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鞏固鄉土文化課程地位

如何鞏固鄉土文化課程地位

發布時間:2023-03-06 06:47:32

A.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鄉土教育資源更好地開展教學

陳鶴琴先生提到「當地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景物的學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周圍的鄉土資源,開展本土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將周圍的自然資源、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人文資源搬進課堂,融進鄉情主題教育活動中,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潛能,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又為優化幼兒園鄉情主題教育、推進園本課程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如何依託鄉土資源,有效地對幼兒開展愛家鄉教育呢?我根據幼兒的身心特點,確立了「家鄉物產」、「家鄉風俗」、「傳統游戲」、「家鄉文脈」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動。
一、收集鄉土自然資源,貼近鄉情主題活動實境
家鄉的山水草木、物產等自然資源是極好的教育媒介。我組織幼兒到園內外收集各種鄉土自然素材,並利用它們創設活動環境,以主題牆的形式展示孩子們收集的圖片、照片、畫、門票、景點宣傳冊、地圖等資料,滿足幼兒的需要,充分體現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幼兒與鄉土資源對話,並開展相關的主題教育。比如:
(一)家鄉風光。圍繞幼兒收集的有關圖片、VCR等,開展「濱海——玉蒼山」等主題活動,讓幼兒知道蒼南「濱海——玉蒼山」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分為濱海、玉蒼山兩大部分,由漁寮、炎亭、玉龍湖、玉蒼山、莒溪5個景區和矴步頭組成,另有石聚堂市級風景名勝區和燕窠硐、鯨頭兩個縣級風景名勝區。通過語言活動「講講玉蒼山」,我配合放一段相關的VCR給幼兒欣賞,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玉蒼山美麗的風光。這些特有的景色激發了幼兒內心深處美的感受,幼兒講述的語言非常生動、豐富。我還利用美術活動畫「美麗的漁寮沙灘」,讓幼兒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灘平、沙軟、海闊、浪緩、水清的漁寮沙灘風情以及在沙灘快樂嬉戲的情景。大自然不僅使幼兒開闊了眼界,也開闊了幼兒的思維和心靈,他們在認識和適應自然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培養了美感,豐富了想像象,使其萌生出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家鄉物產。蒼南地理環境非常獨特,既依山又傍海,所以物產極其豐富,山珍海味數不勝數,蔬菜水果品種繁多。我根據孩子們收集的有關材料,在動物角飼養各種海生動物供幼兒觀察,並精心設計各種科學探索活動,如「認識家鄉的魚」、「認識海螺」、「寄居蟹和招潮蟹」等;認識海帶、紫菜、羊棲菜等藻類海洋植物,讓幼兒在飼養和探索的途徑中主動獲得各種海產品的相關知識。開展「美食節活動」,認識家鄉特色小吃,幼兒在看看、聞聞、嘗嘗中領略鄉村食品的無窮魅力,品嘗著濃濃的「鄉味」。通過「採摘一日游」活動,讓幼兒在看看、摘摘、吃吃、講講中認識家鄉的各種水果,更讓孩子們體會家鄉物產的豐富。
孩子們在收集資料和參與活動過程中完成對家鄉的初步了解,並在環境創設和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互動、交流和展示,增強了自信心,滿足了好奇心,激發了參與意識,還極大地激發了探索慾望。總之,收集鄉土自然資源,對提高鄉情主題活動的實效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二、挖掘鄉土文化資源,豐富鄉情主題教育內涵
鄉情教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人文風貌在幼兒的成長中,特別是精神成長中有著特殊意義。充分利用家鄉環境中富有文化底蘊、具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開展活動,會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化。經過反復研究,我並把鄉情教育內容劃分為三大主題,有計劃逐步的加以實施。
(一)家鄉風俗。充分利用有關的資料,向幼兒介紹蒼南的地方習俗、蒼南的各地廟會活動,讓幼兒了解濱海之城的風俗習慣。例如,向幼兒介紹蒲城正月十五的拔五更、畲族風俗對歌會、正月十五舞獅表演等,使幼兒了解在風俗習慣活動中所蘊含的精神:勤勞、善良、勇敢、智慧、團結向上及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等。
