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徽州文化有什麼傳說

徽州文化有什麼傳說

發布時間:2023-02-22 23:43:05

1. 徽州人的傳說

        老戴太公家的小豬抓來已經三年了,該吃就吃,該睡就睡,但就是不見長。因為養的時間長了,有了感情,所以也捨不得殺、捨不得賣,便聽之任之了。

        一天村裡來了個徽州人,在村頭邊臨江的一塊巨大石壁上一個人不聲不響地背著雙手轉來轉去。他不理人也沒有人去搭理他,但村裡人都知道那塊面朝蘭江的大石壁上刻了幾個大字,字的大小與財主人家的窗戶一樣,傳說是劉伯溫寫的。在大字的左下角還有一塊長方形的石刻,密密麻麻寫了些字,經過多年的日曬雨淋已認不全了,所以也沒人關心。

        第二年的這個時候,那徽州佬又來了,孤零零地一人沿著大石壁山上山下地爬了個遍後,又到村裡東看西看地轉了一圈。那石壁和江水之間只有一條很窄的小路,窄到耕田的水牛都走不過去,所以村裡有人在議論,這徽州人費這功夫到底圖點什麼呢?

        這一天徽州人又來了,這已是第三個年頭。徽州人像朝拜什麼似地望瞭望石壁後就來到了村裡老戴家的門前。老戴的太公姑且叫他戴公吧,他正好在家門口的場地上曬著剛割來的芝麻桿。徽州人便上前套近乎,談了沒多久,倆人就好像成了多年不見的同窗好友。

        轉眼天色已晚,不肯下山的夕陽想盡量把它的余暉灑在蘭江的碧波上。秋風拂過江面,漾起的波濤被明晃晃地鍍上了一層金色。村裡有幾戶人家的煙囪已經升起了白色的炊煙,裊裊地上升不久就被晚風吹散了。

        徽州人提出能不能借住一宿,戴公滿口答應。好客的戴公和健談的徽州人還一起就著剛從江邊摸來的螺螄小酌了一會,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兩人飯後還想多聊聊,於是同榻共眠。這可是有歷史先例的,嚴州那高風亮節的子陵先生就和光武帝一起睡過,半夜裡還有意無意地把一隻臭腳擱在了天子的肚子上,讓皇帝委屈了一個晚上。

        在家長里短的交談中,戴公說到家裡的一隻小豬養了近四年就是不肯長個。徽州人趕緊介面說你能不能將這小豬賣給我。戴公說這小豬個頭雖不長但它通人性,已經成了家人的寶貝,那是斷斷不肯賣的。就像當年子陵和光武一樣,同窗歸同窗,但讓他出山做官是決不讓步的。徽州人無奈只好將這幾年看石壁揣摩出來的秘密合盤托出,並和戴公約定明年的八月十五共同去石壁完成一項驚天動地的大事。

        第二天一大早,戴公客客氣氣地把徽州人送到了大洋,在一個叫突沙的碼頭上依依惜別。而自從揮手送走了徽州人後,戴公是吃飯沒味,睡覺不穩,就好像心裡邊一直壓了個財主家稱稻穀的大秤砣。原本愛說愛笑的戴公好像變了個人似的,整天若有所思,沉默寡語,人也消瘦了不少,就這樣好不容易挨到了第二年的八月。

        大概是八月十三的那天晚上,天上的月亮雖沒有十五那樣明亮,但通向石壁的那條小道已被照得清清楚楚。再加上江面上月亮的倒影和粼粼的波光連成一片,戴公抱著那頭小豬,走向石壁的步伐在月光的籠罩下也顯得輕鬆了起來。

        走到石壁前,戴公依著徽州人教他的方法,將小豬的豬頭狠狠地對准石壁上的那塊方形石刻連續撞了三下。說也奇怪,只見石壁慢慢地打開了。馬雲的阿里巴巴那是舶來品,而嚴州府前、蘭江岸邊的石壁小豬才是老祖宗留下的歷史傳說。我想,如果當初馬雲用石壁小豬命名他的公司,可能更體現中華傳統,也彰顯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不過,估計我這位師院的學長創辦公司時沒聽過這個傳說,否則那淘寶天貓可能就是只憨厚小豬了。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戴公抱著奄奄一息的小豬奮不顧身地沖進了石壁後的石窟。這石窟大小與龍游石窟差不多,但與空盪盪的龍游石窟不同,這洞里的地面上立有十八尊金光閃閃的金羅漢。金羅漢從大到小一長溜地圍在戴公面前,將從小到大也沒見過這陣式的戴公驚得目瞪口呆,好長一段時間都緩不過神來。等他稍微清醒了一點,便急忙扔下手中的小豬,就近抱起一尊最大的金羅漢一口氣沖到石壁門前將它放下,立馬回頭去洞里抱那尊第二大的羅漢。可等他抱著羅漢跑到門口放下時,第一尊羅漢卻不見了。他也顧不著去找,轉過身又去抱第三尊。不想他回到洞里時嚇了一跳,那尊最大的金羅漢又站在原來的位置上,似笑非笑地看著他呢。

        這時洞口的石壁忽然傳來了隆隆響聲,戴公知道再不走就要關門了。戴公也顧不上去抱剩下的羅漢,馬上轉頭向石壁門沖去,想去抱走他放在門口的第二尊金羅漢。可等他到了門口,第二尊金羅漢卻不見了。還不待戴公有所反應,只聽「咣」的一聲,石壁門徹底關上了。這時他才想起那頭小豬還在裡面。

        一陣江風吹過,讓他不由得打了個激靈。這時他的頭腦才真正清醒過來,想起了徽州人在那天晚上跟他說得清清楚楚,十八尊金羅漢是從大到小排列的,如果要搬卻得先小後大地搬,而這小豬便是開門的鑰匙。只要有豬在,那門每年這個時候都能打開,所以他一再叮囑,來不及的時候什麼東西都可以扔掉,但小豬千萬要抱牢,它可是一把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

        老戴的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聽了之後我也想了許久。在人短暫的一生中,重情誼和守諾言的信譽才是獲取我們人生親情、財富以及幸福的一把鑰匙啊!

2. 「 徽州的民風民俗」

民俗風情

古老的徽州大地,明清時代的徽商,叱吒風雲商界三百餘年;又因徽商賈而好儒,形成了父

子同朝宰相的局面,"十戶之家,無廢誦讀",徽商經濟實力和政治背景,創造出燦爛的徽州文化。

今天,徽州文化研究成為與"敦煌文化、西藏文化"並列成為中國

三大地方學之一,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徽州文化物質層面表現為:

1、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徽州古民居--古老水系的神奇和合理的風水

學應用;

2、傳統文化宋明理學的物化精髓:古徽州牌坊、古祠堂、古建園林、

古代老街;有"中國天然攝影棚"之美譽;黃山影視外景地。

3、古老朴實的徽州民俗--其精神層面更是獨具深刻內涵,宋明程朱理學、朴學、經學、藝術 這些

無不向您展示古老徽州文化的魅力!

