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哥特式文化是什麼
哥特文化作為一場現代文化運動,開始於七十年代末期PUNK搖滾的音樂浪潮,當後者漸漸退去的時候,哥特文化作為一種邊緣的亞文化倖存了下來。哥特文化是一種獨特的中世紀復古風格的音樂、藝術和文學的文化范疇,在音樂上它承襲了七十年 代歐美PUNK搖滾音樂的音樂風格,在藝術上表現為一種對十二到十六世紀西歐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強烈復古傾向,在文學上 演變為那種隱郁和怪誕的神秘黑暗文學。哥特文化實際上傾向於那種非暴力的、和平主義的、被動的、寬忍的生活態度。但在許多媒體中卻將它錯誤地理解為那種極端暴力的,仇視少數民族的和白人至上主義的邊緣文化。哥特文化總是表現出一種 孤僻疏離的,陰沉的精神氣質,它總是去探討那些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種族歧視、戰爭、以及仇恨。精神上對死亡的迷戀, 驅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試圖去找尋對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 種思考。
哥特人是個歐洲日爾曼民族的一支,大致分布在多瑙河(Danube River)流域,也有人說他們其實是分布在現今瑞典境內的原住民。哥特人在歐洲文藝復興(Renaissance )前就已經消亡殆盡了,他們在歷史上的跨度大約是從公元四世紀到七世紀。
歷史上,哥特人是一直以狂暴的作風著稱於歐洲,如果不是匈奴人的入侵,他們甚至有可能攻佔整個羅馬帝國。強悍的匈奴人從東方遷移而來,攻擊了許多位處東歐的民族,諸多民族之一的哥特人,也就是在此時被迫開始西遷。為了躲避匈奴人的進攻,哥特人的居住區域不斷地向西移動,逐漸遠離了自己的故鄉。在匈奴人來到前,哥特人原本擁有引以為榮的強大力量,從陸地或是水面,無人能抵擋他們的攻勢。
在公元四世紀,哥特民族從內部分裂了。一部份成為了後來的維斯哥特(Visigoths),也就是西哥特(West Goths),他們居住在現今的羅馬尼亞境內。另一部落則成為奧托哥特(Ostrogoths),也就是東哥特(East Goths),他們向東面遷移,一直到達多瑙河下游區域,在靠近黑海處(Black Sea)建立了城鎮。當匈奴人出現之後,他們對這兩個哥特族的分支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在無力抵禦的情況下,維斯哥特人被迫開始向西遷移,以躲避滅族的命運。奧托哥特族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們終於屈服在侵略者的強大武力下,被異族所吞並,成為匈奴大帝國的一部份。
維斯哥特人繼續著他們的西遷之旅,不久便在現今的西班牙境內找到了適合生存發展的居住地。在這個時候,羅馬帝國已經漸漸地開始走向衰敗,羅馬人企圖將維斯哥特人也納入帝國的管轄范圍。然而,維斯哥特人終久能夠以武力宣布自身的獨立和強大,而後通過不斷的進攻來建立起本民族的主權王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平了整個義大利和希臘地區,並在公元409年對昔日帝國的王都-羅馬,進行了聲勢浩大的圍攻。在此之後,維斯哥特人繼續向西行進,最終建立起一個以西班牙和高盧為主體的王國。到了公元七世紀,維斯哥特王國的命運開始向著動亂與滅亡的邊緣傾斜,同時還要承受來自法蘭克民族的侵襲。在公元八世紀的前頁,摩爾人(Moors)最終征服了西班牙以及整個維斯哥特王國。
