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通過比較古代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的不同點,談談對古典主義的認識
同:解放個人 文化藝術 生活品質追求 哲學理論
異:出發點不同 時代不同 改良後的哲學理論
認識:
文化: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可以說就是哲學,哲學分兩種,一種是政治制度 一種是人和自然的關系,但實際上,古代並沒有哲學這個詞,哲學可以是數學 物理,甚至醫學,但在文藝復興開始,哲學開始有了分類,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分類,就是從這時期開始,.出現數學 物理這些分類,哲學變成了一種思考,當然,文藝復興的哲學基本還處在人和自然的關系.
藝術:古希臘羅馬的藝術主要為建築.雕塑,繪畫主題基本都是以神話為主題,娛樂方面除了血腥的斗獸外就是大量的戲劇作品,文藝復興處於黑暗時代末期,建築無從入手,基本仿製古羅馬時期,雕塑方面主題開始有了變化,不再僅限於天使上帝十字架.繪畫方面因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技術和技巧要比古代要提高很多,主題也不斷增加.
對個人:古希臘羅馬人因為奴隸的存在,在生活上追求的是享受人生,文藝復興因處於黑暗時代,人在世不是為了享受,是為了原罪而應該在世間受苦,當然這個隨著文藝復興,慢慢地改變了人的思想.
Ⅱ 列述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特點
1、古希臘文化特點:
希臘是城聯邦,各城即是獨立的奴隸制國家,沒有統一的政體。所謂的希臘文明是個包羅萬象的文明,好象是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達文明等等。比較注重哲學,數學、天文學等科學,總得來說比較先進。
2、古羅馬文化特點:
羅馬文明更為復雜,一般我們說的古羅馬文明好象說的是羅馬第一帝國以及此前的羅馬共和國。羅馬從政體上看是統一的,實行聯邦民主制度。較早地開創和實踐了民主的概念。政體上很像現在的美國。與希臘文明相比較,羅馬是個強大的國家,但文明遠落後與希臘。
因此羅馬的文明是從希臘繼承來的。這點與我國古代元、清等朝代有相似之處。古羅馬受斯巴達很大,崇尚意志,有一種潛在的唯心哲學的雛形。
另外,羅馬的疆土的廣大,使得羅馬文明具有更大的多樣性,包括繼承吸收了希臘文明、迦太基文明、緋尼基文明、日爾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典型的強式文化,影響力大、多樣、開放。
(2)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古希臘羅馬文化擴展閱讀:
1、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思考。
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2、古羅馬在建立和統治國家過程中,吸收和借鑒了先前發展的各古代文明的成就,並在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文明。古羅馬文明對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貢獻有兩方面:前半期的羅馬律法和後半期的基督教。
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古羅馬文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古羅馬通常指從公元前8世紀在義大利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
Ⅲ 如何概括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精神
「光輝的希臘,偉大的羅馬」,這是人們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特點的高度概括。 一、古希臘文化及其文化特徵 古希臘文化作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愛琴海文明雖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遲,但其影響卻更為巨大。換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於歷史長河之中,而古希臘文化精神卻未被湮沒,足可見其文化內涵的深刻性。希臘是城聯邦,各城即是獨立的奴隸制國家,沒有統一的政體。