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地球文化傳播者在哪裡

地球文化傳播者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3-03-03 20:33:07

⑴ 瑪雅的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瑪雅文明(Maya) 是古代位於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和猶加敦半島等中美洲區域的文明。和傳說相反的是,瑪雅人從未消失;現在仍有三百萬瑪雅人居住在這些地區,很多人今日仍然能說瑪雅語系的語言。瑪雅從無一個統一的強大帝國,整個瑪雅地區分成數以百計的城邦,然而瑪雅各邦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習俗傳統上卻屬於同一個文化圈。

歷史
通常,瑪雅文明被劃分為三個時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稱為前古典期或形成期,公元300年-900年為古典期,公元900年-16世紀為後古典期。

傳說瑪雅人在3000年前就開始建造宗教性建築,最早的遺跡是由一些簡單的土墳所組成,後來才進一步演化為金字塔。早期的瑪雅文明似乎曾經受到更早的奧爾梅克文明(Olmec)的影響。

奧爾梅克文明在將他們的文化傳播到今日的猶加敦半島以後,便衰敗滅亡了。

公元前200年~公元900年左右是瑪雅文化最興盛的時期。瑪雅人在這地區發展了數百座城市,蒂卡爾(又譯提卡爾)(Tikal)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學者估計在最高峰時,此城有10~20萬居民。他們發展成許多個農業密集的、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為顯著的遺跡是建於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隨它們的皇宮。其他重要的考古學遺跡還有雕刻石板(Maya語:Tetun),這些用象形文字寫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譜,戰爭勝利和其他的成就。帕倫克(Palenque)是古典時代最美麗的瑪雅城市,以至人們甚至將它譽為「美洲的雅典」。另外一座著名的城市叫做科潘,從現代遺跡的規模來看可以把蒂卡爾、科潘和帕倫克視為瑪雅文明古典時期最大的三個城邦。

瑪雅人也曾經參與了古代中美洲的長途貿易,主要的貨品有可可、鹽和黑曜石。

公元九世紀開始,古典瑪雅文明的城邦突然同時走向衰落,這種現象多少讓人感到驚訝,其原因現在仍然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課題。到公元十世紀,曾經繁榮的瑪雅城市均被遺棄在叢林之中。

此後,以奇琴伊察為首,猶加敦半島北部興起一些瑪雅城邦,這時開始史學上稱作瑪雅文明後古典時期。奇琴伊察城邦政權於公元1224被推翻,繼之以瑪雅潘為首的城邦聯盟。1450年,瑪雅潘政權因內亂而瓦解。當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陸時,瑪雅人的地區實際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奇琴伊察和瑪雅潘時期的瑪雅後古典文明,同以蒂卡爾、科潘和帕倫克時期的古典文明相比,在各個方面相差很大,只能說是瑪雅文明最後的殘存。

古典時期的多數瑪雅城邦非常重視記載歷史,大多數城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豎立各種紀念碑,今天的考古學家正是通過這些紀念石碑得以對瑪雅文明有的歷史有所了解,又因為瑪雅歷法相當精確,今天的歷史學家甚至可以知道許多事件的精確日期。比如科潘國王十八兔兵敗後於公元738年5月3日被斬首,又比如帕倫克國王巴加爾生於公元603年3月6日,公元615年7月19日他十二歲那年登基做的國王,死於公元684年8月30日。這樣精確的歷史記錄實在為世界上其他遠古已消失的文明所無法比擬。

古典瑪雅文明衰落以後的後古典瑪雅文明,則達不到上述精確水平,今天關於奇琴伊察和瑪雅潘時期的史事主要是通過早期西班牙人從當地人聽來的傳說中了解到的。

文明特點
屬於石器文明,瑪雅人沒有發明使用青銅器,更不用說鐵器。
掌握高度的建造技術,瑪雅人不會使用銅鐵,也不會使用輪車,輪子的概念雖然在陶器等文物中出現,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實用化。但是卻創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
農業以玉米為主食,所以又稱為「玉米文明」沒有牛馬豬羊,沒有出現畜牧業的痕跡,農民採用一種極原始的米爾帕耕作法。
數學採用二十進制,發現並使用了「零」,掌握高度的數學和天文歷法知識。
使用獨特的象形文字:瑪雅文字

