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蕭山的傳統文化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會稽郡,蕭山屬會稽郡地。
西漢初至元始二年(公元2年)間,始建縣,名余暨,屬會稽郡。 「余」為越語,越人稱鹽為 「余」,因當時蕭山產鹽,又臨暨浦,所以稱「余 暨」。
孫權黃武年間(公元222--229年),改名永興,屬會稽郡。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永興為蕭山,以蕭然山為名,沿用至今。作為山名的蕭山,早在《漢書·地理志》余暨縣名之下已有記載,其來歷是當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戰敗,率剩下兵卒停留於此,四顧蕭然,故稱此山為蕭然山,亦名蕭山。自唐改稱蕭山以來,除清咸豐十一年(1867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軍佔領蕭山期間,為避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之諱,改為「莦珊」外,均稱蕭山縣。
1949年5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山,為省直屬縣。
1949年6月底,劃歸紹興專區。
1952年起,復為省直屬縣。
1957年劃歸寧波專區。
1959年改屬杭州市。
1987年11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蕭山縣,設立蕭山市(縣級)。1988年1月1日,蕭山縣改稱蕭山市,仍屬杭州市。
1996年5月8日,原屬蕭山市的西興鎮劃入杭州市區,由西湖區託管;是年12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以西興、長河、浦沿三鎮為基礎成立杭州市濱江區。
2001年3月25日,蕭山舉行撤市設區掛牌儀式,杭州市蕭山區正式成立。
蕭山地處錢塘江以南,東接紹興縣。全區總面積1420.22平方公里,2009年末總戶籍人口120.99萬,其中非農業人口440946人。轄有11個街道、17個鎮:城廂街道、北干街道、蜀山街道、新塘街道、靖江街道、南陽街道、河庄街道、義蓬街道、新灣街道、臨江街道、前進街道;臨浦鎮、義橋鎮、戴村鎮、河上鎮、樓塔鎮、浦陽鎮、進化鎮、瓜瀝鎮、衙前鎮、坎山鎮、黨山鎮、黨灣鎮、益農鎮、新街鎮、寧圍鎮、所前鎮、聞堰鎮。 區委、區政府駐地北干街道金城路685號。
蕭山地形類型多樣,以平原為主。位於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南緣,年平均所溫16.1℃,降水量1402.5毫米,常年無霜期248天。
說到蕭山,不得不提到蕭山蘿卜干!一道蘿卜干炒臘肉是多麼的美味啊!蕭山蘿卜干產於浙江省蕭山市,以該市「一刀種」蘿卜為原料,以其長度與菜刀相近,加工時一刀可分兩半而得名。具有色澤黃亮、條形均勻、咸甜適宜、脆嫩鬆口的特色,為早餐佐食之佳品。據《中國土特產大全》記載:蕭山蘿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開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餚」。主要產地分布在蕭山市的坎山、赭山、新灣、義蓬、瓜瀝、城北等鄉鎮。
蘿卜干為圓柱形,直徑4~5厘米, 重約150克,外皮較厚色白,含水量少。加工方法亦採用風脫水法,刀切成條,每條帶有邊皮,然後攤曬,每日翻動多次,晚間苫蓋以防霧浸雨淋。曬2~3日,手感柔軟,即可腌制。將蘿卜條置容器中,放鹽拌勻,用力揉搓,至鹽烊為止。分批進缸,逐層踏實,兩日後出缸,勻薄攤曬,勤加翻動。三四日後再加適量鹽分拌勻,分層裝壇,逐層壓實,加蓋面鹽,封口。一般經一周左右製成。成品無須根、斑點、青頭、壞條,經年不壞,香味不散。該品已有800餘年生產歷史。
當然還有蕭山的標志,天下第一奇觀——錢江潮!雄偉壯觀的錢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響外,還跟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有關。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象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進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上升,灘高水淺,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於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後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後浪追上,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後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一浪高一浪涌潮。世界上有這樣景觀的有兩處,另一處在亞馬孫流域森林之中,雖然規模比錢江潮大,但因為地處偏僻,很少有人問津,人文氣息不及錢江潮。所以說這是真正的奇觀啊!農歷8月18日觀潮節,歡迎大家來觀潮!說到錢江潮水還有神話傳說呢,傳說有很多種,比較有名的有:
傳說春秋時,越國先被吳國打敗,勾踐夫婦前往吳國,作了人質,受盡凌辱和折磨。後來勾踐獲釋返回越國,立志卧薪嘗膽,報仇雪恥。吳國大夫伍子胥屢諫吳王要警惕越王勾踐的復興,但自大的吳王不聽,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賜劍要他自殺。伍子胥臨死時留下遺言,要人把他的眼睛掛在國都南門上,以觀越國滅吳。吳王聽了這個惡毒的詛咒後大怒,於是將伍子胥的屍體用鴟夷草包裹起來投入錢塘江中。傳說伍子胥死後成了潮神,每當他發怒時,就乘著素車白馬,在錢塘江中奔騰吼叫。從此,錢塘江潮水大發,波濤翻滾,怒浪洶涌,傳說這是伍子胥忠魂所致。
故事眾多,不在羅列!