所謂的希臘文明是個包羅萬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達文明等等。比較注重文學、哲學、數學、天文學等科學,總得來說都是比較先進。 我們從古希臘的文學和哲學這兩方面來談一下。古希臘文學是指古代希臘世界的文學。廣義的古希臘文學涵蓋了從氏族制希臘社會到希臘化時代的文學,持續時間近1000年,它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也是歐洲文學的第一個高峰。古希臘文學反映了歐洲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現實生活,特別體現了古代世界的人們對戰爭與和平、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思考。古希臘時代顯赫的英雄行為和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都在文學作品中得以深刻的體現。這些文學作品不僅為整個西方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為人們研究古希臘世界的歷史與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較有代表性的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是古希臘世界從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史稱「英雄時代」,又稱「荷馬時代」,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是神話和史詩,如《荷馬史詩》。古典希臘哲學,或稱早期希臘哲學集中在辯論與質詢的任務。在很多方面,它同時為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鋪設了道路。早期希臘哲學家對後世產生的影響從未間斷,從早期穆斯林哲學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和現代的普通科學。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主要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等。 古希臘文化的特徵主要有四方面:1、理想主義。古希臘的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就是和諧是美。古希臘人很早就提出黃金比例的觀點,並運用於繪畫雕刻。畢達哥拉斯學派哲學觀一最根本的思想,就是宇宙和世界按照「數」的關系和原則構成的,因此是最和諧的`最具有數的規律性。文學作品中,男性大多具有非凡的力量`英俊的相貌`發達的肌肉。女性則有驚世的容貌,誘人的胴體。神其實與人一樣擁有情感`缺點,只是他們擁有人不具有的神力,換言之,神只是理想化了的人。2、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決不偶然。古希臘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希臘人重視個人價值,追求自由,享樂。希臘神話中經常出現半神般的英雄,像赫拉克勒斯`忒修斯`珀修斯等,不需要再舉例。神同人一樣,追求女色,爭強好勝。3、理性主義。希臘人是奔放的,擁有所謂的「酒神情緒」。但比起其他民族,理性色彩還是比較突出的。古希伯人信奉上帝`埃及人崇敬太陽神,印度人膜拜的就更多了。希臘人對神的態度與其說是崇拜不如說追求嚮往。人甚至敢開神的玩笑。這種理性主義使得蘇格拉底可以為真理喝下毒酒。希臘人將這運用到哲學,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討悖論的邏輯;運用到科學,研究杠桿`滑輪`浮力,發現數的奧秘。4、悲劇性。自身的追求與命運的矛盾,就形成悲劇。嚴格說,每個民族都有悲劇性,但希臘最濃,似乎只有日本與其向近。荷馬史詩就是悲劇的代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爾是兩種典型的悲劇人物。前者是自身追求與命運矛盾,後者是自身思想與國家使命矛盾。這里不祥加介紹。5、雄偉性。這點是上面一點的延續。悲劇不是側重寫悲,而是寫悲壯雄偉。希臘的史詩戲劇大多體現英雄主義色彩,抒情性較強。語言高亢,句式短促。希臘建築帕特農神廟高大壯觀,雕塑《擲石餅者》形象健美,都體現這一點。 二、古羅馬文化及其文化特徵 羅馬文明更為復雜,一般我們說的古羅馬文明好象說的是羅馬第一帝國以及此前的羅馬共和國。羅馬從政體上看是統一的,實行聯邦民主制度。較早地開創和實踐了民主的概念。政體上很像現在的美國。與希臘文明相比較,羅馬是個強大的國家,但文明遠落後與希臘。因此羅馬的文明是從希臘繼承來的。這點與我國古代元、清等朝代有相似之處。