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曾氏文化價值是什麼

曾氏文化價值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23 10:12:55

Ⅰ 你對中國 姓曾 了解嗎

曾姓
一、姓氏源流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
2、據有關資料所載,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數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在遠古帝舜時期,鯀的妻子因夢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賜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夏室後,曾把幼子曲烈封於「鄫」地(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從此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兩千多年,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並滅。此時,懷著亡國之痛的鄫國太子巫,出奔於鄰近的魯國為官,其後裔以原國名「鄫」為氏,後去掉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一帶。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使曾姓族人遍布於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聖」,從而聲名顯赫,家族昌盛。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孫頊家望於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二子玉、昌分別徙於冀州(治今河北省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曾寶之孫曾據,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是為吉陽房。曾據有二子:闡與王易。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珪、舊、略。略居撫州南豐(今江西省廣昌縣東),為撫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臨川市西)房。曾闡的十世孫曾震忽避亂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南),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贛州市),其十一世孫曾通則徙居交州(今廣東省廣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漢末以前,由於累官或戰亂等原因,不斷遷移,已分別進入了山東、河北、湖南、陝西、江西、廣東等省。人口眾多,家族興旺,形成了幾個較大的郡望。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連年戰亂頻仍,社會始終處於動盪之中,加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所以曾姓在此期間也大量進入南方諸省,其一支徙居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尚有幾支分別遷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吳郡(治今江蘇省蘇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南陽(今屬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省)等地。從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國,名人不斷涌現,家族勢力日漸壯大的局面,逐漸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時期,社會安定,宗族發展速度加快,擴張、播遷亦為時尚。唐末,曾姓有入遷福建者。至宋末,由於戰亂,外族入侵,曾姓又幾度遷移。元明清時期,曾姓已播遷於各地,且有遠播台灣與海外各地者。當今曾姓在我國人口眾多,尤以四川、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灣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九。
三、歷史名人
曾 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魏庄鄉南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 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 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 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
曾 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
曾 輝: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葯來接濟百姓。來求葯的人接連不斷。
曾 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佑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 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 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 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 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 魯: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於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 瓊: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 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 生:原名曾振聲,廣東省深圳坪山鎮石灰陂人。曾參加「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反抗日救國會主席團主席、廣州抗日聯合會主席團主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後參加游擊隊轉入部隊。抗戰時期,歷任香港海員工委書記、工會組織部部長,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廣東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華南軍區副參謀長,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街。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中國共產黨十二次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曾生回憶錄》一書。
