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閩都文化是什麼文化集合體

閩都文化是什麼文化集合體

發布時間:2023-03-09 15:43:11

Ⅰ 福建三坊七巷是咋回事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中軸線以西,西、南至安泰河,東至八一七路,北臨楊橋路。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總佔地面積38.35公頃(575.25畝)。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建省福州市重要的標志之一,1999年國務院批復的《福州城市總體規劃》即列為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5月,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築群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福州三坊七巷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時期古建築,涵蓋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築計159座,其中包括全國重點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掛牌保護單位8處,歷史保護古建築131處,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國家文物局單霽翔局長稱「三坊七巷是全國留存至今最好的歷史文化街區,擁有眾多的唯一性」。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自從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於清至民國走向輝煌,見證了自中原人入閩以來福州城市發展,濃縮了福州城市文化變遷歷史,也涌現出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代史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如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盧隱、郁達夫、郭化若等。他們無論是對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還是對洋務運動、變法維新乃至辛亥革命以來中國近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和軍事的發展進程,均發揮了重要的乃至影響全局的作用。同時,眾多才學兼優的良吏、能工巧匠及富商、實業家等萃聚於三坊七巷,如唐代著名學者黃璞,宋代理學家陳襄、詩人陳烈、國子監祭酒鄭穆,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台灣掛印總兵甘國寶,以及民國海軍總長劉冠雄,海軍司令杜錫珪、藍建樞,海軍將領陳季良,近代文化名人陳衍、何振岱,革命烈士翁良毓等人。此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還是閩台歷史文化親緣的見證,福州城市精神的集中代表以及閩學的發源地之一。

與三坊七巷相鄰的南後街是三坊七巷歷史街區的中軸,是連接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主要通道。沿街分布多處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保護建築及老字型大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古舊書籍、裱褙、花燈等傳統文化商業。明清時期,這里兩側曾聚集著書肆、刻坊、花燈、裱褙、銅器、筆庄、生漆、當鋪等大小商店數百家。我國第一部外文譯作《巴黎茶花女遺事》,正是從南後街刊刻出版的。清末舉人王國瑞有詩句描述南後街的繁華景象,「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將南後街比作北京的琉璃廠,足見當時街市的繁榮。

為此,三坊七巷歷史街區成為了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因歷史上多種文化交融而形成的獨具地域特色的閩都文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文化,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沉澱,充分體現著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福州「四大文化」品牌之一,被評為「福州十大名片」之首。

保護修復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對城市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是對城市建築遺產的保護與恢復,有利於推動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進程,對於建設「文化強市」、提升福州城市競爭力和城市文化品位、擴大城市影響度、培育和開發文化旅遊市場等方面,將起到重要作用,也為福州在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中打基礎、挑大樑、樹形象、走前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歷史原因,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古建築缺乏維修、保護,院落內搭建、破壞、老化嚴重,房屋質量持續下降;街區內人口密度過高,居住條件擁擠,環境惡劣;街區內現代市政基礎設施缺乏,居民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缺乏必備的消防設施,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到了非保不可、急需搶救保護的關鍵時刻。對此,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保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意義,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並決定投資40.5億元保護修復三坊七巷。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黃小晶、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及國家建設部領導多次視察三坊七巷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並對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福州市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袁榮祥為組長的「福州市三坊七巷保護開發利用領導小組」,聘請全國著名文物保護專家羅哲文教授等8位專家為領導小組的專家顧問,對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作進行全程指導,聘請我國著名的歷史街區保護及古建築修復專家張傑教授和張之平高工擔任責任規劃師和責任建築師,對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規劃設計、建築設計、文物修復及工程質量等工作進行把關。並在2008年9月,成立正式機構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全面統籌開展各項工作。

為了確保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06年以來,福州市先後編制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批准頒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辦法》、《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築搬遷修復保護辦法》、《三坊七巷保護修復資金管理使用辦法》、《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審核制度》、《三坊七巷文物保護管理細則》、《三坊七巷文物建築保護修復技術規范》、《文物建築修復工程定額》以及《工程造價審核制度》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

