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我們需要怎麼做傳統文化教育

我們需要怎麼做傳統文化教育

發布時間:2023-02-21 07:34:53

㈠ 我能為弘揚傳統文化做些什麼呢

1、首先閱讀我國傳統文化經典圖書。通過閱讀理解那些經典圖書,提高自己文化底蘊,結合我們現在的社會需要,來判斷我們該怎樣的去做。
2、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樹立榜樣,學習榜樣的奉獻精神。達到愛國愛民,建設國家,小到拾金不昧,幫老愛幼。這都是在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像學雷鋒服務底層需要幫助的人,學習那些革命先烈,樹立報國的志向。
3、在自己的家裡我們同樣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像三字經里有黃香溫席、孔融讓梨等,我們可以從這些事例中學習關心家裡的老人,照顧老人;替父母分擔家務;對親朋有禮貌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4、學好我們的傳統文化,例如唐詩宋詞,我們可以去才加詩詞比賽,勇敢的去奪魁。綻放自己的風采,展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魅力。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

㈡ 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我覺得一方面是要強化傳統文化,在在學生時代學習中的一個比重,這樣使學生重視起來,這些東西才能往後更好的進行一個延續。
另一方面,我們要在處處體現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性,反對一些西方的文化入侵,抵制一些西方的文化,對於樹立我們自己的文化認同以及文化價值。
還有就是我們也可以嘗試去輸出自己的文化,對自己的一些文化內容進行輸出,然後讓他們受到我們的影響。

㈢ 教育孩子時要做適合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該如何去教

㈣ 怎樣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所以家長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很有必要。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
◆ 家長要重視傳統文化經典教育。家長可以讓孩子背誦一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唐詩三百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只要求孩子背誦,不必進行解釋。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國學故事,從小培養孩子的歷史興趣,對上下五千年文化有個感性認識。

◆ 教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禮貌禮節。家長結合現代人的倫理規范,教孩子如何與人打招呼、如何迎接客人、如何告別、如何與長輩相處等。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祭祀活動,培養孩子對祖先、天地等的感恩之心。

◆ 可以陪孩子觀看一些經典的古裝電視劇,幫助孩子了解古人的生活情況。傳統文化教育任重道遠,需要家長耐心施教。當然,傳統文化固然好,但最好用現代人的眼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怎麼培養孩子傳統文化意識
● 家長有意識的教孩子背誦詩文

在孩子上學之前,台灣父母會有意識教孩子背誦一些淺顯的古詩文,會給孩子講中國的童話和寓言故事。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這也是許多大陸家長所忽略的。

● 家庭重視父子綱常、孝悌之儀

比如在“倫理教育”上,台灣父母非常重視父子綱常、孝悌之儀。很多孩子在外面也會迷戀電子游戲、流行音樂,但回到家裡,這些孩子都能對父母有著恭敬之心。一位台灣作家曾講到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情節:電視機前,一對父子面對兩位領導候選人應當誰選爭論得面紅耳赤,可是一到飯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饌”,立即恢復了傳統的禮讓孝悌。

● 父母和老師自發創辦讀經班

台灣社會有一些讀經班,其學員大都是未成年人,有不少孩子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台灣父母會主動將孩子送往讀經班,他們還會主動聯系老師創辦讀經班,因為他們認為在家學習不如在學堂學的多。

比如,有一個台灣家長非常想讓自己的孩子跟有經驗的老師學國學,可學員不夠,於是家長就主動為老師招攬學員。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地學習和背誦國學經典,比如《詩經》、《論語》等典籍。雖然孩子們不會完全理解其中的內容,但通過誦讀可以印刻孩子們的心裡,但長大後內化為一種氣質或精神。

看完台灣父母在傳統文化培養上的良苦用心,不少家長依然困惑: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有區分嗎?答案,當然有。

小學生以禮儀教育為主

在傳統文化中,“修身進德、知書達禮”是孩子上學的首先要完成的任務。甚至《大學》中寫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就是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就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自律自愛,彬彬有禮。這些都是修身的主課,而且應該在小學教育中完成。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這也啟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將孝親、尊師、友愛、勤勞、節儉、禮讓、謙和等禮儀融匯進來。這些禮儀大多簡明易懂,孩子在小學階段心性單純、可塑性強。讓孩子每天踐行,久而久之自然變成修養的一部分了。

