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差異是什麼

文化差異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24 14:01:15

㈠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什麼

中外文化差異的10個不同點是:

1、飲食: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而歐洲人很講實際。

2、餐具:中國人用筷子,歐洲人用刀叉。

3、思維方式: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4、生活態度: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5、文化:我們的東方文化主要是體現「和諧」觀念。這個觀念注重的是人與天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主張一切都順應自然,合乎天道,尤其不提倡過分的干預自然,人的一切活動都要在自然狀態下進行。

西方人的文化更注重理性,主張從根本上來認識世界,要運用理性思維來把握世界,並且積極改造世界,使世界來適應我們。在這種思想下,人們更加註重物質生活,而且科學也更注重理論的研究。

6、消費觀: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東方人喜歡攢錢。

7、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8、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

9、競爭觀: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10、工作態度:大部分美國人工作也是極其勤奮的,但同時美國人又有享樂主義的一面,所以主張工作的時候認真工作,享受的時候快樂的享受。這點中國跟美國比較接近。只是中國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附加值還需要提升。

㈡ 文化差異的概念

一、是傳統習慣的差異

美國人非常強調自由,個人主義觀念強烈,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有一點給我印象很深,那就是美國人非常重視法律和規章制度,強調個人自由的同時,是以不違反法律和規章制度為前提的。中國人也強調自由,但在遵章守紀方面的意識相對淡薄一些。舉個例子,在公交車、地鐵、辦公室等國內公共場合,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年輕人吸煙、聽音樂、大聲講話甚至赤膊上陣,為什麼?因為他認為這是他的自由,他人無權干涉,至於這些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他並不太關心。西方的年輕人也常在公共場合有這些行為,但他只有看到有「禁止吸煙」、「請勿大聲喧嘩」這類標語提示牌,或者有人告訴他這里禁煙、禁止大聲喧嘩,絕大部分的西方人會自覺將煙滅掉,降低說話聲音。至於在公共場合聽音樂,戴上耳塞已成為一種習慣,目的就是不要影響他人。
明白了中美這種傳統習慣的差異,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在餐廳吃飯,中國人非常喜歡熱鬧,甚至許多馬拉松式的談判,到了餐廳,酒杯一碰,一高興,生意就談成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將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不分彼此,吃飯、喝酒陪客也是工作,猜拳擦掌,喝的開心,吃的熱鬧就達到了目的。

美國人不同,他們將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吃飯品酒是享受,吃飯時是極少談到工作的,一般不會主動在餐桌上談生意。因此,美國人吃飯喝酒不圖熱鬧,只圖享受,人也不多,大都是三三兩兩,慢慢品,低聲聊,喝不喝酒,無人勉強,喝多少你自己決定,他不會給你灌酒。

親戚朋友初次見面,中美人士都有互送禮品的習慣,但中國人和美國人送禮的傳統卻大不相同。美國人送禮,大都選擇別出心裁的小藝術品、小手帕、小卡片等,價值多少不重要,有紀念意義即可,美國人一般是不送煙酒的。中國人送禮,大多選擇名煙、名酒、名茶、保健品等,價值太低了不行。在接受禮品時,中美傳統習慣顯而易見:美國人接到對方贈送的禮品,要說「謝謝」並喜歡現場打開包裝盒,試戴一下,贊美一番,稱很合適,自己很喜歡一類的話。中國人接受禮品,喜歡故意推辭一下,說「不用」、「不要」之類的話,以示禮貌。美國人接受禮物時是不能推辭的,推辭的意思是嫌禮品不好或價值太低,自己不喜歡
二、是語言文字的差異

中國文明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語言文字。中國的語言文字注重嚴肅性,說話委婉,強調措詞,抑揚頓挫、標點符號都認認真真。因此,官員講話大都拿著講話稿,為什麼?怕說錯被人笑話呀!所以許多官員寧可講大話、空話、套話,也不能講錯話,力爭讓人聽起來舒服,怕聽眾議論自己沒水平。

