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意義是什麼
一、主要內容
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針對北洋政府的尊孔復古,《新青年》發表大量文章,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代表作品: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2、提倡民主和科學。
3、提倡文學改革。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等,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
二、歷史意義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後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是一次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1、歷史背景
新生的中華民國很快陷入混亂的局面。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是不能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以徹底盪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
2、標志: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警告青年》一文。
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蔡元培。
Ⅱ 新文化是什麼
[編輯本段]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在中國滿布陰霾的天空中,響起一聲春雷,爆發了一場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猛烈抨擊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
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中國先進分子為改變這種局面尋找新的出路;經濟方面,中國資本主義在一戰期間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思想文化方面,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日盛,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被介紹到中國,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尊孔復古的逆流為民主知識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袁世凱《大總統祭聖告令》
本大總統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為政體雖取革新,而禮俗要當保守環球各國,各有所以立國之精神,秉諸先民,蒸為特性。中國服循聖道,自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不本於修身。
——《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編輯本段]
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向封建主義及其意識形態發動了進攻。人權就是民主,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和倫理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於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麼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不合於現今社會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遺留的,聖賢所深愛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成為自然界的統治者和主人。陳獨秀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狠,善於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新青年》和北大成為宣傳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學術上實行「兼容並包、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學術研究,展開百家爭鳴,不拘一格選人才,對中外教員一視同仁等。他聘請新文化的倡導者陳獨秀擔任文科學長,李大釗擔任圖書館主任。還有胡適、劉半農、錢玄同、周作人、魯迅以及一批留學回來的自然科學家都先後到北大任教。但同時,北大也有一批以劉師培、辜鴻銘為代表的所謂舊派教授。通過改革,使北大成為當時全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培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胡適從美國留學回國後任北大教授,後任文學院院長。他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是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代表人物。
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贊他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德先生和賽先生」
「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賽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學)。
新文化運動中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的樹立,使中國許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教材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民主和科學的口號
[編輯本段]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學法則和科學精神。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這一口號反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但這一口號仍屬於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性質,有它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眾運動相結合,不能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編輯本段]
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一條是思想戰線,一條是文學戰線。兩條戰線交織進行,因而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又是一場文學革命。作為思想革命,它倡導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作為文學革命,它倡導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前期的新文化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後期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
[編輯本段]
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
[編輯本段]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運動的倡導者忽視人民群眾,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廣大群眾相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編輯本段]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其實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應該互相地取長補短,這樣才能共同進步.。
新文化運動的論述
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好像得名自孫文(中山),其思想主導是胡適,他的《文學改良芻議》首倡白話文,將文言文稱作半死文字,白話文才代表了社會前進方向,並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匯編為《嘗試集》,此外,胡適在對舊文化的批評中也發表了很多影響一代青年的文章,當時他以26歲(大概,我記不清了)的年齡即暴得大名,被譽為「青年導師」(毛澤東當時深受胡適影響,其創導的《湘江評論》每期都要送胡)。在倡導科學和民主的同時,他和當時的很多文人受易卜生的影響,針對當時中國國情,提出了健全的個人主義——個人的自我拯救;婦女解放——救出他人;打破家庭孝道——救救孩子;和社會自由——人人平等的奮斗途徑。當時的很多文人也都基本上是按照這4個途徑開展文學創作的,我們比較熟悉的魯迅的很多小說都扣住了這4項內容。新文化運動後期,鑒於當時空談各類舶來主義的多,研究實際問題的少,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眼見為實,當時毛澤東為響應還准備成立問題研究會,所定章程曾交胡修改),以此為標志,以胡適、傅斯年等人為代表的大批學者逐漸轉向自由主義,而以陳獨秀、李大釗等激進人士則轉化為革命派,信奉了共產主義。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Ⅲ 新文化運動中的「新文化」指的是什麼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關於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的闡述,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Ⅳ 新文化運動是指
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1)政治方面:①帝國主義加緊侵略;②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2)代表: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3)前期思想: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
(4)主要陣地:《新青年》.
(5)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1)前期實質:資產階級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
(2)前期內容
(3)後期內容:宣傳十月革命,宣傳社會主義.五四以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
Ⅳ 什麼是新文化運動它的歷史意義是什麼怎麼看待它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史上一場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解放了思想,推動了民族解放的高潮,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有著歷史的進步意義,動搖了封建統治思想的地位激發了民族的創造力和生機;文化運動是歷史的潮流。
Ⅵ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什麼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有: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6)新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新文化運動 歷史背景:
1、政治方面: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台,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4、階級方面: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新文化運動 意義: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Ⅶ 新文化運動指的是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1期名為《青年雜志》2期1版正式改名為《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
中國共產黨認為五四運動以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文化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也就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新文化。
Ⅷ 新文化運動指的是什麼
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Ⅸ 新文化與舊文化各指什麼
新文化,是一種能跟上社會發展、能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和推動作用的新思想、新道德的精神、品質的表現。
舊文化,是一種舊的思想體系阻礙社會發展、阻礙新思想的建立的舊思想、舊習貫勢力的表現。
在當今經過經濟改革以後,經濟基礎發生了變革,在原來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就不適應改革後的經濟基礎。這是一種必然趨勢。也就是說,原來的舊的思想、舊的道德觀念,不適應改革後的經濟關系。新的經濟關系必然的產生一種新的思想、新的道德觀念。兩種思想在這個時侯,必然的產生激烈的思想斗爭。新文化就是代表新的經濟關系所表現新的思想新的道德觀念。新文化不去表現新的經濟關系的新思想、新道德觀念,那算什麼新文化?這是中國新文化的基本大方向!
Ⅹ 新文化運動是指
新文化運動是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9月,《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新文化運動以此為肇始,1917年遷京,1919年借五四運動大勢將新文化和新文學運動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特色,主編陳獨秀在發刊詞《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權,平等,自由」的思想,確認「人權平等之說興」與「科學之興」「若舟車之有兩輪」是推進現代社會進化的基本條件。《新青年》倡導民主與科學精神,提出「要從西方請進德先生和賽先生來」「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結的急進知識分子主要從兩方面推進思想啟蒙運動:其一是重新評判孔子,抨擊文化專制主義,倡導思想自由,其二是廣泛引進和吸收運用西方文化。1918年1月號起,《新青年》改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沈尹默,錢玄同輪流編輯,魯迅撰稿。1920年9月遷回上海,成為上海共產小組的刊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成為黨的機關刊物。1926年終刊。
新文化運動的進步性體現在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弘揚,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動員作用,也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