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泉州文化現象怎麼樣

泉州文化現象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3-12 17:57:53

❶ 福州有哪些獨特的民族文化現象

福州疍民群體文化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地趨同於漢文化,而構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主要是表現為移民融合與通婚漢化、文化滲透與制度強制、疍民社會地位角色的變遷等。
「疍民」,是古書上對水上居民的稱呼。疍民(蜑民)這一稱呼由來已久,「東接建平,南接武陵,西接巴蜀,北接上庸。其屬有奴、獽、夷、蜑之蠻。」這是歷史上對疍民的最早記載。而福州疍民歷史亦悠久,他們多是生活在閩江流域中下游及出海口區域的水上居民,又被福州話俗稱其為「曲蹄」或「科題」。學界一般認為,閩江流域的「疍民」,最早應源於漢晉時期福建閩越土著。在中國歷史上,疍民一直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具有與其他所有民族的不同特點,即是以船為家的水上族群。在歷史上,疍民遭受到了各種歧視和剝削偏見,其社會地位角色極其低微,歷史上關於福州疍民及其相關的史料記載相當有限,《隋書》、《北史》、《太平寰宇記》、《藤山志》、《閩都別記》、《三山志》及民國時期的《福州疍民調查》等歷史文獻史料均對福州疍民進行一定的記敘。在學術界,專家學者也根據這些有限的史料,對福建福州疍民進行了一定的探討,如有陳碧笙《關於福州水上居民的名稱、起源、特徵及是否少數民族諸問題》、韓振華《試釋福建水上居民(白水郎)的歷史來源》、蔣炳釗《疍民的歷史來源及其文化遺存》、林蔚文《福建疍民名稱和分布考》、楊濟亮《福州疍民考略》、劉傳標《閩江流域疍民的文化習俗形態》等都對福州疍民作了專題探討研究 。
在古代社會,福州疍民形成並在一定程度地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傳統,清代的《閩都別記》中描述「曲蹄」,即福州疍民,形成了一個與漢文化反差相當大的、概念化、符號化的疍民文化現象。如在道德品性上,「曲蹄」是自私自利、貪圖小恩小惠、見利忘義;在待人接物上,他們冷漠無情、自我封閉、自我保護,不懂人情世故;在人際關系和社會角色上,他們的子女「不待呼喚,該來接客才是」,不能「自稱小生」;在社會心理上,他們與來自鬼怪世界的危險有關,等等。這些可以充分反映福州疍民「曲蹄」文化與中原北方漢文化的差別之大,反映前者的明顯特殊性。但在了解當今社會福州地區的疍民情況時,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了今日「曲蹄」的生活形態、心理狀態等各個方面與福州地區的「漢人」表現的並無特差,顯然,這與歷史史料上所記載的福州疍民的文化狀態、生活形態、心理狀態等表現得為漢民族文化所同化,即逐漸趨向「漢化」。鑒此,本文欲就福州疍民的「漢化」問題進行初步的探析。
在學術界里,「漢化」一詞用法頗有爭議,當今學界對「漢化」詞義本身的解釋和討論已寥寥無幾,而對「漢化」這一概念的使用基本上已經「約定俗成」。中國人民大學祁美琴教授在其《關於十年來「漢化」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的考察》一文中比較典型地概括了「漢化」一詞的深層次的涵義:「漢化」是指改造一個民族的文化,使該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心理狀態都同化於漢族。這里的漢族是指北方中原文化群體。歷史史料記載,福州疍民「愚蠢不諳文字,不記歲年」,所描述的福州疍民文化狀態是還不懂得文字表達這一原始現象,表現出了其自身文化發展明顯的滯後性和封閉性。唐劉禹錫雲:「閩有負海之饒……家桴筏者,與華言不通」, 「家桴筏者」即是指水上居民,即疍民,這說明了在福州地區的疍民有形成自己的語言。疍家的風俗習慣與漢文化風俗習慣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異處,閩江流域的疍民是一支古老而源流多元的群體,所以其也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習俗形態。劉傳標在其論著《閩江流域疍民的文化習俗形態》一文中,指出了福州疍民文化習俗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可窺其閩越傳人特徵:「以舟為居」,「干欄式民居」,「跣足不冠」,「生食水產品習慣」等等。而福州疍民的心理狀態也與中原北方漢人的有著一定的差別。疍民由於其生活的空間、地理環境相對較封閉等客觀因素,心理狀態與陸上居民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隔膜。因此,從以上諸方面可以看出,福州疍民的群體文化是不同於中原北方漢文化的。而在當今社會,在閩江流域依然存在著一定數量的疍家人,但是這些疍民的生活習俗,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已基本與福州人同化了,表現不出明顯的異樣性或特殊性,福州疍民已幾乎完全為漢文化所同化了,但這一「漢化」過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本文欲對福州疍民的「漢化」問題進行初涉地探析。
同歷史上其它少數民族的傳統漢化歷程相比,福州疍民的「漢化」現象既有其獨特之處,又有這某些共同的特點,如歷史上諸異族群體的「漢化」一般都表現為移民融合、通婚、文化滲透、制度強制、社會地位角色的變化等方面,在這些方面上,福州疍民的「漢化」表現得也不例外。

