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現代發達文化怎麼樣

現代發達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2-19 18:28:31

Ⅰ 發達國家的文化水平一般要比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水平要高嗎

看國家歷史,中國都上下5000歷史了,其文化肯定是比較悠久,關鍵缺乏創新和改革,所以到現在發展很緩慢.
像美國,從獨立宣言到現在也就300年左右,但是移民過去的是歐洲人居多,帶過的去的早期文化其實是歐洲文化,但是敢於改革創新,所以現在發展很快.
文化,體現在個人受教育的水平以及整體素質,中國人的素質有待提高,其實也並非受教育不高,而是還由所處的環境影響.現在物質水平進步很快,但是精神方面跟進速度不夠,所以造成了文化水平整體上低於發達國家.
一個國家的文化水平主要體現於該國公民的道德素質高低

Ⅱ 如何看待中國現代文化

中國現代文化出現一種為速度第一的趨勢,正在遠離我們的傳統的儒家文化精髓。雖然我們傳統文化也有糟粕,但是個人覺得精華的部分佔大部分。我們現在的人正在一條找不到古代文化,隨處看到的都是西方「速食文化」的影子,一部分年輕人便跟了過去。其實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需要發揚光大的,如果我們要想強大,我們的傳統文化必須得到發揚和傳承。追隨別人只會迷失了自己,邯鄲學步就是明證。現在我們的流行文化不是文化,是一種人心浮躁的表現;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我們慢慢要回歸到我們傳統文化的思路上來,摒棄不好,發揚好的。五千年的積淀不會一文不值,現在經濟上在進步,文化、道德卻退步了。這要從方方面面去總結,去改正。我們要有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要有我們的行為標准,不可忽視媒體的影響力度,要從根本做起,從娃娃抓起,希望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會不再出現類似「小悅悅」的事件,也不會有老人跌倒沒人敢扶的現象。人心向善,如果做了好事的人都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話,那是在逼著人在道德的路走下坡。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是全社會的事。

Ⅲ 如何看待我國現代文化發展現狀

Ⅳ 唐朝和現代比起來,哪個時代的文化發達

如果是縱向比——中國現代文化當然要比中國唐代文化發達;如果是橫向比——中國和外國比,當然是唐代文化相對比較發達(在唐代中國是世界上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而現代,中國是世界上文化——主要是科技不甚發達的國家)。

Ⅳ 大家來說說現代文化所帶來的弊端

徐復觀對現代化與現代性的反思

李維武

[內容摘要]
尚未添加

[關 鍵 詞]尚未添加

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已經成為當代哲學反復探討的重大問題。所謂現代化,指的是追求、實現現代文明的歷史進程,這是一個發源於西方、以西方近現代文化為標本的全球性運動;而所謂現代性,則是現代化在實現後所呈現出的基本性格,其主要的特徵是工具理性、科技文明的凸顯與膨脹。因此,現代化與現代性固然有所不同,但兩者又是相互聯系,難以分開的。與已經實現了現代化的西方世界相比,對於正在追求和實現現代化的非西方民族國家來說,現代化與現代性更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十分復雜而不易解決的難題。在這方面,現代新儒家在近80年的發展中,把反省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同重估中國文化價值結合起來,為解決這一難題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視的思想資源。其中,徐復觀對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的反思,可以說典型地體現了現代新儒家在這方面的成就。

