人類進入了一種機器文明的時代,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給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精神財富,這時的人類開始有了電報和電話、郵政.這些發明標志著人類社會的通訊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范圍明顯增強. (6)信息文明: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人類發明了電腦,創造了電腦網路,從此,人類跨入了信息時代,人類進入了信息文明.信息文明標志著人類的交流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信息文明使得人類的工作效率成倍速增加.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合理流動最終使人類的生產活動處於一種良性的運動過程中,人類開始向理性化時代邁進. (7)智能文明: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一種智能化文明,這種文明是一種高度理性化的時代,人類將創造一種智能化社會,人類的生產勞動方式將發生質的變化.智能化、自動化的生產過程將完全取代非智能化過程.智能電腦網路體系的形成最終使我們人類跨入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時代.總之,人類社會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是一種不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一種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斷增長的過程.(三)人類是其生物信息系統與社會信息系統的載體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人類具有兩方面的屬性:一是其生物屬性,另一是其社會屬性.而這兩種屬性是由其所擁有的兩種信息系統所決定的,一是其生物信息系統,另一是其社會信息系統,前者是DNA(RNA)結構序列,後者是科學(技術)結構序列.人腦是這兩方面信息的功能轉化器.人類的進化主要表現在這兩方面,一方面是其生物信息系統的進化,即是其生物基因組的進化;另一方面是其社會信息系統的進化,即是其社會基因組的進化.人類的進化史就是這兩方面的進化史.生物信息系統決定了人類的機體生長與發育過程;而社會信息系統則決定了人類的思想意識的生長發育過程.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類不斷地向前發展.人類是其生物信息系統與社會信息系統的載體.因此,在我們看來,對人類的研究必須從這兩方面入手,一方面研究其生物信息系統;另一方面研究其社會信息系統.只有將這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真正揭示人類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⑥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用語言交流的
早就了、人類語言抱括(肢體語言、動作語言、說話語言)等。人類幾乎從原始的時候就會語言了、那是動物(人也是動物)與同伴交流、表達情緒的重要工具、所以只有同領土的動物(人)才能聽懂同伴的語言,比較本土人去異國它鄉,聽不懂是很正常的。每一個種族都會一種熟悉的語言、比較漢族就只聽得懂漢語、但其它語言聽起來嘰里呱啦的。所以人類從祖先開始就會用語言交流了。現代字是從宋朝時期開始了。
⑦ 中國第一次與外國人的文化交流是在什麼時候
在漢代時絲綢之路就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中國的山水畫、工藝品傳到中亞西亞夢和歐州,外國的舞蹈、音樂傳到了中國.
⑧ 文化交流包括哪些方面
其實文化的范疇還真是挺大的,可交流的文化更是繁雜眾多。
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習俗……等等都算是文化中的一種。
除此之外宗教、文學、藝術,甚至於音樂、舞蹈也都算是文化交流的范疇。
從漢朝開始我們就開始了文化交流工作。
他們通過留學生、商人、藝術家、外交官……等等不同的人物將自己國家的文化傳播出去,把國外優質的文化帶回來。
形成各國文化的互通和交流,達成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文化交流對於整個國家,整個時代都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