中學生以人格與社會擔當教育為主

中學時期,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要的是人格教育。孟子就將仁、義、禮、智等“四端”作為人格標准來提倡。而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博愛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培養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後,隨之而來的任務是讓孩子自我價值與社會緊密相連,勇於擔當責任。這個時候,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存者神,所過者化”等座右銘用來激勵孩子養成品德,孩子定將胸有大志。
傳統文化對幼兒教育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社會的良知,是文明的根基,我們的一切精神果實和智慧花朵,都是在傳統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長並逐漸成熟起來的。

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環境、氛圍、氣味等等一切細微的感知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世界觀,而同時孩子超強的感悟能力又往往被家長或老師所忽略,總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認為孩子太小,他們不懂。其實千萬不能低估孩子們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比大人強很多倍,他們感知世界的方法和方式更無邪、更接近於生命的本源。

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至老”,就是說人在3-8歲的幼兒時期,是形成一個人性情品格的關鍵階段,這個年齡段所受到的教育,將對人一生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毋庸質疑,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經歷將會伴隨他的一生,使他終身難忘。

我國有5000年的歷史文明,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現實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道德規范等,無一不打上傳統文化的深深烙印。

對孩子從小教育一些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並不過時;恰恰相反,在當今這個人心浮躁,唯利是圖,物慾橫流的時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好如一劑鎮靜劑,能讓人以平靜而自信的心態來看待當今社會。能讓我們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去面對一切困難和坎坷。

可見,傳統文化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品行、禮儀、道德、氣質、風度等各方面的塑造,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得我們幼兒家長和幼教工作者引起重視的事情,特別是對人生起步階段的幼兒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歡:

