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屬傳統工藝有哪些
金屬工藝是中國工藝藝術的一個特殊門類,主要包括景泰藍、燒瓷、花絲鑲嵌、斑銅工藝、錫制工藝、鐵畫、金銀飾品等
分類
景泰藍
景泰藍是北京特有的特種工藝品之一。明代的景泰年間,是這種工藝品 金屬工藝
的鼎盛時期,並創造了以藍為主的風格,故「景泰藍」便成為這種工藝品的美名。 景泰藍技藝到清代乾隆年間空前興盛。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曾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 景泰藍是用細扁銅絲掐成圖案,焊在銅胎上,再填點上彩色釉料,經燒制而成。這種工藝品晶瑩奪目,金碧輝煌,具有渾厚持重、富麗典雅的藝術特色。品種有瓶、碗、盤、煙具、酒具、燈具、糖罐、料盒、獎杯、飛禽、走獸和各種裝飾品等60餘類。
燒瓷
燒瓷,又名「銅胎畫琺琅」,與景泰藍同為金屬工藝中的姐妹藝術。它與景 金屬工藝
泰藍的區別在於不用掐絲,而是在以銅制胎之後,在胎體上敷上一層白釉,燒結後用釉色進行彩繪,經二、三次填彩、修正後再燒結、鍍金、磨光而成。 燒瓷技藝比景泰藍產生的要晚。現有最早的燒瓷製品為清康熙年間的製品「彩荷畫蓋碗」和「彩黃地纏枝牡丹唾壺」等。乾隆年間是燒瓷製作的鼎盛時期。在花紋圖案上側重於富有民族風格的裝飾;在開光製作上,注重吸收中國畫的技法;彩繪常用洋紅、粉紅做底色,視若凝霜,光亮細膩。 北京燒瓷工藝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胎體鏨金配飾燒瓷,屬高級工藝品;一類是無鏨金配飾燒瓷,屬普及品。北京燒瓷種類繁多,有瓶、盤、碗、罐、碟、盞、酒具、煙具,以及爐、鼎、爵、熏、掛瓶、插瓶等裝飾品。北京燒瓷在清代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它是用金、銀等材料,鑲嵌各種寶石、珍 金屬工藝
珠,或用編織技藝製造而成。花絲鑲嵌分為兩類:花絲,是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製成工藝品;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鏨出圖案,鑲以寶石而成。 花絲鑲嵌工藝早在春秋時代就已有雛形,在明代達到高超的藝術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名品不斷涌規,很多成為宮廷貢品。 花絲鑲嵌工藝以北京、成都最負盛名。北京的花絲鑲嵌,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用點翠工藝,即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於金銀製品之上,效果更佳。北京花絲鑲嵌工藝品曾在東南亞舉行的首飾比賽中榮獲優秀設計獎。 成都的花絲鑲嵌以銀絲工藝為主,常以無胎成型。成都花絲鑲嵌中的銀燒藍、錯金銀等金銀工藝,都獨具特色。主要工藝品種有花瓶、果盤、煙具、茶具、掛瓶、首飾等。在人民大會堂四川廳中陳列的平填銀絲大掛盤《丹鳳展翅》、《孔雀開屏》,就是成都花絲鑲嵌工藝師們的傑作。
鐵畫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 金屬工藝
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 鐵畫是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以錘代筆鍛制而成。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於粉牆之上,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彩,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糊以紙或素絹,中燃銀燭,光彩奪目,動人神魄。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是中國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因產於浙江龍泉縣而得名。 相傳,龍泉寶劍創始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唐朝時,龍泉劍 金屬工藝
名聲大震。詩人李白曾寫下「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的詩句。 龍泉寶劍的製作要經過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8道工序。有單、雙劍(鴛鴦劍)、長峰劍、短峰劍等幾十種類。具有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傳統特色。 龍泉寶劍名揚海內外,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華人,喜愛把它掛在室內或床頭,既為避邪,又是裝飾。
