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統文化教育怎麼解釋讓步

傳統文化教育怎麼解釋讓步

發布時間:2023-02-22 18:15:51

㈠ 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在小學低年級,以培育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在小學高年級,以提高感受力為重點,開展認知教育,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在初中階段,以增強理解力為重點,提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基本國情。在高中階段,以增強理性認識為重點,引導學生感悟精神內涵,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學階段,以提高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同時,在各學段的教學要點和教學任務中,力求做到三個「全覆蓋」:一是學科課程全覆蓋,將教育內容體現到德育、語文、歷史、體育、藝術等主要課程中去。二是教學環節全覆蓋,包括課堂教學、課堂外教學、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是教育人群全覆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整體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當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還不盡如人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些學校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偏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單純地讓學生記憶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缺少對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的深入挖掘和宣講。這是當前最為核心的問題之一。

㈡ 讓傳統文化進入幼兒課程,這該怎麼做你有什麼想法

讓傳統文化進入幼兒課程,這該怎麼做?大家有什麼想法呢?今天我們主要針對這個問題來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4.定期組織傳統文化展覽

幼兒園還可以定期組織相關的傳統文化展覽,可以請小朋友們搜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要素,由小朋友們進行主導,將傳統文化與日常的活動相結合,並鼓勵孩子們將自己了解到的傳統文化與其他小朋友進行分享,在文化傳播的過程當中還可以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對於孩子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㈢ 怎樣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所以家長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很有必要。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
◆ 家長要重視傳統文化經典教育。家長可以讓孩子背誦一些《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唐詩三百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只要求孩子背誦,不必進行解釋。古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國學故事,從小培養孩子的歷史興趣,對上下五千年文化有個感性認識。

◆ 教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禮貌禮節。家長結合現代人的倫理規范,教孩子如何與人打招呼、如何迎接客人、如何告別、如何與長輩相處等。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祭祀活動,培養孩子對祖先、天地等的感恩之心。

◆ 可以陪孩子觀看一些經典的古裝電視劇,幫助孩子了解古人的生活情況。傳統文化教育任重道遠,需要家長耐心施教。當然,傳統文化固然好,但最好用現代人的眼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怎麼培養孩子傳統文化意識
● 家長有意識的教孩子背誦詩文

在孩子上學之前,台灣父母會有意識教孩子背誦一些淺顯的古詩文,會給孩子講中國的童話和寓言故事。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這也是許多大陸家長所忽略的。

● 家庭重視父子綱常、孝悌之儀

比如在“倫理教育”上,台灣父母非常重視父子綱常、孝悌之儀。很多孩子在外面也會迷戀電子游戲、流行音樂,但回到家裡,這些孩子都能對父母有著恭敬之心。一位台灣作家曾講到台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情節:電視機前,一對父子面對兩位領導候選人應當誰選爭論得面紅耳赤,可是一到飯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饌”,立即恢復了傳統的禮讓孝悌。

● 父母和老師自發創辦讀經班

台灣社會有一些讀經班,其學員大都是未成年人,有不少孩子是低年級的小朋友。台灣父母會主動將孩子送往讀經班,他們還會主動聯系老師創辦讀經班,因為他們認為在家學習不如在學堂學的多。

比如,有一個台灣家長非常想讓自己的孩子跟有經驗的老師學國學,可學員不夠,於是家長就主動為老師招攬學員。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計劃地學習和背誦國學經典,比如《詩經》、《論語》等典籍。雖然孩子們不會完全理解其中的內容,但通過誦讀可以印刻孩子們的心裡,但長大後內化為一種氣質或精神。

看完台灣父母在傳統文化培養上的良苦用心,不少家長依然困惑: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有區分嗎?答案,當然有。

小學生以禮儀教育為主

在傳統文化中,“修身進德、知書達禮”是孩子上學的首先要完成的任務。甚至《大學》中寫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就是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就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自律自愛,彬彬有禮。這些都是修身的主課,而且應該在小學教育中完成。

“少成若天性,習慣之為常。”這也啟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應該將孝親、尊師、友愛、勤勞、節儉、禮讓、謙和等禮儀融匯進來。這些禮儀大多簡明易懂,孩子在小學階段心性單純、可塑性強。讓孩子每天踐行,久而久之自然變成修養的一部分了。