(二)家鄉名人。通過看錄像專題片《抗倭故事》,了解明代抗倭遺址、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蒲壯所城、明代抗倭重鎮——金鄉衛城,認識護城(瓮城),城垛,敵台,窩鋪,南堡烽火墩等建築,掌握相關的名人傳說。通過組織幼兒看望烈軍屬、英雄人物、邊防軍人及掃烈士陵園活動,了解蒼南是如何解放的,知道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激發幼兒對他們的濃厚情感,讓幼兒懂得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用先輩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育幼兒懂得珍惜現在的一切。
(三)家鄉文脈。開展「家鄉文脈」主題活動,提高幼兒融入鄉土文化歸屬本地文化的能力,如組織幼兒欣賞提線木偶戲、布袋戲、漁鼓演出等優秀的民間藝術;帶領幼兒參觀蒼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碗窯瓷文化展、點色剪紙展銷、夾纈印染技藝展示等等,了解悠久的傳統文化……通過「家鄉文脈」主題活動,好比從小給孩子注入了必備的民間傳統文化血液,這樣在他們長大後才可能擔當起繼承、弘揚鄉土文化的重任。
總之,充分利用豐富的本土資源開展主題性傳統文化教育,不但培養幼兒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而且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本課程」,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孩子幼小的心靈。
三、鏈接家長資源,拓寬鄉情主題教育渠道
(一)身懷絕技——嘉賓老師進園執教。幼兒園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閱歷與專長等是幼兒園寶貴的教育資源。我們經常有計劃、有組織地邀請有特長的家長來參加我們的活動,請他們進班級當「老師」,展示其各自的特長和風采,使幼兒獲得更直接的經驗。
(二)快樂之旅——把幼兒帶出幼兒園。要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懷,家園配合是必不可少的,而鄉土文化教育更是與家庭、社會密切聯系的,有了家長的配合,教育才會事半功倍。在家長陪伴下參觀五洞橋、白灣寶、打鐵宮等也是我園一項有效的資源利用措施。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請文物保護單位的家長為孩子們做向導,向幼兒講述五洞橋的建築特點、建造年代、建造的時代背景,讓孩子們在參觀中獲得初步的鄉土歷史知識,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對勞動的熱愛。
四、借力鄉土傳統游戲,滋潤鄉情主題教育童趣
民間游戲是經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廣大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勤勞朴實的蒼南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勞動與生活實踐中創作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以口頭相承的形式,在民間經久流傳。首先,整理鄉土益智游戲,豐富園本課程。我們收集適合3—6歲幼兒玩的鄉土益智游戲,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嘗試著將古樸有趣的民間益智游戲有機地滲透到幼兒園日常活動中,通過傳統益智游戲的規范化整理,豐富幼兒園的園本建設,拓寬幼兒教育形式的空間。其次,開展「民間體育游戲」活動,滋生鄉情。為了加深幼兒對家鄉的風土民情的認識和了解,使他們由鄉土游戲滋生鄉情,我開展了「民間體育游戲」專題活動。孩子們玩著父輩曾經樂此不疲的民間體育游戲,被這些「新鮮」有趣的游戲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師們在參與活動中重拾童趣,與孩子共同享受了傳承民間游戲的快樂。在游戲活動中,讓孩子們從小就埋下愛家鄉的種子,潛移默化地加深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總之,鄉情教育需要幼兒教師運用智慧,不斷地去發現、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資源,形成以鄉土資源為依託,集趣味性、活動性、游戲性為一體的主題式教育活動,使孩子們獲得更系統、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讓他們在體驗鄉情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豐富、互動、有效的活動也把大自然和社會融合到鄉情主題教育中去,使孩子們有所悟、有所獲,提高了他們對家鄉的認識,激發了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優化了幼兒園的教育模式。

