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的餐具是什麼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一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注「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范待侍,有漆花盤,科斗箸,魚尾匙。」
簋(念「軌」音)、簠(念「府」音)、豆、簞等。簋,形狀很像大碗,圓口,大腹,下有圓座。有的簋還有耳朵,或者是方座。米煮好了以後,古人就把飯從甗(上文提到)中盛到簋里,就可以開吃了。
簠,和簋的功能差不多,也是用來盛糧食的,簠大多有蓋。最開始有說圓的叫簋,方的叫簠,後來漸漸不那麼嚴格區分了。尤其是在表示祭祀的禮儀時,簠簋兩個字還常常連在一起組成特定的詞語,表示祭器。
有一個成語叫「簠簋不飾」,「不飾」,就是不整齊。字面上的意思說祭祀的時候過於輕慢,禮數不敬;引申的含義是批評為官者不清正不廉潔。可見,自古以來,貪污腐敗就被認為是有傷家族臉面的事情。
豆,有點像現在的高腳盤,盤上有柄。後來,豆演變成一種量器,古代四升為一豆,就是從它的食具功能來的。
簞(念「單」),多是竹製或葦制的,用於盛飯。從材質上就可以看出,相比較大戶人家的青銅制的簋簠,簞多半是平民百姓的食具了。
《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人們大都耳熟能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描述的正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清貧的生活;當然,更該記住的是他樂在其中的心態。
(1)甲子盅盤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尤其是漢代,由於中國飲食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這一時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品種齊全。餐具的花色品種上更加豐富多樣,後世所見的各種餐具,絕大多數在這一時期都已出現,並且各種餐具有了比較固定而專門的用途,且成套餐具還講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細。由於餐具品種增多,定型和功用趨於完備,杯、盤、碗、盞、盅、勺、匙、盂等,不僅種類眾多,大小有別,而且各司其職,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確區分。
三是輕巧精緻。受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影響,餐具的體量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就開始往適宜、適用方向發展,現在則更進一步,往輕巧精緻的方向發展,更加趨於實用,同時因工藝技術的進步,餐具也製作得更為精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筷子
『貳』 文昌習俗有哪些,要長的
文昌文化 文昌市位於海南省的東北部,是海南省所下轄的一個縣級市,這里不僅是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的文化古城,也是社會經濟和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的新興城市。文昌市全境呈半月形,三面環海,各種資源豐富,自然景色優美,其中東郊椰林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椰樹婆娑,椰果累累,獨特的椰鄉風情讓人嘆為觀止,文昌也獲得了「椰子之鄉」的美譽。文昌也是著名的「華僑之鄉」,文昌人民勤勞善良,堅強勇敢,有一百多萬的華僑僑居海外。文昌市自漢武帝元封年就有置縣歷史,經歷了兩千一百多年的悠悠歲月,悠久的歷史積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孕育出無數歷史名人,文昌市有著「將軍之鄉」的美譽,誕生了將近兩百位的將軍,其中包括共產黨大將張雲逸和國民黨將領陳策;這里還是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的故鄉,宋氏家族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影響,故而也是公認的「國母之鄉。 【傳統舞蹈】文昌盅盤舞是一種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獨特藝術魅力的傳統民間舞蹈,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是海南民間舞蹈中的一朵奇葩。文昌盅盤舞在文昌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最初只是在紀念冼夫人的「軍坡節」期間演出,經過逐漸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種娛樂性舞蹈,每逢節日或喜慶日子都會表演,非常熱鬧。盅盤舞的主要道具是盅、盤、筷、匙等,演員分為生、旦、丑三個角色,表演時旦角執瓷盅,上下而舞,婀娜多姿,生角執瓷盤和筷子,與旦角配合,丑角執彩扇和匙,演員翩翩起舞,手中道具相互撞擊,聲音清脆悅耳,舞蹈氣氛熱烈歡快,表演時還有鑼鼓等樂器伴奏,盅盤舞是海島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所產生的,舞蹈表現力豐富,演員技藝精湛,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傳統藝術】文昌市的民居建築注重裝飾,一般都有繪制壁畫的習俗,使房間更為典雅莊重。文昌壁畫的題材較為廣泛,但是根據不同的地點也有區別,一般的住宅里不會繪制人物像,在祠堂祖廟里人物畫較為常見,在住宅里繪制的都是民間較為流行的吉祥物,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例如「喜鵲登梅」象徵著喜上眉梢,「松竹梅」象徵著高尚品德,「金魚和海棠」象徵著金玉滿堂,還有象徵富貴的牡丹花和延年益壽的松鶴等,民居住宅中有一些壁畫是用紙灰泥做成的浮雕,使造型更具立體感,栩栩如生,非常獨特。壁畫所用的顏料配製獨特,色彩經久不褪,藝人是用一種當地山坡上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赤糖米酒等調配均勻而配製成的顏料。
【傳統技藝】文昌市椰子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佔了整個海南省將近一半,是著名的「椰子之鄉」,以椰子殼為原料,雕刻成的工藝品就是椰雕,椰雕是當地的一種傳統手工技藝。椰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唐代就有相關記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還曾作為貢品進入中央,有「天南貢品」的稱號,在明末清初的時候,椰雕工藝逐漸成熟,此後,歷代藝人不斷創新豐富,使得椰雕技藝成為了一種有著獨特民族風格的特色工藝。椰雕作品造型古樸,雅緻,質地輕巧,雕刻手法多樣,有平面浮雕、通花浮雕、立體浮雕、貝殼鑲嵌雕刻等,椰雕品種豐富,有餐具、茶具、畫屏、掛屏等,將觀賞性和實用性融為一體,充滿濃郁的海南風格。
【傳統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民俗節日,在過節期間各地都流傳有不同的民間習俗,文昌市元宵節傳承了中原元宵節鬧燈的習俗,並在此基礎上有一定的變革,充滿樂趣,富有當地特色。在文昌,每到元宵節夜晚來臨,百姓都會手執花燈巡遊全村,形成一個長龍,送燈隊伍沿途還要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進行盅盤舞的表演,這就是文昌當地的元宵送燈習俗,當地人把它當做是春節的繼續,人們巡遊完村子,就要將花燈掛在共廟內外,最有趣的是,當花燈掛好,缺錢缺丁的人家便會爭奪財丁興旺人家的花燈,把它當成吉祥物,文昌市也有一些地方巡遊完全村後將花燈收集起來一起燃燒,紅色的火光與潔白的月光交相輝映,景色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