一、「科學世界」與「價值世界」的分裂

與熊十力等第一代新儒家人物相比,徐復觀對現代化有著更為深切更為直接的親身體驗。他在20世紀60-70年代親眼目睹了日本學習歐美所實現的現代化,更親身感受了台灣、香港的現代化進程。這使得他對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的反思,在現代新儒家中超越前賢,獨樹一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他對中西古今文化的思考與權衡,實際上也是以對現代化與現代性關系的思考與權衡為中心而展開的。
徐復觀在對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進行探討時,首先提出了「現代文化的性格」 問題。所謂「現代文化的性格」,徐復觀又稱之為「近三百年來文化的性格」‚ 或「現代社會生活的特性」ƒ ,包括了現在人們通常所講的「現代化」與「現代性」的雙重內容,但主要是指現代化在實現後所呈現出的基本性格,包含著批判的意味,可以說與「現代性」的概念更為接近。
什麼是「現代文化的性格」呢?徐復觀指出:「近三百年來文化的性格,是把人拉著向前的性格;沒有這,即沒有一般所說的進步。但假使在一天之中,沒有樹蔭小憩、茶亭小飲、野外或店裡小吃的時間,而只是不斷地向前走著,一路上縱有好山好水,但到了下午,飢腸轆轆,體力疲乏不堪,人生至此,還有什麼旅行的興味可言呢?現代文化的病根,及由這種病根所發生的危機,正與此相像。只帶著人們的精神向前,而沒有使人們的精神得到一點安頓,於是現代人的精神,實已過分地疲倦而墮入虛無、暴亂之中,不僅失掉了三百年來一直向前進步的意義;並且快要把這一股文化的力量,加以毀滅了。現代人生活上的苦悶、危機,乃是由於精神上得不到平靜、安頓而來的苦悶、危機。」 在他看來,「近三百年來文化的性格」是一種在物質生活中不斷向前開拓、不斷向前進步的性格,這是現代化運動的基本性格。但也正是這種「近三百年來文化的性格」,使人的精神得不到安頓,導致了「現代文化的病根」。在徐復觀看來,這種「現代文化的病根」,可以用「滄海遺珠」這一成語來作概括。「滄海是指當前的世界,珠是指的智慧之珠。」‚ 也就是說,人類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只重視和發展「科學世界」,使人的物質生活不斷向前、不斷豐富,而忽視和拒斥了「價值世界」,使人的精神生活陷入苦悶、陷入危機。
徐復觀認為,人的世界是由「價值世界」 與「科學世界」這兩部分組成的。這兩個世界各有自己的特質、功能、界限。「價值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旨在樹立人的理想,提高人的道德,陶冶人的情操,這是使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人的生存智慧,正是來源於「價值世界」。「科學世界」是人的知識世界,旨在追求知識,運用知識,物化知識,這是人向外部世界開拓所成就的科技文明。人的生存手段,正是來源於「科學世界」。這兩個世界又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這種關聯和影響,不是一種派生的或從屬的關系,在「價值世界」中不能直接產生出科學技術,在「科學世界」中也不能直接產生出道德理想。這種關聯和影響在於:「科學世界,常常要在價值世界中去追溯其源泉,並反轉來成為滿足價值世界的一種手段。」 如果離開了人的生存智慧,人的生存手段就失去了自己的源泉和目標。因此,對於人類生活來說,「價值世界」與「科學世界」相比,無疑是前者比後者更為重要。人類生活的基本動力和基本形態,畢竟是來自「價值世界」。