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理解北平文化

如何理解北平文化

發布時間:2023-02-24 05:12:21

⑴ 老舍小說中老派市民有哪些特徵,如何體現他文化批判的意圖

結合老舍小說對"市民世界"的展現,談談老舍藝術視點的獨特性?
參考答案:
角度:始終關注的「文化」問題,以及在文化制約中的世態人情。基本視點:「文化」對於人性以及人倫關系的影響。 (一)老派市民形象描寫,包含著老舍對傳統文化本身所蘊含的美德的書寫與追懷,是含淚的批判與哀輓。包括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祁老太爺、祁瑞宣(《四世同堂》)。 (二)新派市民形象 是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生活情調,喪失人格的墮落形象。 是一群「胡同紈絝子弟」,如《離婚》中的張天真等。老舍漫畫式的描寫,蘊涵有對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後引進的「新潮」所進行的反思與批評。 (三)正派市民形象 塑造並不成功。其中寄含著同時超越傳統和現代文明弊病的理想追求。包括李景純(《趙子曰》)、李子榮(《二馬》)等。 (四)城市貧民形象 貫穿著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批判。包括祥子、小福子(《駱駝祥子》)、沙子龍(《斷魂槍》)方寶慶(《鼓書藝人》)等。 市民世界包含著老舍對北京及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消極成份的批判,同時也包含著對外來文化的謹慎甚至排拒。《月牙兒》中的母女處境,體現了老舍站在底層貧民立場對個性解放思潮的獨特判斷。

⑵ 老舍筆下的「北平」是什麼樣的

建議看看《想北平:老舍筆下的北京》這本書,這是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主要介紹了北京的春風、初夏、夏、初秋、中秋前後、春節、廟會等多方面內容,北平一切還都破舊衰老,可是一切都被陽光照得有了力量,有了顯明的輪廓,色彩,作用,與生命,像是無論怎麼衰老多病,可也不會死去似的。
老舍,中國近現代文壇的一代宗師,人們一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這個生於斯、長於斯,並且為之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和筆墨的老城古都。一直被老舍先生所深愛著,愛她的城牆巷道,愛她的風情習俗,更愛那些和他一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
除了《想北平》以外,老舍先生在其它作品裡,也都對老北京有各個視角的刻畫;如。他以自傳為線索,以北京為背景,表現社會風習與歷史的變遷,描寫清末旗人的生活的《正紅旗下》;再如專門寫北京的風情習俗的,他從臘八吃臘八粥起,然後是正月十九學生放假、臘月二十三小年、除夕夜、元宵節時的北京城,反映熱鬧非凡和尋常百姓家的忙碌生活的《北京的春天》;還有在他的《柳家大院》里,老北京大雜院里的萬象生活也被他寫活了;還有國人盡知的《駱駝祥子》,以及並不特別著名的《老字型大小》。
在他的筆下,北京城的城牆巷道、風情民俗和這片沃土上的百姓生活都是他的創作素材來源。正是基於老舍先生深愛著北京;北京很美,老舍筆下的北京尤其美。

⑶ 郁達夫,林語堂和老舍筆下的北平分別有什麼特點

郁達夫筆下的故都之秋是「清、靜、悲涼」的;
林語堂眼中的北平是「老成豪爽、寬大包容」的;
老舍心中的北平是「復雜而又有邊際」。
林語堂作者作為一個傳統文化故土與西方文化新壤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北平悠久的歷史讓他感到自豪與崇敬,豐富的自然地理與人文風物讓他深刻體驗到北平的包容,讓他在北平找到了投契感。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具有多方面的優雅情懷。他通過描寫故都的自然地理與人文風物,表達了對本國歷史的崇敬、對故都文化的熱愛、對故都包容新舊事物的喜悅、對故都平民百姓的親和。
老舍他生在北平,長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經和北平血脈相連。老舍給我們描繪北平,是與「我心靈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記憶,「每個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個思念中有個北平」。
《故都的秋》中,郁達夫拿南國之秋來與北國之秋做比,因為郁達夫是南方人,這樣對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⑷ 老舍小說中老派市民有哪些特徵如何體現他文化批判的意圖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為四類,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貧民形象,老舍在描繪時都含有批判現實主義特色的社會悲劇意識。