為整治街區環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優化人居環境,使其成為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區。福州市根據保護規劃的要求,按照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採取積極、持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合理疏散居住在三坊七巷不協調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中違章搭蓋建築內的居民,努力解決居民居住和發展需求,制定切實有效的原住民保護措施和政策,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讓傳統風貌的保護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在疏散過程中,只要條件允許,盡量讓提出留住申請的原住民留下來,讓那些有代表性的民間商業,如老字型大小、手工藝作坊等留下來,在政府統一規劃的前提下,積極組織留住居民參與保護修復工程,並由政府補貼修復費用(文保單位政府補貼40%,歷史建築政府補貼10%)。

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方針為准則,按照「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實體運作,漸進改善」指導思路進行,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文物建築和歷史建築的保護修復。依法保護好街區現存的文物建築、歷史建築等,按「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對國家、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及文物古跡進行重點修復和展示。二是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充分挖掘三坊七巷歷史文化內涵,保護和傳承街區特有的戲劇、曲藝、習俗、人文精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是街區歷史風貌的修建保護。修復歷史街區原貌,拆除和改建街區內不協調建築。四是市政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對街區內給排水、供電、供氣、安防、通訊、道路、河道進行整治,將現代化的設施通過地下入戶。在具體實施中堅持最大可能保留舊有建築及歷史信息,體現真實的傳統構造的建築形式表達,對於更新建築的外立面(木構或青磚)均採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與構造做法,力求反映三坊七巷風貌的原真性,而內部空間則立足於建築的使用功能與滿足當代的生活需求。

三坊七巷保護修復工程於2006年12月底正式啟動,目前正根據「鑲牙式、微循環、漸進式、小規模、不間斷」的原則進行保護修復,已完成國家級文保單位林覺民故居的維修及重新布展並對外開放;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水榭戲台修復工程經過一年多的修復,現已基本完成。水榭戲台的保護修復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盡可能的保持了原建築構件,保留文物的原真性。我們還認真總結本次修復工作的經驗,用於指導其他國家級文保單位的修復工作,其中林聰彝故居、二梅書屋、小黃樓的修復工作已全面啟動;歐陽花廳、陳承裘故居、沈葆楨故居正在進行修復工程前期准備工作。在做好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工作的同時,其他各級文保單位及保留歷史建築,福州市也將繼續根據「鑲牙式」原則進行修復。此外,南後街沿線建築已根據國家文物局批復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保護區南後街地段建築保護與整治設計方案》修復完畢。三坊七巷的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周邊風貌協調區的建設工作正穩步推進。

保護修復後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將保留著明清到民國時期的福州特色傳統建築風格,挾裹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承延著濃烈的閩都文化,保持著流傳千古的神秘色彩,將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

Ⅱ 閩都文化是什麼的集合體

閩都文化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集合體。閩都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復雜的,但它離不開中華大地,離不開閩都本身的地理和歷史,也離不開周圍的影響。它的淵源主要來自古閩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

福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是福建歷史發展的縮影;而福州先秦時期的文化,則是閩族和古閩文化發展的代表。根據考古發掘的實物證明,閩族先民應是殼丘頭、曇石山的主人。

縱觀閩都文化,其形象和精髓,可以引用林則徐的一副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來概括。閩都文化從古代發展至今,猶如滾滾長江奔流到寧滬平原,煙波萬里,洶涌澎湃,形成一發而不可收之勢。

在新世紀到來之際,閩都文化將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隨著和平和發展這兩大世界主流,匯入大海,吞吐吸納,汪洋浩瀚,為祖國、為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Ⅲ 福州有哪些獨特的民族文化現象