1.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2. 學傳統文化心得5篇

3. 傳統文化活動經驗總結

4.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

5.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3篇

㈤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一、引導學生熟讀成誦,加強積累,形成文化積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具體安排誦讀的內容。對所安排的內容,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牢記在心。學生誦讀的過程是進行語言材料積累的過程,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過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了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詮釋了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誠信做人的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的典型寫照。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先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精神資源。我們應該把它輸入到我們的血液中,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
二、讓學生感受戲曲藝術豐富的內涵和悠長的韻味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但是當前大多數學生普遍都喜歡流行的影視文化,很少接觸戲曲。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親口嘗一嘗。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的優勢,精心組織活動。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戲曲的發展演變、經典的角色、戲曲的種類及特點等相關知識;也可以有選擇地讓學生觀摩一些著名戲曲藝術家的表演,從唱腔、念白中體味戲曲特有的韻味。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有選擇地收看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以豐富學生的戲曲知識。
三、讓學生領悟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書法是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提高其文化修養的一種手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個人寫的字上通常可以考察出一個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養。語文教師應把書法教學納入整個小學教學計劃中。教學中,教師除了進行讀帖輔導、教師范寫、個別指導之外,還可介紹一些書法家的生平簡歷、趣事軼聞,相關碑帖的創作背景、經歷過程和風格特色及其在傳統藝術中的地位等。這一方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喚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另一方面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領悟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和豐富的內涵。
四、開展家校合作
在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採用家校合作的模式,不僅可以促進教育成效的迅速實現,而且還拉近了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的距離,便於今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教師應當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意義、方法以及目的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家長轉變觀念,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並且以身作則影響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要定期舉辦家長學習班或者家園聯系會等,以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家長對教師教育工作的意見,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活力。其次,為了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學校可以嘗試跟家長一起,開展學術沙龍或以某方面文化禮儀為主題的專題活動等,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再者,教師要結合學校的日常教學安排以及家長的時間安排,和家長一起,帶領學生參觀古典建築、拜訪老革命家、欣賞有意義的影片等,以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作用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中融入多媒體,無疑為教育手段的創新提供了新鮮的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之餘,應加強自身的學習,以掌握更多的關於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並且盡可能多的搜集學生所感興趣的圖片、音樂、視頻等,為信息化課堂的開展做好充足的准備。比如,教師可以就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為出發點,利用視頻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飾、語言等,與此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觀看之後,模仿其中的相關舞蹈片段,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在興致盎然的觀賞中了解到更多關於傳統民俗的知識,也可以在熱情的表演中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風貌和民族特質的文化,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讓小學生從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乃至中華民族的振興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探索出更多的利於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開展的良好策略與方式,從而真正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㈥ 如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3月26日)教育需要積極而有效的文化,學校教育價值最值得品味的東西就是學校所擁有的文化,以強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給學生一個東方傳統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撐、精神支撐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創建的主導思想。正是基於這一教育理念,我校決定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內容進行德育特色化學校創建活動。
一、指導思想:
「用文化經營學校,用理念支撐學校」 是我校的特色化學校創建的指導思想。中國有著五千年未曾中斷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不絕如縷的繁衍歷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審美情趣、行為模式、德行素養和社風民俗。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系統整合教育資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學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質量。通過教育,為學生奠定文化修養的基礎,未來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於社會,為中國文化之發揚光大,為建構「人文和科技交匯的未來世界」做出貢獻,培養名副其實的文明人、現代人、成功人。
二、總體設計
以「中國傳統文化導讀」為主線,以人文性管理為手段,以養成教育為途徑,以德育活動為載體,以「合約式」評價為終結,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和尋求熠熠生輝的精神瑰寶,從而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美德、良好的風范、高雅的情趣、昂揚的氣概、堅韌的意志、頑強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體系。
三、意義
(一)理論意義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進一步改進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等。
依據心理學原理「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提升學生的民族素養。民族凝聚力來自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於社會主義德育內容民族化,系統化和科學化體系的建設,而且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
(二)實踐意義
1、抵制社會不良環境影響的需要。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家長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對孩子做人的教育卻越來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教育環境存在著許多問題:影視、網吧演繹著「武俠加愛情」、「黃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些都使學生的身心受到了嚴重的的侵害。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惡丑,弘揚正氣。
2、迎接全球化挑戰的需要。人們在全球化中進一步誤讀東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義。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沒能占據應有的位置。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被集體遺忘的尷尬,其結果就是使學生對我們民族的歷史,不僅沒有深刻而較全面的了解,反而憑空多了一份蔑視,這對民族精神是巨大的傷害。而民族身份認同的問題,在全球化時代又顯得尤為嚴峻。因此,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現代中國公民的需要。
四、實施原則
1、全面性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在每一名學生身上得到落實,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整體性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思想要體現在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體系。
3、發展性原則: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提高,不急功近利。
五、 建設目標
1、近期目標:明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指導思想,達成共識,研討細化具體操作方案。
2、中期目標:通過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建設活動,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和人文修養,使學校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
3、遠期目標:
(1)通過誦讀經典文化,使學生在中學階段能夠掌握1000條成語,300餘首古詩詞,熟練背誦《弟子規》、《大學》、《論語》等經典篇目。
(2)通過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學生一生優美的人格奠定基礎;通過社會反饋,學生在家庭、社會上的表現,學生明確知道應做一個怎樣的社會人。
(3)培養和造就一批師德高尚,教學風格獨特,具有人文素養的名教師。

㈦ 我們需要怎樣的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否需要弘揚?

這是一個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討論的問題,大多數人對此都不難給出一個或是或非的回答。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有多少人能夠自信地說,自己確實了解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去年我帶學生參加了大陸與台灣合辦的「國學夏令營」,很多學校都在夏令營中展示了本校開展的各種傳統文化活動,然而仔細看來,其中有多少不只是拍照式的集錦?舉行一場祭孔典禮、辦一次書法比賽、甚至放一次風箏,都被冠上了弘揚傳統文化的名號,這實在不能不讓人覺得有些啼笑皆非。而我想說的是,這種種啼笑皆非的現象,其實從特定的角度而言,恰恰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最不缺的就是作秀、最不缺的就是藉由某種冠冕堂皇的口號或旗幟來抬高自己的行為藝術,這一點到今天也別無二致。即以讀經而論,現在很多社會人士都大力呼籲要讓四書五經進入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我並不否認其中確實有真正為文化發展而奔走呼告的有識之士,可我只想問一句,提倡讀經的諸位先生,你們覺得自己讀懂了四書五經了嗎?哪一位支持四書五經進入課堂的老師願意告訴我,您准備如何在課堂里講授四書五經?如何能夠使得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真正起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熱愛中國文化傳統的作用,而不是使學生學生在枯燥的文言學習中更增對傳統文化的反感、或者甚至從我們的各種經典中學到所謂的「厚黑術」?