說到蕭山還有一個特產就是蕭山花邊及中國的十字綉!蕭山花邊又名萬縷絲、萬里斯,於二十世紀初由義大利威尼斯傳入蕭山坎山鎮。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創新,由原來的花樣單調發展為如今的品類繁多,有床罩、台毯、窗簾、沙發套、座墊、胸花、綉衫等2000多種,構圖新穎,色調素雅,工針多樣,技藝精湛,其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與地區。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巨幅萬縷絲花邊窗簾、寧夏廳的花邊窗簾和杭州機場貴賓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蕭山花邊的代表傑作。現在純手工製作的花邊是極其珍貴的藝術品哦!
還有一個是蕭山霉乾菜是益農鎮的傳統特產。益農鎮(原夾灶鄉)原屬紹興縣,故歷來以「紹興霉乾菜」為名。此產品由大葉芥加工而成,香氣濃郁,味美質嫩,久貯不變,是一種常年食用的大眾化食品。「乾菜燜肉」為民間傳統風味的名菜。歷來主銷紹興、寧波、杭州,近年已遠銷江西、湖南等地,外銷量1000噸左右。
楊梅是浙江特產。蕭山、慈溪、餘姚、蘭溪等地都是楊梅產地,其中以蕭山杜家一帶所產楊梅最負盛名。這種楊梅顆粒大,每500克28個到30個。核小,肉柱圓,味鮮甜。一般在夏至後5天左右成熟。蕭山楊梅栽培歷史悠久,已有早色、遲色、白楊梅、草梅等四十餘種品種。楊梅具有果大核小、汁多味甜的特點。所以可以說,世界上哪裡楊梅最好?回答當然是蕭山!
還有三黃雞!蕭山雞的起源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宮中飼養的斗雞傳入民間而來,故又稱「越雞」;而因其喙黃、羽黃、腳黃,故又名「三黃雞」。此雞個體肥大,肉質白嫩,味鮮美,前期生長快,抗病力、覓食力和適應性強,是全國八大優良雞種之一。主要產地在瓜瀝、義蓬、城北等地。味道那是不用說啊,那個鮮美啊,與一般的雞相比簡直天壤之別啊!
南宋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公元1276年,南宋的覆滅導致南宋官窯窯場一起被摧毀,官窯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後的陪葬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陶瓷專家葉國珍教授為了不使以南宋官窯代表的中國青瓷成為「絕唱」,1968年開始他對南宋官窯遺址(杭州烏龜山南宋瓷窯遺址)進行了全方面考察,在漫長的試驗過程中,前後經過兩千多次的配方調整,一百多次夜以繼日地試驗,終於在1978年成功恢復了南宋官窯瓷,揭開了南宋官窯製作工藝神秘的面紗。
錢江啤酒廠生產的錢江啤酒,選用地產優良原料,配以石英礦泉水,採用國內道創的露天卧式大罐釀制和西德進口整套流水設備灌裝。酒色淡黃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錢江啤酒"和"錢江清泉啤酒",先後榮獲部優和省優產品稱號,"中華啤酒"已遠銷美國。
蒓菜原產我國長江以南地區,以湘湖、西湖、太湖所產最為著名。但無論蒓菜質量、栽培時間和歷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蒓菜。南宋《會稽志》載:"蕭山湘湖之蒓特珍"。杭州烹調"西湖蒓菜湯"成名之後,其所用蒓菜亦多產自湘湖。把蒓菜製成罐頭銷運國外也始自蕭山。
浙江龍井茶,堪與傳統名茶"西湖龍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譜中的後起之秀。蕭山是浙江龍井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 浙江龍井茶在我市的社會價值要超過它的經濟價值。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或喜慶宴會後,如能飲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可以增添親切熱烈的氣氛!
