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春節所蘊含的是一種蘊含著古老文明與文化的節日。它孕育著「仁義禮孝和」的道德之光,也飽含著「福祿壽喜財」的人生追求。它可以表達闔家團圓的喜慶之情,同時也可以彰顯舉國歡慶的熱烈場面。
從時間角度看,過春節就是新年對舊年的取代。面對新生的時間和即將到來的春天,人們要舉行慶賀儀式。過年的習俗包含著驅凶祈吉的寓意,其中放鞭炮是典型的驅除凶邪的習俗活動。正月初一既是一年的頭一天,又是孟春之月的頭一天,很早就與「春」聯系起來。
家,在過年期間幾乎成為所有中國人的情感指向和歸屬。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時,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諧,是人們春節期間的美好訴求。
春晚有著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
就像春晚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的黃金時間播出一樣,春晚與守歲、吃年夜飯、家庭團聚等民俗結合起來,象徵著團圓,象徵著和諧,也象徵著社會共識的達成。
春節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習俗,而是在於家人團聚、親人和諧、健康美滿的幸福感。於華夏兒女而言,春節是「團圓節」,更是「感恩節」,感恩五穀豐登,感恩年年有餘,感恩團圓之樂,感恩和諧之喜,感恩健康、感恩平安、感恩幸福。
2. 春節的文化意蘊及其傳承價值是什麼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傳統的農耕社會,立春歲首具有重要的意義,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俗文化。雖然此後由於在歷史發展中陰陽合歷歷法制度的推廣,節令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令民俗仍舊保留了下來。
春節是由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在春回大地、終而復始、萬象更新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驅邪攘災、祈歲納福。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
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歲以及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驅邪納福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春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相關習俗
1、發紅包
春節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著,稱「壓歲錢」,通稱為「紅包」(粵語作「利市」)。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也會給予長輩紅包。紅包的金額不等:在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不等;在台灣,新台幣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當普遍。
2、逛集市
新年來臨之際的集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甚至煙花,方便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在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跟西方購買聖誕樹的傳統無甚不同。
3、新服裝
農歷新年期間穿的服裝主要是紅色或是其他鮮艷的顏色,因為人們認為紅色能辟邪。此外,人們穿的衣服從頭到腳都是新的,象徵著新的開始。亦有人穿著漢服或唐裝等中國文化特色服裝。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