老舍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也就是說老舍從文化的角度來表現一部分中國人之面貌,從而發掘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存在及中國人仍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老舍的小說善於從很細微的方面寫城市市民的生活、處所等等,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加以概括,最寬泛而最恰當的恐怕就是「文化」——老舍就是這樣一種「文化型」的作家。
這里所提及的「文化」主要是指「北平文化」。從老舍作品中關於「北平文化 」的藝術展示來看,它是一個當代的多層面的復合體,它至少有三個層面:
(一)傳統文化。這主要是指根深蒂固的北平士大夫文化,出仕—陞官—「權」是這一層的深層內核。在舊中國,三公九卿、王侯將相,龐大的官僚機構壟斷了一切社會精神與物質文化,這一社會政治制度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已不僅僅是「讀書做官」、「學而優則仕」的「事業格式」的影響,而已經是從「事業格式」到思想作風、人生趣味、自我意識各個方面。結果便構成了一種「重政務、輕自然、斥技藝」的傳統心態,這便產生了兩方面的惡果:一是中國知識分子對政治權威結構的依附不僅是一種制度上的依附,而且是內在的心理依附。他們扯裙帶、找後台、賣國求榮、賣官鬻爵。二是知識者普遍的不學無術。「輕自然、斥技藝」,不僅成為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而且在北平這樣的帝王之都形成了一種因不學無術而並發的充斥著鑽營、無聊、敷衍、文牘主義症狀的官場文化。
(二)外來文化。這主要是指殖民文化,一種獨特的東方式的資本主義文化形態。「錢」是這一文化的「國魂」。由於中國近代社會從1840年以後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帝國主義除了對中國進行軍事侵略外,同時西方文化也逐漸滲入到中國文化中來,中國文化是在被動的、屈辱的、被侵害者的地位上進入了一個東西方文化相交融的時代,雖然如此,西方文化既有其精華,又有其糟粕。
(三)風俗文化。這主要是指作為家族制度、養育方式、行為心理等日常細故存在的民習風俗,它是北平文化的形態主題。在以往的老舍研究中,對於老舍的風俗化傾向大致有如下兩種理論闡釋。其一,認為老舍主要目的是「運用民俗風情塑造人物……而他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決不把所描寫的那一幅幅異彩紛呈的風俗畫生硬的『嵌入』作品,也不僅僅是作為渲染生活的氣息一種點綴,而是由表及裡,深入開掘,按著獨出心裁的藝術構思把民俗用來描寫環境」;其二,認為「在老舍小說里強調這種地方性,用意很深。除藝術上的需要外,在許多場合更是由批判封建的文化傳統這種總的意圖出發的」。在風俗文化中,老舍以封建婚姻關系的虛偽本質、由家庭倫理到國民性、民族性格的改造問題以及社會禮儀作鋪墊,向人們展示市民的形象,挖掘出風俗文化深層的思想內涵。
這三個層面是互補互滲的,在現實生活中,是渾然一體的。在老舍的作品中,這三個層面總是被綜合地反映出來。不徹底清除這些封建時代的沉積物,不改變現存的社會制度,就不能改變中國人民的命運,所以只有三個層面的結合才能真正反映出市民文化的意蘊。老舍最關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運以及在「文化」制約中的世態人情。「北平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人格是緊密相聯的,老舍的小說正是以「北平文化」為基礎,刻畫了眾多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有的史書將老舍的市民形象分為四大類: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市貧民形象,這種劃分是符合老舍創作特點的。但無論哪一類的市民形象,都含有批判現實主義特色的社會悲劇意識。這種悲劇意識主要表現在人物與環境、時代的不能合拍或者人與人在性格、志願上彼此不能相容,這里強調了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悲劇。
老派市民有著濃厚的封建色彩的生活方式、社會心理、文化習俗。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嚴格支配著老派市民的行為方式,使他們在個人獨處或與人交往時都成了極守規矩、極講禮節的典型。新派市民在繼承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特點之外,並沒有吸取西方文化中進步的東西,而是專門去做形式上的模仿或做劣性的吸取。首先表現在婚姻觀念、行為方式上模仿西方形式,老舍對此進行深刻的批判。其次,在北平文化中,我們已提到「金錢」是「殖民文化」的「國魂」。而新派市民處處實行「錢本位」的人生哲學和極端利己主義的處世態度。最後,老舍對西方「個性解放」、「自由戀愛」一直持否定態度。
有一部分市民受傳統文化優質因素的影響,對西方文化也不像老派市民那樣一味加以排斥,他們的思想意識比較開放,具有勃發、進取、實乾的精神,這就是老舍所描寫的「理想市民」形象。老舍根據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通過理想市民的悲劇性來揭露整個民族的可悲,從而喚起人們的覺醒,尋找前進的方向。
有一部分市民既具有老派市民的傳統色調,又具有理想市民的某些人格,而唯獨缺少的是新派市民的「現代意識」,這就是老舍筆下城市貧民的形象。而在這一形象中,老舍寫得最多就是車夫的形象。《老張的哲學》中趙四是老舍小說中最早的車夫形象。
總而言之,四種市民形象的悲劇命運是他們所處的那個社會「賜予」的,他們只在極其狹窄的天地里苟且地活著,又默默地死去;他們只能按照社會為他們安排的樣子去忍受生活的折磨,直到把生命完全耗盡,才是他們苦難的盡頭,雖然在一定程度表現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反抗,但他們大多數處於被動地位,只要沒有傷害到自身利益,他們是不會關心到國家的命運,因為他們根本找不到民族衰敗的根源。老派市民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新派市民阿諛奉承,投降賣國,理想市民雖有反抗意識與行動,但由於黑暗勢力的強大與行為方式的缺陷,並未改變社會現狀,城市貧民更是逆來順受,他們都以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思想來反映當時病態的社會制度與悲哀的民族精神。
老舍作為一位現實主義作家,既批判了帶有強烈封建意識的生活方式、社會心理、文化風俗,又揭露了在新舊交替時代中包含的悲劇因素,既反映了市民群眾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殖民地化的批判態度,又反映出這種批判本身的正義性與落後性。老舍不給人們廉價的「光明」與「希望」,他總是以悲慘的命運揭露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寫出市民在不同程度上是怎樣被毀滅的,向我們展示出一幅真實的畫面。這也表現出老舍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徹底否定」,對此不抱有任何幻想與希望。

