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傳統美食文化是什麼
中國菜餚素有四大風味和八大菜系之說。四大風味是:魯、川、粵、淮揚。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東菜、四川菜、湖南菜、江蘇菜、浙江菜、安徽菜、廣東菜和福建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游,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薑都蜚聲海內外。 粵菜系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 廣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內。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 善於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 鮮而不俗,嫩而不生, 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 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 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 川菜系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朴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徵,一是採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餚「蘿卜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卜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里。製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鱉」。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2. 什麼是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菜式越來越豐富,吃法也是越來越多樣。吃還是人們聯系感情、社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交際應酬活動多在餐桌上完成。俗話說就是填飽肚子,就是一個「吃」字。形式比較原始,只解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2)美食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以中國台灣為例
1、高山族飲食文化。台灣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為主食,食皆用手。後來,隨著大陸移民的增多,逐漸吸收了漢民族的飲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漸成為主食。不過,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著不少傳統的特色,如蘭嶼的雅美族的吃魚有男女之別限制。高山族人喜歡飲酒,其用小米所釀制的酒,也呈現出特有的飲酒文化。
2、閩客飲食文化。這是台灣最主要的飲食文化,是從大陸的福建與廣東飲食文化發展而來,成為今天「台灣菜」,其主要特色是強調海鮮。
閩客飲文化中,餐丁酒店多設佛龕,以求保佑發財。另外,與福建、廣東一樣,台灣具有濃厚的飲茶文化,喜歡沖飲壺茶,講究茶具的精美和沖泡方法,特別流行「功夫茶」。在歷史上,台灣還生產過供春、秋圃、潘壺等幾種質堅耐熱、外觀雅緻的紫砂名壺。如今,台灣茶文化也有了新的發展。
3、宗教信仰的飲食文化。台灣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人,十分重視供品的食品內容。如生的用來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現今的台灣,也十分流行吃素。
3.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是什麼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南米北面五花八門,口味上南甜北咸東酸西辣各有千秋。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糧食產業國,毫無疑問,也是最會吃的國家(大笑)
最後說說中國菜的花式,煎炸燉煮溜煸烹貼,林林總總十幾種,配上幾朵巧奪天工的蘿卜雕花,讓人大飽口福的同時也一飽眼福。
色香味俱全,是中國菜的靈魂,養氣養神是它的重要作用。
4. 中國飲食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的含義主要是
通過加熱食物增強營養素成分的演進和消化吸收與生物利用度
如果說
地球是水星在溫度不斷升高時水分子的產物
那麼
食物在加熱中所發生的(色)香味變化
就是營養成分在合成分解中的元素變化與增長
能夠極大地促進
人對食物的食(欲)和消化吸收與利用
同時
也促進了人體的健康水平
提升了人們享受生活的幸福指數
5. 飲食文化為什麼是一種文化,文化是什麼
當人們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時候,追求檔次就已成為新話題,飲食就更趨向於體驗,其次,隨著飲食行業食品製作加工越來越細,服務越來越專業化,還包括其營養學的應用,管理理念越來越先進,飲食業已成為一個龐大的體系,已成為一種文化
6. 什麼是中國飲食文化
這個內涵很多,飲食里包含著中國人某個地域的人祖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餐飲的手法,名菜的來歷,比如東坡肉,宮保雞丁,佛跳牆,包含中國人的思想觀念,為人處世的原則,都會在餐飲中體現出來。
7. 關於中國的美食文化
從古至今我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可以說人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一個「吃」字,如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於吃的講究也就更高了,現在好多經典的傳統美食都是古人無意間發現的,帶上故事的美食就富有了靈魂一樣讓人想吃,看看這些美食的精彩小故事吧!
臭豆腐對於大家來說很受歡迎,它的故事也富有傳奇色彩,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王致和的人,開了一家豆腐房,以此謀生。有一年夏天,王志合因為要給兒子娶媳婦,很缺錢,就讓家人拚命的做豆腐,豆腐做的太多了,可是買的人卻很少,大熱的天眼看著豆腐都要變壞了。王致和很著急,後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把豆腐切成小塊兒,往豆腐上都撒上一些鹽,為了蓋住餿味還撒上一些花椒粉之類的,把它們放在後堂陰涼的地方。過了幾天卻飄來了一股異樣的香味,全家人都非常驚奇,王致和一下子就想到了發霉的豆腐,趕快跑到後堂一看,白白的豆腐都變成一塊塊青黑色的了。拿起一塊放在嘴裡嘗一嘗,簡直太好吃了,後來一傳十,十傳百沒有多長時間,所有的臭豆腐就賣完了。有一天慈禧太後知道了這個消息,想要嘗一嘗,就派人去王致和的豆腐房買這種豆腐臭,「臭豆腐」由此而來了。王致和就把它製成了秘方,根本不外傳的。
中國的美食太多了,關於美食的故事也很多,大家都知道多少呢?
8. 特色小吃的美食文化是什麼
經過若干年的發展,特色小吃成為了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河北保定的大慈閣素麵,湖南平江的風味醬干,火培魚,老北京豆汁、豌豆黃,四川的廖排骨、棒棒雞,東北地區發展起來的燒烤、福建沙縣小吃,河北的驢肉火燒 、聖旨骨酥魚、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醬菜,湖北精武鴨脖、河南燴面、陝西羊肉泡饃、天津狗不理包子、福州肉燕、雲南過橋米線、潮州蚵仔煎、廈門芋包、桂林米粉、安徽合肥米餃、麻餅、貢鵝等等。特色小吃迅速在全國各地發展,成為了中國特美街小吃界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9. 美食的意義是什麼
美食的意義不僅在於滿足味蕾,填飽我的肚子,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學到了更多的技能,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美食是一種文化,一種氣氛,一種名俗,一種色彩。
每個地方的美食代表了不同的地方特色,腸胃是一道門,美食就是鑰匙,食物喚醒人們對食物的初始味蕾記憶,而在每位異鄉客的眼中,那就是家的味。
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都可以稱之為美食,中國素有「烹飪王國」這個美譽。在中國這個大家庭里,有五十六個小家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
美食吃前有期待、吃後有回味,享受美食也要看場合,場合好美食吃起來才有味道。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營養物質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也讓人吃的更加開心。
美食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食物,還包括休閑零食、各種餅干、糕點、糖類,蜜餞、乾果、肉制食品、茶飲沖泡等製品,各有各的風味。
10. 中國的美食文化
這方面的文化中國是博大精深的,需要慢慢的了解,可以去網路里搜索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