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東方西方的養生文化

如何看待東方西方的養生文化

發布時間:2023-02-22 05:11:00

Ⅰ 如何辯證的看待傳統養生和現代西方營養學

如今在我國,越來越多的人都非常注重養生,但是很多人在養生的同時也會非常在意西方的營養學,認為兩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系,當然這也讓很多人非常好奇,兩者之間是否會真正的有聯系,是否有一定的沖突。其實國內的傳統養生和西方的營養學之間並沒有十分大的沖突,兩者之間相結合也能夠更加有效的有利於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很多時候兩者之間相結合是非常正確的舉措。

無論是任何方式存在,都是為了能夠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讓我們在生活中不受疾病的侵襲,所以很多時候,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只要是對我們有利的文化都可以順利接納。

Ⅱ 東方養生的養生觀念是什麼

中醫養生觀是東方養生思想的重要代表。「養生」這個詞最早出自春秋戰國時一本叫《管子》的書,意思是保養生命。所以說「養生」這個詞是中國人發明的,幾千年下來,養生成了門大學問,其中包含了中國的養生觀念和處事方法、保健與美容、益壽等中醫中葯的醫學理念等等很多內容。其中東方養生油是指中國特有的養生茶油。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山茶油比較出名的就有啟航山茶油,你可以到他們淘寶店裡去了解下。

Ⅲ 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有多大

中西方的飲食習慣以及平常所食用的食物完全不同,中方人喜歡喝白開水,但是西方人從來不喝白開水,他們一般都喝飲料,而且更喜歡吃肉。

Ⅳ 你如何看待現代社會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

現代社會中,人們被裹挾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如何正確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我想我們應該是理性的 ,西方文化是關於物質的文化,而東方文化則是建立在心靈的基礎上。東方人活的更感性,西方人則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生活的越來越嚮往自由,兩者也在近些年的不斷交流過程中學習對方的優點,努力完善各自的不足之處。

現如今的中西方在文化交流上越來越密集,東方文明的價值與西方文化的精華部分也在不斷的傳遞之中,兩個主體也在積極取對方文化中精華部分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好的地方所在。

Ⅳ 中方飲食講究養生,西方講究營養均衡,哪一方飲食文化更符合人體吸收呢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外國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是養生,西方文化沒有養生概念,你認同嗎

中國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文明,雖然很多方面與西方國家不同,但總的主題是一樣的,特別是人的健康問題,西方人對自己的健康也很重視,可以說更重視,在很多方面比中國人更注重自己的生活方式,更會享受生活,雖然中國人沒有健康的概念,但他們還是知道自己的健康最重要。而中國文化的核心,不僅僅是健康,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忠、孝、禮、智、信,這才是真正中國文化的精髓,核心。保健只是中國文化延續的一部分,是枝葉的組合。


而在現代,就國際競爭而言,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是一個國家的科技、經濟、內政和軍事。只有這四個方面強大了,才能促進民富國強,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當然,如果個人保健有助於上述實力的穩定發展,它也可以成為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是,如果它在增強國家實力之外,與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就沒有多大關系。

