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外交際文化有哪些差異

中外交際文化有哪些差異

發布時間:2023-03-03 13:33:22

㈠ 中英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當今世界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界,在地球的任意一點,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著如此迅猛的發展形勢,可以說機遇與挑戰並存。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融合逾深,我們國家在獲取了巨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要無時無刻面臨著與世界其他國家更加激烈的競爭。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適者生存」的理念,而我們也深知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戰百勝,所以我們不得不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同時,更多地去關注和學習和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對這個民族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異也會影響一個國家當前階段發展的差異。因此,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則是競爭的需要。

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比較經典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能力和習慣。」由此看來,文化的輻射范圍是包羅萬象的,不同的民族區域以及不同的社會經濟生活,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個性色彩」。當今,舉世公認最完整、最發達、影響最大的文化巨流是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華夏(黃河、長江流域)為主的東方文化。英國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英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果對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了解就容易造成交際上的失誤:一次善意的言談有時會讓對方十分尷尬;一個禮貌的舉止也許公被誤解為荒誕粗俗。現在我們就從多個角度來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截然不同儒家中庸之道與個人英雄主義。

由於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歷史傳統也不盡相同。自古以人,中華民族就以農業為主,形成了與農業經濟相對應的農耕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應該與自然合作,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中國文化相反,英國文化屬於海洋文化,他們把宇宙分成兩個世界,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認為人類應該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導,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基本特點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准則,以現世的人倫關系為核心,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通過協調性的倫理意識來實現文化和社會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觀念,主張對己要「克己復禮,不喜形於色」,處世「不偏不倚、公正和諧」。在一些俗語和民諺中反映了這一民族觀念,如「吃虧是福、與人為善」、「出頭的椽子先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傳統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為核心,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舉例說明,「indivialism」在英語中使用頻率很高,常被譯成漢語「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這就使人們產生曲解,誤認其為貶義詞,事實上,在西方,indivialism是個褒義詞,可譯為「個體主義」或個性主義「而利己主義」、「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詞。

二、「人人生而平等」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階級觀念差異

與兩千的多年的漫長中國封建社會相比,英國的封建社會只經歷了幾百年,受封建等級思想的痼疾影響不大,最早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就發源於英國。17世紀初,英國就完成了工業革命,成長並壯大起來的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因此,英國的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重視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力。同時,許多少也都注意尊重他人,無論自己地們高低,別人為你服務,你都得道謝。兒子為你親倒杯茶,父親要說:「Thank you.」

在中國,封建傳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舊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眼中有著絕對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生存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總有人感嘆「父命難違」,兒子幫父親倒茶是每天的必修課。

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都會不斷的沉澱積累下來,滲入人們的血液,嵌入人們的思難,給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打上這個民族的深深烙印。迥然不同的中英文化,按照自己方式在時間的長河中流淌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融入了人們最平常的生活。

摸不著頭腦的稱呼與稱謂。

中國文化傳統「重名分,講人倫」的封建倫理觀念,與西方社會「人為本,名為用」的價值觀念,使得中西方在稱謂系統上存在著明顯的反差。稱謂的使用差異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例如:英語文化中以名相稱是很常見的,它適用於不同性別、年齡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於上司、長輩老師。在英美等國,許多員工對他們的老闆直呼其名,不會被認為不禮貌,相反它表示老闆和員工之間的平等以及老闆的平易近人。而在中國工作的外國老闆如果要求員工直呼其名時,中國員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堅持以「manager+姓」稱呼,以示尊重,然而老闆不但不領情,反而認為員工有意和他保持距離而感到不快。這就是英漢稱謂的差異造成的交際中的誤會。不同的稱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談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達了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思想情感。

我們中華民族素來有著「禮儀之邦」的美稱,在稱呼問題上,中國文化一直認為年幼的必幼的必順尊敬年老的,這可能與我們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有關。稱呼比自己年長的人時,我們常常說老王、王老、老爺爺、老奶奶奶等等,因為「老」字在中國代表著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下稱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認識的人之間往入直呼其名,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老師和學生之間都可以這樣,他們這為這樣是關系親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長者,如果你在他們的姓之前加上「old」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暗示著你認為他們身體虛弱,風燭殘年,失去活力,他們更希望你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們覺得這樣顯得更親切自然。而這種情況在中國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是無論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恭維的學問