B. 如何在幼教中滲透鄉土文化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應從地方入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的社會資源,促進幼兒園的特色發展。我園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自然融入「技藝文化」「飲食文化」「旅遊文化」「民居文化」「名人文化」,以游戲為主要活動,以寓教於樂的形式,引導幼兒去關注、體驗、感受鄉土文化資源,開闊眼界,豐富經驗,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使幼兒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培養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挖掘鄉土特色豐富課程內容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有豐富的地方資源和本土文化,為幼兒園主題活動研究的實施提供了條件。永春漆籃是福建省漢族傳統竹漆工藝品,原材料是竹子,將竹子或切片或切成細條,片可做柄,細條用來編織籃子,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活動中我們讓孩子通過看、摸、剝、編感知竹子、籃子的外形特徵,教師還展示各種工藝品,幫助孩子觀察、認識其內部特徵,如:扁籃、格籃、盛籃,還有盒、盤、竹竿、竹籃、竹匾、竹筷等。還可以介紹關於竹和筍的資料、圖片等,供大家觀賞豐富經驗。同時,將教學融入自然社會大課堂,帶幼兒去看竹林、挖竹筍、拍資料,製作筍食品、利用竹子製作各類區域活動材料等。同時,我們還引導幼兒發現植物的生長規律,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引發幼兒探索自然,體驗發現的樂趣。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運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使我們的教學富有生機。在「美麗的家鄉」主題活動中,我們邀請編織藝人到幼兒園,現場進行編織演示,教授幼兒進行簡單的編織製作。通過編織藝人的現場展示教學,將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了整合提煉,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
在主題活動「家鄉特色小吃」開展期間,我們組織孩子學習製作各種本地的小吃。如包春卷,先讓老師展示春卷的製作流程。春卷是用白麵粉加少許水和鹽拌揉捏,放在平底鍋中攤烙成圓形皮子,然後將制好的餡心(肉末、豆沙、菜、白糖等)攤放在皮子上,將兩頭折起,捲成長卷。孩子們看到後既新奇,又興奮。之後讓孩子們進行了「包春卷」的嘗試,讓孩子們品嘗,讓幼兒感受到了家鄉的飲食文化,同時培養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挖掘鄉土特色游戲材料,激發幼兒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和願望,那麼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都會化為灰燼。」如何激發孩子對游戲的興趣呢?我們在游戲材料的選擇上,除了必須考慮到其安全性、實用性,還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例如,我園充分利用永春縣岵山古民居村落的資源,將本土化的區域活動進行深入的挖掘,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家小院》主題區域。將富有農家特色的洗衣苑、小沙池、農家廚房、客廳、卧室等融入幼兒自理能力、手工、益智、建構等區域材料,使幼兒沐浴本土文化的同時,在寬松、自由的活動區中,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自主愉快地發展。此外,還以永春佛手茶的傳說為主要內容,創作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故事《佛手茶說》。讓幼兒通過課件的閱讀和觀賞,了解永春佛手茶的由來及制茶工序,在了解的基礎上,融入表演游戲,讓幼兒運用閩南語進行表演,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繪本的魅力。
三、注重課程內容的積累和創新
在民俗課程中,我們注重資料的積累,將每個主題活動預設、目標、環境創設一一記錄,作為一手資料進行積累,以便在今後的活動中借鑒和使用。因此,我們特別支持、鼓勵教師們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在原有的課程資源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其內容更加豐富,拓展教育渠道,使鄉土教育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於課堂教學,鄉土文化的浸潤需要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親身體會當地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把教育囿於課堂,而應拓展教育渠道,比如:以親子活動的形式,請家長帶孩子參觀永春紙織畫,了解紙織畫的製作工藝,並了解紙織畫的藝術價值。活動中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激發了孩子活躍的思維,通過親身體驗,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知識。除了把課堂搬到校外,走進社區,我們還把藝人請進幼兒園,讓他們走進課堂,教孩子們織畫、編籃子、唱閩南歌……看著一群群圍在老爺爺身邊編籃子,唱閩南歌的小傢伙笑得那麼開心,教師心中多了份暢快與愜意。我們深知,只有拓展教育渠道,使孩子們獲得感性的知識和情感體驗,才能使鄉土文化在孩子們身上得以傳承。
因此,讓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一日生活,開闊孩子們的眼界,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使幼兒關心社會,了解家鄉,關注家鄉的發展,在了解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輕松愉快地融入社會,從中體驗到一種被社會接納、重視的感受,形成對家鄉的美好情感。