美國不同,他們開發比較晚,建國不過兩百多年,美語是在英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與美國人相比,中國人在現場表達能力方面比較欠缺。我們許多人參加過面試,或者當過主考官,我也面試過不少人,發現我們許多中國人不太善於現場表達。我曾經錄用過一個下屬,本科畢業,知識淵博,但不善於表達,膽子小,每次匯報工作三言兩語就沒了,你再問到工作詳細情況,他就答不上來。後來我讓他准備一張紙,寫一個簡要提綱,每次匯報工作就圍繞這個題綱進行。我認為這不是我們中國人嘴笨,而是在我們讀書期間,缺少這類練習。

再比如,我們在許多交際場合介紹自己,會介紹自己的年齡、籍貫,有的人甚至連自己的住址、未婚都介紹了,還有的介紹自己的家鄉的風景,歡迎大家前去游覽等等。美國人在做自我介紹時,一般是不會介紹這些內容的,他們認為這個是自己的隱私,自己不講,你也不該問。這就是語言和交際上的差異
三、是人際關系的差異

我們中國人非常擅長人際交往,廣結四海朋友,大家都認為朋友多了路好走。因此,無論是政府辦事,還是去購物、談生意都希望找朋友,沒朋友的托朋友去找朋友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相信朋友、重人情,連打廣告都越來越重視口碑宣傳了。

有朋友在政府部門工作,你去辦事就方便多了,委託朋友辦事不僅可以熱情接待、少跑路、辦事快,還可以優惠,少花錢,可以不用按正常的流程走,特事特辦。多年前我們返鄉,在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在等候的近二十分鍾,工作人員為他們的朋友辦理了結婚證,手續費免交,還熱情送他們出門,待我們辦證時,一副冷冰冰的臉,沒有一絲笑容,像審問犯人一樣,手續費收了100元。後來一位在行政服務中心的同學告訴我,其實當時辦理結婚證收費是每張10元。只可惜我們當時高興,急於去拍婚紗,連收據都忘了索取,投訴都無門。這就是朋友辦事和陌生人辦事的區別,類似的例子相信讀者朋友能列舉很多。

總體來講,美國人的人際關系比較簡單,人情比較淡,老百姓比較重法律。加拿大是美國的鄰國,有些傳統文化與美國接近。我一位深圳的朋友幾年前移民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老公的哥哥是該市的一位基層官員。她告訴我,加拿大華人較多,但找她老公的哥哥辦事的朋友極少,為什麼呢?她說不是他不肯幫,而是加國檢察官對此監督很嚴,不敢幫;另一方面就是,加拿大絕大部分人是英國和法國人的後裔,華人所佔比重不超過4%,歐洲人自主意識比較強,寧可多花錢也不願麻煩朋友,辦事走後門會被人看不起,是自己無能的一種表現。

相反,咱們中國人從購家電、買車、購房,到交稅、交罰款、談生意,只要是能找到朋友關系,我們許多人會想盡一切辦法找朋友出面協調,不找關系你就吃虧了,有朋友關系不用容易被人笑話,笑你傻冒。如果找到朋友,朋友有權力、有能力而不幫忙,朋友還不能直接拒絕,這就是咱們中國復雜的人際關系。朋友難做嗎?難做,好朋友更難做,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前面說過,美國人將工作關系與私人關系分的比較開,他們認為工作中有分歧、有矛盾很正常,但工作分歧不影響他們的私人關系,他們不會將工作中的矛盾帶到生活中去。舉個例子,美國國會議員常為一些法案爭得不可開交,各執一詞,但他們爭在當面,背後不說風涼話,只要離開會議室,就淡化分歧,不會借工作問題搞人身攻擊、打擊報復。當然,反過來,他們也很難利用私人感情來影響工作,並不會因為我們是朋友,工作中我就支持你的觀點,放棄自己的立場。多年前我在美國企業工作時,就常遇到類似的例子,有一次我看到兩名美方高管在會議室拍桌子,一位將文件扔的滿地都是,另一位奪門而去,但會後我竟然看到他們在一起聊天、喝咖啡。這種情況在中國幾乎不可能發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國人將工作關系和私人關系交織在一起,私人關系好,工作關系就更好,彼此很容易相處和配合,相反,如果工作關系破裂,則私人關系也難以保持完好。

四、是社會教育的差異

我個人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三方面的有效結合。毛澤東並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並不妨礙他成長為國家領導人;比爾。蓋羨沒有讀完大學,但卻成就了他的軟體帝國。這說明,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和比爾。蓋羨等雖然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社會經歷和社會教育一樣讓他們成長。

