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都江堰和什麼選自文化苦旅

都江堰和什麼選自文化苦旅

發布時間:2023-02-19 08:41:59

1. 《文化苦旅》里的《都江堰》一文是怎樣評價長城與都江堰的

《都江堰》中,作者認為,都江堰比長城要偉大得多,長城是雄偉的,但更多的是排場,背後是讓人驚悸的殘暴。而都江堰是質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潤和灌溉了中華民族。「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作者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掩蓋歷史的創痛和丑惡,指出了長城背後的殘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實用與貢獻。
我有書```就不打了```
在網上找的````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麼味道,而在甘肅、陝西、山西、內蒙一帶,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它卻實實在在地佔據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發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得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後方。
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後輩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游觀價值。連葛洲壩都看過了,它還能怎麼樣?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過灌縣縣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縣下車,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轉八彎,從簡朴的街市走進了一個草木茂盛的所在。臉面漸覺滋潤,眼前愈顯清朗,也沒有誰指路,只向更滋潤、更清朗的去處走。忽然,天地間開始有些異常,一種隱隱然的騷動,一種還不太響卻一定是非常響的聲音,充斥周際。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於趨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還是被它吸去的,終於陡然一驚,我已站在伏龍觀前,眼前,急流浩盪,大地震顫。即便是站在海邊礁石上,也沒有像這里強烈地領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於是又根據築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整……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順。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了方位。陰氣森森間,延續著一場千年的收伏戰。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場千年的收伏戰。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眾目睽睽。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現過一項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後中國千年官場的慣例,是把一批批有所執持的學者遴選為無所專攻的官僚,而李冰,卻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實踐科學家。這里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朴。他領受了一個連孩單都能領悟的簡單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擾是旱澇,那麼四川的統治者必須成為水利學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極有作為的市長的名片,上面的頭銜只印了「土木工程師」,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沒有證據可以說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過他,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
他開始叫人繪制水系圖譜。這圖譜,可與今天的裁軍數據、登月線路遙相呼應。
他當然沒有在哪裡學過水利。但是,以使命為學校,死鑽幾載,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氣淋漓,而後於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卻早已風干,鬆脆得無法翻閱。
他沒有料到,他治水的韜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計謀;他沒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將會時時成為戰場,沃土上的稻穀將有大半充作軍糧。他只知道,這個人要想不滅絕,就必須要有清泉和米糧。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麼生平資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壩一座,讓人們去猜詳。人們到這兒一次次納悶:這是誰呢?死於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沒有一個人能活得這樣長壽。
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麼樣的起點就會有什麼樣的延續。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鑒,結果,它的歷史也總顯出超乎尋常的格調。李冰在世時已考慮事業的承續,命令自己的兒子作3個石人,鎮於江間,測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後,也許3個石人已經損缺,漢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測量水位。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這位漢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偉大精魂,竟敢於把自己尊敬的祖師,放在江中鎮水測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裡才是他最合適的崗位。這個設計竟然沒有遭到反對而順利實施,只能說都江堰為自己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終於被歲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紀70年代出土時,有一尊石像頭部已經殘缺,手上還緊握著長鍤。有人說,這是李冰的兒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兒子。一位現代作家見到這尊塑像怦然心動,「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站在哪裡?出土的石像現正在伏龍觀里展覽。人們在轟鳴如雷的水聲中向他們默默祭奠。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聖至善的遺言。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條橫江索橋。橋很高,橋索由麻繩、竹篾編成。跨上去,橋身就猛烈擺動,越猶豫進退,擺動就越大。在這樣高的地方偷看橋下會神志慌亂,但這是索橋,到處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驚嘆。腳下的江流,從那麼遙遠的地方奔來,一派義無反顧的決絕勢頭,挾著寒風,吐著白沫,凌厲銳進。我站得這么高還感覺到了它的砭膚冷氣,估計它是從雪山趕來的罷。但是,再看橋的另一邊,它硬是化作許多亮閃閃的河渠,改惡從善。人對自然力的馴服,幹得多麼爽利。如果人類干什麼事都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樣。
但是,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斷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耗損而再耗損。結果,僅僅多了一點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們心中的神。離索橋東端不遠的玉壘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人們在虔誠膜拜,膜拜自己同類中更像一點人的人。鍾鼓鈸磬,朝朝暮暮,重一聲,輕一聲,伴和著江濤轟鳴。
李冰這樣的人,是應該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紀念一下的,造個二王廟,也合民眾心意。
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神的世界也就會變得通情達理、平適可親。中國宗教頗多世俗氣息,因此,世俗人情也會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來二去,都江堰倒成了連接兩界的橋墩。
我到邊遠地區看儺戲,對許多內容不感興趣,特別使我愉快的是,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儺戲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廟中的李冰活躍得多,民眾圍著他狂舞吶喊,祈求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儺戲本來都以神話開頭的,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精神天國,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