《牡丹亭》作者湯顯祖曾說"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身處在古老朴實徽州土著村落的古民居之中,和當地山越族居民一起生活,品嘗農家野味土菜、慢

品徽州茶道、走訪當地農家。觀賞"中國戲曲文化活化石"之稱的--儺戲、中國最具地方特色的徽州古老

戲曲--黃梅戲,體味徽州民俗風情,感受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樸情結!何等愜意。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如新安理學、徽派朴學

、新安醫學、新安畫派、黃山楹聯 、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盆景 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方

言 徽菜、徽州教育等等。它是一部反映我國古代碼民間生活的網路全書。在全國領取風騷800年之久,

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徽州民俗風情】
【仗鼓舞】
流行於休寧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陽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又名「得勝鼓」。傳說是為了紀念唐代大將張巡、許遠抗擊安祿山叛軍得勝,而擊鼓歡慶。此舞由數十人表演,擊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緊身,十字披紅,頸挎仗鼓(扁圓形皮鼓),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鈴,隨著行進步伐擊鼓面或敲鼓邊。另有十數人手持檀木夾板,邊行進邊擊拍,發出清脆的響聲。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纛,上書「得勝鼓」三字,後隨一隊蜈蚣旗幡,整個場面威武雄壯,令人振奮。
【跳鍾馗】
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流行於今徽州區岩寺鎮、歙縣朱家村一帶。據說明萬曆年間就有此習俗。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嬉鍾馗」,以求驅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時「嬉鍾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鍾馗,在村中巡遊嬉耍。近年來,歙縣鄭村鎮的田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這項活動,煞是熱鬧。
【疊羅漢】
流行於歙縣葉村的一種民間游藝。表演時演員下穿紅彩褲,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繪有臉譜。演員均為男性,表演渾朴粗獷。演出前舉行祭台儀式,焚紙燒香、羅漢掃堂,然後從演員相繼登台或在廣場上表演。演員不說不唱,在大鼓敲擊的簡單節奏下,分別表演童子拜觀音、斜角旗、仙人橋、石猴出山、六柱牌坊、涼心水閣、水簾洞、劉海戲金蟾等造型。表演時先易後難,特別是水簾洞中演員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餘位演員疊成的六層造型,最為精彩。
【抬閣】
流行於休寧、屯溪的一種民間游藝,又稱「抬角」。抬閣共分上、中、下三層,將俊俏兒童裝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層抬閣上,底盤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漢抬著。抬閣的四周用紙紮成龍、鳳、鶴、祥雲、水花等彩燈,巡遊時彩燈內點燃蠟燭,映照著服裝鮮艷的兒童,遠遠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閣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樂開路、鑼鈸斷後,熱鬧非凡。今屯溪隆阜還經常組織抬閣隊上街,近年創作了《戴震還鄉》,以紀念一代宗師。
【目蓮戲】
徽州一古老劇種,流傳於黃山市各地及鄰縣,尤其盛行於祁門、石台一帶。該戲劇本《目蓮救母勸善戲文》,為明代祁門人鄭之珍編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寫傅相之妻劉青提,褻瀆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救母心切,遍歷地獄十殿,終於母子團圓。舊時每逢夏歷閏月之年,徽州民間多演此戲,以求驅邪避災。
【拋綉球】
近年來黟縣西遞村舉辦的一項民俗旅遊活動。該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臨街的一面,懸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的「綉樓」。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給夫人、小姐們歇涼觀景用的。如今人們把它作為拋綵球的綉樓,則別有一番清代小說中的「拋綵球擇婿」,而且給遊客一個「喜兆」,中綵球的遊客,將會幸運長駐,萬事如意。

【上九廟會】
農歷正月初九日為唐朝忠烈張巡和許遠殉難日,徽州區岩寺鎮每年於此日舉行廟會紀念,俗稱「上九會」。會期三天,初八日開始,初十日結束。廟會期間,舉行游神、祭神活動,搭台唱戲,各地商販亦前來趕會,擺設攤點,各種農副土特產品和農具、日用百貨應有盡有。現「上九會」已失去原來紀念張巡、許遠的意義,取消了游神活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
【重陽廟會】
屯溪近郊的臨溪鎮傳統廟會。前後舉辦3天,農歷九月初九為正日。這天,四鄉八鎮的善男信女成群結隊趕來朝拜周王菩薩,並帶來各種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進行交易。廟會期間,搭台唱戲,從日落唱到日出,通宵達旦,煞是熱鬧。建國後,廟會成為地道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交易會。
【徽州婚嫁】
舊時,徽州婚嫁嚴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說媒者一般為年長女性,稱「媒婆」。行聘俗稱「送擔」,女方接禮後當天回禮,婚事即定。定親後,由男方選定結婚日期通知女方,稱「請期」。請期後搬行嫁。迎親當天,由姑媽或舅媽用兩根絲線把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謂之「開臉」,亦稱「拉麵」。接著便是迎親、拜堂、鬧洞房。婚後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謂之「回門」。此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納妾、換親、搶親、入贅、沖喜、靈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紀50年代後,父母包辦婚姻逐漸被自由戀愛代替,婚事簡辦。80年代後,有採取旅遊結婚和集體婚禮形式的。
http://www.hsccits.com/mstc-hzmx2.htm

3. 徽州民間故事

徽州向號“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庄園”。那你知道徽州民間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徽州 民間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徽州民間故事:徽州金扁擔的 傳說 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這里的岩壁上突然出現了一百個梵文,誰能一口氣讀完,誰就能得到一根“金扁擔”。一時間,四鄉的文人才子紛至沓來,可是,誰也認不全這一百個梵文。久而久之,人們只有望文興嘆。有一天,三都來了一個年紀不大眉清目秀的白面書生,自稱能毫不費力的一氣讀完。這天風清日朗,四鄉民眾聚合在漳河岸邊,等待奇跡出現。時近中午,書生來到岩壁下,仔細端詳了幾遍,清了清嗓門,又向周圍觀看的村民掃了一眼,便從容朗聲讀了起來。眾人見了,不斷連聲喝彩。當書生讀到第九十八個字的時候,石壁“豁啦”一聲巨響,裂開了一條縫隙,接著,一段耀眼奪目的“金扁擔”頭露了出來。眾人頓時歡呼起來。就在“金扁擔”垂手可得之際,白面書生得財心切,競忘掉讀最後兩個字,便急著伸手去抓那段“金扁擔”。說時遲,那時快,只聽見“啪”地一聲響,“金扁擔”縮了回去,書生只扳下了一顆扁擔占(嵌在扁擔頭的竹釘,供歇肩時柱棒所用)。此後,任書生如何一氣讀光,“金扁擔”再也沒露過臉。書生只得悵然而歸,眾人也只得掃興而散。

徽州地區的這則民間故事意在勸誡眾生莫要見利忘義、貪圖身外之物
徽州民間故事:徽州墨神
乾隆年間,徽州城裡大大小小的徽墨作坊有一百多家,後來只剩下兩家老字型大小,一家是古家,老闆叫古雨亭,另一家是月家,老闆叫月華堂。

古雨亭有祖傳的制墨秘方,燒制出來的“開文松煙”比月華堂的墨略勝一籌。沒過多久,月家墨窯上的藍煙漸漸熄滅了。月華堂覺得無臉見人,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帶著家人悄然離開了徽州。

那年正月 初一 的早晨,古雨亭拉開院門,“撲通”一聲,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從門外跌進來。古雨亭嚇了一跳,見少年還有鼻息,趕緊叫人救治,原來,少年是個孤兒,父母幾年前相繼去世,這些年四處流浪,昨天夜裡,他看見有扇大黑門,估計是個大戶人家,就靠在這里……後來,這個孤兒成了古家墨窯的一名伙計,古雨亭給他取了個名字:石斛。

石斛身手敏捷,心眼兒靈活,燒制徽墨,上山砍樹,裝窯燒窯出窯,攪墨打坯,他做起來有板有眼。閑下來時,他便和老闆的女兒花椒一起到野外嬉戲,青山下,小河邊,到處是他們的笑聲。情竇初開的花椒很快愛上了石斛。古雨亭夫婦也覺得這兩個孩子是天生的一對。

春暖花開時節,古家為花椒和石斛完了婚。古雨亭把石斛叫到跟前,將一張寫滿字的宣紙交給他,說:“孩子,我沒有兒子,從今往後我們古家開文松煙墨的絕技就指望你傳給後人了。”

石斛雙手捧著那張發黃的宣紙,跪在古雨亭面前:“岳父大人放心,常言道女婿半個兒,我無父無母,我這條命是您老人家給的,連名字也是您取的,從今往後,我就叫古石斛。”

石斛的一番話說得古雨亭心裡熱乎乎的,一邊的古夫人眼睛也濕潤了。可是,第二天早晨,花椒還沉浸在美夢中,石斛卻帶著那張秘方不辭而別。

接下來的事情是古雨亭萬萬沒有想到的:在徽州消失多年的月華堂回來重操舊業,石斛竟然是月華堂的兒子,他的本名叫月有光。古雨亭這才知道自己鑽進了月華堂父子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

