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服飾文化有哪些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徵就在於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
人類作為智能化生命,一個重要特徵就在於其永無止境的進取性,以自身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來愉悅人世生活,促進每個人的充分自由發展,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這是一個承傳延續的生命演繹歷程。作為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當代服飾文化理應遵循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服飾的文化意義在於適應自然環境以滿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體活動、美化身姿體態以娛悅身心健康、顯示社會身份以表徵社會角色等。作為人體的延伸,服飾還能夠表現出穿著者的長處和特點,極富魅力地表現個性、慾望和心理特徵。為此,服飾設計不僅要切合現時美觀大方的流行趨勢,使其富有突出的個性表現力,體認穿著者的心理特徵和觀賞者的趨同心態,而且應將傳統服飾文化融入其中,凸顯其生命蘊涵和審美意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營造出有底蘊的時尚服飾文化。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並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於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徵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f」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並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徵。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並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於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綉」。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並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後,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徵,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徵。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干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
人類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文化的王國,文化伴隨著人類生命的進程而發展,並在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服飾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一方面,服飾是文化重要的構成要素,文化的發展刺激著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們對服飾的需求又豐富了文化的內涵,把文化對自然的改造與人的自身培養及生命審美聯系在了一起,最終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著名人類學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藝術》中指出:「追求藝術表現和優雅的外觀,是人類的共性。可以說,在古代社會中,許多人已經感覺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們的意識,要比文明了的後代敏銳得多,強烈得多。在人類歷史的演變進程中,服裝對於人類已不僅僅限於遮體禦寒,還能滿足人們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體認,如中國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獵手用獵物的牙齒、蹄爪、羽毛或尾巴裝飾在自己衣物上,以顯示其英勇無敵或地位崇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於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於身上,而是採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誇張和刻意的造型,於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製作者(裁縫)在設計和製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於「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屬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范疇,這一手法通常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寓於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達到啟發聯想、耐人回味之藝術效果,彰顯「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藝術境界。這類似於中國畫中的寫意手法,即不豺著於對事物的客觀再現,而強調欣賞某種朦朧的含蓄美,在虛實關繫上偏重於對「虛」的張揚。引入到服飾文化的藝術創作中,就是設計者特別注重「不著跡象、超逸靈動」之美,不刻意追求數字上的精確性或純形式的客觀美感,而是崇尚用無窮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現情感。如用寬衣大袍、中規中矩的樣式或寫實與變體相結合的動物、幾何紋樣、花草
枝、藤蔓紋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飾圖案來傳達一種與政治或倫理的關聯意向。
