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規避文化的遮蔽性———《知識大遷移》讀後隨筆
如何規避文化的遮蔽性
———《知識大遷移》讀後隨筆
一直處於固定文化模式的人,看不出這個文化有什麼問題,這種現象就叫做文化的遮蔽性。雲技術讓人們選擇了「理性無知」,即自認為用不上的知識,堅決不學。然而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知曉自己的盲區。「一招鮮,吃遍天」的思維抓牢很多專業人士的頭腦,但知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流變和前行的,站在舊有的知識上啃嚼,勢必會被時代所淘汰。我們需要緊跟時代脈動,終身學習,不斷增加知識的厚度,迭代自己的知識架構。正如美國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所說:「像狐狸一樣廣博,好過像刺蝟一樣的專精」。
缺乏大量知識做基礎,就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如果一味只強調好奇心,而沒有博學支持的話,長期記憶跟不上。對於孩子的啟蒙也如此,都要經常性的彼此探討、互動,給自己和孩子形成長期記憶,要有很多知識做鋪墊,好奇心才是高級別的,而後藉助正確引導,方可有長足進步,正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互聯網帶來的危機之一,就是它很有可能會讓我們陷入「元無知」的狀態,即達克效應所表達的那樣:意識不到自己無知的狀態。「元無知」使全球性無知成為主流。當我們的孩子所崇拜的那些高收入的小鮮肉明星,因無知而無畏,把一幕幕低俗的鏡像呈現在孩子面前時,怎能不讓人堪憂?這些社會現實,無不揭示著知識含量的重要性,腦中知識儲備不夠,無知會影響生活質量。在知識搜索即得的時代,知識越廣博的人,越會比別人更健康,更富有,更幸福。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唯有終身學習,拓寬獲取知識的通道,不人為收窄探索方向,使個人獲取信息更趨平衡性,知知識架構更廣博而日臻完善,且知識不斷迭代,才可規避文化的遮蔽性,從而遠離「元無知」境況,成為無知世界的贏家!
Ⅱ 強勢文化,弱勢文化的區別是什麼
首先咱們來探討什麼是文化?
關鍵詞一:文化1:宗教文化在此不過多探討宗教信仰,只談宗教文化。為什麼先說宗教,因為宗教更「有形」,當然,咱們的生活也是文化,但是我們習以為常了,我下面也會講到。(有形1)在寺廟(佛教)和教堂(基督),你會發現,他們的裝修風格和你隔壁的鄰居老王裝修的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場)(有形2)大部分人在進入寺廟(場)的時候,面對高大、慈悲、威嚴的雕像時跟面對老王家的孩子李狗蛋也是不一樣的(敬畏感)綜合上述兩點:場、敬畏感(無形1)僧侶的精神(此生交給釋迦摩尼、上帝等宗教領袖)、行為(如:和尚的戒律、基督信徒的禱告、穆斯林的禮拜)
2:企業文化大部分在職場經歷過的人都了解過「企業文化」,在這里特別注釋一下:企業文化不是企業全員每天的口號、不是文化牆。是什麼?是全員體驗和觸摸到的。如:公司員工每天都喊團結一致,共創輝煌!但是發現每個人都勾心鬥角,那麼這個公司的文化必定是內耗。換句話講:企業文化就是核心層(股東、老闆、高層)決定的。如:改革開放初期,隨著一個大爺一個思路改變了全國的政策,那麼全國的文化(表層)都在變。(沒錯就是市場經濟)即:上述公司只有通過內斗才能獲得利益,那麼企業的文化就是內斗。
3:生活當中的文化
關鍵詞:集體意識其實當我們了解了文化的由來,我們便可以往更深層次觸摸,當一個機制、政策、改革來臨,這還不是文化,文化的威力要比這可怕的多。即:集體意識如:網上的「評論」《請求人販子死刑,他們有罪!》試問這個標題的作者:你又不是法官,你憑什麼就判他們有罪?(以上只是假設,不代表個人觀點。)這就是集體意識:所有人都有一個意識:你做了這件事是錯的或對的即集體意識。那麼集體意識是怎麼來的我們上面已經很清楚的闡述了一部分。1、道德2、政策3、人性(與道德不重復,道德是「教化出來的」)
亂七八糟的聊了那麼多(答主水平有限,初中沒畢業),反過來復過去的就聊兩個字:文化下面進入正題: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弱勢文化:關鍵詞1:靠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這是中國的一句諺語,我寧願相信它想告訴我人多力量大,可是很多人只記住了一個字:靠。靠天、靠地、靠父母、朋友、關系靠政府、靠皇帝(古代)總之靠誰都行,就是別讓我靠自己。(有的同學說人脈也是能力,但是乞丐是不會有市長的關系的,關系的前提是建立在「你」足夠強大。所以,又回到「自己」)如:你要去杭州創業?有熟人嗎?孩子去xx學校,那邊有熟人嗎?再如:答主寫完這篇答案,有人罵我,我心裡就承受不了(這也是靠,靠外界的贊許來自我認同)關鍵詞2:等此處的等可以理解為等待別人給你機會,等待伯樂發現自己,等待一個掙錢的機會。等分兩種等的到的和等不到的。答主認為最好理解的:來世佛與今世佛。