C. 如何利用鄉土資源活化幼兒園的課程

一、發現鄉土資源的美,積累班級課程資源

我們緊密結合實際,決定以鄉土資源為切入點,開發並活化我們自己的班級課程,使我園的課程更鄉土化、個性化、多樣化。因為幼兒的生活和學習大部分時間都在幼兒園內,為了使班級課程進一步貼近社會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作為課程的一部分,或者說是課程的延伸,我們試圖與幼兒共同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營造出帶有本土文化氣息的班級環境,具體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 注重環境教育中的鄉土氣息

  2. 我們將班級環境創設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在帶有鄉土氣息的特色環境中,我們把布條、麻繩等纏到水管上,從不同角度營造不一樣的視覺效果,讓幼兒在環境中真正欣賞到美、體驗到美。布置班級主題牆和家園欄時,我們變廢為寶,利用聰明才智,將一些帶有鄉土氣息的材料用在幼兒園環境布置中,呈現出特有的鄉土風味。

  3. 2.推廣鄉土器材的廣泛使用

  4. 很多鄉土器材都能成為很好的班級課程資源。趣味積竹是幼兒非常喜愛的建構材料,他們經常搭建出不同的造型;鄉土音樂器具在音樂活動中使用廣泛,其實在區域活動中也能成為幼兒的好夥伴;在家長的協助下,用廢舊物品製作出來的作品也能成為環境裝飾的重要部分;此外,很多生活中的材料還能成為很好的鍛煉器材,比如短繩、長繩和繩圈等。

  5. 二、將鄉土資源與班級課程有機融合,並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

  6. 幼兒園活動可以劃分為語言、科學、健康、社會與藝術五大領域,各領域可以相對獨立,又可以相互融合。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圍繞同一內容,探索一些利用鄉土資源活化活動設計的策略,並為主題活動的生成奠定基礎。比如,圍繞「葡萄」這一內容,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在美術活動中設計小班的瓶蓋印畫《葡萄》、中班的添畫《葡萄》、大班的意願畫《葡萄豐收啦》。

  7. 三、班級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8. 通過班級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幼兒更加關注身邊的事物並形成了善於觀察、樂於提問、主動探究的好習慣,同時提供了更多讓孩子與生活、社會、自然接觸的機會和環境,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熱情,發揮了他們的主動性。

  9. 1.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主動探索的興趣

  10.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基礎和動力。各種五金小工具、螺絲、螺帽、滑板車、保溫杯等,這方面資源是我們特有的,於是老師們充分利用家長送來的各種操作材料與工具,開展各種探索活動,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使活動更豐富,並長期深入下去。在《裝配滑板車》的活動中,孩子們想把車架和踏板固定好,試了幾次都沒能成功,這時,只聽得幼兒甲說:「要先把踏板和車架上的螺絲孔對齊,否則螺絲就轉不進去了。」接著,他就認真擺弄車架和踏板,直到每個螺絲孔對齊,幼兒乙拿起一個螺絲插在踏板與車架的螺絲孔上,「不行,這個螺絲太細了,要粗一點的。」於是,孩子們便在工具盒裡找螺絲釘,幼兒乙說:「我們先用細一點的螺絲釘插進去擰緊,看看行不行。」幾個孩子同意了,幼兒乙就插上一個螺絲釘,擰緊,結果發現車架與踏板不能堅實地固定在一起。孩子們就說:「這樣不安全吧?會不會摔跟頭啊?」於是,孩子就又開始尋找合適的螺絲釘……