月華堂憑著兒子的苦肉計,得到了古雨亭的秘方,重出江湖,燒的墨竟堂而皇之地用起古家祖傳的“開文松煙”的牌子。古雨亭如何咽得下這口惡氣?他寫了狀子到徽州府去告,沒想到那徽州府台早被月華堂收買,官司不僅沒有打贏,反而被判罰三千兩白銀、坐牢三年、一百年內不準燒制徽墨。

古雨亭身陷大牢,他的朋友梅花石拿了一筆錢疏通官府,把他從牢里保出來。這時候,他的妻子已經病故,女兒花椒靠 刺綉 為生。父女相見,抱頭痛哭。想到祖傳絕技到了自己這輩拱手送人,他悲憤交加,以致雙目失明。

雖然不能燒墨了,好在古雨亭還有一手絕活:鑒畫。他能從墨的氣味准確判斷出畫的年代、真偽。市場上交易的名畫,只要他鑒定是真的,那就絕對假不了,憑著這手絕活,日子漸漸地好了起來。

這年春天,乾隆南巡,來到蘇州。蘇州知府月有光知道乾隆喜歡字畫,早就准備了一幅唐伯虎的《梅花傲雪圖》,伺機獻給皇上。

月有光是如何當上蘇州知府的呢?當年,月家和古家打過徽墨官司後,古家慘敗,月家很快發跡。月華堂用一大筆錢,為兒子月有光買了一個七品縣令:在青山做了知縣,然後又疏通關節,當上了蘇州知府。

乾隆拿著月有光敬獻的《梅花傲雪圖》,禁不住嘖嘖贊嘆:“好畫,好畫啊!”他對身邊的大臣說,“傳朕的話,請梅先生過來,和我一起賞畫。”

乾隆說的這個梅先生,就是梅花石。梅花石每次參加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卻又不肯做官,不凡的人品和錦綉文章得到乾隆的贊賞,於是被召進宮中,專門陪乾隆吟詩作賦、賞畫 下棋 。梅花石聽說月有光獻給乾隆一幅唐伯虎的畫,圍著畫轉了一圈,犀利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梅花傲雪圖》,他說:“皇上,恕我直言,這幅畫是贗品。”

“什麼?你說這幅畫是假的?”乾隆一驚,叫來月有光詢問究竟,月有光大呼冤枉。

對於這幅畫,兩人一個說假一個說真,乾隆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判斷。

梅花石說:“啟稟皇上,我的老家徽州有個奇人,能聞墨鑒畫,從沒出過差錯,皇上何不傳他來鑒賞此畫,再作定奪?”

乾隆問:“月有光,你和梅先生都是徽州人,想必也聽說過這個徽州墨神吧?”

月有光渾身一激靈,讓古雨亭來鑒定這幅畫的真假,還有他的好果子吃嗎?古雨亭知道這畫是他送給皇上的,就算是真的,也會說成是假的。他說:“皇上,古雨亭是有點兒雕蟲小技,可也不像人們傳的那麼玄乎。”

“高人也罷,雕蟲小技也罷,叫來讓朕看一看不就知道了?”乾隆笑了笑,傳旨古雨亭前來蘇州見駕。

古雨亭接旨後,不敢怠慢,在花椒的陪同下,日夜兼程趕到蘇州,被帶到乾隆下榻的一座豪華畫舫上。乾隆想看看這個徽州墨神是不是有真本事,准備了好多畫,還傳來了許多文武大臣,梅花石和月有光也在其中。乾隆問:“古雨亭,聽說你能用鼻子聞出畫的真假,是嗎?”乾隆的話音剛落,梅花石拿著一張古畫來到古雨亭跟前:“古先生,這次,你可得聞仔細啊!”

古雨亭一聽,是梅花石的聲音,雙眉一皺。梅花石當年曾有恩於他,沒想到如今在這里相遇。他來不及多想,將那幅畫仔細聞了一遍,對乾隆說:“啟稟皇上,這是一幅模仿宋朝張擇端的《暮春圖》贗品,從用墨上可以看出,這幅不足兩尺的小卷是分三次完成的,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這幅贗品應該出自皇上御筆。”

在場的人都吃了一驚,乾隆哈哈大笑起來:“古先生雖然雙目失明,卻是明察秋毫,朕的這幅贗品連京城畫師柳三怪也沒能看出來,先生是如何聞出來的?”

古雨亭說:“其實很簡單,張擇端用的是宋朝的墨,皇上用的是當今的墨,一聞便知。每個人的畫用墨厚薄粗細均是不一樣的,皇上用墨狂放恣肆,不拘小節,如清風拂柳,瀟灑自如,我 自然 知曉。”

梅花石又換了一幅畫,古雨亭聞了聞說:“這幅畫上半部是明朝皖南 山水畫 家陳麻子的《李白醉酒圖》,可惜只剩一半。下半部是另一個畫家補上去的。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我知道她是個女人,而且有了身孕。”

乾隆聽得目瞪口呆,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幅畫,《宮廷畫譜》上記載的和古雨亭說的一模一樣,續畫的是前朝一位宮女。

乾隆問:“你再看看這幅《梅花傲雪圖》是真跡還是贗品?”

梅花石把那幅畫展開在古雨亭面前,意味深長地說:“古先生,這是月有光月大人呈給皇上的一幅畫,你可要聞准了。”

古雨亭心裡一驚,坐在一邊的月有光腦袋“嗡”地一炸,險些從椅子上跌下來。他暗自叫苦:梅花石啊梅花石,你當著古雨亭的面說這話,不是要我的命嗎?古雨亭知道這畫是我送給皇上的,就算是真跡,他也會說是贗品啊!

古雨亭在那幅畫上仔細地聞著,好半天,他抬起頭對乾隆說:“皇上,這是當年唐伯虎的真跡。”

“古雨亭,你可別看走了眼!”梅花石邊小聲嘀咕邊想,這個古雨亭到底是怎麼回事?月有光父子害得他這么慘,如今復仇的機會就在眼前,只要他說一聲“贗品”,月有光就是“欺君之罪”,輕則下獄,重則殺頭。

月有光懸到喉嚨眼裡的心一下子鬆弛下來,他的眼睛濕潤了。

古雨亭聞墨鑒畫,屢試不爽,乾隆連聲贊嘆。

第二天,梅花石送他父女倆上路,遺憾地說:“雨亭兄,昨天辨畫,正是你報仇雪恨的大好機會,我多次旁敲側擊提示你,你卻為何說了真話?”

“冤冤相報何時了?我說那幅畫是真跡,不是因為當著皇上的面不敢撒謊,而是恪守職業操守。我當然知道,只要我說一個不字,月有光可能會遭滅頂之災,我也就能報仇雪恥了。可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話,我不能說。我的眼睛雖然看不見了,可心裡卻明白。”

古雨亭以德報怨的義舉感動了月有光父子,月有光辭了蘇州知府,回到徽州,月華堂帶著兒子跪在古雨亭的門前謝罪。後來,兩家重歸於好,共同經營徽墨,把各自的姓合在一起,創造了一個暢銷至今的徽墨品牌——胡開文。
徽州民間故事:五老上天都的傳說
在很早很早以前,人與仙的區別就在於壽數。凡活到九十開外未滿百歲的人統統叫做“半仙”。半仙們只要上了天都,跨進靈霄,朝拜那玉皇大帝,經過御封欽點便可位列仙班,獲無量壽福。有一天,從東南西北中來了趙錢孫李周五位朝天討封的半仙。他們過半山寺,越龍蟠坡,如履平川,毫不費力。他們一看天都在望,仙位唾手可得,心裡樂開了花。他們個個又都是做聯句詩的高手,不禁相互唱和起來:趙半仙首先開口道:”夏不衣綢緞,冬不著皮裘”;錢半仙續上一句:“葷腥我無緣,終年食甘蔬”。孫半他接著說:“不慕廣華廈,棲居陋室久”;李半仙則說:“飯後百步走,勞役自動手”;周半仙笑著說道:“心胸坦盪盪,無愁又無優.”這五位半仙老翁,就“衣、食、住、行、思”五個方面,吟成一首“長壽訣”,可萬萬沒想到這是“泄漏天機”,違犯了天規.玉皇大帝立即施展淫威,一面切斷這五位率仙上天都的去路,一面又將他們點化成一組寸步難行的石頭,這就是、“五老上天都”巧石的來歷.但民心不可違,這“長壽訣”仍不脛而走,世代流傳,直到後來編寫《百家姓》的人,仍尊此五老為華夏百家姓氏之首。五老也更愛民助民,即使已變成石頭,還施了法術變成一隻伸頸昂首的“金雞”,留給世人以“天門可以叫開,壽福可以追求”的啟示。