一、移民融合與通婚漢化
歷史上最早關於水上居民的記載是晉代的《華陽國志》,而歷史上對福州疍民的最早記載是在隋朝時期,「時南海先有五六百家居水,為亡命,號曰遊艇子……國慶乃斬智慧於泉州(即福州)」,在隋朝時,福州地區就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疍民生活存在,而且大多數是「為亡命」,可以知道,在戰亂時期,包括漢人在內,一部分人為了逃避戰亂,顧全性命,成為了福州疍民的組成部分之一,這也反映了早期的移民存在,這些移民與其它來源的疍民一起,成為了閩越土著居民的組成部分。《史記》有記載,漢武帝時期,「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復,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在漢晉南北朝時期,閩越地區被中原勢力所征服,在閩越地區的土著居民被迫遷徙到「江、淮間」,閩越地區出現人煙荒蕪的同時,在隨後的歷史發展中,中原漢人也不斷南遷,漢文化開始在閩越地區傳播。而由於這一時期生活在陸上的居民也被迫北遷,所以仍生活在閩越地區的居民則大多數是生活在水上的疍民。因此,這一時期中原漢人移民到了閩江流域後,與福州疍民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融合,雖然在此融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某種文化抵制現象,但是通過移民,通過融合漢化,漢文化已初步影響到生活在閩江流域的疍民文化。東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北方戰亂,「江東衣冠右阻」「八姓入閩」,又有大批漢民避亂南移,其中的一部分就定居在閩中地區,閩江流域疍民群體的原始文化受到了艱巨的挑戰。中原漢文化的輸入往往會對福州疍民的原始習俗、制度和文化形態產生一定程度的征服和挑戰。
中原北方漢人向閩中地區的遷徙、定居,開始了漢人與疍民的融合過程。而這種融合更加表現為通婚漢化的過程。通過漢族與異族之間的通婚,是推動漢文化傳播發展的最便捷途徑,唐景福三年,漢人王潮、王審知率領三千部隊入閩,由閩南攻打福州後,這三千士兵駐扎在福州。王審知為立足福州,安定福州,採取了「漢蠻聯姻」以緩和民族對立。福州土著疍家女被迫與漢人士兵通婚聯姻,從而是漢文化與疍家文化進一步融合,並逐漸趨向漢化。這是中原北方漢人通過「通婚漢化」對福州疍民遷移、傳播甚至灌輸其漢文化的典型史例。
二、文化滲透與制度強制
中原北方地區的漢人遷徙到閩越福州地區,推行其自身的傳統文化、典章制度於福州土著,尤其是當時占福州土著大多數的疍民。
漢文化從文化領域對福州地區的疍民群體進行滲透,表現得較為顯著。以福州的閩江口地區的疍民為例,唐朝時期,該地區的疍民甚多,如福建師范大學謝重光教授就認為「唐代福建境內的土著少數民族人口應該超過漢族人口」,而唐朝時期在閩越地區較大多數的「土著少數民族人口」是屬於疍民身份,可見唐時該地區的疍民數量之多。而「唐武德八年(625年),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得其首領周造陵、細陵等,並授騎都尉,令相統攝,不為寇……」唐朝政府通過這種招撫的辦法對閩江流域的疍民進行思想文化的「唐化」,目的是為了是這些疍民「不為寇」。從而保證了海疆的穩定,維護了統治者的利益。這里既是文化滲透的手段,又有以制度強制的意味。為了使閩江流域的疍民歸順朝廷政府,政府通過利用漢文化對前者的滲透,使這些疍民逐漸地被「唐化」,而「不為寇」。 「授騎都尉」,這已上升到制度層面,通過制度的規定強制疍民歸順漢文化,歸順朝廷政府。「貞觀十年始輸半課」,說明唐朝已經對這些歸順、被招撫的疍民施行了租稅制度。而這些疍民既然已經被招撫了,就別無選擇地要去接受這些文化、制度和政策,從而逐漸推進其自身的「漢化」進程。因此,不論是從文化滲透還是從制度強制方式來看,中原北方的「漢文化」對福州疍民的文化影響和制度影響,使福州疍民原始的疍家文化進一步淡化,而不得不去吸納、接受來自異地的漢文化;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中原北方政府對閩越福州地區的疍民推行「漢化」政策,可以方便統治者對海疆邊防的控制,提高中央集權的統治力,從而能夠合理地把海洋土著、疍民納入其政治結構中去。

