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能告訴我深圳沙井的具體位置在哪裡,有多大嗎
沙井街道位於深圳市
西北部、
東岸。2004年,深圳寶安龍崗實施
,撤消
設立沙井街道。全街道下轄29個社區居委,面積60平方公里,人口約130萬(其中
3.3萬),街道黨工委下轄221個黨支部、近3500名黨員(包括民營黨委7個
131個黨支部)。
原
是廣東省30個
示範鎮之一,廣東省
百強鎮,先後被農業部、
部評為「全國
出口創匯十強鄉鎮」,被廣東省委、省政府評為「廣東省文明示範鎮」,被中宣部等五部委評為「全國創建文明
示範點」,被
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沙井是著名
,沙井籍海外華僑、
同胞有6萬多人,分布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沙井素有「蚝鄉」之稱,「沙井蚝」馳名中外。現有異地水產養殖面積20萬畝,是深圳
「三高」水產基地之一,主要在台山、
、
等地異地養殖。
沙井街道交通便利,擁有四通八達的陸、海、空立體交通網路。廣深公路、廣深珠高速公路縱貫沙井並設有中轉站,東環路、西環路、南環路、北環路、新沙路,環鎮路等縱橫交錯,連接福永、沙井、
的中心大道、寶安大道先後建成通車,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距沙井僅8公里;沙井建有250噸級碼頭1個,水路可直達深圳、珠海經濟特區、中山、廣州及港澳地區。轄區基礎設施完善,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達20.94萬門,累計放號12.91萬門,互聯網用戶4.99萬戶。建有自來水廠2座,日供水能力45萬立方米;有容量為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5座。
沙井街道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至2010年底,全街道共有工業企業2000多家,廠房宿舍1330.9萬余平方米,其中「三來一補」企業317家,
700家,其他企業共1430家。上世紀80年代以來,累計已引進外資10億多美元。經濟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年度增幅。2010年街道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757.81億元,加工貿易出口65.56億美元,兩稅收入39.97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1億元,社會
總額5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預計2011年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00億元,社會
總額69億元,兩稅收入49億元,外貿出口57.26億美元,預算內財力8.7億元。現有街道企業6家,企業總資產96,537萬元(不含土地作價),其中固定資產52,877萬元,凈資產52,677萬元。
沙井街道地處改革開放前沿,一直走在改革開放前列。早在1984年,沙井萬豐村就在全國率先推行了股份制改造,受到上級部門肯定,經驗在全國推廣。2004年
改制,全街道29原
先後成立了63家股份合作公司,居民成為公司股東,享受股份分紅。截止2010年年底,社區股份公司總資產達147億元(不含土地作價),凈資產為63億元,社區居民人均分紅2萬多元,
戶籍居民擁有私人汽車7091輛,百戶家庭擁有小轎車達63輛,居民在銀行存款余額達134.84億元。全街道先後成立了64家股份合作公司,居民成為公司股東,享受股份分紅。2010年,社區居民人均分紅2萬多元,
戶籍居民擁有私人汽車7091輛。百戶家庭擁有小轎車達61輛。
近年來,沙井街道提出「電子沙井、文化沙井、旅遊沙井」的工作目標,積極構建和諧幸福新沙井。目前,沙井有德普沙井電子城、益華電子批發市場,永一國際
、海正電腦城、新亞五金電子工具城以及
、壆崗中亞電子博覽中心等7家專業
,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電子產業網路,已經成為華南最大的電子產業製造、電子產品交易和電子物流基地。文化沙井建設方面,目前有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
(沙井市民廣場)一座,有分布在各社區的大小公園23個、圖書館27個;原沙一村、壆崗村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有省文明村、文明示範社區3個。安全文明小區67個,安全文明小區標兵單位18個。2002年,沙井通過國家衛生鎮考核驗收。現有省衛生村(社區)14個、市衛生村(社區)9個。旅遊沙井方面,於2004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的沙井金蚝節是廣東省旅遊節的重要節慶活動,海上
、沙井蚝殼牆景區、沙井蚝業景觀、曾氏大