中學生以人格與社會擔當教育為主

中學時期,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首要的是人格教育。孟子就將仁、義、禮、智等“四端”作為人格標准來提倡。而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博愛之心、羞恥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培養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後,隨之而來的任務是讓孩子自我價值與社會緊密相連,勇於擔當責任。這個時候,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存者神,所過者化”等座右銘用來激勵孩子養成品德,孩子定將胸有大志。
傳統文化對幼兒教育的意義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社會的良知,是文明的根基,我們的一切精神果實和智慧花朵,都是在傳統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長並逐漸成熟起來的。

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環境、氛圍、氣味等等一切細微的感知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世界觀,而同時孩子超強的感悟能力又往往被家長或老師所忽略,總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認為孩子太小,他們不懂。其實千萬不能低估孩子們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孩子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比大人強很多倍,他們感知世界的方法和方式更無邪、更接近於生命的本源。

俗話說“從小看大,三歲至老”,就是說人在3-8歲的幼兒時期,是形成一個人性情品格的關鍵階段,這個年齡段所受到的教育,將對人一生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毋庸質疑,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經歷將會伴隨他的一生,使他終身難忘。

我國有5000年的歷史文明,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現實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言行舉止,道德規范等,無一不打上傳統文化的深深烙印。

對孩子從小教育一些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並不過時;恰恰相反,在當今這個人心浮躁,唯利是圖,物慾橫流的時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好如一劑鎮靜劑,能讓人以平靜而自信的心態來看待當今社會。能讓我們的孩子,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去面對一切困難和坎坷。

可見,傳統文化教育對一個人的思想、性格、品行、禮儀、道德、氣質、風度等各方面的塑造,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得我們幼兒家長和幼教工作者引起重視的事情,特別是對人生起步階段的幼兒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歡:

1.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

2. 學傳統文化心得5篇

3. 傳統文化活動經驗總結

4.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

5. 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3篇

㈣ 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文化,為人處事立國立業之本
儒學命運,和國家時代的命運相連
原始儒家,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九流十家,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四教匯通,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多元融合,儒學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學對話,溝通東西方文化間交流
挖掘儒學, 找到與現代接軌之精華
走出國門,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認
天人合一,三綱六紀融合中國文化
治國治家,儒家文化前途燦爛光明
本土文化,是學習西方文化的根基
中國文化,在和平永恆上引導世界
儒家思想,到底給中國人留下什麼
傳統文化,能否重回中國人生活中
誠信為本,體現儒家文化現實價值
手中之筆,連接起五千年燦爛文化
榮耀無比,我看到積累厚重的泥土
融合貫通,如何接納融合中西文化
文化交流,人類社會發展基本動力
包融精神,使儒家文化更具生命力
言在不言,茶文化與心靈息息相關
和睦治之,治人治於人不絕對而言
超越物質,找到文化意義上的歸屬
人性管理,在中庸和嚴明中找平衡
儒學啟蒙,為弘揚中華文化打基礎
走向未來,平和極需明確企業文化
思維差異,體現兩種文化根基區別
文化成功,成就平和並感恩於珠海

原始儒家 由仁學進而推及到仁政

儒學,從孔夫子創立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2500多年,儒學的命運,一直是不平坦的。如果劃分時期的話,可以說,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師,基本上屬於原始儒家,即最早的儒家。孔子是當然的儒學創始人,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學體系。這個"仁"就是"仁義"的"仁"。"仁"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准則,"仁"要具體落實到愛人上,而愛人不是抽象的,要通過恭、寬、信、敏、惠、敬、忠等條目的實施,來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這種仁愛之心推廣發展到孟子的"仁政",而施行"仁政",便可以得天下。

所謂仁義、仁學,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學的一部分,這個"人"就是"人民"的"人"。對孔子所提倡的"仁愛",就是要有愛人之心。孔子提出了類似於今天道德金律的"己所不予,勿施於人",這樣八個字,我的老師季羨林先生,就提出來說,到共產主義,也很難做到。有的學者也認同這個結論。所以,這是一個非常高的道德標准,而孔子在那樣一個時代,能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建立起一套"仁"學的思想體系,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孟子,名孟軻(約公元前372~約前289),中國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本是鄒國人,後來長期在齊國居住。作為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之一,他並不拘於儒家思想的局限,而是採取一種開放的心態。儒學發展到孟子時期,吸收了很多新文化的內容。其結果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成一種仁政的學說,由仁愛之心,發展為統治者、最高的領導要關愛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邁進一步。 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並親自到齊、梁、魯、鄒、宋、滕等國游說各諸侯。孟子非常重視孔子的說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進而提出,賢者處世,以公天下之心為心,樂則與天下同樂,憂則與天下同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這種"仁政"思想由孟子提出,並和齊國統治者多次交談後,得到了傳播、擴大。

