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象山的歷史名人 名勝古跡 地理位置
象山縣居長三角地區南緣、浙江省中部沿海,位於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三面環海,兩港相擁。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縣,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全縣由象山半島東部和沿 象山海656個島礁組成,陸域面積1382平方公里,海域面積661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925公里,素有「東方不老島、海山仙子國」和天然氧吧之美譽。北部象山港為著名深水良港,南部石浦港是國家級中心漁港和二類開放口岸。全縣轄10鎮5鄉3街道,總人口53.7萬。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3.9平方公里,人口20.7萬人。
旅遊景點:4A級國家旅遊度假區松蘭山休閑度假區、中國漁村和石浦漁港古城以及象山影視城
名人:元曲名家湯式、詩僧梵琦、柯受良、一代鴻儒、國學大師陳漢章、「東南一學者」姜炳璋、「國史院編修」俞述祖、「禮部侍郎」俞士吉、「刑部尚書」錢唐、「一代名士」倪象占、「浙東十四子」邵景堯、「著名政治家」楊王休
❷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有幾年歷史
象山縣自立縣以來,大約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象山縣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下轄縣,位於東海之濱,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由象山半島東部及沿海608個島礁組成。象山歷史悠久。據塔山史前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於此生息繁衍。春秋時,象山為越國鄞地。唐神龍二年(706),象山立縣。因此,嚴格追溯象山縣的歷史,大概距今是2022-706=1316(年)。❸ 丁丹峰寧波象山什麼地方人現在年齡多大了
您好,丁丹峰寧波象山是一個位於寧波市鄞州區的山脈,其中有許多村莊和居民。目前,丁丹峰寧波象山的居民年齡分布比較廣,有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輕人,其中有些居民的年齡可能超過90歲,也有些居民的年齡可能只有幾歲。因此,丁丹峰寧波象山的居民的年齡不能統一定義,可以說最小的年齡可能是幾歲,最大的年齡可能超過90歲。
❹ 象山的文化特點或者其他什麼的有什麼特色
來這里讓你探幽神鵰之秘;
來這里讓你領略金庸文化;
來這里讓你品嘗武林美食;
象山影視城,是你對歷史的追溯,是你游樂的天堂,是你夢想的歸宿!
——詮釋宋代古建築之城
坐落在浙江省象山縣新橋鎮大塘港生態旅遊區的影視城以靈岩山為大背景,整體建築濃富宋代風格,巧妙結合了當地的山、岩、洞、水、林等自然景觀,主要由大門廣場區、村街作坊區、墓府山洞區、庄園湖塘區、店鋪城宅區等五大景點區域組成,集影視文化與旅遊休閑於一體。城中氣勢恢宏的襄陽城、神秘莫測的活死人墓、秀麗幽雅的歸雲山莊、迷離奇幻的絕情谷、蓊蓊鬱郁的榕樹林等主要特色景點都風格獨特、創意新穎,城內有湖光山色,也有亭台樓榭;有溝谷洞天,也有宋時古街,讓人情不自禁地融入武俠意境。《神鵰俠侶》就便是在象山影視城拍攝的第一部影視劇。
『景區節目演出』
1、《神鵰俠侶英雄大會》 地點:襄陽城內
大宋年間,蒙古軍侵犯中原,固有我大宋國鎮守襄陽城城防將軍郭靖郭大俠,所以蒙古軍久攻不獲,蒙古王子霍都施陰殺了丐幫幫主魯有腳,奪取了丐幫鎮幫之物——打狗棒。欲先一統丐幫在順利入侵中原。郭靖、黃蓉召開英雄大會,由於前任幫主黃蓉要隨夫守城,不能再任幫主之職,所以欲選武藝高強之人立為幫主。
各位俠士,哪位願意上台一試,說不定身懷絕技的你還能過把幫主癮!