中國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學校教育,出現了像孔子、老子、荀子等這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見人們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但對於社會教育,我們並不十分重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比如:看到不懂事的孩子在故意破壞公共設施,隨意吐痰,捕殺鳥類,辱罵他人等不良行為時,只要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親戚朋友的孩子,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見怪不怪,久而久之,離開父母和老師的孩子便失去管教和約束,間接助長了其壞脾氣和不良行為的養成;長大以後,他又將這些壞脾氣和不良行為帶進工作和生活中去,聽不進他人善意的勸告和教育,我行我素,經常將這樣的話掛在嘴邊:「你管得著嗎」、「關你屁事」、「這事跟你沒關系」、「請你少管閑事」……就這樣,一方便我們不願去管教別人的孩子,也管不了,孩子也不服從,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長期以來我們重視學校教育,輕視家庭教育,忽略社會教育。

如果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遇到搞破壞、不守紀的分子,會有老百姓舉報,那時大家的社會管理意識很濃厚,「愛管閑事」的人多,現在淡化了,大家認為這是政府的事,別人的事,與自己無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行了。

相對而言,美國比較重視社會教育。無論是在公園、街頭,還是車站、碼頭,只要發現你迷路,路人會主動揍上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助;你帶狗進公園,就會有「愛管閑事」的人指著告示牌提示你;你的孩子在水塘邊嬉水,路人就提險他這里危險;你在火車上抽煙,就有人指著警示牌提示你,如果你還繼續抽,他會將列車員請來……總之,一定有人士來教育你,他的話不一定中聽,幫你成長嘛!美國人認為這是一個公民的義務。中國人看到這類行為大多選擇忍讓,能忍則忍,能讓則讓,似乎沒看到,沒人願意來教育你,他認為教育了但得罪了你,自己又不受益,管那麼寬干什麼。

五、是社交禮節的差異

稱呼是社會交往中的重要禮節之一。

中國封建統治達兩千一百多年,強調上下有別,等級觀念比較強,稱謂比較講究。無論正式還是非正式場合,稱呼上司大部分用的還是頭銜,沒幾個人敢對老闆和上級直呼其名。稱呼不知道頭銜的人士,則以先生、小姐居多。至於自己的父母和校長,我們更不敢當面直呼其名,否則會被罵沒大沒小,沒教養,沒禮貌。在中國,如果你找某官員辦事,則更要注意稱呼了,不僅姓氏,頭銜都要正確,絕對不能錯,喊錯了他認為你不是在找他。假如你直呼其名,則會惹他不開心,會認為你沒將他放在眼裡,不尊重他。

截止目前,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商務活動越來越頻繁。在企業管理工作中,只有我們了解中美文化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制訂政策,因地制宜的開展工作。並且,越了解對方的文化,就越容易包容對方的文化,容易與對方加強交流,求大同,存小異,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君子和而不同」,這是孔夫子的觀點。

㈢ 請列舉東西方文化的十點差異

一、善惡觀上的差異

概括起來,西方的善惡觀是兩句話:生活上與人為善,政治上防人為惡。生活上倡導博愛,人人親善,讓世界充滿愛;在政治制度設計上,要防人為惡,重在營造一種體制和機制,防止壞人一旦進來做不成壞事。東、西方的善惡觀差異很大。

我國的政治體制總幻想執政者都是先進分子,有覺悟講黨性,都是可信賴的,所以往往重任命授權,輕制約監督,導致大量決策失誤和大面積腐敗,這個教訓極為深刻。我想,我們的善惡觀也得來一次新的塑造和進步,也求做到生活上與人為善,政治上防人為惡,社會才能平穩發展。

二、公私觀上的差異

西方認為,人生下來就是自私的,自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利益驅動是永恆的主題。從人性角度挖掘人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才是最好的制度設計。所以西方放開搞個體私營經濟,鼓勵人們致富,做大做強民營經濟。

我國改革開放後才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逐漸形成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導向和社會氛圍,一改過去公有制一統天下、到處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局面。西方有個理念,即人的自私慾望得到滿足之後,就會回報社會,私有財產最終也都是社會的,不要怕富、嫉富、仇富、刮富。

我國過去把「私」看作是洪水猛獸,提倡「鬥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閃念」在文化大革命中喊了十年,這個東西帶著極「左」的色彩,背離和壓抑人性,嚴重束縛了當時的經濟發展。

