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文化物質遺產有哪些
非文化物質遺產有如下所示:
1、畢摩繪畫,四川省美姑縣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畢摩繪畫是由彝族祭司畢摩畫在紙張或獸皮、樹皮、竹簡、石頭、木板等載體上的圖畫,是一種通過繪畫與文字相互配合的形式來敘述故事、塑造形象、抒發情感、反映歷史生活、表達志向和願望的藝術體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②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保持這一遺制。
③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蒙古族長調民歌,「長調」在蒙古語發音為「烏爾汀哆」,意思是長歌,是內蒙古自治區傳統音樂,被譽為「草原音樂活化石」。蒙古族長調民歌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代表曲目有《走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
2021年5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烏珠穆沁長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④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音、閩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發源於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漢族音樂。琵琶輕彈,洞簫幽幽,淺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歲月,在空氣里瀠洄飄盪。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
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⑤ 南音是什麼意思
基礎釋義:1.曲藝的一種,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唱詞基本為七字句,格律嚴謹,用揚琴、椰胡、三弦、洞簫、琵琶等伴奏。 2.流行於福建的古典音樂,格調高雅,旋律優美。也叫南管、南樂。
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