當然,我並非否認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但是首先我希望提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諸位先生能夠真正懂得,中國傳統文化中值得弘揚的獨特的核心價值究竟在於何處。對於這方面的了解,余英時教授的文章《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是相當值得一讀的,這篇文章曾被譽為「即使不是百年來中西文化論辯最後的斷案,至少也是五四以降所有討論文字中見解最圓熟、立論最透闢的一篇。」該文中有一段話對中國文化的正面價值評價得非常到位:「《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段話大致能說明內傾文化(即余英時先生對中國文化的定性)的特性所在。這里止、定、靜、安等本來都是指個人的心理狀態而言的,但也未嘗不適用於中國文化的一般表現。18世紀以來,『進步』成為西方現代化的一個中心觀念。從『進步』的觀點來看,安定靜止自然一無足取。黑格爾看不起中國文化的主要根據之一便是說中國從來沒有進步過。『五四』時代中國人的自我批判也著眼於此。我個人也不以為僅靠安定靜止便足以使中國文化適應現代的生活。中國現代化自然不能不『動』、不『進』,在科學、技術、經濟各方面尤其如此。但是今天西方的危機卻正在『動』而不能『靜』、『進』而不能『止』、『富』而不能『安』、『亂』而不能『定』。最近二三十年來,『進步』已不再是西方文化的最高價值之一了。??現代生活中物質豐裕和精神貧困的尖銳對照是有目共睹的。存在主義所揭發的關於現代人心理失調的種種現象如焦慮、怖栗、無家感、疏離感等,更是無可否認的。如果說在現代化的早期,安、定、靜、止之類的價值觀念是不適應的,那麼在即將進入『現代以後』的現階段,這些觀念則十分值得我們正視了。」

我始終認為,「國學」之根在於「學」而不在於「國」。並不能因為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先天具有值得弘揚的價值;恰恰相反,正因為它有相對於西方文化的獨特的精神價值,所以我們才因其產生於中國而感到自豪。確實,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面對中國傳統文化時應該帶有一種文化使命感,但這種使命感並不在於傳承「中國」的文化,而在於傳承中國的「文化」。因此在我看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便首先在於理解余英時教授的這篇文章,並以此為鎖鑰,進而認真研讀各種經典文本,從中獲得一種文化方面的真正自信,由此最終達到一種教育上的可能。否則,事實上得到充分弘揚的便很可能只是傳統文化中的功利傳統、作秀傳統――這一點是必須引起我們警惕的。

我在這里並不想繼續探討中國傳統文化本身的問題――在這方面我沒有能力比余英時先生談得更為深刻――而是希望將視角轉向我們的基礎教育,談一談傳統文化(自然是指傳統文化正面意義上的核心價值)教育是否能夠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中、特別是在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成為可能。

在現有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最能體現傳統文化教育的部分自然應該屬於文言文和詩詞了。然而環顧現實中的語文課堂,有多少高中語文老師能夠成功地讓學生在除應付考試的文言知識之外對《報任安書》、《指南錄後序》之類的經典篇目心有戚戚?對於古代文人來說,這些篇目之所以會成為經典,首先就在於作品中的情感對讀者心靈的感發――古代的許多著名文人,往往會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而產生了一種對社會、對群體的疏離感,正是對個性的追求以及群體對個人追求的壓制之間的相互作用,才產生了如此充滿張力的經典作品。而與這些經典作品產生呼應的人是誰?自然也是歷代那些具有敏感心靈的文學家。他們對作品的眾多評論很可能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即經典作品在古代很受歡迎。但事實上,這些文學家相對於整個社會群體來說也僅僅只是少數。當然,我並不是說這些情感永遠只可能屬於少數文學家,我只是很懷疑,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教學工作似乎在試圖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同時體會到這種對群體的疏離感,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古代少數人在其一生中某個特殊時機所體會到的感受擴展到如今整個受教育的社會群體,而且是在短短的幾堂語文課上――這無論如何是一個極難實現的目標,放到任何一個時代,事實上都難以實現。整體而言,在如今的高中語文課堂中,對於作者在這些課文中所體現出的精神境界,大多數學生充其量只能做到「知道」,「理解」已是難事,更不必說「同情」和「景仰」。如果一定要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統一表現出對古人的景仰之情,那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教學生如何說假話。

