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民國時期有多少年文化遺產

民國時期有多少年文化遺產

發布時間:2023-02-18 09:48:02

『壹』 民國文化與建築

一、南京地區的民國建築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1864年湘軍破城,經歷這次戰爭,南京毀損極大。後由於滬寧、京浦鐵路通車,南京作為鐵路重樞,才又開始發展。1927年蔣中正在南京建立中央政府,1930年南京成為行政院直轄市,政治、文化地位得到空前提升,成為國際性都會。據統計,全市目前保存下來的民國建築共有1000餘處,佔地900多萬平方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國建築就有200多處。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無與倫比的。
從功能上講南京的民國建築主要包括公共建築、居住建築和工商業建築三大類,其中公共建築居多,這是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特色。《中國近代建築總覽·南京篇》把南京的民國建築從時代上劃為三類:
1.1910—1927年:這一時期的很多建築幾乎都是仿造西方形制,並且以此為榮。典型的例子有1915年建造於下關寶善街的揚子飯店,1917年在江邊興建的下關電燈廠,1918年建造的位於下關大馬路的中國銀行和江蘇郵政管理局。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其辦公場所就是兩江總督張人俊修建於1910年的西式花廳。從建築藝術上講這一時期流行西方折衷主義建築。折衷主義流行於19世紀20年代歐美的一些國家,特點是任意模仿歷史上各類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講究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勻稱,注重純形式的美。這類建築在清末南京開埠後比較流行,揚子飯店就是就地取材利用城磚修築折衷主義建築的典型。
2.1927—1936年:這近十年是南京的建築高峰期,也是中國建築史上寶貴的興盛期。修建於這一時期的建築有1926—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鐵道部大樓(1928年建造,1945年後改為行政院)、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1931年)、小紅山主席官邸(1931年)、1931—1933年建造的譚延愷墓、1931—1936年建造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建築群、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飯店和國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飯店(1933年)和交通部大樓(1933年)、1933—1934建造的行政院和地質礦產陳列館、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經樓、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新都大劇院、國際聯歡社等。
這一時期建築業不僅發展迅速,而且相當顯眼,體現出了南京作為首都的文化特色,政治類、軍事類和大型公共建築廣為發展。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和中國傳統宮殿式的近代建築風格並行,同時出現由此二者催生的現代化民族形式建築。西方現代主義建築強調建築式樣與時俱進,主張擺脫歷史上過時式樣的束縛,積極採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創造出反映時代特徵的新建築風格,首都飯店、國民政府最高法院、福昌飯店、行政院、地質礦產陳列館等皆是此種類型。現代主義傳承了一些折衷主義的特點。與此相對的是中國傳統主義宮殿建築,這種建築最早見於一些西人興辦的教會學校,如原金陵女子大學的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圖書館、大禮堂等,校方希望用模仿中式的建築表達教會尊重中國文化的姿態,以使中國的學生在傳統建築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1929年12月國民政府頒布《首都計劃》,極力提倡採用「中國固有之形式」建設政府建築,3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思潮興盛,呼籲對民族建築文化的回歸,於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又獲新生。然而其存在造價昂貴,費時費工,建築格局呆板的缺憾,設計師們又大膽探索出了新民族形式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一般採用現代建築的平面組合與體形構圖,並多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或用現代屋架的兩坡屋頂,但在檐口、牆面、門窗及入口部分則重點施以中國傳統構件裝飾,並輔以適當的傳統花紋圖案。中央體育場建築群、紫金山天文台、中央醫院、中山陵音樂台、外交部大樓、國民大會堂就是此種風格的經典之作。
3.1937—1949年: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12月13日南京失守,淪陷八年期間,南京建設幾乎停滯。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還於舊都,重建首都風貌,宮殿式和新民族形式建築逐漸淡出,西方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主流。這一時期的建築有1946年建造的北極閣宋子文公館、1946年建造的美國大使館、1946—1947年建造的美軍顧問團公寓、1947年建造的公路總局、1948年建造的延暉館等。
南京在將近2500年的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富有個性的三大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國文化。「從物質層面上來講,南京歷史上的三大文化各有千秋:六朝文化主要以散布在田野里的陵墓石刻稱奇,明文化主要以環繞在南京城周圍的城牆(包括明孝陵)擅雄,民國文化則主要以集中在城內的各類建築物(包括中山陵)而享有盛名。」如果在民國文化內部繼續劃分,南京所代表的民國文化可稱為首都文化類型,其特點就是政治色彩濃厚(官邸和中央政府機構多),民族風格和西式風格建築並舉,但一定要凸顯前者(如第二期的大量建築),以示嚴敬、肅穆、莊重。重慶作為陪都時期的民國文化大致也可劃分到首都類型中。