人的生活與動物的生活之不同就在於:人首先對生活有一種自覺的態度,即「價值世界」,然後依這種自覺的態度去選擇、構造生活,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生活的格式和條件,即「科學世界」;而動物則沒有這種自覺的態度,即沒有「價值世界」,當然也就不會由此而選擇、構造生活,從而建立起「科學世界」了。對於人類來說,那種無是非善惡、無喜怒好惡的「無價值」的生活,是不能設想的。正是這樣,從根本上說,人的生活本身不是在「科學世界」,而是在「價值世界」 。「價值世界」對人的生存的這種根源性、重要性,決定了不能用「科學世界」去取代「價值世界」。即使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的生存手段非常有力,也不能說「科學世界」對於人的生活具有無限的作用,能夠取代人的生存智慧,能夠解決那些屬於「價值世界」的問題。只有協調好這兩個世界,人類生活才能平穩而有序地向前發展。
但在,西方近現代文化佔主導地位的現代化運動不僅沒有完善這兩個世界的關系,其結果反倒破壞了這兩個世界的關系,導致了這兩個世界的關系的緊張與對峙,導致了「科學世界」對「價值世界」的壓抑和拒斥。徐復觀指出:「現代化的最基本問題,是知識、技術的問題。」‚ 「科學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指標。」ƒ 這就使得現代化所造成的「現代文化的性格」,只張揚工具理性、科技文明,而對於價值理性、人性完善卻不予以重視;只發展了人的生存手段,而使人喪失了更重要的生存智慧。特別是20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更加劇了「科學世界」對「價值世界」的壓抑和拒斥,造成了人類生存的嚴重危機。他說:「因為新物理學的發展,進一步探索出了許多宇宙中的秘密,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連二十世紀初年的人,想像也不容易想像得到。但是,這種進步,增加了人的知識能力,卻並不一定能增加人的安全和價值,所以便形成所謂『危機的世紀』。」 「二十世紀是科學技術飛躍的時代,卻同時也是思想沉淪、人生混亂而幽暗的時代。」‚
日本是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首先按照西方模式實現現代化的亞洲國家。1960年,徐復觀重訪日本,就相當敏銳地發現了現代化所帶來的「現代文化的性格」的弊端,深有感觸地說:「人在由科學所成就的物質世界中,是一天一天的變得更為渺小了。」ƒ 「日本的『人』,並沒有隨著技術、經濟而進步;所以日本十年來在技術與經濟的成就,並不能解決日本自身的問題。其實,這不僅是日本的問題,而是整個人類文化的大問題。」„ 及至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仿效日本的模式去實現現代化,更激起徐復觀的莫大憂慮。他說:「西方文化中的科學理性過剩,抑壓了人生中其他方面的理性的發展,以致使文化、人生失掉了平衡,因而發生了反理性的傾向,這是可以理解的。傳統的價值觀念,漸成為有軀殼而無靈魂,並且成為有權勢者驅使無權勢的工具,因而發生反價值的傾向,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在於:「台灣有些人們,對於西方這種插曲,不窮其源,不究其委,以為這是最新的東西(實際是最舊的),所以也是最好的東西。」…
正是這樣,徐復觀感嘆地說:「現代之所以成為現代,正是以精神分裂作為其重要地特徵。」† 這種「精神分裂」,最集中的體現,就是「科學世界」與「價值世界」的分裂,人的生存手段與人的生存智慧的背離。這是最能體現現代性的東西。