在英在英美文化中,對外貌儀表的積極評論在人與人之間相互恭維的內容中有十分突出的地們。尤其是女性的外貌儀表永遠是被恭維的對象,這種情形絲毫不受她們的年齡、社會地們和職業等因素的影響。恭維者既可以是男性,如一位男性可能對其女同事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 have erer seen」也可以是女性,如一位女學生可能會對她的女同學說:「You certainly look elegant today」而在中國文化中,女性的外貌儀表雖然也是一項被恭維的內容,但不佔主導地們,而且這種形式的恭維更多地局限在女性與女性之間。男性恭維女性的外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基本上是一個禁忌,現在情況雖有了一些變化,但仍受較大的限制。在討論恭維語話題時,還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即同女性相比,男性在外表上受到的恭維要少見得多,而男性之間就外表進行恭維則更為罕見。例如:一位美國男性在恭維朋友的穿著打扮時,對異性好朋友,他的恭維語是「sexy skirt 」,對異性普通朋友,他的恭維語是「nice sweater」,而對男性朋友則根本不會表示恭維。與此類似,一般中國男性也認為「外貌對於女性就如同能力對於男性」。在話題涉及外貌儀表時英漢恭維語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差民是,在英美文化中,人們常常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維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及子女等。但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在外人面前一般是以他人家庭成員為恭維對象而較少「自吹自擂」。

接受恭維時的態度及反應,雖然人們對恭維採取的反應主要受制於「贊同准則」和「謙虛准則」。但很顯然,文化背景不同,人們採取的反應方略也會不同。一般而言,英國人在受到恭維時往往要贊同恭維人並接受恭維。講英語的人幾乎一致同意,對恭維語約定俗成的回答是「Thank you|」。事實也的確如此,面對美國人的恭維,用「Thank you」進行回答確是萬無一失。但實際上,美國人除了使用「Thank you」來進行應答外,還有不少人是使用其它方略的。如:(1)受恭維者首先同意恭維語,再進行客觀評論,從而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恭維。(2)回贈性答語。在這類答語中,贊揚聲反回到恭維施予者身上。而中國人接受恭維時的態度及反應則不太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1)含糊其辭的答語。中國人大多內向、含蓄,很少公開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是一種「牆文化」,自有幾份道理,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喜怒哀樂極少溢於言表。(2)否定的答語。在這類答語中,說話者認為受恭維的人或物不值得獲此殊榮,似乎恭維者的贊語有點言不符實。中國人說話講究含蓄,力戒自我吹噓,因此聽到贊美之辭時,往往極力否定自己,以示自謙。(3)減弱的答語。

中英民俗風情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規約。如果把一種文化中的模式移栽到另一文化上面就會造成交際障礙。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這種風俗長期發展,約定俗成,已成習慣。如中國人到別人家做客,當主人問是否要喝水時,客人會客套一下,即使想喝,回答也是不喝,而主人往往都要給客人倒上水,這是一種習慣而在英美國家,若客人想喝,就直說不喝,主人便不倒水,

中國人招待貴客時總是精心准備豐盛的酒席款待,大魚大肉,品種繁多,主人忙上忙下,並不停地往客人盤里夾菜。往往是客人都吃不下了還在夾菜,西方人將其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為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夾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在中國,主人往往在吃的同時,還會說粗茶淡飯,沒好好准備,不成敬意。這使英美國家的人非常吃驚,還會疑問,難道中國人天天都是吃這么豐盛的酒席嗎?