二、上海地區的民國建築
上海地理位置優越,處長江口,毗鄰東海,交通便利,開埠之後發展迅速,20世紀初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城市,30年代城市固定人口已超過300萬,號稱世界第六大城市。上海租界繁多,外國居民數量冠於全國各大城市。在建築特色上,兼容並蓄,集風格迥異、不同時空的各個流派於一體,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形成了「海派」建築風格。上海民國時期的建築按時間也可分為三類:
1. 1910—1927年:上海1843年強制開埠之後,西方各國紛紛開始建設租界,建造了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築。這種建築風格隨著租界的擴大,開始在上海特別是外灘星羅棋布的分布。1910~1918年期間上海建造建築4000餘棟,幾乎每天都有新建築落成。這一時期的民國建築體現出了上海作為開放城市的特色,風格趨於洋化,傳統因素很少,主要流行復古主義、折衷主義建築。復古主義風格是將古希臘建築中象徵男性雄健陽剛之氣的陶立克式廊柱、明喻女性柔和纖巧之美的愛奧尼亞式立柱;古羅馬歌頌勝利、崇拜英雄的半圓形穹頂、拱券,洛可可式門面雕飾融會於一體,傳承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建築特色。代表有1910年建造的外灘英國總會、1911年建造的法國東方匯理銀行、1916年建造的亞細亞大樓、1920年怡和洋行大樓、揚子大樓、1923年的匯豐銀行新廈、1925年修建的江海關、大世界游樂場、國際禮拜堂、1926年法國總會。這一時期的建築外表豪華美觀,體現出濃厚的巴洛克式建築美學色彩。
2. 1927—1936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全國政治局勢相對穩定,上海也進入了建築高峰期。1927年國民政府將南京和上海定為特別市,劉紀文出任南京特別市市長,政績斐然,上海由吳鐵成主政,亦有不小成績。1929年和《首都計劃》同時出台的有《大上海都市計劃》,倡導使用本民族的建築式樣。上海開放性深廣,深受歐美文化影響,加上民族傳統建築耗時耗財,於是就萌生了銜接這兩類建築文化的「海派」風格。「海派」的說法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本是以南京為中心的「京派」文化對上海以商業為中心的城市文化的一種貶稱。「海派」風格的建築具有重商、開放同時又雜糅的特點。這一時期的雜糅主要為中西之間的雜糅:細部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語匯」的西式建築和在中國傳統建築上追求、體現「西洋化」的建築。最富有上海特色的莫過於上海的「里弄」建築,此種建築就是把中國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的門埭改作石庫門,石庫門本是傳統的里弄制建築,但在結構和內部裝修上卻採用西制,中西雜糅,形成了獨特的「海派」風格。當時的上海市立圖書館、江灣市府大廈等均是這種建築。「海派」風格也包括西式建築之間的雜糅。這一時期建築飛速發展,風姿各異的建築成片出現。1934年國際飯店建成,為當時遠東第一高樓。著名的建築還有沙遜大廈(1929年)、華懋公寓(1929年)、金城銀行(1929年)、慕爾堂(1930年)、東正教堂(1931年)、八仙橋青年會(1931年)、百樂門舞廳(1931年)、國泰大戲院(1932年)、市政府大廈(1933年)、大上海大戲院(1933年)、跑馬廳(1933年)、畢卡地公寓(1934年)、百老匯大廈(1934年)、上海體育場(1935年)、大新公司大樓(1936年)等。建築史學者伍江寫的《上海百年建築史》,後附《本書涉及建築物一覽表》,共涉及1847—1949年百年間上海著名建築139處,其中70處完成於1927—1937年這10年間,佔50%,可見這一時期建築成就之大。「海派」風格正是這一時期建築風格的精當概括。
3. 1937—1949年:1937年8月份,凇滬會戰打響,11月上海淪陷。此後八年,由於日軍佔領,汪偽政府統治,戰後經歷收回租界及經濟震盪等,都市的發展因外界干擾而遭到空前的破壞。但即使如此,上海發展水平仍居國內各大城市前列。1945年光復後,建築建造不多,建築風格依然承襲第二個時期。因為戰爭動亂抑制了投入房地產的資本,阻礙了建築工程和建築材料的生產,大批建築師、工程師無以為繼,只好投身教育。所以這一時期沒有留下多少重要的建築,卻給新中國的建築業留下大量寶貴資料和人才。
上海和南京雖同為特別市,卻屬於另一種民國文化類型,即工商都會類型。工商文化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其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古希臘的雅典、克林斯等城市就是這種風格。上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在近代歷史上有目共睹,各式各樣的勢力(國民黨、共產黨、日本及歐美各國)都曾把上海當作叱吒的舞台,「海派」風格正是上海作為工商都會具有創新性的最好注腳。上海的民國文化特色在中國絕無僅有,給我們研究民國社會百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三、鎮江地區的民國建築