與此同時,奧托哥特人的命運也在演繹著一段盛衰興亡史。他們在匈奴人的統治下生活了數十年,但是仍然能夠通過不懈的努力掙脫枷鎖,獲得獨立與自由,並進一步建立起屬於本民族的王國。新王國的版圖位於奧托哥特人故土的西面,大約是現今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和奧地利的位置。新王國與東羅馬帝國的後裔-拜占庭王國一直有著糾纏不清的外交關系,曾經幾度開戰,又幾度復於和平。在公元488年,奧托哥特人開始了對義大利的入侵,這就如同他們的兄弟在半個世紀前所做的一樣。然而,當奧托哥特人的領袖-西奧德理克(Theodoric)逝世後的不久,公元535年,拜占庭將軍貝利薩留(Belisarius)率軍發起猛攻,徹底打敗了奧托哥特王國。
直到公元八世紀,哥特民族完全的滅亡了。
哥特時尚裝備指南
1.頭部:白臉,黑眼圈,烏黑的蓬亂的長釘子般的長發或者頭發像雞窩。最關鍵的是表情,以便和同樣打扮的金屬迷區分開來,一定要悲傷、呆滯或者乾脆裝白痴。
2.上衣:黑色緊身皮夾克或者有帽子的長袍和斗篷。
3.褲子:哥特中永遠流行的是黑色緊身牛仔褲。
4.腳部:長度可以到達大腿的黑色尖頭長筒靴,有沒有馬刺無所謂,但復雜的花紋一定要有。黑色網眼長筒襪也可。
5.配飾:和黑暗、死亡、宗教、神話傳說有關的銀飾或者顏色鮮艷的大塊礦石。
1774年,隨著THE CASTLE OF ORTANTO BY HORACE WALPOLE的發表。哥特的概念已經占據了英國文化。哥特小說由於其聳人聽聞,情感誇張的本質和其對超自然現象的演繹一直受到眾多評論家的批評。這種流派從GRAY和THOMPSON這種墳墓詩人那裡得到了超強得到想像力,是一幅融合了大量的黑色森林和單調呆板生活的風景畫。有過度隱藏了可怕罪惡的房屋,修道院的廢墟及極度抑鬱的悲慘絕望的人生。對於那些沉溺在這些書籍中超自然現象的「犧牲者」來說,經常在眼前出現寓言中的鬼怪和流著血的NUN的幻象。哥特文化作為一場文學思想運動,使的那些理想化的浪漫詩人深深感到失望,因為由ANN RADCLIFFE的多愁善感的性格但還未超出現實,哥特就來顛覆了。盡管哥特小說影響了許多新生的流派,給他們以啟發。
1820年左右,隨著CHARLES MATARIN的MELMOTH THE WANDERER的發表,哥特停止了這種含混的狀態,開始形成了自己的創作及欣賞群。
今天看來傳統哥特小說的影響是對有誘惑力的對手的描繪。這些對手邪惡的性格特徵刺激了一些人敬畏的感覺。或是鬧劇是的浪漫,或更加加入了一些蘊含哥特主題的讓少女離別真愛的內容。哥特小說發展至今,它還包含了一些令人難以琢磨的、不確定的變體。他們對現在的人們產生著更大的影響。另外,文學評論家們也已經慢慢的接收了哥特文化。
首批研究哥特文化的評論家帶著研究歷史的態度和興趣虔誠的接近它,它們試圖拯救哥特文化,使這種死亡和模糊的流派重新獲得生機。這些評論家們把現有的哥特小說放入歷史的長河中檢驗,登載的批判及探索和哥特文章的系統化合法化。,這是對18世紀英國理性,制度,政治的反映(盡管是扭曲隱藏過的反映)。
哥特小說由多愁善感文化的抑鬱開始誕生,到墳墓詩人越來越極端異常的發展,奠定了對浪漫古典流派的影響。哥特這種令人震驚的誇張風格和極端描述及對超自然現象的使用,深刻地影響了日益出現的浪漫的風格和內容。 雖然在從JOYCE CAROL到ANN RICE的現代氛圍下,哥特文化的影響仍就盪氣回腸,他的文化主題在其它各種形式的文化中均可見到。但就傳統意義上的純粹的哥特文化、小說已經從西方文化的獨木舟中完全消亡了。有許多書目留下來。
就我個人認為,哥特文化並沒有消亡,且只要有人類存在的一天,哥特文化就不會消亡。那些抑鬱、那些失落低調的情緒,越是科技物質的高速發展,人類內心的恐懼就愈強烈。渺小,渴望對自身的認同。。。。這些情緒都是哥特文化、小說生長的沃土。任何文學的終極目的都在於人類對自我內心世界的探索。
其實我認為,中國也有許多類似哥特文化的小說、流派,在解放前。可在孔儒思想統治的社會中,它們永遠也不會有象使哥特文化發展那樣的環境和沃土,不管有多悲傷。這也許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吧,可我仍然沉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