二、「不思不想的時代」

在徐復觀看來,現代人的「價值世界」的失落,在人的生存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來,但最為凸出和最為關鍵的,是「思想」的困境與危機。他說:「我們可以從各個角度來說明現代社會生活的特性。不思不想,大約也是現代社會生活特性之一。」甚至可以這樣看,「越是現代化的地方,便越是不思不想的地方」 。正是這樣,他把現代化時代稱之為「不思不想的時代」。
徐復觀認為,人之為人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人具有「思想」,人只有通過「思想」才能建立和完善「價值世界」,如果人的「思想」一旦停滯,那麼人的「價值世界」的失落也就不可避免了,人自身的存在也就面臨困境和危機了。為什麼「現代文化的性格」會造成「思想」的失落呢?他進行了深入論析,指出這是「科學世界」的過分膨脹所起的整合-異化作用造成的。他說:「現代文明,是把人從屬於自己所造出的機械。機械變成了主體,而人自己反成為機械的附庸。由機械的構造、活動的要求,而把人組織得比過去任何世紀更為緊密;但組織在一起的人們,彼此只有配合機械的協同動作。這種協同動作,與每一個人感情意志無關;因而很少有情感的交流、意志的結合。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機械零件與零件間的關系。」‚ 這也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被編入於萬能化的技術家政治及日益擴大的官僚政治之中,使每一個人,不是以『一個人』的身分而存在,乃是以『大眾』的身分而存在。」ƒ 當人成為機械的附庸,由「一個人」變為「大眾」的時候,人的主體性也就喪失殆盡了,人的「思想」也就成了多餘無用之物了,於是人也就「不思不想」了。
徐復觀指出,這種「思想」的失落表現在許多方面,在道德上、在藝術上、在文學上、在人生態度上都強烈地表現出來。其中有兩種形式,在他的筆下受到了專門的批判。
其一,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感官機能」代替了「理性思維」。現代人面對生活,不再追問「為什麼」,而只是問「怎麼辦」。「為什麼」,作為「思想」的運用,無疑是一種充滿理性的追問與思考,顯示了「思想」所具有的向深度方面與廣度方面推展、擴大的特性。而「怎麼辦」,雖然也是一種「思想」的運用,但卻不曾通向自己的內心,不曾依憑自己的理性,常是以感官機能為主,把「思想」局限在事物的表層上,局限在事物的孤立的個體上,並不作深層的、總體的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思想」喪失了向深度方面與廣度方面作推展、擴大的特性,也就近於「不思不想」了。在他看來,當時東京盛極一時的脫衣舞,可以說把這種「感官機能」推向了極端。「在東京脫衣舞的後面,是隱藏著整個地世界和整個的文化的現代性格。現代人的生活情調,在不知不覺中,正向此一方向發展。現代的文化,使現代人對於要看的東西,一眼便看到、看盡、看穿了。對於不能看到的東西,有如對女性的神秘感、藝術感,乃至羞惡之心等,則貶斥到虛幻的角落,而代替之以徹底地現實感與單純化。」 這種「思想」的失落,正是導致現代人道德淪喪、藝術沒落、人生頹唐的思想根源。
其二,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只注意「思想對時代的適應性」,而忽視了「思想對時代的批評性」。所謂「思想對時代的適應性」,是指對時代所發生的新情勢、新事物,負一種解釋的責任,因而提供以理論的根據,以加強新情勢、新事物的發展速度與效能。這是順著潮流走的「思想」。所謂「思想對時代的批評性」,是指對時代某些成熟了的情勢、事物,採取一種否定或懷疑的態度,因而從理論上促成某些事物的崩潰或加以糾正,並希望誕生更好的事物。這是逆著潮流走的「思想」。兩者相比,後者的價值遠大於前者的價值。然而,對現代人來說,更注重的是「現在」,而不是「過去」和「未來」;更習慣的是順著潮流走,而不是逆著潮流走。因此,他們對「思想」的了解,多隻限於「思想對時代的適應性」,而忽視了「思想對時代的批評性」。其結果,必然是消解了「思想」所應作出的大部分的貢獻。這種「思想」的失落的一種典型表現,就是在知識分子中彌漫著「商人的現實主義」。「商人的現實主義,是把一切利益集結到金錢;而金錢的利益,又只凝縮到當下的一刻。」‚ 一些知識分子在文化上的「趕熱」與「追風」,喪失對「現在」的批判力,即是如此。
對於「思想」的失落,徐復觀深感憂慮。他十分沉痛地說:「假使人類有一天,只有工具的製造與使用,只有貨物的生產與消費,而根本沒有在現實上看不出有任何實用價值可言的『思想』,恐怕這個世界,在本質上只算是一個大動物園的世界。」 也正是這樣,他對科學主義思潮所鼓吹的科學萬能論,作了尖銳的批判。他堅決反對誇大科學的作用,力主劃定科學作用的界限,認為現時代只要配稱得上「思想家」稱號的人,「不約而同的是對科學的反省,而不是對科學萬能的『贊頌』」‚ 。他說,科學的目的本是在於把不可用數字測量的東西變成可以用數字去測量,把不可用耳目感官視聽的東西變成可以用耳目感官去視聽。科學在這一方面已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同時也代替了人的一部分思想活動,最顯著的例子莫如電子計算機的運用。但是,這並不是說科學能說明一切問題,能解決一切問題,其作用是無限的。「在人類生活中,永遠存在著只能由心靈去接觸、而不能完全訴之於用耳目感官去感受的東西。這種不能完全訴之於耳目感官去感受的東西,並非等於不真實,更非等於不需要。站在人的生活立場來講,或許這些東西即是最後的真實、最後的需要。宗教、道德、藝術這一屬於『文化價值』系列的東西,便是如此。」ƒ 只有看到科學作用的局限性,既重視「科學世界」,又重視「價值世界」,使這兩個世界緊密地結合起來,互相支撐,互相促進,人類才能得到正常的合理的發展。

