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地域文化有哪些獨特的特點
泉州文化特徵小議
也許是京城建築最能代表都城文化的特色吧,在甲骨文中京字寫成「附圖」。「附圖」字所象之形,就是一座座落在高崗之上的宏偉建築。這建築使人想起了權力、富貴與尊嚴,想起了傳承數千年之久的都城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歷代的都城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如西安、開封、洛陽與泉州,都做過時間不短的都城。但是,西安、洛陽與開封的王者之氣,如今只能到蒼煙落照中的一座座墳陵中去尋覓。只有泉州,不僅作為都城的時間跨度最長,而且自遼立此為南京後,王脈基本上一直延續至今。因此可以說,泉州是研究中國都城文化的範本。
泉州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是國家形象的代表,是朝拜的聖地。泉州的旅遊是典型的都城文化旅遊。古代的故宮、天壇、北海、頤和園,現在的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升國旗儀式……,都是都城文化的價值所在。因此,外地人到泉州,首先要到天安門前留個影,到人民大會堂去轉一轉,因為這里是祖國的象徵。「都城文化」這四個字衍生出了諸多隻有泉州才有的、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譬如關心時政,參政意識強,文化素質高,精英雲集,官派作風,輕商鄙利,好面子,喜擺譜,自命清高,盲目自大等等。下面,我們就擇其要者談一談。
一、強烈的政治責任感
作為數朝古都,長期以來,泉州一直是中國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泉州政府機構林立,各國使館雲集,關乎國計民生的大政由此發布,各種國內外信息向此匯聚,甚至連各種小道消息也從這里向四方傳播。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泉州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覺悟從總體上看自然要比地方上高一些。有個順口溜流傳很廣:「泉州人什麼都敢說,東北人什麼都敢幹,上海人什麼都敢穿,廣東人什麼都敢吃。」幾句話點出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差別。「敢說」是指泉州人敢於批評時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政治責任感很強。比如在茶館里,南方人喝茶,談的多是家長里短和生意場上的事,而泉州人喝茶,聊的常是國家大事,這在過去難免要犯些忌諱。所以老舍先生在設計話劇《茶館》布景時,一個突出的細節,就是在牆上貼了這樣一張告示:「莫談國事」。由此可見,泉州人關心時政,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有著優良傳統的。歷史上,泉州成為多次大規模群眾政治運動的策源地,原因就在這里。
二、高素質的市民文化
泉州作為都城,也是精英薈萃的科技文化中心。有組數字也許能說明這一問題:泉州現有高等院校65所,國家級科研機構388所。每年向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10萬餘人,科技人員8萬多人,國家兩院院士有50%在泉州,人才指標居全國榜首。泉州的孩子有著得天獨厚的受教育條件,由於高校眾多,泉州高考生員的錄取率達70%以上。泉州有著全國最高級的管理人才,最多的博士、碩士、大學本專科學生,有著最高的義務教育普及率……。泉州人的高素質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因此泉州市民的一舉一動,常常會顯現出較高的文化品味。看得深,想得遠,不拘眼前小利,雍容大度,志向高遠,這就是泉州人。在經濟上,泉州雖然是個典型的消費城市,但在科技和文化產業上,卻是全國最大的產出城市。這就決定了泉州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應該是文化產業和高科技產業。
三、輕商鄙利、述而不作的官派作風
泉州自成為定鼎之地後,便是達官顯貴雲集之所,這也是都城文化的一個特點。官多的結果,就是官場上的習氣與作風滲透到了京城的各個角落,就連普通的平頭百姓,也會時不時地打上幾句官腔。古人雲,宰相門前七品官,何況是天子腳下呢?聽聽老泉州人說話時拖著的官腔,看看老泉州人遛彎時踱著的方步,讓你不能不相信這句古話。