曾文迪:後梁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堯,字正臣(950-1007),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曾鞏、曾布祖父,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第,是北宋以來南豐第一個進士。先後任過符離主簿、梁州錄事參軍、著作佐郎、兩浙和京西轉運使;當過壽、泰、泉、蘇、揚、鄂等州知州。官至禮部郎中,後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堯為官期間,減免民間苛捐雜稅,體察百姓疾苦,所到之處,頗有政聲。在壽州當知州離任時,壽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幾天不能成行,後以單騎帶二卒,才悄悄地離開了壽州。曾致堯性格剛直,敢於揭人之過,諫議大夫魏庠知蘇州,所作所為多行不法,別人不敢言,致堯則進行彈劾,魏庠被罷了官,致堯常因奏章言辭激烈,得罪不少權臣,因而屢遭降職或調任。卒後贈諫議大夫、太子太師,封密國公。致堯一生著述甚多,有《仙鳧羽翼》30卷、《廣中台紀》80卷、《清邊前要》30卷、《西陲要紀》10卷、《直言集》10卷、《為臣要紀》3卷,共達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號樂正,北宋名相。泉州晉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
曾國藩: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紀澤:字頡剛(1839-1890),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後襲侯爵。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後醒論》,主張「強兵」優先於「富國」。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國荃:曾國藩弟,字沅甫(1824-1890),號叔純,貢生出自。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1862年進圍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1875年又被提用,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運乾:湖南益陽人,音韻學家,曾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一生撰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及《尚書正讀》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魯 郡: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相當今山東曲阜、滕縣、泗水等縣地。晉改為魯郡。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相當於今甘肅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張家川等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西晉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當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縣地。
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省吉水東北),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縣。
2、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於鄫(在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歷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國滅掉,太子巫逃往魯國,後稱之武城,即今濟寧之嘉祥縣境。「鄫」去邑(阝)為曾,稱為曾氏。曾巫的孫子曾點,字暫,是孔子賢弟子;曾暫兒子曾參傳孔子之學,被後世儒家奉為「宗聖」。武城即為曾姓的遠祖發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遠堂:取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曾參「慎終追遠」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號還有:「魯陽堂」、「敦本堂」、「宗聖堂」、「守約堂」、「養志堂」、「若文堂」等。
五、宗族特徵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時期就遍布於全國各地。
2、曾姓以仁孝禮義而著稱於世。
3、曾姓字行輩份排列工整、嚴密,有明顯的時代特色與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參為孔子門人,世稱宗聖,其後子孫亦為聖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輩份亦參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輩」即「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
【曾姓宗祠通用對聯】
〖曾姓宗祠門楣題辭〗
三省傳家
「三省傳家」典出孔子弟子曾參故事。《論語》「學而篇」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傳家」即由此聞名。
-----------------------------------------------------------------
〖曾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南豐撰史;