2、《襄陽科舉》 地點:襄陽城縣衙
(萬精開始鼓手鳴鼓,士兵敲鑼開道,大帥緊跟至正中台上)
各位,今日乃我大宋襄陽城一年一度的科舉考試!普天下的有識之士均可報名參加,不分男女,不論老幼,不收報名費,中狀元者有獎,落榜者也有獎。
3、《郭靖招賢》 地點:襄陽城內
襄陽城守衛責任重大,郭靖大將軍三十年如一日的嚴守著襄陽城,而且為人寬宏大量、申明大意,為保大宋江山,在襄陽城內廣納護城賢良,為鎮守襄陽城立下不朽功績。
4、《錦綉襄陽》 地點:襄陽城怡春院
大型歌舞戲劇,由《襄陽情》、《滿江紅》、《玉女心經》、《護我襄陽》四部分組成。襄陽,中國北宋軍事要地,蒙古大軍曾對襄陽多達五十餘次的攻打,歷經十幾年,因襄陽城內百姓和官兵以及武林好漢齊心協力,護我大宋江山,所以久攻不下。在此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景區最佳游覽線路』
線路一:北大門→刀光劍影襄陽城→秀麗幽雅歸雲庄→蓊蓊鬱郁榕樹林→迷離奇幻絕情谷→神秘莫測活死人墓→田園風光陸家莊→北大門
線路二:北大門→村街作坊區→秀麗幽雅歸雲庄→蓊蓊鬱郁榕樹林→迷離奇幻絕情谷→神秘莫測活死人墓→刀光劍影襄陽城→北大門
* 遊客可徒步游覽,也可乘坐景區觀光電瓶車或騎馬遊玩,全程約為兩個小時。
〈注釋〉:
刀光劍影襄陽城
進入影視城的北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雄偉的城牆,這座長400米、高10米、寬6米的城牆有造型各異的兩座城門,這便是赫赫有名的襄陽城牆。兩座城門中,右邊跨在河上的是具有南國特色的廊橋式水柵城門,乘船由水門可直接入城至水街;左邊是標準的宋代大城樓,前邊有護城河,需放下吊橋才能進城。進入襄陽城大城門,是一條120米長的主街,東頭正對大帥府,中間有南北兩條大街貫通,兩條大街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是襄陽城的中心地段,主要商家集中於此,且都是各具特色的樓房建築,有玉海酒樓、碧雲茶莊、同升鞋帽庄、廣濟堂葯店、怡和祥綢布莊等等。向南約100米到南溪橋,這里是民眾集居繁雜地段,沿街有恆吉客棧、宏仁商號、陶居酒家、怡春院,小巷之中有按照宋代格局營造並結合浙江、安徽、福建等地民居特色的民居宅院,頗具南方水鎮韻味,遊客在此可以沽酒小飲,比武看戲,還可參加古箭射擊、幸運套圈,令人留戀忘返。
迷離奇幻絕情谷
《神鵰俠侶》男女主人公楊過和小龍女經過一番生離死別,十六年不曾見面,但有約在「絕情谷」,最終兩人如約而會,幸福終老。在絕情谷的入口,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全國最大的榕樹林,不過是人工仿造的,耗資270萬元,這片榕樹林是用鋼筋混凝土做成骨架,然後用水泥灰沙塑形的,製作技藝之高超為國內所罕見。近觀,古榕盤根錯節,蒼老古樸,樹冠平伸而出,枝葉繁茂,樹干白綠相間,綠色為地衣蘚苔,寄生植物爬滿樹干,好像給古樹穿起了高雅合身的綠色連衣裙。遠看,隔河有神來靈岩,山奇洞巧,與古榕樹林相映成趣。周圍奇峰環列,翠桔婆娑,阡陌如織,一派南國山鄉風情,宛如仙鄉。出了榕樹林,就到了絕情谷中的公孫府,公孫府共有大廳、書房、經房、丹房、劍房、芝房六大獨立的建築組成。
神秘莫測活死人墓
在《神鵰》原著中,王重陽的練功地點活死人墓是重陽宮中最神秘的地方,也是「小龍女」的主要生活場所。這座活死人墓雖號稱墳墓,其實是一座極為寬敞宏大的地下倉庫。當年王重陽起事抗金之前,動用數千人力,歷時數年方始建成,在其中暗藏器甲糧草,外形築成墳墓之狀,以瞞過金人的耳目,又恐金兵來攻,墓中更是布下了無數巧妙機關。義兵失敗後,他便在此隱居。影視城中的活死人墓是最具「神鵰」特色的景點,它利用自然山洞與人工修鑿相結合,建造出自然多變的出洞效果,營造出迷離奇幻之感。從墓門進入有一個可封閉墓道的石頭機關。墓內結合劇情設計了起居室、主卧室、儲藏室、練功房、墓中之墓、下層有六個空間。主卧室的石床上設有機關,可以使牆壁180度旋轉,進入下一空間;下層空間內有兩大巨型石案,四壁刻有《九陰真經》,一端與水道相連,有小船可劃出秘密出口,駛入河道湖塘。真可謂「玄機一破天外天」,遊人在此體驗「小龍女」神秘生活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金庸大俠神奇浪漫的想像力。在這里你還可以領略到「有錢能使鬼推磨」、「水往高處流」、「萬丈深淵」等奇景。