  11. 2.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

  12. 班級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真正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的特點和學習的需要選擇活動主題,並始終讓幼兒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幼兒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親歷探索的過程,久而久之讓幼兒學會了不少探索的方法,促進了探究能力的發展。在一次晨間活動中,我請孩子們每人做一個風車。風車做好後,我讓孩子拿著各自製作的風車在大廳玩。這時我發現那些做了能轉動的風車的孩子玩得特別高興,而手中風車不轉的孩子也在認真仔細分析風車不會轉動的原因。學生甲說:「我的風車因為釘子壓得太緊了,風吹不動,所以不會轉。」學生乙說:「我的風車葉片壓扁了,不起風,所以也不會轉。」拿著會轉動的風車的孩子還玩出了新花樣,學生丙說:「我的風車會轉,我還能讓它轉得更快些。」於是學生丙便拿著風車在大廳里來回跑。學生丁說:「我帶著風車從滑梯上很快地滑下來,那風車也一定會轉得很快的。」就這樣,孩子在探索中嘗試和發現,幼兒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索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各種潛能得到發揮。

  13. 總之,開發鄉土教育,挖掘鄉土材料,能讓大家認識到過去被視為「老土」的東西其實蘊涵著豐富而濃厚的教育和文化價值,有利於為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D.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