漢初之「袍」被作為禮服,一般多為大袖,袖口部分收緊縮小,緊窄部分為「祛」,袖身寬大部分為「袂」,所謂「張袂成蔭」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其畫像人物皆穿著寬敞的衣衫,衫領敞開,袒露胸懷,或赤足,或散發,無羈放盪,張揚著崇尚虛無、輕蔑禮法的人生品性,給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隨性自然的審美意境。中國傳統的女性服裝旗袍,是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完美結合的典範,它造型完美、結構適體、內外和諧,是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性的標准服裝,是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在女裝舞台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設計表面上不溫不火,實質上內涵豐富、意蘊幽遠,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質感和簡潔的造型表現出流暢明快的線條與和諧一體的氣韻,展示出東方女子溫柔、典雅之美。這種氣韻不僅展於外表,而且沉於內心。穿上旗袍,既能襯托出東方女性優美的身段,又能顯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閑的生活節奏,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美,呈現出一種宛若自然生命律動的朦朧佳境。
三、中國服飾文化的承傳拓展
1.繼承:拓展傳統服飾文化的基礎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縱觀華夏服飾文明的發展史可知,「諧調」、「統一」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真諦。自中國服飾文化誕生伊始,就遵循著理物取暖與審美表現、標識顯示與象徵表達、個性突出與喜慶吉祥相結合的製作原則,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群的和諧統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統一更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審美品質。比如,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標示突出文化」同主要應用於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等級尊卑、行業職別、年齡性別的標示和意念表達上,從原始部落首領與狩獵功臣的服飾標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標示,從文官武官的服飾標示到現代軍裝、職業裝、晚禮服的服飾標示等,均彰顯著其「標示突出文化」的審美底蘊。當然,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承載著傳統儒家中庸觀,受政治因素的影響頗深;而20世紀中期的「綠色」服裝覆蓋全國,「軍干裝」及其灰色基調也使中國服飾呈現簡單劃一的窘況。然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占數千年發展主流的是「諧調」、「統一」的服飾文化,理應將之發揚光大,諸如以原色表現為主的大氣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圓滿統一並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社會、人群協調一致的完美原則,以民俗吉祥意象為特徵的表現形式等,現代中國的服飾文化都應予以承傳拓展。
2.創新:傳統與時尚的完美融通
在當代中國,傳統服飾與時尚設計的審美融通對提高服裝的文化附加值、滿足時尚消費需求、締造民族特色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具有特殊意義。全球化時代的服裝產業競爭日趨激烈,各國服裝設計師在服裝設計中都很注重對本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張揚本國服飾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整體上還存在著設計理念落後、創意不夠、沒能把傳統服飾文化的精髓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之中等問題;加之國外品牌紛紛湧入,國內又缺乏與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國的服裝設計在國內、國際競爭中均處於不利地位,嚴重影響了中國服裝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當務之急是在借鑒傳統文化符號的基礎上,將傳統與時尚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將之從表面符號的簡單借用提升到對服飾文化內涵的審美體認與表徵陰,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發展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設計和諧融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
實現傳統服飾文化與現代時尚設計的完美融通,實質就是一種在繼承傳統服飾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這種創新首先須領會傳統文化,否則創新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即設計師要在精神文化層面上把握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神理念,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各種時尚理念、理論資源加以整合,把傳統服飾文化中的實用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創造性地融入現代服裝設計,豐富其文化蘊意,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對傳統元素符號化、表面化的簡單組合或圖解式、獵奇式的樣品展覽。好的服裝設計創意是設計師在把握了傳統服飾文化理念之後,結合時尚理念和設計原則,對傳統文化積累、消化並感悟的一種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現買現賣、照貓畫虎。河南「丙戌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動中展示的服裝就非常具有文化價值。拜祖服裝系列大多採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顏色迥異、面料粗朴,以金色緞帶鑲邊;紐扣的設計則採用盤扣樣式,其金屬材質與服裝面料及服裝的金邊質地形成細膩的對比;袖口翻邊採用緞織紋路,既有古樸特點又有現代的工藝形式。整個設計將傳統元素與時尚設計完美結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義,可謂形式與內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所以,當代中國的時尚服飾設計應該分析研究傳統服飾的配色及製作規律,理解、感悟傳統服飾文化的深厚、博大與凝重,並使之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來,加之挑花、刺綉、蠟染、扎染、手繪、編織、織花、抽紗等現代工藝,並結合時代流行趨勢與時代特徵,將繼承傳統與探索創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既有時代感又有民族神韻的服裝。