壓軸介紹的是蕭山母親湖——湘湖!
湘湖的由來:
湘湖被譽為西湖的「姊妹湖」,也是幾百年來蕭山人慾圓未圓的一個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湘湖保護與開發被區委、區政府列為民生工程、實事工程,蕭山人正著手圓這個夢。未來的湘湖將與西湖隔江相望,一南一北,共唱「西湘記」,也將為蕭山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今天,我們回顧湘湖的歷史,她如一個默默呵護的母親,見證著蕭山的發展。
滄海巨變:
湘湖,位於錢塘江南岸、蕭山城區西南,跨湖橋遺址的獨木舟證實湘湖已有8000年以上的歷史。期間,在自然作用和人為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湘湖或為滄海,或為湖沼,或為田地,歷經滄海巨變。
遠古時期,湘湖地域曾是東海海灣的一部分。氣候冷暖交替,冰川、海潮作用頻繁,湘湖成為一個海陸交替的地帶。
約8000年前,海退成為陸地,曾有華夏先民在這個自然的「湖泊」邊繁衍生息。約6000——7000年前,海侵再次襲來,這里又一次淪為一片淺海。之後,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湘湖地區南北兩條山脈間,成為錢塘江的通道。
越國軍港:
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湘湖一帶是吳越爭霸的軍事重地。湘湖、白馬湖正是越國的軍港——固陵港。越國水師在此駐守,越王勾踐的多次水上軍事行動,都從這里出發。湘湖成為吳越交鋒的重要戰場,留下了「饋魚退敵」、「卧薪嘗膽」等歷史故事。國內最早的方誌——《越絕書》曾記載:「會稽山上城者(今越王城山),勾踐與吳戰,大敗,棲其中。因以下為目(木)魚池,其利不租。」勾踐對孔子學生子貢講述了自己「上棲會稽山,下守溟海,唯魚鱉是見」的情景。《越絕書》將會稽山下四周環水、中間無水(鏤空)的地域,形象地稱作「木魚池」,勾踐把會稽山下廣大無垠的水域,叫做「溟海」,這是對湘湖水域的最早記載。
築堤成湖
蕭山地處水鄉澤國,地勢低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洪澇、乾旱災情頻發。北宋熙寧(1068——1077)年間,不少人奏請要廢田復湖,均未成。政和二年(1112年),時年六十歲的楊時補蕭山縣令,召集村中閱歷豐厚的老人開會,並親自勘察,「視山可依,度地可圩,以山為界,築土為塘」,築南、北兩堤,廢田37002畝,蓄水成湖。湖周圍80餘里,長約19里,寬1——6里,東北窄、西南寬,形似葫蘆,「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故名湘湖。
此後,湘湖作為一個人工湖泊,蓄洪防旱,灌溉周邊九鄉146868畝農田。每畝田納原糧七合五勺,稱「均包湖米」。「萬頃湘湖民稼穡」,湘湖成為蕭山人民的「母親湖」。
湘湖成河:
隨著歷史的發展,湘湖在長年累月的泥沙淤積和人為蠶食下,水面逐漸減少。客觀上,自明代開通磧堰山,建造麻溪、三江閘後,依賴湘湖灌溉的農田,已不足原來的一半,為開墾淤積荒地提供了可能。根據1927年的湘湖規劃,上湘湖定山、壓烏山一帶收歸國有,國立第三中山大學農學院(後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場、湘湖農場)、湘湖師范學校等都在此建房,開墾種植。截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先後墾地約7000畝。至解放前夕,湘湖水面僅存10000畝,已不足成湖初期的三分之一。
湘湖歷經滄桑為百姓,是蕭山人民的母親湖。湘湖秀麗山水和8000年古文明,是蕭山人民的驕傲。湘湖的保護與開發,是為了改善蕭山生態環境,為蕭山創造更多的發展機遇。
⑵ 蕭山哪裡好玩的景點
蕭山一日游最佳景點如下:
1、湘湖風景區:
風光秀麗,被譽為西湖的「姐妹湖」,可能大多數人來杭州都奔著西湖去,對於湘湖了解很少。湘湖是一處集游覽、觀光、會務、休閑、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區。
湘湖的湖面大致是個葫蘆形,周圍有了不少仿古建築,古香古色,主要景點集中在湖的北部。景區分為跨湖橋景區、下孫文化區、杭州極地海洋公園等幾個區域,在湖邊漫步十分愜意。整個湘湖景區較大,可以試試乘船游覽,騎自行車環湖也是不錯的選擇。
⑶ 有關蕭山的風土人情,民間藝術,文化遺跡,民俗民風(可復制)
蕭山,古稱余暨、永興。
人傑地靈
蕭山公元2年始建縣,始稱余暨,唐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現名,一直沿用至今。人傑地靈,源遠流長的湘湖,成名早於西湖,傍水依山,襟江帶湖,以風景秀麗而著稱。毗鄰湘湖的越王城山,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千古流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西施、唐代大詩人賀知章、民族英雄葛雲飛、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著名畫家任伯年、近代政治家湯壽潛等歷史名人的文韜武略,為蕭山留下了光耀千古的華章!