三、疍民社會地位的變遷與其「漢化」
疍民的社會地位歷來都是極其低微,福州地區民間較為流傳的「罵語」、「咒語」都與疍民有關,如「好個『曲蹄瘟』」,「鬼穿人皮變曲蹄婆」,「曲蹄貪食,不來報知」,「疍家賊」「疍家妓女」「疍婦賣淫為生」等之類的話語都要與福州疍民「曲蹄」聯系起來。而歷朝政府也為了方便管理,把疍民同其它弱勢群體一起被列為賤籍,因此,在古代疍民「曲蹄」幾乎與賤民等同在一起,受到了世俗的普遍歧視和偏見。
自有明一代以來,各朝政府出於諸方面的考慮,逐步取消了疍民的賤籍身份,尤其是入清以來受到有關方面的關注。雍正七年頒上諭准疍戶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下旨對疍民「解放」:「凡無力之疍戶聽在船上自便,不必強令登岸,……,准其在近水村莊居住,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並令有司勸令疍戶開墾荒地播種加田為務本之人。」政府已經把疍民與齊民對等,允許疍民上岸居住、耕作。雖然當時疍民的生活水平仍較為低下,但在較過往歷史已經有巨大的變化。疍民的社會地位可以與齊民相媲比,又可以在岸上居住,從而可以擺脫其在水上居住的艱苦條件,原本的生活形態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變化,並逐漸與陸上居民的生活形態演化靠攏,從而進一步推進其漢化進程。如乾隆年間,頒發上諭「……准其(疍民等)報捐應試」,使疍民進一步接觸漢文化,吸納、接受漢文化,而允許疍民報捐應試,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把疍民與其它人群同等對待了。但在實際上,清朝對疍民的「解放」是很不徹底的。正是因為疍民的社會角色地位「解放」的不徹底性,民國時期,福州疍民又曾幾次請願咨議局,請准與平民平等。民國元年孫中山下令「開放疍戶墮民等許其一體享有公權私權」。福州閩江流域的疍民再次請願要求「疍族復權」,「……亦有人民一律平等之規定,其不能獨外於疍族也明矣」,反映了包括福州疍民在內的「賤民」的平等意識的覺醒。
因此,從福州疍民社會地位的變遷這一角度而言,一方面,福州疍民的社會地位上升既是其自身努力的結果,又是自有明以來各朝統治者調整其政治經濟政策,圖求進一步維護其統治利益的結果,這一變化客觀上是為疍民群體所接受;而從側面觀之,疍民能夠接受其社會角色地位的變化,能夠順服統治者的政策制度規定,自覺要求平等,也是反映了疍民對先進漢文化的仰慕,要求與全國平民地位平等,要求「漢化」,甚至要求其「封建化」的願望。因此,福州疍民的社會地位,社會角色從原始的「賤民」逐漸演化成後來的「與齊民平等」,是其逐漸地加深漢化的過程體現。