文化

藝術

帕倫克浮雕
瑪雅玉器 高195mm
波南帕克壁畫許多人認為古典時期(前200年到900年)瑪雅藝術在古代美洲文明中是最成熟和美麗的。帕倫克的雕刻和浮雕以及Copán的塑像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展現了古典瑪雅人的優雅和准確的觀察力。現代人只能從葬禮中的陶器來了解古典瑪雅的進階繪畫;另外在波南帕克(Bonampak)的一棟建築意外保存了古代壁畫。從一些瑪雅文獻中,人們發現瑪雅是少數文明中,藝術家會在他們的作品上署名的。此外,瑪雅人喜愛玉器,瑪雅的玉器非常精美,豐富。

文字
使用獨特的 象形文字,瑪雅文字。瑪雅文字是象形文字和聲音的聯合體,瑪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個整體概念,又有各自獨特的發音。這類似於日語中的漢字與假名的關系,如瑪雅文中的「盾」(bakalu)既可以寫成一個表意的象形單字,也可以分成三個表音文字「ba」,「ka」,「la」。瑪雅象形文字的發展水平與中國的象形文字相當,只是符號的組合遠較漢字復雜,塊體近似圓形或橢圓。字元的線條地依隨圖形起伏變化、圓潤流暢。瑪雅文字的一個字元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字體有「幾何體」和「頭字體」兩種,另外還有將人,動物,神的圖案相結合組成的「全身體」,主要用於歷法。瑪雅文字的讀法為,從上至下,兩行一組,以「左→右→(下一段)左→右」的順序讀。瑪雅文字艱深晦澀,至今能譯解的不足三分之一。

宗教

瑪雅大球場宗教在瑪雅文明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瑪雅的天文歷法,建築所展現的偉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宗教活動的繁榮,瑪雅文明建立在神權政治的體制下,瑪雅王族和祭司主管宗教,瑪雅人的最高神叫「羽蛇神」,由奎特查爾鳳鳥羽毛和響尾蛇組合而成,是風神,又是金星(啟明星),它被視為偉大的組織家、城市的建立者、數學、冶金學和天文學之父,傳說是它給百姓帶來了文明和教化。此外,它還掌管農業、豐收與降雨,這在乾旱的尤卡坦半島自然意義非凡。在奇琴伊薩的中心,矗立著一座佔地3000餘平方米的金字塔神廟,名曰庫庫爾坎神廟,是祭拜羽蛇神的神殿。

瑪雅人的祭祀活動頻繁而殘忍,戰爭,節日,祈求豐收,等等諸多活動都有祭祀儀式,祭祀不但有豐富的珍寶祭品,瑪雅人還用活人的心祭太陽神。瑪雅的各個城市之間常有戰爭,戰敗一方通常都會有大批的俘虜被當作祭品處死。 瑪雅人最先最先學會利用橡膠,這也是源於宗教儀式,他們用樹膠做成類似現在足球一樣的東西,在專門的大球場舉行殘忍的游戲,兩方用除手以外的任何部位傳球,球不能落地,並且要設法將球投入牆上的石圈中,輸的一方將當作祭品處死。這樣的游戲通常要進行幾天幾夜才能分出勝負。參見中美洲蹴球

未解之迷
水晶人頭骨(或者稱為水晶頭顱)

科技

歷法
瑪雅人的歷法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歷法,他們的歷法體系由3種歷法構成,即神歷、太陽歷和長紀年歷。

神歷亦稱「卓爾金歷」,每年260天,由20個神明圖像和1到13的數字,不斷組合循環,類似中國的天乾地支,通過不斷搭配組合,得到260種組合圖標,代表260天。

太陽歷是根據天文測算而來的。一年分18個月,每個月20天,另加5天作為禁忌日,這樣全年就是365天。精於星象觀測的瑪雅人經過長期觀察、周密計算,將一年的長度修正為365.242129天,這同今天科學測定的絕對年長365.242198天的數值,相差不足千分之一。

長紀年歷極適於推算悠遠漫長的歷史刻度,建立在極其發達的數學思維之上,瑪雅人運用這套歷法可以准確無誤地記下幾千萬年中的每一個日子。考古學家根據16世紀西班牙入侵瑪雅的時間,再依照碑文上記錄此事的計數單位往回推算,算出瑪雅紀年的元年為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

