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有哪些
電影《刮痧》,從中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中醫被留學國外已事業有成的兒子接往美國與兒子、兒媳及孫子一起居住,老中醫到了美國後,雖然是衣食無憂,但是周圍一切對他來說都很陌生,生活也感到諸多不習慣。
兒子與兒媳都忙於工作,很少在家,而出生在美國的孫子甚至連一句中國話都不會說。老中醫整天待在家中無所事事,雖有親人在身邊,但卻很少交流,因此他心中不免感到苦悶與寂寞。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孫子從外面跑得滿頭大汗地回來,顯得精疲力盡,接著就突然暈倒了。老中醫非常擔心趕緊給他把脈,發現原來他是中暑了,於是立即用冷毛巾敷頭,可孫子仍然昏迷不醒,老中醫進一步檢查才發現他還發燒了,於是老中醫就用刮痧的方法為孫子泄火和退燒,正當老中醫給孫子刮後背時,兒媳回來了,看到兒子身上一道道的血痕,便驚叫起來並一把將兒子抱在懷里,而且大聲地質問老中醫在干什麼和兒子怎麼了?老中醫剛要跟她解釋,可是對於兒媳一個在美國生活十幾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幾乎一無所知的她又怎能聽得進去呢!她執意打電話叫救護車將她兒子送往了醫院。
不久老中醫和兒子也趕到了醫院,看到孫子在搶救室里被救治,兒媳在搶救室外傷心地哭著,老中醫百感交集而又疑惑不解,當看到孫子脫離危險蘇醒後,老中醫便不辭而別匯過去了。後來因懷疑孩子被父母虐待參與救治的美國醫生向警方報警了,由於對於中國傳統中醫療法一無所知,因此孩子被美國兒童救助機構強制帶走,孩子母親也怨恨他的父親和爺爺,後與其父離婚並禁止父親與兒子見面…這一場在美國社會大背景下攪和著親情所上演中西方文化之間激烈地碰撞,使我感觸頗深,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於同一事物認識差異竟然連親情都無法彌合!
㈡ 中西文化有哪些沖突事例
1、客套話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2、餐飲習俗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5、家長的態度
以色列總理小時候放學回到家裡,他媽媽常問他兩個問題,一是你今天給老師提什麼有挑戰性的尖銳問題;二是問你今天在學校做什麼令同學和老師映象深刻的事情。而我們中國的媽媽,在孩子回到家,常常問,你今天聽老師話嗎?
㈢ 文化沖突的例子有哪些
文化沖突的例子:
1、一個中國媽媽,帶著自己2-3歲的兒子去美國旅遊,在公園游覽時,被一個美國大媽發現其小男孩兒穿著開檔褲,馬上就報了警,結果警察把母子倆帶到警局訓誡並罰款。原來,美國有法律規定,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場合露陰。
2、德國的分制跟其他國家都不一樣,1分是滿分,4分是及格,6分最差。在德國長大的愛因斯坦小時候考試通常1分,偶爾2分。結果這個故事到了中國就變成了愛因斯坦小時候成績很差,只考一兩分,長大還是當了大科學家,實在太勵志了。現在才發現真相的我眼淚掉下來。
文化的產生是以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經驗為基礎的。不同生存環境的刺激和作用,造成了人們對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與看法,而處在相同生存環境里的人,又會形成許多共同的感受和經驗。在封閉的生存環境里,這些共同的東西是產生部落或者村落文化的基礎。
隨著歷史的發展,部落或者村落之間人們的各種聯系不斷增多,封閉的狀態逐漸就會被打破。人們帶著自己所處的環境里所形成的感受、認識,習慣等互相交往,必然要產生沖突和磨擦。
所以,文化的沖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決定的,是文化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必然現象。
㈣ 生活中有哪些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融合的例子
日本的京都就是一個生活中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融合的例子,有著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京都,是古代日本的縮影,至今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日本傳統文化。
同時,京都也是日本重要的工業都市之一,傳統產業、出版印刷、食品飲料、機械儀器、電子產業是京都工業中的主要產業。
但是,京都在保留傳統的同時,也接納了現代化,從而使這座古都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匯融合:從花見小道一帶的木結構傳統民居到京都車站的鋼結構後現代建築;在用高科技產品裝飾起來的現代化大公司旁邊,藏著矮小寒磣的神社;街道上有西裝革履的人和穿著和服的人擦肩而過……
京都最初的設計是模仿中國隋唐的長安和洛陽而建的,其建築布局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國唐代京師長安城為藍本進行建造的。
這座千年古都的建築群呈長方形排列,以貫通南北的朱雀路為軸,分為東西二京,東京仿照洛陽,西京模仿長安城,中間為皇宮。宮城之外為皇城,皇城之外為都城。城內街道呈棋盤形,東西、南北縱橫有秩,布局整齊,明確劃分皇宮、官府、居民區和商業區。
雖然如今的京都中,現代建築物已經櫛比鱗次,但仍保留下了許多古樸典雅的傳統建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都 (日本京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