福州疍民群體文化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趨同於漢文化,而構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是表現為移民融合與通婚漢化、文化滲透與制度強制、疍民社會地位角色的變遷等。
「疍民」,是古書上對水上居民的稱呼。疍民(蜑民)這一稱呼由來已久,「東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蜀,北接上庸。其屬有奴、獽、夷、蜑之蠻。」這是歷史上對疍民的最早記載。而福州疍民歷史亦悠久,他們多是生活在閩江流域中下游及出海口區域的水上居民,又被福州話俗稱其為「曲蹄」或「科題」。學界一般認為,閩江流域的「疍民」,最早應源於漢晉時期福建閩越土著。在中國歷史上,疍民一直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具有與其他所有民族的不同特點,即是以船為家的水上族群。在歷史上,疍民遭受到了各種歧視和剝削偏見,其社會地位角色極其低微,歷史上關於福州疍民及其相關的史料記載相當有限,《隋書》、《北史》、《太平寰宇記》、《藤山志》、《閩都別記》、《三山志》及民國時期的《福州疍民調查》等歷史文獻史料均對福州疍民進行一定的記敘。在學術界,專家學者也根據這些有限的史料,對福建福州疍民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如有陳碧笙《關於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稱、起源、特徵及是否少數民族諸問題》、韓振華《試釋福建水上居民(白水郎)的歷史來源》、蔣炳釗《疍民的歷史來源及其文化遺存》、林蔚文《福建疍民名稱和分布考》、楊濟亮《福州疍民考略》、劉傳標《閩江流域疍民的文化習俗形態》等都對福州疍民作了專題探討研究 。
在古代社會,福州疍民形成並在一定程度地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傳統,清代的《閩都別記》中描述「曲蹄」,即福州疍民,形成了一個與漢文化反差相當大的、概念化、符號化的疍民文化現象。如在道德品性上,「曲蹄」是自私自利、貪圖小恩小惠、見利忘義;在待人接物上,他們冷漠無情、自我封閉、自我保護,不懂人情世故;在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上,他們的子女「不待呼喚,該來接客才是」,不能「自稱小生」;在社會心理上,他們與來自鬼怪世界的危險有關,等等。這些可以充分反映福州疍民「曲蹄」文化與中原北方漢文化的差別之大,反映前者的明顯特殊性。但在了解當今社會福州地區的疍民情況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了今日「曲蹄」的生活形態、心理狀態等各個方面與福州地區的「漢人」表現的並無特差,顯然,這與歷史史料上所記載的福州疍民的文化狀態、生活形態、心理狀態等表現得為漢民族文化所同化,即逐漸趨向「漢化」。鑒此,本文欲就福州疍民的「漢化」問題進行初步的探析。
在學術界里,「漢化」一詞用法頗有爭議,當今學界對「漢化」詞義本身的解釋和討論已寥寥無幾,而對「漢化」這一概念的使用基本上已經「約定俗成」。中國人民大學祁美琴教授在其《關於十年來「漢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的考察》一文中比較典型地概括了「漢化」一詞的深層次的涵義:「漢化」是指改造一個民族的文化,使該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心理狀態都同化於漢族。這里的漢族是指北方中原文化群體。歷史史料記載,福州疍民「愚蠢不諳文字,不記歲年」,所描述的福州疍民文化狀態是還不懂得文字表達這一原始現象,表現出了其自身文化發展明顯的滯後性和封閉性。唐劉禹錫雲:「閩有負海之饒……家桴筏者,與華言不通」, 「家桴筏者」即是指水上居民,即疍民,這說明了在福州地區的疍民有形成自己的語言。疍家的風俗習慣與漢文化風俗習慣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異處,閩江流域的疍民是一支古老而源流多元的群體,所以其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習俗形態。劉傳標在其論著《閩江流域疍民的文化習俗形態》一文中,指出了福州疍民文化習俗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可窺其閩越傳人特徵:「以舟為居」,「干欄式民居」,「跣足不冠」,「生食水產品習慣」等等。而福州疍民的心理狀態也與中原北方漢人的有著一定的差別。疍民由於其生活的空間、地理環境相對較封閉等客觀因素,心理狀態與陸上居民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隔膜。因此,從以上諸方面可以看出,福州疍民的群體文化是不同於中原北方漢文化的。而在當今社會,在閩江流域依然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疍家人,但是這些疍民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已基本與福州人同化了,表現不出明顯的異樣性或特殊性,福州疍民已幾乎完全為漢文化所同化了,但這一「漢化」過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本文欲對福州疍民的「漢化」問題進行初涉地探析。
同歷史上其它少數民族的傳統漢化歷程相比,福州疍民的「漢化」現象既有其獨特之處,又有這某些共同的特點,如歷史上諸異族群體的「漢化」一般都表現為移民融合、通婚、文化滲透、制度強制、社會地位角色的變化等方面,在這些方面上,福州疍民的「漢化」表現得也不例外。

