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該怎麼建立立家庭規矩
1.溫暖的,鼓勵的養育方式,避免採取心理控制的方法管束我們的孩子。
2.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減少使用直接的命令
3.重復提醒規則
4.家長要首先樹立遵守規則的榜樣
5.不要用孩子的行為來評價孩子自身
6.家長和孩子都是規則的執行者,家長不要擺出一副家長是規則的制定者,只有孩子需要遵守規則。
7.懲罰是在規則范圍內執行的,比如沒有丟進臟衣籃的衣服爸媽不要洗,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警示,切勿進一步懲罰孩子。
8.在規律的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制定規則,保證規則的共同可長期執行性和可靠效率性。也就是在制定規則前,家長首先想的是「我能堅持嗎?」「這個規則的意義是什麼?」「這個規則符合孩子現階段的心智嗎?有沒有強求和為難?」
9.規則明示。比如可以把規則寫下來,貼在家裡的角落,也起到重復的作用,比如放臟衣籃的位置貼上便簽「吃掉臟衣服的大嘴獸」,在寶寶的玩具收納箱貼上「小動物的家」,鼓勵寶寶玩完讓玩具們也「回家休息」。可以採用這種別出心裁的方法給孩子做引導和重復。
2. 父母都是文化很低的人,該怎麼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
父母那一代,確實是特別的艱難,尤其是作為一個農村父母,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意識去讀書,所以普遍的農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我在這里插上一句,有人總是說農村人的素質差,文化水平低,沒有素養。可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文化素質和素養是兩回事。
通過這兩個方式,可以讓父母提高一下他們的文化水平,而且這兩個方式也是比較簡單的,父母應該也是可以接受的方式。
3. 如何做無為的父母:家庭文化,不可忽視的無形力量
前面講到,我們家長為孩子買學區是為孩子搭建一個更高平台,希望靠外界的力量來影響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內在沒有建設好,就被家長放在競爭激烈的環境,會讓孩子難以適應,甚至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況且,外部環境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並不屬於家長可控的范圍,而家庭才是。
箭射不中,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培養孩子,是家長自己的責任,怎麼能輕易交到別人手上?
培養孩子是對孩子的整體塑造。只從單方面去培養,家長去學習提高孩子的情商、培養孩子的好性格、管理孩子的情緒……諸如此類的課程,並不能如家長所願,把孩子培養成材。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國家文化,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企業文化,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家庭文化。
唯有文化能做到對一個人、一國國民的整體塑造,而且遵循自然規律的國家文化、家庭文化能夠起到防患於未然,化矛盾於無形的效果。
為什麼這么說?
我們先從熟悉的大文化說起。
大多數中國人崇尚和平就是文化塑造的結果。崇尚和平並不代表不動用武力,武力是我們底線。我們的文化是如何在不發生沖突、不直接控制的情況下,把目標達成,這就需要更高的智慧。
熟讀 歷史 的人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什麼樣的事情都發生過。違反自然規律去做事,結果害人害己的案例數不勝數,皇帝昏庸無道,被推翻,靠武力征服和管理,被推翻。有那麼多的前車之鑒,我們中國人做事講謀略,能不動手就能解決問題的,堅決不動手。
這對一言不合就開打的西方人來說就難以理解了,難道我被打,我被別人威脅,或者確認過眼神之後,看那人就是不順眼,我不打回去,或者別人家裡有礦,我不去搶,怎麼能得到呢?
芒克采訪中,主持人與張維為的對話很能反映出西方思維與中國思維的特點。
主持人引用基辛格的的警告,說現在的世界就像一戰前,我們處於中美的競爭之中,螺旋式升級的競爭與真正的利益脫節,導致潛在的沖突,可能是軍事沖突。主持人問道,這可能嗎?中國會把這種結局納入考慮中嗎?
這就是典型的西方人思維,有競爭就會有沖突,有沖突很可能上升為軍事沖突。
張維為不直接回答,他引用的是西方人羅素的話,羅素非常欣賞中國文化中對和平的熱愛。張維為說,即使中國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是站在尋求和平的一邊。
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來,一直在動用武力,侵略其他國家,紛爭不斷。用兵一定如老子所講,其事好還,通俗講就是遭報應。我們中國近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發展經濟,國家強盛起來,才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中國人遵循自然規律,以和平為主,中國人即使是打仗,也致力於統一,西方人違反自然規律,以武力為主,生靈塗炭,國家四分五裂,這就是國家文化的差異,或者說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中國與西方走向不同的命運。
為什麼花這么大的篇幅講國家之間的文化?