秀麗幽雅歸雲庄
在《神鵰》中,歸雲庄是東邪徒弟陸乘風的府院,他原先是太湖邊上的大戶人家,為躲避仇家隱居於此,因此整個莊院處處透露處氣派,但主人又是武林中人,建築上又打破了一般有錢人家的規格。一進大門,大家從一字影壁的規格就可以看出。從風水學上講,影壁牆是針對沖煞而設置的,無論河流還是馬路,都忌諱直來直往,有了影壁牆,氣流要繞影壁而行,這一繞,軌跡成了「S」形,氣流減慢,氣則不散,而且也接近人體氣血運行速度,對人的健康和事業都大有裨益。氣氣相符,才是影壁存在的價值。
田園風光陸家莊
陸家莊在《神鵰》中是陸展元、陸立鼎兩兄弟的莊院,小說第一回中寫道的故事情節就是在這府院發生的(可根據遊客的興趣介紹李莫愁來此尋仇的故事情節)。陸家莊是影城中相對獨立的一個景點,主要由碼頭、風雨亭、路棚、陸家莊院和農戶院組成。這里三面有湖,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追求的是古代農村自然淳樸的風格和農家田園風光。在小說中,陸家莊的原址可是在嘉興。
『象山影視城溫馨提示』
象山影視城共有160餘個建築單體,整個影視城由迎賓區、村街區、山景區、湖景區、襄陽區五大景區組成,另處還建有全國最大的室外人造榕樹林和室內人造溶洞,襄陽古戰場規模之大在全國眾多影視城中屈指可數。
游�6�1探神鵰之秘:
置身《神鵰俠侶》拍攝場景,看楊過、小龍女長空翻飛比劍,或探幽活死人墓、絕情谷之玄機。影視城內主要有校場、擂台、驛站、點將台、衙署等公務機構設置,遊人在此可以感受到當年襄陽城內金弋鐵馬的戰事氣息以及楊過、小龍女情真意切的愛情淵源。
行�6�1賞金庸文化: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武林大俠金庸先生的小說,伴隨我們成長,可以說是影響了幾代人的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來這里,讓我們感受金大俠筆下的至美愛情為何物!
吃�6�1品武林美食:
眾所周知,武俠小說里的英雄、大俠所食的美食都是論斤稱兩,量大味好,還記得黃蓉用特製的「叫花雞」來誘惑丐幫幫主洪七公以取得武功秘笈嗎?想吃「叫花雞」?來這里!
樂�6�1與明星同在:
劇組日夜演繹精彩劇情,影視城天天星光燦爛,景區就是拍攝現場:隨時隨地都可能得到你夢寐以求的偶像簽名;不經意中與你崇拜的明星擦肩而過;還可在戲中戲里看到一些動人的幕後故事;不定期舉辦的影迷見面會專場,與心儀的明星面面相覷、親密接觸�6�1�6�1�6�1快來象山影視城,這里可以讓你夢想成真!
位 置:位於「海山仙子國,東方不老島」的象山縣新橋鎮大塘港生態旅遊區;
交 通:杭州→象山,象山→定山(中途站象山影視城下)。
*自駕車游*省內任何一個高速入口進入往同三線甬台溫高速到寧海出口下高速,從寧海到象山定山方向直走76公里便可直達。途中經山莊道路,自駕車遊客可邊駕車邊欣賞路邊秀麗風景,感受田園風光之美,享受浪漫情緣之歡。(到達象山後一路上有「影視城」路標,為自駕車游提供了所具備的路線條件。)
注意事項:象山影視城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為全國建築單體規模最大的人造影視城,一般遊玩行程需2個小時左右,所以請前來遊客准備一雙較為舒適的鞋子出遊;夏天的象山太陽直射強,遊客出遊可自備防曬霜、橄欖油等防曬品。
『游影城經典行程安排』
象山影視城最適合行程安排為一天,早上8:00出發11:00到達象山影視城享用「武林美食」,中餐後欣賞城內宋代建築藝術風格、游覽金庸筆下的「神鵰」之城、觀看長編武俠巨著《神鵰俠侶》的現場版花絮,其中,遊客可以隨意參加影城內各項自娛活動,獲取獎品滿載而歸。而後,遊客僅用一刻鍾時間便可到達有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的象山石浦,在那品味象山特色海鮮,住宿石浦濱海人家,身臨其境去享受「人家住在潮煙里,萬里濤聲在枕邊」!