四、福州疍民漢化的表現
中原北方漢人通過移民融合、通婚漢化、文化滲透、制度強制和提升疍民的社會角色地位等途徑對福州疍民推行其漢文化,使後者逐漸地淡化了其自身的原始文化、生活習慣等,在此基礎上又不得不吸納、接受漢文化,融合於漢文化,從而在民族歸屬方面產生某種意義的文化認同,逐漸演化成為今天的福州人的一部分。《閩縣鄉土志》雲:「本境(閩縣)內無他種人,止有疍族」,可見當時的疍族之多,而這 「疍族」在面對漢文化滲透,利用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抵制的同時,又或被動,或主動地吸收漢族群體的文化因素,豐富和調整自己的文化形式和生活習慣。而以上幾個因素對疍民「漢化」影響最大無疑是移民融合,疍民與移民長期共處,在抵制與反抵制之間最終順從了移民的原本文化傳統,不得不服從「漢化」。

五、余論
綜上所述,疍民在學習、吸納、接受以至認同漢文化的同時,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疍族異於其它群體的特色部分,但其發展的主流是對漢文化的認同,福州疍民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是疍民逐漸「漢化」的過程,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從宏觀而言,如果一定要把文化分出先進與落後的區別,疍家文化較之於漢文化顯然是屬於落後文化,而落後文化終究要服從於先進文化,或是主動自覺吸納、接受先進文化,或是後者對其強制推行,這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趨勢(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疍族文化也影響到漢文化的發展變化),福州疍民對漢文化的依賴是順應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由選擇,因此福州疍民的「漢化」歷程是其自身歷史前進發展的體現,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要求。從文化角度而言,不同層面的文化之間的交流是不可能存在對等的關系,處於下風的文化要吸納、學習處於上風的文化優點,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在歷史上,福州地區的疍民較為廣泛地吸收漢族社會的文化因素,學習、借鑒漢文化的長處,以豐富和調整自身的文化形態和內容,提高其文化內涵水平及社會地位角色,而這一過程又往往是表現為對漢文化的認同,順服於漢族統治的過程,是以一定的代價換取其歷史進步、社會地位提高的過程。但從整體而言,較之於疍民文化所取得的進步和發展,這種代價顯然是輕微的,福州疍民群體也只能通過對漢文化的認同這一途徑,才會逐漸地順應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潮流。

❷ 泉州區域有哪些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請舉例說明。我是泉州的

泉州春節習俗拾掇

年兜

大年臘月三十、小年臘月二十九,是農歷一年裡的最後一天,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泉俗稱「年兜」、除夕。

備節: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

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饋歲: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風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遺,謂之饋歲。」

挑水蓋井:除夕日,家家

戶戶該洗的東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裝滿,並稍溢出,以示年年有餘。後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壓石頭,把水井口蓋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蓋用水。現在使用自來水,此習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陳德商《溫陵

歲時記》:「辟火符:里胥於除日印辟火符,分貼各家門首,主人給制錢四文,藉以度歲。符紙用青藍色,長四寸許,廣三寸,中畫老人像,上作兩蟠龍,旁兩行四語:左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經》曰:月中仙人宋無忌。《白澤圖》雲:火之精,曰宋無忌(見《史記·封禪書》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貳語出佛書。然則所畫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詳《尺五天隨筆》)。」

置甘蔗:清末·陳德商《溫陵

歲時記》:「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門側,殆取漸入佳境之意。桐蔭吟社黃謀熙(敬堂)先生雲:佳境到頭休嚼盡,大家珍重歲寒心。」

放炮:從大年三十午後到初一

整天,祭祖敬天公賀新歲,要放好幾次鞭炮,驅邪添喜。

祭祖、燒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認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節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謂之辭年。」

是日中午,每個家庭皆盡力備辦豐盛菜餚,祭祀敬奉祖先。同時,擺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謂「燒天金」。主婦們還挎著裝滿筵碗的神籃大廟進小廟出,敬過神佛敬「地基主」、敬過往亡靈「好兄弟」。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祭路:既夕,或陳庶饈於門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東陽縣志》:除夕具酒饌於門前設祭,謂之賽路神。」