四、結語
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意蘊廣遠、情趣雋永,是當代中國服裝設計的精神源泉。設計師只有深入解讀傳統服飾文化,領略其審美意蘊,才能在時尚設計中傳達出深厚的文化意蘊,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繼承傳統服飾文化的正確途徑是不斷地豐富它、發展它、超越它,而不能把目光只鎖定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形式上,形式與內涵的完美交融才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精神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設計師應把握傳統元素所傳遞的文化信息,秉承隱藏在形式背後的精神內核,將之巧妙地運用於時尚服裝的設計理念中,拋開傳統文化形式的束縛,從而建構出國人體認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現代服裝體系。此外,中國的服飾文化要在國際競爭中凸顯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必須在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傳統元素,把握時尚元素、時代脈搏和大眾需求,突破對中國服飾文化的淺層次應用,用國際通用的設計語言進行時尚設計,並融入中國的服飾文化元素,使傳統服飾文化與時尚服裝設計完美融合,使中國特色的服飾文化向縱深層次演進,從而提高本身的審美意識、應變思維和發展策略,拓展中國服飾文化的發展空間。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人們對服飾文化的追求也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自由競爭、自由發展,集百家之長、揚千家之優,方能適應中國服飾文化發展的生命之旅。
❷ 中國服飾文化的基本特徵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也日益發展,向著廣度和深度展開。比如古書就有很多關於服飾觀念起源的記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易經系辭下》)顯然,自然界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景色,不但直接給予了當時人們審美感受,也啟發了當時人們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采(同彩)彰,施於五色作服。」(《虞書益稷》)這些記載說明,中華民族的服飾從一開始就與大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僅製作服飾的材料取之於自然,裁製的款式、選用的色彩、裝飾的紋樣等等也都與人們不斷觀察自然,利用自然有關。服飾在滿足人們使用目的的同時,也產生了同大自然一樣多姿多彩的美學效果。這種以自然為美的服飾追求,始終貫穿於中國古代服飾美學效果的各個方面。
帝王的服飾
❸ 中華傳統服飾的三大特點(內涵)是什麼
特點
一、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
服飾是人類生活要素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並代表著一定時期的文化。服裝的款式設計、面料選用、顏色組合等,均記錄著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狀況,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審美觀念。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於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既主張象徵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創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統一之美來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並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徵。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並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於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綉」。
二、中國傳統服飾的審美意蘊
1、適中、和諧的「情理美」
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中國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華夏「中國」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中國傳統民族服裝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確勾勒人體,又不同於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用一塊布隨意地披掛或纏裹於身上,而是採取「半適體」的樣式,即倡導一種包藏又不局限人體的若即若離的含蓄美。究其原因,
「平和性情」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德為中華民族的先輩所推崇,所謂「人生但須果腹耳,此外盡屬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諦是「精神快樂休閑,勝干物質進步」。這反映在服飾文化中就是講究隨意、閑適、和諧,沒有過分的突出、誇張和刻意的造型,於恬淡之中給人一種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國傳統服裝的製作者(裁縫)在設計和製作服裝的過程中憑借直覺與經驗,於「適體」中呈現的是一種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種以數理為基礎的精確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屬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美的范疇,這一手法通常將作者的情感表達寓於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達到啟發聯想、耐人回味之藝術效果,彰顯「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藝術境界。這類似於中國畫中的寫意手法,即不抱著於對事物的客觀再現,而強調欣賞某種朦朧的含蓄美,在虛實關繫上偏重於對「虛」的張揚。引入到服飾文化的藝術創作中,就是設計者特別注重「不著跡象、超逸靈動」之美,不刻意追求數字上的精確性或純形式的客觀美感,而是崇尚用無窮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現情感。如用寬衣大袍、中規中矩的樣式或寫實與變體相結合的動物、幾何紋樣、花草枝、藤蔓紋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飾圖案來傳達一種與政治或倫理的關聯意向。