景區、西海堤自然景區、市民廣場綜藝景區、沙井文物景點、洪田火山公園等「沙井新八景」吸引了海內外眾多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另一方面,商貿物流、房地產和現代化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很快。萬佳、天虹、佳華、歲寶、
、華潤萬家等知名商場都在沙井開設了分店。沃爾瑪明年也將進駐我街道。全街道現有規模較大、檔次較高的賓館、酒樓35家,
16個,有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各類金融服務網點35個,郵政服務網點27個。全街道
3.4萬戶。全年用電量52.59億
,用水量8918萬立方米。
沙井街道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也重視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自1993年開始,沙井就在村級推行民主選舉、「一張白紙選村干」,實行
、民主管理,基層民主建設經驗被全市推廣。1999年,沙井在全區率先推行
,實行
內部
和在行政事業單位推行「收支兩條線」管理、會計委派制。其中,會計委派制受到中央、省、市財政部門的重視和肯定。足球、舞獅、粵劇等有沙井特色的群眾性活動豐富多彩,壆崗足球隊連續五年獲得全國丙級足球聯賽冠軍。萬豐粵劇團創作的《風雨茅洲橋》榮獲
文化金獎。
按照深圳市建設區域性國際化、現代化城市的發展目標,未來的沙井,隨著
、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隨著面積36平方公里的現代化深圳西部沿江新城在沙井的建設,沙井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將建設成為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秩序井然、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現代化西部濱海
。這是對沙井全程最詳實的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❷ 一文化廣場佔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對嗎
一文化廣場佔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對嗎
對
相當於長為1千米的正方形
❸ 沙城文化公園一圈多少米
3公里左右。
沙城文化公園,原名「文化廣場」,懷來縣沙城城區最大的公園,最大的廣場。一個年輕而富有生機的廣場,建於改革開放以後。顧名思義,這里是懷來縣開展重大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創城文明建設啟動儀式,精神文明志願者活動啟動儀式,廣場舞比賽,前些年葡萄節暨葡萄酒節開幕式,歷年歷屆的歌詠比賽、消夏文藝晚會,元宵燈展等,都在這里舉行。
❹ 上海文化廣場面積
上海文化廣場面積
面積6.5公頃(97.5畝)
坐落於上海市中心的文化廣場,東接茂名南路、西靠陝西南路、北鄰復興中路、南以永嘉路為界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曾是舊上海的法商賽跑會,亦即逸園跑狗場,場內能容納二萬餘人,號稱"遠東第一大賭場",並配有為賭客服務的旅館、舞廳和露天電影院等。
❺ 江西將再添一處遊玩的好地方,是一處紅色旅遊景區,面積多大呢
春天已經來到,氣溫回升,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萬物復甦,鳥語花香,是一個適合旅遊的季節。如今人們也喜歡在閑暇時間出去旅遊,放鬆身心,欣賞美景,並且品嘗美食,這樣可以緩解平時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同時我國旅遊資源豐富,可以旅遊的地方很多,有很多美景值得游覽觀賞。
待上饒集中營名勝區經典景區建設完成,人們又多了一處休閑遊玩的好地方,可以多了解一些紅色文化。該項目的建設也會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的發展。所以大家是不是很期待上饒集中營名勝區經典景區的建設完成呢?
❻ 文化廣場的實際佔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比例尺是1:8000 長:6厘米,寬:4厘米
6*8000=48000cm
4*8000=32000cm
48000*32000=1536*10六次方=153600平方米
❼ 山東省濰坊安丘市景點
安丘市是山東省省轄縣級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國務院批準的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市之一。