拜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泉人度歲,皆以米粉為糕米果、餑餑之屬,留宿飯於明日,謂之過年飯。」

除夕晚上年夜飯後,撤去宴席,各家各戶要在廳堂和房裡的桌上插「春花」(或稱「春枝」),擺上紅橘、柿餅等果盒,以及硬幣、紅蛋、「隔年米」(也稱「過年飯」)、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龕之前,直至大年初一。還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廳中神和灶君,俗稱「拜歲」。

「隔年米」意為「年年有餘」;「九鬃芋」也是一件重要物什,這種芋頭有許多芽,閩南人稱之為「芋子芋孫」,象徵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吃年夜飯:是夜家人團

聚,吃年夜飯(團圓飯)。

民俗對合家吃團圓飯和「圍爐」過年歷來十分重視。閩南俗諺:「清明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妻)。」在外地工作者務必趕回,即便遠在南洋、香港者,也力爭趕回參加除夕團圓之慶。

此時廳堂上紅燭高燒,擺上豐盛菜餚酒席,圍上「吉祥喜慶」的綉花桌裙,由家長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男女家人一齊跪拜,恭請祖宗降臨飲宴,並庇佑合家大小平安,興旺發達。

晉江的年夜飯照例要有魚,取「年年有餘」吉兆。無論吃不吃,大年夜還得煮些米飯,盛放著過夜。米飯上置放芋、紅棗、紅柑、錢幣,用來祈祝未來的日子多子、多福、多財和豐收。

聚餐後長輩要給晚輩分壓歲錢,又稱「分過年錢」。

掩火種:舊時煮飯燒柴火,當

夜灶里要「掩火種」,意為興旺。

辭年守歲:古稱「圍爐」。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設酒食聚飲,達旦不寢,謂之守歲。」

除夕夜,家務收拾停當後,合家歡聚一堂。然後再進行「圍爐」,守歲迎春。燈明蠟亮長明到次日,一家人緊門閉戶,圍坐爐前守歲等「年」過。俗謂可為父母或長輩延年益壽,故又稱「坐壽」。

避債戲:按照舊俗,正月不宜

上門討債,因此,債主討債須在除夕日之前。

除夕夜,泉州東街元妙觀常例演戲敬神,通宵達旦。負債之人為避債主追討,是日輒往元妙觀看戲。由於看戲的多是窮人,債主若追債至戲場,是會惹上眾怒的。因此債主即使知道,也暫作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債主不向看戲人討債的風俗。故元妙觀的年兜演戲,民間稱「避債戲」。

跳「火墩(諧音裙)」: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熾爐炭,燒雜木爆竹於庭前,或超而越之,謂之過炎。(〖夾注〗《吳中風俗記》:人家各於門首燃薪,謂之相熱,此即其意雲。)」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火盆光:村中於入夜拾柴枝焚門外,少年跨而越之。城內亦有燒木骨拙於火爐,牽子女團坐,俗謂火盆光。《熙朝樂事》:除夕人家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齊屋,舉火焚之,謂之粉盆,煙焰灼天,燦如霞布。」

或雲年穀大熟,燔柴報天,以示來年好運;亦有人認為意在以火祓除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氣,是一種古老的避邪和驅疫巫術。

農村除夕夜團圓飯吃罷,在門外曠地上用干稻草、乾地瓜藤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燒起火堆,或燒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員(婦女不參與「跳火墩」)逐一依此從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躍過去,就是男嬰亦要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兄弟替跳。大家邊跳邊念謠詞,各地大同小異。如「發彩!火盆跳入來,新年大發財;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氣;火盆跳向東,新年銀錢滿廳房;火盆跳向兩,新年財源人厝內。」或「跳入來,年年發大財;跳出去,無憂又無慮;跳過東,五穀吃勿會空;跳過西,錢銀滿屋內。」沿海鄉民則念:「發彩!新年好海路;發彩!新年好蝦蚝。」