三、文化觀上的差異

西方人的文化理念崇尚三點,與我們差異很大:

1、個性自由。在西方,崇尚自由,張揚個性,尊重人權,注重發揮人的特長。我國的文化觀講究「大一統」,凡事都得一個模式,一個思維,動輒就統一 思想,這就管死了個性,壓抑了自由,人活得比較累,社會發展缺乏多元化的動力。

2、開放包容。美國歷史雖短,但是全球的移民國家,全世界的文化都在這里雜交融合,很少有傳統觀念的束縛,所以才全球上自主創新的頭號經濟強國,我國三千年自然經濟,三十年的計劃經濟,夜郎自大,排斥外來文化,障礙了文化的創新與發展,這也是四大文明古國,經濟都相對落後的主要原因。

3、認真守信。德國人工作認真,一絲不茍,時間觀念強,誠實守信的品格凝集了日爾曼文化,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現在,我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普遍缺乏誠信精神,五種病態經濟——詐騙經濟,賄賂經濟,債務經濟,造假經濟,賴帳經濟,就是落後的文化觀帶來的惡果。

四、生活觀上的差異

1、消費觀。人生來就要謀求生活,生活貴在質量。東、西方的消費觀差異較大,西方的價值取向是以人生活質量為本,提倡「三為」和 「三不為」:一是為自己活著,不為別人活著,個性自由求質量;二是為今天活著,不為明天活著,敢於貸款超前消費;三是為這代人活著,不為下代活著,不緊衣縮食為子女攢錢。

中國也有「三為」的價值觀,一年四季忙為一張嘴,吃飯第一;人活著為了一口氣,不計後果慪氣打仗;死愛面子活受罪為了一張臉,處處要面子。中國人偏好攢錢儲蓄過日子,導致中國儲蓄率過高,達到46%以上;造成內需不旺,消費不足,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弱。

2、隱私觀。西方人尊重人性,不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比如年齡、收入、性生活等。尋問和講究他人的隱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可東方人對個人隱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興趣,私下裡愛議論隱私,小道消息傳播隱私,甚至把隱私作為整人的工具,樂此不疲,這是一種文化的愚昧和落後。

3、生育觀。歐洲人都不願生孩子,怕孩子多影響生活質量。所以一般西方發達國家都呈人口負增長態勢,人口、資源和生態壓力小。

中國仍有相當多的人崇尚多子多福,養兒防老,一些邊老農區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人口仍呈高速增長之中,預計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高峰期為14.6億人。

五、競爭觀上的差異

東西方在競爭觀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點上:

一是要不要競爭。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封建的儒教文化為核心。

儒教強調中庸之道,過猶不及,以和為貴。而市場經濟則崇尚競爭,強調商戰打敗對手,贏得自己的發展。從儒教看,競爭是不道德的。歐洲人認為,社會需要競爭,人與人需要競爭,競爭出動力,競爭出人才,經濟才會在多元化競爭中得到快速發展。

二是怎麼對待競爭。西方人認為,競爭應該依法進行,提倡公開、公平,透明,提倡縱向競爭,向前發展,互相激勵,用競爭為人類進步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動力。中國人受封建儒教文化的影響,封建小農意識的束縛,紅眼病多,往往從另一個角度看競爭。

中國人競爭是橫著使勁,熱衷於在一起打架,等把你打倒了我再跑,這種內耗機制嚴重障礙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

六、教育觀上的差異

中國受封建儒家文化影響,學而優則仕,學習是為了得文憑,得文憑是為了當官,這種思想很有市場。學習目的是為了做人上人,高人一等,而不願意上高職,做技術工人。西方認為,學知識是為了得能力,得能力是為了生活提高質量。

人才價值取向上有差異。中國講文憑本位,干什麼都講文憑,提拔幹部看文憑,晉升職稱看文憑。這導致大家對文憑趨之若騖,文憑造假大有市場,屢禁不止。改變這種現象,要像西方那樣提倡能力本位,靠能力競爭取勝。文憑能造假,但能力不能造假。

學習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強調死記硬背和循規蹈矩,西方強調知識更新和能力創新。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想像力,所以世界諾貝爾獎大多集中在西方發達國家。