孟軻所說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軻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說,以"仁政"統一天下,是誰也阻止不了的。他認為實行"仁政",首先要爭取"民心",統治者應以"仁愛之心"去對待民眾。他還提出要重視民眾,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主張是以性善論為理論依據的。性善論的基本含義、及其深刻之處在於強調人性首先應當是人的社會屬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肯定人生價值,鼓勵人們追求完滿的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確立了儒家特有的價值取向。回目錄>>>

九流十家 從百家爭鳴到罷黜百家

到了第三位大師荀子,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師,世人尊稱之為荀卿。荀子本人也不是山東人,但長期在山東居住,游學於齊國。尤其在戰國初期,在齊國的都城建立了遐邇聞名的"稷下學宮",他"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在這"稷下學宮"里培養了一大批學者。這個學校,可以說非常相似於今天的高等學校,但又不是純本科學校,而是帶有研究院性質的學校,近似今天的社會科學院。

戰國時期的許多大思想家,孟子、荀子、宋鈃等都出入過稷下,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或者說後人知道並不多的,如淳於髡、鄒衍、鄒奭等陰陽家、法家、道家等等人物。所謂九流十家,或者說百家爭鳴的主要派別,都在稷下學宮里聚集過。

作為老師,實際上是稷下學宮的大學校長,荀子曾"三為祭酒",他培養了大批大師級學者,可謂弟子滿門。他的思想,使儒學達到王道和霸道並重有高度。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齊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但是從本質上他又沒有離開孔子思想。所以,代表原始儒學思想的三位大師,其思想已經有了細微的差別。

但是,直到戰國時期,儒家思想還只是眾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或者說是九流中的一派。戰國中期後,它的地位逐漸提高,和墨家思想並稱為"顯學"。所謂"顯",就是顯要,從九流十家中突顯出來,與墨家平起平坐,但是有時候,墨家的勢力更大一些。

到了秦朝,秦始皇採取"焚書坑儒"的政策,很多歷史學者認為,很多儒家的著作,也被秦始皇焚燒了。所以,在秦始皇時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

漢初時,儒家學說沒有受到重視。漢初統治者信仰的是道家思想,當時被稱為"黃老之學"。因為漢初統治者認為,用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可以緩解社會矛盾。結果,漢初時一直延用道家黃老思想,社會矛盾確實得到了緩解,生產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作為一個皇朝,一位最高的封建統治者,他不可能長期的實行"無為而治"。

於是,在漢武帝當政時期,他多次開明地"舉賢良對策",結果出現了一個儒家大師叫董仲舒,他在《天人三策》里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希望漢武帝能夠廢除其他的各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的大旗豎立起來。回目錄>>>

獨尊儒術 實際融合多種思想體系

其實,雖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獨尊儒術,在他的著作《春秋繁露》里,可以說,他把儒家、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融為一體,尤其是他吸收了齊國陰陽家鄒衍的很多思想,所以,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們把董仲舒的思想體系稱之為"天人感應論"的神學目的論體系。就是說,他建立的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體系,主要是把儒家和陰陽家融合為一體。所以,他們的統治,在百姓看來,是符合天意的。

所以,自漢武帝起,各代皇帝都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為自己詔書的開頭語。實際上,這一點並不是純儒家的,而是儒家和陰陽家思想結合的結果。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個人覺得儒學開始了它自己的分野,即從董仲舒之後,分為三大塊,一塊是政治儒學,一塊是學術儒學,一塊是民間儒學。

政治儒學,從漢武帝開始,由於歷代皇帝延用儒家和陰陽家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幾乎每一個皇帝都到泰山進行封禪。所謂的封禪活動,就是向天下百姓告知,我,作為一個皇帝,是受之於天命的。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皇帝被稱為"天子"。政治儒學,實際上被皇帝和歷代皇朝獨霸。

本來應該說,孔廟在政治儒學里,有一些作用。事實上,作為政治儒學的一個工具,孔廟並沒有很好地發揮它的作用,作為民間儒學的一個載體,其發揮的作用反而更大一些。學術界有人提出:儒學的博物館化。所謂"博物館化",即儒學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館里,在歷史教科書上才能找到。這個觀點,如果用在政治儒學上,我覺得是非常恰當的。作為儒學為封建帝王服務的那部份,確實是走向死亡了,而且在現實社會中,也不再有其立足之地了。