一、移民融合與通婚漢化
歷史上最早關於水上居民的記載是晉代的《華陽國志》,而歷史上對福州疍民的最早記載是在隋朝時期,「時南海先有五六百家居水,為亡命,號曰遊艇子……國慶乃斬智慧於泉州(即福州)」,在隋朝時,福州地區就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疍民生活存在,而且大多數是「為亡命」,可以知道,在戰亂時期,包括漢人在內,一部分人為了逃避戰亂,顧全性命,成為了福州疍民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也反映了早期的移民存在,這些移民與其它來源的疍民一起,成為了閩越土著居民的組成部分。《史記》有記載,漢武帝時期,「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復,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在漢晉南北朝時期,閩越地區被中原勢力所征服,在閩越地區的土著居民被迫遷徙到「江、淮間」,閩越地區出現人煙荒蕪的同時,在隨後的歷史發展中,中原漢人也不斷南遷,漢文化開始在閩越地區傳播。而由於這一時期生活在陸上的居民也被迫北遷,所以仍生活在閩越地區的居民則大多數是生活在水上的疍民。因此,這一時期中原漢人移民到了閩江流域後,與福州疍民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雖然在此融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某種文化抵制現象,但是通過移民,通過融合漢化,漢文化已初步影響到生活在閩江流域的疍民文化。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北方戰亂,「江東衣冠右阻」「八姓入閩」,又有大批漢民避亂南移,其中的一部分就定居在閩中地區,閩江流域疍民群體的原始文化受到了艱巨的挑戰。中原漢文化的輸入往往會對福州疍民的原始習俗、制度和文化形態產生一定程度的征服和挑戰。
中原北方漢人向閩中地區的遷徙、定居,開始了漢人與疍民的融合過程。而這種融合更加表現為通婚漢化的過程。通過漢族與異族之間的通婚,是推動漢文化傳播發展的最便捷途徑,唐景福三年,漢人王潮、王審知率領三千部隊入閩,由閩南攻打福州後,這三千士兵駐扎在福州。王審知為立足福州,安定福州,採取了「漢蠻聯姻」以緩和民族對立。福州土著疍家女被迫與漢人士兵通婚聯姻,從而是漢文化與疍家文化進一步融合,並逐漸趨向漢化。這是中原北方漢人通過「通婚漢化」對福州疍民遷移、傳播甚至灌輸其漢文化的典型史例。
二、文化滲透與制度強制
中原北方地區的漢人遷徙到閩越福州地區,推行其自身的傳統文化、典章制度於福州土著,尤其是當時占福州土著大多數的疍民。
漢文化從文化領域對福州地區的疍民群體進行滲透,表現得較為顯著。以福州的閩江口地區的疍民為例,唐朝時期,該地區的疍民甚多,如福建師范大學謝重光教授就認為「唐代福建境內的土著少數民族人口應該超過漢族人口」,而唐朝時期在閩越地區較大多數的「土著少數民族人口」是屬於疍民身份,可見唐時該地區的疍民數量之多。而「唐武德八年(625年),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得其首領周造陵、細陵等,並授騎都尉,令相統攝,不為寇……」唐朝政府通過這種招撫的辦法對閩江流域的疍民進行思想文化的「唐化」,目的是為了是這些疍民「不為寇」。從而保證了海疆的穩定,維護了統治者的利益。這里既是文化滲透的手段,又有以制度強制的意味。為了使閩江流域的疍民歸順朝廷政府,政府通過利用漢文化對前者的滲透,使這些疍民逐漸地被「唐化」,而「不為寇」。 「授騎都尉」,這已上升到制度層面,通過制度的規定強制疍民歸順漢文化,歸順朝廷政府。「貞觀十年始輸半課」,說明唐朝已經對這些歸順、被招撫的疍民施行了租稅制度。而這些疍民既然已經被招撫了,就別無選擇地要去接受這些文化、制度和政策,從而逐漸推進其自身的「漢化」進程。因此,不論是從文化滲透還是從制度強制方式來看,中原北方的「漢文化」對福州疍民的文化影響和制度影響,使福州疍民原始的疍家文化進一步淡化,而不得不去吸納、接受來自異地的漢文化;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中原北方政府對閩越福州地區的疍民推行「漢化」政策,可以方便統治者對海疆邊防的控制,提高中央集權的統治力,從而能夠合理地把海洋土著、疍民納入其政治結構中去。

