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歌曲方面如何體現文化的多樣性

歌曲方面如何體現文化的多樣性

發布時間:2023-02-24 08:29:10

❶ 音樂風格的多樣性和一致性

音樂藝術風格:是指藝術家或藝術團體在音樂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藝術風貌、特色、作風、格調和氣派。它是藝術家鮮明獨特的創作個性的體現,統一於音樂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之中。
音樂藝術風格可分為藝術家風格和藝術作品風格兩種。由於藝術家世界觀、生活經歷、性格氣質、文化教養、藝術才能、審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著各不相同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
一、音樂風格的多樣性
首先來自音樂家獨特的創作個性。音樂的創作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必然要在音樂作品上留下創作者個人的印記。創作者作為音樂的創作主體,他的性格、氣質、稟賦、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種種特點,都很自然地會投射和熔鑄到他所創作的作品之中,通過創造性勞動使主體對象化到精神產品之中。
其次,音樂風格的形成更離不開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環境、閱歷修養和藝術追求。
其三,音樂風格的多樣性,還來自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由於欣賞主體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層次、文化層次,屬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造成審美需要的千差萬別,反過來刺激和推動著形成不同的音樂風格。
二、音樂風格的一致性
音樂風格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常常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中外音樂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民族的音樂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形成音樂的民族風格;每個時代的音樂也常常具有某些相似之處,形成音樂的時代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民族風格或時代風格,體現出音樂風格的一致性,它與音樂風格的多樣性一道,共同形成了辯證統一的關系,使音樂風格既有多樣性,又有一致性。音樂風格的多樣性與一致性,往往互相聯系、互相滲透,呈現出十分復雜的現象,需要我們認真區別。

❷ 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論文

關於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論文

【摘要】

民歌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性格與價值觀的象徵和標記。遼南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除具有東北民歌火爆、熱烈、高亢、剛直的特點,還融合了滿族薩滿歌舞以及山東民歌因素,體現了鮮明的遼南地域文化特色。

【關鍵詞】

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地域;文化特色

民歌,以人民集體性即興編創、口頭傳唱、口口相傳、代代傳承的民間藝術形式和獨特的文化形態,最真實、最深切地表達著民間百姓的感情、意志和願望,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性格與價值觀的象徵和標記。作為東北民歌的分支,大連新金民歌除具有東北民歌火爆、熱烈、高亢、剛直的特點,還融合了滿族薩滿歌舞以及山東民歌因素,而體裁類型多樣的金州民歌也體現了鮮明的遼南地域文化特色。

一、民歌的基本類型與藝術特徵

民歌,即民間歌曲,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集體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經過不斷加工、改造、提煉而成的,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帶有強烈地方色彩、民族特徵。一般來說,傳統民歌具有實用性和娛樂性兩大功能,並依據不同場合、不同功用、不同表現方式及音樂形式特點,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吟詠調、舞歌、酒歌六大類別。其中號子、山歌、小調是漢族民歌的重要類別。號子用於生產勞動過程中,勞動者配合勞動節奏和有節律的肢體運動而歌;山歌用於山野勞作、休閑或交往時而歌;小調用於休閑娛樂、或輕松勞作時而歌;吟詠調用於民間叫賣、哭喪、詩詞吟誦、哄孩、哭嫁等活動中;舞歌用於節日喜慶、日常活動儀式中的民間歌舞表演,是一種融舞蹈於一體的歌唱;酒歌,即相聚飲酒時而唱的歌曲,是我國古老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東北漢族民歌的類型與藝術特徵

東北民歌是指流傳於東北三省的東北小調,分為山歌、薩滿調和歌舞曲等。東北漢族民歌主要有勞動號子、山歌、田歌、小調等。東北漢族民歌的歌詞是東北人民生活中語言的詩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多使用襯字襯詞,常帶有一定敘事性,反映了東北人民開朗豪爽的性格特徵和豐富的生活情趣,特別是歌詞中方言的運用,更突出了東北的地域特徵。東北漢族民歌的`調式主要是以小調為主,其音調高亢嘹亮、旋律寬廣、節奏歡快、氣韻悠長,聲音運用上也比較剛直。歌曲開頭常使用重復或者同音反復的表現手法,也使用「加花」、「緊縮」等表現手法。代表性曲目如《東北風》、《小拜年》、《搖籃曲》、《回娘家》等。