安丘 歷史 文化可溯至春秋莒國,安丘父封邑;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以古渠丘地封將軍張說為安丘侯;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以侯國名為縣名正式置縣。
安丘境內平原、丘陵、山區約各佔三分之一,礦產種類多、儲量大。安丘是山東省重要的水源地,境內50多條河流均發源於沒有污染的沂蒙山區,有大中小型水庫100多座。東距青島110公里,西距濟南200公里,北距濰坊25公里。國道206、省道下小路、濰贛路等多條主要干線交匯於境內,膠濟鐵路和濟青、濰萊高速臨境而過,濰日高速橫貫市境南北。
2013年,安丘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綜合標准化優秀示範市。
齊魯酒地位於素有「山水安丘,秀美酒鄉」之稱的山東省安丘經濟開發區青龍山區域。是濰坊市前花園文化 旅遊 的首站景區,距省府濟南市230公里,距青島市150公里,濟青高速、濰萊高速橫跨東西,區位交通便捷。
齊魯酒地項目總規劃面積8000畝,分兩期建設,一期為酒文化主題公園,佔地2300畝,以酒文化為核心,以文化展示、特色休閑遊憩、 養生 體驗等現代 旅遊 產品為發展目標;二期為生態農業產業園,佔地5700畝,主要發展生態農業,打造集婚紗攝影、影視拍攝、花海觀光、休閑游樂、生態修復於一體的生態休閑 旅遊 區。
園區集白酒文化體驗、展示、 娛樂 、休閑傳承於一體,做到了 旅遊 產業、文化產業和白酒產業的融合發展,與青島啤酒、煙台葡萄酒共同構建了「中國的世界酒文化金三角」。
安丘青雲山民俗游樂園佔地3000畝,是國家AAAA級 旅遊 景區,位於國際風箏都--濰坊市南30公里,是一處突出民俗文化特色,集 旅遊 觀光、休閑、 娛樂 、度假、購物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 旅遊 景區。游樂園依託青雲山自然地貌,建有江南秀色、民族風情、野生動物、休閑 娛樂 、齊魯民俗和桃花源六大功能區。
景芝「酒之城」位於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景酒大道中段,是一座仿漢代古城堡建造的特色建築。建築總面積3萬平方米,是集包裝、倉儲、物流、酒窖和文化展示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雙層城牆式建築,由景芝酒文化展覽中心、包裝物流中心和「酒之城」廣場等組成。遊客在「酒之城」不僅能領略華夏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立體化領略景芝的古鎮風貌、人文景觀以及未來發展。
酒之城全景式展現景芝酒5000年的 歷史 。酒之城廣場由酒之源廣場、酒祖大殿、酒祖廣場、酒道苑、遊客中心和曲水流觴廣場等六大部分組成,以表現酒文化 歷史 景觀為主,全面展現酒 歷史 、酒文化、古鎮風情和 歷史 文脈。
青雲湖休閑度假樂園是政府主導型 旅遊 開發建設項目,按照國家AAAA級 旅遊 區標准規劃建設。青雲湖風景區於2001年開工建設,2003年9月份開園營業,自開園以來先後被評為"國家3A級風景區"、"大汶河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和"國家水利風景區"。景區總面積800公頃(其中水面600公頃), 旅遊 區以水為面、以綠為體、以人為本,以生態為主線,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一處集 旅遊 觀光、休閑度假、健身 娛樂 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高檔次水景 旅遊 區。
五龍山原名唐王山(又名湯旺山),坐落在安丘市郚山鎮駐地東南三公里處,相傳唐王李世民曾在此安營紮寨,而得名唐王山。山系由麒麟峰、南天門山、雄鷹峰、兵營山、唐王山五山組成。因這五座山南高北低,像昂首騰飛的巨龍而叫"五龍山"。 五龍山風景區東與紅沙溝鎮為鄰,南與柘山鎮虎眉山相連,北部連接郚山鎮的千畝壽桃基地,西部到達該鎮的太平山支脈磨山,與沂山遙遙相望。 五龍山風景區,自2001年由旅日華僑曹樹先先生開發以來,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 旅遊 勝地。園內自然風景優美,人文景觀 歷史 悠久,山間古樹林立,奇峰怪石突兀,山泉、澗溪隨處可見。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分布著135種樹木,百餘種野生動物,300多種中草葯。以後,又陸續引進國外新品種果樹、花卉26種。2003年被濰坊市林業局授予濰坊市級森林公園,2005年又被山東省林業局授予山東省級森林公園。
五龍山巧奪天工,渾然天成,主峰"南天門"海拔496米。山體不高,但獨開神韻,勝景滿目,氣象萬千。不僅山勢挺拔,怪石林立,兼幽洞、清泉和奇松,形成了五龍山"四絕",讓人流連忘返。
城頂山,位於安丘市城區西南49.4公里的石埠子、輝渠、柘山三鎮交界處,海拔446米,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因山頂上有齊 長城 而得名「城頂山」,又因山之陽有公冶長書院,又名書院山。還因山頂平坦,當地俗稱平頂山。景區層林疊嶂,樹茂林豐,氣候宜人,景色秀麗,早在明代就以「青雲作院擬蓬萊」列「安丘八大景」之一。