鎮江明、清兩朝稱鎮江府,1912年改為丹徒縣,1929年江蘇省政府遷於此,易名鎮江縣。鎮江地處長江京杭大運河匯合處,為溝通蘇南、蘇北水路交通樞紐之一,商業、貿易、金融業發達。1908年津浦、滬寧鐵路通車,南北貿易由水路轉入鐵路,鎮江的貿易地位開始被南京取代,金融業日漸凋零。鎮江本是依託運河的港口型城市,商業發達,現代工業基礎薄弱,其工業發展規模在江蘇省也排不上前列。
1927年4月,蔣中正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任命鈕永建等十六人組建江蘇省政務委員會,省政府組織法頒布後,改稱省政府,鈕永建為第一任江蘇省主席。1929年春,江蘇省省會由南京遷至鎮江。遷入的江蘇省政府和民政廳均設在鎮江仁章路的清代將軍署內(今公安局所在地),省財政廳設在省府東南的清代都統署(原海齡副都統衙門,今軍分區優士園所在地),北門內的鎮江府學學宮改作省教育廳辦公之地(今359醫院所在地),建設廳和農礦廳則安排在八叉巷西段原鎮江第九師范及附屬小學內(今為省軍區後勤部中山東路和八叉巷的宿舍)。
江蘇省省會甫設鎮江,省政府就提出「建設省會、改造鎮江」的口號,陸續制定了一系列計劃文件,有《設計鎮江新省會建設》、《江蘇省會分區計劃》、《江蘇省會新溝渠計劃》等。從1929年到抗戰爆發前,鎮江的市政面貌得到了較大的改觀。城區原來街道狹窄,最寬的路面堰頭街、西門大街也不過五米左右,僅能供轎輿和人力車交會。主要街坊道路多以長條石板鋪設,下為下水道,承載力不高,石板因時久長,人行其上,往往咯咯作響。為此,省政府興建了省府路、中正路、中山路等主要幹道,並且在築路同時就鋪好地下水管道,改善了城區的飲水條件。即便如此,1936年自來水用戶也只達到1460戶,占城鄉居民戶的3.6%。經濟不景氣和消費的萎縮造成市政建設的蕭條,省政府財政窘迫,市政工程建設的資金難以保證,有時甚至維持城市公用事業的正常運營也捉襟見肘。
鎮江此間落成的建築有:江蘇省立鎮江醫院(1929年)、江蘇省立鎮江民眾教育館(1930年)、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1931年)、江蘇省立鎮江公共體育場(1933年)、江蘇省會測候所(1934年)、江蘇省立醫學院(1934年)。這些建築多採用西式風格,建造隨意,沒有太多文化內涵。值得一提的是公共體育場,其佔地5萬平米,有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等,還有健身房,是當時聞名全國的設施齊備的體育場。抗戰爆發後,這些建設都被迫停止。
在作為江蘇省省會期間,鎮江的文化建設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成就。本來可以依靠優越的政治條件獲得發展,但由於商業路線由水路向陸路的轉移,其近代工業基礎的薄弱,再加上南京上海兩巨頭對投資基金和消費資金的吸引,以及抗戰時期的戰亂,直接造成鎮江民國文化的稀薄。這樣的例子在長三角地區數不勝數。民國文化中心在長三角,固然不假,但也不能忽略民國文化在長三角地區不均勻分布的事實。把長三角置於全國視野考察,我們也可得到這樣的認識,即民國文化遺產在分布上:城市豐富於鄉村;大城市豐富於小城市,很多小城市甚至找不到民國文化的任何遺跡;呈現出相當明顯的不均衡化甚至兩極化,這和民國時期中央和地方、城市和農村、省會和下屬市鎮之間的關系,即民國政治體系結構有很大的聯系。鎮江作為江蘇省會,民國文化遺產稀少的可憐,這是長三角地區民國文化遺產的又一類型,即小城類型,特點是文化遺產少、沒有凸顯出民國歷史特色。這種類型的民國文化多保留在工商業和金融業不發達的小城當中,安徽、蘇北、蘇南、浙北等地此種類型隨處可例。
民國文化本質還是歷史文化,孫靜宣先生曾講「保護歷史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價值,並使它們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從而達到更好地保護的目的」。民國文化的特色為:面向世界的開放性,中西合璧的創新性,科學唯理的現代性,這三個特點在民國建築上得到淋漓盡致的反映。南京和上海不僅在長三角,在全國也是民國文化的重鎮,以鎮江為代表的眾多小城在這兩大中心的輻射下,或多或少也具有些民國文化的積淀。正如孫先生所言,保護歷史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我們對民國文化遺產進行分類,也是為探索如何保護民國文化遺產提供一種思路。民國的建築文化遺產不單具有歷史文化遺產的屬性和價值,還被賦予不可取代的政治意義,它可以黏合兩岸對歷史的認同,在感情上拉近兩岸距離,為對話創造良好條件,給民族團結提供了向心力的作用,今年連、宋相繼拜謁中山陵就反映了這種情況。長三角作為民國文化遺產的重心,城市現代化進程也走在全國前列,如何將遺產保護和城市建設諧調發展,可以直接作為全國城市建設中處理文化遺產時的寶貴經驗。我們也要看到,歷史既是凝固的,也是流動的,我們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在豐富著我們時代的文化。