七、家庭觀上的差異

1、家庭小型化。歐洲人在家庭上講究小型化,每個家庭平均2.3口人,生活方便,生活質量也高。我們講大家庭,四代同堂,兒孫繞膝,天倫之樂,這是典型的封建大家庭文化。

2、親情淡化。中國鄉下人走東家串西家,湊在一起就喝,喝完就打麻將。歐洲沒這些事,親屬之間很少走動,各忙各的,無暇去串門閑聊;對孩子很少溺愛,更多地強調自立自強。

3、父母對子女的依附弱化,對子女的依附心理不是那麼強。養老靠社會保障,不用依靠兒女,所以不願意生孩子,也沒必要給後代積攢財產。

八、治國觀上的差異

西方講依法治國為主,把法制環境設計得很嚴密,讓大家依法工作、生活,一切有條不紊。中國講以德治國,從孔夫子開始就講仁義禮智信,用德馴化民眾,用禮規范行為,提倡克己復禮,半部《論語》治天下。

總之,東方人講關系,西方人講規則;東方人講德治,西方人講法治;東方人講面子,西方人講實際。

九、政府權力觀上的差異

歷史證明,德治核心是靠覺悟靠自律。人單純靠覺悟是靠不住的,必須靠制度靠法制。中國反腐敗斗爭的艱巨性更說明了這一點!

一是政府職能上的差異。中國政府職能的設定與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異。具體表現為西方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給民眾提供公共產品,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對企業經濟活動不幹預;我國政府是萬能政府,婆婆媽媽什麼都管,管得太多,干預太深,恰恰束縛了經濟發展。

二是規模上的差異。中國政府權力太大,事無巨細,帶來機構龐大、人員臃腫、人浮於事的弊端;吃「皇糧」的人數多,財政負擔重,辦事效率低。西方是小政府大社會、大企業,微觀經濟活動不幹預,一心一意辦社會,經濟發展環境好,企業受的束縛少,可以放手放量地發展。

三是體制上的差異。中國政府講管制,講審批,西方政府講服務,講協調。西方政府是「搖頭」政府,告訴民眾什麼事不準干,法律都規定了,其他沒規定的都可以干。

中國是「點頭」政府,什麼事都得經政府點頭,沒點頭的都不準干,層層審批,束縛了經濟發展,惡化了經濟環境,導致發展經濟的企業這種「羊」太少,經濟執法管制部門的「狼」太多,難以發展經濟。發展經濟只能是殺「狼」才能養「羊」,優化了環境才能發展經濟。

十、納稅觀上的差異

西方納稅是全民納稅,納稅光榮,全社會尊重納稅人,納稅人有權檢查和監督政府使用稅款的去向。所以納稅人感到光榮,納稅心安理得,有積極性。西方的納稅氛圍完整,納稅人權力與義務對等,國家稅收與財政支出對稱,公務員與服務納稅人對應。

比較而言,我們缺乏納稅光榮、尊重納稅的理念。因此,公務員,包括事業單位吃「皇糧」的人要增強三種意識:感謝納稅人,尊重納稅人,保護納稅人。

拓展資料: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2008),東西方關系可分為三個階段。1978至1989是第一階段,1990至2001上半年為第二階段,至今為第三階段。這三十年,東西方既有合作,也有沖突,並隨著國際形勢和中國國力的增長而陰晴不定,起起伏伏。

㈣ 中西方文化差異是什麼

1、價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注重群體、社會、和諧。西方人的價值觀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基點。每個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有個人才有社會整體。

2、思維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

(4)文化差異是什麼擴展閱讀:

在西方里,禮儀一詞,最早見於法語的Etiquette,原意為「法庭上的通行證」。但它一進入英文後,就有了禮儀的含義,意即「人際交往的通行證」。西方的文明史,同樣在很大程度上表現著人類對禮儀追求及其演進的歷史。

人類為了維持與發展血緣親情以外的各種人際關系,避免「格鬥」或「戰爭」,逐步形成了各種與「格鬥」、「戰爭」有關的動態禮儀。如為了表示自己手裡沒有武器,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沒有惡意而創造了舉手禮,後來演進為握手。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與尊重,願在對方面前「丟盔卸甲」,於是創造了脫帽禮等。

