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幾點思考
1.做好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意義
繁榮文藝創作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改善文化民生的根本任務,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衡量文化體制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增強責任感,從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切實抓好文藝創作。
繁榮文藝創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它對於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對於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四有」公民,對於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對於為人民群眾生產豐富的精神產品,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作用。進一步繁榮文藝創作,是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迫切要求。
因此,文化部門要搭建、夯實文化交流平台,凝聚文藝作者,讓更多群眾認識、了解本地文藝創作者及其作品,吸引更多群眾參與。
2.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要求
各級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新一輪解放思想大行動為動力,突出抓好主旋律題材和反映地方特色、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佳作,同時要結合本年度的節慶和大型文藝活動,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豐富藝術展演的舞台。
文化部門要把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切實抓緊抓好。要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自覺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文化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廣大文化工作者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推進文化建設進程中,堅持和把握好以下幾條原則:
一是要不斷深化對文化發展規律的認識。文藝創作為現實服務是文藝自身的需要。任何文藝形式只有不斷開放、不斷進步,才能充滿創造力。因此,只有關注本地區的改革形勢,關注本地區的發展局面,關注人們心態的變化和內心世界的渴求,通過自己的作品,引領時代精神,激發生活熱情,凝聚人民意志,弘揚先進文化,促進地區經濟的振興,才能實現文藝創作自身的繁榮與發展。
二是要切實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人民,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文化工作必須著眼於促進人類精神生活的提升,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群眾,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認可。要把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作為根本標准,使我們的工作更加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要准確把握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發展變化的特點,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服務群眾的有效途徑,做到文化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三是要在實踐中推動文化工作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文學藝術創作要為現實服務,群眾文藝創作工作為現實服務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創作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這既是文藝自身規律的要求,也是市場價值規律的要求。更多,是對文藝作品數量和門類的要求;更好,是對文藝作品質量和手段的要求。只有做到更多與更好,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接受市場的檢驗。為此,文藝創作必須樹立精品意識和市場意識,多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大獎和大眾相統一,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
3.提高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措施
3.1 堅持以現代題材為主的創作方向,堅持弘揚地域文化特色,堅持大力進行藝術創新。各文藝單位要建立核心創作團隊,大力培養啟用人才,整合提升隊伍陣容,深化開放合作,促使我省電影、電視劇、歌舞、戲曲、動漫等各個藝術門類再上一個新台階。
3.2 突出特色豐富內容
⑴要貼近群眾的工作和生活。在開展文化藝術活動中,要緊貼本地區群眾的工作和生活,符合本地區群眾的觀賞水平和內容需求。創作中要多表現歌頌、贊揚群眾工作和生活的作品,這樣才能有親近感,感召力強,活動富有生命力。
⑵突出地域特色。文藝創作中既要貼近生活,還要突出地域特點,失掉特色,就喪失了獨立性。在創作中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中的和諧鐵路建設這個中心來開展。多創作表現群眾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優秀品質、高尚情操、開拓進取的精神作品。
⑶豐富活動內容。在文藝活動中,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同時,要不斷豐富活動的內容。既有大家認知的精典,也有群眾喜聞樂見的特色作品;既有老人熱愛的評書、京劇,也有青少年喜歡的通俗搖滾。可以組織歌唱祖國、歌唱黨的歌詠大會,也可以組織社區群眾文藝專場。可以組織「教師節、國慶節」詩歌朗誦會,也可以組織「構建和諧社會讓生活快樂」的書法美術展覽。活動內容豐富了,才能不斷擴大范圍, 進一步增強吸引力、感召力,從而達到教育人、鼓舞人、感化人的目的,潛移默化地增加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3.3 要建立統籌協調分頭推進的組織領導機制,重點項目評審扶持機制,文藝創作生產獎勵機制,文藝人才培養使用機制,文藝資源共享轉換機制,文藝宣傳引導推介機制,加快搭建全國性、國際性文藝交流平台,推動和扶持文藝創作生產。
②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什麼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推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民族的精品力作。推動文化建設,繁榮文藝事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實現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
相關內容:
繁榮文化文藝創作生產,在創作導向上,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作為價值支點,將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價值主體,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才能創作出真正滿足人民所需的文藝作品。
在創作層面上,人民群眾無限寬廣、無限豐富的生活,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豐富礦藏。文藝工作者應深入群眾、紮根生活,從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題材、故事和語言,發現美和創造美,用心用情推出更多接地氣、有靈氣、聚人氣的優秀文藝作品。
同時,應將人民滿意作為文藝工作的最高標准,以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對文藝作品進行評判和鑒賞,推動文藝事業健康發展。
③ 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化創新的源泉
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
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一方面,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准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所以,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和基礎.
文化創新的作用
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准所在.
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文化創新的途徑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源泉.所以,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著眼於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一方面,不能離開文化傳統,空談文化創新,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如果漠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其民族文化的創新,就會失去根基;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中.
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採眾長.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各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堅持正確方向
對於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克服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克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④ 文化創新知識點有哪些
正確認識文化創新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
3、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的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4、在時代的高點上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5、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文化創新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文化創造者要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4)文化創作要以什麼為目的擴展閱讀:
文化創新的過程,既是一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又是一個借鑒、汲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發展民族文化的過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在文化交流、借鑒融合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我們要植根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