⑸ 《動人的北平》中重點表現北平什麼特點如何理解

表現出北平新與舊、雅與俗共存的特點。體現了北平包容新舊、寬懷大量。

「北平是寬大的。它包容著新舊兩派,但它本身並不稍為之動搖」這個特點。文章用了形象的說法,反復舉例,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北京城的包容。它的包容使它呈現多樣化的表現,讓人不能夠充分地了解它。同時它的包容還因時代的不同而呈現更多的表現形式,所以讓人無法了解。

從文章中可以讀出作者對故都的自然地理、人文風物的熱愛,讀出對平民生活的熱愛,讀出作者的一種「泛美主義」的傾向;再有,閱讀本文可以感受中華文化、故都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

文化從來就守舊融新,不斷發展,如今故都已經蛻去舊衣,換上新裝,成為世界聞名的大都市,當我們體認新北京的雄姿與活力的時候,也從過去的作品中尋察她的舊影,會感到過去的一幕幕歷史景象特別珍貴,也為今天國家的發展和首都北京的進步而高興。

(5)如何理解北平文化擴展閱讀

寫作角度

作者意在寫盡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種景象、各色人等盡收眼底,可見文章採取一種全景式的描寫角度。不過文章又避免了粗線條的抽象勾勒,而是採取類似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即把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小景小物盡情地描繪出來。