在古希臘的文獻典籍中,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關於禮儀的論述。中世紀更是禮儀發展的鼎盛時代。文藝復興以後,歐美的禮儀有了新的發展,從上層社會對遵循禮節的繁瑣要求到20世紀中期對優美舉止的贊賞,一直到適應社會平等關系的比較簡單的禮儀規則。

㈤ 什麼是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也可說是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治法律因素。政治法律泛指治理國家的政策、法令和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 第二,道德觀念因素。道德是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等力量,使人們具有善與惡、榮譽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並逐漸形成一定的習慣和傳統,以指導和控制人們的行為。
第三,語言、文字、藝術因素。不同的民族,因為語言文字的差異,常常使溝通出現誤差,造成誤解。
第四,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因素。價值觀念是人們對一事物的總體看法和評價,是人們基本的信念和判斷。
第五,國民教育和國民性情因素。不同的教育體制和方式不僅在知識的傳授方式方法上不同,造成了人們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從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
第六,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因素。一個社會組織結構和制度的狀況,既取決於這個社會的文化背景,有歷史的沿革和特定的習慣,同時它也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凝結和體現。

㈥ 什麼叫文化差異

什麼叫文化差異

Tag: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在短篇小說《阿威羅伊的探索》中描述了阿威羅伊評注亞里士多德《詩學》的過程:

他遇到了可怕的困難,「昨夜,《詩學》一開頭就有兩個吃不準的詞把他難住了。那兩個詞是「悲劇」和「喜劇」。幾年前,他在《修辭學》的第三卷里見過,整個伊斯蘭教界沒有誰能揣摩出這兩個詞的意思。他翻遍了阿弗羅狄西亞的亞歷山大所有卷帙,查閱了聶斯托利亞教派的胡耐因·伊本-伊薩克和阿布-巴薩爾·馬塔的所有版本,都一無所獲。這兩個神秘的詞在《詩學》里俯拾皆是,不可能避開。」

接著他遇到了伊斯蘭小孩子們的扮演游戲:「一個小孩站在另一個小孩的肩上,顯然是裝扮禱告報時人;他閉著眼睛,拖長聲音喊道:真主以外無真主。充當人梯的小孩一動不動,假裝是廟宇的尖塔;第三個小孩匍匐在地,權充教徒。」

在學者法拉赫的家裡他聽到對一種中國表演的描述:「平台上的人有的敲鼓,有的彈琴,還有十五或二十個人(帶著大紅顏色的面具)在禱告、歌唱和談話。他們受囚禁之苦,但沒有看到牢房;他們坐騎馬狀,但沒有看到馬匹;他們在戰斗,但手中握的是竹竿;他們倒下死去,隨後又爬了起來。」

結尾阿威羅伊煞費揣摩地寫下了那兩個詞的定義:「亞里士圖(亞里士多德)把歌頌的作品稱為悲劇,把諷刺和譴責的作品稱為喜劇。《***》的篇章和寺院的聖器里隨處都有精彩的悲劇和喜劇。」

在他寫下這么其謬遠甚的解釋的時候,他可能永遠也不會想到,他曾經離這兩個詞的意義有多麼地接近。

㈦ 文化差異的定義是什麼

霍夫斯坦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那麼,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究竟應該怎樣來表示呢?霍夫斯坦特從其調查數據的分析中,得出了以下描述各種文化差異的指標:
(一)權力距離(power distance)
權力距離即在一個組織當中,權力的集中程度和領導的獨裁程度,以及一個社會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組織當中這種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業當中可以理解為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社會距離。一種文化究竟是大的權力距離還是小的權力距離,必然會從該社會內權力大小不等的成員的價值觀中反映出來。因此研究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就可以判定一個社會對權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國是權力距離相對較小的國家,美國員工傾向於不接受管理特權的觀念,下級通常認為上級是「和我一樣的人」。所以在美國,員工與管理者之間更平等,關系也更融洽,員工也更善於學習、進步和超越自我,實現個人價值。中國相對而言,是權力距離較大的國家,在這里地位象徵非常重要,上級所擁有的特權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這種特權大大地有助於上級對下屬權力的實施。這些特點顯然不利於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關系的創造和員工在企業中不斷地學習和進步。因而要在中國的企業當中採納「構建員工與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以及「為員工在工作當中提供學習的機會,使他們不斷進步」這兩項人本主義政策,管理者有必要在實踐當中有意識地減小企業內部權力之間的距離,才會更好地實現管理目標。