官本位文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泉州人的自命清高和輕商鄙利。泉州服務行業的官商作風是全國聞名的,泉州人把什麼工作都當「官」來做。顧客到商店買東西,售貨員有賣與不賣的權利,因此顧客要賠笑臉,說謝謝,好像東西是經他批准後才賣給了你;乘客上了公共汽車,售票員就是你的領導,不管人多多,你也得擠到他跟前去買票,因為門口就是他的辦公桌;你要坐計程車嗎?得看你去哪,堵車的地方人家就拒載。在大多數泉州人的觀念中,不管幹什麼,掙錢都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們的眼中,體面和尊嚴高於一切。而在上海和廣州人眼中,泉州人著實有點傻,世上哪有有錢不賺的道理?可見,官派作風給泉州文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低估。在泉州,雖不乏小市民,但真正具有小市民寒酸氣的並不多,也就是說,泉州的小市民與其它城市的小市民在言行舉止上是有區別的,這些區別來自官場風氣對泉州小市民生活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官本位文化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好擺譜。據我所知,「擺譜」一詞大約產生於清代,本意是擺出家譜給人看,原本並無貶義。歷史上滿族人是比較愛擺譜的。因為滿族是中國歷史上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由於部落分散,滿族歷史上沒有自己的通史,它的歷史記錄,多半是通過對自己家譜的翔實的記錄得以實現的。長者給後人講史的一個基本方式,就是給孩子們述說自己的家譜。滿族有句名言,叫做「老人不講古,小的失了譜。」但滿族進關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使這一勤勞善戰的民族,一夜之間變成了特權階級,他們不工、不商、不農、不桑,無論是誰,只要是旗人,就可以免除所有苛捐雜稅,而且還可以按月領到可觀的錢糧。不勞而獲的悠閑生活,使得眾多的八旗子弟逐漸失去了勤勞勇敢的本色,成為游手好閑的大爺,成為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的寄生者。他們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就是到《八旗滿洲氏族宗譜》中,去尋找自己先祖的往昔輝煌,並以此顯示自己家世的榮耀。於是,數祖擺譜成為一時風尚。辛亥革命後,清朝統治雖被推翻,但八旗遺風卻一直影響著今天的泉州人。人們常說泉州人好面子,究其原因,恐怕與好擺譜的心態不無關系。試想,大家不是帝王苗裔,就是名臣之後,若做了「不體面」的活兒,連自己的面子都過不去,更不用說祖宗的面子了。泉州人常常抱怨外地人把泉州人的錢都掙去了,其實,泉州的就業機會不少,影響就業率的原因不在沒有職位,而在於泉州人從老祖宗那兒遺傳下來的虛榮懶惰的毛病。解決泉州人就業的關鍵不在騰出多少職位,而在於改變泉州人頭腦中的傳統觀念,觀念不改變,就是騰出再多的就業機會也沒有用。
官本位文化的再一個表現就是處事圓滑,說的多,做的少。解放前就有這樣一首民謠:「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所謂「京油子」,是指泉州人處事圓滑,辦起事來四平八穩,說起話來滴水不漏,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種中正平和、閑散庸碌的作風,在明清時期的京師官場非常盛行。據說清道咸時期的三朝元老曹振庸就諳熟此道。曹振庸官列一品,門生故吏滿朝廷,當別人向他請教為官之道時,他說:「無他,但多磕頭,少開口耳。」時人作詩諷刺晚清官場說:「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功,莫說精忠;萬般人事要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大家襄贊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晚清官場的遺風一直影響到今天的泉州人。泉州國家機關多,事業單位多,國營企業也多,吃公家飯,端鐵飯碗的人明顯多於其它城市,這種機制是官本位文化繼續存在的土壤。因此,泉州人常常是「醒得早,起得晚,說得多,乾的少,干成功的更少」。「泉州出政策,外地出典型。」出政策是政府的行為,與平民無涉,但泉州出不了典型,則不能不說是泉州人的問題了。只要回頭看看近20年來我們所走過的路,就會發現,中央一個政策下來之後,外地人已經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了,但泉州人還在開會學習,學習開會,理解中央的精神。「述而不作」已經成為泉州在經濟上走在其它省市前頭的一塊絆腳石,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要提倡真抓實干,勇於實踐。
四、封閉自大的圍城情結