編輯本段代表
清代銅鎏金麒麟
麒麟,亦作騏麟,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獸,在民間「麒麟送子」的說法曾廣為流傳,並傳孔子即為麒麟所送。由此可見,麒麟在中國古代人的心中,具有和龍一 清代銅鎏金麒麟
樣崇高的地位。 該銅鎏金麒麟,系用銅鑄造,高183毫米,長248毫米,全身鎏金,除上面的斑斑綠銹外,其餘部分仍金光閃爍;體態不僅較好地表現出傳說中的麒麟形象,而且還有所發展,如有能飛的雙翼等。其主要的特徵是:身體像矮個麋鹿,頭像豬頭,口張開,下有山羊鬍須,上有獨角,角的中間有分叉,眼圓,雙耳豎起,脊上有魚鰭狀突起,兩側有張開的翼,尾較長,末端膨大,呈火焰形,有四足,蹄為馬蹄狀,身上及四腿裝飾雲紋。其形象很生動,給人以一種快要飛起來的感覺。 從該銅鎏金麒麟的造型、工藝和銹色等分析,應是清代作品。
金鏨花絲
聞名於世的「金鏨花絲」工藝是中國古代宮廷工藝的傑出典範。至今 金鏨花絲
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僅限於為皇宮貴族服務。用鏨刀鏨出的流暢花紋和細如發絲般的金絲所編織的精美花飾,顯示出宮廷工藝大師們的非凡技藝。這些精湛的手工藝品,採用黃金和天然寶石製成,是財富和權利的象徵。 他們以中國獨有的藝術神韻和宮廷色彩,成為世界藝術寶庫的珍品,也是國內外藝術博物館和著名收藏家的珍愛。
編輯本段相關
上海的金屬工藝
上海的金屬工藝由3部分組成: 金屬工藝
一是金銀鑲嵌,它的品種有台燈、煙盒、首飾等。造型新穎別致,線條清晰,工藝精良,無接頭痕等特點。 二是機制琺琅,它主要以小件為主,如花鳥和人像掛件、別針和戒指、手鐲、開信刀及各類刀具、指甲鉗、捲尺、手鏡、粉盒、牙簽筒、燈具、調味具等便於攜帶的小東西,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喜愛。已形成了造型精巧、圖案精美、色澤鮮艷、富麗堂皇的風格。 三是鋁制工藝品,如相片架、日歷、氣溫表、日歷旋轉兩用鏡、鑰匙鏈、掛件等。設計構思巧妙,造型簡練,色彩明快,銷路非常好。 金銀擺件「星月生輝」,是18K黃金用焊、鏨、壓等技法製成的,飛舞著的金龍從嘴裡吐出了一簇由5個小鑽石球和一個大鑽石球所組成的一組水花,這些鑽石球,都是由1,164顆圓鑽石鑲嵌而成,並巧妙地將金龍、水花、雲彩等連接在一起。同時可以旋轉的大鑽石球,又可取出做吊墜,做到一物兩用。這件作品是由年青設計師張京羊設計的,它榮獲了1982年東南亞鑽石首飾設計大賽最佳設計獎、中國地區特別獎。他的另一個設計「愛的項鏈」又在1983年東南亞地區鑽石首飾比賽中榮獲最佳設計獎和中國地區特別獎。
成都銀絲工藝面臨後繼乏人
成都是中國銀絲工藝品的傳統產區。成都銀絲工藝迄今已有2000多 成都銀絲工藝
年的歷史,戰國時期出土的銀器已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明清時期,成都的金銀花絲大量使用 「堆絲、填絲、壘絲、炭絲、鏨刻」等工藝,逐步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新中國成立後直至上世紀90年代初,其銀絲製品都是省、市外貿出口創匯主要工藝品之一。而由於近年來的低迷,現在的成都銀花絲工藝品,正面臨著重新開拓國內外市場的重任。 談起銀花絲工藝人才,田渝有些感慨。「要培養一名銀絲工藝技術工人,需花費兩三年時間才能掌握基本技藝,獨立完成則需要五六年。由於其製品屬高檔工藝品,全部採用手工製作,周期長,市場容量小,經濟效益差,企業招用學徒工也十分困難。隨著老藝人及第二、三代技工相繼退休,中青年技工留下的也不多。現在只有20多個工人能製作銀花絲工藝品,而原來成都僅有的四位銀花絲工藝大師,一位已不搞本行,另兩人退休在家。干這一行很辛苦,比如,有些工序不能有風,需要在緊閉門窗的房間里進行高強度的高溫作業,熱得人汗流浹背。另外,製作工序太復雜,做成一件成品少則兩三天,多則需要一兩個月。現在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干這又累又不掙錢的事。」 雖然銀絲工藝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但對未來,田渝還是充滿了信心。「現在做一件藝術品不能像過去一樣,幾十年都一個樣,那樣是會被市場淘汰的。我們現在已經著手進行銀絲花工藝的改進,包括設計圖案的翻新,製作工藝的革新,在國內、國外加強對銀絲花工藝品的推廣。其目的都在於重新開拓銀絲花工藝品原來的市場,使它能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使成都銀絲花工藝得以傳承下去。」
② 鎏金佛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如何製作的有什麼文化意義
是在漢朝的時候出現的,是通過鎦金技術製作而成的,經過高溫塑造出來形象之後就形成了,最終也是為了讓文化更好的發展,而且也是為了推行佛教,帶來一個實質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