中國人探望病人常會對病人說些「注意身體」,「多吃點兒西」,「按時吃葯」,「多穿點衣服」等表示關懷。如果對英國人這樣說就會引起他們的不滿,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該怎麼保養,不用別人來說,這樣的問候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他們常用祝願早日康復的話來問候病人。

中國人在別人家做客,如果要走,他們一旦提出,就會立即起身往外走,此舉會讓英國的人覺得很突然,感到沒禮貌。英國的人在說再見時往往會客套幾句,然後再走。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中英文化中有許許多的共性的東西,但也不可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問及此事差異,尤其是在交際文化方面,中英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的不盡相同,如怎樣開始交談和保持談話繼續進行,怎樣組織信息,怎樣表示說話的連接,怎樣表示強調,怎樣表示禮貌,等等。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來解讀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理解障礙或語言沖突。因此我們在英語使用過程中,無論是正確的理解或正確的表達,都需要注意根據語境先擇合適的詞句。

交際是雙向的過程,要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得進行,交際雙方都應該進入對方的文化背景中,從對方的文化實際出發,進行交際。這就要求跨文化交際者不僅要熟悉本國傳統文化、風俗習慣,還要注重學習、掌握交際對象國文化以及這兩種文化之間的言語差異。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成功的交際。因此英語學習者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可以加深學習者對語言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英國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並且將它與自己的母語進行比較,認識異同點,尊重不同點。還必順重視語言形式的社會意義,重視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以提高在不同語境中正確理解和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國。這樣就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選擇恰當的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從而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㈡ 中西方社交禮儀有何差別

從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禮節的具體差異。

1、在稱謂和稱呼方面,西方人的稱呼通常是比較籠統的,通常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的很多個稱呼。

2、在見面交往禮節方面,中國人通常是見面喜歡點點頭,握握手或行拱手禮,或者微微欠身然後握手,而西方人覺得欠身似乎顯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歷來被中國人視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場合不可缺少的一環。中國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滿,在西方人他們通常喜歡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他們的行為會隨女主人的動作而進行。

4、在禁忌與習俗方面,中國人不喜歡說4,覺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歡13。中國人視4為不吉利,因為與「死」同音;而在荷蘭語中4卻是個喜慶的數字,因為與荷蘭語「慶祝」一詞的發言相近。

5、中國人通常以登門拜訪表現他的熱忱,而西方人在拜訪前先要跟主人預約,忌突然造訪。否則,受訪者會感到不快,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拜訪打亂了工作安排,給他造成了極大的不便。約好的拜訪一般要准時。

6、中國人見面客套時喜歡問去哪,吃飯了沒,而西方人卻認為,這是在侵犯他們的隱私,西方人對此感到很怪異。「吃了嗎?」這是中國人在吃飯前後打招呼的常用語。西方人們分手時通常說Good-bye,Bye-bye,相當於中國人說「再見」。

7、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並無二異。

8、中國人通常會在女官員、女企業家、女學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優先原則,卻不理會女翻譯、女導游、女陪同、女記者等。而西方人對此一視同仁。

9、在國際會議上,我國傳媒總結出國人的種種陋習:電話多、屎尿多,常常在公開場合訓斥下屬,男秘書給自己上級揉肩膀等。為此《國際先驅報》曾於2007年9月24日載文「中國人國際會議『七宗罪』成西方媒體嘲諷性花絮」。

中西方禮儀文化呈現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禮儀文化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1、中國傳統禮文化強調謙虛謹慎,西方是在得體的基礎上強調個體和個人價值。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喜悅。而

2、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會提倡自由平等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還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輩分等級。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

3、中西方禮儀文化差異的成因造成中西方禮儀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環境的不同,使得各國的人民有著完全不同的道德標准體系和價值觀。禮儀是與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對應的,由於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

(2)中外交際文化有哪些差異擴展閱讀

社交禮儀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交際能力等。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

㈢ 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差異,舉倆例

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

中國人通過節慶活動企盼豐收、享受喜悅,而西方人則更偏向藉此發泄個人情緒、張揚個體人格。

思維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辯細節分析;中方重經驗、直覺整體綜合。

隱私方面,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於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願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願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願意讓別人干預。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時間觀,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

