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有哪些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3-10 22:04:15

A.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1、壯族歌圩

壯族歌圩,壯族民俗。「歌圩」是壯族群眾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活動形式。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動。主要在春秋兩季舉行。

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間為最盛,農歷三月初三舉辦的次數最多;秋季歌圩集中於農歷八九月,尤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擇配和賽歌賞歌為核心內容,同時還兼有戲劇、曲藝、體育等文化娛樂活動。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

廣西西北部和貴州南部接壤的紅水河流域是保留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至今還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屬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和屬藏緬語族的彝族,這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和喜喪祭祀等日子擊打銅鼓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3、劉三姐歌謠

劉三姐在廣西民間被視為「歌仙」,劉三姐故鄉宜州是劉三姐歌謠流傳最有代表性的地區。劉三姐歌謠豐富多樣有生活歌、生產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創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完整傳播廣泛。

劉三姐歌謠顯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感表達方式的文化史研究價值還有美學等多種方面研究價值。

4、彩調

彩調,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各地名稱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帶稱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地區稱調子戲,陽朔以南稱「採茶戲」、「彩燈」,左、右江一帶稱「大採茶」、「嗬嗨戲」。

1955年以後統稱「彩調」。音樂唱腔屬聯曲體,分板、腔、調三類。同一曲調可根據表現內容的需求,在板、腔上加以變通。戲劇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綵帶見長。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壯族民間故事「百鳥衣」

「百鳥衣」是壯族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它敘述貧苦農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搶掠。依娌囑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鳥,用羽毛製成神衣,百天為期,到州府相會。古卡歷盡艱辛,製成百鳥衣後,按時來到州府。古卡借獻衣之機殺死土司,夫妻倆雙雙把家還。

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壯族人民,爭取自由的堅強意志。2007年,民間故事「百鳥衣」被列入廣西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B. 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一、川劇
川劇是第一批加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四川特色戲曲,我們以前經常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變臉就是川劇的絕活,臉譜往往很花哨,色彩對比強烈,藝人們通過臉譜反應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徵。川劇有五種聲腔,其中高腔最為重要,它結合了四川的方言、民謠、勞動號子等等形式,音調高亢激昂又綿延舒暢。
二、蜀綉
蜀綉與蘇綉、湘綉、粵綉齊名,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也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蜀綉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蜀綉逐漸形成了12大類的針法,除了刻畫飛禽走獸、山水人物的觀賞性綉屏,蜀綉還可以用來製作衣服、鞋子、桌布、枕套等家庭生活用品,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
三、火把節
火把節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一般為每年農歷的六月廿四或者六月廿五。人們在這一天用最原始的方式取火點燃祭台,在聖火的照耀下,年輕的小夥子們賽馬、摔跤、鬥牛,漂亮的姑娘們要穿上阿什嫫的衣裳,撐著黃油傘跳舞。最後夜幕降臨,人們一起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C. 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先詢告訴你,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曲。

D. 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舉例八個

藏族的「藏戲」、「熱貢藝術」、「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蒙古族的「長調」、「呼麥」;侗族的「大歌」;朝鮮族的「農禾舞」;西北少數民族的「花兒」;新疆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藝術」

E. 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2006年5月20日,藏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2、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於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

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3、貴州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一種「眾低獨高」的音樂,必須由三人以上來進行演唱。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其主要特點。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現打架罵人、偷盜等行為,人們甚至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樣。

4、《格薩爾》是一部篇幅極其宏大的藏族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這是我國藏族人民在十一世紀以來漫長的歲月里,用集體智慧創作出來的一部極為珍貴的文學巨著。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斯)爾》也叫《格薩爾王傳》。主要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回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格薩爾》史詩被譽為藏族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英雄史詩,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活態史詩。有著「格薩爾故鄉」美譽的那曲,現有103位說唱藝人,人數為西藏各市地最多。

2006年5月20日,格薩爾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格薩爾》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03月,世界最長英雄史詩《格薩爾》文學走進西藏課堂。

5、「農樂舞」俗稱「農樂」,流傳於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等地的朝鮮族聚居區。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分為十二部分。朝鮮族農樂(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准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6年5月20日,朝鮮族農樂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F. 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中國各民族人代代傳承的,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像是各種傳統節日,傳統的表演藝術,傳統的知識技能,包含的范圍很廣,項目也很多像是手工藝品,民俗舞蹈,戲曲,雜技,節慶等等都是的。

閱讀全文

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