有人說泉州文化是多元文化,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數次入主中原,定鼎泉州,造成了多次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他們對泉州文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在我們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如方言中的「胡同」、「旮旯」、「馬虎」、「磨蹭」,飲食中的白水羊頭、涮羊肉、烤全羊等等,都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的遺存。但是,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游牧民族對泉州文化的改造多限於衣食住行這些表層文化,而在深層文化上,他們更多的是為漢族所同化。環境決定文化,游牧文化一旦脫離草原,失去自己的生存環境,就必然會被新居地的農業文化所替代,這一點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以說,老泉州本土文化的核心仍然是農耕文化。
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在心態上有很大不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北方游牧民族「不以敗北為恥」。因為北方游牧民族本身就不喜定居,放牧牛羊也無法定居。如果與鄰國開戰,一旦敗北,帶上妻兒,趕上牛羊,一走了之,這對於他沒有任何損失,最多就是提前換了牧場。因此游牧民族領地的觀念比較淡薄。但中原的農耕民族就不同了,如果敗北,他們就要背井離鄉,不但失去了房屋,而且還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將一無所有。嚴酷的環境逼迫他們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而戰。對於這些不善戰事的農耕民族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層層的圍牆將自己包圍起來。所以,中國的農業民族,特別是與強悍的游牧民族比鄰的北方農業民族,很早就有了築牆的習慣,大到萬里長城,中到各城鎮的城郭,小到各家各戶的院牆。為保險起見,有時圍牆還不止一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國小農文化封閉保守的傳統。
泉州是典型的城的世界。泉州的城牆之多,恐怕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明初建的泉州城有三重城牆,最裡面一層是宮城,叫紫禁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是周長20公里(km)的京城。明嘉靖三十二年起又在正陽門、宣武門、崇文門外加築全長約14公里的外城。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這些堅固的城牆在阻擋敵人的同時,也阻礙了人們與外界的聯系,鑄成了一種封閉的文化心態。作為權力中心,都城之內的文化確實具有著較高的品味,在眾多的鄉民面前,城裡人無疑是文明的代表,這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造成了都城人盲目自大的心理,使他們養尊處優進而固步自封。而這種心理無形中又阻拒了來自遠方的異域文明。泉州人之所以能成為泉州人,正是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中國最大的圍城裡。
如今,泉州城的城牆已經拆得差不多了,我們在為之惋惜的同時,不禁要問:我們應該拆除的到底是什麼?泉州人心中的城牆是否依然存在?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泉州人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南方沿海城市相比,在接受外來文化及新生物事方面,仍顯遲鈍。習慣上,人們稱上海為「灘」,它象徵著開放性的海洋文化;稱廣州為「市」它象徵著活躍的商業文化;而稱泉州為「城」,它是否還代表著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保守的都城文明?!也許稱呼的不同,無意中真的道出了這三座城市之間不同的文化品格。2000年泉州申奧的口號是「開放的泉州迎奧運」。我們希望古老的泉州文化能夠乘著申奧的東風,敞開她博大的胸懷,走進新的世紀。
2. 泉州各個地區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有很多,說不清
3. 福建泉州有哪些特別的風情民俗