而詩詞教學的情況也未必更好。能寫出一篇像樣的鑒賞文字的同學固然不少,但真正喜歡自己正在鑒賞的詩詞的學生不多。這當然並不意味著古代優秀的詩詞缺乏魅力――在大多數學校中總有一些喜愛吟詠詩詞的學生;然而無論在任何時代,真正一流的詩詞往往總是屬於少數的讀者(即使是那些流傳頗廣的名篇,能夠真正從內涵上深刻領悟其中意蘊並與之形成呼應的人也並不多)。倘若硬是要求讓所有學生都能夠與作者的心靈相呼應,那無論如何是一個過於理想化的目標,最終的結果也只是讓學生學著鑒賞家說話,作出的鑒賞文字卻遠遠不屬於學生自己。

教導學生說假話,所謂「代聖人立言」,在很大程度上不妨也可以說是某種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倘若確實能夠樹立起一個高標準的文化標桿――也就是說,至少對於作者本人來說,他的文學創作是真誠的;對於鑒賞家本人來說,他們對經典作品的點評是到位的――那麼至少對於各個時代少數的會心者而言,他們確實仍然有可能溯源追本,撥開迷霧直指本心。(在儒家思想意識形態化之後,仍然產生了朱熹、王陽明這樣相對獨立的思想家,便足以說明這一點。)然而如今更可擔憂的事情卻是,當我們尋找一個所謂公平的標准考查學生對古代文本的閱讀水平時,最平庸的詩文、最為類型化的情感,反倒因為往往能表現出一種更為「理想」的考試區分度,而成為課堂訓練的主要教學內容。(你能從這首作品中看出作者的惜春之情么?看出來了,好,答對了;但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和「斜陽卻照深深院」有何不同?因為牽涉到個性化的體悟,所以往往難以考查。)長此以往,那些具有相當文學敏感的學生,其文學敏感性就會日益鈍化,終歸平庸。同時,當我們力求尊重學生的自主解讀時,對經典作品的庸俗化便也應運而生了。比如說《漁父》:很多老師在上課時都會引導學生就屈原和漁父的不同人生選擇進行探討,而在探討中無論學生選擇屈原或是漁父的人生態度,都會得到老師的肯定。然而,正是因為漁父的價值觀也無法否認,才恰恰更好地映襯出了屈原對自己所選擇的理想的執著堅持――「我承認,漁父的想法也許也是很好的,但是卻不是我想要的」――這種近乎執拗的堅持,才更表現出了一種高絕的人格。倘若不能解讀到這一步,那麼這篇文章的價值又將何在?「屈原很傻啊」,「我更喜歡漁父,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啊」,這樣的回答,在我們大多數的課堂上一定是更為常見的。而我們很多教師遇到這樣的場合,往往就顯得相當「寬容」――否則如何體現出尊重學生的多元性解讀?更有甚者,如今一些標榜「創新」的老師,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而主動肢解乃至曲解文學作品的內涵,以完全不顧作者的獨特情感的方式任意拼接文本,這就更使得文化教育日漸平庸了。

總之我們不難發現,就現有的傳統文化教育在課堂中的實現方式而言,虛偽和平庸,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兩大痼疾。

從上面的探討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在現有的中學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很難真正起到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作用,而且為了保證讓所有學生達到一個對傳統文化的平庸化的理解層面,卻使得那些少數對傳統文化有真正探究熱情的學生也被拉低到同樣的層面,由此,他們很可能會難以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入的體悟和認知,並最終對探索傳統文化的精髓喪失興趣。倘若在這樣的局面下急著將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經典著作引入課堂教學,那麼原本飽含先哲智慧的經典思想也很可能會成為一種似新而舊的令人反感的意識形態,成為一種「宗教還魂」。

那麼,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是否就完全不可行呢?

可行。但前提是需要正視並承認接受群體的差異,破除將所有學生視為一體、將所有傳統思想(即使是指那些最精華的部分)視為一律的認知誤區,從而在不同層面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有些傳統文化教育應當落實為從早期教育開始的長期的耳濡目染,如孝道、如氣節、如對寧靜生活的喜愛,都可以通過各種歷史故事、在各種與社會與自然的長期接觸中得到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百家講壇」雖然飽受詬病,但是其積極作用仍然是不容抹殺的);而有些傳統文化教育,如思考抽象的哲理、體味細膩的情感等等,就必須要首先排除功利化的競爭思維,才能讓思想真正成為思想。葛兆光教授在《中國思想史盛世的平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狹窄的仕進之路上的競爭,使他們常常不得不一面對社會現實採取異常實際的態度,一面對官方意識形態採取協調的姿態,他們已經無暇思想,即使思想,也常常是本著實用的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就只能越來越平庸了。」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思想從本質上而言應該是一種非功利性的精神活動,我們當然應該希望、並努力使更多的學生喜愛這種精神活動,但是倘若在教學中要求每一位同學都必須參與這種精神活動,還必須用某種單一的考核標准來檢驗學生是否達到了一定的層次――那最終的結果一定是思想被功利擠壓得無從發展,整個社會陷入虛偽和平庸。