但是,另外的兩類儒學和政治儒學情況並不是完全相同,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學術儒學。現今已經有人在重視道德儒學了。因為時間關系,在此不作展開說明。在學術儒學領域里,我個人覺得,從孔子、孟子、荀子直到今天,它經歷了5個比較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儒術獨尊"階段,具體來說,就是孔、孟、荀三位大師的時代,他們基本上是"儒術獨尊"時期。他們之後,還有沒有獨尊儒術的儒學家了?有。但是我翻過有關的儒家學案,尤其是宋明的一些學案,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查來查去,真正恪守儒術獨尊這一系的,很少,大概有兩到三派。 所以,多數儒家在學派上,對外部文化都有所吸收,比如對道家、道教或佛教。逐漸就形成了第二個階段,即儒道互補型,以魏晉時期最突出。魏晉時期,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補,一個是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互補,各有側重。魏晉時期,有不少思想家,包括魏晉玄學的很多名人,應該說,都是儒道互補型的代表。回目錄>>>

四教會通 建立儒家文化新里程碑

後來,佛教在中國的勢力越來越大。雖然經過唐代韓愈等人的"排佛和反佛",都沒有消滅佛教,其勢力反而越來越大。此時,很多思想家注意到,在佛教里,確實有一些儒家思想里所沒有的內容。佛教,其抽象思維的水平非常高。到宋明時期,很多思想家就開始從佛教里吸收一些形而上學的內容,來補充儒家思想。 從宋代開始,到明末完成的"宋明理學"基本上就是第三個階段的儒學,或者說是第三個階段的學術儒學,即"三教合一",儒家、道家和佛家融合一體。不管是以程朱為首的理學派,還是以陸王為首的心學派,大體上都做到了將三家融合為一體,但又有所區別。程朱突出的是"理",而陸王突出的是"心",一個是強調了客觀,一個是強調了主觀。

第四個階段,是在明末清初。我覺得,這階段出現了一個儒家的新里程,即"四教會通"。所謂的"四教會通"又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儒、釋、道與基督教會通,因為基督教進入中國後,遭到不少挫折,直到明末,才在中國一定程度上立住了腳,而且,開始有人來系統地研究它。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部分把儒家、道家、佛家和基督教這四種思想融和為一體的學者,比如徐光啟,但是這些學者,仍是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理解基督教。

所以,我個人覺得,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形成過以中國為特色的基督教,因為無法把這四種學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我覺得,"四教會通"基本上是失敗的。另一方向的"四教會通"就是儒、釋、道、清。所謂的清,就是伊斯蘭教,那時叫清真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時期,學術界公認的說法,是在唐代的"永徽二年說"(公元651年)。

當時,把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人,基本上是來自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地的商人。由於初期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經商方面,沒有時間做文化交流工作。開初的幾百年期間,伊斯蘭教只是在此教的信仰者間傳播,並沒有和中國傳統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到了明末清初,由於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或者土耳其人的後裔,逐漸地和中國社會融合在一起,就慢慢地形成了中國一個一個的少數民族,像李贄這樣的人就是回族裡面的精英,而他的父親就是一個伊斯蘭教徒。

除了李贄之外,另外一批非常有作為的思想家,以劉智、王岱輿、馬復初等人為代表,他們把儒、釋、道和伊斯蘭教非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而且用儒家的基本概念來解釋伊斯蘭教的一些范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王岱輿寫了一本書叫《清真大學》。所謂的"清真大學",實際上就是用伊斯蘭教的觀點,來解釋儒家的思想。

《清真大學》由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杜維明領導的一個班子,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以後,引起很大反響。他們沒有想到,在明末清初的伊斯蘭思想家裡,竟然出現這樣一位思想抽象思維程度如此高的學者。他的影響,不僅僅在中國受到重視,甚至在國外,如美國的哈佛也引起注意。所以,我覺得"四教會通"型的這一批學者,其影響不可小看。回目錄>>>

多元融合 儒學文化研究走向世界

儒家發展到今天,我覺得,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稱之為"多元融合型"。這個階段實際上開始於當代新儒家。當代的新儒家,不管是梁漱溟、熊十力,還是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等等,實際上都在把東西方各種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牟宗三的哲學體系裡,既可以看到中國哲學,也可以看到西方哲學,甚至還可以看到印度哲學的影子。