(二)不確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對於不確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會感到面對的是一種威脅,從而總是試圖加以防止。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職業穩定性,訂立更多的正規條令,不允許出現越軌的思想和行為,追求絕對真實的東西,努力獲得專門的知識等等。不同民族、國家或地區,防止不確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而言,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當中,人們普遍有一種安全感,傾向於放鬆的生活態度和鼓勵冒險的傾向。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當中,人們則普遍有一種高度的緊迫感和進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種努力工作的內心沖動。
例如,日本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日本,「全面質量管理」這一員工廣泛參與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終身僱傭制」也得到了很好的推行。與此相反,美國是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同樣的人本主義政策在美國企業中則不一定行得通,比如在日本推行良好的「全面質量管理」,在美國卻幾乎沒有成效。中國與日本相似,也屬於不確定性避免程度較高的社會,因而在中國推行員工參與管理和增加職業穩定性的人本主義政策,應該是適合的並且是有效的。此外,不確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會,人們較容易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能夠接受更多的意見,上級對下屬的授權被執行得更為徹底,員工傾向於自主管理和獨立的工作。而在不確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會,上級傾向於對下屬進行嚴格的控制和清晰的指示。

(三)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
「個人主義」是指一種結合鬆散的社會組織結構,其中每個人重視自身的價值與需要,依靠個人的努力來為自己謀取利益。「集體主義」則指一種結合緊密的社會組織,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體之內」和「在群體之外」來區分,他們期望得到「群體之內」的人員的照顧,但同時也以對該群體保持絕對的忠誠作為回報。美國是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強調個性自由及個人的成就,因而開展員工之間個人競爭,並對個人表現進行獎勵,是有效的人本主義激勵政策。中國和日本都是崇尚集體主義的社會,員工對組織有一種感情依賴,應該容易構建員工和管理者之間和諧的關系。

(四)男性度與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男性度與女性度即社會上居於統治地位的價值標准。對於男性社會而言,居於統治地位的是男性氣概,如自信武斷,進取好勝,對於金錢的索取,執著而坦然;而女性社會則完全與之相反。有趣的是,一個社會對「男子氣概」的評價越高,其男子與女子之間的價值觀差異也就越大。美國是男性度較強的國家,企業當中重大決策通常由高層做出,員工由於頻繁地變換工作,對企業缺乏認同感,因而員工通常不會積極地參與管理。中國是一個女性度的社會,注重和諧和道德倫理,崇尚積極入世的精神。正如我們上面的敘述,讓員工積極參與管理的人本主義政策是可行的。
通過對上述文化四維度調查數據的分析,霍夫斯坦特證實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而且這種差異性是根植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很難輕易被改變。文化差異是由各國的歷史傳統以及不同的社會發展進程所產生的,表現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從霍氏的各文化維度指標值中,可得出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就是在同為東方文化圈的中國大陸、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也是較明顯的。就如中日兩國文化都是一種集體主義導向,但兩種集體主義卻有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化差異之外,不可否認,還有投資合作夥伴「公司文化」的風格差異。可以說,公司內文化差距越大,產生文化沖突與困惑的可能性與強度就會越來越大。
當然,文化差異的指標不會只有四個。但即使只考慮這四個文化差異指標,且認為每個指標也都只有兩種情況,按照排列組合來分析,也可能有68種不同的民族文化類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法,和企業文化類型的多樣性相兼容。

(五)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第五個維度從對於世界各地的23個國家的學生的研究中得出。這項研究使用的是由中國學者設計的調查問卷,可以說是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長期取向的價值觀注重節約與堅定;短期取向的價值觀尊重傳統,履行社會責任,並愛『面子』。這一維度的積極與消極的價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義中找到,他是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哲學家,生活於公元前500年;然而這一維度也適用於沒有儒家傳統的國家。

㈧ 中美文化差異是什麼

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一、思維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辯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辯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

二、價值取向:

西方人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中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群體意識,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當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只有整個社會得到發展,個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

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

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

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

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3、受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影響。

中國的文化思想,關鍵在於一句孔子的「謙、恭、信、敏、慧」。在於一個「爭」字,在處理人事方面以己為先。

閱讀全文

與文化差異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