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能給一下平遙古城的介紹,越詳細越好,希望能有居民生活風俗。謝謝了。
平遙位於山西省中部,距太原100公里。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古城,現在的城牆建於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明清縣城,1997年12月31日被聯合國正式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平遙縣有平遙古城牆、雙林寺、鎮國寺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 目前,這個縣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等建築,基本上保持著原有的古城格局。平遙的票號票號就是銀行的前身,我國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就出現在平遙。在18世紀初,山西平遙、介休、祁縣等縣的商人,有許多在北京開各種商店,每年終給老家捎錢時,一般都由鏢局押運,運費高又不安全。在北京西裕成顏料庄的雷履泰和一些商人商定,將錢交給北京的西裕成,再到平遙的西裕成取現金。起初只為一些親戚朋友幫忙,也不收匯費和手續費,後來同鄉們都覺得這種辦法方便,請求撥兌的人越來越多,並同意出一些匯費。雷履泰感到這種生意油水大,就與東家李大全商議,並西裕成改名日升昌,專營匯兌業務。清朝末年,山西的票號增加到33家,平遙的票號就有22家,在全國各地的票號發展到四百多家,平遙在當時全國的金融市場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平遙較大的票號還有百川通等。現在平遙還保留著雷履泰故居和日升昌、百川通票號的舊址。百川通舊址位於南大街109號,宅院建築精良,現為家私博物館。鏢局博物館鏢局博物館位於平遙明清街61號,介紹了清朝華北保鏢業的三個有影響的人物,神槍王正卿、鐵腿左二把和意拳名家戴二閭。平遙古城牆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為夯土築成。公元1370年在舊城基礎上改築為磚石城牆。城牆高12米,周長6公里,牆頂寬3米--6米。1988年1月13日,平遙城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12月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平遙推光漆器,歷史悠久,明清時進入鼎盛時期。是用大漆,在木胎上掛灰後,用手工推光,然後再繪制圖案。具有造型華麗,風格古樸的特點,有防潮、防熱耐腐蝕的特性。平遙風味食品平遙牛肉,製作歷史悠久,加工工藝獨特。其成品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醇香可口,營養豐富。長升源的黃酒、點心。黃酒用糯米釀成,香味濃郁醇厚,酒性溫和。慈禧西行路徑平遙期間,進餐平遙牛肉,飲長升源黃酒,食用點心,並賜該店一個「長」字,故名長升源。該店為前店後廠,現任經理郭懷仁為第六代傳人。店址位於縣城內南大街西41號。 平遙碗托。平遙的碗托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慈禧西行途徑平遙,品嘗這種食品後贊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平遙碗托可以冷吃,也可以熱炒,味道都很好。 旅遊與交通 從太原到平遙乘火車和汽車都可以,火車票價8元,火車站前廣場到平遙的汽車票價為10元。 民俗平遙古城民俗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古城保留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囊括時令節日、紀念節日、祭天地節日、祭祖節日、祭神鬼節日、祭動物節日等。它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天、地、人、神、鬼、動物等一切和諧的嚮往。反映了人們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信仰。通過這些民間傳統節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豐富的內涵和淵源。[1]