當神歷年輪回了73圈後,剛好和周轉了52圈的太陽年回到同一個標記上,由此形成一個52年的大周期,瑪雅人依此將52年定為一個世紀。

不僅如此,瑪雅人還制定了「太陰歷」,算出了火星和金星公轉一周的時間,並找出了糾正太陽歷和太陰歷積累誤差的方法。

瑪雅歷法有一定的周期。例如:

20金Kin(天)=1烏納Unial(月)或20天
18烏納Unial=1盾Tun(年)或360天
20盾Tun=1卡盾Katun或7200天
20Katun卡盾=1伯克盾Baktun或144000天
20伯克盾=1皮克盾或2880000天
20皮克盾=1卡拉盾或57600000天
20卡拉盾=1金奇盾或1152000000天
20金奇盾=1阿托盾或23040000000天
每個民族一般都有一個紀元。但在瑪雅的傳說中,他們有幾個紀元,每個紀元都是以地球毀滅性破壞的結束為起點的。瑪雅的最後一個紀元開始於公元前3113年,這正是他們在中美定居下來的日子;瑪雅的上一個紀元開始於公元前11000年,那時正好地球上冰河期結束;再往前推,他們還有三個紀元,每個紀元的時間都要以幾十萬年或幾百萬年來計算。按照瑪雅人長紀年歷里所推算,公元2012年12月31日是本次人類文明結束的日子。此後,人類將進入與本次文明毫無關系的一個全新的文明。

數學

瑪雅數學瑪雅人有一個被稱為「人類頭腦最光輝的產物」的數學體系,瑪雅人(或他們的歐梅克祖先)獨立發展了零的概念,它的發明與使用比亞非古文明中最早使用「零」的印度還要早一些,比歐洲人大約早了800年。 並且使用二十進制的數字系統;數字以點(・)代表1,橫棒(-)代表5。碑文顯示他們有時會用到到億。例如,在計時上,瑪雅人有一個稱為「阿勞東」的單位,就相當於23040000000個日。這樣巨大的單位,只有在測量星際距離和時才需要到。[來源請求]

建築

帕倫克神廟
蒂卡爾遺跡瑪雅人在沒有金屬工具,不會使用輪車,沒有牛馬等大型畜類的條件下,創造出了高度的城市文明,從其遺留下來的規模巨大、功能完備的城市遺跡,可以看出其高超的建築水準和工程學技術水平。

由於很多建築都是用於祭祀等宗教儀式,瑪雅建築里處處都是關於天體運行規律的數字。例如,庫庫爾坎(Kukulkan)金字塔高約30米,四周各由91級台階環繞,加起來一共364階,再加上塔頂的羽蛇神廟,共有365階,象徵了一個太陽年中的365個日子。除了階梯數目外,金字塔四面各有52個四角浮雕,表示瑪雅的一世紀52年。 古典期瑪雅最大的城邦「蒂卡爾」城市面積超過65平方公里,共有3000座以上的金字塔、祭壇、石碑等遺跡;影響的區域方圓500平方公里,僅在其中心區域,就有大型金字塔十幾座,小型神廟50多座。蒂卡爾金字塔斜度達70°的驚人設計,其外形有如歐洲的哥特式教堂般奇峭,因而有人稱之為「叢林大教堂」。在那個沒有先進的工具的時代,巨大的石塊如何切鑿,搬運到叢林的深處,再把一塊塊十幾噸的石塊堆積起來,堆高至七十米處,可稱為奇跡。

農業
瑪雅人和其他四大文明不同,不是產生在大河流域,而是崛起在貧瘠的火山高地和茂密的熱帶雨林之中。瑪雅人以玉米和豆類為主食,肉食相對較少,沒有小麥,農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草,番茄,可可等。 瑪雅文明雖然是城市文明,卻建立在玉米農業的根基之上。自古以來,瑪雅農民採用一種極原始的「米爾帕」耕作法:他們先把樹木統統砍光,過一段時間乾燥以後,在雨季到來之前放火焚毀,以草木灰作肥料,覆蓋住貧瘠的雨林土壤。燒一次種一茬,其後要休耕1-3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長達6年,待草木長得比較茂盛之後再燒再種。農業生產能力的落後,一旦出現長時間的乾旱,文明將變得非常脆弱,這是科學家推測瑪雅文明突然消失的一個原因。