從一個個局部看,是微觀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體描繪。所以全文的描寫所取角度是總與分的結合、大與小的結合、粗與精的結合。

作者簡介

林語堂,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1919年起留學美國、德國,深受西洋文化影響。1923年回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同時將西方文化帶回中國。

1932年起,編輯《論語》、《宇宙風》等刊物,提倡「閑適」、「幽默」小品文,被譽為「幽默大師」。1936年8月赴美,在美國歐洲等地常年旅居。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⑹ 四世同堂 你是怎樣看待北平人性格中「忍」這一特徵的

《四世同堂》中的北平人

最近剛看完老舍的《四世同堂》,感覺非常震撼。《四世同堂》被稱為被征服的中國人的一部痛史,恨史,憤史,它深入細膩的描繪了北平人民亡國奴生活的深重苦難。
老舍素以善於刻畫人物,創造典型著稱。就本書來說,通篇共出場一百三十多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六十多名。他們其中包括教師,詩人,洋車夫,理發匠,唱戲的,說相聲的,英國外交官,「窩脖兒的」(專門搬傢具或抬棺材的),布鋪老闆,棚匠以及漢奸等等,這可謂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而今天我想不通的是:《四世同堂》中的北平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他有著什麼樣的文化?以及這種文化對北平人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要了解《四世同堂》中的北平人的話,那麼第一個讓我們想到的就是祁瑞宣。祁瑞宣貫穿小說的始末,一直都受著傳統文化熏陶,但也深受新思想的影響。這兩種思想可謂是讓其倍受折磨,一方面,愛國思想,民族自尊使他清楚在國家危難之際,好男兒應奔赴殺場,報效國家;另一方面,傳統的家庭觀念又使他無法卸下長子長孫的重擔。所以才出現祁瑞宣鼓勵弟弟瑞全逃出北平投身抗戰,但自己卻甘心承受家庭之累,留守北平。瑞宣有著沉厚的文化底蘊,他頭腦清晰,明於事理,並受到了新思想的影響。因此他將當時北平看的很透徹,他明白留守北平最好的結果也只會安安穩穩的做著「亡國奴」的日子,不好的話則會像小崔,孫七等人似的難逃一死,但他卻愚昧的留了下來,並給自己找了個借口:「一個手指怎能撥轉得動幾千年的文化。」瑞宣的選擇讓其最終也遭受了「靈魂凌遲」的苦楚——自己深陷囹圄,幾至身亡,父親也遭人污衊,投河自盡,女兒也最終被活活餓死。
瑞宣可以說是老舍的按在小說里的一雙理性的眼睛,因此老舍對「國民性」惶惑與偷生的批判往往又體現為瑞宣的自我批判。但自我批判並沒有導致自我完善,瑞宣終究不免於惶惑與偷生。瑞宣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在代表了當時北平諸多先進知識分子的所思所想,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那些先進的知識分子的許多弱點:他們無法狠心擺脫傳統思想的桎梏,所以總是唯唯諾諾,優柔寡斷;他們是懦弱愚昧的,明知道該拿起刀槍反抗日本的,但最後卻往往忍住。隨著殘酷的經歷——自己深陷囹圄,幾至身亡,父親也遭人污衊,投河自盡,女兒也最終被活活餓死,他才開始不再彷徨偷生。他想盡辦法與地下工作者取得了聯系,積極地參加了抗日宣傳工作。