客套語,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餐飲習俗,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行為規范,比如中國人輕拍小孩子的頭部表示一種友好,而在西方國家,這是一種極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會對此非常憤怒。

風俗習慣,中國人對龍有著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西方有一個「打龍節」,龍被視為惡。中國人將紅色視為「喜慶」「吉祥」的象徵,而白、黑兩種顏色為「不吉利」的顏色。因此在重大節日或者婚禮上會穿紅裝、掛紅燈籠、貼紅「喜」字。而在喪禮中,人們都會穿黑或白顏色的衣服,代表對已經過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則非常喜歡白和黑這兩種顏色。外國新娘則穿白色,表聖潔,參加晚會時中國女性一般穿黃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貴,而外國女性則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中國人的一些觀念也在悄悄發生轉變會穿白色婚紗)

飲食文化,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中國則是一種美性的飲食觀念,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也難以涵蓋全部。

宗教信仰,中國以儒學為核心,以佛教為宗教的文化體系和西方以基督教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國傳統文化則認為雙數是吉利的數字「666」在中國是吉祥數卻是魔鬼復活的日子。

㈣ 中西語言文化差異有哪些

1、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西方人崇拜個人榮譽感,而中國人提倡謙虛謹慎。比如,針對以下問題,中國人常會做如此回答: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2、社會關系的差別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 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當總統。」( 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a president.)

但傳統的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3、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 「吃飯了嗎? 」「到哪兒去? 」「上班呀? 」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

但你若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you going? 」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 「Hello! 」「How do you do! 」「Nice day, isn't it? 」

6、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大量的詞語是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

英語中Achilles' heel(致命傷, 最大的弱點) , meet one's waterloo ( 一敗塗地), Penelope's web ( 永遠完不成的工作) , 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 麻煩, 禍害的根源) 等。

(4)中外交際文化有哪些差異擴展閱讀

常見的中西諺語對照舉例,如下:

1、條條大路通羅馬

All roads lead to Rome.

2、劣工尤器

A bad workman quarrels with his tools.

3、一鳥在手,勝於二鳥在林。

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4、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5、吉人天相

A cat has nine lives.

6、 君王卿相於我何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7、知足常樂

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

8、急不暇擇

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s a straw.

9、肯認錯是改過的一半

A fault confessed is half redressed.

10、自作自受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e in it.



㈤ 中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處

一、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人的思維是螺旋的,西方的思維是直線型的,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是比較委婉的,西方人與人交際表達是比較直接的。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烹飪方式不同:

中國因為地廣物博,也是四大文明古國,在對食物的烹飪上,中國的烹飪技巧比較多。

西方的烹飪一般是不使用明火烹飪的,在西方,他們是使用其它方式加熱食物。

三、中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差異:

西方人注重個體,而中國注重團體,西方出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中國出現了團結力量大,西方比較強調私有財產,西方比較重視契約精神,中國比較重視人情,中國重視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

㈥ 每個國家的社交禮儀大不相同,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有哪些區別

每個國家的社交禮儀都大不相同,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的禮儀差別還是具有很大的區別的。東方國家主要包括:中國、日本、新加披、朝鮮、韓國等等,西方國家主要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義大利等國家。

在整體個民族的觀念上東西方文化也有著相當大的區別,我們國家的人都很注重民族感,在日本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東方很注重集體感,但是在西方更加提倡的是個人力量,也就是所謂的英雄主義。

㈦ 中外文化差異例子有哪些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例子有飲食方面、天氣方面、生活方面、服飾方面、教育方面等。
1、飲食方面: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於冷食;中國人則習慣一日三餐吃熱食或者是熟食。
2、人際關系方面:西方人與人關系分明,習慣AA制;中國人講仁義,喜歡請客買單。
3、生活方面:西方的生活傾向於獨立生活;中國人自古就是集體生活。
4、服飾方面: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通常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雖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也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西方認為不合禮儀的服飾。
5、教育方面:中國教育,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閱讀全文

與中外交際文化有哪些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