火墩跳後,待到篝火將熄,各家主婦即把其餘燼收置火籠、火盆中,端進屋裡藏於床下,俗稱「挑金挑銀」,寓意火紅興旺。

燒大人:傳說,人間過年,天

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儀式。一到年底,天兵天將們就要換防了,這時候,家家戶戶就按著家裡的人口數紮起約十厘米高的小紙人,稱「替身大人」,再派家裡的小孩子為代表,拿著全家的「替身」,跟著「齋公」(道士)周遊鋪子(老泉州的行政區域分為36鋪72境)做法事,將全家來年的災禍都附在小紙人上,請求天兵換防時,將紙人和災禍一起帶走。

過年

正月初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元日:雞初鳴,內外咸起,貼門帖及春勝,設茶果以獻先祖,拜祠堂及尊長,戚友相過賀。日午,復獻饌於先祖,明日乃撤;亦有晚即撤者。是日,人家皆以柑祭神及先,至元宵乃撤。(〖夾注〗按此即傳柑遺意。《歲時記》:上元以柑相遺,謂之傳柑。)」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民謠雲:「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從正月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穀生日」。

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

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

點鍾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貼春聯:元日,家家戶戶貼紅

紙春聯,逢門必貼,無論前後,無論大小。

另有白頭春聯和丁憂春聯:白頭春聯,是指對聯頂端留有二、三寸長的白紙額頭,此俗莆田和泉州都有。其緣起與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爭有關。其時閩人因抗清和不肯剃發,被殺甚多,辦喪事者家家貼白聯,清朝地方官府為粉飾太平,下令各戶人家都要貼紅紙春聯,並以違者殺頭相威脅。人們迫不得已遵命貼上紅聯,但卻在頂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聯的紙頭,以示抗議,後沿承成俗。

丁憂春聯,是新喪人家於丁憂期間不得貼紅紙春聯,在守孝的第一年春節須貼綠紙春聯,第二年春節為粉紅紙春聯,聯語皆為哀感句子。

賀正: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

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先輩於賀年時,皆衣冠往拜。今則請人持名片叩門往賀矣。許徵甫祖芳刺桐城新年詞:『忙殺司閽勤接應,不教名刺頓生毛。』黃喈南春聯句:『時節承平春正月,吉祥語在兩行中。』又新年詞:『書窗亦藉承平福,開寫春聯試彩毫。』」

團拜: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風俗》:「宋《郡志》: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郡守兩司率僚屬會焉。舊於貢闈,後於承天寺,至淳間(1241—1252年)乃即泮宮。鄰里則各於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今此禮廢。」解放後又恢復。

壓歲錢: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女兒女婿日:正月初

二,泉州民俗稱之為「女兒女婿日」。

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米果和糖果餅乾等,一起來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帶領一家人來給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

岳家設宴款待,岳父同眾女婿以及自己的兒子一桌,岳母同眾女兒、兒媳圍成一桌,而眾多表兄弟姐妹圍成一至幾桌,大團圓歡宴。

迎灶君: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職,正月初四回來,家家戶戶於該日迎灶君,復之如送只禮,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壽,故亦稱「接神」。

舊俗送神均在下午舉行,接神則在初四清早即要舉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於要把神早早接回,讓神佑護的時間盡量多延長。

接神的禮品與送神時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燭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獻之後,再鳴炮燒金,以示歡迎。並祈求諸神佑護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歲:正月初五:這天,在

惠東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後龍、南埔等地,以及介於惠東、惠北之間的輞川村,及其北鄰的莆田地區獨有的特殊節日。其稱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頓」,或曰「做大歲」,或曰「無頭節」。

其由來各有個大同小異的民間傳說。明·嘉靖某年春節前,因倭寇偷襲,人們紛紛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後回鄉,於是就於正月初五這天補做「年兜」節(除夕),祭奠來不及逃難而慘遭倭寇殺害的親人和抗倭捐軀的將士。

眾人生(人日):舊俗正

月初七是「人日」,即眾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引《魏書·自序》雲:「帝宴百官,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對。收對曰,晉·議郎董勛答問,稱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人日,《閩書》:泉人以是日取菜米果七樣作羹,名七寶羹。(〖夾注〗《(荊楚)歲時記》: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亦有熟煮麵線,合家團食,若壽日。俗以是日為人生日雲。」

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婦要比平日更早起床,為全家老小煮一鍋美味可口的面線,摻入春節期間早已准備的肉丸子、炸排骨、魚丸、香菇、蝦米等佐料。而晉江還有一種和其他地區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線中加入幾塊甜煎米果。