文明的消失
瑪雅人創造出了令人稱奇的高度文明,但是瑪雅文明為何突然消失,現在還沒有定論,科學家考古學家,對瑪雅文明湮滅之謎,提出了許多假設,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疾病,氣候變化,內部戰爭等等。 瑪雅高深的知識和文化只掌握在極少數貴族和祭司的手中,占瑪雅人口絕大多數的下層勞動者完全是文盲。養尊處優的貴族知識分子,在繁華殆盡後難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同時也帶走了輝煌無比的瑪雅文明。

瑪雅文明遺址

重要的瑪亞文明遺址
卡拉克穆爾(Calakmul)
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
Cobá
科潘(Copán)
蒂卡爾(Tikal)
Uxmal
帕倫克(Palenque)

其它重要的瑪亞文明遺址
Altún Ha
Becán
Bonampak
Caracol
Colha
Dos Pilas
Dzibilchaltún
El Mirador
Etzna
Izamal
Kabaah
Kaminal Juyú
Kohunlich
拉布那(Labná)
Lubaantún
瑪雅潘
Nim Li Punit
Piedras Negras
Quiriguá
Río Bec
Sayil
Seibal
Toniná
圖盧姆(Tuluum)
Uaxactún
Xunantunich
Yaxchilán
Zaculeu

⑵ 中國最早的文明起源於何時

中華文明起源於9000年前.

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時間,西方學者根據他們的標准一直認為是3000年前,中國學者雖然存有異議,但一直無法證明這一觀點的錯誤。賈湖文化的最新研究結果和關於文明標準的定義,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於9000年前。

文明是一種讓不同的人群和諧生活於同一個國度中的倫理和科學規范。而中華文明,從八千多年前開始萌發,在五六千年前已經有了最初的古國,三四千年前完全成熟。中華文明古國之悠久,完全不輸於西方的文明古國。

(2)地球文化傳播者在哪裡擴展閱讀:

語言文化能夠追溯的時間有限,一般不能超過新石器時代。而根據化石相似度的比較構建人類進化譜系,也存在很大的主觀判斷的影響。很多形態特徵並不與種系差異相關。

比如,去年在Science發表的喬治亞直立人的形態研究,五個同一地址同一地層發現的頭骨,形態差異近於人屬內的能人、匠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間的差別。這嚴重挑戰了化石形態比較的可信度。現在通過DNA的研究,可以准確判斷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而不同的文明對於人類從哪裡來也有不同解釋。西方自古有神創論傳統。中國人有著不同想法。我們的傳統認為,包括人類在內,萬物都在易變中。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易是絕對的。有意思的是,在尚未受到西方思想影響的兩千多年前春秋時代,莊子闡述人類起源時就說:「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

因為莊子用古楚語的專有名詞稱呼動物,翻譯過來就是:蠑螈演化出鼩鼱,鼩鼱演化出樹鼩(或者松鼠),樹鼩演化出獼猴,獼猴演化出人——這種認識與現代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結果一般無二。

