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茶文化學的介紹
《茶文化學》是由徐曉村編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的書籍,該書初版於2009年,由中國農業大學徐曉村主編。詳細介紹了茶文化的基礎知識,歷史和發展,不同地區茶文化的差異和變遷等,通過對茶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的考察,對茶文化的理論思考,來介紹茶文化現象。既可以作為大學里相關專業的教科書,也可以作為與茶有關的從業人員的參考書,還可以作為一般茶文化愛好者的學習讀物。該書第二版修訂於2014年,考慮到實際的需求,添加了《茶藝》一章。優化了版式設計,更換了紙張,調整了部分章節結構,刪改了部分文字和引文。可以說,經過修訂,本書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各方面均獲得了一定提升。
㈡ 什麼是茶文化
文化的區別目前,許多有關茶文化的概念存在一些分歧,模糊甚至混亂的現象,如到底什麼是茶文化問題,什麼是茶道問題,什麼是茶藝問題,茶道和茶藝的關系問題,都存在誤區,沒有統一的認識,需要加以探討,以求得共識。在討論茶文化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什麼是文化。按文化學的定義,目前通常使用的文化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范疇。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葯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文化的結構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范。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那麼,茶文化也應該有這樣的四個層次。1、茶文化的四個層次物態文化——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製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築物。制度文化——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後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徵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後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行為文化——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於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心態文化——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廣義的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於經濟史學科研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如此看來,我們要研究的狹義茶文化是屬於平常所謂的「精神文明」范疇,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離「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結合在一起的。不管是茶道也好,茶藝也好,茶禮也好,茶俗也好,都是在茶葉應用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離開,也就不存在什麼茶文化了。
㈢ 什麼是茶文化為何能在中華文化中佔一席之地學茶文化有何好處
可以更改人的一些欠佳性情,煩躁的心情態會變得平靜清靜,在待人接物上鎮定自若.和人喝茶時,沖泡茶的操作過程是十分注重的,更主要的是沖泡的關鍵點。
中等和睦:得茶藝多則,非常少立即點評一種茶差或好,多會兒客觀性地敘述一款茶的特性。茶有相應的好壞之分,但人的特點不一。多剖析,少得出結論為宜。當然為宜,適合最好是:茶注重天人合一,清靜無為。重視自然規律,順序而進,不急功近利。做相對性對自身適合的事。懂得:淡而處於,放棄一些,才可以獲得歸屬於自個的。學習培訓茶藝,人要越來越細心,細心,淡定從容,目光也會顯得溫和。
㈣ 茶文化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容易學習嗎
茶文化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這是一種由飲茶所延伸出來的文化,其中包括茶道,茶書,茶具,茶藝等等。 在中國關於飲茶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從中也衍生出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茶葉。在古代的時候,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將飲茶當作一種雅興。在品茶的過程當中能夠感受到茶葉的甘醇濃厚,同時也能夠品味它所帶來的唇齒留香,所以飲茶不僅是一種興趣愛好,也是一種享受。
關於茶文化的學習,首先要對茶葉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還要學會沖茶,泡茶,茶禮等等。因此茶文化的學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如果付出努力,下定決心以後經過長時間的堅持學習與鑽研,一定能夠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在這個過程當中自然也能夠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以及飲茶的樂趣。
㈤ 茶文化是什麼呢
狹義茶文化:則往往獨只落腳在人們的“精神感悟”的部分,指茶所能給人帶來的精神上的享受。注重文化的意識形態展現,以雅為主,集中表現於詩詞書畫、品茗歌舞,音樂燈光等帶給人們的清心高雅的內心享受。
中國只有茶文化,而不敢稱道。日本講究的是道,有茶道、書道、花道、武道、劍道等。他們的技藝都會上升到道的層面,而這種道的層面其實在中國來看,並不是道。《易傳》中對這個事情有一個很准確的解釋。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
道在中國是要上升到更高的層面上的。所以很多專業研究茶文化的老師都只稱自己研究的是茶文化,而非茶道。這也是對自己所研究的茶文化的一種敬畏。馬曉丹老師總是講:越學得多,越不敢談茶,因為學的越多,越知道博大精深,越知道自己的不足。
㈥ 茶道文化是怎樣的文化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 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三不點」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潔,是為一不;景色不好,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養舉止粗魯又為一不,共為三不。碰到這種情況,最好是不做藝術的品飲,以免敗興。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1.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2.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3.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 、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 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
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