泉州民俗風情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間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數不拘,但都是體魄強壯的男子漢,頭上戴著圓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綵帶,隨著《風打梨》、《三千兩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種節奏和舞步陣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動作以蹲步為主,手依次擊掌、胸、脅、腿,主要動作組合有"七擊"、"八拍雄姿"、"擊掌迴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閹雞行"等。凡節日慶典、踩街遊行都少不了這一舞蹈參加。
2.綵球舞
綵球舞又稱"踢球"、"貢球",是逢年過節、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表演的民間文藝活動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為4位妙齡少女丫"髻簪花,身著綵衣綉鞋和一位頭戴"丁香托"的丑婆,圍繞著一手持長柄綵球的男性雙手舞動的綵球,翩翩起舞。少女、丑婆以手、肩、頭、膝捧球、托球、頂球、踢球,活潑多姿丑婆表演詼諧風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雙肩顛球,或抬腳繞球,載歌載舞,惟妙惟肖。
3.唆鑼謎
"唆鑼迷"又稱"采蓮",是泉州地區在端午節時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泉州"驅疫儺"及唐、宋宮廷"采蓮舞隊"。舞隊一般由10至幾十人組成。隊前開道並作聯絡的是丑扮的"鋪兵",肩上的扁擔,一頭吊著草鞋和豬腳、另一頭掛著盛酒的新尿壺,手敲銅鑼;接著是2~4名"妝人"(妝扮人物,又稱"小纛旗")手擎幡旗,旗桿末端扎束艾草和榕枝;再後是四管樂隊;四壯漢抬一木雄或泥塑、紙扎的龍王頭墊後,旁隨男扮女裝的"花婆"四人(或另加四女孩扮"花童")手提盛滿鮮花的紅漆籃。遊行時,樂隊反復吹奏"鑼漣"舞曲,大家隨聲唱和。每至一家,手擎前導幡旗的"妝人"口呼吉祥辭句,入廳堂;用幡旗於屋粱間舞動數下,花童(或花婆)'踏著舞步給戶主送花,戶主答以紅包。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執橘木長煙管;火鼎婆手執大圓蒲扇;村姑身著襟衣和寬筒褲,腳穿綉花軟底布鞋,肩挑一擔用繩子扎系的木柴,屬"丫環"打扮。公與婆抬著用長竹竿架著的大鐵鼎,鼎中火焰熊熊,隨著民間小調"十花串"等樂曲的節奏,在觀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動作、幽默的語言同觀眾交流逗樂。村姑隨其身後,挑著柴擔,踏著舞步緊相配合。這個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過得興旺紅火。
5.驢子探親
驢子探親由4人表演,一對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綁著 用竹、紙裱制的"驢子",作騎驢狀;老夫牽驢,後面跟著女兒和"憨女婿"。情節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兒婚事與親家發生爭吵,帶著女兒等騎驢要到男方家評理。舞蹈表現了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潑、詼諧,妙趣橫生。"驢子探親"最早在清末的民間社火"妝人"表演中已出現。
6.車鼓舞
"車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異較大;有一車鼓公和一車鼓婆抬著一個用竹篾做的大鼓,作顛顫進退的對舞表演;有一老頭打大鼓,兩小生打小鼓,一車鼓公打銅鑼,一車鼓婆打拍板的群舞表演,有車鼓公打大鼓,車鼓婆敲銅鉦的隊舞表演,有將大鼓置於架上,配以鍾、鑼、鈸、大吹,二人扮丑、旦,執扇子的雙人舞表演;有將鼓置轎亭上,二人扮老夫妻面對面抬鼓,一人居中司鼓的三人舞表演(也稱"鼓亭公婆")等。動作大多吸收戲曲科步。音樂多採用民間小調,如。"車鼓調"、"四季歌"、"更鼓調"等。隊舞陣容壯觀,整齊劃一,氣氛熱烈。近幾年鯉城部分郊區從"車鼓舞"中的"車鼓婆"發展為"車鼓婆舞隊",其舞步獨特,別有韻味。
7.惠安女
這是流行於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寬腿褲,腰束鍛鏈,手帶銀鐲,手提竹編小籃子,這是傳統的惠東女打扮。這種服飾在全國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隨這裝扮的,是束縛惠東女子的框框架架。隨著現代生活的步步深入,這些無形的束縛正悄悄地遁去,但這身打扮卻益發顯示出風情萬種,顯示出現代與古老和諧共存的獨特風韻。