古羅馬受斯巴達很大,崇尚意志,有一種潛在的唯心哲學的雛形。另外,羅馬的疆土的廣大,使得羅馬文明具有更大的多樣性,包括繼承吸收了希臘文明、迦太基文明、緋尼基文明、日爾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典型的強式文化,影響力大、多樣、開放。在哲學、文學、建築等方面,為全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 下面我主要來講一下古羅馬的哲學文化。從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羅馬打敗馬其頓,吞並古希臘各城邦,直到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便是歷史上的「古羅馬時期」。古羅馬時期的大多數哲學家都是通過注釋前輩們的著作來闡發自己的思想,雖說不乏真知灼見,但從總體上說,不過是對以往哲學以不同形式加以綜合而已,缺乏獨創性。這一時期的重要哲學流派是懷疑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斯多噶學派和新柏拉圖學派,其中都包含有一定的心理學思想。我們著重來了解懷疑學派。這個學派的創立者是皮浪(約公元前365—前275)。古希臘早期哲學所孕育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提供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探求真理的途經,或者相信內部固有的理性,或者依靠外在感性的經驗。然而,皮浪則認為理性也好,感覺也好,都不能提供真實的知識。因此,人對一切事物最好都採取懷疑的態度,保持沉默,不要輕易下斷語。這樣,在思想上默於不可知,安於不知,就可以達到心神恬靜了。追求心神恬靜是人生的目的。皮浪代表早期的懷疑主義,後來古羅馬的愛那西德謨(約公元前1世紀)代表晚期的新懷疑主義。 古希臘和古羅馬這兩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搖籃,是世界文化史上兩座永恆的豐碑,是西方人所津津樂道的光輝時代。勤勞的古希臘和羅馬人民用他們的智慧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傑作,留給我們一個無論是文化史上還是藝術史上的維以超越的高度。羅馬文化的特點 古代羅馬興起於義大利半島,與希臘毗鄰。公元前5世紀希臘古典文化高度繁榮之時,羅馬還是一個剛剛步入文明的城邦。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羅馬文化也影響越來越大。羅馬文化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希臘文化有著千扮萬縷的歷史聯系。無論在建築、宗教、科學、折學,還是在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和印記,是對希臘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但它在這些方面的成就卻又比希臘更勝一籌。 羅馬人早期是一個農業民族,在很長的時間內,他們一直保持著一種渾厚質朴、勤懇務實的民風。共和早期的羅馬人生活節價、不事奢華,人們衣著樸素、飲食簡單。在羅馬民族精神的影響下,質朴務實成為羅馬文化最重要的特徵。如:羅馬藝術更傾向於實用,在形式上追求宏偉壯觀,在人物表現上強調個性。羅馬藝術的突出成就表現在建築和雕刻上。羅馬建築在整體規劃、建築技術結構的復雜、用途的廣泛類型的多樣化等方面都大大超過了希臘,形成了羅馬風格的建築。大圓柱型和拱券結構是羅馬式建築的顯著特點,同時逐漸形成了羅馬的建築體系與民族風格。無論是神廟、宮殿、劇院、廣場、浴場等,羅馬人都有了超前的開拓創新,況且這些建築本身又蘊含著公共設施的意義,文化建設就更能夠推廣了。羅馬人根據自己民族的特點對吸收回來的建築進行改造,繼承了希臘建築的柱式體系的精華,發展了集合式。如萬神廟在羅馬建築中堪稱一絕。同時羅馬也吸收了小亞細亞,敘利亞和埃及的藝術精華。羅馬建築特色在帝國城市裡普遍的體現了這樣的風格,這是在羅馬文化的一大驕傲,也是建築藝術達到了更大范圍的統一綜合的重要標志。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由於羅馬在政體上的發展和完善,對文化的影響也是十分突出的,羅馬社會先後經歷了王政時代、共和時代和帝國時代三個時代階段。故羅馬人的政治實踐,給西方政治傳統增添了許多新的因素。對國家觀念、統治術、法律、軍事技術和工程等方面有更高的成就;在公民中提倡堅毅、服從、責任感等道德。對羅馬文化的宣傳推廣發展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在社會生活上和習俗上而日益豐富。 羅馬在文字和文學上也有很大的創造。