三、大連新金民歌的藝術特點

大連新金民歌起於新金縣(現普蘭店),融合了民歌小調、受滿族薩滿歌舞影響的單鼓音樂、從河北灤州傳來的影調戲、當地民間鼓樂和東北「二人轉」,以及山東民間文化等因素。新金民歌既有東北民歌火爆、熱烈、高亢、剛直的特點,又有山東民歌質朴、醇厚、詼諧、風趣的特點,同時在影調戲的影響下,還具有了細致、曲折、婉轉的韻味。新金民歌的體裁種類豐富,主要有小調秧歌類、單鼓音樂類、皮影音樂類、勞動號子類、古曲類、新民歌類。大連新金民歌的調式大多為大調式,且短小精悍,音調高亢、嘹亮;也有一部分為小調式,用來表現詼諧、幽默的情緒。新金民歌一般採用真嗓演唱,多用襯腔、襯詞和甩腔,要求吐字清晰、口形美觀。在演唱形式上分為獨唱、對唱和「一人領、眾人和」等。還有一些民歌是唱、說結合,與觀眾對答互動。新金民歌的伴奏樂器主要有揚琴、三弦、阮、笛子、二胡、板胡、嗩吶、打擊樂器等。內容主要有唱男女愛情、勞動歡愉、四季風光、家園美好等。代表作品有《賣餃子》、《打紙山》、《梅花開得好》、《猜花》、《四季花兒開》等。

四、金州民歌的藝術特點

金州民歌體裁類型多樣,主要有小調、勞動號子、秧歌調、單鼓調及其他雜調等。金州小調曲調流暢,其調式主要為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節奏多為2/4拍和4/4拍,演唱形式主要有獨唱、齊唱、對唱等。金州勞動號子也稱為海號子,一般為中板速度,曲調鏗鏘有力,它鮮明地反映了金州漁民的豪放性情。根據分工不同,金州勞動號子主要有撈魚號子、搖櫓號子、拖船號子等類型。金州秧歌調是一種載歌載舞的民間小調,作品如《看娃娃》、《小寡婦觀燈》、《盼情人》等,另外還有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敘事性的歌調,如《十八相送》、《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金州單鼓調也是一種歌舞音樂形式,起初主要用於祭祀、跳神等宗教性活動,後逐漸演變為一種民俗娛樂形式。另外,當地藝人結合二人轉、金州影調、大鼓書等音調,還發展出一種所謂的雜曲雜調樣式。除上述金州秧歌調的曲目外,代表性作品還有《賣扁食》、《關花燈》、《二姑娘拜年》、《小寡婦觀燈》、《四季調》等。

總之,遼南民歌既有東北民歌的總體特點,也融入了山東民間文化等元素,其質朴、醇厚、詼諧、風趣、細致、曲折、婉轉的韻味,凸顯了遼南的地域文化特徵。

;

❸ 如何傳播中國音樂,讓世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15分)