『貳』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資料與圖片

1、長城



入選時間:2019年

地址:浙江杭州

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4300年,創造出了非凡的物質成就、形象的圖像符號、統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會階層和凌駕於社會之上的政權組織,為中華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最為直接、最為典型的物證。

『叄』 中國32個歷史文化遺產是什麼都是哪年發現的還有性質是什麼

中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有:
一、屬於文化遺產有21處: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 2004年7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二、世界自然遺產,共4處:
1、九寨溝 (四川南坪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龍(四川松潘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武陵源 (湖南武陵)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三江並流 (雲南) 2003年7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交匯而形成的壯觀景象。
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共4處:
1、泰山(山東泰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山(湖北省)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峨眉山-樂山大佛 (四川峨眉山市)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武夷山(福建)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四、文化景觀,共1處:
1、廬山(江西九江市) 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共2處:
1、 崑曲(江蘇崑山)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崑曲產生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時間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2、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是聯合國1972年為了保護全世界珍貴的文化自然遺產而設立的一個評審項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評定需要有一系列的條件,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最後由世界遺產中心進行終審。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三個類別。‍

『肆』 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至少寫7個

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西藏布達拉宮、曲阜孔廟孔林及孔府等。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連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 列入文化遺產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發起、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

『伍』 中國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文化遺產有:

1、「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以澳門的舊城為中心,通過相鄰的廣場和街道,串連起逾20個歷史建築。作為2005年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陸』 "碉樓"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碉樓是一種特殊的中國民居建築,是居民為防範土匪戰亂而修建的家族性建築,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在中國分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中國的碉樓的主要分布:

1、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地區的開平碉樓、台山碉樓。

2、四川省甘孜、阿壩地區的藏族碉樓。

3、湖北省羅田縣金家河碉樓。

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自力村碉樓將中國傳統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國鄉村的廣泛交流,成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和獨特的世界建築藝術景觀。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村落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35處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開平碉樓現存1833座,最多時達3000多座,主要集中分布在開平市的塘口鎮、百合鎮、赤坎鎮等15個鄉鎮街道上。這些主要興建於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築是民國時期的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見證中國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更迭的重要產物。