2. 都江堰選自

1文學家 散文家 《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2《文化苦旅》 文化散文
3沒淤泥而白蓮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
4李冰父子身先士卒、為民造福的不朽精神.

3. 余秋雨《都江堰》|拜水問道都江堰

轉自/鳴鳳喬

1

余秋雨的《都江堰》是《文化苦旅》的第四篇。看完第一遍,根本沒讀出什麼。前三篇都寫了讀後感,這一篇卡住了有點心不甘,於是死磕。

又讀了兩遍,讀出了味道,也讀出了氣勢。內心無比激動,有一種強烈的被震撼的感覺,彷彿「岷江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盛狀就在眼前。

古有李冰建造都江堰,造福百姓,名傳千古。

今有餘秋雨書寫都江堰,追本溯源,借古鑒今。

一個冷冰冰、濕淋淋的水利工程,被余先生寫得有血有肉。那詩一般的語言,讀來不乏是一種享受。

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中華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的提供庇護和濡養。                 

有了它,才有歷代賢臣良將的安頓和嚮往,才有唐宋詩人出川入川的千古華章。

說得近一點,有了他,抗日戰爭時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後方。

全文分四個部分,有點像詩歌寫作中的起承轉合。

2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總「起」,寫法很妙,用對比的方式引出都江堰。

都江堰是老的,它到底有多老,沒有直接說。萬里長城老不老,它比長城還要老。

雖然它已經很老了,但至今依然發揮著作用。

它就像年邁的老祖宗,沒有成為牆上的畫像,沒有成為寫在書里的回憶,而是依然挑水做飯,為後代發揮余熱。

它更像一匹千年前的駿馬,沒有成為泥土間的化石,沒有成為古墓里的雕塑,而是始終躑躅在家園四周的高坡上,守護著每一個清晨和夜晚。

這並不是傳說,都江堰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讀到這里,彷彿一下子就走進了文字里,迫切地想了解都江堰的點點滴滴。

3

承接第一部分,接下來寫的是都江堰的水。

都江堰是一項水利工程,當然與水有關。這一段作者採用了欲擒故縱的寫法。

在沒去都江堰之前,感覺沒什麼好看的,因為他的本來目的是去青城山的。青城山在都江堰旁邊,是都江堰的鄰居。

但是在游覽的過程中,作者遠遠地就被都江堰強大的磁場吸引住了。

那是盛大的水的磁場,空氣中匯集著濃濃的水氣,臉上也感覺到了濕潤。無需指引,本能地就朝著目的地走去,好像被什麼東西吸引著,就過去了。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匯,聚匯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

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余秋雨把都江堰的水寫活了。自然的水有著不羈的性格,都江堰的水卻是狂野中有著秩序。這秩序就是人的力量,把水與人的互動寫得栩栩如生,自然而然就引出了都江堰的設計與建造者李冰。

4

第三部分寫李冰和都江堰的結緣。

不管做什麼事情,如果功利心太重往往很難成功,所謂「有心插柳柳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是也。

李冰被分到蜀地做郡守,來到蜀地,他發現這里的首要的任務,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灌溉。