因為家庭雖小,道理相通,而且大文化一定對小文化起深遠的影響。
有些人只知道國家有國家文化,企業有企業文化,卻不知道家庭有家庭文化。可以這樣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建立初期,有沒有遵循自然規律,非常重要。
西方文化有其先天缺陷,其文化體量過於龐大,難以改變,而且文化是無形的影響力,身在其中的人們只會認同,很難想到去改變。
對於家庭來說,有些家庭雖然也有先天缺陷,但是一個家庭只有三四口人,改變起來相對容易。
現在很多中國網友開始嘲笑美國人,但是你環顧四周,再看自己的家庭,你可能會有驚人的發現。我們很多中國家庭也已經退化到美國這種崇尚武力、恣意妄為的蠻荒文化,父親缺位,母不慈,子不孝,一出現問題就互相指責。當然,也有崇尚和平,依靠方法來建設家庭文化的父母。
所以,我們會看到兩種父母。家庭文化建設的好的無為的父母與家庭文化存在缺陷的妄為的父母。
無為的父母看上去沒啥事,工作有條不紊,家庭其樂融融,人際關系融洽,孩子不僅很會為人處世,而且熱愛學習和成長。
做不到無為的父母一直都很忙,忙工作,忙孩子,孩子小的時候陪寫作業,上輔導班,跟孩子沖突不斷。孩子長大之後,忙著為孩子買房,為孩子找工作,物色對象,調解孩子的婚姻矛盾老了帶孩子的孩子。操勞一輩子放不開。
為什麼會形成這些文化呢?
有人向無為的家長取經,你們家孩子性格好,學習成績又好,你們是怎麼教的?
他們有可能是這樣的反應,我沒怎麼管孩子,他自己就很愛學習。
取經的家長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在藏著掖著,而事實上,他們有可能真的不知道。
我在之前的文章講過學習知識有四個階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已經形成自動思維,儲存在我們的潛意識之海中。
就拿我們每天都用筷子夾菜來說,我們中國人認為這事情最平常不過。我們不會計算手和筷子距離有多遠,拿到筷子也不會再去想如何去握筷子,五根手指怎麼放,筷子如何夾菜。總之,我就是會拿筷子夾菜!我不知道怎麼做的,我也不會去想我是怎麼做的。想當初,我們可是費了很大勁才學會的,形成自動思維之後,才做到一氣呵成。
我們說話、走路、寫字、學知識等等,所有學習都經歷這四個階段形成自動思維,進入到我們的潛意識深處,隨取隨用。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大腦中儲存的是我們過去所有經驗的總和。
而文化就很特殊,區別於被迫學習,是一種相互模仿、相影響的被動學習,大部分思想和行為的學習,是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直接到不知道自己知道,中間兩個階段學習的時間很短,而且處於無意識狀態。我們已經學會了,但是不知道自己已經學會,就是會用。
我們中國人走路是中國人的走路方式,說話是中國人的說話方式,用的東西是中國人的東西,當然,帶有家庭文化的印記。
彷彿我生來就應該如此。
就拿我們中國人看起來奇葩的印度來說,很多中國人對印度賤民的生活感到震驚,人怎麼可以活的如此悲慘還這么理所當然?看到印度人吃飯用手不用筷子,有些中國網友調侃道,印度人是怎麼吃火鍋的?