古代羅馬人使用文字較早,而真正的文學作品則產生較晚。公元前 3世紀之前,羅馬已有原始的民間文學,但這些口頭創作的詩歌很少保存下來。羅馬文學的發展是在統一義大利以及向海外擴張過程中大量接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移植和改造希臘的詩歌、戲劇等文學形式的基礎上取得的。羅馬文化作品十分的豐厚,如喜劇作品《商人》、《吹牛的軍官》散文就西塞羅作品就留下了57篇的演講稿和800多篇書信。公元前 7世紀,羅馬人在伊特魯里亞字母(改造希臘字母而成)的基礎上創造了拉丁文字母。後經不斷完善,拉丁文字母成為其他許多民族創造自己文字的基礎。這是古羅馬人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之一。 在哲學上也形成了多個不同的派別,不同的派別形成了不同的理論。羅馬的唯物主義哲學對宗教迷信愚弄人民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後期羅馬帝國的唯心主義哲學,提出了「太一」是世界的本源,修行的手段是禁慾和苦行,使靈魂得到凈化,達到靈魂與「太一」的合一,實現了向宗教神學的過渡,對基督教神學思想影響巨大,也給人類留下了睿智的智慧。 在自然科學上,羅馬民族有較強的實用科學理性精神,其要表現為兩方面:是將古希臘以來的利學知識加以綜合,乃至集大成為知識體系;二是注重於將科學知識運用於生產實踐,從而創造了古代西方世界最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羅馬人對實用性的重視,使得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農藝、建築、軍事、醫學、測繪等實用科學技術在羅馬得到了發展,並取得了較大成就。羅馬實用科技的發展在農業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老加圖的濃業志》、《瓦羅的論農業》和《科路美拉的論農業》是羅馬三本著名的農書。它們不僅論述了農業生產技術和經價管理農業的方法,而且也述及社會的經濟關系。在羅馬科學技術黃金時代的百餘年,科技諸門類都有顯著的進展,特別是技術工程等服務於生產而又與重視實用的羅馬精神結合無間的學問, 更是碩果甚豐。 羅馬的文化特點很多,形式多樣,涉及領域多。羅馬人以開拓的精神來發展羅馬文化,豐富了羅馬文化,為全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Ⅳ 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重要性是什麼
古希臘和古羅馬這兩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搖籃,是世界文化史上兩座永恆的豐碑。古希臘文化又是羅馬文化的源頭,羅馬文化在其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創新,創造了許許多多獨樹一幟的文化,藝術構想和傑作。
歐洲人把古希臘和古羅馬稱作「古典時代」。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源泉,是西方文明的基礎。而古羅馬文明是古希臘文明的主要繼承、發展和傳播者,古希臘文明正是通過古羅馬人的新發展才得以深刻的影響了整個歐洲。
總之,古羅馬人對歐洲乃至世界文明所作出的最為重要的貢獻就是保存了希臘的文化成果,特別是在古代希臘人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礎上,根據本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創造了自己的文化,為歐洲文明增添了新的內容和絢麗的光彩。
希臘化時代與羅馬時代前期相互交融,最終過渡到羅馬時代。公元前500年,古羅馬開始了獨立城邦的生涯。經過三次布諾戰爭,古羅馬早期帝國形成。在此後的兩個世紀中,古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最大范圍,其文化處於極盛時期。
Ⅳ 古希臘羅馬時期西方文化之我見
古希臘羅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比較