音樂作為文化的組成部份,也是大文化系統中最活躍,最具特色的文化現象。我們將音樂置於人類歷史文化脈絡中,研究「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文化」,是當今學術領域堅持的基本立場。文化作為一種載體,是為審美而服務的。在文化大系統中,包含著諸多子系統,如在精神文化中又包括了哲學、宗教、道德、科學、藝術等等。藝術作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集中體現了人類審美意識的凝聚和物化了人對現實生活(自然界和社會)的審美關系。其中,音樂藝術是用音樂語言來表達人類思想的文化形式。音樂藝術作為一定人類群體所共有的音樂觀點和音樂活動行為,必須靠後天有組織、有目的音樂教育行為才能習得。音樂教育又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只有將音樂教育研究置於音樂文化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對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和文化意義給予更多的關注,音樂教育才會富有生命力。基於不同文化背景,音樂教育對各類音樂的不同理解,也必然受本民族傳統文化影響,因而帶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反映出不同民族音樂文化的民族精神觀念、形態、行為規范、思維方式等傳統特徵,由此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和網路等大眾傳媒的迅猛發達,我國與世界聯系得更加緊密。多元文化的觀點自20世紀由美國教育家提出,到後半頁逐漸演變成一般國際化浪潮的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多元文化教育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音樂教育的熱門話題。簡要闡述多元文化在美國等國家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同許多歐美、大洋洲國家一樣,成了民族的大熔爐。單一文化概念慢慢演變成共同體文化概念。這些由多種民族成分構成的國家,率先提出了多元文化的理念。隨著移民音樂文化的交融和匯合,促使多元文化在美國乃至世界迅速崛起並繁榮。多元文化對我國音樂教育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加入WTO,我國經濟和文化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推動音樂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近十幾年,我國開始密切關注音樂教育事業。2001年出台的《全日制音樂課程標准》中,其中一大特點便是注重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2004年,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舉行,它標志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對我國現有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挑戰。如何處理好多元文化進入我國,並對我國本土文化產生沖擊,是受到關注的話題。重視本民族文化,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應是我國音樂教育的基本方針政策。1. 運用多元文化開展音樂教育,需要體現音樂的本質――真、善、美,發揮藝術特有的共性,但這並不違背體現以審美為核心價值理念,也是美育教育的根本。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音樂教育,強調音樂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在以往,我們的音樂教育忽視了音樂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過於強調知識技能掌握,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應堅持把音樂當成一種文化來傳授,通過音樂來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我國音樂教育也應當順應當今世界潮流,採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手段,積極接受和面對多元文化教育的正面作用,使學生在國際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今天,更多地了解世界音樂文化。在多元視角下,音樂教育強調承認和尊重世界上不同民族和種類的音樂,摒棄音樂價值的偏見,引導人們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學習的理解、尊重和熱愛,是建立在審美為核心的基礎之上。2. 主張多元文化教育,也主張世界文化多元性。音樂是一個世界現象,在多元文化視角下,音樂教育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尊重世界上不同的音樂和音樂創作,吸收和平等看待文化多元,幫助學生形成一個全球性的視野。需要指出的是,多元視角下音樂教育的內涵外延,包含了本民族音樂文化和其他文化背景的音樂,應當首先培養學生熱愛本民族音樂文化,進而學習、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多元視角下的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渠道。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借鑒和傳播外來音樂文化,從而促進了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3. 我國音樂教育,首先要突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特點,引導青少年了解和熱愛祖國音樂文化。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在春秋時代,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到盛唐已經成為世界藝術的高峰。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瑰麗多姿,蘊含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著民族的藝術精華。其中,聲樂、歌舞、器樂、戲曲、曲藝等都自成體系,獨具一格,這些都是引導青少年傳承地方民族特色,對於青少年進行音樂教育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音樂寶庫文化。4. 在經濟、政治趨同化的今天,我們需要注意民族文化特徵中的沖突性,不可照搬或硬套移民國家的多元文化來進行我國的音樂教育,也不能在教育中走極端。照搬或硬套這樣的做法會消減我國具有民族特徵的東西,抹殺了不同民族國家的區域個性,削弱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而盲目擴大宣傳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或是注重多元文化的面面俱到,還有的只是象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這些走極端的做法也不可取。因為,文化是在不同國家和民族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多元文化教學要適應不同國家、不同國情的需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音樂本身就是多元的,首先要傳承、保護和利用我國自身的文化,其次再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音的樂文化。在此,我提出以下幾點供參考:1) 更新以往音樂教育理念,以樹立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基本觀念,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貫穿其中,靈活運用。2) 培養教師具有豐富的多元文化知識,採取「請進來」或「走出去」的辦法。「請進來」即聘請有關專家或學者到校開展講座,組織教師學習;「走出去」即有計劃安排教師走出校門,進行系統化學習,這一辦法可使教師多聽多看多比較。3) 在音樂教材的編寫方面體現多元文化,現有教材已有一部分教材收錄有關多元文化素材,可再進一步編寫一些有特色歐美音樂素材作為課堂教材,這些素材也是多元文化的表現題材。總之,多元文化是珀來品,進入我國並適應我們的國情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實踐。樹立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基本觀念,體現以審美為核心的價值,這才是根本所在,也是適應我國國情和需要的。