當代新儒家的思想,不是對儒學、或者對儒家思想簡單的重復,而是一個重新的架構。但是,我對當代新儒家的重新架構和國內很多學者的看法不一樣。國內很多學者,充分肯定新儒家的工作。而我個人覺得,新儒家的路子好像走錯了。為什麼走錯了?新儒家的許多代表人物,都是沿著更為抽象的方向發展儒學。以最著名的牟宗三為例,他把西方哲學的很多概念和中國儒家的一些概念結合起來,提出一些連哲學家也解釋不通的理論。比如,他有一句非常引起爭議的話,叫做"良知的自我坎陷"。

良知本體,作為能夠認識自我的本體。本來通過像王守仁那樣的"良知人皆有",發揮良知的作用,可以使人去做善事。但是牟宗三提出的="良知的自我坎陷",那麼這個良知本體怎麼自我"坎陷"?牟宗三在自己的著作里沒有說清楚。而當代新儒家,包括牟宗三的一些學生也解釋不清楚,所以,像這樣越來越玄的哲學概念,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理解的。那麼,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概念,於社會何益?

所以,我個人覺得,當代新儒家走的路子是不對的。可是當代新儒家有一些學者培養的幾個學生,主要是指杜維明和成中英,他們走的路子,和其老師走的路子實際上不完全一樣。最近這一二年,我特別注意美國的這些儒學研究者,所以,我最近也寫成了一篇文章,叫做《試論美國的儒家學派》。有的人提出疑問,說儒學是中國人的特產,怎麼美國還有儒家學派,但是,現在,事實明擺著,美國就是出現了兩個有顯著特色的儒家學派。

一個是波士頓儒家,一個是夏威夷儒家。"波士頓儒家"這個概念,不是我首先提出的,而是由波士頓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詩朗提出。波士頓儒家以查爾斯河之北為界,分為兩派,以杜維明為首的一派,和以John H. Berthrong (白詩朗)為首的一派,不同之處在於,一派尊重孟子,一派尊重"荀子學"。其共同點,則是都主張對話。回目錄>>>

儒學對話 溝通東西方文化間交流

波士頓儒家的基本特徵,我概括為:對話派的儒學。其基本觀點是在當今社會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應該對話。尤其是杜維明,他和塞繆爾·亨廷頓是同事,但是多年來,亨廷頓提倡文明沖突論。杜維明堅持和他辯論,認為文明之間不應該沖突。文明除了對立的一面,更應該主張的一個觀點是"對話",尤其在主張世界一體化、步伐加快的時候,只有通過對話,才能加強交流,才能緩解矛盾。

我覺得像杜維明所做的這種工作,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他們多次召開儒家和伊斯蘭教對話,儒家和基督教對話,及多次國際研討會。在哈佛大學,基本上每幾年都要開一次。其中一次在馬來西亞召開。對話的結果非常好,也許會上少不了有一些爭論,可對於加強東西方文化間的交流,所起的作用非常大。

另外,杜維明除了堅持對話以外,還堅持把儒家思想通俗化,尤其是把儒家的一些經典翻譯成美國普通百姓能夠接受的英文版本。我覺得,這對傳播和擴大儒家影響是功德無量的。

夏威夷儒家,它的代表人物是成中英。成中英也是當代新儒家的學生,但是,他特別注重用現代話語來注譯儒家的著作,所以我把夏威夷儒家定名為"詮釋派儒家"。詮釋派儒家和對話派儒家的根本不同是,他不僅注意儒家思想的通俗化,同時也注意用現代話語來解釋儒家的傳統經典。

用現代話語來解釋儒家的傳統經典,這個工作如果做好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就有了基礎。所以,我覺得儒家思想發展到今天,到了"多元匯合型"的階段。如果夏威夷儒家和波士頓儒家所代表的研究方向,能夠得到繼承發揚和光大的話;如果大陸的學者都能像他們一樣,把儒學的普及始終當作自己工作的一個重點,那麼儒學的命運肯定會更好一些。如果繼續把儒學關在書齋里,作為學者研究的對象,那麼,儒學如何才能復興?只有把儒學變成廣大群眾都能接受的、都能聽懂的思想,我覺得,這樣的儒學才真正有用。

從九十年代初,我就特別注意有關實用儒學的研究。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實用儒學芻議》。我的意思是現代的儒學研究,不應該再爭論儒學的是非功過。現在的學術圈中,還有人否定儒家思想,認為其一無是處。互聯網上曾發過一篇文章:中國最大的弊端就是孝道文化。認為孝道文化害死了中國人、害死了中國。實際上這樣的論斷都是非常極端的。換另一個角度,也有不少學者對儒家吹捧得無以復加,認為儒家思想根本沒有缺點。如果我們總這樣爭來爭去,將永遠也爭不出一個結果來。回目錄>>>

