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十年內,中國大陸有哪些成功輸出海外的文化產品
以前中國文化走出去,主要靠介紹我國古老歷史和田園風光。如今,各種各樣的中國新文化也開始向世界彰顯新一代中國人對未來的嚮往。被全球化與現代化浪潮席捲的新時代,這些新中國文化也成為了一張中國的海外名片。這在十幾年前,還是難以想像的事。
而現在,在流行文化上,我們也開始嶄露頭角。如今中國處在高速的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科幻小說也隨之興起。中國的科幻小說《三體》、《北京折疊》獲得科幻藝術屆最高獎「雨果獎」、「星雲獎」。並且在海外暢銷,中國科幻也贏得了世界目光的青睞,開始了進軍世界市場的征途。除了科幻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當代文學擺在了歐美發達地區的書店裡。
電子游戲產業同樣是一個文化輸出的全新的領域,經歷了數年的厚積薄發後,一批優秀中國的游戲作品也贏得了世界的認可。在海外最大的電子游戲銷售平台上,眾多國產游戲好評如潮。「中國製造」的手機游戲也能夠在超過100個國家進入應用程序銷售榜前十名,甚至成為了引導世界手機游戲市場的風向標。
② 有誰有中國文化產業現在的具體統計數據
都在下面了,自己整理吧,希望對你有用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化市場以「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路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起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
到2007年底,全國文化系統登記注冊的文藝表演團體達4512個,藝術表演場所2070個,演出經紀機構1024個,文化娛樂場所82174家,藝術品經營機構1112家,音像製品批發零售出租機構87137家,網吧13萬多家,其他文化經營單位11783家。文化市場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產品供給新格局和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的文化產品流通新網路。
2007年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66.4億美元,其中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29.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6.6%,是2001年的3.7倍;文化服務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7.2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39.9%,是2001年的6.1倍,中國文化產品進出口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觀。
截至2007年底,中國經營性文化產業機構已達27.2萬家。文化產業日益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開拓出文化產業新的發展空間;新聞出版媒體「整體上市」,標志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技術進步醞釀突破,廣電和電信產業的融合穩步推進;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逐步成型,所有這些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宏觀總體形勢都令人鼓舞。
在金融危機從美國發端並蔓延全球之際,到2008年底為止,中國文化產業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與感應最明顯的製造業特別是出口外向型企業相比,危機對文化企業帶來的影響還沒有呈現集中爆發勢頭,對於一些堅持創新的文化企業來說,風暴雖然潛藏風險,但更蘊含機遇。
這次金融危機正好可以迫使中國下決心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會加速文化產業轉型的步伐。國家拉動內需、拉動消費、減少收入差別程度等政策的實施,以及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改革,都會直接推動文化消費,直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十一五」規劃已經把文化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確提出在五年內文化產業要實現年均15%的增長。北京、上海、浙江、廣東、雲南、重慶、四川、河南、山西等諸多省、市提出建設文化大省、文化強省的目標,在規劃中都提出文化產業要高於GDP的增長速度。
文化產業是投資回報最好的行業之一。當代社會各種產業利潤主要靠領先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實現,而文化產業正是自主創造和技術含量高的一個門類。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場因素的作用,文化產業的資本盈利率比較高,文化產業方面投資熱將會長期存在。最後從消費角度看,文化產品是與日俱增的消費熱點。
中投顧問2009-2012年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③ 中國傳統文化產業包括哪些
傳統文化產業有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印刷、廣告、演藝、娛樂、會展等;新興文化產業有文化創意、文化博覽、動漫遊戲、數字出版、數字傳輸、新型文化裝備製造等。
④ 中國有哪些文化產業方面的成就
近日,在深圳閉幕的第一次全國文化系統文化產業工作會議上有一則消息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據國家統計局測算,截至2003年底,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1274萬人,占城鎮從業人員的5.0%,實現增加值3577億元,佔GDP的3.1%。從就業總量而言,文化服務業就業人員規模已經超過批發和零售業;從經濟總量而言,文化服務業的經濟總量與房地產業大體相當。
聚焦:文化產業的「金飯碗」
