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統文化的當代處境,即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看法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積累,它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廣泛地以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著。中國傳統文化將制約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正確引導大學生主動接觸、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其有價值的部分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都能產生積極影響,也有利於消解市場經濟某些經濟原則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人生態度上,司馬遷那種逆境奮發的精神,蘇東坡豪放達觀的胸懷,張衡、徐霞客那種對真理的執著熱愛,孟子的「吾善養浩然之氣」,均是一種健康的精神境界。對待自然、命運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交相勝」,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說,無不包含著人定勝天的思想光輝。在對待個體生命的權利和自由上,《古詩十九首》和阮籍《詠懷詩》對人生意義的關注,《世說新語》中對個人價值的肯定,《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對自由愛情的熱烈追求,都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
中國人崇尚天倫,「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很大程度上溫暖著我們的人生,支持著我們戰勝各種困難。「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誰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中國人熱愛現實,關心現實,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種虛無主義思想對人心靈的浸染,能把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建設現實生活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中國人並不屈服,而始終保持一種信心、鬥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中國人常常講究道德,以友善態度看人、待人,這對於社會秩序的優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是積極的。
在對待個人和民族、國家利益上,「與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在義利取向上,「見義忘利,見危授命」、「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對拜金主義、金錢至上,一切向錢看等思想的侵蝕,其抗擊力閃著道德的光輝。在修身方面,《國語》中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老子的「自勝者強」,無一不是良言警訓。
在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的今天,白居易的「百姓多憂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顧亭林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啻於一記警鍾?在見義勇為精神缺失、誠實守信品德失落的時下,「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千金一諾,令我們汗顏。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漫長的形成過程中,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帶有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著薄弱之處,對這些消極文化現象,我們慣常的做法是避而不談、違莫如深。其實,躲是躲不開的,還不如正視它、走近它、反觀它,反倒可使之作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我們應在引領學生了解、認識這些消極文化現象的同時,促其克服消極效應、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唯古是法」、「唯古是崇」的認知價值取向、因循保守的心理、「守一」、「忌諱」的慣性會阻礙學生創新意識、進取精神的形成。崇尚中庸的信條又會直接影響學生競爭觀念的形成。「別尊卑,明貴賤」的等級觀念、忠孝文化及封建綱常等倫理道德會阻礙學生民主意識、民主作風的形成。傳統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把官僚作為整個社會的核心階層,這些必然會導致推崇「人治」,忽略「法治」,排斥民主的後果,這當然會影響現在的許多學生影響人們去對體制、制度作根本的改革,從而很容易使改革流於空話……
新的時代,我們需要建設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體系,以使人們更趨於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進而推動我們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但中國新文化的建設,正如人們常說,必須堅持繼承、吸收、創新。
繼承是必要的,這主要是傳統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事物本質和規律,或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繼承的。當然我們反對無限拔高。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時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時代局限性,任何誇大其詞,都是錯誤的。
在如何繼承上面,也即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體系的對接上,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其實早有精闢之論,首先,「我們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先有繼承,然後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後的創新。
中國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使中國傳統文化同樣具有鮮明的雙重性格。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精華與糟粕、積極因素同消極因素並存的兩面體。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消極因素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它們往往渾然一體、相互交織,而且往往從一個方面看是精華,從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這種復雜情況就要求我們必須審慎地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要盡可能地通過系統學習、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的方式進行有意識的滲透,以突出其目的性和傾向性,增強其積極影響的效應。
在高校點亮傳統文化教育之燈,高揚起人文大纛,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必可一改高校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淡化和滑坡的現實,也必將有利於民族文化的整理、挖掘、振興!
㈡ 如何看待現如今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的現象
國家是非常提倡也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但是落實到具體的行為發現,並沒有什麼實際性的進展,反而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傳統文化一直在流失。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你是如何看待現如今的中國傳統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的現象呢?歡迎大家來評論區下方留言。
一.現在的年輕人的越來越不關注傳統文化。
5000年的文化積淀,讓我們有數不盡的傳統文化,但是對於傳統文化,我們非但不珍惜,反而還熟視無睹。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為現在年輕人把眼光聚焦在了新奇的事物方面,不太關注傳統文化。第二是因為傳統文化相對於現在的流行元素來講,確實有一些枯燥無味,第三就是找不到有對傳統文化極其喜愛,並且想傳承的人。可是我們絕對不能坐以待斃,不能看著傳統文化流失的速度越來越快,一定要有一些行動!
