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河傳達的文化都有哪些
河湟,當指黃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從秦漢以來,眾多民族的先民耕牧於其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青海東部地區和甘肅西部與青海接壤地帶,歷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質文明基礎之上的精神文明化的結晶,有其獨特的內涵及其特徵。研究其內涵及其特徵,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承繼,相統一,顯得十分重要。
一
河湟文化是黃河源頭人類文明化進程的重要標志。自古以來,我國從華夏到漢唐,乃至元明清時代,都將黃河流域看作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古人將黃河源頭看作是聖潔而又遙遠的,李白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慨嘆;人們探察河源乃至不斷遷徙往返最頻繁的地區,都莫過於今天青海東部和甘肅接壤的地區即上述「三河間」。
縱觀河湟文化在黃河流域古文明中的地位,我將黃河流域分為四大優秀的傳統文化加以比較:即青甘地區的河湟文化;今寧夏、內蒙古地區的河套文化;今陝西、河南等地區的中原文化;今山東地區的齊魯文化。河湟文化是上述黃河流域四大傳統文化中的源頭文明化的重要標志,與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三大傳統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以河湟地區上世紀我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柳灣出土文物為例,當地發掘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從新時期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僅彩陶器近2萬件,這是其他地區所無可倫比的。彩陶紋飾圖案中的擬蛙紋亦作神人紋,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蛙同娃,女媧摶土造人的古代神話傳說的最早形象化圖案。筆者認為河湟文化與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共同鑄就了黃河流域文明化進程中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早期文化內涵,至少在北宋以前這四大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出過耀眼的光芒。如果說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走廊即游牧之路的文化內容為主;中原文化以農耕文化走廊即絲綢之路的文化內容為主;齊魯文化以海陸文化即蓬萊神話的文化內容為主,那麼,河湟文化則將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兩大走廊的文化內容兼而有之。
二
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廊與農耕文化走廊文化薈萃之地的瑰寶。
說河湟地區是農耕文化走廊的地區之一,人們容易理解。但何以又是草原文化走廊之一呢?筆者以為我國北方各民族先民依託所生存地區的自然環境,亦耕則耕,亦牧則牧,很多地區耕牧相間,農牧業生產相得益彰。以鮮卑人為例,其部族在今東北遼寧地區就曾從事農牧業,後來人畜繁衍,鮮卑諸部從東北逐漸進入漠北高原,在陰山隴山腳下放牧,一部分游牧到祁連山北麓,有的翻越祁連山進入青藏高原,乃至川西北;青海歷史上的吐谷渾人以畜牧業為主,兼及農業;而南涼國屬民則以農業為主,兼及牧業;青海東部地區的幾個世居民族,從原先的畜牧業轉入農業者,不乏其例,如土族、東部藏族都是這樣。所以河湟民間傳播很廣的山歌「少年」,就具備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文化的雙重性。
在河湟地區,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交往十分頻繁,形成了河湟文化內涵的多元性。有許多文化現象並非某一個民族所獨有,如自古以來的羊圖騰崇拜,至今農牧業區多民族所共有,藏族仍有「長壽羊」 CAI LOU ,漢族稱「神羊」,即一群羊中留一隻羯羊,終其生而不宰殺。這種習俗與古「羌人事奉羱羝」 即盤羊 的習俗一脈相承。筆者曾聞「西寧的賦子,蘭州的鼓子」民諺。「西寧的賦子」是平弦坐唱藝術的主調,幽雅宛轉而又悠遠,給人以餘音繞梁之感,平弦坐唱藝術還有「十八雜腔」之說,唱調多以歷史典故為主,是曲型的農耕文化的產物。筆者曾在蘭州有幸聽到鼓子詞的演唱,那音調蒼涼而悲壯,深沉而高亢,顯然有著北方大漠草原文化的風韻。西寧和蘭州,可謂我國西部相距最近的兩座省城,從蘭州北去,便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地;從西寧東去,便是農耕文化走廊之地。賦子詞與鼓子詞,就在時代的演進中保留了下來,豈不是河湟文化的代表作嗎。
B. 黃河文化的主要內容黃河文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黃河文化——一個自強不息的偉大生命。
2、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總是和它產生的地域相結合的。黃河流域的文化與其地質、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點密切相關。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像大地母親般地孕育了黃河文化。
3、黃河從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過蘊藏深厚的黃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創造了一望無際的摜北大平原。這條川流不息的大河兩岸,孕育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原始文化,進而迸發出燦爛多彩的人類文明。爾今回想,當初正是這樣一種心靈上的感受,促使我雖然身陷敵人的囚牢,卻含有然嚮往著那黃土高原上正在興起的民族希望。
C. 什麼是黃河文化
黃河文化是一種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先民在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明。
黃河文化蘊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統」的主流意識,是增強民族認同感、維系我國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文化支柱。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形成的地域,誕生了關於伏羲及炎黃二帝等華夏始祖的傳說,並流傳至今,締造成炎黃子孫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根親觀念。「萬姓同根,萬宗同源」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黃河流域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嚮往的根脈之地。
黃河文化包容開放,能夠為新時代中國全方位開放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基礎和實踐基礎。黃河文化是在與北方、西部、南方少數民族的攻守戰和以及與亞洲、歐洲及非洲各國的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在早期中國,得益於黃河流域優良的氣候、土壤等地理條件,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在全國乃至全球長期處於領先地位,黃河流域長期處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帶,中國對外經濟聯系、文化交流、政治外交也主要興起和發展於這一地區。
D. 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分別代表的含義是什麼
黃河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傳承包含兩個元素,一是文化自身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黃河文化已經具備了這一點,它的強大生命力使其得以流傳千古,生生不息;二是對人們對文化的重視,任何文化的傳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不懈努力,才可以將傳統文化得以代代相傳、長盛不衰、發展壯大。
黃河文化的弘揚與倡導,是對中華文明的承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使其代代相傳不僅可以不斷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還可以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由此,黃河文化建設工作立在必行,並需要在把握黃河精神的本質基礎上,適應時代的新特徵,持續創新並與當代實踐相結合加以推進。
長江文化