秉承歷史文脈,蕭山人形成了獨有的創業文化,造就了「奔競不息、勇立潮頭」的「蕭山精神」。從當年的「圍墾精神」,到「歷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的「四千精神」、「搶上頭班車、搶抓潮頭魚、搶開逆風船、搶進快車道」的「四搶精神」、「敢與強的比、敢同勇的爭、敢向高的攀、敢跟快的賽」的「四敢精神」,蕭山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盡管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都具有「奔競不息、勇立潮頭」的本質內涵。如今,蕭山人民與時俱進地豐富發展蕭山精神,演變為融入大杭州、建設新蕭山、引領新發展的生動實踐,正成為推進建設富裕和諧現代化蕭山的強大動力。這就是真正的蕭山。
風俗特產
蕭山蘿卜干
說到蕭山,不得不提到蕭山蘿卜干!一道蘿卜干炒臘肉是多麼的美味啊!蕭山蘿卜干產於浙江省蕭山市,以該市「一刀種」蘿卜為原料,以其長度與菜刀相近,加工時一刀可分兩半而得名。具有色澤黃亮、條形均勻、咸甜適宜、脆嫩鬆口的特色,為早餐佐食之佳品。據《中國土特產大全》記載:蕭山蘿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開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餚」。主要產地分布在蕭山市的坎山、赭山、新灣、義蓬、瓜瀝、城北等鄉鎮。
蘿卜干為圓柱形,直徑4~5厘米, 重約150克,外皮較厚色白,含水量少。加工方法亦採用風脫水法,刀切成條,每條帶有邊皮,然後攤曬,每日翻動多次,晚間苫蓋以防霧浸雨淋。曬2~3日,手感柔軟,即可腌制。將蘿卜條置容器中,放鹽拌勻,用力揉搓,至鹽烊為止。分批進缸,逐層踏實,兩日後出缸,勻薄攤曬,勤加翻動。三四日後再加適量鹽分拌勻,分層裝壇,逐層壓實,加蓋面鹽,封口。一般經一周左右製成。成品無須根、斑點、青頭、壞條,經年不壞,香味不散。該品已有800餘年生產歷史。
蕭山花邊
說到蕭山還有一個特產就是蕭山花邊及中國的十字綉!蕭山花邊又名萬縷絲、萬里斯,於二十世紀初由義大利威尼斯傳入蕭山坎山鎮。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創新,由原來的花樣單調發展為如今的品類繁多,有床罩、台毯、窗簾、沙發套、座墊、胸花、綉衫等2000多種,構圖新穎,色調素雅,工針多樣,技藝精湛,其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與地區。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的巨幅萬縷絲花邊窗簾、寧夏廳的花邊窗簾和杭州機場貴賓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蕭山花邊的代表傑作。現在純手工製作的花邊是極其珍貴的藝術品哦!
蕭山霉乾菜
還有一個是蕭山霉乾菜是益農鎮的傳統特產。益農鎮(原夾灶鄉)原屬紹興縣,故歷來以「紹興霉乾菜」為名。此產品由大葉芥加工而成,香氣濃郁,味美質嫩,久貯不變,是一種常年食用的大眾化食品。「乾菜燜肉」為民間傳統風味的名菜。
蕭山楊梅
楊梅是浙江特產。蕭山、慈溪、餘姚、蘭溪等地都是楊梅產地,其中以蕭山杜家一帶所產楊梅最負盛名。這種楊梅顆粒大,每500克28個到30個。核小,肉柱圓,味鮮甜。一般在夏至後5天左右成熟。蕭山楊梅栽培歷史悠久,已有早色、遲色、白楊梅、草梅等四十餘種品種。楊梅具有果大核小、汁多味甜的特點。所以可以說,世界上哪裡楊梅最好?回答當然是蕭山!
