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涉及的知識是什麼

文化涉及的知識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2-24 17:02:56

1. 文化基礎知識一般指些什麼

一、什麼是文化?
二、他者眼中的中國文化
三、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觀照
四、中國文化的特點
五、如何學習中國文化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2. 什麼是文化知識

文化知識,是文化和知識的總稱。 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世界文化知識,各個學科的知識,社會各個方面的知識等。

3. 文化與生活知識點

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

1、了解文化的含義、形式

(1)文化的含義(P6):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P8):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2、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P10)

3、了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競爭力(P11)

(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人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2)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競爭力:

①從物質生活方面來看,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競爭力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抵禦外來文化侵略,保證文化安全;有利於增加經濟收入,改善人們的消費結構,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從精神生活方面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生產大量的健康向上、無愧於時代的精神產品和精神財富,既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給人們帶來身心的愉悅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又能促使人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可以從文化與政治、經濟關系,從文化對人、對社會影響來分析)

4、理解文化對人的影響(P13—21)

(1)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2)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一是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二是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3)文化對人影響的意義: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

1、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及其作用、學會尊重文化的多樣性(P31—32)

(1)文化的多樣性及其作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尊重文化多樣性既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2)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2、如何尊重文化多樣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樣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3)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3、了解文化傳播的途徑(P34—36)

(1)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2)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3)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4)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4、了解傳統文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徵(P39—42)

(1)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延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繼承性.

(2)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特徵.

5、認識傳統文化的作用(對社會與人的發展)(P42)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6、如何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 (P43—44)

①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就是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其次,還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P44).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7、懂得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P48)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8、領會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P49—50)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③文化創新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建設先進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9、理解文化創新的途徑(P52—55)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①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②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採眾長.

(3)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對於文化創新而言,必須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了解中華文化的特徵和包容性(P64—70)

①中華文化的特徵: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和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具有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的特點.

②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並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P72)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3、認識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必要性(P78—79)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⑤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4、新時期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P81)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②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③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④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第四單元 發展先進文化

1、了解大眾文化的含義(P89)

「大眾文化」指的是「為大眾的」文化,即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2、觀察和分析社會中的文化現象,自覺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P91—94)

(1)提高辨別不同性質文化的眼力,增強抵禦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2)我們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原因:當今,各種各樣的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盪之勢.透過紛紜復雜的文化現象,我們應看到: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範作用.

②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並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③隨著時代不斷前進,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特徵更加明顯,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因此,我們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要求(P94):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3、了解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內涵(P97)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4、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增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必要性和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5、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主要內容(P101)

⑴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

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有: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6、理解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P100—104)

(1)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

(3)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

(4)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5)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作貢獻.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7、了解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P106)與教材表述不同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著力點,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8、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新增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徵.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它貫穿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在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結著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又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既有先進性的導向,也有廣泛性的要求.

9、理解科學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P109—110)

①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就是科學文化修養.

②人們通過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的過程,就是思想道德修養.

③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

10、正視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沖突,學會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P111—112)

①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中,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正視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沖突,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的重要途徑.

②同時,我們還要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堅定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4. 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知識點有哪些

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知識點如下:

1、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2、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3、文化有先進與落後的區分,反映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進文化,反映腐朽落後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後文化。

4、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

5、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也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

5.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有哪些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有:

1、傳統文化的繼承

(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築的繼承:建築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築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色彩。

(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2、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3、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4、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5、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6、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系(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6. 關於傳統文化知識有哪些方面

作為當代年輕人需要哪些中國的 傳統 文化 知識呢?傳統文化知識包括了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不妨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知識的分類
龍生九子、麒麟、傳統繪畫中的花鳥、與“茶”相關的藝術作品,文字及 其它 圖片、瓷器(中國傳統幾大瓷器各自分類搜集資料)、梅蘭竹菊分類搜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 圍棋 、中國書法,找出有名書法家作品和書法發展歷程文字及設計書法的相關藝術繪畫作品 、篆刻印章、秦磚漢瓦 、

京劇、玉雕,紅燈籠、木版水印、中草葯、佛,道,儒,禪宗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 臉譜 、皮影、 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 刺綉 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 、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 、門神、 年畫 、鞭炮、 謎語 、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

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紅太陽、長江、黃河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傳統文化知識的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傳統文化知識的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那麼什麼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謂傳統文化呢?

“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評考察》中統計,世界各地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有160多種。從詞源上說,在西方,“文化”一詞源於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養, 教育 ,發展,尊重。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的表述:“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系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 文章 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 方法 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系,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

7. 什麼是文化,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關於文化的分類 H. H. Stern(1992:208)根據文化的結構和范疇把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即大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狹義的文化即小寫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廣義地說,文化指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種種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內容。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為信息文化、行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語者所掌握的關於社會、地理、歷史、等知識;行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實際行為、態度、價值等,它是成功交際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藝術和文學成就,它是傳統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 高級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指習俗、儀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層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價值觀的美醜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高級文化和大眾文化均植根於深層文化,而深層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種習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眾文化中,以一種藝術形式或文學主題反映在高級文化中。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自20世紀初以來,不少哲學家、 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據統計,有關 「文化」 的各種不同的定義至少有二百多種。人們對「文化」一詞的理解差異之大,足以說明界定「文化」概念的難度。