㈢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的處境是怎樣的
二十世紀中國與傳統中國相比,一個根本性的不同就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在百年間受到西方文化體系的全面沖擊。總體上說,西方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起碼三次重大文化轉型,即從古希臘的兩希(古希臘與希伯萊)精神,到文藝復興以後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紀的反理性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精神。而中國卻延續了二千餘年漢語文化形態的相對穩定的時代精神,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紀初為西方現代文化所中斷。這就使得中國文化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後現代之間面臨總體危機。
百餘年來,中國一直在文化的各個層面,即器物層、制度層、觀念層、價值層受世界上佔主導地位的西方文化體系的影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事實上是向西方學習的進程。然而問題在於西方這一概念本身的復雜性不易把握。一方面,西方是一個歷史文化概念,指從古希臘、希伯萊、古羅馬、文藝復興一直到現代和後現代的歐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於東方地域的歐美地區即發達的第一世界國家。這種概念含義的復雜性導致中國話語圖景中的西方成為一個自由闡釋的對象,並使學西方的中國知識界面對成堆的問題:百年中國學西方是學古希臘文明中的民主、科學精神呢,還是希伯萊文明的基督神學精神?是古羅馬的法律精神呢,還是啟蒙主義以來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現代主義呢,還是反現代反形而上學的後現代主義?這些歷時態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間尤其是近十幾年共時態地湧入中國,以中國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漢語思想界究竟該接受誰?可以說,現代人在現代或後現代社會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層和制度層的問題,而是觀念價值層面上的迷失與失落。選擇對象的復雜性和選擇主體的多層性,使中國知識分子心境極為彷徨苦澀。如今又迭加上經濟熱潮和市民文化對精英文化的沖擊,從而導致了中國文化轉型時期的世紀末困境。
這種世紀末困境的文化表徵是,中國文化面臨從五四的古今之爭到今天的東西之爭、南北之爭、靈肉之爭,從而構成當代文化沖突的多元景觀和雜色紛呈色調。古今之爭是價值沖突問題,核心是反傳統價值;東西之爭是文明沖突問題,核心是否定東方;南北之爭是後殖民問題,核心是發達地區對不發達地區的經濟文化滲透;靈肉之爭是個人與群體、升華與沉淪問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對沉重的精神的顛覆。這四種文化論爭使今日知識精英與大眾對話倍感失語和受阻,同時面對西方強大的後殖民主義話語,中西對話也十分艱難。
面對中國文化的當代處境並尋求解決之策,已成為跨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研究的新視界。這包括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選擇西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為中國現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國傳統文化轉型性創造與批判性重建問題,只有通過轉型性創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發現新世紀中國文化的曙光。
㈣ 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正確看待。傳統文化是歷史各個朝代,數千年的文化匯集而成,其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值得繼承的地方。同時也有很多需要客觀看待,是好是壞,要保持自己的主見。發現其中的優點,也需要杜絕一些不好的東西。
02
順應潮流。時代在不斷的前進,我們既要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要順應歷史潮流。不能一味的堅守傳統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這樣容易被歷史所淘汰。
03
繼承發展。傳統文化有很多需要我們傳承,並且不斷發展的。傳統的文化能夠適應當代發展潮流,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我們拿來堅持利用,不能夠的我們了解,知道就好。不能拋棄,也不能一味的繼承。
04
取其精華。不管什麼都有好的一面,同時也有不好的一面。傳統文化亦然如此,所以,我們要取其精華,學習,繼承,宣揚傳統文化好的一面。同時,對於不好的一面我們可以了解,但不能固守,學會靈活對待傳統文化。
05
敢於創新。時代在發展,歷史在不斷的更新變化。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既要繼承其精華的部分,同時也要敢於創新,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在其固有的基礎上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創新,這樣才能順應時代潮樓,順應歷史發展。傳統文化才能永不過時。
06
宣揚教育。傳統文化匯集了無數古人,無數朝代的智慧,同時也是我們所擁有的寶貴財富。我們不僅要繼承,而且要宣揚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傳統文化能夠一直流傳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㈤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現狀
對於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國人應該要用一種衡量的態度去對待。
所謂傳統文化,無疑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但是並非傳承久了的東西就適合發展如此迅速的現代,作為現代人既要傳承它也要發揚它,卻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去糟粕: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到近代卻陷入了深深的文化危機,在尋求解決民族危機的同時,人們也從文化上尋找和選擇中國文化的發展模式
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缺乏科學精神。中國雖然有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有著輝煌的歷法制度與科學著作,但是我們沒有傳統而且系統的科學精神,這一些發明都是在生產生活中為了適應需要而製造出來的,帶有被動性和宗教性。究其原因,中國傳統中關心的是人倫和社會,而不是自然界,對自然界的觀察與思考也只是局限在為了更好地維護帝王的統治,維護整個社會秩序的平穩
取精華:
強烈的道德色彩,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和政治宗教設施,無一不是與宗法血緣關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積極作用表現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諧人際關系的作用
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中和」思想突出強調了兩個側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確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組合、對立統一。
㈥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顯著特點。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明未曾中斷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地位顯赫,去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就因其對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詮釋而令世人嘆為觀止。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糟粕,但更多的是精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對個人以及當今社會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縱觀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對我們個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另一方面,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民族,我們也應當汲取其他文化的精華,更好的為傳統文化及當今社會的發展服務,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出更為耀眼的光芒。
㈦ 論述在現代,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從前時代繼承和保留下來、存在於生產關系和上深建築中的部分或全部因素。我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內容十分豐富。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史學、哲學、道德、宗教等 理論和思想方面,在安邦治國、品德修養、成就事業等 實踐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富貴的遺產。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一是分析和評價;二是批判繼承;三是使現代化。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分析、評價傳統文化。首先,我們應當看到,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封建的生產方式和政治制度的基礎之上的,是對它們的反映和表現。其次,我們應該看到,傳統文化的許多基本觀念、基本思想,本身具有兩重性。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性質、特點和作用。最後,對傳統文化的評價,要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判斷什麼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什麼是糟粕,真正發掘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清除其中的垃圾。