挖掘儒學 找到與現代接軌之精華

我認為,學者們應該把精力放在認真研究儒家經典著作上,把儒家思想里能和現代社會接軌、並為社會所用的部份挖掘出來,使它成為一種實用的儒學。這方面,已經有人嘗試了。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一直把香港的孔教學院,作為推廣儒家思想的實驗場。從小學開始,介紹儒家的經典著作,逐漸實現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接軌,從而發揮作用。我覺得他們做得很不錯。 另外,新加坡的李光耀在擔任總理期間,曾在中學里推廣儒家倫理課程。作為宗教教育的一門課程,據說其推廣的結果是,中學生中出現新的氣象,他們開始對西方的物質主義比較挑剔,犯罪率下降。但是,此舉後來變成李光耀政權一個比較大的危機,為什麼呢?新加坡是一個多元化社會,華人雖然佔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還有其他的民族。比如印度族,他們提出,儒家倫理教育可以進中學課本,為什麼不開設一門印度教哲理教育呢?由於其他民族的介入,這幾年就把儒家倫理教學從中學課本里取消了。但是那一段時期的推廣,據說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和新加坡學者交流時,他們對那時期非常有好感。 從大陸來講,山東有兩個企業,對於儒家思想的推廣做得比較好。一個是海爾,海爾總裁張瑞敏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了解。他蓋的一座海爾大樓就是根據天圓地方的中國傳統建築思想設計的。在他的治廠理念里,也吸收了一些儒家思想。另外一家企業是威海的光威漁具集團,專門生產釣魚桿,老總陳光威,他把儒家很多思想,尤其以"禮義"為核心作為廠訓,在經營過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覺得,如果把儒家思想里和當代社會接軌的部份挖掘出來,肯定會有所作為。

日本有一位近代實業之父,叫澀澤榮一,他寫了一本書叫《論語與算盤》,非常有名,譯成中文時,國內很多學者表示疑問:《論語》怎麼能和算盤結合在一起?實際上,澀澤榮一在這本書里,闡述了一個基本思想,叫做"道德經濟合一論",即在經商的過程中,不能光顧賺錢,應該時刻記住孔子的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也就是說,不仁義的事不要做,不仁義的錢不要賺,只有把道德放在第一,把利潤放在第二,用論語管住算盤,企業才能良性發展,做得更好。 《論語與算盤》在日本的影響非常大,譯成中文後,在中國的企業界也起到很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要能挖掘出儒家思想和現代社會接軌的內容,完全可以讓儒學更有生命力。回目錄>>>

走出國門 儒家文化得到世界公認

再看看儒學在國外的影響。現在的儒學早已不僅僅是中國的思想文化,而是屬於世界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說,孔子不再僅僅是中國的孔子,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孔子是十大思想家之首,已經得到世界的公認。早在公元一到二世紀,孔子思想就走出了國門,首先傳到朝鮮。公元三世紀,朝鮮一個學者叫王仁,他帶著一本《論語》到了日本,從此,日本也有了儒學。

雖然,日本和朝鮮都接受了儒家的學說,但是儒家學說在這兩個國家的發展,有所不同。從朝鮮向韓國發展的儒學,越來越突出的是朱子學,即"程朱理學"里朱熹的思想。也就是說,在韓國當今社會里起主導作用的儒家思想,是朱熹的。而日本的儒學,受孔子思想影響更大,之後就是王陽明,也就是王守仁的思想。陽明學,在日本明治維新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明治維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對朝鮮(包括今天的韓國)、日本來講,其儒學的表現形態,也是不同的。另外,儒學也很早就傳進了越南。有人認為是在秦朝時期。但在越南,儒學發展的命運比較坎坷,尤其是近代,自從法國佔領越南後,儒學的地位一直比較低。直到南越時期,儒學的地位才稍高一點。最近幾年,有些學者重新提出,應該在東亞設立一個道場來保存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傳入西方,被確認的准確時間為1593年。據北京大學著名學者朱謙之教授的研究,他肯定地說,1593年由義大利人利瑪竇首先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從此西方世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論語》,知道了儒家思想。後來法國的伏爾泰、德國的哲學家萊布尼茨都曾系統地研究了《易經》和孔子的思想,而且深受孔子思想的影響。正是在研究《易經》基礎上,萊布尼茨提出了他的二進位制,這對西方世界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可以說,孔子的思想不僅僅在中國,也不僅僅在東方的日本、韓國和越南,甚至在西方世界,都產生著極大的影響。1988年2月,75位諾貝爾獎得主齊聚巴黎開會,會後發表了一個宣言,最後的一句話寫道: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那就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裡去汲取智慧。回目錄>>>