Ⅶ 什麼是養生文化

一、養生文化概述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二、養生文化特徵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終於以自己的聰明睿智創造出了一系列與疾病和衰老抗衡的獨特理論方法,逐漸使養生成了一種極具華夏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義就在於探求各種文化現象的內在目的和特徵。就感應的中國養生文化而言,盡管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體的健康與長壽,但健康和長壽在人類社會中從來就不單單是人體本身的問題,而是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生活及其自然環境有著一種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提醒我們,研究和探求中國養生文化的基本特徵決不能僅僅囿於人體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須結合社會、經濟、政治、哲學,乃至藝術的諸多層面加以綜合考察。 中國養生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的產物,其理論體系本身具有這種學科所具有的雙重特徵。具體來說,中國養生文化的社會科學性質主要體現在其理論體系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著一種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養生文化的自然科學性質則主要體現在它的傳統醫學發生一種血肉相聯的關系。 作為一種煥發著勃勃生機的文化現象,傳統養生學在數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而且也積累了一整套實用、同時又充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睿智的實踐方法。三、中醫養生觀 養生和生活的關系決定了養生觀點的多面性。那麼,什麼是養生?為什麼要養生?如何養生?讓我們從養生文化高峰論壇上各位專家的精彩發言中,領略養生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以及無限極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淵源。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黃帝內經》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下,預先採取養生保健措施,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這種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哲學思想是中國文化的精華。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理論,特別強調人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的客觀事實。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 4,動靜有常、和諧適度的辯證觀 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體的每一個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葯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養生文化和養生學與社會醫學、心理醫學、預防醫學、行為科學,甚至是天文地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關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養生要注重五個方面的平衡。分別是人與自然的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人體陰陽的平衡、人體臟腑的平衡、氣血經絡的平衡。而在這其中,對於當今社會,人們尤其要注意人與社會的平衡。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總結起來,就是溫和、善良、寬宏、幽默。四、陰陽五行與養生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平衡。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五、健康與養生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Ⅷ 西醫養生重鍛煉,中方養生重食養,為何中西醫養生方法差別如此之大

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隨著的就是工作壓力的加大和身體素質的下降。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仗著年輕,熬著最晚的夜,敷著最貴的面膜;保溫杯里泡枸杞。在這種種啼笑皆非的現象後面,反映的是當代人養生意識的覺醒。在身體一次次發出頭暈乏力、記憶力衰退的警告之後,人們不得不重視養生的作用。

而西方向來崇尚「科學」,他們喜歡用被「科學」驗證了的理論來指導生活。他們畢竟不太注重食物的功效,反而對健身鍛煉更感興趣。而且他們的歷史較短,氣候環境也比較單一,沒有研究食物的習慣。他們也非常注重身材的管理,鍛煉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強身健體,何樂而不為呢?