西府養親。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字於固,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年間進士,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善於寫文章,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王安石所推許,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豐類稿》。下聯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天聖年間進士,歷官會稽知縣、鄭州知州、開封知府,仁宗時任宰相,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晚年向神宗推薦王安石,共同輔政。為相十五年,歷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號稱老成持重。晚年被兒子曾孝寬(官端明殿學士)接到西府孝養,世人都以為榮耀。
酒肉養志;
童冠詠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以孝著稱,奉養父親的時候,必有酒肉;將撤下的時候,必請示父親允許,孟子稱他為「養志」。後被尊為「宗聖」。下聯典指曾參的父親曾點,字子皙,孔子的弟子,曾這樣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著春裝,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一路唱歌,一路走回來。」
武城世第;
魯國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武城世德;
沂水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省身世澤;
傳道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曾參,孔子弟子。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聯典指宋·曾鞏,主張先道後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豐世澤;
魯國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魯郡。下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佑年間舉進士,嘗奉召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鄶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後人亦以其與歐陽修並稱為「歐曾」。著有《元豐類稿》等。另《降平集》也題為其作。
南豐世澤;
東魯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南豐撰史;
西府迎親。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南豐人曾鞏,任史館修撰。下聯典指宋·曾公亮之子孝寬為吏部尚書,迎父至西府孝養。
三省門第;
一貫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聯。
三班判押;
兩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曾公亮為政有能聲,至夜戶不閉。累遷至同中書門下事。下聯典指宋·曾致堯,出為兩浙轉運使,性剛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
墳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曾點,姓曾,名點,字子皙。春秋莫魯國(今山東省平邑縣)人。唐·開元封「宿伯」,宋又封「萊蕪侯」。「舜雩逸致」,謂其收藏經史之豐。下聯典指後周曾崇范,廬陵人。家中藏有九經、子、史諸書。南唐刺史賈皓到崇范家求書,並用自己的錢來抵償書的價值。曾崇范笑曰:「墳典天下公路,世亂藏於家,世治藏於國,其實一也,何估值以償耶。」曾崇范被詔授官太子洗馬,後遷為東宮使。
大和保合;
萬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通用春聯。
酒肉養志;
童冠詠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魯·曾參事父至孝,每餐必有酒肉。曾參之父曾點嘗言志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
〖曾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東魯家聲遠;
南豐世澤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魯郡。下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
魯國家聲遠;
武城世澤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大學家聲舊;
萬民氣象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堂聯。
鼎新開國運;
克服振家邦。
——孫中山撰(贈賜)曾姓宗祠通用聯
-----------------------------------------------------------------
〖曾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才遇天麟地鳳;
志在沂水春風。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
〖曾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宗傳內無雙學士;
聖教中第一名賢。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台灣省屏東市曾氏宗祠聯。聯以鶴頂格鑲嵌「宗聖」二字。
武城世第承三省;
沂水淵源流九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天下斯文宗一貫;
古今喬木第三家。
——佚名撰廣東省深圳市保安區沙井鎮新橋村曾氏宗祠聯
新橋村曾氏宗祠約建於明代(一說元代),曾是居住在新橋一帶的曾姓人的宗族祠堂。據說他們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之後,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800年,繁衍32代。祠堂佔地1050平方米,三進三間,由檐廊、山門、前殿、正殿和後廳等組成,氣勢恢宏,是深圳現存最大的古祠堂。走過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門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額撲進眼簾,兩側柱木上鐫刻著這一副對聯,聯語說的是先聖曾參的事,因為曾參在孔門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後人便自稱「喬木第三家」。據說居住在這里的曾姓後人崇尚詩書傳家,僅前清時便出過翰林7個進士、數十個舉人和秀才,祠前現存的10多對旗墩,便是彼時族中子弟中舉或陞官時升旗慶賀留下的遺跡。