天人合一 三綱六紀和中國文化

對於諾貝爾獎得主的這段話,基本上,我是這樣理解的:人生在世,有三個方面的聯系,或者說,在三個方面要發生關系,一是人與自然之間,一是人與人之間,一是人自身精神和肉體之間,這三個方面必然發生關連。而對於這三個方面,儒家恰恰都提出了很多非常成熟的思想。在人和自然方面,儒家特別提出"天人合一"。有詩句將其通俗化為: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對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都要愛護,他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作為人類,更應該與自然和諧,所以天人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非常突出,這對解決環境生態危機,肯定會發揮巨大作用。

對於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過去許多人認為儒家思想在這方面多數是消極的。可是,有一個大學者陳寅恪,提出了一個主張:"中國文化之要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這句話,當時他的學生季羨林非常不理解。中國文化之要義,怎麼就是這"三綱六紀"呢?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六紀即: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第一紀諸父,即父親叔伯這一輩;第二紀兄弟,;第三紀諸舅,即母親這一系;然後是族人,即自己家族裡的一批人;最後是師長和朋友,此乃六紀。

陳寅恪說,中國的文化就是這"三綱六紀"。經過復雜的研究後,季羨林對這段話有了新的認識。季羨林先生是一個留學德國近十一年的資深學者,現在國內被譽為人文學界的泰斗。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他幾乎坐第一把交椅。他非常了解西方文化。他一直在研究陳寅恪這段話,半個世紀後,突然大徹大悟:中國的三綱六紀,指的是,人生在世,人與人間的關系就是三個方面的"綱"加六個方面的"紀",共九個方面。如果能把這九個方面處理好,社會就穩定了。但是這九個方面,尤其是三綱,他提出必須加以改造。君為臣綱,應該改造為國家和人民的關系,君改造為國家,臣改造為人民,就是把君和臣的關系,改造成國家和人民的關系,那麼國家愛人民,人民愛國家,國家就穩定了;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要避免把它作為單方面的關系來強調,不是絕對的服從,應該把它變成一種平等的關系。處理好這三方面,再加上另外六個方面的子關系,社會必然穩定。這幾年,季羨林先生多次寫文章,肯定三綱六紀。回目錄>>>

治國治家 儒家文化前途燦爛光明

就人自身來講,活在世上,肯定會不斷發生靈與肉的沖突,即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不斷地發生矛盾,尤其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利慾熏心的大有人在,掙錢越來越多卻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也不少,這種情況下,如何解決人自身肉體和精神的矛盾?儒家特別提倡修身養性,通過修身養性不斷節制自己的物質慾望,將其限制到最低程度。這在當今社會確實可以起到一個穩定的作用。

儒家思想,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它雖然產生於兩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充滿活力的,而且,對它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我們不是認識清楚了,而是還沒有真正認識清楚。對當代人來說,應該用當代人的眼光來挖掘儒家思想,挖掘它和當代社會接軌的部份,為我們所用,來改變我們今天的人生,改變我們今天的社會,使我們的社會更穩定,使我們的社會更繁榮。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儒家的命運是被看好的,儒家的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時間關系,我把自己的基本觀點,亮一亮。然後,請大家多發表意見。(鼓掌)回目錄>>>

本土文化 是學習西方文化的根基

Ping:感謝蔡教授的精彩發言,我感受很深。目前的現實是,很多培訓學校、很多老師及員工,都不知道如何和外國人打交道,或招不到老外、留不住老外。平和的老師來自世界各地,是一家相當國際化的學校。從這4年的發展來看,流失到別的學校的老師很少,即使離開了,也很快就想回來。

說句實話,如何用中國式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外國人打交道,我感受也很深。我常和學生們說,出國?