註:步移景換,從龍幡坡上回頭看老人峰,“金雞”已不見,卻見五石如五位老翁,攜手持杖,摩肩接踵,向天都峰頂攀登,形象逼真生動,被稱為“五老上天都”。前面一石為五老之首,作前導狀,亦稱“老人峰”。後面幾百雖各具形態,有的甚至有退縮之狀,但在第一位老人一往無前精神的鼓舞下,他們還是克服了畏難情緒,繼續向上攀登。

猜你感 興趣 :

1. 關於黃山的神話傳說

2. 黃山的神話故事

3. 有趣的兒童故事大全

4. 短篇中國古代民間故事

5. 關於黃山的神話故事

4. 徽州及徽商的文化歷史

徽州文化

談徽州文化,我們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為一個地域的名稱,有著悠久的歷史。

其前身經歷了從"三天子都" "蠻夷"之地屬吳、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長歷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

在此後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稱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國務院批准成立地級黃山市時止。

現在我們講的徽州地域包括:黃山市的歙縣、黟縣、休寧縣、祁門縣、屯溪區、徽州區和黃山風景區;宣城地區的績溪縣和江西婺源縣等。

盡管千百年來,朝代的不斷變更,名稱的不斷變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對穩定,這就為徽州文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

://ke./view/269487. 去這里看!

徽商的文化歷史

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屬歙縣、休寧、祁門、黟縣、績溪和婺源六縣經商之人。

多數學者認為,徽商始於南宋,發展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中葉,盛於嘉靖,清代乾隆達到鼎峰,至嘉慶、道光年間日趨衰敗,前後達六百餘年,稱雄三百年,在中國商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

又稱"新安商人",俗稱"徽幫"。

徽商萌生於東晉,成長於唐宋,盛於明,衰於清末。

《晉書》載,徽州人好"離別",常出外經商。

齊梁時,休寧人曹老常往來於江湖間,從事賈販。

唐宋時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產的運銷外,商品茶和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產品的問世,更加推動了徽商的發展。

唐代,祁門茶市十分興盛。

南唐,休寧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紙已遠銷四川。

南宋開始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祁門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經商致富,分別被人們稱為"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萬"。

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稱"祝半州"。

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商人還在徽州境內發行"會子"。

元末,歙縣商人江嘉在徽州發放高利貸,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資本,較之宋代大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餉,歙人江元一次助餉銀10萬兩。

成化年間,徽商相繼打入鹽業領域,一向以經營鹽業為主的山西、陝西商人集團受到嚴重打擊,於是徽商以經營鹽業為中心,雄飛於中國商界。

明代中葉以後至清乾隆末年的300餘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人數、活動范圍、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

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成人男子中,經商佔70%,極盛時還要超過。

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城鄉,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

徽商的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4lifechina/Article/nonglilunwen/200708/1157.

徽商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

在漫長演進的中國封建社會,徽商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段的產生、崛起、興盛和逐漸從頂峰消退,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

這樣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的必然出現,這樣一個動態發展過程的演進,既和古徽州地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又和中華文化大背景、和長三角歷史地理條件緊密相關。

古徽州山多田少人眾,許多人必須「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經營四方以就口食」。

這一義,無反顧的「丟」,置之死地而後生,是一條生存新路的開辟,一種思維方式的轉換,一步很了不起的邁進。

「徽民寄命於商」,是一種生存選擇,是一種順時應變。

而徽人之先世又大多為中原移民,頑強的生命力是構成徽人開拓性的重要基因。

徽人不僅在儒學原典中發掘到不少「士商異術而同道」的理論依據,而且在明清實學思潮特別是王學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新鮮的思想營養,「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聖為賢」)、「商賈何鄙之有」的吶喊給徽人為商者「治生為先」信心的堅定以有力的精神鼓舞。

最重要的是,徽人一走出大山,展現在面前的首先是江浙等廣闊的中國長三角大市場。

南宋以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臨安(杭州)都城的繁榮,使長三角逐漸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這一地區商品經濟的繁榮,徽商憑便利的新安江水運手段輸往杭城等地妁徽州土產竹、木、茶、石料、葯材、紙張等有較大需求量。

在長三角大市場里,徽商進而得咀清朝廷政策之便,搶佔先機經營鹽業,獲得了商業的空前發展。

典當等行業也在江浙兩淮遍地開花。

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徽商,「賈而好儒」,將儒、官、商進行了靈動的.協調,交替為用,以儒飾賈,以仕護商,以商促仕,終於在長三角這一得天獨厚的大市場上首先創出了一片天下,贏得了「無徽不成鎮」的聲望。

正如葛劍雄教授所言,商的興衰,說到底一靠市場二靠商品,在某些時候,這些客觀因素甚至是決定性的。

清道光以後,江浙兩淮的地利之便,泛長三角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崛起。

受外國資本主義工商影響,這一帶新型工商業快速發展,沿海浙商、廣東粵商崛起,而傳統工商業則逐漸衰竭,一落千丈。

徽商主要從事鹽、典當、茶木等傳統的商業,隨著時間推移,清廷官鹽經銷制度的改變使徽商失去了鹽業專利之優勢,機器生產方式又占盡了徽商一類傳統商人手工作坊生產之先機。

特別是咸同太平天國戰亂,泛長三角兵荒馬亂,徽商昔日快意馳騁的天地已成為商人的畏途,在徽州本土,戰亂將平靜的徽商故里變成了拉鋸戰場和荒野廢墟,「十室九空」。

這場戰亂對徽商的打擊是致命的。

在變化了的時勢面前,一些在大都市和沿海的徽商迅速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式和發展思路,順應時代潮流,實現了自己的近代資本主義的轉變,有的則定居經營之地,成了近現代的寧波商、浙商、廣商。

所以梁小民教授認為,說徽商清末以後衰敗並不確切,其實是分化了。

當然,也有些徽商像胡雪岩們則在外國列強擠壓和自身的種種局限制約之下r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需要注意的是,徽商這種從歷史顛峰的消退,徽州各縣的徽商並不是同步的,清道光以後,徽商鹽業整體消退,而茶、漆、醬行業仍鼎行一時。

婺源、黟縣的徽商則在道光以後的仍在各地浩浩盪盪開辟新的市場,直至民國時期,還出現了周仲友、吳榮壽,鄭吉仁、周綏之、程霖生、曹廷聲這樣一大批名傳內外的徽商。

至於有人提出,為何當代以來徽商已銷聲匿跡,風光不再?眾所周知,公私合營以後,社會主義工商改造,傳統意義上的徽商已不再有生存的土壤和條件,長期的「滅資興無」一直發展到「堅決打擊投機倒把」,「割資本主義的尾巴」,哪個徽人還敢執意經商「走資本主義道路」?不是徽商後代湮滅了當年先輩們的開拓闖勁,思想太保守太陳1日,而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市場和商品的條件。

改革開放以後,深圳、廣東,泛長三角商潮洶涌,在「南下」、「東進」打工經商熱潮中, 當代徽商也正在嶄露頭角,上海碼頭的歙縣徽商,把徽菜館開到歐洲的槐塘農民,把茶葉叫響京城、亮牌大上海的徽州茶商,他們正在和繼續承傳徽商的優良傳統,創造新時期的更大輝煌。

因此,我們只有把「徽商」首先看作一種歷史文化現象,看作一個動態的歷史演進過程,才能理解種種似乎矛盾的徽商現象,恰如其分地評析影響徽商興衰的內外因素,准確把握歷史背景,不至於以偏概全或一概而論。

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縣自宋以來先後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內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經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統稱。

歷史妁徽商,時間涵蓋宋以來直至民國;地域包括一府六縣以及周邊民眾之為商者,也還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經商者。