南北真傳唯一貫;
古今道學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曾參,字子輿,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曾氏後裔都尊寫《孝經》的曾子為祖先。古有四大賢人:孔、顏、曾、孟,曾子排行第三,於是便有「古今道學第三家」之說。
一部孝經貽世業;
八家文蘊紹宗風。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追遠堂」通用堂聯。
宗傳內無雙學士;
聖教中第一名賢。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堂聯。聯以鶴頂格嵌「宗聖」堂名。
氣象更新綿世澤;
現歸依舊煥人文。
——佚名撰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曾氏楊公祠「若文堂」堂聯
「掛壁天井」是三僚曾屋村的一處典型風水建築,位於三僚圩南面與曾氏楊公祠隔河相望,建於明朝,屬曾氏三房的祠堂,正式名稱是「若文堂」。「若文堂」結構非常怪涎,大門不是開在正房中間,而是在其山牆的一側,其天井分上下兩座,上天井在祠堂中間,與普通天井無異。下天井在山牆的正中開大門的位置,只有三面,一面由牆代替,故名「掛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掛在牆上的意思。天井那扇牆特別高,完全擋住了視線。這座牆上對稱排列著二對燕尾牆,牆上有一種龍頭魚身的雕塑,這種是龍生九子的一種,名叫蚩吻,是龍生的第九子,好吞,它可以吞山食海,故專用於屋脊做獸頭裝飾,避邪鎮煞。天井上用蚩吻裝飾,顯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義。「若文堂」是明朝時由三僚曾屋名師曾喬世主持設計的,大門不開在正面,據說是為了維護長房的利益,因為正中開門與長房有礙。大門開以側面,是側面山頭大吉。 「掛壁天井」在風水上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翻肚鯉魚形」,據說這座祠堂的門多次遭雷擊,這里又有一個講究,叫雷越打,鯉魚籽越多。因為一打雷,鯉魚便產卵,象徵人丁更為興旺。 「若文堂」的山頭座向是坤艮兼申寅向,辛丑分金,甲方開門,出子口,卯水上堂,對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開大門,正面開門沒有山峰,而側面開門是一個尖峰,甲方開門對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堂上有這副對聯,說明曾氏三房建祠時,是盼望後世多出文彩。事實上,三僚的國師曾邦旻、曾永章等人都是出在這個祠堂。若文堂前面是大坪,坪外為水池,兩側建有兩排平房,後面一排平房,成矩形封閉在祠三面,中間留有卵石鋪成的走廊,連成一氣,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方形圍屋。三僚曾氏這一房人丁很旺,僅長房就達800多丁。
-----------------------------------------------------------------
〖曾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投杼逾牆,誤疑賢母;
躍舟赴水,飲恨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有人告曾參母曰曾參殺人,母不信,至三告,母懼,投杼逾牆而走。下聯典指明末唐王朱聿鍵被清兵所擄,其妃曾氏沒水而死。
道德春秋,學繼一宗聖;
文章唐宋,名揚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養志堂」通用堂聯。
堂構相承,維凜修齊盈舊德;
宗公流慶,冀將鍾釜妥先靈。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追遠堂」通用堂聯。
聖紹尼山,道德文章齊日月;
徽傳魯國,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追遠堂」通用祭祀聯。
衍一貫薪傳,聖道淵源昭萬古;
相三朝誼辟,官勛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聯。
祖德何如東魯,傳經光百代;
家風曷似南豐,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始興縣太平鎮東湖坪村曾氏宗祠聯。
資水如練、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
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
——清·曾國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洞口縣高沙鎮曾氏八支祠聯。
傳大學十章,明德新民,治人當先治己;
衍孝經一冊,敬親思長,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養志堂」通用堂聯。
泗水樂從游,親炙既深,道統源流傳一貫;
明堂呈賀表,新奇無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養志堂」通用堂聯。
春風沂水,上下同流,江漢秋陽,後先合撰;
地鳳天麟,孫曾濟美,芝山霞嶼,堂構長新。
——新加坡華僑丘菽園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聯。
道統紹一貫之傳,師孔友顏,來者直開思孟;
文章擅八家之譽,接韓步柳,同時並駕歐蘇。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通用堂聯。
述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傳,萬世成承厥訓;
超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而外,一人獨得其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山東省嘉祥縣曾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曾參在《大學》一書中提出的思想:「格致(格物致知)」、「誠正(誠意正心)」、「修齊(修身齊家)」、「治平(治國平天下)」。下聯典出春秋末魯國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為孔氏高徒,志可與、道可傳,橋梓聯輝,不愧是父是子;
作宋朝碩輔,治有聲、政有績,棣華競秀,堪稱難弟難兄。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聯。
蒲田分派,瓊島移居,百餘年廟貌重新,惟長念水源木本;
閩矯登科,陵陽作宰,廿數世鳳徽共仰,願不忘祖德宗功。
——清·曾對顏撰海南省海口市邁德村曾氏宗祠聯