三、疍民社會地位的變遷與其「漢化」
疍民的社會地位歷來都是極其低微,福州地區民間較為流傳的「罵語」、「咒語」都與疍民有關,如「好個『曲蹄瘟』」,「鬼穿人皮變曲蹄婆」,「曲蹄貪食,不來報知」,「疍家賊」「疍家妓女」「疍婦賣淫為生」等之類的話語都要與福州疍民「曲蹄」聯系起來。而歷朝政府也為了方便管理,把疍民同其它弱勢群體一起被列為賤籍,因此,在古代疍民「曲蹄」幾乎與賤民等同在一起,受到了世俗的普遍歧視和偏見。
自有明一代以來,各朝政府出於諸方面的考慮,逐步取消了疍民的賤籍身份,尤其是入清以來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雍正七年頒上諭准疍戶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下旨對疍民「解放」:「凡無力之疍戶聽在船上自便,不必強令登岸,……,准其在近水村莊居住,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並令有司勸令疍戶開墾荒地播種加田為務本之人。」政府已經把疍民與齊民對等,允許疍民上岸居住、耕作。雖然當時疍民的生活水平仍較為低下,但在較過往歷史已經有巨大的變化。疍民的社會地位可以與齊民相媲比,又可以在岸上居住,從而可以擺脫其在水上居住的艱苦條件,原本的生活形態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變化,並逐漸與陸上居民的生活形態演化靠攏,從而進一步推進其漢化進程。如乾隆年間,頒發上諭「……准其(疍民等)報捐應試」,使疍民進一步接觸漢文化,吸納、接受漢文化,而允許疍民報捐應試,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把疍民與其它人群同等對待了。但在實際上,清朝對疍民的「解放」是很不徹底的。正是因為疍民的社會角色地位「解放」的不徹底性,民國時期,福州疍民又曾幾次請願咨議局,請准與平民平等。民國元年孫中山下令「開放疍戶墮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福州閩江流域的疍民再次請願要求「疍族復權」,「……亦有人民一律平等之規定,其不能獨外於疍族也明矣」,反映了包括福州疍民在內的「賤民」的平等意識的覺醒。
因此,從福州疍民社會地位的變遷這一角度而言,一方面,福州疍民的社會地位上升既是其自身努力的結果,又是自有明以來各朝統治者調整其政治經濟政策,圖求進一步維護其統治利益的結果,這一變化客觀上是為疍民群體所接受;而從側面觀之,疍民能夠接受其社會角色地位的變化,能夠順服統治者的政策制度規定,自覺要求平等,也是反映了疍民對先進漢文化的仰慕,要求與全國平民地位平等,要求「漢化」,甚至要求其「封建化」的願望。因此,福州疍民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從原始的「賤民」逐漸演化成後來的「與齊民平等」,是其逐漸地加深漢化的過程體現。