㈤ 怎樣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
的重要思想養分,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青少年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
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
精髓,積極尋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新時
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規范的基礎。
一、家庭要發揮源頭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納於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其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
的,也是根深蒂固的。重視家庭德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過去作為孩子啟蒙的傳統
文化教育,現在被許多家庭放置到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落,家長們更加強調知識的傳授而忽略
道德的教育,更加重視物質財富而輕視高尚的道德情操,認為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行了。
青少年時期正是人的價值觀形成時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強,對事物的真假優劣辨別能力
不夠,因此我們要將中華民族特有之誠信守約、勤勞儉朴、扶弱濟貧、尊老愛幼這些傳統美
德融入日常情態之中,通過家長們的言傳身教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加強青少年品德修養。教
育引導青少年熱愛傳統文化,豐富歷史知識,拓展人文思想,塑造優秀的行為品格都有著重
要的促進作用。另外,家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家
長們也可以通過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來增強自己對傳統文
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學校、親子互動等活動,進一步促進教
育觀念的轉變和親子關系的調適,從而增強家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學校要發揮紐帶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範作用。由於社會上功利主義的
盛行,使學校的辦學方向也要不斷地加以調整以迎合社會的需求,重教輕德,重分數,忽視
思想道德建設,在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人生觀方面做得不夠,沒有將優秀傳統文化
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學生們普遍存在吃苦耐勞精神差,不善於團結與協作,精神困頓,
缺乏必要的應對生活的精神素養和能力,缺少助人為樂的品質和行為,這無疑與傳統價值觀
在現行教育中的缺位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學校要立足於「先做人、後成才」的德育觀點,
一方面努力推進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程、走進課堂,在校園內營造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良
好風氣。
學校要組織編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特點的中華傳統美德教材,
在小學生中講故事,在中學生中講規范,在大學生中講理論,將民間游戲作為學生體育課的
教學內容,讓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據一個相對合理的地位;要經常播放古
曲、古樂,把古代先賢的語錄貼在校園里,把傳統教育寓於校園環境、校園文化之中;要整
合團隊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將團隊活動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相結合,與「八
榮八恥」教育相接合,開展中小學生傳統美德教育。要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獨特的政治優勢
和組織優勢,
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糅合進豐富多彩的團隊活動,
並通過組織學生社團、
興趣小組等方式研究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入社
區、引入家庭,因地制宜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
學校要加強與社區少先隊工作
委員會聯系,把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社區少先隊工作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社區的
綜合依託優勢,開展
「傳統游戲節」、「采民俗風、學民間藝、弘民族魂」等豐富多彩的活
動,用優秀傳統文化引導、熏陶、感染青少年。指導家庭傳統文化教育,通過召開家長會、
交流會等活動,促進家長素質的提高,用家長素質的提高去帶動影響青少年。
三、社會要發揮平台作用,共同營造崇尚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關繫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希望
工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關心、支持和參與,共同為青少
年搭建優秀傳統文化平台。
一、要積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教育局、教育
科研所、教育學會、高等學校及共青團等有關部門要組織力量,對傳統文化進行認真研究和
系統整理,編寫教材與課外讀物,對學校、家庭、社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宏觀指導、組織與
管理,組織、指導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組織傳統文化教育經驗交流;要不斷完善傳統文
化保護的法律體系,切實做好有關法律條文的司法解釋,依法保護傳統文化;文化部門要認
真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切實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
二、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
的作用,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

㈥ 辯論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哪一方應該讓步 反方辯詞

一 文化的傳承需要一定的物質作為載體,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些相應的物質載體消失了,那麼這一文化現象就會隨之消失。
二 社會發展會產生一些更符合當代人審美情趣的文化現象,它會與傳統的文化現象產生沖突或是競爭,最終可能導致傳統文化的消失。(電視劇取代戲劇,電話取代書信等)
三 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導致文化沖突和文化競爭,最後導致傳統文化的消失。如中國傳統服飾的消失。

㈦ 傳統文化是否應該讓步於現代文明

傳統文化是基石、是基礎。
現代文明仰賴於傳統文化得以形成,
傳統文化仰仗現代文明得以進一步發展。
二者應是互相促進,互相包容的關系。

㈧ 何謂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有著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它從時間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大致是指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文化。因為鴉片戰爭後由於西方文化的劇烈沖擊。中國文化開始大幅度的震盪,調整。這種變化一直持續至今。從地域范圍看,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包括傳統的中國地理概念,還包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朝鮮等國家和地區,沒有一個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今天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仍在不自覺中深受其影響。縱觀歷史,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儒學、美德、禮儀、民族精神、榜樣、誠信、和諧觀、負面道德經驗等方面。

閱讀全文

與傳統文化教育怎麼解釋讓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