浪淘歲月,560多個春秋,有動亂也有安寧,有險峻也有平坦,有順遂也有困厄,有榮耀也有屈辱,有豐美也有貧陋,有歡欣也有哀苦。桂林洋上,龍窩坡前,邁德村在這片沃野上,守護著祖先遺訓、「魯國家風」,守護著古典勝跡、移民文化,守護著一座祠堂、一眼古井、一部家譜。走進綠意盎然的村莊,走進古意森然的祠堂,心中就溢滿了懷古幽思、滄桑之感。木質結構的曾氏宗祠原建於明朝,重建於清代(1787年)。如今門窗破損,梁架、檐柱上浮雕和透雕盡皆褪色。拜祭亭已毀,只遺幾個石礎。宗聖殿神台兩邊的圓柱上貼著中國科舉制度末期廣東最後一個解元、清末先進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對顏撰寫的這副楹聯,全聯44個字概括了曾氏移民的歷史,濃縮了移民的文化。
姓肇武城,溯明新綿遠,經義流芳,由古至今,錫爵封賢昭閥閱;
基開寧化,念石壁生支,嘉應衍族,邑遷台疆,濃山沂水顧蒸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
附錄一:【曾氏祖訓】
〖聖宗曾子祖訓〗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省誠身,道傳一貫。
〖曾氏家規〗
孝親悅心,尊師扶幼;世襲立嫡,承嗣立長。
嫡宗不婚,子嗣敏聰;撫子繼嗣,同宗擇侄。
招贅為嗣,宗聖脈混;淫邪亂倫,聖規則罰。
============================================================
附錄二:【曾姓典故、趣事】
〖一貫心傳〗
頌揚曾子精

Ⅱ 曾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

魯郡: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相當今山東曲阜、滕州市、泗水等縣地。晉改為魯郡。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省永豐縣,也就是吉水東北地區),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縣。
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於鄫(在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滅國後太子巫逃往魯國,後稱之武城。
追遠堂:取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曾參「慎終追遠」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號還有:「魯陽堂」、「敦本堂」、「宗聖堂」、「守約堂」、「養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三省傳家
典出《論語》「學而篇」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非常注意修身。「三省傳家」由此聞名。 ●四言
南豐撰史;西府養親。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世稱南豐先生。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著有《元豐類稿》。下聯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天聖年間進士,歷官會稽知縣、鄭州知州、開封知府,仁宗時任宰相。晚年被兒子曾孝寬(官端明殿學士)接到西府孝養,世人都以為榮耀。
酒肉養志;童冠詠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武城世德;沂水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省身世澤;傳道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曾參,孔子弟子。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聯典指宋·曾鞏,主張先道後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豐世澤;魯國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南豐世澤;東魯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南豐撰史;西府迎親。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三班判押;兩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曾公亮為政有能聲,至夜戶不閉。累遷至同中書門下事。下聯典指宋·曾致堯,出為兩浙轉運使,性剛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墳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大和保合;萬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酒肉養志;童冠詠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武城世第;魯國家聲。
——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三省門第;一貫家聲。
——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聯
●五言
東魯家聲遠;南豐世澤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魯國家聲遠;武城世澤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大學家聲舊;萬民氣象新。
——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堂聯
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邦。
——孫中山撰(贈賜)曾姓宗祠通用聯
●六言
才遇天麟地鳳;志在沂水春風。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七言
宗傳內無雙學士;聖教中第一名賢。
——台灣省屏東市曾氏宗祠聯,聯以鶴頂格鑲嵌「宗聖」二字
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新橋村曾氏宗祠聯
南北真傳唯一貫;古今道學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一部孝經貽世業;八家文蘊紹宗風。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宗傳內無雙學士;聖教中第一名賢。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氣象更新綿世澤;現歸依舊煥人文。
——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曾氏楊公祠「若文堂」堂聯
●八言以及上