平遙風俗返樸而遠,居民遺風起源於唐堯?勤儉質朴、憂深思遠、性剛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倍出,文武全才者有之。且多慷慨好義之風。婚、喪、壽、生日、修建慶典遺風尤為盛旺。平遙民多土地貧瘠、少耕織、多商賈,並善經營。陶唐遺風雖已古遠,但平遙憂存。
婚嫁
婚姻嫁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自古以來倍受重視、講究,既是一樁值得慶賀的喜事,又是非常注重禮儀的過程,表現的形式和手段非常隱喻,簡單而深刻,魯拙而不俗,風趣而文明,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現象。
平遙婚禮過程,多行「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喪葬
平遙縣民故後歷為土葬,在舉行葬禮時,保留著很多傳統儀式和傳統用物。這些儀式及用物包括了吹、拉、彈、唱、書法、刺秀、剪紙、折疊、板印、沾帖、繩結、紙藝、面藝、插藝、縫藝等幾乎所有民間藝術。
喪葬程序為停屍、報喪、入殮、燒紙、出殯、圓墓、過七等。一般於三、五天燒紙,五、七、 九天出殯。犯忌不宜出殯者,則寄停他處,另擇葬期。出殯之日, 親朋近友均參加。起靈抬柩有十六抬、二十四抬 或三十二抬。
祝壽
老年人從60歲始,每10年慶賀一次。隆重者,親朋好友 要贈獻壽桃(面制)、壽幛、壽聯等,以祝長壽。午時,要在堂屋擺 壽禮、燒佛香、點壽燈,"壽星"高坐,晚輩依次拜壽。拜畢,設豐盛喜宴款待眾賓客,歡度一日。進入90年代,祝壽大都賀以禮洋。宴席多在飯店舉行。
賀十三
平遙慶賀生日之俗至今仍為普通。特別是賀十三,親戚朋友屆時紛紛登門道賀,賀禮多為面蒸「括籃」,上系鎖,用紅繩與銅錢串結而成、三尺喜幛。外婆家來戚為上賓。待午時面向娘娘廟方向設供桌於院內,擺放供品及,外婆家墊底,其他疊上。點燈燒香、燃放鞭炮、由奶奶為孫子「折枷兒」用粉紅、黃、綠紙條纏繞四根穀草桿,三根紮成三角形,一隻手拿著套在脖頸處,另一隻手持一根穀草桿,邊打三個角,邊口中吉祥語言念念有詞,以祈禱孩兒健康成長。打畢將枷兒與娘娘花、娘娘鞋一同著燃。之後,設席款待全體親戚朋友。
慶滿月
平遙居民以生孩子為喜事。舊時,生男孩稱大喜,生女孩稱小喜。第一胎孩子不論男女,都要慶滿月。滿月的日期,男為29天,女為30天。也有在半月慶滿月的,意取絆住, 希望孩子長命。慶滿月以產婦娘家親戚為主,姥姥家要送銀鐲首飾 及衣服、小被褥等物。其他親戚則送3尺布,疊成"山"字形狀。 主家回贈背心、枕巾之類以示感謝。
節慶
平遙縣民保留著很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囊括時令節日、紀念節日、祭天地節日、祭祖節日、祭神鬼節日、祭動物節日等。它充分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天、地、人、神、鬼、動物等一切和諧的嚮往。反映了人們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信仰。通過這些民間傳統節日,可以探索到古城文化豐富的內涵和淵源。
祭祀
平遙縣民祭祀活動,分為神祭和祖祭兩大類。過去崇神者居多,有 "無廟不成村"之說。一般家庭均設各種神龕。灶王、張公、家神、 財神、門神、土地都是供奉對象。專業藝人將本業祖師或神供奉於 家中突出位置,以示敬業。不少人家將佛像或觀音菩薩像置於閑房,每逢初一、十五設供燒香,以示虔誠。迷信之中反映出人們祈求平安、富裕、家業興旺之美好願望。
祖祭是對先祖的懷念。一般於年夕、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 一或祖祀日祭之。
遷居
現在在農村多有沿用舊習者,擇日開工,供奉土地神;開工期間講究高挑紅旗,以鎮邪氣。新房合頂時,要貼對聯、放鞭炮,並宴請工匠,表示謝意。遷往新居時,要先"填宅",殺一隻銀紅公雞,以雞血噴 灑房院。搬遷時,要先搬進玻璃瓶子、案板、筷子、蠟燭、發面等 東西,表示"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和"發福"之意。
方言
《禮記-王制》所記「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平遙方言是全國保留中國漢代文化語言最多最豐富的縣城之一,平遙方言中有極其豐富的名詞重疊式,這與普通話中的名詞特點有區別.稱謂很有趣。而這種方言又是平遙所獨有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