四、福州疍民漢化的表現
中原北方漢人通過移民融合、通婚漢化、文化滲透、制度強制和提升疍民的社會角色地位等途徑對福州疍民推行其漢文化,使後者逐漸地淡化了其自身的原始文化、生活習慣等,在此基礎上又不得不吸納、接受漢文化,融合於漢文化,從而在民族歸屬方面產生某種意義的文化認同,逐漸演化成為今天的福州人的一部分。《閩縣鄉土志》雲:「本境(閩縣)內無他種人,止有疍族」,可見當時的疍族之多,而這 「疍族」在面對漢文化滲透,利用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抵制的同時,又或被動,或主動地吸收漢族群體的文化因素,豐富和調整自己的文化形式和生活習慣。而以上幾個因素對疍民「漢化」影響最大無疑是移民融合,疍民與移民長期共處,在抵制與反抵制之間最終順從了移民的原本文化傳統,不得不服從「漢化」。

五、余論
綜上所述,疍民在學習、吸納、接受以至認同漢文化的同時,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疍族異於其它群體的特色部分,但其發展的主流是對漢文化的認同,福州疍民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是疍民逐漸「漢化」的過程,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從宏觀而言,如果一定要把文化分出先進與落後的區別,疍家文化較之於漢文化顯然是屬於落後文化,而落後文化終究要服從於先進文化,或是主動自覺吸納、接受先進文化,或是後者對其強制推行,這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趨勢(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疍族文化也影響到漢文化的發展變化),福州疍民對漢文化的依賴是順應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由選擇,因此福州疍民的「漢化」歷程是其自身歷史前進發展的體現,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從文化角度而言,不同層面的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不可能存在對等的關系,處於下風的文化要吸納、學習處於上風的文化優點,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在歷史上,福州地區的疍民較為廣泛地吸收漢族社會的文化因素,學習、借鑒漢文化的長處,以豐富和調整自身的文化形態和內容,提高其文化內涵水平及社會地位角色,而這一過程又往往是表現為對漢文化的認同,順服於漢族統治的過程,是以一定的代價換取其歷史進步、社會地位提高的過程。但從整體而言,較之於疍民文化所取得的進步和發展,這種代價顯然是輕微的,福州疍民群體也只能通過對漢文化的認同這一途徑,才會逐漸地順應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潮流。

Ⅳ 閩都文化有哪些

閩都文化有以下五種,分別為語言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
1、語言文化
閩南語起源於泉州,但閩南語的流播已不僅僅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地區和國家是台灣和新加坡。
2、建築文化
依功能可分為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梁、海防建築(崇武古城)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
3、宗教文化
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興盛,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志。
4、民俗文化
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
5、飲食文化
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

Ⅳ 閩南文化是閩都文化的一種嗎

閩南文化不是閩都文化的一種。

閩南文化的生成范圍十分廣闊,包括現有閩南金三角所在地廈門、泉州和漳州,以及龍岩、莆田、三明、寧德等部分地區和潮汕、台灣的大部分地區,同時輻射浙江、海南、廣西和雷州半島等地,傳播至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各國及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而閩都文化單指福州文化。

閩南文化的歷史

閩南文化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福建設置閩中郡,開啟了中原文化與閩南土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漢晉時期,大批中原漢民遷入泉州地區,推動了閩南文化的形成。晉唐時期,閩南地區漢民人口劇增,經濟迅速發展,政教管理體制日臻完善,閩南文化得到發展。

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啟航點和東方大港,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到泉州經商,帶動來了伊斯蘭文化,閩南文化得到豐富。明清時期,歐洲商人和傳教士來,傳入了西方文化,閩南文化進一步得到繁榮。

閱讀全文

與閩都文化是什麼文化集合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