文化的批判繼承,是文化發展中的常規。離開批判繼承就談不上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在社會發展的轉變關頭,在變革的時代,這個問題就顯得特別引人注意。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科學地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是培養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的前提和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和沃土。必須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民族文化,又必須在創新中確立和發展我們民族精神民族傳統。就總體而言,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割斷,文化史也無法割斷。在要不要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的人主張採取歷史虛無主義態度,用一把火饒光,說「中國傳統文化早該後繼無人」;有的人主張民族虛無主義,徹底否定傳統文化;也還有的人對傳統文化採取毫玩批判地收兼收幷蓄、食古不化的態度,提倡所謂「國粹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與「國粹主義」形成了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的左、右兩個極端。事實上,不管是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還是「國粹主義」都不是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態度。傳統文化之所以可批判繼承,根本源因就在於它是一種社會意識,有相對獨立性。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論會中的文化不都是剝削階級文化,傳統文化中包括了剝削階級的文化,又不等同於剝剝削階級文化。事實上,傳統文化中除了剝削階級文化,還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充滿革命、科學、民主精神的勞動群眾文化,人民大眾文化。在階級社會中,還存在著作為社會成員的各階級共同創造和流傳的反映共同利益的文化,如環保意識,公共交通和秩序等。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的文化傳統當然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即使剝削階級的文化,也有不同時期的區別。當這個階級作為新興的革命階級出現在歷史舞台上時,其文化也有不少體現人民性的成分可以搦批判繼承。階級斗爭的復雜性使剝削陣營里分化出一些開明派士,自覺不自覺地站在人民的一邊總結和反映人民願望的文化。作為剝削階級文化主幹的儒家文化,也有正統的矛盾斗爭,在不同時期作用也不同。只要做好批判繼承,就可以為社會土土主義服務。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問題是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問題的進一步深化。即進一步解決怎樣從普遍到特殊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它特殊的意義。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不是指整個傳統文化 的現代化,而是指怎樣把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轉化成具有現代內容的東西。首先,要准確地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實質。發掘傳統文化的優秀遺產。要把眼光放得開闊、長遠。要著力於發掘傳統文化中帶有民主和科學因素的遺產。要站在現代化的高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傳統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加工、改造、冶煉、重鑄、創新,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廣泛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古為今用。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和發展適應社會市場經濟和時代要求的新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的現代化能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根深蒂固、枝繁葉茂
傳統文化當然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與未來文化相結合,學習其中的精華部分,與現實相符。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2.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3.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您好,我雖然不是專業人士,但是我向您推薦一本書——《最西遊作文》。會很有幫助哦!
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批判的繼承和發揚,勇於創新與改革。
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辨識各種文化現象,自覺抵制和拒絕一切腐朽和落後的文化現象,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豐富民族文化,發展先進文化。
採取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和發揚儒家思想中積極、有益的部分,讓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例如,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可以激勵人民積極投身於建設事業中來;發揚儒家的\「人本」教育傳統,並把它與現代人本教育思想相結合;繼承傳統道德中的有益部分,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現在的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沒有太多的了解,相反對外來文化接觸較多,網路、電視等傳播媒體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演播太少,也能從書本上了解一些,引導青少年了解中國歷史,對國外文化摒棄糟粕取其精華這是一個大工程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㈧ 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1、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的具體標志,是矗立於世界之林的「形象」。
2、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
3、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都形成
了一整套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必須格守的准則。
4、傳統文化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復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在內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完成的。
㈨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1、對待傳統,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非遺既是積累與沉澱,也具有開創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積累而形成傳統,傳統因積累而產生巨大能量。一個民族的傳統對本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財富和精神資源。對傳統的認同和承繼是非常有益並且必要的,對自身歷史和傳統的了解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我們承認,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
(9)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在當代處境擴展閱讀
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經由非遺傳承保護,我們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把凝結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
同時,非遺傳承保護也是正當其時、影響深遠的文化建構,通過生動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充分展現中國非遺道路的獨特創造、中國非遺理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讓世界更准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加深對中國非遺經驗和道路的認識。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