時下,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擴大和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議隨之升溫,並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引發了強烈的反響。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可喜的現象,說明人們對傳統文化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地位作用的認識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越來越重視、越來越緊迫;也說明,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除了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以外,還必須有與之相稱的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軟實力」的必要匹配。舍此,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關繫到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關繫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基礎問題,關繫到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關鍵問題,關繫到我國國民的信念、信仰、精神面貌、道德風尚和價值觀、世界觀等核心問題。 一、 從中國在世界的影響看,最受人尊敬和影響力最大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國際人才》雜志今年第二期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孔子在歐洲」,前不久有的報紙上登了「孔子在非洲」;其實,全面的說法應該是孔子在世界。凡有出國訪問或考察經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國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報載,2004年以來,世界上新設立的孔子學院有26所;有100多個國家2300多所大學開設了漢語課程,學漢語的人數達到了3000多萬。中國的《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部古典小說,數百年來風靡日本、韓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歷久不衰,並且滲透到了軍事、政治、文化、商業、教育和宗教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去年一個時期,媒體報道的韓國與我國有關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爭議問題,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排以上軍官人手一冊《孫子兵法》,世界上裝備最先進國家的軍隊,最需要的恰恰是兩千多年前中國軍事家的聰明和智慧。幾年前,人民解放軍一個代表團到瑞典訪問,其中參觀瑞方一個軍事院校,對方主動提出要與代表團討論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軍事著作《黃石兵書》。盡管瑞典的軍事裝備和軍事工業在世界上是很先進的,但中國古人的智慧對他們來說至今仍然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還有一個反證,無論1860年英法聯軍,還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第一個動作就是到當時中國文物保存最集中、最全面、最完善的《圓明園》和故宮搶劫文物,而後運回國內充實自家的博物館。這真實一個絕妙的諷刺,那時號稱「船堅炮利」的西方列強,他們眼裡柔弱不堪的大清帝國,最有價值的恰恰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 二、從傳統文化的地位作用看,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和載體、是立國之本。 什麼是傳統文化?當前眾說紛紜,沒有統一、完整的現成答案。不過,可以通過對文化定義的了解,使我們對這個概念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和把握。《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講,是一個復合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由此可見,傳統文化這個概念的含義非常寬泛,它不僅包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社會實踐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而且為不同社會形態、不同時期社會成員所共有;是包括中華民族在內的人類認知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社會實踐的一切文明成果。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意識、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關聯度,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關系、與社會整體的關系,而且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從哪個層面強調,都是舉足輕重的。 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或促進,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於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不僅大大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而且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新的社會形態――封建社會的誕生,實現了社會形態的轉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第一件重大事情就是「焚書坑儒」,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消滅了被他統一的另外五國的文化,意在從根本上鏟除故國復辟的精神支柱,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從反面印證了文化對鞏固或推翻政權的極端重要作用。漢武帝為富國強兵、強化對人民的統治,首先從意識形態入手,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強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扶持「皇家文化」的發展。從此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立國的思想基礎。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接受五代時期頻繁動亂的教訓,在全國大力倡導「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強化文化在精神統治、思想規范、行為引導等方面的教化力度,形成了宋朝文化事業的空前繁榮,由此夯實了宋王朝310多年統治的政治根基。