通俗的:爭與不爭。
這就又扯到傳統文化:「內斂」。中國人有種意思叫「不好意思」很多事即使像個狗砸一樣流口水,也不會表現出來,嘴裡還要謙讓。(絕對的中國人傳統特質,別提周邊國家,跟中國文化比那都是孫子輩的。)背後的本質是:不敢爭有了這個本質,無論怎麼樣都落了一個等字。(有時不爭就是大爭,這不算,這是真正的內斂。)關鍵詞3:要說到要,就不得不提一下靠,更得提一下答主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問題,上面的人一直在闡述一個觀念:你有錢了借錢的人就多,你不借就沒人性,喪天良,忘恩(不見得有恩)負義,咱們不評論對錯,但是不得不承認,社會上有這種現象,可能這么極端的少,但是絕對有很多,比如中彩票就要分錢。這就是「要」:我自己是指望不上了,你都那麼有錢了還不給點吧?我自己是指望不上了,跟你混吧,跟你混我肯定飛黃騰達(答主寫到這里不禁想吐槽一句:你也真是想瞎了心了,你自己都混不起來,跟著別人就能起來了?)此為要。再解釋強勢文化就簡單了,綜合上述,再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像星球一樣有「自己」的軌道,不受外界的人、事所影響。另外插一句:之所以婚姻不幸根本的原因就是兩個人有一方以上不是「獨立自主的個體」。當兩個人獨立自主的「存在」時,就會同頻、共振、幸福。好了,聊了強勢和弱勢文化,你會發現我開頭講的,什麼宗教文化啊,企業文化啊那些鬼跟我後面講的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是,真的是廢話嗎?哈哈,我們不如再講點廢話:
等靠要的這些思維和咱們的傳統文化是哪裡來的?
如果你生下來就成長在一個以殺人為榮的集體中,你還會認為殺人是錯誤嗎?由此便推出了集體意識。再向後推,集體意識是怎麼來的?在古代,集體意識是皇帝和帝國的核心層(企業文化當中的那些鬼)推出來的,人口飽和,鼓勵貞潔烈女,打仗死人多了,鼓勵改嫁。讓你們給國家賣命,所以推出:為國效力光榮!精忠報國!讓你們拚命給國家創造效益,所以改革開放。後者還不太明顯,但是前幾種就需要一種東西才能控制民眾即:文化。所以集體意識就是那些核心層創造出來的,有人問了:是不是他們創造的都是對的?答主只想說:沒有對錯,只有利益,如果核心層退出一種文化,讓所有人家破人亡,這個核心層早就被幹掉了,又會出現新的核心層。所以必須由核心層推出,讓大家都看到好處才行!如:為國效力光榮(好處:歸屬感)改革開放(好處:錢)(聲明以上所以只是舉例,不代表我個人立場,答主熱愛答主的祖國。)
結尾:文化和智慧一樣是個立體的玩意兒,正如知乎的模式,一個問題,一百個人給出一百個不一樣的思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想必總結出來的答案一定是立體的、更接近事物本質的。所以像我這種貨色也可以在知乎大言不慚,答主已經很滿足了,希望大家能多多補充,讓我們共同進步。
文化的競爭只有同化與接軌兩種,強勢文化同化弱勢文化,弱勢文化接軌強勢文化。
如果非要加個包容的話,那是對強勢文化而言的,因為強勢文化不擔心被弱勢文化同化掉,表現出開放與包容反而可以更好地同化其他文化,比如農業時代的中華文化與穆斯林文化,工業時代的西方文化,這些文化在當時都是極其開放包容的。
而弱勢文化的出路只有與強勢文化接軌,但一個強勢文化淪落為弱勢文化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極強的自我封閉效應,如果沒有強大的外力作用,幾乎不可能主動與強勢文化接軌,也就更談不上包容了。
很多人說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很強,以前侵略我們的文化都被中華文化同化了。那是因為中國文化是農業文明時代的強勢文化,侵略我們的都是游牧民族,游牧文化相比於農業文化是弱勢文化,所以在中國周邊的游牧文化要麼被同化,要麼跑到離中國文化更遠的地方自我封閉起來。但到了工業時代,中華農業文化相對於西方的工業文化是弱勢文化,所以中華文化從近代開始一直都是在西化,從來沒有像過去一樣能同化西方文化。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講,其實己經沒有資格對西方文化講包容,趕緊與西方文化接軌才是正道。
另外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古人,因為文化思維具有遮蔽性,人如果沒有接受過先進思想的教育,而身處當時的時代,估計99%的人都會與當時的儒生一樣。文化的遮蔽性是很難突破的,即使將原有的文化全部打碎,如果沒有外來文化與舊文化進行溝兌,文化底層強大的收復能力會很快重新生長出和原來很接近的文化。所以並不能通過幾次所謂的新文化運動就能改變。
目前所謂的逃離北上深的思潮,本質是農業文化的遮蔽性在起作用,通過遠離北上深的工商業文化將自己封閉起來,但是逃真的有用嗎?對於個人來講,窮人文化是弱勢文化,富人文化是強勢文化,所以我作為一個窮人,要想方設法與富人的思維想法接軌,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