⑶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誰提出來的

一、 跨文化傳播與跨文化傳播學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跨文化傳播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對於不少讀者來者來說,跨文化傳播是依然一個非常陌生的詞語,不過實際上這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玄奘取經、鄭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傳播的典範。在交通和通訊工具日新月異,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跨文化傳播對於我們來說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以及普及,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以進行跨文化傳播了。在網際網路上,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與來自境內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戲。如果說傳播是一種生活方式,跨文化傳播則是「地球村」中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跨文化傳播活動的不斷增多,不少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者便開始關注這一現象。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領袖,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古希臘劇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便注意到「說對方的語言,根據聽眾來調整傳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頁) 。然而,系統地研究跨文化傳播活動第一人則是愛德華•霍爾,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SI)工作時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概念。
什麼是跨文化傳播學呢?跨文化傳播學是由美國人類學家、跨文化研究學者愛德華•霍爾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一門學科,其英文表達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國也翻譯為「跨文化交際學」或者「跨文化交流學」。跨文化傳播學作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旨在研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是如何進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礙的方法和途徑。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傳播的主要理論見諸於有關文化差異(文化維度)的著作中,特別是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蘭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龍皮納爾斯(Fons Trompenaars)、沙龍•施瓦茲(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這些學者的相關理論已經廣泛地運用到傳播理論和傳播情景中,特別是商務、管理和市場營銷之中。
二、 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及愛德華•霍爾其人
(一)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時代背景
跨文化傳播學始創於美國並不是偶然的。我們知道,在發現新大陸之前,美國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後來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繼湧入美國,於是美國便逐漸成為一個移民大國,一個文化多元社會。在這個宗教、文化多元的社會中,白人占統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亞洲、拉丁美洲以及東歐的移民便自然處於被支配地位。於是,種族矛盾和文化沖突開始蔓延。
二戰使得不少歐洲的美國同盟變成了廢墟,為了冷戰的需要,為了跟蘇聯抗衡,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大力扶植歐洲經濟發展,於是大量的專家、學者、企業員工被派往歐洲;同時,美國經濟並未受到二戰的太大影響,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繁榮,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移民。美國政府發現,許多由美國政府和企業外派的工作人員都因文化差異,無法適應派往國生活,最終無功而返。美國的外來移民及留學生中經歷著這種「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說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外來移民、留學生、旅遊者劇增,外派工作人員不斷,多元文化社會的形成,客觀上需要一門嶄新的學科——跨文化傳播學來研究相關的跨文化沖突問題。
(二)愛德華•霍爾的生平
愛德華•霍爾正好處於這個時代,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使他成為了承擔這一使命的人。愛德華•霍爾1914年5月16日出生於美國的密蘇里州,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1933-1937年曾經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並研究,寫成自傳《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戰期間,愛德華•霍爾曾經在歐洲和菲律賓服役,並在這些地方從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間概念研究。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在美國美國政府部門的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對外派出國人員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期間,他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並撰寫了幾部非常暢銷的有關跨文化傳播的著作。

愛德華•霍爾生平和事業主要事件
時間 事件
1914年 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長大
1933-1937年 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
1936年 獲丹佛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
1938年 獲亞利桑那州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
1942年 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1942-1945年 二戰其間,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
1946年 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並在美國軍隊機關府特魯克島管理處從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學人類學系主席並從事丹佛的種族關系研究
1948-1950年 與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教書
1950-1955年 華盛頓特區外派人員培訓學院第四課程體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學》雜志中發表了發表《禮節人類學》一文
1959年 《無聲的語言》一書發表
1960-1963年 又在華盛頓特區精神病治療學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為伊利諾斯州理工學院(芝加哥)人類學教授;由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資助進行空間關系學和不同種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隱藏的維度》一書發表
1967-1977年 成為西北大學人類學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 出席在日本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主辦的跨文化傳播會議
1976年 《超越文化》一書發表
1977年 在柏林國際傳播協議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論文
1977至今 退休後居住在新墨西哥的聖達菲;偶爾在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的會議中及暑期跨文化傳播學院講學;在新墨西哥大學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時間的另一個維度》一書發表
1983年 《隱性差異:國際傳播研究》一書發表
1987年 《隱性差異:與日本人做生意》一書發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異:德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一書發表