8.潯埔女
泉州市郊漁村婦女,有保留簪花圍的風俗。這種婦女發飾相傳是宋元時代阿拉伯人傳播的風俗。簪花圍製作簡便,花樣別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是含笑花、玉蘭花或其他小朵鮮花)用麻絲線綴成,環繞成簪花圍,圍在發髻周邊,多至三小環,色彩相間,還插扦玉簪、銀梳等。
4.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市特色的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
2.泉州北管泉港區,有海上絲綢之路、造船航海、海商、閩台關系、泉州華僑、泉州的民樂,特色的閩南建築,宗教文化。
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泉州市始終將閩南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擺在十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使閩南又有閩南各界人士的共同奮斗,但也都與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中的閩南籍同胞閩南文化是從歷史上出現過的西晉「永嘉之亂」後的「衣冠南渡」。
4.泉州市梨園戲。
5.泉州市高甲戲。
6.泉州市提線木偶戲。
7.晉江縣布袋木偶戲。
8.惠安縣石雕。
9.泉州市花燈。
10.德化縣瓷燒制技藝。
11.惠安女服飾。
5. 泉州市屬於傳承中國文化是哪些,
泉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
1、泉州南音(泉州市) 2、泉州北管(泉港區) 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 4、梨園戲(泉州市) 5、高甲戲(泉州市) 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 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 8、惠安石雕(惠安縣) 9、泉州花燈(泉州市) 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縣) 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
泉州市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
1、泉州打城戲 2、晉江柯派高甲戲 3、五祖拳 4、泉州李堯寶刻紙 5、安溪烏龍茶鐵觀音製作技藝 6、晉江水密隔艙海船製造技藝 7、閩南民居營造技藝 8、靈源萬應茶 9、泉州燈會 10、南安英都拔撥燈 11、閩台東石燈俗 12、晉江「嗦羅連」習俗 13、蟳埔女生活習俗
泉州市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
1、清水祖師信俗(安溪縣) 2、端午蚶江對渡習俗(石獅市) 3、永春紙織畫(永春縣)
泉州市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
1、陳三五娘傳說(洛江區) 2、安溪竹編(安溪縣) 3、泉港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泉港區)
6. 泉州的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市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區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4.梨園戲泉州市5.高甲戲泉州市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縣9.泉州花燈泉州市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縣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
7.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有什麼特色嗎
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明珠!
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東亞著名僑鄉,是古代四大口岸之一,歷史悠久。
泉州十八景是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8. 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1、文廟