留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安丘市西南部,由留山、五龍山和城頂山三個景區組成,總面積253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9.6%。留山,原名劉山。地處山東安丘西南部,距市區25公里,海拔441.9米,為紅沙溝、輝渠兩鎮界山。最初,留山是沒有名稱的。後以南宋武帝劉裕的姓氏取為「劉山」。據《安丘縣志》記載:「劉山,位於縣城西南25公里處,相傳東晉大將劉裕討伐南燕時駐軍此山之上,故名『劉山』」。後演變為留山。
老子文化園位於安丘西南柘山鎮區,總面積27畝,其中建築面積8.6萬平方米。目前,主體工程已建成,包括老子文化廣場、老子文化博物館和中國花生博物館以及壽聖園三部分。老子文化廣場又分運動健身區、山體公園、露天影劇院、農家書屋,主體工程已於2009年建成;2010年,建成老子文化博物館和中國花生博物館;2011年5月份,開工建設了壽聖園。老子文化園由鎮區荒蕪的山嶺,依地勢而建,通過自己規劃設計,建成了集休閑、 娛樂 、影視、文藝匯演於一體的活動中心,各部分既自成一體,又互相銜接,過渡自然,渾然一體,已成為感悟老子文化,享受綠色天然的必到之地。
老子文化園建成後,先後被山東省委宣傳部和山東省文化廳聯合授予山東省十佳農村文化廣場,被濰坊市紀委授予廉政文化建設精品工程,2011年7月被評為國家AA景區。
安丘市革命烈士陵園舊址位於市區人民路東部北側,始建於1964年,1972年增建革命烈士紀念堂、陵園接待室和兩個紀念亭,總面積24畝,共計有烈士2135名,其中本市籍1837名,外籍298名;榮立一、二等功榮譽稱號的124名。
整個陵園循山勢構思布局,碑園建築把突出革命英烈的奉獻精神與美麗的湖光山色溶為一體。陵園內共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堂和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等紀念性建築物,佔地面積61.68畝,總投資840萬元。
烈士陵園安葬著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來五個時期為國捐軀的烈士。
❽ 有誰知道深圳下沙村的歷史,還有下沙黃氏的歷史
深圳下沙村的歷史
農村城市化以前,福田區下沙村是一個下轄東涌、大圍、村仔、圍仔、新村、東頭村等6個自然村組合的小村落,共有耕地15000多畝,海上作業面積40000多畝,村民以黃姓為主,世世代代以種田、捕魚、養蚝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的下沙,樓宇鱗次櫛比,商鋪星羅棋布,鬱郁蔥蔥的大王椰矗立在大路兩旁,筆直的下沙大道在區內延伸,豪華舒適的星級酒店喜迎八方來客,文化廣場寬闊優美,規模宏大的體育場、游泳池和康樂文體中心及商業購物中心、保健醫院等一應俱全。
隨著城市化腳步的匆匆,下沙村所在的福田區沙頭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展突飛猛進。難得的是,下沙在發展現代經濟的同時,也不忘記文化建設,這里不僅有雄偉壯觀的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美麗的社區文化廣場和文化體育中心,吸引著中外來賓,如今又多了一處弘揚傳統文化、見證下沙歷史和展現改革開放成果的場所——下沙博物館,在博物館揭幕之際,記者隨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探訪。
福田區下沙村是深圳市著名的鄉村旅遊景點之一,該村也因為每年一度的大盆菜宴而聞名海內外。今天,下沙村又迎來了一大盛事——下沙博物館揭幕開館了。
四大展廳展現嶺南文化
「沙頭、梅林兩鄉,山川靈淑之氣,鍾奇毓秀,蔚為巨族,故歷代以來,巨室大家甲於他姓,儒流聞望,濟濟翔翔,其仁孝之意,著於古而流於今;禮讓之風,作於前而興於後,洵非他族所能及者。」這是摘自清乾隆五十四年《重修族譜序》中的一段話,其中充滿了對下沙的溢美之辭,也激發了記者參觀下沙博物館的熱望。
從濱河路進入下沙社區,「下沙人民歡迎您」幾個大字便道出了下沙人民熱情好客的心聲。走在下沙社區的道路上,林立的商鋪,蔥郁的樹木,美麗的雕塑,樸素的居民,真有一種恍入桃源的感覺。
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金色的雕塑,刻畫著漁民、稻穗、海燕等。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博物館序廳的主題雕塑,寄寓了當今下沙人民對新時代繁榮盛世的傾情歌頌。
據介紹,下沙博物館主要保存的是具有濃濃南粵風情和嶺南風格的傳統文化物品,主要包括古文物、雕塑、畫幅、照片等。博物館分為四大展廳,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下沙的文化。在博物館里,記者看到,氣勢恢宏的駿馬雕塑、古舊純朴的民居模型、其樂融融的圍吃大盆菜雕塑……無一不展現了這個村莊悠久的發展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一展廳為「駿馬堂堂出異方」,主要介紹了下沙的起源。該展廳主要展出了駿馬雕塑、立村先祖黃峭山(俗稱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將黃耀庭等下沙歷史人物和名人的畫像、雕塑、史書、介紹,以及下沙人使用過的部分文物。在這個展廳的一角還包括一個放映廳,採用了先進的投影設備,可以容納近百人,主要放映介紹下沙過去和現在的專題片,屆時遊客可以在這里了解下沙村的今昔概貌。