三、中國服飾文化的承傳拓展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的美譽。縱觀華夏服飾文明的發展史可知,「諧調」、「統一」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真諦。自中國服飾文化誕生伊始,就遵循著理物取暖與審美表現、標識顯示與象徵表達、個性突出與喜慶吉祥相結合的製作原則,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服飾與自然、服飾與社會、服飾與人群的和諧統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統一更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最珍貴的審美品質。比如,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
「標示突出文化」同主要應用於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等級尊卑、行業職別、年齡性別的標示和意念表達上,從原始部落首領與狩獵功臣的服飾標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標示,從文官武官的服飾標示到現代軍裝、職業裝、晚禮服的服飾標示等,均彰顯著其「標示突出文化」的審美底蘊。
❹ 服飾的文化含義有哪三個方面政治性
表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物質文化,是人類對物質的利用的形態,通常體現在人的衣、食、住、行領域,因此也包括了生產力形式;
中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質為媒介表現精神的形態,包括藝術、科學、宗教、制度、禮儀、風俗等等;
深層文化又可以稱之為哲學文化,是滲透在前兩層文化中的觀念、意識和哲學。
(4)服裝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服飾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服飾的文化意義日益突出。一個人的服飾不僅展示著其外在形象,也反映著其內在的文化修養,進而影響著別人對他的認知與評價,也起著彰顯國家文化、民族文化的作用。
❺ 中國傳統服飾歷史文化悠久,具體的來歷和特色是什麼
【由來】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特點】交領、右衽、系帶
【作用】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教聖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
一、漢服的由來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二、漢服的五大基本特點
(1)歷史性
雖然剃發易服的暴力強制已經消失,漢服趨向於復興,但已不可能成為常服。因為,為了減少交流阻力,落後民族習慣於按發達民族的習慣改變外貌。
(2)傳承性
傳承性即漢服歷史具有傳承性。在這漫長的時間中,漢服歷史的發展一直遵循著代代相傳,世世相襲的特點,這體現了漢服歷史發展的傳承性。
(3)多樣性與同一性
多樣性與同一性是指漢服款式的多樣性與漢服型制(或樣式)的同一性。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事物,漢服從來就不是一種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豐富多彩的款式體現了作為一種悠久的民族服飾應有的多樣性。雖然漢服歷來款式豐富,但漢服的基本形制(或樣式)「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的特點卻是千古未便的,這就是漢服的同一性。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是漢服的一大特色。
(4)完備性
完備性是指漢服自身內部體系的完備性。經過千年的發展,漢服已經是一種成熟的服飾了,它不但內部種類豐富,工藝考究,而且漢服的配飾也非常繁多而豐富。
(5)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漢服與傳統文化的相融性,漢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視為正宗傳統文化的象徵了,而且漢服本身就處處體現著傳統文化,漢服與傳統文化是和諧的一家。
三、漢服的作用:
漢服是服裝,還是漢族文化的體現
❻ 什麼是服飾文化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6)服裝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服飾文化的主要影響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義。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
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後,披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於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於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服飾文化
❼ 中國的服裝文化演變
遠古時期服飾的起源是出於實用。原始人類使用獸皮和樹葉等來遮蓋自己的身體,穿戴動物的皮毛用於保暖。石器時代後期,人類逐漸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了原始服裝。
從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開始建立,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
夏商周
秦漢女子以深衣為尚,只是衣襟纏繞層數增加,衣擺寬度增加,穿此種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緊,用帶子束住。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服飾大體上還是承襲秦漢舊制,以襦、衫、裙為主,也以大袖衫為尚,流行上襦對襟(開衫),裙一般是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長。