今天西方發達國家出口最多的已經不是它的工業和農業產品,而是批量生產的大眾文化產品。已經進入後工業社會的西方發達國家,人才已更多地從製造業向信息產業、服務業、媒體和娛樂業等這些聽上去不那麼「硬」的行業轉移,甚至是大規模進軍。人的發展也逐漸回到對人本身的關注,在時間和金錢的支出上,也從衣食住行流向文化娛樂。過去,娛樂是短暫的「放鬆、加油和充電」,文化藝術則是衣食無憂的知識精英們的精神活動,而現在,它成了人回歸自身的一種途徑,是人在文化層次上的一種精神生活。文化產業在新經濟的環境下得到蓬勃發展,有人稱之為「文化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大致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自發萌動、上世紀90年代的起步探索和新世紀的培育發展三個階段。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明確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我國文化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據介紹,目前我國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已初步形成了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路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比較完整的行業門類。截至2003年底,據不完全統計,文化部門主管的文化娛樂業、音像分銷業、演出經紀與代理業、藝術品經營等門類的產業單位共有34.9萬個,從業人員166.97萬人,創增加值近307億元。
非公有制經濟的積極參與,為文化產業發展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各個行業門類中非公有制經濟所佔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趨勢。從文化行政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看,全國非公有制經濟所創造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業人數佔2/3,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專家:發展文化產業恰逢其時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藝術系主任葉朗教授指出,文化產業將是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將成為21世紀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積累十分深厚,文化類型極其豐富,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這些在中國獨有的文化資源基礎上開發的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市場競爭中佔有比較優勢,別人無法重復和模仿,是中國發展文化產業的一個有利條件。
北京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錢光培認為,中國文化產業,作為現代的一個新興產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它跟世界文化產業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但整個中國文化產業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就國內來看,我們的文化產業的行業當中,比較引人矚目的傳媒業,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包括網上媒體。另外,從地域來看,發展極不平衡,比較集中在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
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最有效的整合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產業資源包括過去所談的文化資源,如文化遺產、文化人才、文化設施。另外,除了文化資源這一塊,還有資本要素、經營要素,應當說中國目前的現狀,就是在文化資源這一塊,是極為豐富的。但是,要把文化資源轉為文化產業資源還需要資本的要素、技術的要素、管理的要素。就目前來看最有效的整合,是把這幾個要素很好地調動起來,把潛在文化資源開發出來。 文化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五大挑戰
文化產業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就,而文化部有關負責人同時指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目前面臨五大挑戰。
一是所能提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不能適應廣大群眾日益增強的消費需求和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消費特點。二是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不能適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三是文化產業的管理手段,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四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許多跨國文化企業陸續進入我國的文化市場,而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還不能完全應對這種激烈競爭。五是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數字技術的應用和互聯網的普及,帶來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文化傳播領域創新的重大革命,我國的文化產業還缺乏適應性和主動性。
解決文化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這些難題,文化部門要從促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入手,培育和重塑國有文化單位的市場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不斷擴大文化產業領域的開放水平,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積極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努力打造中華文化品牌;加強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建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並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努力培育良好的文化市場環境。另外,還要推進高新技術成果在文化產業領域的應用,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
