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一談如何進行教師文化建設
學校文化是一個學校的品牌,它是一所學校長期歷史積淀和文化的產物,也是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的重要生態環境。學校文化是學校歷史的積淀,是學校自我發展的主題,是學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而學校文化中主要是人的文化,教師文化又決定著學生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中的核心和靈魂。它直接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對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和品牌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一個學校的文化離不開管理,一個學校的管理離不開文化。管理講求制度和規范,文化講求氛圍和契約,兩者必須有機融合。規范中出文化,文化中有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的文化建設落到實處。所以學校管理的原則和方式應為學校教師文化的形成創設良好的氛圍。
2、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就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校發展,沒有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文化就無從談起。教師的教育理論的專業素養、學科知識的專業素養、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專業素養,決定著建構學校文化和教師文化的水平。學校文化建設需要靠有學術文化功底又熱愛教學的教師,有睿智的教師才有精彩的課堂,才有優質的教育質量,因此,教師的專業發展是建設教師文化的關鍵所在。所以學校應成為教師發展的場所,應當為教師專業發展獲得可持續有效的專業發展提供機會和支撐。引導教師在反思教學實踐中提升自己;在教學相長中發展自己;在借鑒他人中完善自己;在學習理論中豐富自己;在投身教學研究中端正自己,實現自身價值,創新陽光教師文化。
3、持之以恆地堅持和打造才能形成獨特的文化色彩和風格。在建設教師文化的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需要校長引領,有意識地塑造;需要全員參與,共同創造;更需要時間的積淀,因為教師文化建設和學校文化建設一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Ⅱ 幼兒教師為什麼要有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
教育事業是開發青少年一代智能資源的事業,開發智能,實現教育目標,主要是藉助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來實現的。而教師是「科學知識傳遞者」,因此,教師科學文化素質的優劣,智能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育目的的實現。教師應具備的科學文化素質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向學生傳授的專業知識和各門學科基礎知識 這是一種「加工」性知識,即教師用以對學生「加工」的材料。根據與所任學科教學任務的關系的直接和間接程度,可再分為兩小類。 1.本門學科的專業知識 對於任何職業,都存在著本專業知識的起碼要求,否則,就難以勝任本職工作。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教師在本門學科專業知識方面的要求應更高、更完整、更系統、更扎實。 2.相關學科知識 教師的教學活動並不是固定在本門學科專業知識范圍內類似劃地為牢的活動,而是充滿創造性的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因為第一,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要求全面發展的人。全面發展決不是單方面發展,更不是單一的專業知識的獲得;第二,教師面對的是知識來源廣泛、求知慾旺盛的青少年,他們總是帶著種種問題在知識領域孜孜尋覓。這些問題常常超出某些專業范圍,甚至超出目前人們能夠理解的范圍;第三,知識本身是相關的,也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應該看到,在個體的知識接受可能性與客觀知識的無限性之間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要求教師有盡可能廣博的相關知識,是有限度的,也是有條件的。它必須以教師的本門學科的專業知識為生長基點,盡可能地向外伸延、拓展。 (二)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這是一種「工具」性知識,是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的工具。 1.心理學知識 教師掌握心理學知識的目的就在於掌握與教育現象有關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具體地說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①普通心理學知識。主要解決教師對人類一般心理現象和規律的認識。 ②發展心理學知識。主要幫助教師認識兒童心理發展的軌跡,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和不同階段教育之間的連續性。 ③教育心理學知識。主要用來提高教師教育活動的科學性。 ④社會心理學知識。幫助教師領會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心理關系的真諦,從而提高教育效果。這幾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又是相互獨立的,它們一旦為教師掌握,就會在教育活動中發揮整體效應。 2.教育科學知識 教師掌握教育科學知識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另外,也還有著發展教育科學的目的。綜合而言,教師掌握教育科學知識的內容主要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①教育哲學知識。著重解決教師對教育的一般認識,諸如教育的本質、價值以及一般的教育觀。 ②教育社會學知識。幫助教師認識教育與社會發展諸因素的關系和相互作用,認識教育內在活動中的社會因子的關系與作用。 ③普通教育學知識。解決教師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觀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問題。 ④教育科學研究知識。主要包括教育測量、教育統計、教育實驗和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知識。目的在於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教育科研能力。最終達到提高全民族教育理論修養。 教師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兩個部分都是教師知識素質不可缺少的,缺少任何一個部分都是教師知識素質的重大缺陷,並最終必然影響教育效果。
Ⅲ 什麼是教師文化
教師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師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師群體共性的價值取向和和職業行為特徵,並成為維系教師團體的一種精神力量,它甚至於決定著學校及其師生的發展走向。
通常教師文化表現出的獨特的、具有傳統色彩的特點
1.教學的封閉性。教師們一般不歡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課堂教學,同事之間也往往不願意去干預別人的課堂,他們恪守「互不幹涉」的原則。顯然,這種封閉性的教師文化潛在地排斥開放與合作,使教師的教學趨於彼此孤立的狀態。
2.教學的保守性。由於傳統的教師工作依賴的是經驗的積累,而不是專業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師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受到挑戰和沖擊,於是並不主動追求革新,因而教師文化便呈現出一定的保守性。事實上教育改革的理想也會因此而並不容易落實。
3.教師形象的神聖化。從孔子開始,人們把教師看得非常神聖,強調「師道尊嚴」,教師形象被刻畫為沉穩老練的 「完人」、君子,卻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達含蓄;要求教師對學生全面負責,保障學生全面發展。這樣的教師文化對於教師的要求過多過全,教師承擔的責任也遠超過他們的能力和條件。
4.教師是教學的中心。在傳統教學實踐中,教學是承傳知識的過程,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活動,這種活動強調知識信息的傳遞,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教師是一代代按照他們被教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文化特性會造成教師對於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改革活動的不適應甚至於抵觸。
Ⅳ 教師的文化底蘊包括哪些
師應該是有較深文化底蘊的智者,教師由於文化缺失而面臨的危機與尷尬:視野不寬——教書乏招,搬教參,對答案;底蘊不厚——創新乏力,學生要質疑,一問三不知,學生想探究,總是和稀泥;修養不足——育人乏術,自我感覺良好,反思能力低下;情趣不多——生活乏味,心靈缺乏陽光,難與學生交往溝通。
教學技能學到一招只有一招,只要文化底蘊在,就有可能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教師的專業成長中如果包含了文化素養的提升,則是十分有利的。教師文化素養是教師的學識水平、知識視野、思維品質、創新意識、審美能力、氣質品位、價值取向、人格修養等的總和。教師的教育智慧不可能從外面灌輸進去,沒有任何一門課程可以直截了當地教給我們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是從我們內心生長出來的,其長勢就取決於土壤的肥沃程度:我們的文化底蘊、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教師的文化素養是難以「培訓」和「灌輸」的,靠的是日積月累的「浸潤」和「孕育」。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要幫助教師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系統地閱讀、批判性地閱讀。唯其如此,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因為這肥沃土壤的滋潤,而真正地從我們心底萌發、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