三、重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價值

以這種對現代化與現代性的反思為中心,徐復觀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價值作了新的衡論。他的立論主旨,就在於從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出那些西方近現代文化所缺乏而又必需的生存智慧,以改善兩個世界之間的緊張關系,使現代人類走出現代性的生存困境。
徐復觀指出,西方文化執著於知識、科學的追求,自近代以來在物質文明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卻忽視了對道德、價值的維護,在精神文化方面呈現出巨大的反差:「自十六世紀以來,金錢在有意與無意之間,被普遍承認為人生的究極意義。甚至可以說,近代的文明是追求金錢的文明,近代的人生是追求金錢的人生。」 「與追求財富關連在一起,出現科技萬能論,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解答、解決人類任何問題。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學技術得到飛躍的發展,精神上出現了虛無主義,更由核子武器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國與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感到科技正把人類驅向不可測度的深淵。」‚ 總之,當今世界因科技發展非常迅速,物質生活非常豐富,反而把人類推向各種根源性的危機。
同西方近現代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現為在儒家精神中缺乏科學。儒家對於自然是很親切的,但不同於科學對於自然作冷靜、客觀的剖析,而是把自己的感情和德性客觀化、自然化,這就使得儒家難以成就關於自然的科學。當然,儒家精神中之所以沒有科學,只是由道德實踐性限制了思索的自由發展,由對道德的主體的重視不知不覺地減輕了對事與物的客觀性的重視,而非儒家本身就排斥科學。這就使得以儒家精神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對知識、科學的追求不足,在物質文明方面缺少足夠的建樹,卻在道德、價值的維護上成就斐然,足以在精神文化方面顯示出優越性。
在徐復觀看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成就與局限恰恰相反:「中國文化所遺留的問題,是在物的方面。因物的問題未得到解決,反撞將來,致令人的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西方文化今日面前所擺的問題是在人的方面。因人的方面未得到解決,反映轉來,致令本是為人所成就的物,結果,反常成為人的桎梏,人的威脅。」ƒ 也就是說,西方近現代文化有力地發展了人的生存手段,而中國傳統文化卻積累了人的生存智慧。因此,面對現代化所帶來的「現代文化的性格」以及所產生的「現代文化的病根」,中國文化之長正好彌補西方文化之短,從而使現代人類克服現代化及其現代性的負面作用,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他說:「仁性與知性,道德與科學,不僅看不出不能相攜並進的理由,而且是合之雙美、離之兩傷的人性的整體。」「我相信由各種文化的不斷接觸互往,人類文化能向近於『全』的方面去發展。」„ 西方文化在現時代的轉進是「攝智歸仁」,而中國文化在現時代的轉進則是「轉仁成智」。兩大文化都應力圖由「偏」而「全」。所謂「全」也就是使「科學世界」與「價值世界」的關系得到協調,相互支持,合諧發展,造福於現代人類,使現代人類健全和平地生存發展下去。
在這方面,徐復觀對中國文化的資源作了許多發掘工作。如對於中國畫及其所體現的中國藝術精神在當今世界的意義,他就作了深入的發掘和獨到的闡釋,通過對於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現代繪畫的比較,揭示了中國畫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生命力。他指出,由中國山水畫所體現出的中國藝術精神的寄意自然、玄遠淡泊的境界,無疑與現代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以及由之而來的激烈的競爭、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反差,處於兩極對立的地位。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藝術精神與中國山水畫,在現時代就失卻了實際的意義,僅僅只能作為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古董。這是因為,藝術作為對社會的、對時代的反映,常採取兩種不同的方向:一種是「順承性的反映」,另一種是「反省性的反映」。「順承性的反映」,對於它所反映的現實會發生推動、助成的作用;因而它的意義,常決定於被反映的現實的意義。現代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和工業社會,帶來了競爭、爭斗、異化,現代人類處於孤獨、焦慮、絕望的精神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現代派繪畫盡管新奇、多變,但所表現的,只是一群感觸銳敏的人,感觸到時代的絕望、個人的絕望。這種藝術對於痛苦中的現代人類來說,只能是火上加油,愈感困頓。「反省性的反映」,會對它所反映的現實發生批判的作用;因而它的意義,則在於對於它所反映的現實的超越。中國的山水畫,是在長期專制政治的壓迫下,在一般士大夫的利慾薰心的現實下,想由人間世超越到自然界中去,以獲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純潔、恢復生命的疲睏的產物,是這種「反省性的反映」的代表。與西方的現代派繪畫不同,中國畫、特別是中國的山水畫,所呈現的沖融淡定、物我皆忘的和平境界,能像炎熱時的清涼飲料一樣,給躁動不安的現代人類注入平靜、安定、諧和的因素。徐復觀頗有感慨地說:「專制政治今後可能沒有了;但由機械、社團組織、工業合理化等而來的精神自由的喪失,及生活的枯燥、單調,乃至競爭、變化的劇烈,人類還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質的藝術呢?還是需要炎暑中的清涼飲料性質的藝術呢?我想,假使現代人能欣賞到中國的山水畫,對於由過度緊張而來的精神病患,或者會發生更大的意義。」 在徐復觀看來,中國的山水畫就是一支對「現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療效的「鎮痛劑」,能夠幫助現代人類緩解現代性所造成的精神病痛。因此,中國藝術精神及其所成就的中國山水畫,不僅具有歷史的意義,而且具有現代的和將來的意義。
總之,在對待現代性問題上,徐復觀顯示出鮮明的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批判了西方文化價值的現代缺失,強調了中國文化價值的現代意義,力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智慧彌補西方近現代文化在生存手段發展中所造成的現代人類生存困境。這也是徐復觀新儒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如何理解徐復觀對現代化與現代性的反思