那我不禁問到,為什麼瑞宣明知結果而卻選擇偷生呢?那麼在這里我就覺得有必要說說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是怎麼描寫北平文化的。下面是小說里寫的:
你溫柔美麗,像一朵花。你的美麗由你自己吸取水分日光,而提供給世界的。可是,你缺乏保衛自己的能力;你越美好,便越會招來那無情的手指,把你折斷,使你死滅。一朵花,一座城,一個文化,恐怕都是如此!玫瑰的智慧,不僅在乎它有色有香,而在乎它有刺!刺與香的聯合才會使玫瑰安全,久遠,繁榮!中國人都好,只是缺少自衛的刺。
我讀完這段話,深受感觸。北平的傳統文化不就如此么?它是美,美得讓人驚羨不已。但美有時可是會招來毀滅的,而北平的傳統文化沒有「玫瑰的刺」,所以當日本侵略時,它只能被動的承受而最終走向毀滅。所以北平當時的一些看似「先進的知識分子」選擇被動的接受,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個人物我想說說老詩人錢默吟。錢默吟的命運變化是由他小兒子仲石引起的。仲石在京郊當司機,勇敢地和敵人斗。錢先生因此被漢奸(冠曉荷夫婦)陷害,被日本人抓去,受盡非刑。而當錢先生被捕後,他的大兒子孟石病中不堪驚嚇和激憤,也氣絕而亡了,錢夫人也在大兒子出殯時一頭碰死在了棺木上。小說伊始,錢先生是位畫家兼詩人,他沉穩清高,謙厚正直。但就是這么一個一生謹慎處事,只會吟詩作畫的知識分子,卻在監牢里受盡了毒刑與凌辱。日本人「一連串十幾掌」打他的臉,「左右開弓的嘴巴使他像一個不倒翁似的向兩邊擺動」;以後有用皮鞭抽他,「皮鞭向燒紅的鐵條似的打在背上,他往前一栽,把頭碰在桌子上」,日本人「用桿子軋他的腿,用火絨炙他的頭」。受到非人的酷刑,慘遭家破人亡的悲劇,錢先生也因此義無反顧的第一個走上了抗戰的行列之中。
第三個人物我說說祁老太爺。祁老太爺只想在太平年月中度過風燭殘年,希望四世同堂平平安安,但這個願望卻被日本侵略者打碎了。老人一輩子信奉「和氣生財」,所以當他面對查戶口的「便衣」的傲慢「訓示」時,他從不氣憤;當瑞豐當了敵偽的「科長」時,他沒有反對,並高興異常;但當他經歷了兒子天佑被污衊為奸商而投河以及他的重孫女被活活餓死後,他變了。他說:「我活了快八十歲了,永遠屈己下人,先磕頭,後張嘴;現在,我明白了,磕頭說好話不見得准有好處!」所以當瑞豐想做特務而不成,一起了日本人對祁家的審問時,他態度坦然強硬,「他的眼直看著他們,語聲相當的高,表示出他已不再客氣謙恭;客氣謙恭並沒救了天佑,小文,小崔們的命」。
除了以上三個人物外,還有劉棚匠,小文夫婦,小崔,孫七以及李四爺。劉棚匠的結果最好,他不願做亡國奴而逃出北平參加了抗戰;一向本本分分的小文夫婦最終因不甘受辱,奮起抗爭而最終被鬼子打死在舞台上;小崔死在了日本的屠刀之下,人頭被懸在城門之上,最終也沒完屍而葬;孫七死的最慘,他被日本人懷疑得了霍亂,因此被活埋了;至於李四爺也在最終因不堪忍受日本人的欺辱而奮起反抗,在奮起搏鬥中李四爺被毆打致死。
最後我們再說說那些民族敗類,賣國賣友寡廉鮮恥的狗漢奸們。第一我們說文化「蛔蟲」冠曉荷。他曾出賣錢先生,並設計陷害小文夫婦。他對日本人卑躬屈膝,而對同胞卻陰險毒辣。但他的死卻不是中國人造成的,他最後在討饒聲中被日本人像狗一樣的活埋了。第二個是大赤包,她狠毒奸詐,潑辣無恥。她曾逼良為娼做了「北平檢查所所長」,她對丈夫霸道,對女兒無情,所以最終她也因此而被定罪關進死牢。第三個是藍東陽,他是個流氓,但同樣他也是漢奸,他害了十幾條同胞的性命。可笑的是他膽子並不大(膽小如鼠的他竟讓人畏之如虎,可悲的北平人),最後在瑞全一次警告中,竟逃亡日本,結果呢?被原子彈炸死了。以上三個人是書中最重要的漢奸,他們在那個年代可謂是風聲雲起的賣友求榮,過的作威作福的日子,但結局卻是悲慘的,這是他們應得的報應。