提示:別讓文化被過多的「銅臭」俘虜
《文匯報》一篇文章指出,在馬克思的經典理論中,文化與經濟發展的不一致、不平衡曾得到明確的闡述。高增長的經濟速度未必能促進文化建設的必然騰飛。如果讓文化的建設完全受控於市場規律,使追求商業利潤成為文化建設的主導目標,讓經濟因素支配了文化從創造到傳播、從政策的制定到生態和區域的規劃全過程,就必然會帶來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在目前已初露端倪,主要表現為:
——把實利作為文化生產的唯一追求。現在的文化市場現狀是,大眾文化過度膨脹,而高雅文化、民間文化日趨萎縮,文化的多樣性無法得到有效保證,公益文化無法繁榮。消遣娛樂性文化活動壓倒、代替了修養提高性文化活動的各個方面,把文化的興趣活動都以投資行為來認同,文化教育僅僅以有用的為依據,這樣,對實用性的、工具性的如計算機等級考、外語等級考相當重視,而對文化積累性的修養、知識缺乏興趣,成為愛好文化的相當一部分人的心態。
——把速度作為唯一的價值觀認同。最大限度地追求功利必然要擠縮時間成本,「時間就是生命」的口號一變而為「時間就是金錢」。高速度直接導致都市人心態的普遍浮躁,精神過於緊張,文化生活變得表面化,文化建設變得膚淺化,失去了文化發展的持續後進和深度挖掘的可能,也失去了文化享受的閑暇情趣。立竿見影式的目標追求,把文化的熏染陶冶過程中的種種樂趣一概摒棄了。恰如王安憶在《忙碌的休閑》一文里說的,現在連休閑的日子也變得很忙碌、很繁重,失去了生活本該有的那一份安寧與愉悅。在所有的文化生活方式都在市場經濟中一起躁動時,東方式的安寧與靜穆的生活大概已經很難尋覓。
在龍應台的一篇題為《百年大計,請從文化始》中,提到了衡量文化的另一套標准,以為「文化和這些工程邏輯正好是相反的:它不比速度;它比安靜,比深沉,比細致,比溫柔綿密,比——慢。也許五十年是一個測量標准。」此種說法恰當與否且不去評說,卻至少給人一點啟發。 (人民網 王丹 )
⑤ 我國文化出口的情況怎樣
近年來,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逐步優化,2013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274.1億美元。其中出口251.3億美元,是2006年的2.6倍。文化產品出口主要以視覺藝術品(工藝品等)、新型媒介(游戲機等)、印刷品、樂器為主。2013年,我國文化服務進出口95.6億美元。其中出口51.3億美元,是2006年的3.2倍。文化服務主要以廣告宣傳服務為主。
2014年3月初,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商務部等有關單位參與起草的《關於加快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的意見》,對全國發展對外文化貿易特別是推動文化出口工作做出了全局性部署。商務部將按照國務院要求,積極有序推進文化產品出口工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搭建貿易促進平台。近年來,商務部積極開展各項文化出口促進工作,包括將文化貿易作為京交會的重要展示、洽談、交流領域,在京交會上舉辦文化貿易展區和論壇;積極參與主辦深圳文博會,指導駐外經商機構協助文博會境外推介和貿易促進活動,促進文化企業國際交流與合作;引導企業參加日本東京電玩展、德國科隆游戲展,舉辦中國(香港)國際服務貿易洽談會;利用「中國服務貿易指南網」,為文化企業搭建出口信息平台。下一步,商務部將依託自由貿易園(港)區和海關特殊監管區,研究建設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平台,進一步擴大文化出口規模。
二是加大對文化出口的支持力度。近年來,商務部會同相關部門積極利用財稅、金融手段,支持文化貿易企業。2009年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關於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導意見》;2010年商務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更加全面和完善的政策措施。在鼓勵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出口方面,2007年,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制訂了《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指導目錄》,並於2012年進行了重新修訂。根據《指導目錄》,商務部會同中宣部、財政部、文化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相關部門,從2007年開始每兩年認定一批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2013-2014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共有366家企業、123個項目,已通過公示,將於近期公布。
下一步,商務部將積極會同財稅部門,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對文化服務出口、境外投資、營銷渠道建設、市場開拓、文化貿易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隨著「營改增」改革試點工作的繼續推進,落實對國家重點鼓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實行增值稅零稅率或免稅。
三是推動文化企業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境外投資規模逐步擴大。據商務部業務統計,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由2006年的76萬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1.8億美元。文化領域境外投資重點項目不斷出現,如北京四達時代集團自在非洲盧安達、幾內亞、奈及利亞等10多個國家取得有關數字電視的運營資質,大連萬達集團投資並購美國第二大院線公司AMC影院公司,小馬奔騰並購好萊塢電影特效公司數字王國。
下一步,商務部將加快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簡化境外投資行政許可程序;支持文化領域境外投資,繼續利用對外投資合作專項資金為包括文化企業在內的企業境外投資提供資金支持;加強公共信息服務,進一步完善《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中涉及文化領域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