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這便是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
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一致,由戰亂而波動,經濟文明昌盛,服飾的開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出現出一派絕後絢爛的現象。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普通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細長的覺得。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開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兩宋時期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褙子是一種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長,腋下開叉,即衣服前後片的側縫不縫合的衣服,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元朝時期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❽ 對傳統服飾文化的認識與看法
所有的傳統服飾可主要分為上衣下裳和衣裳一體兩種形式, 而且都通過直線剪裁體現出了整體的垂直感。從材料上看傳統服飾主要以麻布製作服裝的主體結構, 通常會裝飾具有美好象徵的圖案, 另外由於受到儒、道等文化的影響, 很多的傳統服飾都採用了黑、白、青等傳統顏色作為主色調, 同時很多服飾也配有其他對比性較強的顏色, 使得整體更加絢麗。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 民族、樸素、絢麗等都是傳統服飾的特點, 因此在進行服裝設計的過程中可根據現代人的審美適當利用
一件優秀的服裝設計作品體現了設計師獨特的審美, 這和繪畫創作有很多的相同點, 因此我們也可以將服裝設計看成是藝術創作, 因此設計成果也是藝術品。進行藝術創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作者豐富的想像力, 因此服裝設計也需要設計師具有充分的想像力, 而想像力除了平日的鍛煉, 還需要有創作靈感的輔助才能被有效強化。傳統文化為服裝設計提供了大量的設計元素, 通過對這些元素的應用能夠為設計師提供豐富的設計靈感、強化設計師的想像力, 從而設計出風格獨特的作品。
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也可以對這種美感進行充分利用, 通過和現代審美的結合設計出兼備傳統和時尚氣息的作品。例如傳統服飾的立領和盤扣等就可以運用到襯衫和T恤的設計上, 這樣人們在看到設計作品的時候就能夠知曉, 同時結合現代人更喜歡的修身設計則可以讓優雅和時尚共存, 從而被更多人接受
❾ 朝鮮族最著名的服裝文化
朝鮮族歷來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稱。在盛大節日,隆重慶典等場合,朝鮮族男女都習慣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國」的美稱。
遷入初期,朝鮮族人多居於偏僻的山村,服飾的原料主要以自種自織的麻布和土布為主。二十世紀初,機織布和絲絹、綢緞等面料開始傳入,服飾的顏色也隨之多樣化了。朝鮮族的傳統服飾有男女上衣、褲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除了日常的服裝外,還有周歲服裝、結婚禮服、喪服等禮儀服裝。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無紐扣,前襟兩側各釘有一飄帶,穿衣時盤結在右襟中上方。他們還喜歡外套黑色或其他顏色的帶紐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燈籠褲,這種褲子褲腰寬,褲襠和褲管肥大,便於在炕上盤腿而坐,穿時將褲腰前部折起後繫上腰帶,褲管下口用布帶系綁。節日時多戴禮帽。
朝鮮族女裝多採用絲綢或柔軟面料製成,其最大特點為短襖長裙,其色彩和紋飾都很講究,優雅而漂亮。女襖的襖襟很短,無扣,用綢帶系住,襟和下擺略呈弧形,線條柔和。年輕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處鑲飾彩色綢緞邊。老年婦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為里、綢緞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纏裙兩種,又有長裙和短裙之別。中老年婦女多穿纏裙,系寬腰帶,內套白色襯裙,再將外面的裙子纏裹下身,最後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帶內,這是雍容華貴的象徵。年輕婦女可以穿纏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為直筒式,腰間有很多細褶,寬大而飄逸。
朝鮮族童裝色彩艷麗,多採用朝鮮族特有的七色彩緞作袖筒,衣身採用彩色綢緞,被稱為「七綵衣」,象徵著如彩虹般光明美好。
朝鮮族婦女頭飾較簡單,女孩多留娃娃頭短發,未婚少女梳一條長辮,婚後挽發於腦後,除在辮根和辮梢系彩色頭繩及在發髻上插金屬簪外,無其它飾物,樸素大方。
朝鮮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寬型袖筒,下身穿寬腿、肥腰、大襠的長褲。外出時喜歡穿斜襟長袍,無紐扣,以長布帶打結。過運河習慣戴笠,現在青年男子戴鴨舌帽,中老年人戴氈帽。兒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斕的「七色緞」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飄逸。女服則為短衣長裙,朝鮮族叫「則」和「契瑪」。喜歡選用黃、白、粉紅色衣料。朝鮮族的鞋從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寬大的長方形膠鞋、婦女鞋頭尖面蹺起的船形膠鞋,無不別具一格。
❿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
中國古代的衣服是逐步發展起來的,上古時代也就是堯舜禹時代,人們只是穿一些非常簡單的衣服,而且都是用獸皮做的,因為那時還沒有布,後來到了商周時期,而且開始生產一些寬大的粗布麻衣,比之前的獸皮衣服在做工等等方面都進行包裝修飾。後來到了唐宋明清時期,人們對服飾的要求就越來越高了,他們不單想要一些精緻美觀的衣服,還在衣服上做了很多類似於刺綉的美化,讓整個服裝看起來更加精美。
其實,中國古代的服飾發展,就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她們從不吝嗇自己對美麗的追求,因為追求美麗是每一個人的權利,但是後來隨著人們對服裝的要求提高了,很多人開始注重服飾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