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究竟寫的什麼
傷感文化的衰落,憑吊歷史的輝煌。
『貳』 余秋雨為何要拋棄世事繁華,獨身一人從苦旅中尋求中華文化
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忽然想到一個問題,余秋雨為什麼要拋棄世事繁華,獨身一人去苦旅中尋求中華文化?
獨身一人苦旅
司馬遷說: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許多人囿於生活所迫,當然不能像余秋雨一樣放下一切,去體驗苦旅,去尋求文化,可是我們可以「雲體驗」,這種體驗,便是閱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等七冊文化大散文。讀文章講究「意象」,心中有意,行之以象,就能神行萬里,悟道修身。
『叄』 余秋雨文化定義四句話是什麼
應該是梁曉聲說的,「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
1、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非看他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讀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
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於浙江省餘姚縣,現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
1966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1980年陸續出版了《戲劇理論史稿》《中國戲劇文化史述》《戲劇審美心理學》。1985年成為當時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2011年被授予甘肅聯合大學榮譽教授。
『肆』 《文化苦旅》講的是什麼
《文化苦旅》主要講了余秋雨游覽文化古跡的經歷及感受。
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這位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游歷了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並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
其次,應該是作者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官職走出書齋,開始了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台灣最佳讀書獎。在大陸,一印再印,在台灣,一年內就重印11次,使台灣出現了「到緣光咖啡屋聽巴赫、談余秋雨」的社會時尚。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同樣也出現了爭讀余秋雨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