❺ 誰能介紹一下象山的一些文化
中國歷史上讀書人被稱作儒生,學校也就為儒學,可見儒家的開山老祖孔子的影響力之大了。半島的儒學開張是在唐會昌六年(846),孔廟成了學子們攻讀詩書的地方。象山的孔廟於十年動亂中拆除,新建了象山賓館,惟有那千年古柏,依然倔腦地聳著。只有她還記得當年吟詠之聲和一方有識之士辦學的良苦用心!
大海邊的人懂得搏擊風浪,更懂得讀書報國。自宋至清在冊可查的進士舉人就有200餘名。中國的書院在宋代盛極一時,而象山有書院始於唐代。半島雖為海隅但繼縣學之後至民國,卻有六大書院,可謂"桑田醞釀詩書氣,風雨琴堂春色闌"。
唐大中四年(850),縣令楊弘正選中當年陶弘景煉丹的棲霞觀(又名蓬萊觀),首開蓬萊書院,著實培養出一批可用之材。清乾隆進士姜炳璋在感慨蓬來書院的業績時,想起了開創書院的創辦人:"大中政治小貞觀,守令堪入循史傳,吾鄉賢令推楊公。"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縣令趙善晉主持將蓬萊書院修葺一新。此後歷代知縣鄉賢均出錢、出田(名為學田)、出力修理增護,於講堂後建觀海樓7楹,並建有迴廊。同時,造了座風格獨特的濯纓亭,為學子創造苦讀詩書的良好環境。光緒二十九年後,書院改稱學堂。
斗轉星移,這一方天地人增了地也闊了,蓬萊書院桌椅也就不能滿足求學者的需要。宋嘉定十一年至十五年間(1218-1222),縣令趙晉於縣西一里棲霞觀東,建丹山書院。清康熙六一年(1721),邑令馬受曾慨然以育才為已任,發起擴建書院,立時得到各方響應。書院在原基礎上向外拓展了四百步轉方之地,新增舍三幢,引得"四境之員負笈而來者踵相接"。道光五年改名為營蒙養書院。光緒二年,知縣邵正寅集資修建書院,"每日必徒行其地,迄九月,積勞而卒"。邑中士紳承其意,至冬事竣。此後,全縣童子試也在舉行。光緒二十九年(1903),丹山書院改為縣立小學堂。
隨著時代推進鄉人求學呼聲日趨高漲,縣令周官順應民心,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在原儒學基礎上開始籌建聚奎書院,次年冬季大功告成。置田22畝,充作學田。昌國人榜眼邵景堯作《聚奎書院記》。
山陬海隅的漁人,雖祖輩以耕種漁魚為生,卻不乏有識之士,辦學之風也盛行鄉里。率先起步的是漁港石浦,先為崇德義塾。清道光八年(1828),石浦許超偕其昆季創建,計30餘間,有供藏書之用的"藏經閣",院砌有"登瀛橋"。讀歷史存記,一個庭院式的校舍躍然腦海,可見設計者的良苦用心。民國後,書院改為敬業高級小學校。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小時隨父入住漁港,也曾就學此校。
在縣東鄉著衣亭魁照墩,《創建珠山書院記》記載里人王旭林、俞鄂樓、蕭陶甫、賀衡軒等紛紛解囊,購田15畝,創設文會。後稟縣令沈鍾瑞再次擴展,立志造福一方百姓,籌建書院。清光緒八年(1882)春動工,第二年冬落成。開課講業,民國後改為珠山高級小學。
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清廷命前雲南鹽法道會稽鍾念祖駐防昌國衛城,士紳蘇良彝、蔡兆鵬諸人請鍾念祖申報巡撫,咨部立案創辦書院。幾位同僚,頗有幾分"不為民辦事,不如回家種紅薯"的氣度,辟出原象山右營都司署為養正書院。特割助南田龍泉塘地50畝為日常開支費用,以解後顧之憂。光緒三十二年知縣黃羨欽撥八百金,並批准將昌國衛城南門外校場田70畝田地劃歸書院所需。民國後,書院改為公立正誼小學。
世事悠悠如彈指一揮間,多數書院也是殘跡難覓,辦學者早已駕鶴西辭,但成材的學子,為國為民的功績卻有史可查。
藏書的多少歷被認作是一大文明和財富的象徵。象山古時的民間藏書多者逾萬,少的也有數千。她的存在,給古時學子博覽群書、苦讀詩書提供一個保證!最早的鐵硯堂藏書樓始起南宋。創建人丹城史氏家族的史師雄,是宋紹興進士。史師雄一有所積,不圖田地金銀,傾其所有建樓名為"鐵硯堂",多年的精心經營藏書達一萬多卷。
較有規模的藏書樓還有:縣城錢氏祖子孫三代所建的:暢余堂、嘉會堂、留耕堂藏書。祖父錢捷是順治九年進士,曾任吏、禮、刑三部郎官、蘇松督糧道。兒錢式庄例貢生任過三縣知縣。孫錢志朗是雍正年間貢生。三代人為建書院而相繼相承,可賀可嘉。而頗有特色的是,書院里收藏了大批的古代名硯,著名的有:隸華閣聯呤硯、龍鳳蕉葉白端硯、紫石宋硯、蘭亭宋大端硯等數十方。