這就註定了思想層面的傳統文化教育,至少從目前來看很難在課堂教學的大范圍內得到普及。只有當學生在從小到大長期的熏染陶冶中較為普遍地獲得對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價值的一些初步認知和認同,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引入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經典才不至淪於異化。而在目前大多數中學生缺乏傳統文化根基的教育現實中,在校內開設傳統文化的選修課、開展研究傳統文化的學生社團活動,或許是一種相對可取的選擇。

我們蘇州中學「錢穆國學社」就堅持舉辦著每周一次的讀書會常規活動。作為一種自願參加、師生平等、相互切磋琢磨的讀書會,它不同於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講授與學生聽講,而是以共同閱讀經典、共同討論經典為主要活動方式。在讀書會上,時不時可以聽到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激烈而愉快的爭論,也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思維閃光點。而在這樣反復的辯難當中,師生一起體會到了閱讀經典的快樂:

「廣博的學習,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通,這是『不器』,但絕非『君子的不器』。

「君子不器――成就通才,用無不周,君子應該是博雅的。但社會各方面的進步要依賴於有專攻的器皿,君子為實現個人社會價值必定要在某一時刻表現為某一種固定形態的器皿。人的精力畢竟有限,能夠有多個方面精通已實屬不易,怎麼能指望一個人無所不通呢?當大器晚成時,人類壽命的極限又妨礙了他在最終選擇的專業領域里更多發現,更多創造,更多貢獻。那麼,這樣想來是否早點找准、認定專業方向,開小口,挖深井更好些?抑或對於成為一個高級單功能器皿來說,先成為一個萬能器皿是看似無用費時實則必須的過程呢?

「器?不器?這也是困擾我自己很久的一個問題。目前還不能解決,也不用去解決,確實時機未到。總之,應該非常明確的是『為己之學』的主張。當學習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時,什麼專業,什麼職業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這是某次讀書會上,一位同學就《論語》中「君子不器」這一觀念發表的獨立見解。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讀書會所探討的內容並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經典文字,而是這些文字和每個人的人生的關系。當很多老師和家長都在為學生的閱讀低幼化而擔心的時候,蘇州中學國學社的社員卻已經手捧著各種人文經典,在討論和交流中來思考、規劃自己的人生了。我們的探討並沒有任何預設的答案,每位同學都暢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獨到見解,提出自己的問題,其它老師和同學則都作為平等的交流者,切磋著彼此的觀點。由此,幾乎每一次讀書會後,都可以有幾篇頗具水平的讀書報告產生,其中的一些則被收入校刊,成為與全校師生共同分享的資料。

因此,總而言之,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並不是是否應當將傳統文化教育引入基礎教育,而是要首先明白應該向學生傳播具有怎樣價值的傳統文化;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接受相同內涵的傳統文化,而是要向不同層次的學生傳授或淺顯或深奧的各種層面的傳統文化;不是將課堂教學作為傳播深奧思想、體會細膩情感的傳統文化的唯一途徑,而是需要開發多種在非功利性的探討感悟中提升人生境界的平台;不是大而化之地急於表達以天下為己任的文化激情,而是應該在擔負起文化使命感的同時,寧靜致遠,從身邊能夠做好的一點一滴做起――正如我們國學社一位同學在讀書報告中寫到的那樣:「我認為,學習國學的重點應在於理解、感悟並用篩選性的眼光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並將傳統與現代的精華相融合,激起有識之士從內心發出的對美好、對理想的追求與探索的熱情。這或許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經過實踐的過濾沉積,一定會有執著於理想、願意奉其一生於真理事業探尋的人堅持下來,他可以感染一個人、一群人甚至一國人,直至國學、或任何一門學問得到優秀文化理當獲得的普遍尊重為止。所以學習國學,要保持一顆好奇與敬畏共存之心,對於實踐中的痛苦的擔當,應當如對喜悅的渴望,需要以赤子之心坦然面對――沉靜,是必須具備的品質。」

閱讀全文

與我們需要怎麼做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