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無疑是兩支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主體文化。雖然,它們各有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形式、作用和歷史發展進程,但卻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乾的。在長達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它們既相互沖撞、相互對抗,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是兩支平行發展的、並駕齊驅的文化系統。這種剛柔相濟、陰陽互補的文化聯系,在血緣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統一體,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基礎,使大一統的中華文化呈現出絢麗多姿的色彩,並給周圍的海外文化以深遠的影響。
E. 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意義
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意義: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深遠。
一方面,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文化;另一方面,從中國文明誕生伊始到唐宋時期,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文化中心和重心。可以從文明誕生到文化基因和性格的養成,再到「自在」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三個方面來看待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及歷史意義。
F.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為什麼說是從黃河發源
因為中國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150萬年前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西候度猿人;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黃河文明
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黃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東北有燕山地區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各個地區性文明都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學術界都給以高度評價,但是到後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與上述考古學文化相對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海岱地區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他們的族團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發展,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時的社會是邦國林立,出現了城郭、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門化、禮制規范化。貧富分化,階級產生,文化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這時的黃河文明處於大交融的形成時期,可以稱為邦國文明,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初級階段。
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大中原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內的河洛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區大體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內夾角洲、外夾角洲以及黃河北岸的晉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在河洛文化圈內,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跡,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考古發現了屬於王朝性質的都邑有登封王城崗 原八方遺址 古城、新密新寨古城、偃師二里頭城址、鄭州商城、偃師屍鄉溝商城、安陽殷墟和洹北商城以及在陝西和洛陽發現的西周、東周都城遺跡,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區。因此,河洛文化不僅是一個地區性文化,而且是延續約兩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黃河文明最核心的載體。在這一歷史階段,出現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政權體制,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國家機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出現了比較規范的文字,科學技術、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飛速發展,劃時代的青銅文化聞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圍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等,通過交流、吸納、融合,給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歷史的舞台上顯得更加活躍。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哲理豐富的《易經》等許多不朽之作。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學派也如雨後春筍在河洛地區一齊湧向社會,開創了中國學術界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河洛文化為黃河文明充實了內容,輸入了新鮮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亞洲的東方,不僅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望塵莫及,即使在當時世界范圍內,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歷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一直處於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動著全國科學文化大踏步前進。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漢承秦制,對這一重大文明創造進一步規范、完善和推廣。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等學說,在歷代王朝都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漢學是漢代學者創立的一個重要學派,源遠流長,影響很大,他們對經學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宋代的理學,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歷經曹魏、西晉,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天象歷法、農學、地學、醫學、水利、機械、建築、冶煉、陶瓷、釀造、紡織、造紙、活字印刷等科學技術,都創造了歷史奇跡;漢賦、唐詩、宋詞以及書法、繪畫、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藝術的高峰;留傳後世的各類史書浩如煙海,記載了古往今來王朝興替以及社會發展的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始於西安,東漢至隋唐時始於洛陽,西安、洛陽在當時是對外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的國際大都市,由此,中國歷史上的漢唐文明享譽世界。這就充分說明黃河文明的確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高度興盛的黃河文明,其核心的確是在河洛文化范圍內。
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里,近年啟動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崗也在這里,「河圖」、「洛書」和「易經」等被譽為傳統文化源頭的元典、華夏文化重要紐帶之一的漢字也產生在這里。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現在播遷在外特別是海外華人,多自稱是「河洛郎」,並且前來尋根拜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和姓氏尋根的聖地。第三,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的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秀的傳統現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