這三個漢奸說完,我還想單提出來說說高弟,招弟。這一對姐妹都是冠曉荷的女兒,可為什麼會走上不同的道路呢?高第投身革命,而招弟卻最終沉淪成了日本的特務,最終被瑞全殺死。其實招弟的沉淪是他的家庭環境造成的,如果當初他和瑞全走了的話,那麼招弟也一定會成為抗戰的一份子的。可是她沒走,而留在了北平。留守北平後,每日看大赤包逼良為娼,所以日漸沉淪,最終終於當了特務。我覺得招弟是無辜的,她只是一個愛於享樂的一個女孩子。可是她生在了戰亂年代,戰亂年代是不可以享樂的——國家處於危亡之際,又怎能享樂?而高第是一個叛逆女孩,她從小就沒受過父母的疼愛,也往往和大赤包發生爭執。她富於幻想,她曾幻想自己成為仲石的妻子,所以當父母陷害錢先生時,她不顧危險的去告知。但她終究還是出身富貴的小姐,她害怕吃苦,只是喜歡熱鬧,奢侈與玩樂,所以總是遲疑不決的沒有離開冠家。
《四世同堂》中大致上幾個重要人物我都說介紹了一遍。那麼這其中的北平人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人們說《四世同堂》是一部改變北平人靈魂的巨著。是的,戰亂之前的人們由於長期受封建傳統精神桎梏的束縛,而形成了惶惑偷生,封閉自守,缺乏冒險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弱點和負擔。他們面對日本的侵略總是被動的去承受,去忍耐。正如馬老太總對長順說的一句話:「咱們還是老老實實的過日子,別惹事!反正天下總有太平了的時候!日本人厲害呀,可架不住咱們能忍啊!」忍耐妥協是他們的專長。他們在明知良民證是「亡國的烙印」,可還是伸手接了;他們明知「獻鐵」是為敵人製造槍炮,可還是設法如數的上繳;他們明知北海的化妝滑冰比賽是為侵略者裝扮「昇平景象」,可是他們還是蜂擁著前去觀看;他們曾為領幾斤「共和面」而支撐著虛弱的身體,在太陽地下一站就是半天,可是卻沒有一個喊出:「打倒日本!」悲哀的北平人,他們苦悶過,憂慮過,惶惑過,也寒冷過;他們飢餓過,恥辱過,妥協過也愚昧過。他們過著亡國奴的生活,他們的靈魂遭受著日本人的「凌遲」。他們憤過,怒過,但從沒任何舉動。小說里陳野求說過這么一句話:「從歷史的久遠看,做一個中國人並沒什麼可恥的地方。但是從只顧自私而不顧公,只講心路而不敢真刀真槍的去干這一點看,我實在不佩服中國人。」這句話是老舍對當時北平人形容和評價,非常精確。當時的北平人確實是只是一味的只講心路而沒有真刀真槍的去實踐,直到最後被逼上絕路才不得已而抗爭。那麼為什麼北平人會這樣呢?這就要說說北平的文化了。老舍說北平的文化像「一朵沒刺的美麗的花朵」,它沒有自衛能力。當有人來毀滅時,它只能被動的接受死亡。這樣的文化使北平人愛好和平,遠離反抗;這樣的文化使北平人面對侵犯選擇忍讓,不懂自衛。因此可以說北平人那麼做是深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響的。愛好和平是對的,但前提是自己的國家不被侵犯。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不僅要表現淪陷區人民的生活情景和被征服者的痛苦的心靈歷程,還要涵蓋作者對古老中華民族國民性文化歷史的反思。手筆不可謂不大,打他成功了——中的每一個人物行為都守著那個時代的文化的影響。
日本人的侵略打破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使之進化為可以自衛的文化,就像一支有著刺得玫瑰一樣。所以最終的北平人在壓迫下反抗,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我個人認為這部小說格調還是有些悲傷的——四世同堂,四世同亡。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北平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