如何看待徐復觀對現代化和現代性所作的這些反思呢?這無疑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美國著名漢學家艾愷用中文寫過一本很有名的書,叫《世界范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在書中,他把梁漱溟、張君勱這些持文化保守主義的現代新儒家人物都列為「反現代化思潮」,認為「梁氏的思想可說是典型地反現代化的」,而張君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用的就是反現代化思想中極常見的二分概念:中國並不研究或控制自然,是故衰弱;中國立基於農業,是故可免『計較錙銖之市儈』,也沒有個人主義;『如是,東西相形,若其中亦自有可以安心立命者,於是在人相率以精神文明之。』」‚ 按照這個標准,徐復觀被列為反現代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完全能夠成立的。
其實,現代新儒家對現代化與現代性問題的反思,並不存在什麼「反現代化」的問題,而是對以西方近現代文化為標本的全球性現代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問題作一種深度的反省。
首先,在對待現代化問題上,徐復觀是肯定工具理性、科學技術在歷史中的作用的,是強調中國需要科學、民主和現代化的,也是認為中國是需要學習西方文化以圖富強的,正如他所說:「誰也不會懷疑中國需要現代化。」 但他又從以西方近現代文化佔主導地位的全球性現代化運動中,看到了工具理性、科學技術的無限制擴張所導致的人的異化,看到了由之而興起的「技術官僚」、「文化生產」、「大眾文化」的巨大負面作用,看到了這種異化與負面作用對人的扭曲和使人的單向度化,看到了這種異化與負面作用同西方文化性格的內在聯系。他的總的看法是:「『現代化』中含有許多可資警惕的問題;但現代化中的問題,依然要在現代化中解決。」‚
其次,在對待西方文化問題上,徐復觀肯定了西方近現代文化對於全球性現代化運動的作用和意義,肯定了中國必須吸納以科學和民主為標志的西方近現代文化。他說:「孫中山、梁啟超、梁漱溟、張東蓀、張君勱、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這些先生,有誰人不主張科學,有誰人不主張民主,有誰人反對吸收西方文化?」ƒ 但他反對把西方近現代文化作為全球性現代化運動的標本,反對西方文化通過全球性現代化運動所表現出的對非西方文化的霸權主義,反對用單一文化中心論、特別是西方文化中心論來衡論非西方文化的現代價值。他認為:「以一個尺度去量兩種性格不同的文化,恐怕這不能不是一種錯誤。」„ 正是這樣,他強調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掘出自身的資源,為現代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西方文化所不具有的智慧,從而對西方近現代文化所造成的現代性的弊端起一種消解的作用。
歷史已經證明,徐復觀的這些思想是很有遠見的,值得我們今天在思考全球性現代化運動時借鑒和參考。

Ⅵ 當今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自有了人類文明,文化應運而生.從古至今,文化一直綿延.現如今,文化更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力量.文化與經濟,政治合為綜合國力衡量的標准.可以說,一個國家文化的軟實力決定了這個國家未來發展的走向.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朝著多元化、開放化、融合化方面發展.多元化: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異質化必然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帶來影響,使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加.開放化:與當代經濟發展的全球化開放化交相呼應,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日益走向開放,國際間文化交流不斷.融合化:各國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求同存異,有融合的趨勢,當然完全的融合是不可能的.文化發展的基本趨勢就是多樣化文化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

Ⅶ 如今現代科技如此發達,傳統文化意義何在

科技很發達,生產力水平快速提升,但是科技發達與傳統文化並不發生沖突啊,傳統文化是思想上的東西,而科技它是生產力水平上的東西是物質生活上的東西,它一個是思想,一個是物質,兩者是可以共存的。

改革開放至今20年多一點的時間,我們走過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路程,為什麼我們進步這么快呢?一方面是普通民眾足夠努力,心裡有著盼頭,拼盡全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生活水平改善也推動社會進步。另一方面是我們找的方向是對的,少走了很多的彎路,同樣的動力我們跑得更遠,距離目標更近,自然就逐漸追得上他們甚至是趕超他們的步伐了。

Ⅷ 中國現代文化的發展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得到不斷提升,文化也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並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的極其重要的一環。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創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即是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歷程的總結,也是對我國今後的文化建設的要求。

2,文化軟實力的發展相對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言比較緩慢,水平比較低。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各領域的多邊合作和磋商中逐漸占據了重要地位。