Ⅸ 東方飲食文化比西方飲食文化優越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一、簡述 中國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歐洲的山和城堡,怎麼看都象一幅油畫,厚重、精確、氣勢磅礴。中國江南的水和亭閣,怎麼看都象一幅水墨畫,飄灑,似夢似幻。什麼是"文化卜書上的定義說文化是一切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我說文化就是你看到的一切,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貼近我們的生活,領略飲食文化申的內涵,其實亦是在讀懂生活這本書的第一頁。 二、有關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研究 中華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華飲食文化的淵源,是東方古老的陰陽學說,這是一種帶有濃厚浪漫色彩的哲學,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飲食生活,中國人的飲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飲食養生",把飲食的味覺感受擺在首要位置上,注意飲食審美的藝術享受。中國的傳統飲食觀,不存在營養的壤念,只講究養生。飲食養生包括"辨證施食"與"飲食有節"兩方面。原理還是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中國人把飲食作為一種藝術,以浪漫主義的態度,追求飲食的精神享受。 西方飲食的文化特點:西方近代科學文明,對西方飲食習俗的形成影響極大,西方發達的科學,分析食物的成份含量,掌握具體的營養要求,不過是小菜一碟。西方人對待飲食,首先講有什麼營養,能產生多少能量,味道則是次要的。如果加熱烹調,會造成營養損失,那就半生不熟甚至千脆生吃。西方人把飲食當作一門科學,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注重飲食功能。 中西方飲食文化對比 營養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更是反映一個國家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主要指標。西方人以主食為主,把谷類地位放在所有食品之上,既保證穀物和其他食物能夠發生營養的互補,也保證飯和菜的比例適合。中國菜口味稍咸,但是經過淡而無味的主食的稀釋,情況得到很大的改觀 補充: 如果要用一個抽象的形容詞來形容東西方 飲食文化 的差異,那麼大致可以這樣說:東方是「熱」的,而西方是「冷」的。 從 生命之源 的水來說,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喝水,然而,亞州人喜歡喝熱水,而歐美地方的人卻喜歡喝冷水、冰水。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泡一壺熱茶是 東方人 的 待客之道 。同樣,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冷水、加冰的水、 檸檬水 ,卻是西方人永遠的喜好。吃 西餐 時喝的水一般為檸檬水,冷的。大多數西 方國 家水質都比較好,去他們家裡做客,一般都直接打開 水龍頭 ,把水倒進杯子,當然也是冷的。最令東方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大冬天,照樣可以喝下一杯加滿冰塊的水。喝水也體現文化嗎?當然。東方人總是喜歡把人情搞得很熱絡,在一起坐著喝杯熱茶,就好像一家人一樣,而西方人總會很關注個人的隱私和注意人與人之間保持的距離。我們可以談天,你可以來做客,可是你是你, 我是我 ,我們不是一家人,也不必像一家人那樣親熱,所以不如喝點冷水,不要太熱乎吧。 補充: 再從每天要吃的三頓飯來說,首先是早飯。東 方特 色,至少中國式的早餐有粥、饅頭、 油條 、 小籠包 、 大餅 、 鍋貼 等,這些無一不是熱的。早餐攤是一種獨特的風景,冒著熱氣,伴著 吆喝 ,這種 其樂融融 的景象彌漫在街區每個角落。而西方的早餐一般都為麵包、澄汁、咖啡、牛奶,當然也有熱的東西,但是不會有熱氣騰騰的感覺,為什麼?一是因為熱的東西不多,二是他們不會有上街在路攤上買早餐的習慣,去外面吃早餐也就是去小 咖喱 館邊吃早餐邊獨自一人翻翻報紙。而這樣的區別不僅僅是基於傳統或者習慣,這其中滲透著的,還有文化上的差異。我們喜歡的是一個「大家」的感覺,而西方人中意的卻是一個人獨自享受的優雅時光。 補充: 接著,說說最重要也是區別最明顯的正餐。 東方人 的飲食,注重烹調,煎、炸僅僅是最簡單而不體現水準的烹調方式,還有燉、煮、蒸、炒等一系列顯示功力的烹飪方式,所以食物往往很入味,也會出現千百種不同的風味。而西方人的飲食,注重的是食材,食材一定要新鮮,所以他們才會有 生菜 色拉 、半生的 牛排 ,甚至是全生的 牛肉 。我們吃的是味道,他們吃的是新鮮。西方人不懂得炒菜是什麼東西,因為他們吃的多半是生冷的東西,這也很好理解,生冷的東西才新鮮,即使要吃熟的,也只是隨便燙一下,煎一下,烤一下,這樣的烹調不會入味,但卻絕對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他們喜歡在食物里加上各種各樣的 調味品 ,比如 沙拉 里的 沙拉醬 , 三文魚 上的香草奶油汁,牛排里的 黑胡椒 醬,而我們不需要,因為味道已經全在食物里了。這和西「冷」東「熱」的關系同樣是很明顯的。我們的廚房裡熱火朝天的熱炒,把這個搬到西方人家裡的話,恐怕聞煙的警報器就要響了,這已達到那裡火災的水準。東方人喜歡「大家」,喜歡親熱,喜歡熱絡的各種感覺,所以食物也入味, 調料 和食物通過精妙的烹調已經全部融為一體了,而西方人可以交流卻不交融,可以接觸卻不親密,所以澆上 調味汁 ,感覺有所觸又無所及。 補充: 最後,說說飲食的方式,東西方的區別也非 常明 顯。我們吃飯喜歡圍成一桌,因此 餐桌 一般都是圓桌,而西方卻是 方桌 ,這個圓和方只是簡單的形式嗎?其實不難發現,圍坐在一起的感覺和坐在方桌邊的感覺是不同的。我們把所有的菜都擺在圓桌上,看上去熱鬧無比,吃的時候圓桌也較方便一些,不至於有人離某樣菜特別遠而夠不到,因為我們的筷子,可以毫無顧忌地伸向這道菜或那道菜。我們是「熱」的,大家分享同一桌菜,菜在圓桌上齊齊冒著熱氣,席間大家還可以觥籌交錯。然而,西方人吃飯,是吃自己的 盤中餐 ,即所謂「分食」,每個人有自己的一道菜,當然無所謂一定要圓桌以方便取食,還不如四四 方方 的桌子,顯得更為恰到好處,在一起吃飯卻不過於親熱。即使像 感恩節 吃 火雞 這類菜,雖然是一盤需要大家共享,主人或服務生也一定會先行分好,走到你的邊上,分到你的盤子中,盡量避免因要取桌上的共同食物而帶來的不便。 西餐 的另一個特色是,他們不會把菜全都放在桌上,而是吃完一道,再上一道,這和熱火朝天的東方飯桌比起來,當然是「冷」的。 這里有冷和熱,但沒有好與壞。正是因為文化的差異,才造就了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