第二展廳為「耕山耘海八百年」,主要展出下沙人過去使用的部分生產、生活用品,包括以前下沙村民居住的瓦房微縮模型和一些農具等。下沙的養蚝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而這里出產的蚝也因為鮮味獨特而稀有,深受大家的喜愛。這個展廳有一組反映下沙人民養蚝情景的雕塑,它深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據說1992年以前,下沙村民通過揚船和撐著滑板到靠近香港元朗和天水圍的蚝田種蚝、收蚝。
第三展廳為「天下共享大盆菜」。下沙村的大盆菜宴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每年的元宵節和一些重要日子及喜慶活動,除了舉辦大盆菜宴席外,還會舉辦舞龍、舞獅及唱演傳統戲,吃過「大盆菜」,盼望來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據介紹,大盆菜是由蚝、鴨、豬肉、鱔魚、魷魚、油豆腐、支竹、牙菇、鱔干、肉皮、雲耳、冬菇、芹菜、蘿卜等15種菜做成。展廳里還有一些展示大盆菜製作過程的特寫鏡頭。這里還設有兩個電腦觸摸屏,可以方便人們進一步了解有關大盆菜的信息。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舉辦了具有濃鬱南粵風情民俗的「黃氏宗親會」元宵節,以「大盆菜」3800桌,6萬人共嘗的規模獲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紀錄,轟動一時。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廟和黃思銘公世祠前,這是一座具有清式宗祠建築風格的祠堂,也是深圳市區內最大的宗祠之一,位於博物館旁邊的文化廣場內。
第四展廳為「繁榮強盛看今朝,富而思進向未來」,這個展廳以圖片展為主,主要反映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1992年下沙村演繹為下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後,實現了由農村向城市化的大轉變,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的情景。
投資千萬元,建起下沙博物館,旨在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社區大文化
2002年,下沙實業股份公司做出一項驚人的決定,劃出幾千萬元專項資金用於建設一座博物館大樓,設有博物館,圖書館,老幹部、黨員、老人活動中心,治安監控中心和幼兒培育中心等多功能場所。
下沙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氣息的社區,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艱難和坎坷,目前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辦公大樓還是多年前的一棟老樓房。下沙村為何不先修辦公樓,反而要斥巨資建起一座博物館大樓呢?
下沙實業股份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我們,社區文化是一切工作的載體,辦公室要改建、裝修,但不急於一時,而博物館的建設則是絲毫等不得的事兒,因為下沙的許多傳統文化已逐漸消失了,包括養蚝、民間傳統等等,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包括下沙的部分本土村民都不太清楚下沙以前的那段歷史了,因此要有一個載體,來保存下沙獨特的民俗文化。
這位負責人還告訴記者,下沙實業股份公司建立博物館,其宗旨一是為了發展社區大文化,通過博物館的建設把下沙800多年的歷史記載下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下沙的獨特風俗民情,了解嶺南文化;二是把博物館建成一個教育基地,通過博物館培養和教育下一代,讓他們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同時激勵他們發揚先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繼續奮進,為下沙的未來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正如下沙股份公司董事長黃英超為博物館的題撰「謹以此,獻給黃氏列祖列宗,獻給下沙的過去,獻給下沙的今天,獻給下沙的未來。」
「駿馬精神」推動下沙不斷推陳出新
是什麼動力推動下沙不斷創新、不斷進取呢?