歐洲中世紀的商人曾被神職人員和貴族所歧視,因為他們認為交易會產生欺騙。「大約在十三世紀中葉,一位方濟各會修士貝爾托爾多·達·拉蒂斯博納……對買賣交易活動持不信任和譴責態度,認為這可能是引起其他人害怕受騙的唯一根源。」[1]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農輕商」的觀點頗有些相似。正如馮友蘭所說的,「中國哲學家們的社會經濟思想都強調區別『本』和『末』,農業生產被認為是立國之本,而商業則被看作是立國之末端。」[2]只是這種歧視商業的行為在歐洲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經濟貿易發展所帶動的社會分工和社會大生產極大的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也隨之改變了商業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而中國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要長得多。除了文化基因的習慣思維外,地理因素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中國自古被稱之為「中原」,這一方面反映了文化上一種以「我」為中心的自傲態度,另一方面就是反映了中國內陸不鄰水的地理狀況。文藝復興在十五世紀的歐洲之所以能興起,新航路的開辟是一個重要的客觀因素,而在十五世紀初,中國的鄭和曾帶領過一隻浩浩盪盪的船隊,並且「二十八年內七次之多的創世界記錄遠航,是中國當時生產力水平以及財力物力的集中展示。鄭和的遠航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八十多年,而艦隊規模、艦船形制、航海技術及航行總里程則有過之無不及。」[3]可為什麼同樣是新航路的開辟,鄭和卻沒有拓寬出一條發展的出路,而僅僅是增強了中國習慣性的優越感呢?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4],如果說勇於在海上開放可能性的歐洲人在水上吃到了甜頭,那麼我們暫且稱他們為「智者」,而作為靠山立業,崇尚「難得糊塗」的我們又明顯的具備「仁者」的文化基因和價值標准。我想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和劣勢所在。
從復興的角度來看,比較中國當代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對古希臘、羅馬傳統文化的繼承我們就會發現,古希臘、羅馬的傳統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似乎傳承的得心應手,而中國傳統文化卻在當代自身的浮躁和妄自菲薄中變的摸稜兩可。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從內容上來說,古希臘、羅馬的經典古籍中貫徹的人文思想與十四世紀歐洲進步知識分子的改良方針具有同一性。十四世紀歐洲的考古發現之所以會引發文藝的共鳴,就是因為傳統的古希臘、羅馬文化符合人文主義者的精神實質,所以作為強心劑的角色出現。
就古代遺址的發現來看,中國建國後的幾次大的考古事件雖然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學術價值,但文物的大量出土沒有在文化上喚醒突破性的文化元素,主要是因為發掘出的文物以封建意識為精神基礎,與當代建設的方向背道而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兼容並包與當今世界全球化、天人合一與環抱主義以及和平的思想與反恐等世界主流思潮是相一致的。這些精神存在於古籍之中,更游離於精神傳統之內,如何隱性的發掘這些優秀的精神財富並古為今用?成為了當代中國文藝復興之萌生的文化底氣,若想真正良性的發揮中國文化優勢,這幾個方面是唯一的選擇。
二,社會思潮中的主流思想與文化的對接上有區別。
首先可以毫無疑問的說,文藝,包括它們所處在的文化是社會進步的最終動力。而真正的文化、文藝在我們這里總是先鋒,卻不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總是脫節的,甚至往往是相悖的。為什麼我們總落後於西方?當生產總值這一硬性的指標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便開始為了達到現代化而不顧一切的開發資源,我們沒有錢就拚命搞,我們沒有商業就瘋狂的要,再經過幾十年或者一百年,中國人對於物質的追求可能會暫時滿足,當享樂的什麼都到手了,我們是否才能想起文化?那時人們會覺得更加的空虛和不滿足。大量的事實已經證明了在文化落後的狀態下經濟增長所產生的社會問題是怎樣的觸目驚心!如此發展下去,即使我們的生產總值可以繼續增長,但我們的經濟問題,特別是社會隱患會更多,因為我們的文化仍然是缺失的,那時候我們跟其它民族又能比什麼呢?
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討論的先鋒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貫穿於整個人類文明的發跡史,並且長期在內部調節和外部適應當中發生作用。從大眾文化的角度出發,對先鋒文化的肯定很容易產生心態上的優勢,進而潛移默化的轉變為啟蒙主義的口吻,這是否又會形成變相的文化強權?
於是這種不對接多引發的最直接的問題是——如何在當代中國辨證的看待精英主義?