他並沒有學習過水利,但是他能吃苦,肯鑽研,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

大智若愚,大拙若巧用在李冰身上恰如其分。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登上了水利學思維的巔峰。

只要心繫百姓,只要用心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他並沒有留下什麼生平故事,只留下這硬邦邦的一座水壩。

但是他治水的精魂卻一代代流傳下來,漢代水官做的「三神石人」測量水位,有一座就是李冰的模樣。

以後各朝各代祭李冰為水利師祖,奉為神明。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兒子就會代代繁衍。石人李冰,手握長鍤,站在滔滔江邊,這一站就是幾千年。

5

第四部分,就到了升華主題的階段。浮橋下的水,一邊是凌厲銳進,一邊是協調爽利。

這就是都江堰協調自然力的結果,旁邊的青城山對這一切做了最好的回答。

青城山是道教聖地,在而水正是道教教義的象徵。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迭,無比強大;

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

看似自處低下,就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

只有懂了水,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這便是道。

有點深奧,不過沒關系,在自然面前,努力做到順應,聽從,無我,無私,總會領悟的。

正所謂「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把拜水和問道當做一件事來做,就是領悟的捷徑。

()

推薦閱讀:

余秋雨《牌坊》|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冰封的牌坊

余秋雨《寺廟》|晨鍾驚飛鳥

余秋雨《山河》|只有走在路上,才能真正感受活過一回

4. 《文化苦旅》|都江堰

第一節,將都江堰與萬里長城作比較。一座兩千多年的水利工程,至今還一直執掌著億萬人的生計,為天府之國提供庇護和滋養,萬里長城雖然也體現了民族的驚人意志力,卻早已廢棄。細細算來,萬里長城還是都江堰的後輩。 第二節,講述都江堰的游覽價值。余秋雨筆下的水,壯闊而富有靈性,彷彿描述了一幅都江堰的畫面,將這千年工程展現在眼前。水的奔騰,水的乖順,彰顯出都江堰的設計構思巧妙,設計者的獨具匠心。 天地間開始有些異常,一種隱隱然的騷動,一種還不太響卻一定是非常響的聲音,充斥周際。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渾身驟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於趨附。 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順。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了方向。 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眾目睽睽。 第三節,講述李冰治水。一個官僚,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工程師。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沒學過水利,卻竭力鑽研,總結出治水三字經和八字真言,建造出空前絕後千年不朽的偉大工程。李冰的精魂不散,且代代傳承。 第四節,寫都江堰的道。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鄰而居,互相映襯,彼此佐證,成了研修中國哲學的最濃縮課堂。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作者將名垂千年的都江堰,理解為人與水的關系,更升華為道之道。道無處不在,卻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現。

5. 《都江堰》一文選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該文是近年興起的「_____散文」

歷史文化散文

6. 《信客》選自《文化苦旅》嗎

《信客》的確是選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樓主看一下《文化苦旅》的目錄就明白了:

自序 道士塔 莫高窟
陽關雪 沙原隱泉 柳侯祠
白蓮洞 都江堰 三峽
洞庭一角 廬山 貴池儺
青雲譜隨想 白發蘇州 江南小鎮
寂寞天柱山 風雨天一閣 西湖夢
狼山腳下 上海人 五城記
牌坊 廟宇 夜航船
吳江船 信客 酒公墓
老屋窗口 廢墟 夜雨詩意
筆墨祭 藏書憂 臘梅
家住龍華 三十年的重量 漂泊者們
華語情結 這里真安靜 後記

——————————————————————————
吳江船 信客 酒公墓

7. 文化苦旅都江堰內容簡介

《都江堰》通過作者自己游覽都江堰的經歷,從人與水相輔相成的關系表達了自己對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這便是道。」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

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後輩,它就是都江堰。

作者興趣

我到邊遠地區看儺戲,對許多內容不感興趣,特別使我愉快的是,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儺戲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廟中的李冰活躍得多,民眾圍著他狂舞吶喊,祈求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

儺戲本來都以神話開頭的,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精神天國,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

閱讀全文

與都江堰和什麼選自文化苦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