一時間,世界各國掀起了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的熱潮,人們正熱切地想通過各種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國。

3,新文化運動帶來了新的思想,近現代的文化娛樂活動發展,給人們帶來很多喜聞樂見的豐富文化活動。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

4,大力弘揚和倡導民族精神中優秀的、積極向上的優良傳統,打造民族品牌,這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武器。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其廣大博深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5,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身份。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得到黨和國家的支持。

在新的社會形勢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該按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求,不斷推進文化體制和機制創新,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Ⅸ 現代文化的弊端

簡析中國現代文化弊端
我們討論問題,首先要弄清問題的真正含義,這樣才能取得共識。比如什麼是文化?我認為文化是個復合概念,從時空上區分,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從內容上區分,包括文字、文學、藝術、體育、科技、教育、新聞、出版、繪畫、音樂、戲劇、影視、動漫、旅遊、武術、考古、IT產業等眾多領域;從性質和功能上區分,包括政治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在弄清文化基本含義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討論「中國文化」這個重大命題。
中國文化當然包括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舉世公認,大家自然沒有異議,但是,有網友說中國沒有現代文化,根據就是中國文化和傳統文化發生了「斷層」。我認為,這個結論是對文化概念的誤判,把傳統文化等同於中國文化的誤判。誰都不會承認,現代中國沒有文學、藝術、體育、科技、教育、新聞、出版、繪畫、音樂、戲劇、影視、動漫、旅遊、武術、考古、IT等各項事業,除了政治文化就不再有產業文化和娛樂文化。新中國建立以後,文化斷層的現象的確存在,但是我不認為是「絕對斷層」,只能是繼承發展不夠的問題。現代文化是有的,其中在好多領域有了長足發展和進步。如果把這些東西都視為「空無一物」,那麼有什麼好處呢?新中國的現代文化建設不是沒有問題,在我看來,問題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傳統文化上沒有解決好繼承和發展的問題。老祖宗留下來的很多好的東西,沒有發揚光大,還有很多寶貴遺產被我們當做垃圾白白糟蹋掉,很可惜。中國傳統文化是有其精髓,有些地方將會閃耀其千古不變的光輝,但這並不能掩蓋它作為一種文化主體的沒落性。現而今我們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恰恰在現實中繼承的是一些封建糟粕,而中華民族真正優秀的傳統文化反而沒有繼承到,致使國人的思想越來越狹隘,國民道德素質愈來愈低下。
二是政治文化過於強勢。文化的政治功能被無限放大,每次政治運動,文化領域都要首先接受「疾風暴雨」的考驗,接著就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百花凋零的景象。不是說要取消文化的政治功能,任何國家都不會愚蠢到取消文化政治功能的地步。美國就特別重視政治文化,作為移民國家,美國文化是在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構建了自己宗教的、政治的、社會的、思想的和哲學的體系。而在這構建的過程中,它汲取了世界諸文化特別是歐洲文化的精華。歐洲的政治文化對美國三權鼎立制的政治模式、人權觀念和美國的市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們的問題在於,文化的政治功能過於強勢,就會掩埋文化整體的燦爛光芒;而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一旦整個民族文化觀念仍然集體囿於政治思維定勢,情況就可能大大不妙,它所產生的作用力往往具有極大的惰性和破壞力。
三是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慢。現代文化的內涵,不僅具有意識形態的意義,同時更是一種產業——文化產業;它不僅具有教化功能和公益屬性,同時還具有產業功能和商品屬性。眾所周知,世界上文化產業最發達的國家首推美國。冷戰時代結束之後,美國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大國的地位冉冉升起,獨霸全球,到處是「美國製造」。人們驚呼——難道世界文化已經「美國化」了嗎?這究竟是一種文化「全球化」,還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如果是文化「全球化」,那是否就是一種「美國製造」的全球化?如果是「文化帝國主義」,那麼,美國文化究竟能否代表一種文化「普世主義」?由於我國文化產業力單式微,總體上同文化帝國主義作戰不利,而且現在還沒有完全警醒,這是很危險的。

有意義的學問討論,不該圍繞概念兜圈子,但是在概念還不清楚的情況下,就不會有同一話題,即使爭論1000年也還是「剪不斷,理還亂」。我理解持中國沒有現代文化觀點的朋友,很可能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愛之深,關之切,自然語出錚錚。如果真是這樣,那就無所謂錯不錯的問題嘍。

閱讀全文

與現代發達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