三黃雞
蕭山雞的起源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宮中飼養的斗雞傳入民間而來,故又稱「越雞」;而因其喙黃、羽黃、腳黃,故又名「三黃雞」。此雞個體肥大,肉質白嫩,味鮮美,前期生長快,抗病力、覓食力和適應性強,是全國八大優良雞種之一。主要產地在瓜瀝、義蓬、城北等地。
南宋官窯瓷
南宋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公元1276年,南宋的覆滅導致南宋官窯窯場一起被摧毀,官窯器自然成了南宋王朝最後的陪葬品,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陶瓷專家葉國珍教授為了不使以南宋官窯代表的中國青瓷成為「絕唱」,1968年開始他對南宋官窯遺址(杭州烏龜山南宋瓷窯遺址)進行了全方面考察,在漫長的試驗過程中,前後經過兩千多次的配方調整,一百多次夜以繼日地試驗,終於在1978年成功恢復了南宋官窯瓷,揭開了南宋官窯製作工藝神秘的面紗。
錢江啤酒
錢江啤酒廠生產的錢江啤酒,選用地產優良原料,配以石英礦泉水,採用國內道創的露天卧式大罐釀制和西德進口整套流水設備灌裝。酒色淡黃清亮,酒味清醇爽口,"錢江啤酒"和"錢江清泉啤酒",先後榮獲部優和省優產品稱號,"中華啤酒"已遠銷美國。
蒓菜罐頭
蒓菜原產中國長江以南地區,以湘湖、西湖、太湖所產最為著名。但無論蒓菜質量、栽培時間和歷史上的知名度,都首推湘湖蒓菜。南宋《會稽志》載:"蕭山湘湖之蒓特珍"。杭州烹調"西湖蒓菜湯"成名之後,其所用蒓菜亦多產自湘湖。把蒓菜製成罐頭銷運國外也始自蕭山。
浙江龍井茶
浙江龍井茶,堪與傳統名茶"西湖龍井"相媲美,是浙江名茶譜中的後起之秀。蕭山是浙江龍井茶的發源地和主產區。浙江龍井茶在我市的社會價值要超過它的經濟價值。在招待親朋好友時或喜慶宴會後,如能飲上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龍井茶,可以增添親切熱烈的氣氛!
蕭山風俗
蕭山古屬紹興,故很多風俗習慣和紹興相同,蕭山又屬吳越文化區,所以在江南這一帶很多風俗習慣都大同小異,風俗習慣眾多,而且很多風俗流於農村,難以枚舉,這里介紹部分蕭山的風俗習慣。
臨浦小馬燈
臨浦鎮橫一村的龍馬燈表演起源於1945年春節,延續至今。在該村,村民們幾乎人人都參與龍馬燈表演。如今,在蕭山舉辦的各種大型文藝活動中,這支業余龍馬燈表演隊頻頻亮相,如在今年元宵節活動以及剛剛結束的黨山廟會上,都有他們的精彩表演。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說,一個村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十分難得。燒蝗蟲
在歷代《蕭山縣志》中,凡元宵節,幾乎都是張燈結綵的風俗記載。其實在北部沙地,元宵節從來沒有張燈的習俗;其獨特的節日事像是燒蝗蟲、接紫姑、吃油菜蕻炒年糕。這里談談燒蝗蟲。
所謂燒蝗蟲,是在正月十四的夜裡,燒塘邊的蘆葦,燒埂上的茅草,或者以自家的絡麻稈、稻草等扎一個火把,在田野上邊跑邊燒,又大聲高呼:「嘩啦嗬――!嘩啦嗬――!嘩啦嗬嗬嗬嗬嗬――!」如此興高采烈地放火燒草,據說為的是燒死蟲卵,以兆豐年,故叫燒蝗蟲。
燒蝗蟲者多為小男孩、小夥子,年紀稍大一些的如三四十歲的男人就比較少。沒有人組織,沒有人動員,至多是興奮不已的孩子們在白天相互攛掇、慫恿而已,而到得天色將暗未暗之際,廣袤的沙地平原上,已有星星點點的火把、火堆亮了起來,「嘩啦嗬嗬嗬」的吼聲漸漸響起,隨之火點越來越多,叫聲越來越響。轉眼間,遍野已是流動的火把。燒蝗蟲的柴薪,主要是塘埂邊那些殘剩的蘆葦、茅草。誰要是出門較晚,輪不到燒殘蘆剩茅,那就破費一點自家的柴草。有的小孩為了讓火把耐燃一些,則束縛兩三把竹梢,甚至澆以煤油柴油,這樣便可以高舉火把,在麥地上盡情地呼喊奔跑。