語文教學中的鄉土文化滲透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鄉土文化 滲透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語文課程應根植於現實,語文教材應當挖掘課本教材以外的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鄉土文化資源。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是偏隅江南的一個蕞爾小鎮,這里有美麗如畫的風景名勝,有叱吒風雲的文化名人,有千里飄香的特色小吃……同里鄉土文化資源不僅俯拾皆是,而且豐富多彩,充滿魅力。教師若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適度滲透,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合理挖掘,不僅拓展延伸了教材內容,而且通過這種整合更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培養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鄉土文化。
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
(一)課堂教學滲透,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適時、適度地把鄉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教學,將鄉土文化和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生活來加深理解教材,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這樣不僅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實現了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
例如我在講授《蘇州園林》一文,講到「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時,讓學生結合我們身邊的園林建築來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少同學就想到退思園的後花園,主人任蘭生就是為了追求這個效果而建造退思園的,「水香榭」正中間有一面明鏡,可反射整個後花園,園中有園,小中見大;小巧玲瓏的「攬勝閣」是整個花園最高點,登其上,全園景色盡收眼底,一覽無遺;「菰雨生涼」軒是主人夏天乘涼的地方,軒中立明鏡一面,遠望似園中有園,近觀如置身荷塘,園中的美景盡收眼底。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能讓遊客置身於一幅美麗圖畫的意境中。所以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蘇州園林的這一總特徵。當深入學習文中的園林布局、映襯、層次等時,學生結合身邊的園林建築特點,彷彿身臨其境,很快就領會了。
(二)寫作訓練滲透,在交流中激發情感
語文學習由聽、說、讀、寫四個部分組成。葉聖陶先生強調,語文學習要聽、說、讀、寫四者並重。他認為,接受和發表,表現在口頭是聽和說,表現在書面是讀和寫。在接受方面,聽和讀同樣重要,在發表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所以,聽、說、讀、寫四項缺一不可。
但在實際教學中,說和寫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卻往往被弱化,導致不少學生不會寫,也不敢在同學面前說。針對這一現狀,我有目的地選擇了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的內容來加強練習,如在講授《藍藍的威尼斯》一文時,講及威尼斯的水都美、橋梁美 、建築美、遊船美以及文化美的特徵。鑒於同里擁有「東方威尼斯」這一雅稱,我讓學生比照本文去寫寫同里的水、橋、園林建築、烏篷船,甚至還可以寫寫同里節慶活動。如果有些人還感覺有難度,那就直接讓學生來寫最喜歡的同里美食,比如撐腰糕、酒釀餅、青團子、油酥餅、芡實糕等,然後再用口語交際的形式(用「誇誇我家鄉的 」為題)讓學生表達出來。這樣一來,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口才和膽量,還能激發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可謂一舉多得。
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挖掘鄉土文化
新課標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自主地開展活動,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在「藍天下的學校」,閱讀「生活的教科書」,尋找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的第二課堂,鄉土文化內隱含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教師若能好好利用,定會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大放異彩。
(一)追溯本土歷史文化淵源,增加歷史厚重感
同里,土地肥沃、物產富饒,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生息繁衍。同里文化,底蘊深厚。自唐宋至清末,書院、社學、私塾等講學肄業之所十分盛行,科甲連綿,為官作宦者,先後相輝。
金松岑先生創辦的同川學堂開創了本縣近代教育的先河,在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感召下,同川自治學社及其同川公學培育出了不少精英和學者。比如著名社會活動家蔡寅,著名詩人、社會活動家柳亞子,著名愛國人士、《文匯報》創始人嚴寶禮,著名社會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等。
優越的地理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吸引了諸多名士騷客。曾流寓古鎮同里的歷史文化名人有:倪瓚、姚廣孝、方孝孺、陳祖范、沈德潛、胡雪岩等,他們與本地文人雅士交相生輝,為同里文化增添了一抹重彩。
在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時候,我讓學生一起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同里的歷史文化名人,追溯本土歷史文化淵源,增加學生的歷史厚重感,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二)走進本土自然人文景觀,欣賞家鄉風景美
自然、社會生活是學生自由積累的天地,應該讓其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去觀察並感受現實世界,充分挖掘語文資源,從而調動學生潛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體驗語文,積累知識。
1.走進同里的弄堂,了解同里的弄堂文化
弄堂是古鎮同里住宅的一大特色。同里有很多弄堂:穿心弄、石皮弄、西弄等。弄堂飄逸著恬靜、悠閑,又深又長,曲曲折折,沒有不通之路。弄堂深處,高高的圍牆擋在兩邊。斑斑駁駁的苔痕,牆上掛著一串串蒼翠欲滴的藤蘿,象古樸的屏風。弄堂,是江南古鎮古建築的一個縮影,是一首首凝固的詩。學生徜徉其中,定會獲得美的熏陶。
2.走近同里的橋,了解同里的橋文化
同里處於五湖環抱之中,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留下了眾多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這些古橋在歲月的風雨中高高地挺立著,成為我們了解同里的一本耐讀的書。 在古鎮,有橋齡最長的、也是最古老的思本橋。也有最小的獨步橋。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奮好學的橋,則莫過於普安橋。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同里的橋以三橋(即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過三橋的習俗,如今走三橋已是旅遊不可少的項目,使三橋成為同里人氣最旺的橋。學生在觀賞橋的同時,還知曉了每座橋的故事,了解了同里的橋文化。
3.走近同里北聯村的油菜地,領略大好春光
北聯村旁油菜花開、延綿萬畝,猶如一副優美的鄉村風景畫。這里是油菜花的天堂,也是放飛心靈的歸處。這里沒有大都市的塵埃和喧囂,只有芬芳的泥土氣息、質朴的民俗風情以及現代新農村的恬靜生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油菜花黃時,帶學生去體悟春天的氣息。
在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不同的季節感受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的情感,此種體驗,是課本教材很難企及的。而語文學習一旦成為一種自覺,學生就由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一個主動的參與者,以至擁有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利用、努力挖掘我們的鄉土文化資源,可以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優化語文教學結構,增強課堂教學趣味,貼近學生生活,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激活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閱讀全文

與如何鞏固鄉土文化課程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