「徽商」是一個百業齊備、組成龐大而復雜,主要以血緣、地緣、人緣為紐帶維系的地域商幫,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相對於晉商、粵商、龍游商等等而言的一個特定人物群體。

這樣一個跨時宋、元、明、清、民國數百年的龐大特定人物群體,在各類史志、各種宗譜、族譜、家譜及有關文獻記載上有名有姓有事跡可尋的不下數千上萬,僅一部光緒《婺源縣志》,就載有婺源徽商千餘人,那些因種種原因不見記載的徽商,其數目也不在小。

要評析和把握這樣一個龐大人物群體的整體特性,准確認知其「主體形象」,似乎有幾點是需要充分註:意的:我們既要把握徽商的總體共性特徵,又要同時關注其群體內部千差萬別的個性表現,從這些豐富的個性內容中准確地歸納和揭示其能代表全貌的特性。

我們應該堅持從徽商客觀實際,史料文本實際出發,認真對這一龐大人物群體作多種視角、多個層面、多種思維方式的量化統計和分析,將個案分析和整體把握相結合,而且這種量化統計和分析必須是比較科學的,比較全面的,比較系統的,而不是主觀、隨意和嚴重殘缺的

://xici/b564493/d33493579.

5. 徽州文化的介紹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不等同於安徽文化。徽州文化和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廬州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為一,總稱安徽文化、皖文化。這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1徽州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深切透露了東方社會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至少經歷了大半個世紀,被譽為是並列與敦煌學和藏學的中國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顯學之一。

6. 徽文化有哪些代表

1、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指古代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不等同於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
2、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朴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書、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動植物資源等。
3、徽州文化,涉及徽州經濟、社會、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醫學等諸學科,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展范疇,通常我們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來加以概括。
更多關於徽文化有哪些代表,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934111616002146.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7.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麼起源的

如今在安徽可以了見識到徽州文化的,也只能夠在我們的徽州。這就是黃山一帶,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徽州文化的起源。說起徽州文化,我們比較常見的就是徽派建築和徽菜了,還有一些比較具有特色的東西。徽派建築是最好辨別的,青磚灰瓦,而這個屋頂是最好看的了,就是有一個門樓。

屋頂很尖但是並不突兀,門樓上還有一些花樣,門樓是突出來的,超出牆體,倆邊有一個弧形往上翹著那種。而這種建築也是和黃山那邊的氣候有關系,因為黃山那邊地勢比較高,經常會形成對流雨,所以屋頂尖尖的方便排水。這些都是人們智慧的結晶。

還有徽商,也是因為生活產生的,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萌芽,商品銷售也漸漸多了起來,而這個時候,我們的黃山這一代因為是山地地形,所以耕地比較少,而這個時候,為了養家糊口男人們不得不出去另謀出路。因為同鄉關系或者是親戚關系,逐漸發展的有規模了起來。

8.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麼起源的

徽州位於皖南山區,黃山雄奇甲天下,白岳旖旎稱神州。這里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思想偉人,學術巨子,燦若群星;新安文化,徽州藝術,萬紫千紅。勤勞的徽州人民在這里創造了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引領風騷千餘年。

徽州文化,總帶著一種風韻!帶著一種傳奇!究竟徽州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是怎樣發展的?

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

徽州地處萬山之中,川穀崎嶇,峰巒掩映。雖然山川秀麗,風景絕佳,但「其地險狹而不夷,其土驛剛而不化」。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之稱。

徽州人,世世代代勤於山伐,不畏險阻,艱苦勞作。徽州人愈發堅忍不拔,培養了氣質,締造了精神。

徽州山水的靈性,化為徽州人的品格。南宋休寧知縣祝禹圭說,「山峭厲而水清激,故稟其氣、食其土以有生者,其情性習尚不能不過剛而喜斗,然而君子則務以其剛為高行奇節,而尤以不義為羞」。

「地理環境對徽州人性格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為突出者,即是賦予了徽州人一種剛性氣質。或負豪使氣,爭為長雄;或剛而喜斗,難以力服,而易以理勝。其為官者,剛正不阿,多為御史諫官;其為學者,空所依傍,獨立思考,多有創見。正是山區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徽州人的骨骼,成就了徽州人的性格。

文化的融合鑄就徽州文化

秦漢以前,生活在徽州的主要是山越人。山越人以伐山為業,刀耕火種,勇悍尚武,是為山地游耕文化。從大的方面來說,則屬於中華文明源頭之一的南方越文化。另一方面,徽州區域自秦置黟、歙二縣,中原漢文化開始滲入。

至東漢初年,即有中原大族遷徙徽州。中國歷史上每逢朝代更替,常常發生動亂。人民被迫舉家遷徙。如歷史上有名的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唐末黃巢之亂以及宋金戰爭等,這些大動亂都引起了,北方士民大舉遷入徽州。遷徽後的世家大族仍聚族而居,重視教育,崇尚儒雅,帶來了中原文明。

隨著人口繁衍與族群擴大,遷徽士民反客為主,而成為徽州的主要居民。

在此期間,一些擔任郡守的文人名宦,如南梁之任?P、徐?ぃ?瞥??︾摺⒑榫?詰齲?即罅ν菩欣褚塹嘉難а擰保?晌?罩蕕納緇岱縞小S謔牽?性?幕?ソフ季萘酥韉嫉匚弧H歡?⒉荒芩擔?性?何木腿〈?說鋇厴皆轎幕??/p>

唐人呂溫說:歙州「地雜甌駱,號為難理」;甌駱,即指越人;難理,指徽人爭強好勝、健訟喜斗而言。徽州難治是出了名的,直到明清仍有此類記載。這說明山越文化的影響一直是存在的。在兩種不同文化的交匯之中,免不了碰撞和沖突,但更多的是交融與匯合。

這種融合是雙向的。中原文化強有力地影響了山越文化,促其益向文雅;而山越文化也深深地滲透到中原文化之中,使之趨於剛健。

徽州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中,重視教育的儒家傳統,崇尚儒雅的社會風氣,維系族群的宗族觀念,都明顯具有中原文化的特質;其剛健有為的積極進取意識、吃苦耐勞的徽駱駝精神、向外拓展的開放風氣等,皆反映出山越文化的元素。

徽州文化既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儒雅風范,又滲透著山越文化的剛強氣質。中原文化與山越文化二者相輔相成,從秦漢至隋唐五代,經過長期的交匯融合,結果演繹成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

大規模移民活動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獨特的山區地理環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傳統、剛健有為的積極進取意識、向外拓展的開放風氣、吃苦耐勞的徽駱駝精神等,構成了徽州文化的主體,形成了徽州文化的核心。

這些文化因素對徽州發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使其後的徽州能在一個高起點上異軍突起。

宋代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商品經濟十分繁榮,海外貿易頗為興盛。與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徽州的地位隨之大幅提升。

徽州雖不處於江南三角洲的核心地帶,但距離杭州並不遙遠,「其地接於杭睦宣饒,四齣無不通」,宋南遷後,「中興實為輔郡,四朝涵育,生齒日繁,地利日辟,人力日至」。輔郡,即畿輔之郡。徽州無疑屬於當時江南最為發達的經濟文化圈之內。其後,隨著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徽州在全國經濟文化發展坐標中的地位愈益突出,更加重要。

徽州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並不局限於徽州本土。正如胡適所言,對徽人來說,有所謂的小徽州與大徽州。小徽州即指徽州本土,大徽州則指徽州以外的華夏大地乃至海外的廣大空間。徽州文化既發達於徽州本土,又活躍在華夏大地。徽州本土的狹小促成了徽人的向外擴展。

最初當是一種不得已的行為而後則成了一種社會風尚。徽人通過經商、科舉、出仕、游學、移居等種種途徑,與外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和交流。

明清時期達到高潮

這種交流相互影響,相得益彰。在這種交流中,徽州於經濟上聚天下之財富,文化上得五方之風氣。徽商置業四方,稱雄宇內,徽人出仕、游學,遍及各地。富有特色、獨領風騷的徽州文化也隨之傳播四海,在各地開花結果。