沙地多年燒蝗蟲的活動中,不曾聽說有人家因此而失火的。或許正因為沙地人家多草舍,即使小孩,燒蝗蟲反而更注意火患了。偶或聽到有人在罵罵咧咧,那隻不過是頑皮的孩子燒了他的稻草堆或捧走了他的幾捆絡麻稈而已,但這在燒蝗蟲似乎是應該的,沒有人會同情他的罵。
燒蝗蟲之得以成為節令風俗,與沙地歷史上蝗災頻仍分不開。有史記載的1929年蕭山特大蝗災,也發生在沙地。蝗蟲,形似大頭蚱蜢,後肢發達,善於跳躍和飛行。它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堅硬的口器能將整株棉花、玉米吃得只剩一根光桿兒。它們又具有群棲的習性,且繁殖力極強,乾旱季節,蔓延特別迅速,常常是黑壓壓一片鋪天蓋地飛行,所到之處,大片農作物遭受毀滅。以前沒有農葯治蟲,唯一的辦法是用人工捕捉。而蝗蟲是以短而彎曲的產卵管鑿土產卵的,卵又是成塊產在莊稼的根部,大家除掉卵巢的辦法主要就是用火燒。元宵節,春節活動至此而盡,春耕生產即將開始。將燒蝗蟲列為元宵節的一項內容,自然寓有不忘蝗災、以農為本的用意。
舊縣志皆雲:「東土之民多敦樸而或失之鄙瑣,西土之民多褥禮而或失之虛文。」作為蕭山東土的沙地,燒蝗蟲或因鄙瑣而為志書撰述者所不屑,其實,它充分透露著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敦樸」;相比之下,西土的燈籠倒真有點失之「虛文」了。沙地船
沙地平原,河流如網,以往的交通運輸也就主要依靠船隻。
數百年中,沙地的船隻種類較多,並有許許多多的稱呼。以河道論,有內河船、外江船;以載重論,有小船、大船,六噸船、十噸船等;以船篷論,有烏篷船、白蓬船、滿篷船、單篷船、袒口船等;以動力輪,有劃船、搖櫓船、牛拖船、別竿船、風篷船、掛槳船、輪拖等。而同是「搖櫓船」,又因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埠船、航船、快班船、罱泥船、換灰船、鷺鶿船、上墳船等。這里,選擇較有特色的幾種船隻介紹如下。
牛拖船
上世紀50年代前,沙地河浜眾多,但兩岸都是粉一樣的沙性土壤,遇雨便泥沙俱流,河灣淤淺,一遇晴天,稍大的船隻便不能通行。於是牛拖船成了最普遍的水運方式。
牛拖船是以一頭水牛拖拉幾只小船(一般為6隻)的一個船組。一人坐在前面的船頭上,持鞭指揮水牛;另有一人手持撐篙,在後面的船上來回走動,隨時矯正船組,以免擱淺。牛拖船的船隻,式樣統一,大致是一丈長、五尺寬,船身較淺,船面平直,宛如一般的船隻斬去了頭尾,只剩中間一個艙節。這很像過去紹興一些渡口所設的揉渡船,因無專門擺渡者,行人登船後,需自己扯拉懸於兩岸的繩索過渡,為求平穩而不傾覆,船身幾乎都是方形的。牛拖船做成這種形狀,目的相同。因為船體小,吃水淺,載重量不大,牛拖船運輸的主要是農具、糧食、壇裝鹹菜,以及雜七雜八的生活用品,總之是些較為輕泛的貨物。這種船,只能成串相連,用牛拖拉,單只是不能長里程撐行、劃駛的,因此也是牛拖船的專用船隻。
水牛拖著這串船必然費力,它的腳必須踩著河底才用得上力,所以在河道普遍疏深、拓寬了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牛拖船一般在牛背露水的近岸一帶行走。由於水牛能短距離游泳,遇到十字河口等較深的河段,牛拖船也可以安然而過。船到終點後,船主的第一要務是卸去牛軛,牽牛上船,並喂以油餅、玉米等精飼料;如是冬天,還要在飼料中攙些燒酒,以祛寒暖身。隨著沙地河道的疏浚和輪拖的出現,牛拖船逐漸稀少。到70年代中期,就徹底消失了。
別竿船