(三)愛德華•霍爾的跨文化經歷和專業背景
前面我們提到,跨文化傳播學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融合了人類學、文化學、心理學以及傳播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愛德華•霍爾能夠開創跨文化傳播這一嶄新的學術領域與他的生活經歷和專業背景是分不開的。
愛德華•霍爾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自己所屬「文化身份」是來自北歐的美國白人文化。從在他的生活經歷中可以發現,他前後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賓文化有過較深的接觸。這些經歷使得他對各種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好奇,也為他從事跨文化研究積累的第一手資料。
愛德華•霍爾四歲時,舉家搬遷到El Paso(在美國和墨西哥交界處,屬於德克薩斯州),家裡僱傭了一位來自Juarez(德克薩斯州的一個鎮)的保姆,後來他們又搬遷回了聖路易絲。到了這里,保姆和她的兩個女兒便不能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五歲時,霍爾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個幼兒園,後來在法國也住過一段時間。可以說霍爾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里。「我小時候經常碰到這類事情。我對此非常感興趣。」
1933-1937年,霍爾在美國西南部的納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莊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錢來激勵當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壩,以便改善那裡的生存環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與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時間後,霍爾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時候,常常考慮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這里我發現他們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維方式強加給他們根本就不管用。」 這段期間的接觸讓霍爾知曉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跨文化關系的第一手資料及其復雜性。」 (Hall, 1992, 第76頁)
1942-1945年,二戰期間,霍爾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期間領導了一個非裔美籍士兵組成的軍團。他認為自己的領導工作非常具有創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創造性,因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們,並且常設身處地的考慮他們的利益。」
霍爾的跨文化生活經歷使得他對跨文化傳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注意到了跨文化傳播中的問題,獲得了跨文化傳播第一手的資料,從此對跨文化傳播獲得了感性認識;而真正引領他進行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應該是受到的學術影響。霍爾先後獲得人類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過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後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中工作過。這些學習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觸到相關方面的學者,最後形成了跨文化傳播這個概念。後來,霍爾把他受到的專業影響分成四個部分:(1) 文化人類學;(2) 語言學;(3) 動物行為學;(4) 弗羅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愛德華•霍爾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貢獻
施拉姆曾經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傳播學的建立。他說拉斯韋爾、勒溫、拉扎絲菲爾德、霍夫德都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來到傳播學這片沙漠中的綠洲,當他們為傳播學領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便像游牧民族一樣離開了這片綠洲,繼續其他領域的研究。施拉姆是傳播學的創始人,因為他來到這片沙漠中的綠洲後,跟其他游牧學者相反,他留下來了並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來描繪跨文化傳播學的建立。二戰後,來自人類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和國際關系研究的學者,如馬格麗特•••米德,盧絲•••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貝特森離開各自的研究領域,短暫地涉足這塊人類當時很陌生的領域:有關文化與人類互動關系的交叉領域。這些人後來都離開了,霍爾卻留下來了,在這塊文化與人類互動的交叉領域安家,並把這塊領域叫做 「跨文化傳播學」。
霍爾首先提出了跨文化傳播的相關概念。到20世紀50年代,霍爾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經歷已經讓他產生了「跨文化」 這一概念,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進行跨文化技能培訓教學工作期間,他就提出了「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這些思想進行了梳理後於1959年出版的《無聲的語言》一書。該書已經包含了我們理解文化和傳播的基本問題,如「什麼是文化」 ,「文化就是傳播」,「時間會說話」 ,「空間會說話」 。霍爾非常重視非言語傳播問題,該書花了將近20%的篇章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間便發行了505000冊,還被眾多著作、雜志和其他出版物轉摘,前後被翻譯成6種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說該書的出版標志著跨文化傳播學這一學科的誕生。在霍爾的努力耕耘下,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跨文化傳播學誕生了,霍爾成為了跨文化傳播學的創立者。
自跨文化傳播學創建以後,這門學科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美國不少大學的傳播學院(系)相繼開設了跨文化傳播學課程,我國外語教學、國際關系等涉外專業中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1970年,國際傳播協會中還下設了跨文化傳播分會;1972年,第一屆跨文化傳播學國際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 1974年,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IETAR)在美國馬里蘭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國際跨文化傳播學會成立。跨文化方面的著作、雜志也相繼出版,如《跨文化傳播讀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972年)、《跨文化傳播學》(L.S. Harms ,1973年)、《跨文化傳播學入門》(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的不少大學都開設了傳播學課程。從大量的跨文化傳播著作和文章來看,霍爾依然在該學科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他的著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國學者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注意到跨文化傳播學這一領域,研究重點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傳播學課程,在我國有關跨文化傳播(交際)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譯文本也相繼出版,如關世傑著的《跨文化交流學》,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較文化論集》,郭鎮之主編的《全球化與文化間傳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著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經在我國發行,並被麻爭奇等譯翻譯並命名為《文化模式與傳播方式》。 1995年,我國還召開了第一屆跨文化交際研討會,會議成立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2005年5月舉辦了第六次會議。可以說,霍爾在文化和傳播之間拓展的這一領域已經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國不斷的影響日益擴大。

閱讀全文

與地球文化傳播者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