明清時期的統治階級,一方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鞏固自己統地位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和倡導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多種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又大興「文字獄」,對不符合統治階級思想、利益的文化大開殺戒,全力剿滅。後果之嚴重、場面之慘烈,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別值得一提是,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延續時間長達1320多年、橫跨八九個朝代的科舉制度,更是直接關繫到封建王朝統治的存亡和興衰。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公元581年――618年),止於晚清(1905年)。科舉制度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制度,它使得本來只是社會宗法家族傳統的儒家價值觀,成為國家意識形態,成了中華帝國制度合法化的象徵;並通過科舉制度從社會中選取精英,保證了精英來源的開放性和競爭性,維持了社會文化秩序的整合和穩定。到了晚清,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大量沒有功名的社會精英擠進士大夫階層,科舉制度名存實亡。1905年隨著科舉制度宣告廢止,封建社會賴以依存的文化基礎崩潰了。僅僅時隔6年爆發了辛亥革命,徹底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用不著更多贅述,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已經看得很清楚了。 三、從傳統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看,它既包容了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精華、又融合了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優長,歷久不衰、博大精深。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傳統文化植根於世界東方這塊沃土,經過四千多年發生、發展和積累、沉澱的漫長歲月,逐步形成了以中華民族為主、吸收各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優長、有自己鮮明特點和獨到之處的優秀文化,並一度創造出具有世界影響的古代燦爛文明;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實踐性和辯證性。傳統文化立足各個時期的社會實踐和人們精神生活的實際,加以科學的總結和概括,站在了當時時代的至高點。其中不少思想充滿了樸素辯證法,如老子的禍福觀、孔子的世界觀、莊子的生死觀、孫子的戰爭觀等,都滲透著辯證思想的光輝。二是過程性和漸進性。傳統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和形成,經過了一系列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其中有取捨、有補充、有豐富、有發展、有提高;是逐步完善、不斷升華、經過長時間沉澱和積累才確立起來的。三是民族性和融合性。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顯著特點和特徵,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聰明和智慧。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古代文明統稱為「四大古代文明」發源地。同時傳統文化在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逐步豐富完善了自我。四是統一性和差異性。傳統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統一的體系,內容十分豐富、涵蓋各個領域。至於傳統文化的具體劃分,則比較細致,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如文化結構可區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個層面,學科領域又可以分為政治文化、經濟文化、法律文化、管理文化,和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商業文化、大眾文化等不同分支。五是規范性和操作性。傳統文化不僅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概括性,而且具有很強的規范性,比如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等,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並且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隨意更改。否則就違背了禮制。六是繼承性和創新性。傳統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付出了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斷補充、不斷完善成熟起來的,非常來之不易的。 四、從傳統文化取得的成就看,它是我國人民包括人類社會在內共同的寶貴財富。 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體系龐大、數量驚人、難以勝數,對推動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甚至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國傳統文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不是很短篇幅可以說清楚的,這里僅簡要列出幾個方面的例證,供讀者參考。 首先,思想道德方面。這方面著述非常豐富、成就斐然、影響深遠。如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大學》、《中庸》,莊子的《逍遙游》,孟子的《孟子》,以及後來的《三字經》、《第子規》、《諸子治家格言》等等。其次,科學技術方面。這個領域成就和著作內容十分豐碩、涵蓋面很廣、其中不少在世界享有盛譽。如秦代李冰父子設計並監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漢代科學家張衡製造的天文測量器材《渾天儀》,造紙、火葯、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數學家祖沖之、水利學家郭守敬、以及科學著作「天工開物」、「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等,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第三,軍事研究方面。傳統文化在這個領域著述可以說是群星燦爛,獨樹一幟,成果卓著。如《孫子兵法》、《三十六記》、《孫臏兵法》、和《黃石兵書》等軍事著作享譽千古、惠及當代;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著名軍事家張良、韓信、曹操、諸葛亮、謝玄、李世民、趙匡胤、劉泊溫、戚繼光、左宗堂等,已成為聰明智慧的象徵、至今贊口不絕。第四,文學藝術方面。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精品薈萃,膾炙人口。如從古至今人們廣泛流傳的對詩詞文章的最簡練概括,如「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最形象的形容,如「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即是生動的證明;還有對歷史上著名文學家、藝術家的簡要概括稱謂,如「竹林七賢、」「唐宋八大家」、「楊州八怪」等,即是贊譽和贊美;至於文學、史學、散文、詩歌、小說創作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更是異彩紛呈、不勝枚舉。