別竿船,是牛拖船時代另一種較為普遍的行船辦法。不用櫓,不用槳,也不用纖,而用一支撐竿「別」。其方法是將「撐竿老頭」插在船尾上,人在岸上握住撐竿梢頭推行,船即前進。別竿,都是盡可能的長,而下部又不是很粗的毛竹。因為別竿行船的需要,沙地船的船尾與別處不同。造船的時候,都特意將船尾延長一尺余,形成一個中空的倒三角,倒三角的兩側釘以厚板,撐竿就從三角孔插入,別住厚板。相沿成習,即使後來普遍使用了櫓,船尾仍都是這種樣式,只有小劃船才是例外。別竿船行船時,船頭總是稍向里側,船尾則偏向灣中央,這樣才吃得住水,別得住船。岸上的推行者雖然手握撐竿,但都是將撐竿梢頭抵於胸前,傾伏著身子推行的,這樣才用得上力。
埠 船
埠船,是一種用來載客搭貨的日間班船。都是早上從甲地起航,沿途停靠幾個埠頭,上下一些乘客,順便搭卸貨物,最後到達終點,當天返回甲地。
鄰近紹興的瓜瀝鎮,曾是輻射沙地的集貿中心,沙地各處通往瓜瀝便有許多埠船,幾乎各個大小集鎮都有一隻。有些談不上集鎮,只是早間有些蔬菜攤販的地方,也有一隻埠船。埠船都有三個船艙,各艙均設船篷,人在艙中不能直立,也就是所謂的「滿篷船」。船篷用竹編成,中間夾以箬殼,呈半圓形,並用煙煤和桐油漆成黑色,斯成「烏篷」,但通常只叫埠船而不叫烏篷船。
埠船前艙乘客人,中艙客貨兼載,後艙為船夫搭床燒飯之處。前艙和中艙兩邊,都擱有整排的坐板,供客人就坐。早先,埠船多用別竿撐。河道疏浚後,則用雙櫓搖,再加一兩個人拉纖。其船篷上常寫有「××至瓜瀝」的字樣,以及途中停靠的若乾地名。開船、停靠和抵達終點,都有一個大概的時間。在即將開船或停靠時,船夫都要取出小銅鑼,「堂、堂、堂」地敲一通,招呼客人上下船;有的則吹海螺,嗚嗚的聲音傳得很遠;也有吹鐵皮喇叭的,聲音破啞難聽。70 年代起,埠船大多使用了輪拖,前面一隻為輪船,後面拖有一兩只載客裝貨的木船。80年代,拖拉機、汽車大量湧入沙地,埠船隨之消失。
航船
航船,是相對於埠船的一種裝貨搭客的船隻,因是夜間航行,也稱「夜航船」。它的航行距離比較的遠,目的地都是紹興。這就相當於現在的長途班車了。
比起埠船來,航船的船身要大得多,一般是40噸左右的大船。但是數量較少,僅較大的集鎮才有。航船也是通身蓋篷的「滿篷船」。航班時間都是傍晚從沙地某一集鎮開船,次日黎明抵達紹興。常用兩條船,往返對開。以貨運為主,乘客較少,中途一般不停靠。
沙地航船之所以把紹興作為目的地,首先是東片沙地通往紹興比較方便。沙地的航船大多在東片地區,那裡一過瓜瀝便是河道寬闊的紹興水鄉。西部的長山、坎山、西興等較大的集鎮,則地處蕭紹運河邊,他們與城市之間的客運貨運,可以搭載這條古運河上歷來就有的紹興至西興的夜航船,無需自己設船。其次,蕭山歷來是紹興府的屬縣,直到1959年才歸屬於杭州市。紹興既是沙地人心目中歷史悠久的府地,又是就近最繁華的城市,商貿各業是蕭山縣城無法比擬的。而去杭州的話,錢塘江猶如天塹,航船過江極為不便。
快班船
快班船也是一種客貨兼運的日間班船。但與埠船不同,它中途一般不停靠,或僅停靠一兩處主要埠頭,相當於現在的「直達汽車」或「直快火車」。
快班船的船身比埠船要小。滿篷,背纖,雙櫓居多。為加快速度,有的採用三櫓。凡用三櫓者,中間一櫓,兼具舵、櫓兩項功能。為避免與邊上的兩支櫓相碰,這支櫓幾乎直立,俗稱「挖屁股櫓」。行船時,三人扳推俯仰,穿插合拍,很有節奏,船尾水花飛濺,嘩嘩有聲,船隻的速度極快,背纖者常作小跑步行進。三櫓船的舵,都朝天倒插於船尾,紫紅色的舵面寫有「××至瓜瀝」的字樣。其運輸價格較埠船略貴。喪禮:小斂
《蕭山問俗記.喪禮》:「斂,人初死,停於床,喪屬跪而號哭......祭後,乃面西停於堂。至夜,僧或道踵於門,各事其事,或由喪家自雇,或為親戚所贈,鐃鈸鍾鼓交作,至晨乃已,意蓋散抑鬱之氣也。如是或一夜、三夜、五夜,以至於七夜,視家之貧富,時之寒溫而定,大約何日大斂,則何日已耳。又命門眷合日時以斂。其斂也,或布或綢,皆須全套,不能絲毫混亂。將斂,親屬一二人,為之沐浴著內衣。親屬各人,各為梳發三次,然後加外服,次第為之著就,以衾圍之,至吉時,然後斂(大斂)。」蕭邑民俗語特色的龍舟廟會