爾後有縣城鄧懷聖和兒孫鄧炳、鄧亢宗所建的晚翠軒藏書樓。1881提,貢生林??安所建的蛾術齋藏書。道光年間,牆頭歐孔章始建的藏書樓,至孫子歐仁衡進士及第,欽加三品,藏書量超過萬卷。超萬卷的還有東陳村陳得善首建的"約園藏書",昌國有"征古齋"、東溪的"德人藏書"、石浦的"佘氏藏書"、儒雅洋的"承志堂"、舫前的"王氏藏書"和"翠竹軒藏書"等。藏書中不乏珍品善本,雖歷有散失,但有不少珍藏於省、縣各級圖書館
❻ 寧波象山的名字起源,為什麼叫象山
名字起源: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立縣,因縣城西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由象山半島東部及沿海608個島礁組成。
象山縣介於北緯28°51′18〞-29°39′42〞、東經121°34′03〞-122°17′30〞之間。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中段,寧波市的東南部,在象山港與三門灣之間。其地理位置北臨象山港,與鄞州區、奉化市隔港相望;東北遙對舟山市普陀區的六橫島和寧波市北侖區的梅山島;
東瀕大目洋;南接貓頭洋,隔三門灣與台州市的三門縣相峙;西連寧海縣,象山半島自寧海縣紫溪、梅林至一市東延入海。象山處於象山半島的東部,由象山半島東部本土和沿海600多個島礁組成,具有「三面環海,一線穿陸」的理特徵。
(6)象山有哪些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氣候特徵:
象山縣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年平均約248天,生長期為345天),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16—17℃),溫和濕潤,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1400mm以上)。
但台風活動頻繁,常伴有狂風暴雨,水系源短流急,獨注入海,工程調蓄性能弱,而且河網密度低,潛伏旱澇災害隱患。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1463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徑流總量9.33億立方米,降雨徑流時空分布呈現自西北東南遞減,集中在梅雨、台風期間,為雙峰型。
年際變化極度偏離均衡,變幅最大為2.83,以及工程地質、地形、淹沒移民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困難。
由於地形不同,縣內西北部與東南部沿海地區在氣溫西北部比東南部石浦地區略高,年積溫西北部超出6000℃;年降水量,即使在久旱年份,西北部山區都要超過東南部的石浦地區。
❼ 象山的由來
象山歷史悠久。據塔山史前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於此生息繁衍。春秋時,象山為越國鄞地。漢為鄞縣、回浦(後改章安)兩縣地。唐初分屬寧海及鄮縣。唐神龍二年(706),象山立縣,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縣以山名,屬台州,廣德二年(764),改隸明州(明代改稱寧波)。[2]象山象山(9張)民國元年,南田立縣,治樊嶴,同年4月,劃象山東溪嶺以南地入南田縣,遂遷治石浦。翌年取消劃並,南田還治樊嶴。1940年,撤南田縣,另置三門縣,南田為其轄地。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縣人民政府,屬寧波專區,1952年,南田從三門劃歸象山。1954年4月,象山改隸舟山專區。1958年10月,寧海縣並入象山,隸台州專區。1961年10月,復置寧海縣,象山還治原境,回屬寧波專區(後稱地區)。1983年,寧波地、市合並,象山為寧波市屬縣。❽ 象山大白象歷史
相傳北白象鎮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鎮西的小山地勢呈西北向東南傾斜,形若象鼻,故名象山。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在象山建白塔院,故又名白塔山。白塔山上有一座「白塔」,清道光丙戌(1826年)《樂清縣志》將「白塔」改名「白象」並以此名鎮,意取白塔之白,象山之象。鎮內水網密布,樂琯運河東北段、樂琯運河西南段、樟河、南河及東河等5條大河呈輻射狀匯集於白象大橋頭,素有「五龍搶珠」之美稱。 民國21年(1932)建立白象鎮公所。1950年設白象區,1956年撤區稱鎮,1958年建立白象管理區。1961年與茗西管理區合並為白象公社。因與甌海縣白象公社重名,1982年10月改稱為北白象公社。1983年建立北白象鄉。1985年4月經省人民 *** 批准為建制鎮。1992年撤擴拼,由原北白象鎮、三山鄉、茗嶼鄉、萬家鄉、洪渡橋鄉合拼為現北白象鎮。