『柒』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鏈接: https://pan..com/s/1wkbUh_JkUqohFseu2RRcQQ

提取碼: rgzp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探秘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篇

『捌』 廣東第一處世界遺產——開平碉樓,再現民國歷史的獨特建築群

距離廣州市120公里的嶺南地區,有一群罕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群,它就是廣東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村落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35處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開平碉樓現存1833座,最多時達3000多座,主要集中分布在開平市的塘口鎮、百合鎮、赤坎鎮等15個鄉鎮街道上。這些主要興建於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的建築是民國時期的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見證中國傳統 社會 向近代 社會 過渡更迭的重要產物。

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和僑匯的減少,開平碉樓的興建進入衰落期。戰火紛飛的年代,人民逃命都顧不上,更無暇去修建這些搬不走的碉樓。據統計,1949年以後,開平建成的碉樓只有二十多座。從那以後,中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期,開平碉樓的興建已經沒有意義,但是作為這段 歷史 的見證,開平碉樓又有極其特殊的含義。

開平位於珠江入海口,是一個地勢低窪,河網密布的水系城市。自明朝(1938-1644年間)以來,開平就位於新會、台山、恩平、新興四縣之間,是當地著名的四不管區域,土匪猖獗, 社會 治安混亂,常年遭遇搶劫騷擾。低窪的地勢、強勁的台風洪澇、加上混亂的治安,讓開平的居民苦不堪言,當地民眾為了自保,被迫修建了集防衛與居住於一體的碉樓建築。

其實,開平最早的碉樓可以說是一次意外。明末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蘆庵公的四兒子在井頭村修建了一座瑞雲樓,本意是用來防洪和防盜,它就是碉樓的前身。沒想到1884年間,潭江大澇,附近各地都被洪水淹沒,開平赤坎的村民因為及時登上碉樓得以存活下來,從那以後,其他村民也就開始修建碉樓用來防洪防盜。

不過促使當地村民普遍修建碉樓的事件則是民國元年的劫持事件。在1912年-1926年間,開平曾8次遭遇劫匪擄劫數百名學生事件,搞得當地人心惶惶,食不安寢。而在1922年的再次擄劫中,劫匪被鷹村的碉樓探照燈照射,無法及時反抗,一舉被當地的鄉團制服,學生被安全救出。

海外的華僑得知這個喜訊之後,奔走相告,覺得碉樓防匪作用很強,便省吃儉用請人按照碉樓的工藝設計好碉樓的藍圖帶回家修建,以保家人平安。從此,這種集居住、防衛為一體的碉樓就開始在開平廣泛修建,於是就有了無碉樓不成村的說法。

在這些申遺提名的碉樓里,最有名的就數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碉樓群、迎龍樓、錦江里等,它們是中國首個以華僑文化為背景的世界遺產項目。開平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城,目前開平的戶籍人口為70萬,而旅居在海外的華僑就有78萬,分別分布在世界的79個國家及地區,故有「中華海外兩開平」之說。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和英美兩國分別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這些不平等條約賦予了英美兩國可以招募中國勞工的權利。而當時國內的 社會 動盪不安,連續的起義和土客斗械所形成的內憂外患迫使開平當地的貧民不得不背井離鄉,漂洋過海去到海的對岸從事礦產開采、鐵路修建、漁業等需要大量廉價勞工的地方,這是開平碉樓的建設背景。

這些遊走在外的華僑分布在不同的國家,接收到的各國建築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開平碉樓的造型也千變萬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形態。既有中國傳統的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拱券和穹窿、、葡式建築的騎樓,文藝復興時期和17世紀歐洲巴洛克風格建築等。

但無論這些反映主人家人生際遇或者審美情趣的建築有多大區別,他們修建這些豪華「別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保護家人和財產安全。

碉樓一般為多層建築,遠遠高於一般的民居,便於居高臨下的防禦。最高的碉樓是赤坎鄉的南樓,樓層高達7層,矮的一般為三層。碉樓按建築材料不同可分為鋼筋水泥樓、青磚樓、泥樓和石樓等。而修建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碉樓主要是鋼筋水泥樓多,由於那個年代中國的工業還處於萌芽期,因此大多數的原料都是以進口材料為主,造價較高。