徽州成為那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個交匯之地與輻射中心。徽州文化的形成、發展與繁榮,乃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徽州這個廣闊的舞台,有賴於此者至大矣。

自隋唐興起的科舉制度,至宋代也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宋統治者大力開科取士,使之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手段。徽州人以其文化優勢及時地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科舉出仕者大增。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兩宋時期徽人登科總人數為861人,而在唐五代時期徽人登科者僅10人。宋代徽人擔任過四品以上官職者達30餘人,所謂「宋興,則名臣輩出」是也。徽州人首先在政治上實現了崛起。

宋代理學的興盛,把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階段,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之意義。理學起於北宋周敦頤、程顥、程頤等人,至南宋朱熹為其集大成者。朱熹理學甚至影響東亞,遠播歐洲。以徽州為故里的朱熹及其理學,對徽州本土影響至深至大。

經過元代的發展,形成了新安理學學派。「朱子之學雖行天下,而講之熟、說之詳、守之固,則惟新安之士為然。」徽州人成為踐行理學的典範。而徽州本是「程朱桑梓之邦」,「婺源之有朱子,猶鄒之有孟子、繼曲阜之有孔子也」。自南宋「咸淳五年(1269)詔賜文公闕里於婺源」之後,向有「程朱闕里」「東南鄒魯」之稱,即徽州乃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儒家代表人物的發祥之地,其所處地位不言而喻。

宋代以後,徽州迎來的另一個歷史發展機遇,則是商品經濟的興盛繁榮。宋元以降,特別是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顯著發展。這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高峰。其顯著特點是:主要民生用品商品化程度增大;長距離販運貿易發展;商路增闢和新興商業城鎮增加;大商業資本興起,等等。總括起來即是全國性市場形成。明清時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全國性市場的形成,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不過,商品經濟的發展只是一個客觀條件,它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機會大致是相同的。

那麼,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徽州人,最後是徽商稱雄四海呢?這與徽州文化有密切關系。在以農為本、安土重遷的時代,外出經商首先要克服死守故里的觀念。徽州人能夠做到「十三十四,往外一丟」,勇於外出經商,並且成為一種風尚,是很不簡單的。這種向外拓展的開放精神,正顯示了徽州文化的特色。當然,徽州人外出經商有地理條件這個因素,由於山多田少而不得不外出謀生。但明代各地因飢荒徭役而外出逃生者極為眾多,這些人沿街乞討者有之,為人幫工者有之,充當奴僕者有之,更多的人則是四處流浪,難以控制,史稱「流民」。

終明之世,流民一直是無法解決的一大社會問題。而徽州人外出則主要是從事商業活動,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是因為,徽州文化崇文重教,教育十分發達,「十戶之村,不廢誦讀」,莫不有學有師。

正是教育的普及為經商准備了必要的條件。無需贅言,目不識丁是難以外出經商的,即使中小商人,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至於那些在全國性市場環境下從事商貿活動、進行大商業資本運作的富商巨賈,更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徽商許多人本來就是儒者,他們以儒家理念來指導其商業活動,賈而好儒,而被稱為儒商。正如戴震所言,徽人「雖為賈者,咸近士風」。

富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在徽商崛起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而徽州宗族也有開放的一面,對徽商的經營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他們籌集資金,為徽商創業提供資本;輸送人力,以建立徽商對行業的壟斷;利用宗法,來強化徽商的商業組織等。徽州宗族成為徽人外出經商的可靠保障和堅強後盾。

歷史記載的徽商

明人謝肇淘說:「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

活躍於明清時代的徽商,足跡幾遍宇內,從偏遠的沙漠到神秘的海島,乃至於海外;其資本雄厚,積累了巨萬財富,藏鏹百萬、千萬;他們掌握著某些行業的壟斷性經營,如鹽業、典當業等;他們擁有各個商幫之首的地位;他們從明中葉興起,至嘉靖、萬曆時達到繁盛,在清代又有一個大的發展,稱雄於全國商界數百年之久。

徽商活動的意義遠遠超出商業本身,對當時的經濟、文化等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影響,促進了社會的變遷。

明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僅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高峰,而且出現了一些新的因素,如全國性市場的形成、新的生產關系萌芽,等等,顯露出從傳統走向近代的曙光,具有時代轉型之意義。在這一時代轉型的潮流中,徽商所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受益者,也是推動者;不只是參與者,更是拓者。即明清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全國性市場的形成及商人集團的興起,二者也是一個互動過程,並非是商品生產發展了,全國性市場形成了,然後才有人集團的興起。當時,徽商經營的范圍甚大,地域極廣,影響至深。

「其貨所不居,其地無所不至,其時無所不騖,其算無所不精,其利無所不專,其權無所不握。」

商業的繁榮也促進了商品生產的發展和全國性市場的形成,在這一方面徽商等商人集團與有力焉,貢獻尤大。徽商乃為這一商品經濟發展大潮的領軍者,而處於時代發展之前列。

徽商是在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而徽商在經濟上的成功反過來又在各方面影響著徽州的文化發展,從而造就了明清時代徽州文化的昌盛。經濟與文化互動,在徽州歷史上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徽商取得的財富成為徽州文化昌盛的物質基礎。徽商對教育科舉、文化藝術、建築園林、公益事業等投入了大量財富;還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徽州培養造就了大批人才,包括一批出類拔萃的文化人才,從而鑄就了徽州文化的輝煌。

明清時代的徽州文化光輝燦爛、萬紫千紅。如徽州教育、新安理學、徽派朴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州版畫、徽州刻書、徽州三雕、徽派建築、徽州園林、新安醫學,以及自然科學、數學、徽劇、徽菜等,幾乎在各個文化領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有的領域臻於極致,後世難以企及。其水平之高、貢獻之大,世所公認,它們既有地方文化之特色,同時也是當時主流文化的一個代表,或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而成為燦爛的中華文化之一瑰寶,具有典型性與普遍性的特點。

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與徽商的成功,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明後期文壇領袖、徽人汪道昆說:「大江以南,新都以文物著。其俗不懦則賈,相代若踐更。要之,良賈何負閎儒!則其躬行彰彰矣。」又說:商農「各得其所,商何負於農?」到清代徽州學者俞正燮亦說:「商賈,民之正業。」他們不僅發出了「商何負於農」的質疑,而且正面肯定了商賈本是民之正業,商與農是平等的,從根本上批駁了商不如農的傳統觀念。

這種文化自覺,顯然是對歷來重農抑商政策的否定,是對當時仍在流行的商為四民之末觀念的批判,是對幾千年來根深蒂固傳統的挑戰。其意義已不限於地域文化范疇,而是發出了時代的先聲。

轉型的負面影響

徽商在近代失去了領袖群倫的地位,而徽州社會的轉型中,亦步履蹣跚。

盡管如此,徽州文化在向近代轉型的進程中仍不乏亮點,值得關注。徽派朴學大師戴震,作為18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其思想顯露出的近代氣息,具有早期啟蒙之意義,已眾所周知。

鴉片戰爭前,俞正燮秉承徽人的剛毅氣質和求實精神,發表了許多離經叛道之論,勇於向傳統觀念宣戰,被稱為中國思想界三賢之一,特別是其維護婦女權益、主張男女平等的諸多闡發,更展現了樸素的人權觀念和平等思想。咸同兵燹後,寄居徽州的學者汪士鐸,對早婚等諸多陋習痛加批判,闡述了早期的人口思想;又對儒家仁政、德政進行批駁,而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

同一時期,徽籍大臣王茂蔭所提出的貨幣理論與財政政策,切中時弊,見解卓越,闡發深刻,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黃賓虹作為近代新安畫派的代表人物,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多有創變,獨樹一幟,成為繼漸江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徽班進京,被公認為京劇發展的源頭之一。

在自然科學方面,徽州數學家汪萊成就斐然,他提出的P進位制的理論,實為現代計算機原理之先河。至於徽人胡適,作為五四時期新文化旗手的地位與作用,無需贅言。其主張固然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反駁和揚棄,然而,從其批判精神來說,卻是與朱熹、戴震這些徽州先賢們一脈相承的。而以上這些在徽州文化轉型中閃光的人物,也無一離不開深厚的徽州文化沃土的孕育。