在下沙流傳著這樣一段祖宗遺訓:「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先祖黃峭山所留下的。峭山黃公所處的年代,是「百善孝為先」的年代,「父母在,不遠游」是當時的行為准則,而峭山黃公卻大膽讓兒子們各奔異鄉,創家立業,這在當時要有怎樣的胸懷和膽識啊!如今的下沙人民,峭山黃公的子孫們骨子裡流淌的也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駿馬」精神,在這種精神的鼓舞下,下沙人在給世人帶來無數驚奇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少發展奇跡。
2004年,在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下沙股份公司委託中國環境規劃院編制了下沙生態社區建設規劃,近期下沙建成了廣東省首個生態示範社區,目前下沙生態社區工程的中期規劃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將在社區外圍建設人工濕地環保教育基地,營造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
城市化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要靠長期熏陶。下沙人今天意氣風發,下沙人今天富而思進,下沙社區今天文明和諧,這得益於下沙長期以來對文化的倡導和堅守。下沙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前來置業。目前,30多家企業、800多家工商戶已落戶下沙,下沙的旅遊事業也蒸蒸日上,每天都要接待上百位中外遊客,做到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同步發展。博物館內的一組反映過去下沙人生活場景的雕塑。
下沙村,地處深圳灣畔,與香港元朗隔海相望。目前集體土地面積約0 .35平方公里,本地村民440多戶,1300多人、暫住人口約4萬。分為八坊。有下沙牌坊、黃思銘公世祠、陳楊候廟、佛祖像等歷史古跡,有村建博物館及休閑公園。
這是一個有著800年歷史的古村,現在她又是深圳城市中心區的旺地。紅樹林80%的面積都在下沙村范圍內。南宋時期,黃墨堂遷居來此,成為下沙黃氏的先祖。後裔以捕魚種田為生,為在這塊土地更好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在此種植了紅樹林防禦海潮。
如今,下沙已成深圳市集體股份經濟發展的範例之地。轄區內大型企業林立,商貿活躍。也因其治安逐漸好轉,管理趨於規范,成為宜居之地。
在規劃中找生產力
祖上以漁業與耕種為生的下沙村,由於地處深圳灣畔,在早年遠談不上「中心」,甚至顯得有點邊緣。直到改革開放之後的上世紀80年代,下沙由於整個環境差強人意,在福田區當時的15個行政村中處於落後狀態。
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初農村城市化之後,新改制的下沙股份公司開始蓄勢發力。下沙實業股份公司董事黃禮昌回憶起這段歷程時曾表示,下沙在近些年的發展得益於當年的超前意識。當時,下沙股份公司的一班領導提出「規劃就是生產力」。
因為當時下沙要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規劃無序。下沙股份公司一位老員工表示,那時的下沙村,市政無規劃,民房建設亂,是有名的「走路難、用水難、用電難、排污澇難」的「四難村」。針對這樣的局面,公司領導層痛下決心,出資300多萬元聘請英國聯利建築公司對下沙社區進行總體規劃設計。緊接著,舊村拆遷的硬仗也打響了。
溯源深圳下沙百家姓之「黃」姓
「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則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在深圳、在廣東,在全國各地,許多黃姓後代在很小的時候都被教背這首詩———父兄們說,憑這首詩,就可以認出千百年前是一家的兄弟。
根在何處?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我的根在何處?」……一個人,無論在什麼地方,不管漂泊多遠,這些都是他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的。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強化著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一個姓氏的繁衍生息、一個家族的興衰聚散,記載著先人們感人至深的創業歷程,打著時代的烙印,折射出歷史文化的鮮亮。這里有喜有憂,有經驗總結,有血淚教訓。這是活生生的歷史,不帶虛偽和矯飾,也沒有任何功利色彩。
從本期開始,我們「溯源深圳百家姓」……努力探尋各姓氏、家族在深圳地區源遠流長,探尋其由來、流動、遷徙、繁衍的社會生活風貌、成長變化軌跡,希望能為年輕的深圳人了解歷史,愛鄉愛國,感情交流,起到些許幫助。(雪松)