<原文> 什麼是文化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諸說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從實質上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者有諸多看法。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1)鋼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這些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張岱年:《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觀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學術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載《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東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許思園:《論中國文化二題》,《中國文化研究集刊》第1輯,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以家族為本位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等級倫理綱常,是貫穿於中國古代的社會生產活動和生產力、社會生產關系、社會制度、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這五個層面的主要線索、本質和核心,"這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楊憲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再評價》,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為四個相互聯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現為:具有悠久的無神論傳統,充分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個體與社會的統一,主張個體的感情、慾望的滿足與社會的理性要求相一致。總的來看,否定對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強烈主張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反對兩者的分裂對抗,這就是中國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這首先表現為人民反抗剝削階級統治的精神。同時,在反對外來民族壓迫的斗爭中,統治階級中某些階層、集團和人物,也積極參加這種斗爭。說明在中國統治階級思想文化傳統中,同樣有著"酷愛自由"的積極方面。(3)求實精神。先秦儒家主張"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人論世,反對生而知之;法家反對"前識",注重"參驗",強調實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張"知人"、"自知"、"析萬物之理"。這些都是求實精神的表。(4)應變精神。(見劉綱紀:《略論中國民族精神》,《武漢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見司馬雲傑:《文化社會學》,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發展的觀點、自強不息和好學不倦的精神。(見丁守和:《中國傳統文化試掄》,《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表現為:不把人從人際關系中孤立出來,也不把人同自然對立起來;不追求純自然的知識體系;在價值論上是反功利主義的;致意於做人。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給我們民族和國家增添了光輝,也設置了障礙;它向世界傳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溝通的種種隔膜;它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個不小的文化包袱。(見龐朴:《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報》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國文化概論》摘編)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在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指文明。

雖然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已經形成的第一次分工,產生了農業民族和畜牧民族,但早期文化都是在農業民族中產生的,因為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不容易產生大規模的聚居,對文字沒有迫切的需要;而農業民族容易形成大部落,興修水利需要大量協同工作的人群,所以最早的大國家和奴隸制都產生於農業民族。有了大國家和奴隸制才能產生大批聚集的有閑階級,他們發明了文字,促使形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人類第二次分工。從而產生狹義的文化(廣義的文化指所有人類的活動,都可以叫作文化)。

目錄 [隱藏]
1 文化的概念
2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3 文化的特點
4 文化的分類
5 參看

[編輯]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園藝學在英語為Horticulture),後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將文化定義為「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復雜整體」。此後,文化的定義層出不窮,克萊德·克拉克洪在1950年代末期搜集了100多個文化的定義。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文」是基礎和工具,包括語言和/或文字;「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作為名詞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共同規范(同時這一規范在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對象化成果中得到體現),作為動詞的「教化」是共同規范產生、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

[編輯] 對文化的一些觀點
不同的學科對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從哲學角度解釋文化,認為文化從本質上講是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由於哲學的時代和地域性從而決定了文化的不同風格。一般來說,哲學思想的變革引起社會制度的變化,與之伴隨的有對舊文化的鎮壓和新文化的興起。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文化是對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們存在於自然中,同時也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時間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會、國家和民族(家族)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存在於歷史和時代中的另一個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們在這種存在過程中的言說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為方式、意識或認知方式。文化不僅用於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為,文化特別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自我的心靈意識和感知方式。一個人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的時的一種自我的對話、觀察的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號系統,如文字。各文字體系有相應的認知心理。

[編輯] 文化的特點
通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點。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價值觀和行為准則,它是使個人行為能力為集體所接受的共同標准。文化與社會是密切相關的,沒有社會就不會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沒有文化的社會。在同一社會內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會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齡、職業、階級等之間也存在著亞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學習得來的,而不是通過遺傳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滿足方式是由文化決定的,每種文化決定這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從這一角度看,非人的靈長目動物也有各種文化行為的能力,但是這些文化行為只是單向的文化表現如吃白蟻的方式警戒的呼喊聲等。這和人類社會中龐大復雜的文化象徵體系相比較僅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參考:濡化

文化的基礎是象徵。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現方式如圖像(如圖騰旗幟)肢體動作(如握手 吐舌)行為解讀(送禮)等我們幾乎可以說整個文化體系是透過龐大無比的象徵體系深植在人類的思維之中而人們也透過這套象徵符號體系理解解讀呈現在眼前的中種種事物。因此如何解讀各種象徵在該文化的實質意義便成為人類學和語言學等社會學科詮釋人類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文化作為相互關系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

8. 文化生活知識點歸納是什麼

文化生活知識點歸納是:

1、文化對個人的影響(來源、表現、特點、作用)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文化對社會的作用

(1)(總)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對文化本身的作用

(1)有利於展示、傳播中華(民族)文化。

(2)有利於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3)有利於維護民族(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4、發展文化產業意義

①發展文化產業,直接創造了物質財富,增加經濟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發展文化產業,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5、傳統文化的特點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9. 文化基礎知識包括哪些

一,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1.能識記基本的語言知識,掌握常見的語言表達技能,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識記現代漢字的字形。

2.表達應用: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辨析並修改病句(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辨析和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二,文學,文化常識:

能識記文學,文化常識。識記中國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和代表作,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識記文學體裁常識,識記基本文化知識(包括哲學,歷史和人文常識)。

三,古詩:

能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理解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

四,現代文閱讀,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文章。

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9)文化涉及的知識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

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文化涉及的知識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1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5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6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