回顧徽州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交織著人與自然的磨合,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經濟與文化的互動。歷經千錘百煉的磨礪,造就了具有較高素質的徽州人。徽州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宋代以後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徽州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徽州文化又是利用大徽州即本土以外的廣闊舞台而發展起來的。歸根結底,徽州文化是具有較高素質的徽州人所創造的,是高素質的徽州人及時地抓住了時代發展的機遇,充分利用大徽州的廣闊舞台,而創造的光輝燦爛的徽州文化。

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構成了徽學研究的深厚根底。而對徽州文化史的探索,無疑是徽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繼大型學術叢書《徽州文化全書》出版之後,多卷本的《徽州文化史》又付梓問世,不啻為徽學研究之一盛事。

(文章來源:徽州門戶網)

9. 徽州的民俗風情

徽州方言又稱徽語, 是《中國語言地圖集》中新劃分出的一種漢語方言,也有學者傾向於將徽語劃歸到吳語里去。徽州方言是廣義上的吳語,可屬吳語徽嚴片。
它是分布於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南部的舊徽州府(包括今黃山市的屯溪區、休寧縣、黟縣、祁門縣、歙縣、徽州區、黃山區(僅限南部湯口鎮、譚家橋鎮)和績溪縣、以及婺源縣),浙江省西北部的舊嚴州府(包括今淳安、遂安、建德,但不包括乾潭鎮、欽堂鄉、大慈岩鎮吳語區)和江西省北部的舊饒州府(德興縣、浮梁縣)等地的方言。徽語是通行於徽州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寧國(限於南部洪門鄉等地)、東至(限於東南郎木塔一帶)、石台(限於佔大區)等市縣的話。
徽語分類
績歙片徽語(歙縣話、績溪話等)
旌占片徽語(旌德西鄉話、佔大話等)
休黟片徽語(屯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等)
祁婺片徽語(祁門話、婺源話等;以及含浮梁、德興)
嚴州片徽語(浙江省內原嚴州府轄地之徽語,含建德話、淳安話、遂安話等)
徽語特點
徽語保留了古漢語的許多語法規則和發音。其特點是輕柔舒緩、抑揚頓挫。自古以來,由於徽州地處山區,交通不便,各個區縣的人交流有限,發音無法統一。皖南徽語的發音可謂千差萬別。即使是在一個縣內,人們往往都無法用各自的徽語正常溝通。
徽州方言跟吳語方言有一些聯系,而徽州區域內各縣的方言又互有差異。明嘉靖《徽州府志》載:「六邑之語不能相通,非若吳人,其方言大抵相類也。」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這是造成「隔山」土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處於皖、浙、贛三省邊境,各種方言土語易於滲透,尤其是徽商往來的頻繁,給徽州方言的形成帶來了復雜的影響。但畢竟徽州方言是單一體系的方言整體,無論語音、詞彙、語法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共同的特點。語音上,大多數具有尖音;鼻音聲母g,跟k、x為伍,同是標準的舌根音;沒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韻嚴重,如休寧話「貓」讀成「民」;祁門話「貓」讀成「棉」;黟縣話「貓」讀成「命」,這種帶n尾的詞,在性質功能方面類似普通話的兒化詞,所不同的是非捲舌音;徽州方言有入聲,除休寧話外,不分陰入和陽入,入聲近似吳語的喉塞聲,但又不是真喉塞聲。徽州方言有不少獨特的方言詞,但各縣有異,來源不一。一些詞語至今仍沿用古義,如「先」即「先生」義;「種種」為「短而亂的胡須」;「造化」為「幸運」之義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獨特的具有語法作用的語素,其中表示復數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結構上的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領屬關系,如「個」。有些獨特的介(動)詞,義項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義,在句中如何用一目瞭然。表示動作重復,除了在謂語前面加副詞「再」作狀語,有時還在句尾附加「添」來表示,如:「再吃一碗添」。
歷史上的徽州轄屬六縣,徽州方言實際上是指歙縣話、績溪話、休寧話、黟縣話、祁門話、婺源話。至於解放後曾劃歸徽州地區的旌德縣、太平縣、石台縣,其語多屬下江官話,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由於歷史上歙縣長期為州治、郡治,統轄休寧、績溪等地,所謂徽州方言當以歙縣話為代表。可是抗日戰爭時期,沿海及外地人紛紛遷入屯溪,於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稱。解放後屯溪又長期為地區所在地,一定程度上屯溪話亦可是徽州方言的代表。 儺戲(拼音:nuó xì),也稱為儺舞,是我國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傳統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朴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在《論語》、《古今事類全書》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籍中均有記載。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州是儺文化非常豐富的地區之一,漢代就開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稱,尤以婺源儺舞、祁門儺舞最為著名。
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歷史悠久,節目眾多,風格獨特,是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史研究的活化石,深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所注目。儺舞在婺源段莘鄉慶源村、秋口鄉長徑村和李坑村一帶頗為盛行。
儺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種,一般為木雕,臉譜生動,忠奸賢愚、喜怒哀樂都是表現的主題。儺舞的傳統節目有《開天闢地》、《劉海戲金蟾》、《雙猴捉虱》、《後羿射日》、《張飛祭槍》、《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數十個,舞蹈動作粗獷而朴實。婺源儺舞節目有一百多個、儺面兩百多個。現存秋口鎮長徑村驅儺神班有演員19人,面具三十餘個,其中有4個原始木雕面具,可演節目24個。表演非常古樸、粗獷、誇張、簡練。如《開天闢地》,舞者頭掛盤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現出開創乾坤的盤古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判官醉灑》表現判官與小鬼嬉耍鬥酒的酩酊醉態,人物性格鮮明,饒有生活情趣。《舞花》則是一組大型舞劇,表現秦二世胡亥篡奪皇位的歷史故事,氣勢磅礴。 明末清初之際,在徽州區域的畫家群和當時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畫家,善用筆墨,貌寫家山,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心靈的逸氣,畫論上提倡畫家的人品和氣節因素,繪畫風格趨於枯淡幽冷,具有鮮明的士人逸品格調,在十七世紀的中國畫壇獨放異彩。因為這群畫家的地緣關系、人生信念與畫風都具有同一性質,所以時人稱他們為「新安畫派」。