據悉,修建於1925年的「天祿樓」共耗資12000個銀元。在當時,一個銀元可以購買30斤大米左右,換算下來相當於現在的一百元人民幣,那天祿樓的造價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一百多萬人民幣。

碉樓既然是以防禦和居住為主,自然配備了大量的防衛措施。碉樓的下層幾乎都是相同的,除了開間和進深不同,幾乎都是按鐵門加鐵窗的防盜模式修建。碉樓的牆體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牆或者火攻。窗戶又比其它居民區的窗戶要小得多,清一色都裝有柵欄和窗扇,外設鐵板窗門。碉樓的大門則採用厚重的鋼板做成,一旦關上窗戶和大門,碉樓就成了密閉的「保險櫃」,刀槍不進。

碉樓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者半封閉的角堡,角堡開有向下的射擊孔,還有瞭望台、探照燈、警報器等設備,一旦土匪來臨,各戶居民都可以互相通知,居高臨下的採取防護措施攻擊前來搶劫的土匪。這種開門能過日子、關門能避敵的時代建築是開平人民保衛家園的最好武器。

除了自家居住的居樓之外,還有全村或者若幹人家集資修建,每戶各分一房的眾樓,以及修在村口或者村外山崗、河岸的更樓等。一般有匪賊入侵,站崗的居民會敲響銅鑼通知村民。在那個戰火紛爭的年代,開平的居民就是以這種的防衛模式來保證家人和自身安全。

開平碉樓不僅是僑民的家族史、奮斗史,也是開平的血淚史、抗爭史。我們通過這些遺留的建築得以窺見當時中國鄉村主動接受西方建築藝術的先進理念,看到了各國文化交匯融合形成的特色建築。這些罕見的建築不僅是我們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的瑰寶。

現在開平碉樓共有三個需要收費的景區,分別是自力村、立園、馬降龍。立園是私家園林,馬降龍和自力村都是碉樓比較集中的村莊,可以購買三個景區的通票也可以單獨購買。不過在這三個景區之外,整個開平市還有大量的碉樓分散在各處,都是可以免費參觀的。

『玖』 我國的世界遺產的資料

拉薩布達拉宮、曲阜孔廟孔府孔林、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麗江古城、頤和園、天壇、武夷山、大足石刻、青城山和都江堰、龍門石窟、皖南古村落——黟縣西遞和宏村、明清皇家陵寢、雲崗石窟、沈陽高句麗王陵,澳門歷史文化城區

『拾』 我國32個歷史文化遺產

中國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有:
一、屬於文化遺產有21處: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頤和園(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長城(北京)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天壇(北京) 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5、承德避暑山莊(河北承德,包括周圍寺廟)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6、平遙古城(山西平遙)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7、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周口店)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8、麗江古城(雲南麗江)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9、蘇州古典園林(江蘇蘇州)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0、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西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1、大足石刻(重慶大足縣) 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2、武當山古建築(湖北丹江市)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3、莫高窟 (甘肅敦煌市沙鳴山)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4、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5、龍門石窟 (河南省洛陽市) 200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6、孔廟、孔林、孔府(山東曲阜) 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7、明清皇家陵寢 (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盛京三陵)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8、青城山-都江堰(四川青城山)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19、皖南古村落 (安徽西遞村)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1、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集安市、遼寧桓仁縣) 2004年7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二、世界自然遺產,共4處:
1、九寨溝 (四川南坪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龍(四川松潘縣)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武陵源 (湖南武陵)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三江並流 (雲南) 2003年7月2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交匯而形成的壯觀景象。
三、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共4處:
1、泰山(山東泰安)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2、黃山(湖北省)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3、峨眉山-樂山大佛 (四川峨眉山市)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4、武夷山(福建)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四、文化景觀,共1處:
1、廬山(江西九江市) 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五、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共2處:
1、 崑曲(江蘇崑山)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崑曲產生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時間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2、 古琴 2003年11月7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是聯合國1972年為了保護全世界珍貴的文化自然遺產而設立的一個評審項目。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評定需要有一系列的條件,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最後由世界遺產中心進行終審。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三個類別。

閱讀全文

與民國時期有多少年文化遺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