如《詩經》、《離騷》,《史記》、《漢書》、《資治通鑒》,以及四部古典小說、三言兩拍等。近來看到一首小詩,把我國19部古典小說嵌入其中:「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兩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在教育、音樂、繪畫、戲劇、雕塑、體育、宗教等方面的建樹同樣成就斐然。第五,醫學、農業、建築、冶煉、製造、旅遊、烹飪、飲茶、養生健身等方面。傳統文化的積淀非常豐厚,非常難得。如《黃帝內經》、《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徐霞客游記》,《茶經》等等。 五、從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看,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國對當今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戰略選擇;強調了文明的多樣性,賦予了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坐標。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文化和諧,只有造就深層次的文化和諧,才能造就「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全面的、可持續的社會和諧。從文化角度構建社會和諧,主要有兩個層面內容:一是特殊具體的文化層面,包括弘揚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資源領域、精神生產領域、文化傳播領域、文化消費和文化交流領域等。二是普遍深刻的文化層面,即滲透於各個領域的共同理想、組織和行為方式的和諧問題。構建文化和諧,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現實生活中又普及推廣不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出版、教育等配合默契欠缺到位,聲勢不大;思想規范、行為引導、榜樣示範,和文藝創作、多種形式配合上差距較大,不盡人意;政策引領、資金投入、教材審定、普及方式和師資力量都尚待完善。這是需要認真加以解決的。二是處理好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合理成分和優秀成果,使之繼續豐富發展、提高完善、不斷升華的問題。傳統文化是在持續、充分地吸收借鑒各種優秀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後的繼承發揚也必須這樣。當前,隨著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外來文化的影響滲透隨之加強;而且對外來文化內在需求和外在壓力雙向加大,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面、多種方式,以前所未有速度和力度釋放出來,這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因勢利導,借力使力,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在新的形勢下不斷發揚光大。三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外熱內冷」,理性把握穩步推進問題。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國外興起了一股規模空前的、包括了解傳統文化在內的漢語熱。國內對國學和傳統文化的地位也展開了熱烈討論,引發了人們的關注。不過,對國外的漢語熱要冷靜、客觀地看待,他們大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非中國傳統文化的「軟實力」的影響。國內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形成共識還需要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是無益的。四是處理好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掌握難度較大,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傳統文化體系龐大、內容十分豐富;積累很多、感到無從下手;時空太遠、文字生辟難懂;工作很忙、難以深鑽細研。此外,傳統文化自身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優勢也有劣勢,有長處也有短處。如何適應社會轉型期的特點,針對當代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的實際,在教材編寫、普及推廣、配套工程、激勵機制、組織領導等方面,採取切實可行措施,使傳統文化在工作學習、文化娛樂、日常交往之中得以潛移默化的推行,變成一種自覺自願、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政府機構也要准確把握文化體制的價值取向,探索文化工作、包括傳統文化新的模式,大力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進一步壯大傳統文化和文化產業的影響,為和諧社會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❹ 如何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正確理解和尊重世界民族音樂

從文化多樣性的角度正確理解和尊重世界民族音樂需要從世界民族音樂的多樣性和世界民族音樂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切入探討。

「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發揮音樂藝術特點而提出來的一個課程基本理念。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國際關系的主題,國家、民族之間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平共處,這就必須依賴人們對世界各地民族音樂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音樂是人類情感表達最為直接、生動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從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的學習入手,是學生以開闊的視野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逐漸學會理解產生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學會尊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共享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4)歌曲方面如何體現文化的多樣性擴展閱讀:

就音樂而言,是多變多樣化的。世界文化也同樣具備這個特性,而音樂的產生和文化是息息相關的,那麼想了解此音樂,就有必要了解這個音樂所處的環境文化因素。例如嘻哈,就是一種黑人街頭即興樂音創作。那麼它所處在的社會文化導致嘻哈這個音樂風格的迥異,特殊。我這兒只是打個比方。那麼世界上有那麼多得音樂風格和種類,同時對應的也是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導致音樂的多樣性。

閱讀全文

與歌曲方面如何體現文化的多樣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