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
【答案】(1)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這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珠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作用。
(3)文化發展的實質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離不開社會實踐。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發明了算盤這種計算工具。這說明,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文化創新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4)文化交流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客觀要求,珠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中華文化向外傳播,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讓更多的人認識珠算,了解珠算,增強民族自豪感。
(5)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盡管目前世界計算工具已進入電子時代,然而中國古老的算盤在電子時代仍然充滿著青春的活力。這啟示我們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每點3分,共9分答對3點即可得滿分)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以珠算文化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及中華文化的有關知識,本題題型是認識類,主要圍繞是什麼、為什麼和怎麼做展開。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發展珠算文化的原因主要從文化遺產的地位、尊重文化多樣性、社會實踐角度分析;怎麼樣是如何正確的對待傳統文化。注意回答問題時教材知識要與材料要結合。
考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華文化
B. 說明如何保留和傳承珠算文化
珠算是中華數學文化的瑰寶,珠心算是現代珠算文化的重大創新發展。現代腦科學研究和珠心算教育教學實踐都證實:珠心算具有開發智力潛能的作用。這是珠心算學習的總目標,而在不同年齡階段還應體現不同的價值取向。
2011年10月,由中國珠算心算協會為指導單位,上海珠算心算協會和台灣省商業會珠算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弘揚中華珠算文化——海峽兩岸珠心算活動展示大會」,正式提出了珠算心算與終身學習的主旨,把珠算心算推向了終身學習的高度。
終身學習的珠算心算,一方面是指從幼兒到老年,珠算心算可以伴隨終身;另一方面,在人生任何一個年齡段都可以參加到學習珠算心算的行列中來,只是價值取向不同。珠算心算適合於各個年齡段人群,對幼兒和青少年有開發智力的作用,對特殊兒童有智障補缺與康復的作用,對大中專院校財經類學生可以促進專業素養和技能的發展, 以及對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的對老年人健腦和延緩衰老所發揮的作用。
一、以開發早期腦潛能為目標的幼兒珠心算教學的普及
幼兒珠心算與小學珠心算在價值取向上是不同的。開發幼兒早期腦潛能是開展幼兒珠心算教學的主要目的。
幼兒珠心算課程的開發開始於1997年,由上海市珠算協會和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共同承擔的「珠心算課程開發研究」課題,系教育部「九五」規劃重點課題《基礎教育開發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的子課題。明確提出了幼兒珠心算的活動宗旨:「開發腦潛能,培養非智力因素,增強動手能力,啟發創新思維」。指導方針:「在娛樂中學習珠心算,在游戲中開發腦功能」。
幼兒學習珠心算是建立在算盤獨特的、科學的結構,以及珠算方法的直觀與可操作的基礎上,以此形成的表象操作能力是以珠心算為載體開發幼兒腦潛能的根本所在。
堅持珠算與珠心算的同步教學。珠算和珠心算的同步是伴隨著幼兒開始認數、識數的初期就開始了,在學撥1—9的過程中,就開始建立算珠的表象,並在加減計算中不斷提高算珠表象的操作能力。「算珠表象」與「表象操作」是「珠心算」一個整體的兩個方面,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建立算珠表象是表象操作的前提,而通過表象的操作(多筆數的加減聽心算和看心算)才能提高算珠表象的質量,兩者互為促進,同步發展。
珠算與珠心算的同步學習還體現在四個活動順序中:操作擺弄(直觀感知)——實際撥珠(實撥)——模擬撥珠(空撥)——腦中想撥(表象操作)。這個過程調動並運用了手撥、眼看、口念、耳聽、腦想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刺激大腦神經,啟動右腦形象思維,開發了幼兒的智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只有堅持「過程」與「目標」的統一,才能更好地體現開發智力的總目標。
直加直減是珠算與珠心算同步的最佳時機。形成算珠表象與表象質量的穩步提高需要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幼兒接觸算盤,以興趣入手,把它當作玩具,學具,可以直接動手操作。直加直減沒有算理演算法的要求,對實物算盤的操作可以直接過渡到表象的操作,由一檔的操作(一位數直加直減5—10筆)逐漸過渡到兩檔的操作(一、二位數直加直減3—6筆)。這樣既讓幼兒輕松地入門珠心算的學習,又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了算珠表象的質量。之後隨著幼兒年齡的增加,思維能力的發展,在突破5和10的教學難點的基礎上,幼兒很快就能形成珠心算的能力,達到中珠協幼兒珠心算九級鑒定標准(從05年至今達標率保持在95%至98%之間,課時安排為每周60分鍾,分4個學期)。而且只要方法得當,用珠算來理解算理演算法遠比筆算來的容易得多。這里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幼兒通過直加直減來提高表象操作能力的過程與筆算學習不管在方法、手段、目標上都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用概念式筆算的計算要求(幼兒只能學10以內)來限定珠心算計算的范圍。當然在珠算與珠心算的同步教學過程還要兼顧幼兒數概念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在體現教育理念、適應教學規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條件下,堅持兩條主線並進。
C. 珠算的申遺歷程
歷時5年珠算「申遺」
在2009年1月,中國珠算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是當時申遺並未成功,中國珠算協會曾數次修改申報材料,直至2013年12月5日傳來捷報。
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蘇金秀在珠算申遺成功後對新華社記者說,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珠算的計算功能逐漸被削弱,但是古老的珠算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2013年12月5日珠算成功申遺,將有助於讓更多的人認識珠算,了解珠算,增強民族自豪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揚與保護珠算文化的行列中來。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早在2008年,經國務院審核批准,珠算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正式列入非遺名錄
經過五年努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珠算存在1800餘年,為「最古老的計算機」2013年12月4日晚,在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後,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介紹說,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4日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正式將中國珠算項目列入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而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給擁有者群體帶來認同感和歷史感,是確保文化多樣性與人類創造性的關鍵。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要求保護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及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以及傳統手工藝等。
D. 啟智珠心算對傳統文化的深情傳承有什麼作用
「一上一,一下五去四,一去九進一;二上二,二下五去三,二去八進一……」曾經,人們不斷記誦著珠算的種種口訣。直到20世紀90年代,珠算還是我
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珠算被取消,2011年重新修訂後增加了「用算盤上的
算珠表示三位數」。
更讓人驚喜的是,浙江鳴鶴小學,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珠心算教學實驗,一直堅持到現在。因為這一特色,這所原本不起眼的鄉村小學成了遠近聞名的學校。
現實中,珠心算如何更好地發展,基層學校還面臨不少難題:珠心算教學與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有機有效整合,珠心算教學中如何繼續保持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珠心算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如何更有效地結合和開發……
「這需要人們更多地達成共識,共同尋找答案。」王朝才表示。
珠算確實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好好學習。
E. 將珠算文化引進小學,你覺得有這個必要嗎
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或者說在更早的時候就可以去學習,珠心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而珠算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近日,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珠算學習要求又有了爭議。
而傳統文化的教學,也應當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則。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學習珠心算的,首先學生要感興趣才好,然後珠心算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內容也很多,所以怎樣精心挑選合適的內容也是需要考慮,考量的問題。還有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和我們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這樣教學才更切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