福澤諭吉作為日本近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與中國大部分的文人一樣,都有報效國家的志向,但在方法論上卻有一個明顯的分歧,便是福澤諭吉一生不願做官。他在自傳中寫道,「只希望能用什麼辦法使一般國民走進文明開化的大門,以便把我們這個日本締造成一個兵力強盛、商業繁榮的大國。」[5]綜觀現在的日本,這種美好的願望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變為了實現。而這種「文化救國」是否同樣能在中國通行?這里所提出的「一般國民」這個概念尤其值得我們重視,在一個國家中,代表最普遍文化素質並且體現最原始的文化要求的群體是誰?正是這個所謂的「一般國民」。而這個普遍的文化素質和原始的文化要求實際上正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所能接受的底線。從以往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摸索出這么兩條經驗:一,如果一個國家的底線文化得不到提高,那麼先鋒文化飛的越遠,這個國家的文化結構就越不健全,文化體系就越不牢固;二,作為體現文化底線的「一般國民」,一個國家綜合的文明程度,更多的是在這個群體上得以體現。
Ⅵ 你們如何看待古羅馬文明
古文明的產生,是有條件的。第一,農耕。有恆產者有恆心。古人都明白的道理。由此而產生階級。第二,地勢,不能處於交通要沖,否則會由於劫掠而產生戰爭,一旦失敗,發展的進程將會被打斷。第三,人口,當人口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攻掠四方,在戰爭中獲得技術和文明的種子一一智慧。第五,宗教,在中世紀時,天主教全力打擊各種思想。在戰國時,任何思想家都只能講順天應時。這就是宗教的力量。任何時候,靠海吃飯的人可以說是最迷信的。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指導下,每一次出海都有回不了家的可能,所以,古希臘處於海陸要道,地勢破碎,以商業立國,城幫國家,註定人口不多,以行海行商為主。那麼,地理,地勢,人口都不多說了。宗教是一個大問題。一個迷信的國度,他的祭司都是傻子,有那麼的思想家哲學家,搞出了那麼多的文化科技,他不怕打了自己飯碗?財富是犯罪的源頭。我如是祭司,要把他們統統燒死,以保證我的唯一正確性。記住,這種社會狀態,祭司是第一階級的,他依靠意識形態來統治,而國王靠的人來統治。波斯對希臘的攻掠,而希臘作出了有力的反擊。可以把波斯看作游牧者,但從描述中,波斯的人數戰艦,那不是希臘可以比較的。從經驗看,游牧人全民皆兵,可以拼湊出陸軍,而海軍呢?根據戰爭經驗,第一次險勝後,就應該談判,以求取得更好的條件,但希臘採取的是堅決扺抗。
古希臘有很多反智的地方。其實和電影差不多,有正方和反方。正方偉光正,反方矮挫窮。正方代表自由,智慧,英雄。反方代表專治,愚昧,膽小。一般都是英雄故事的套路。歷史,還是要尊重現實。
Ⅶ 談談你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的認識
最早的羅馬文學作品則是希臘文學的譯品和仿作。第一個羅馬作家李維烏斯·安德羅尼庫斯是個希臘俘虜,他把《奧德賽》譯成拉丁文,並將改編過的希臘劇本
在羅馬上演。羅馬的書面文學從此開始。被稱為「羅馬文學之父」的羅馬詩人埃紐斯的史詩《編年史》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採納了荷馬史詩所用的六音步長短短格,甚至於他聲稱自己為荷馬的再生。羅馬的戲劇是在羅馬原有民間戲劇的基礎上,接受希臘戲劇的影響發展而來。而且生命意識、人本意識、自由觀念,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的基本精神,也成為了歐洲文學與文化的基本內核。
雖然古羅馬人接受古希臘文明的陶冶,吸收希臘文化的精髓,從移植和編譯入手,從照搬向借鑒乃至創作過渡,兼有國情的特點,一步步地建立起本民族的文學基礎,但是兩者還是存在著一些無法忽視的差異。
雖然說古希臘本身已經播下了文明的種子,但是在它成長的初期,還是受到鄰近的兩大文明發源地——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影響。希臘的島嶼、良港眾多,海上交通非常便利,得以與光輝燦爛的東方文明頻繁的交流,在其的浸潤滋養下茁壯的成長起來。因此,古希臘文化身上帶有極其濃重的東方色彩。而古羅馬離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距離相對於古希臘來說就沒有那麼大的優勢。它雖然在古希臘文明的帶動下,間接地接受者來自東方的文化,但是這畢竟沒有直接的學習來得那麼徹底、那麼完整。我們都知道東方文明一直是優雅精緻的象徵,其自身所具備的細膩和神秘一直為世人所稱道。這樣因為各自所攜的東方色彩的強弱就在兩種文化上顯現出來了。古希臘人與東方人一樣,強烈地追求著優雅、精緻、細膩、修養以及生活的品位,而古羅馬文化則相對的表現出比較質朴、粗獷、務實和傾向武力的特徵。文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影響而帶來的不同則非常的明顯了。例如古希臘神話中的許多小故事都具有非常強的邏輯和哲理,而羅馬神話相對而言就顯得粗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