黃姓,是有史料記載的深圳百家諸姓中最古老的居民。
1670多年前,黃氏就從中原來到深圳。
以廣九鐵路為界,深圳的西部地區主要分布著廣府人,東部則以客家人為主,而深圳黃氏先祖,也因此可以溯源兩大分支———廣府黃氏和客家黃氏。
古黃國後裔
黃姓主根在古黃國(今河南信陽地區潢川縣),而黃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姓纂》:「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黃氏在三千年前周武王取得天下之時,曾被封於黃國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潢川縣之西的地方,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少昊金天氏的苗裔,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被晉滅。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仍是黃國遺民的後裔。(虹)
堂號郡望
「寬和堂」:漢代黃霸為河南太守,為政寬和。宣帝時因事落獄。官民齊為呼冤,終平反。
「江夏堂」:後漢黃香,幼喪母,對父最孝,夏天把父親的席子扇涼,冬天把被褥暖熱:「天下無雙,江夏黃童!」
黃姓堂號還有「思敬」、「逸敦」、「敦睦」、「熾昌」等。「熾昌堂」以黃峭山公外八句詩末「熾昌」二字為名。
江夏郡:漢高祖置郡。東漢大臣黃香之族所在。
會稽郡:秦置郡。東漢黃昌之後。零陵郡:西漢置郡。三國黃蓋之族所在。巴東郡:東漢置郡。東漢蜀將黃權之後。西郡:甘肅永昌一帶,酒泉黃衍之後。
�默堂黃居士塔
這是南宋古墓,它建在深圳蓮花山西北坡。據稱所葬的就是下沙黃氏一世祖黃默堂。
現在,下沙村、上梅林村、寶安上合村香港新界米浦等村的黃姓後人,每年的重陽節都要來此掃墓祭祖。
默堂黃居士塔是深圳地區發現的惟一的南宋時期塔形古墓,就是在廣東地區也較為罕見。2001年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虹)
廣府黃氏:參山衍派,椰樹長春
●本報記者劉一平實習生孫海英
溯源晉代黃舒
深圳最早的廣府黃氏,是著名的「南粵孝子」黃舒。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後,他的父親黃教就來到東官郡寶安縣的一個村子。
黃舒之「孝」千古留名(本版曾有詳細介紹)。「鄉曲爭傳黃孝子」,人們將他比作春秋孝子曾參,給他家門掛匾,書「參里」二字,黃宅旁一座無名山,也由此被稱為「參里山」、「參山」,而村名也隨之改為「參里」(今寶安沙井鎮沙井中學一帶)。
黃舒死後葬於「大田鄉豬母崗」,就在現在的步涌村大田路旁。2001年,在一片茅草叢中,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副研究員彭全民和當地村民發現「黃舒墓」,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步涌鄉的江炳球先生對記者講述了尋找「黃舒墓」的事:「彭先生1984年就在這兒尋找黃舒墓,可是沒找到,一直念念不忘,我也記得聽老輩人說,有一個這樣的墓。後來發現它就在一片草叢里,不鑽進去根本看不到,地點就距當年彭先生尋找的地方僅100多米。」
彭全民認為,當時南方文化盛行,黃舒將中原傳統孝道從中原帶到深圳,並一直影響至今,他是深圳地區漢越(南北)文化大融合的一個重要標志。
廣府黃氏村落與黃舒
深圳廣府黃氏的老村落不少,村裡的家祠和族譜都提到黃舒———福田上沙黃氏、下沙黃氏、上梅林黃氏、南山北頭村黃氏,還有寶安區的上合村黃氏等村民們都為之自豪。
上沙村的懷德黃公祠,灰瓦覆面,在祠門的兩側,嵌著大理石的祠聯:「參山衍派,椰樹長春」。相鄰的下沙祠堂里,則可以看到「澤傳參里,聲訖程鄉」的祠聯。
南山區北頭村的黃氏,自元朝起就在這里立村,至今還保留有清同治年間所編的族譜,其中記載寶安人黃舒「生八子,分居各處,綿綿瓞瓞」。
寶安上合村黃氏宗祠的第二進,有一個清代重修的「孝行流芳」的牌坊,據彭全民先生介紹,深圳地區共有4處紀念黃舒的牌坊,現在只有這一處僅存,牌坊正面上刻「奉旨旌裱」,兩側有對聯:「西晉倫常南粵士,六年廬墓一生心」,背面對聯「名開子輿當日里,孝傳司馬鰄朝人」。
顯然,深圳西部黃姓村落與黃舒有密切關系。而彭全民先生告訴記者,還不能證實這些老村都是黃舒後裔。因為到目前為止,還缺乏確鑿證據,「畢竟相隔了好幾百年,族譜或傳說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研究。」
雖然相隔的數百年中,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遷還不得而知,不過,這種現象很好地說明了黃舒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幾百年前是一家