象山的由來【民間故事】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頭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騎。大象總想到凡間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規,不能私自下凡。
這一天,大象在南天門口吃草,見守門金剛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門,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邊上一個好看的小島。其想:凡間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遊玩一下多好啊!一動心,也不顧啥天條,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小後生駕起祥雲,一會兒就降落在島上。
島上一個老頭看到這個陌生的人,便上前問道:「你從哪裡來,叫啥名字?」大象腦筋一動,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魚,讓大風刮到這里來了。」老頭看其衣服破舊,就講:「儂住到我屋裡去吧!我屋裡只有阿拉兩老,交關冷清。」阿祥說:「那我就做你的兒子吧!」老頭蠻喜歡,高興地把阿祥領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間過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龍顏大怒,下令天將去把大象捉回。一天黃昏,阿祥抲完魚,打算回家。突然,天空響雷閃電像要塌掉一樣,阿祥曉得不好,連忙奔跑回家。兩老見其慌慌張張的跑來,問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淚汪汪,勿講閑話。這時,天將已闖進院子,兩位老人嚇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邊,回頭看了看兩個親人,嘆了口氣,縱身向海里跳去。只聽「轟」的一聲響,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陸和小島緊緊連在一起,成了一個半島。
後來,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來,就把其稱為「象山」。
丹城的由來【民間故事】
從前,有個山東人叫徐福,跑去跟秦始皇吹牛,他在海上遇到一位大仙,大仙把他帶到東南方的蓬萊山。山上有一座非常好看的宮殿,他急忙跪在大仙腳下,請問大仙,秦始皇怎麼樣才能得到長生不老的仙葯。大仙說:只要始皇能送來童男童女,能工巧匠,就能得到。」
秦始皇聽了竟然相信了,非常高興。馬上下旨全國,徵收三千童男童女,三百技藝最好的能工巧匠和各種種子、家畜、農具等,一起讓徐福帶到蓬萊山,去取回長生不老的仙葯。
徐福只好硬了頭皮,從山東下船出海。只是他知道世界上哪有什麼神仙和不老葯呢?現在只得聽天由命,讓船在大海里漂。也不知漂了幾天幾夜,忽然看見海中有一高山,山上長滿又高大的樹,確實是個難得的地方。他就對船上的人說:「這就是蓬萊山。」
徐福把大家帶到了山上,造了一座道觀,又在山下挖了口水井,打算在這里長期隱居下來。不料第二年,秦始皇南遊發現他在這里隱居,這可是要滿門抄斬的大事,於是,徐福連夜帶了童男童女、工匠,慌慌張張下船逃跑。據說,後來漂到現在的日本,才定居下來。蓬萊山留下了徐福建造的道觀和水井。
後來,有個叫陶弘景的道士滿世界雲游,求仙煉丹。發現了蓬萊山和山上的道觀,山下的水井。他就住了下來。取了井中泉水,到蓬萊觀煉丹。還把自己的像,畫在觀內牆壁上。
到了唐朝,象山縣建立了,縣城就設在蓬萊山下的彭姥村。以後,有人在蓬萊山上挖出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蓬萊觀和水井的由來。人們根據碑文記載,把蓬萊山改稱丹山,造了煉丹亭,重建了蓬萊觀,塑了陶弘景的像,把陶弘景煉丹用的水井,取名為「丹井」,蓬萊山下的縣城稱為「丹城」,一直沿用到今天。