因為印度人覺得自己生下來就該如此。
文化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影響人們於無形,誰都逃脫不了文化,也不會想著去逃脫這樣的文化。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直到我們遇到其他文化。
有些文化差異大到讓我們認識到自己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當中,但是我們仍然有可能認識不到文化的影響力。
就拿語言學習來說,很多人歸結於語言天賦,但是沒有哪個中國人說學漢語困難的,也沒有哪個美國人說學美語困難的。外國人說漢語,我們總覺得哪兒不對勁,但是很多在中國留學、生活的外國人說的很不錯。中國人學英語更是災難,有些人學了十幾二十年,流利表達都很困難,但是你再看華裔,口音、行事風格完全與當地人融為一體。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我們人與人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不管是交朋友,談戀愛,與領導、同事相處,與客戶談合同,都一樣。需要認識到文化差異的同時,快速形成共同文化。
結婚其實也是兩個不同家庭文化的人結合到一起,兩個人的沖突,其實是文化的沖突,如何融合形成統一的文化,這是夫妻二人共同要做的事。
夫妻兩個人形成的家庭文化深刻的影響著孩子。
孔子說的生而知之,一方面是受大文化影響,另一方面是受家庭影響。從前面我們得知,孩子從小就被文化塑造著,很多東西不用刻意去學,父母也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自己就會了。
作為家庭的管理者,父母是什麼風格,孩子就是什麼風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講的就是家庭文化的影響力。
所以儒家尤其強調家庭的重要性,治國必先齊其家。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覺得跟人打交道麻煩,盡量避免跟外人打交道,那麼孩子從家庭中很難習得人際關系方面的知識,潛意識里儲存人際關系方面的知識就相應較少。成年後走上 社會 ,由於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遭人排擠,孩子可能會出現兩種想法,一種是觀察學習別人是怎麼打交道的,一種是和父母一樣,避免與人打交道,這兩種思考方向造就了兩種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果父母思考問題是負向的,比如說,這事辦不成,而不是想著這事如何辦成,或者認為領導就喜歡拍馬屁的,而不是想著我如何成為領導的得力干將,爭取事業更上一層樓,那麼孩子也跟著父母學會這種負向的思維方式。
如果一個家庭的基調大體上是和諧的,正向積極的,父母是有方法的,是幫助孩子成長的,那麼,孩子自然會成長的很好。
這樣的基調與我們中華文化相一致,是遵循自然規律的。
在這樣的基調之下,父母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建設家庭文化,利用文化無形的影響力來影響孩子,也就是不發生直接沖突,不直接控制的情況下,把孩子培養好。
這樣的父母,就是無為的父母。
那麼,我們如何建設家庭文化呢?
4. 怎樣培養良好的家風
第一是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會。
這不是口號,是行動指南。雖然說每個家庭都是特殊的,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傳統文化,家風也應該有獨特的個性。但每個家庭都是跟社會生活息息相通的,孩子們長大後都要進入社會,融入社會。建立家風,必須要了解社會的發展趨勢和對未來成員的要求,使家風既有家庭的個性特徵,也要適應社會的需要。只有建立具有時代特徵的家風,才能使孩子將來能立足於社會。
第二是父母要加強自身修養。
家風是家庭全體成員共同制定、共同遵循的行為規范。但家風的決定者,或者說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父母。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家風。家長的自身修養事關重要。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這不僅是以身作則的問題,而是父母的人格決定家風的方向,自然也決定孩子發展的方向。
第三是利用家庭集體教育和影響孩子。
所有家庭成員要統一思想、行動一致,哪個家長都不能放任自己,誰也不能遷就孩子。也就是說,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某一個人,而是一個教育的整體,而這個教育的整體,實際上就是家風。
第四、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理解是教子
的先決條件。在家庭生活空間里,父母的關懷、家庭的溫暖、民主平
等的關系、文明禮儀的風氣、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等,對孩子的成長
都是一種積極的動力和催化因素。
5. 作為家長該如何樹立一個良好的家風
引言:如果家長想樹立一個良好的家風,要遵循孩子的選擇。
6. 家文化理念有哪些
家文化理念有:
1、以和諧為中心,建立和睦溫馨的家庭。
2、尊老愛幼,相互扶持。
3、孝順長輩,教育好子女。
4、夫妻和睦,婚姻美滿。
6、傴僂提攜,其樂融融。
和父母一起的家庭相處之道方法有:
1、制定共同規則
針對原則問題,制定規則,雙方一起遵守。這和夫妻相處是一個道理,你得和父母彼此攤出自己的底牌,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比方說,老人不要在夫妻吵架時隨意插足,實在看不下去的話,就等雙方火氣都消下去以後,再提自己的意見。
2、溝通和陪伴
父母天天在家幫我們洗衣,做飯,帶孩子,難免會忍不住嘮叨。這時候呢,多和父母聊聊天,讓他們的情感得以抒發,要知道精神慰藉遠比物質給予好得多。放了假就盡量能帶父母出去走走,一家人散散心,還能趁機把彼此的矛盾聊清楚,雙方的抱怨就更容易隨風而散了。
3、為人父母,盡量謙和
如果你是父母,對孩子的事情要睜隻眼閉隻眼,不要過多插手。比如:帶小孩的原則問題,老人千萬不能自己掌控,不能認為「自己是過來人,照顧孩子有經驗」就萬事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畢竟你不是孫子孫女的父母,在照顧孩子這件事上,還是尊重孩子的父母吧。
4、身為孩子,要學會理解包容
所謂老小老小,老人就是個孩子,我們不能對他們太苛刻,要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忍讓他們偶爾的任性和不講理。畢竟父母不是洪水猛獸,他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
倘若有條件,可選擇和父母做鄰居,或者離父母比較近的地方,這是最好的選擇。倘若條件不允許,學會和父母的相處之道,避免矛盾,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