Ⅹ 中西方養生觀點有什麼不同

中西方養生保健方法差異之解析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中國傳統的日常保健與養生方法慢慢重新為國人採用。以現代生命科學的知識來剖析其中的科學原理,及其與西方之差異,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這些方法的優劣,供不同的個體來選擇適合自身的健身之道。中國的傳統哲學,無論儒家、道教、佛教都很注重自身修行與養生。東方哲學崇尚簡約,無論飲食、日常行為規范都無不體現這一思想。這一思想與西方具有巨大的區別。先說飲食,佛教提倡素食,對此思想體現得最為極致,儒家、道教也都是提倡日常的簡約,遠離奢侈、浪費。素食本身是低蛋白、低脂肪、低能量、高纖維的飲食,這與目前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正好相反。西方人好吃肉食、牛奶等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從這一點往極致的方向推理,東方人比較像素食動物,西方人比較像肉食動物。通常來說,素食中纖維較多,比較難消化,其中所含的能量也較低,因而素食動物腸道比較長,以此來保證攝取足夠的營養;而肉食相反,高蛋白、高脂肪保證有足夠能量,因而肉食動物腸道較短就能攝取足夠營養。飲食的差異很明顯影響了動物的行為方式。素食動物攝取低能量的食品,其營養是緩慢長久的吸收,其各種肌肉的運動也相應和緩,因而爆發力通常較弱,但是耐力強;而肉食動物相反,其食物能迅速為期提供能量,因而爆發力強,但是耐力弱。體現在中西方人身上,西方人強壯,力量大,但是擅長長跑的通常是東方人。飲食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影響了行為方式,東方人喜歡和緩、優雅、低對抗、技巧性的運動,西方人通常喜歡粗野、狂暴、力量對抗型的運動。在養生方式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東方人喜歡的太極拳、打坐等方式都是低能耗的健身方式。而西方人喜歡球類、長跑這種高能耗的運動。無論低能耗,抑或高能耗的運動方式,我認為其目的都是讓全身的血液循環,包括微循環的暢通。在東方說法是經絡的暢通,西方的解釋我不太清楚,可能包括身體機能的提高,免疫力的增強等。中醫的說法是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我覺得這個最好的解釋了運動的保健功能。中西方採用的方式是殊途同歸,但是代價不一樣。高能耗的劇烈運動可以讓機體血液循環暢通,但是過後往往比較疲勞。而較低能耗的太極拳及打坐放鬆的方式,通過較為靜態的方式讓血液全身暢通,過後一般會覺得神采奕奕,精神倍增。在這一點上我個人跟崇尚東方的修為方式。採用低能耗的方式達到相同的目的,對個體來說首先就是更合算的方式。低能耗說明細胞的代謝速度慢,細胞的代謝速度慢,意味著你的細胞在有限的分裂次數極限下,單個細胞的壽命更長,因而細胞形成的整體的個體的壽命就長。這一現象最好的例子就是動作緩慢的烏龜壽命很長。基本不依賴現代醫療手段的東方修行和尚壽命非常長。目前東方人的壽命平均不及西方,個人認為這是醫療和生活水平差異造成,這與修行方式無關。東方的修行方式對周圍的環境破壞小,環保,低能耗。這無論是對物種還是單個個體都是相當有利的。人類的高能耗對地球造成的負擔已經過大了,不加以適當控制,整個地球生物圈平衡就會被破壞,最終對人類本身造成的直接打擊,可能會比其他的物種更大。

與如何看待東方西方的養生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