新安畫派成員眾多,力量雄厚。畫藝可觀者近80人,其中卓然自成一家者約有20人,分為四個層面:先驅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畫派領袖僧漸江;鼎盛期主要成員方式玉、王瘭素、吳山濤、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吳龍、順田生、程正揆、鄭旼、汪之瑞、孫逸、查士標、汪洪度、雪庄;現代後繼者黃賓虹。 是明代中葉興起於徽州的一個版畫流派。徽派版畫源於刻書,起於南宋,盛於明中葉,至清初漸衰微。明萬曆年間徽州版畫最盛,萬曆至清順治年間為徽派版畫鼎盛時期。它由興起、鼎盛、創新、傳播,逐漸形成完整的徽派版畫體系。
上世紀3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是「新徽派版畫」誕生、發展的准備期。這批領軍人物當屬賴少其、鄭震、師松齡先生,到80年代中期以後,安徽新徽派版畫的創作進入到多元期,一批年輕的版畫家脫穎而出,其中以張國琳為代表的新一代版畫家沿著老一輩版畫家開創的「新徽派」的道路勇往直前。 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因農歷十二月稱「臘月」,故名。「臘八」一過,春節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清掃屋宇灰塵。當天要吃臘八粥,臘八過後,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做米餜,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要人家將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民謠曰:「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戶戶祭灶,供送「九田東廚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稱「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這一天,家家堂前掛祖宗畫,畫上記載歷代祖先名諱,或繪制祖先遺像。設燭台香案,置貢品,接祖宗來家過年。從這天起,家家戶戶清洗傢具,拆洗被褥,掃除塵埃,乾乾凈凈迎接新年。
二月二:農歷二月二是土地爺的生日,古徽州稱為「龍抬頭」。大約是因進入仲夏時節,雨水漸多,可以聽到雷聲了,所以有這種說法。在農村,這一天農民忌下地,婦女忌拿針線清閑過一天。績溪縣的規矩,這一天還有包紮一升糯米一個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為百花生日,故又稱「花朝節」,這一天,文人陳設百花,舉行文昌會,比賽詩文。
重陽廟會:績溪近郊的臨溪鎮傳統廟會。前後舉辦3天,農歷九月初九日為正日。四鄉八鎮的善男信女成群結隊趕來朝拜周王菩薩,搭台唱戲,從日落到日出,通宵達旦,煞是熱鬧。建國後,廟會成為地道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的交易會。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磚工建房上門枋時,要宰殺公雞,將雞血淋門口,叫做「祭門神」,並口念祭詞「雞血淋到東,恭賀東家添兒孫;雞血淋到西,恭賀東家多添丁。」眾人互相呼應,以求吉利。木工供奉「魯班師傅」,最忌諱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為坐冷板凳,即無生意可做。商店家設「財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帥」,以求生意興隆、賺錢發財等等。
接財神:徽州以農歷五月五為財神日,工商業者多在這天接財神。
開張禮:徽州新店開張這天,要在店門口披紅結綵,掛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還奏樂,以示慶祝。 徽州婚嫁:舊時,徽州婚嫁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說媒者一般為年長女性,稱「媒婆」。行聘俗稱「送擔」,女方接禮後當天回禮,婚事即定。定親後,由男方選定結緍日期通知女方,稱「請期」。請期後搬行嫁。迎親當天,由姑媽或舅媽用兩根絲線把新娘額頭的汗毛絞去,謂之「開臉」,亦稱「拉麵」。接著便是迎親、拜堂、鬧洞房。婚後第三天,新郞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謂之「回門」。此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納妾、搶親、入贅、沖喜、靈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20世紀50年代後,父母包辦婚姻逐漸被自由戀愛代替,婚事簡辦。80年代後,有採取旅遊結緍和集體婚禮形式的 。
上九廟會:農歷正月初九日為唐朝忠烈張巡和許遠殉難日,徽州區岩寺鎮每年於此日舉行廟會紀念,俗稱「上九會」。會期三天,初八日開始,初十日結束。廟會期間,舉行游神、祭神活動,搭台唱戲,各地商販亦前來趕會,擺設攤點,各種農副土特產品和農具、日用百貨應有盡有。現「上九會」已失去原來紀念張巡、許遠的意義,取消了游神活動,成為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會。
拋綉球:黟縣西遞村舉辦的一項民俗旅遊活動。該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 ,在臨街的一面,懸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的「綉樓」。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給夫人、小姐們歇涼觀景用的。如今人們把它作為拋綵球的綉樓,則別有一番情趣 。
目蓮戲: 徽州一古老劇種,流傳於黃山市各地及鄰縣,尤其盛行於祁門、石台一帶。該戲劇本<目蓮救母勸善戲文>,為明代祁門人鄭之珍編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寫傅相之妻劉青提,褻瀆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救母心切,遍歷地獄十殿,終於母子團圓。舊時每逢夏歷閏月之年,徽州民間多演此戲,以求驅邪避災。 抬閣是流行於休寧、屯溪的一種民間游藝,又稱「抬角」。抬閣共分上、中、下三層,將俊俏兒童裝扮成一出出戲劇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層抬閣上,底盤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漢抬著。抬閣的四周用紙紮成龍、鳳、鶴、祥雲、水花等彩燈,巡遊時彩燈內點燃蠟燭,映照著服裝鮮艷的兒童,遠遠望去,酷似天仙下凡。
疊羅漢:流行於歙縣葉村的一種民間游藝。表演時演員下穿紅彩褲,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繪有臉譜。演員均為男性,表演渾朴粗獷。演出前要舉行祭台儀式,焚紙燒香、羅漢掃堂,然後眾演員相繼登台或在廣場上表演。演員不說不唱,在大鼓敲擊的簡單節奏下,分別表演童子拜觀音、斜角旗、仙人橋、石猴出山、六柱牌坊、涼心水閣、水簾洞、劉海戲金蟾等造型 。
仗鼓舞:流行於休寧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陽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又名「得勝鼓」。傳說是為了紀念唐代大將張巡、許遠抗擊安祿崇山叛軍得勝,而擊鼓歡慶。此舞由數十人表演,擊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緊身,十字披紅,頸挎仗鼓(扁圓形皮鼓),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鈴,隨著行進步伐擊發出清脆的響聲。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纛,上書「得勝鼓」三字,後隨一隊蜈蚣旗幡 。
跳鍾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流行於徽州區岩寺鎮、歙縣朱家村一帶。據說明萬曆年間就有此習俗。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嬉鍾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鍾馗,在村中巡遊嬉耍。歙縣鄭村鎮的堨田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這項活動,煞是熱鬧。

10. 徽州的歷史發展淵源是怎樣的

據出土文物和遺址考證,早在6000年前,績溪徽嶺就有人類活動。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商周時期,古徽州這塊土地上的土著先民已相當活躍,古徽州早期文化與周邊文化發展基本同步。

據我國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之後,把中國東部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和雍等九州,古徽州劃歸揚州之域。

古徽州春秋時期屬於吳國,吳國滅亡後屬於越國,戰國時屬於楚國。因處吳楚之間,故有「吳楚分源」和「吳頭楚尾」之稱。婺源縣北浙源鄉浙嶺脊上,至今仍有「吳楚分源」石碑。

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秦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沿用春秋時秦、晉、楚等國的「郡縣制」,即以郡統縣的地方行政機構,推行於全國,分全國為36郡,每郡下設若干縣。始置黟、歙兩縣,先屬會稽郡,後屬鄣郡。

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21年,黟、歙兩縣先後屬荊國、吳國、江都國;公元前19年,在黟縣建廣德國,3年後即廢。

208年,吳國時劃歙縣東鄉為始新縣,南鄉為新定縣,西鄉為黎陽縣和休陽縣,加黟、歙兩縣共6個縣,建新都郡,治所始新縣,始新縣今浙江省淳安。此時為本地區設郡的開始。

258年,休陽縣改為海陽縣。280年,新都郡首次改名為新安郡。因此,新安文化由此起始,後有新安各學派之名。

據《讀史方輿紀要》,祁門縣西鄉有新安山,「奇秀甲於群山,為郡之勝」,「相傳郡名新安以此」。仍轄6個縣,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改為「海寧縣」。

464年,黎陽縣並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5個縣。522年,劃吳郡壽昌縣歸新安郡。553年,新安郡改為新寧郡,轄海寧、黟、歙、黎陽四縣,治所海陽,歸揚州管轄。

589年,又復設新安郡,廢黟、歙兩縣入海寧縣,劃歸婺州管轄。後來復黟、歙兩縣,置歙州,州治黟縣。再後來,改海寧縣為休寧縣。607年,改歙州再復新安郡,領休寧、黟、歙3個縣,郡治休寧縣。

621年,又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740年,劃休寧縣西鄉和樂平縣懷金鄉建婺源縣,屬歙州。759年,置浙江西道觀察使,歙州歸其管轄。

766年,劃歙、休寧兩縣設歸德縣,劃黟縣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部設祁門縣,劃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隸宣歙池觀察使。

770年,廢歸德縣地復歸歙、休寧兩縣,歙州領黟、歙、祁門、休寧、婺源、績溪6個縣,始有「一州六縣」建置。

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州治歙縣。何以名為「徽」,據《徽州府志》記載:一是以績溪縣有徽嶺、徽山而名;二是「取績溪之大徽村為名」;三是以孔傳「徽,美也」,故以為名,以徽贊歙州之美。從此有了「徽州」之名及其所轄6個縣建置,開徽州文化新局面。

1277年,改徽州為徽州路,隸江浙行中書省建康道。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至1364年,改興安府為徽州府,轄6個縣不變。從此,徽州即為「一府六縣」。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仍為徽州「一府六縣」,治所歙縣,歷經明代和整個清代,直至1912年廢府留縣,徽州「一府六縣」的建置長達540多年而未變。

自秦設黟、歙兩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自晉太康置新安郡,迄今近1800年。這是「徽州」的歷史淵源。

閱讀全文

與徽州文化有什麼傳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