石浦的由來
石浦是古鎮,宋范成大的《吳郡志》上已見此名。清《淤南志》稱石浦為「視縣諸鎮,名最古亦最著名。」據現有資料考查,石浦成鎮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從前,石浦不叫石浦,叫宋里,那為什麼後來叫做石浦呢?原來,宋里鎮上出了一個狀元叫衛涇。衛涇小的時候是在宋里鎮上的一家叫友順堂的私塾里讀書的。衛涇一考上狀元,鄉里的豪富士紳紛紛上門拜見,送禮賀喜,誰知衛涇誰都不見。大家眼見馬屁拍不上,這些人急得團團轉,其中有一個機靈的鄉紳向衛涇身邊的師爺打聽,如何才能討好衛涇狀元?師爺說:「衛老爺曾經說過他小時候在友順堂里讀書,友順堂的老師有恩於他,但是老師已故,無以為報,他想在這兒建一座衣冠冢,以表示勿忘之心。還說衣冠冢最好選用太湖之石疊成像小山一樣。」 當地士紳得到了這一消息後,歡喜得不得了,立即把友順堂對面的小石橋改名為狀元橋,並紛紛出資疏通大華浦,安排了大批船隊,日夜趕裝太湖石,大華浦頓時一片繁忙景象。衛狀元見此情景,高興得哈哈大笑,連聲說:「這地方分明是運石之浦。」 從此,大家開始稱宋里鎮為石浦鎮。
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頭大白象,是玉皇大帝的坐騎。大象總想到凡間去走走,只是天有天規,不能私自下凡。
這一天,大象在南天門口吃草,見守門金剛在打瞌睡,其就偷偷跑出南天門,向下一看,正好看到大海邊上一個好看的小島。其想:凡間有介好的地方,我要是能去遊玩一下多好啊!一動心,也不顧啥天條,搖身一變,變成一個小後生駕起祥雲,一會兒就降落在島上。
島上一個老頭看到這個陌生的人,便上前問道:「你從哪裡來,叫啥名字?」大象腦筋一動,答道:「我叫阿祥,在海上抲魚,讓大風刮到這里來了。」老頭看其衣服破舊,就講:「儂住到我屋裡去吧!我屋裡只有阿拉兩老,交關冷清。」阿祥說:「那我就做你的兒子吧!」老頭蠻喜歡,高興地把阿祥領回家。阿祥再也不想回天上去了。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凡間過了一年半,大象私自下凡的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玉帝龍顏大怒,下令天將去把大象捉回。一天黃昏,阿祥抲完魚,打算回家。突然,天空響雷閃電像要塌掉一樣,阿祥曉得不好,連忙奔跑回家。兩老見其慌慌張張的跑來,問其出了啥事?阿祥眼淚汪汪,勿講閑話。這時,天將已闖進院子,兩位老人嚇得昏倒在地。大象跑到海邊,回頭看了看兩個親人,嘆了口氣,縱身向海里跳去。只聽「轟」的一聲響,海面升起一座山,把大陸和小島緊緊連在一起,成了一個半島。
後來,這地方住的人多了起來,就把其稱為「象山」。
得名說法一說是這里有一尊漢白玉雕塑石象,恰好和南岸玄壇廟一對青石獅相對,這就是民間傳說的「青獅白象鎖大江」;另一種說法是,當地原有為白象洗沐的白象池,所以取名白象街。
歷史沿革白象街上的很多事物和重慶的發展密切相關。史料記載,南宋淳佑年間(1241年—1252年),四川安撫制置使(相當於南宋長江防線軍區司令)兼重慶知府余王介曾在這里開設招賢館,廣納人才商討抗蒙方略。
1886年,這里成立了重慶最早的有線電報局。1891年重慶開埠後,英、美、日等家在這里開設洋行,形成「金融街」。
白象街15號是1897年宋育仁主辦的《渝報》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筆的《新蜀報》報社舊址。1905年左右,卞小吾、楊滄白、朱叔痴等人集資在白象街上創辦了東華火柴公司。
以前這里還有碼頭,人煙稠密,是重慶的鬧市區之一。名人相關除了老舍,在白象街的路上還出現過很多「名人」:1922年,陳毅在重慶《新蜀報》任主筆,和報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1938年《大公報》遷到重慶後,《大公報》第二任總編輯王芸生便居住在白象街的一個小寓所里;1941年皖南事變後,周恩來在白象街舉行愛國工商界人士座談會……代表建築開埠時期老建築:白象街166號。
建於19世紀末,中西結合折衷主義特風格,重慶開埠時期的沿江街區建築。重慶海關報關行(大清郵局)舊址:白象街154號。
建於19世紀末,磚木混合結構建築,高三層,青磚外牆,立面簡潔,門窗採用券式結構,木質門窗,細部有西式風格的裝飾。美國大來公司舊址:白象街142號。