投杼逾牆,誤疑賢母;躍舟赴水,飲恨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道德春秋,學繼一宗聖;文章唐宋,名揚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堂構相承,維凜修齊盈舊德;宗公流慶,冀將鍾釜妥先靈。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聖紹尼山,道德文章齊日月;徽傳魯國,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衍一貫薪傳,聖道淵源昭萬古;相三朝誼辟,官勛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祖德何如東魯,傳經光百代;家風曷似南豐,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傳大學十章,明德新民,治人當先治己;衍孝經一冊,敬親思長,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泗水樂從游,親炙既深,道統源流傳一貫;明堂呈賀表,新奇無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道統紹一貫之傳,師孔友顏,來者直開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譽,接韓步柳,同時並駕歐蘇。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基開寧化,念石壁生支,嘉應衍族,邑遷台疆,濃山沂水顧蒸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資水如練、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
——曾國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春風沂水,上下同流,江漢秋陽,後先合撰;地鳳天麟,孫曾濟美,芝山霞嶼,堂構長新。
——新加坡華僑丘菽園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宗祠楹聯參考資料來源: 地域、派別字輩四川宜賓成仕永遠景,思彥祖宗智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日元維榮集學紹登鵬舉四川合江文友仲大孝,萬時紹應興。夢汝如天傑,惟宗祖必榮。思承昌盛嗣,元開廷懋月四川成都青白江泰延文仲德,承仕和伯盛。紋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國。國正添新順,家和祖德昭。孝義能為保,詩書可作調。聖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標四川瀘州江陽通灘、宜賓黃傘、江安水清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祖必次景應。添元水金可,永陽文世良。學賢道正愈,興嗣載祖明。宗肅立鳳鳴,齊起振家聲。超群拔萃光前代,偉業豐功佐朝廷四川瀘州江陽況場、興文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從德,添元沔廷顯。如單孔達昌,方鳳忠肅恭。懿宣慈惠和,齊聖廣淵明。允篤誠洪煥,圖章萬代隆四川樂至、遂寧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國正天心,順家和如一。孔光昌榮耀,孝道啟高賢。萬世興良善,學修永日新四川廣漢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萬。維由義行,慎修正位。理啟迪廣,居仁有善。昌邦彥此,顯永利成,國思天心順,文宗世發長。德厚維先澤,道大顯榮昌四川金堂克朗廷秀家永昌,儒修啟緒選賢良。治平作用承先代,雲集科名世澤長四川隆昌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一品佐朝裔。居志國棟梁,英賢清泰邦。廣章文明淵,成傳右隆和。曰騰貴永新,光廷逢進德。國作忠良相,家乘孝為先。昌隆恩澤錫,富貴吉祥開四川新都歷廷山淑,集熙培鎰。源本為重,銘法新輝。基錫永秀,列代均宏,志(誠)廣(淵)甫紋。人受士子慶,仁德仲希守。日統省元郎,冠起秀恆光。進鼎見臣清,恩綸大錫芳。徽遠一德勛,華慶永生四川自貢廣甫文法誠。有師道景開,芳鳳簡應聲。聯世慶繁祥,一品佐朝裔。居職國棟梁,英賢清太邦四川成都國正天星順,家和萬代興。修身錦世澤,養志慶常丞。忠恕心源守,明新學術承。詩書門第顯,勤儉古今純。宗聖流徽遠,武城衍派升。悅親資繼述,道脈識薰蒸。篤族昭雍睦,敦倫啟瑞徵。人文長蔚起,富貴用飛騰四川瀘縣伯子元鵬,泗萬世祥。一品佐朝裔,居職國棟梁,英賢清泰邦四川蓬溪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世學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經義先揚名。湖山鳳翅秋聲舉,蒸水鯤鱗春雨驚。奕葉箕裘相遞及,業隆族盛慎持盈四川南溪汝質章士登(元)。文運天開國,朝廷正上賢。學田時達字,德道永光清武城派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龍山派圭壁呈雲瑞,人文煥國華,台衡思繼武,鼎甲勵承家,一貫書紳永,千秋錫福遐,貽謀資燕翼,世業仰清嘉,宏道經綸遠,淵源德澤深;世應亨(63派)佳日,明廷佐聖君;文章華大國,學業秉彝倫;師范隨時立,綱常恆古存;詩書相繼武,作述先迎門,家運三星次,躬調七政尊獺江派洪伯子敦,肇元國志,經際克紹,貽謀燕翼,昭其世守,聯以友敬,和厚致祥,永為家慶福建晉江縣內坑克欽洪孚光玉銳淑懋耀惟種澤森昭德愈鴻裕振公派仁玉天章海,山水盛景長,富貴由天賜,承先啟後長,英才宜正義,俊傑紹賢良,道德傳家寶,文明增國光,平和昭吉慶珍和縣派芳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進化祥,勛宏道大福盈堂,家傳忠恕宜珍重,寶樹芝蘭永熾昌廣西玉林賢才輔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榮福建平和子宗垂令緒,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開成規兆瑞,恆奕善綿礽,令德維綏祐,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光復振家聲湖南宜章平和汝玉子壬必福永當大萬承繼世修德四川岳池新塘福志厚家道永隆昌圭公盛會家安定,應宣象愈賢,永繩高顯達,還見向臨傳,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類由居敬錫,欒運至連綿金蘭德繼仁行,文友仲大,孝萬世紹,應興夢汝,如添福唯,宗祖必榮,思承昌盛,嗣元開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國祚長江西寧都聖賢裔孫謀期克紹誠正達家方順德錦里廣立紹尚,伯良生宗,公和順積,中英華發達金盤勝子達永德,文秀顯朝廷廣東梅州市珊全村賢才輔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榮四川宜賓縣永興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爛泥溝成仕永遠景。思彥祖宗志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湖南邵陽太平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世子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紹義先揚名四川宜賓縣永興成仕永遠景思念,祖宗志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廣西懷遠縣(今三江縣)啟學昌傳有文明顯繼先庭恢為日省守訓定宗賢南豐二源吉水派文章節義,性道勲名,志學而立,知命從心,齊家治國,興讓敦仁,求其在我,行之以誠,修身為本,明德新民廣東江門市鶴山縣勝(新)子達永德,文秀顯朝廷湖北省紅安縣八里鎮國大綱常永家和世澤長統一輩分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字輩排序參考資料來源:

Ⅲ 曾姓為什麼高貴

曾氏姒姓後裔 具有黃帝血統
曾,這個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據考證,是傳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興夏室的賢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當然,更是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因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這樣一步步推溯上去,後世的曾姓人當然也是具有最高貴血統的黃帝子孫了。
提起曾氏的來龍去脈,可真是說來話長。原來,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後,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作「¤」的地方,這就是古代著名的「¤國」。然後,少康的這一房子孫就世代在¤國相襲了將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國才被莒國所並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去,並且在魯國作了官。同時,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曾」,以曾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襲下來。
光輝家世源流
關於曾氏的悠長源流,是明載於最古老的姓氏專書《世本》。該書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後為莒滅,¤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另外,歷來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書,也都同樣的記載。
除了擁有這樣一份光輝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還有一個比別人更加幸運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盡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長久以來卻始終未曾發現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換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脈傳自春秋時代的¤國太子巫,系出上古的聖君夏禹,名符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在曾氏家族之間是一向被嚴格禁止的。
古代的¤國,位置是在現在山東省嶧縣的東方。換句話說,曾氏家族正是發祥於此地。每一個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東!
依照《姓氏考略》的記載,曾氏有魯國,廬陵兩望,也就是說,這個家望過去是以魯國和廬陵兩處地方為繁衍中心。魯國,就是山東;廬陵,指的則是現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廬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孫避王莽亂渡江居廬陵;易言之,廬陵一望始自東漢之際。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譜的記載可考,當可發現自己的先祖大多是來自過去的魯國或廬陵。
南方巨姓大族
兩千多年前始見於山東,又是一脈相傳的曾氏,後來為為什麼會「望出廬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個繁衍中心呢?關於這個問題,有一項珍藏於台北縣鶯歌鎮的《武城曾族譜》的記載,可資參考。該項族譜是這樣說的:「曾氏去邑為氏,武城之族,盛於山東,西漢之末,不仕新莽,舉族南遷,居於豫章廬陵之吉陽縣,由吉陽析居永豐縣龍潭,由龍潭徙居吉水蘭溪。」
由此可見,發祥於山東的曾氏,是早在大約兩千年前的王莽篡漢之時,由於不屑在篡國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舉族搬遷到了江西,並且在廬陵一帶開創了另一個新天地的。然後,他們又以廬陵為中心,向四面八方遷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廣東諸地,更是他們向外發展的主要目標。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關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遷和繁衍情形,還有下面兩項文獻,可資參考:《晉江曾氏族譜》所錄《清源曾氏族譜序》:「曾氏先出於¤,春秋時並莒,子孫散析,在魯者自別為曾氏。唐僖宗光啟間,王潮由光州國始入閩,中原士民避難者皆徙以從,曾姓亦隨遷於漳、泉、福興之間;晉江之曾,始祖延世,為光州刺史也」;《興寧曾氏族譜》曰:「¤,官封魯國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寧化縣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輝,輝子楨孫、¤孫,因宋元兵擾,不能安居,由寧化徙廣東長樂縣家焉。現居興寧、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新寧等縣之曾姓,皆為此祖之後。」
曾子備受敬仰
上面曾經一再提到過,曾氏自古以來就是名門大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這樣的至高榮譽的獲得,當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由他們的無數傑出祖先,一點一滴地累積而成的。而提起兩千多年來曾氏的一連串光榮歷史,頭一位浮上大家腦際的,可能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春秋時代魯國的武城人。他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弟子,以事親至孝,悟聖道一貫之旨,而被後世尊稱為「宗聖」。

閱讀全文

與曾氏文化價值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