在深圳福田區的版圖上,上沙和下沙相鄰而居,先祖是1100多年前唐末的黃峭山。此人曾任浙江、兩廣的軍務,宋朝時先後被追封為侍正學士、刑部尚書、太子少保。黃巢之亂,客家先民進行第二次大遷徙之時,他遷入閩南邵武和平鎮。吸取皇室子嗣爭名奪利的教訓,他命各房只留下長子,其他的子孫到外地創業,還留詩一首(見題頭)作為日後黃氏後代相認的「密碼」。
有趣的是,記者的朋友黃天顏小姐是「廣西人在深圳」,還在三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她背誦這首詩,她還記得父親講的「有21個兒子的老祖宗的故事」。
沙頭上沙黃氏,立村已經900年左右,黃金堂為開基立業的一世祖。上沙村曾叫「椰樹村」,村內懷德黃公祠所題的「椰樹長春」,表達的是族人的良好願望。
800多年前,黃峭山的後裔黃默堂在下沙建村,成為下沙的一世祖。
從名字上看,黃金堂與黃默堂像是「兩兄弟」,可彭全民先生考證族譜發現,黃金堂的孫子竟比黃默堂還要大80多歲,如果黃金堂和黃默堂是兄弟,彼此間至少相差120歲,這顯然不可能。他倆可能是「左兄右叔」(左兄,黃金堂尊稱;右叔,黃默堂別號),是不同輩的親戚。
福田村黃氏,來源於上沙黃氏。公元1192年,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的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村名後來就定為「福田」。
上梅林黃氏,則是下沙黃默堂的後代,建有「梅庄黃公祠」。
孫中山戰友黃耀庭
提起近代名人黃耀庭,下沙黃姓族人都會非常驕傲與尊敬。
黃耀庭原名黃恭喜。1900年加入興中會,孫中山為他改名「耀庭」。孫中山發動三洲田起義,黃耀庭被任命為中路先鋒官,以英勇善戰聞名,起義失敗後去了南洋。
辛亥革命成功後,黃耀庭回到家鄉沙頭下沙定居。孫中山請他出來做官,他以「做慣乞丐懶做官」拒絕了。當時南頭縣城的縣太爺貪污腐化,還在光天化日之下侮辱婦女,黃耀庭非常氣憤,請來廣西武師將他狠揍一頓。縣太爺懷恨在心,趁他生病時,指使人將他毒死,年僅50歲。
下沙村人非常看重黃耀庭,在村內的黃思銘公世祠里,張掛了他的畫像。客家黃氏:坑梓故里300年
雖然沒有廣府黃氏在深圳地區那樣悠久的歷史,但是客家黃氏在遷入的300多年時間里,對深圳東部地區的開發,做出很大的貢獻。
深圳地區客家黃氏比重最大的,主要是坑梓黃氏(「坑梓」就是黃氏族人對故里的稱呼),坑梓鎮現在有23個姓氏,而黃氏就佔了總人口的80%。
有一種有待證實的說法是:黃朝軒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黃峭山———如果得到證實的話,深圳的客家黃氏和廣府黃氏,就是同宗同源的兄弟。
一世祖黃朝軒:江邊村行醫
深圳學者劉麗川在坑梓共收集到8本客家黃氏族譜,她發現,各譜都尊黃朝軒為一世祖。據介紹,明末清初的黃朝軒是一名「走方郎中」,明朝末年,由嘉應州(今梅縣)移居到惠州府白馬碗窯,再移居到坪山江邊村。
坑梓「城肚」(即秀山世居)的黃漢英先生講:「聽老人說,朝軒公是明朝官員,因不願為清人做事,開始隱居。」有一種有待證實的說法是:黃朝軒的先祖,也是唐末的黃峭山。
二世祖黃居中:立足坑梓
精湛的醫術,使黃朝軒很快積蓄了財富,後來他的次子黃立中留在江邊村,長子黃居中一家5口則移居坑梓,從此發展為人丁興旺、財大氣粗的旺族,後裔至少在數萬以上。
民間對黃氏在坑梓的大發展,有一個「異口同聲」的傳說:當時老坑梓的土地,屬於原住戶高姓人所有,當時因為剛復界,還無力翻修已經損壞的高姓祠堂,而黃居中要在此落籍,便與高姓人商量,由他出錢,高姓出地,蓋兩間祠堂,各自一間。因為高姓人得罪了風水先生,而黃姓人則很殷勤,風水先生就悄悄讓黃姓人挑選看上去破舊卻能旺才旺丁的祠堂,高姓人不明就裡,選擇了漂亮的那間,結果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過,專家對此有另外的觀點,劉麗川撰文認為,清初出現「康乾盛世」的大背景,推動了深圳地區客民的起步與興旺。(劉一平孫海英)
客家圍「漣漪」分布�
坑梓黃氏興旺後,興建的客家圍達幾十個,大都圍繞河流「漣漪般而建」,二世祖黃居中在河中上游建洪圍,他的兒子則在河的上游和中下游各建圍堡,再建的圍屋則如同擴散開去的漣漪,圍繞祠堂分布。
其中的洪圍、三世祖黃昂燕創建的新喬世居,是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六世祖黃奇緯創建的龍田世居,則是省級文保單位。
彭全民介紹,客家黃氏崇尚文化,注重教育,有一座圍堡,就有一所私塾,供族人子弟讀書。如光緒年間的「光祖學堂」,就是黃氏在興新學的潮流中,廢除私塾後辦起的新型學校,是「光祖中學」的前身。(一平)
�「百鳥歸巢」大盆菜
每年元宵節,下沙黃姓有個宗親性質的活動——吃「大盆菜」。
下沙黃老伯告訴記者,吃「大盆菜」源自宋代,明清時被稱為「新安盆菜」,原來一個木盆,四條長凳,八人一桌。現在用不銹鋼盆,盆里一層層放入十幾種菜,最上面是雞鴨,寓意「百鳥歸巢」,企盼團圓。去年分3大場地燒制菜餚,1000人下廚,使用150口大鐵鍋煎、炸、煮、燜、炒,用料52000公斤,擺出3800張流水席,宴客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