始建於1850年,整體呈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風格,是白象街最具有特色的老建築,歷史上,這里也曾是汪全泰號絲綢商鋪。白象街吊腳樓民居:街沿白象街往東前行,穿小巷,至白象街街背面,可見典型吊腳樓結構。
繼續下行可至長江濱江路。
俞士吉(1354~1430):象山人,歷經明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先後任監察御使、湖廣巡按、侍郎右僉都御史等職,在石浦還保留著他的故居——「侍郎府」。
紀子庚(1865~1933):石浦延昌人,早年營商,家道日裕。好施與,行善舉,屢捐資建燈塔、橋梁、碼頭、學校等,曾資助蔡元培及馬敘倫避難福州。
民國總統黎元洪賜「孝義可風」匾,世人稱頌「樂善好施」,「急公好義」,被譽為慈善家。任筱和(1876~1944)、任筱孚(甫)(1879~1953):石浦東門島人。
因家境貧寒,兄弟倆只讀了兩年書後,奉其母黃氏之命開始從商。先後在石浦、沈家門等地開設寶泰行、大皆春國葯號、新協元運輸船等。
慈母課子極嚴,兄弟事母至孝,鄉里有難,不吝接濟,數十年如一日,將辛勤積蓄付公益事業。先後募建燈塔於台州磨盤山、舟山菜花山、烈表嘴、象山雞娘山、銅瓦門、三門山等,又與紀子庚建仁義橋、五里橋、三灣路廊、築路造涼亭修碼頭。
1927年1月,蔡元培、馬敘倫先生避難來象山,任氏兄弟與紀子庚先生一起,用燈塔船、綠眉毛大帆船送至福州。民國33年(1944)筱和病故,鄉里感其德,於東門天後宮前,塑立像紀念之。
柯受良:石浦沙塘灣人,有「亞洲第一飛人」之稱,為紀念他,人們在老街專門建造了「亞洲第一飛人館」。 漁文化:石浦的漁港、漁區、漁村、漁民、漁宅、漁鹽、漁埠、漁汛、漁事、漁行、漁節、漁商、漁史、漁諺、漁俗、漁具、漁服、漁飾、漁船、漁風、漁食、漁市、漁歌、漁號(子)、漁謠等每個漁字都是一本書,都是一筆寶貴的遺產。
石浦漁文化的富集性、典型性和歷史性,是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的。在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以石浦為代表展現漁文化的共有三項:石浦媽祖信仰及迎親習俗,象山漁民開洋、謝洋節,象山曬鹽技藝。
海鮮文化:石浦港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國家中心漁港,早在漢時就被人們認識利用。數以萬計的漁船裝卸漁貨,400多種魚類、100多種甲殼類、80多種貝類在這里匯聚,色、香、味俱全的石浦海鮮美食,作為中國新八大系列之一的甬菜石浦海鮮是主要組成部分。
海商文化:歷史上明州(寧波)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歷史學家和考古工作者已證實,吳越大量的絲織品和越瓷通過明州港走向世界,而這支龐大的船隊自唐朝以來即將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向東南亞、西亞和非洲。象山從北至南的200里航道,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黃金水道,而石浦就是海商文化的橋頭堡。
海防文化:元代起即稱石浦為「浙洋中路重鎮」,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地處海防要沖,調昌國衛守御置前、後二千戶所,築堤捍守。石浦所城「南面海,西北依山」,「高二丈,廣六尺,周六百有七丈。
辟西、南、北三門。辟水門於(西)北、南二門之側。
羅以月城,城上雉堞一千九百六十,警鋪二十九,敵台十三。」東南開「濠一百十丈。」
下轄石浦巡檢司和大金山、後山、前山、下嶴、松嶴、土灣六烽堠。逢汛期,衛撥游哨兵船防守。
清順治,改置石浦陸、海二汛。康熙二十三年,仍設官防守,重築所城。
東、北面相接,長約700米。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居高控港,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稱。
現仍存有金雞山炮台、二灣摩崖、古城牆、古城門、古炮台、摩崖石刻等海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