文廟的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文廟里有一家百姓書房田,書籍不多,卻有很多人往來。
文廟內大成殿的重檐龐殿式結構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這種建築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築規格。快到時間了,離開了紅色的紅牆,恍若隔世。希望有機會再到文廟走走人。
9. 泉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福建成型於唐代,而唐代福建成型開始閩南泉州就是福建文化的核心代表。
唐書,宋史,元史這些官方正史記載的泉州州府路的等級都是當時福建最高的級別。
唐代泉州為上州級別,宋代為望州級別,元代為上等州路級別,明清正史無州府的等級劃分。
古城泉州發展大歷程
唐朝,全國四大海港城之一(廣州、明州、泉州、揚州)
宋朝,全國第一大商港,全國八大州府之一
元朝,東方第一大商港,國際商貿都市
明朝,泉州安平港,以泉州安平港為基地在閩南控制經營著明朝對外貿易中心,明末安平港為全國最大私商港。
清朝,泉州蚶江港,泉州蚶江港為大陸對台貿易中心,福建龍頭商幫泉州郊商海外貿易的總口。
民國,泉州僑商,中國海外華僑勢力最龐大的群體,愛拼敢嬴愛國愛鄉的華僑僑商典範。
現今,泉州作為一個非省會、非特區的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依靠自身深厚實力強勢崛起。
唐宋交接,閩國以泉州為大本營起家,將福建發展推至歷史巔峰,開閩三王中有王潮、王審邽為泉州刺史,並葬於泉州;閩國後福建唯一僅有晉江王留從效的清源軍獨立割據泛閩南區域(包括今莆田,廈門,泉州,漳州區域),達數十年,《宋史.世家篇》記載福建僅有留從效跟陳洪進這兩個清源軍的地方諸侯代表。
宋元交接,泉州蒲壽庚獨攬福建軍政商大權;宋元交接的福建領袖。
元明交接,「亦思巴奚兵亂」福建地域混戰由泉州以及泉州地方鄉紳土豪的代表柳伯順、陳同家族主導(當時軍事代表為三明陳友定,但因兵敗被殺)。
明清交接,泉州鄭氏集團扶持南明政權,掌控福建命運,鄭成功收台,施琅納台,進一步改變福建歷史走向。
清民當代交接,推翻清朝統治的辛亥革命福建第一槍由泉州華僑陳清機在安海打響;泉州華僑開國上將葉飛創建並領導閩東革命根據地,解放福建,並成為新中國福建地區軍政最高領導。
泉州人能文:福建歷史上第一個一甲進士歐陽詹就是來自泉州,被譽為閩文宗,閩文祖,泉州才子陳三與潮州五娘的才子佳人故事廣為流傳,泉州出了歐陽詹、劉昌言、呂夏卿、呂惠卿、梁克家、黃宗旦、盧琦、蔡清、王慎中、張瑞圖、李贄、李光地、林嗣環、辜鴻銘等等一大批才子,歷代文風鼎盛,是中國古代十大才子之鄉之一。
泉州人能武:福建七大拳種中排名前兩大的拳種五祖拳和永春白鶴拳都是起源於泉州,第七大拳種福州鶴拳源自永春白鶴拳。泉州「宋江陣」深入民間群眾,歷代尚武風氣重。(有意思的是泉州人黃培松是清代福建最後一位武狀元,吳魯是清代福建最後一位文狀元均來自泉州。福建歷史上第一個一甲進士歐陽詹來自泉州、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居住於泉州晉江的徐晦,福建科舉從開頭到結尾的狀元都是來自泉州)。
泉州人能官:泉州歷代三品(含從三品)以上高官達262名以上,泉州歷代文武方面均高官輩出,涌現出許多在歷代變革以及交接之際關鍵性的高官人物。
泉州人能商:未有泉州城就已有商業土豪黃守恭,福建人最早開拓海外貿易維持霸主地位的留從效,出資修護安平橋的巨商黃護,跨省貿易富甲一方的李五,日本僑商領袖李旦,壟斷東南沿海貿易的鄭氏集團,東南亞各國首富等等,歷史上泉州人中從來不缺善於經商的大富豪。
泉州人出為將:泉州武將驍勇善戰,留從效割據稱霸一方,鄭成功敢向東南爭半壁,擊潰海上霸主荷蘭,「俞龍戚虎」抗倭名將俞大猷,「海霹靂」收復台灣施琅,吊打沙俄毛子的福建藤牌兵領袖林興珠,開國上將葉飛等等,歷代泉州武將能征善戰,威震四方,是福建最能打的。
泉州人入為相:泉州歷史上的頂級高官數量在福建首屈一指,歷代宰相數量更是福建第一,「一門四相」曾公亮,人稱曾半朝,「狀元宰相」梁克家等等,泉州人為官總能位極人臣。
泉州人經商做首富:清朝十三行的世界首富伍秉鑒就是祖籍泉州,泉州涌現出全球華人首富黃奕住,李光前,鄭周敏等等,東南亞各國首富最多的就是泉州人,泉州人經商總是善於成為行業老大,首富。
上述內容來自福建歷史最全巨著-泉州與福州四季歷史文化比較的網路全書(擴充精華版)
10. 泉州文化遺產有哪些
1.泉州南音泉州市2.泉州北管泉港區3.泉州拍胸舞鯉城區4.梨園戲泉州市5.高甲戲泉州市6.泉州提線木偶戲泉州市7.晉江布袋木偶戲晉江市8.惠安石雕惠安縣9.泉州花燈泉州市10.德化瓷燒制技藝德化縣11.惠安女服飾惠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