東漢時期上虞曹家堡有一女名曹娥,母親系蕭山金家浜村人。其父曹盱於東漢漢安二年端午節在舜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時,不幸落水身亡。曹娥沿江慟哭尋覓17晝夜而不得,於五月廿二這天毅然跳江尋父。相傳5天後她背負父屍浮出水順,孝行感動鄉里,歷史上曾建廟祀奉曹娥,表為孝女。蕭山金家浜為其外婆家,出於對這位外孫女孝行的推崇,於每年農歷五月廿二曹娥投江之是,劃龍舟紀念她,形成了獨具蕭邑民俗語特色的龍舟廟會。龍舟廟會為期三天,以五月廿二為高潮。
⑷ 蕭山市景點
東方文化園景區、蕭山博物館、葛雲飛墓、江南龍門灣、跨湖橋遺址、浙江湘湖旅遊度假區等。
1、東方文化園景區:區域位置優越,這里左鄰湘湖、右連漁浦、田園村落、淺山碧水、風光秀麗。
2、蕭山博物館:是一家地方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隸屬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蕭山博物館主要功能為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社會教育,並承擔全區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
3、葛雲飛墓: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三泉村黃灣寺北側,由宮保第和葛氏宗祠組成。葛雲飛墓位於石板山的南麓,向南偏東五十度。
4、江南龍門灣:古稱鸕鶿灣,為昔日鸕鶿船停泊處。整個風景區匯峽谷、平湖、孤嶼、懸崖、瀑布、奇松於一身,具有山水和諧、山勢峻峭、水色澄碧、山居民風、漁村風情等特色。
5、跨湖橋遺址:遺址西南約3公里為錢塘江、富春江與浦陽江三江的交匯處,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東流入東海。遺址南北均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過山嶺可見錢塘江,南面為東西向連綿不斷的會稽山余脈。跨湖橋遺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間有一座跨湖橋而命名。
6、浙江湘湖旅遊度假區:與西湖隔錢塘江相望,湖光山色為一體,風格古樸、氣質獨特,歷史積淀深厚,人文景觀豐富。
⑸ 蕭山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蕭山附近好玩的地方推薦如下:
1、杭州湘湖景區
杭州湘湖景區,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風情大道2758號。湘湖以風景秀麗而被譽為西湖的「姐妹湖」,是一個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的湖泊,湘湖還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定為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
錢江世紀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觀瀾路,坐落於錢塘江南岸。錢江世紀公園總佔地930畝,綠化面積約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商業約8萬平方米,呈T字分布在江邊,全長約4公里的沿江景觀帶共劃分為中央商務區、城市客廳區和休閑運動區等5個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