備好面線以後,主婦又得准備一些煮熟剝殼的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因傳統風俗是「一雞一鴨,吃到一百(歲)」。其風俗有如做生日吃雞、鴨蛋一樣,其差別只是一人生日和眾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誕

日」,玉皇大帝神誕。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引《蠡海集》雲:「玉皇生於正月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初九日:《閩書》:泉人謂是日為天誕。(〖夾注〗《玉皇本行經》:玉皇以是日度世。按:干寶《搜神記》:玉皇乃外國王子之成佛者,具有父母姓名,今即以為天,誤矣。)」

初九民間普遍「敬天公」。從子時起,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廳堂點燃紅燭燈,曰「天公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座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干或目魚干,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長方形木盤或圓形大瓷盤中,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日清早擺好。點上一對大紅燭,焚香之後,長輩領著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盪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並許願日後隆重酬謝。

做天香:即設天香清醮。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初九日……道觀多報賽,近則里巷有之,鄉村之間無定日,謂之天香。」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是日元妙觀最為熱鬧。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觀之董事,即遍觀中懸燈結綵,早夜奏樂演戲。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辦香陳八珍,叩拜階前者踵相接。晚於觀門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長,造作塔形,投火於尖處焚之,光灼宵漢。」

正月,各鋪境各自擇日舉行慶典,除擺壇祭拜外,還有「添香」、「投符」、「贊誕」、「巡境」等活動。□匯雨輯

❸ 來說說泉州到底怎麼樣

我覺得每個地方都是有好有壞的,不能以偏概全。網上確實常看到說泉州不好的,無非是圍繞這幾點:排外、粗話、治安差交通亂。
排外是真的,為什麼外地人喜歡廈門不喜歡泉州,因為廈門外來人口都快差過本地人口了,哪的人什麼口音都有,根本聽不到閩南話都是說普通話。泉州呢,本地人一聽你說普通話,就一臉瞧不起的樣子,因為就認定你是外地人了。到政府機關辦事,態度更是差的要死,這是公認的吧,行政服務中心的醫保社保交通局窗口,是公認的差。遇上辦事說普通話的,更是差到極點,懶得多說一句。為什麼很多外地人要學幾句閩南話,因為他們說不學點的話會被看不起啊。我就在想,難道他們學幾句閩南話就成本地人了?泉州人排外的標准到底是看籍貫還是看會不會閩南話?
我讀大學的時候,班裡外地的女生都說,泉州男人都大男子主義,都是土財主暴發戶,沒文化,安溪人都是騙子,晉江惠安只找上門女婿,這種男人不能嫁。你看,外地人對泉州的印象都是這樣。有錢人很多,但是沒素質暴發戶。外地人再怎麼打拚再怎麼有錢,還是被人看不起。而本地再窮再鄉下的,也不會被看扁。
但是還有公認的一點也是,泉州人敢拼敢闖,顧家,泉州現在的發展確實很不錯,至少我喜歡泉州多過廈門,我曾在廈門工作不到兩個月就打道回府了。外地人看泉州,真的發展的很好,人人都想留在這,但是太排外了,不好立足。
其實在泉州市區是比較好的,這種現象不多。人家說的那些不好的,主要是針對晉江石獅惠安比較鄉下的那一帶,思想真的很封建,女人沒地位,只要男人在外賺錢女人就在家看孩子就好了。如果找的是外地老公,那老公就是上門女婿,否則別想結婚。泉州人結婚很排拆外地人,必須就是兩個本地人談戀愛,否則家裡極力反對,很奇怪。
泉州男人很豪爽很仗義,女人很勤儉持家,這些都是美德。我是一個祖籍在泉州但在外地出生長大現在又回到泉州的人,身份很尷尬呵呵,不會閩南話,說是外地人呢,可家和籍貫都在這啊,說是本地人呢,可又不會閩南話,哎。
以上是我回到泉州六年的強烈感受,希望樓主不要介意。因為我也被人排外過呵呵。不知道是不是政府部門都這鳥樣,還是只有泉州比較嚴重,本來態度就不好了,遇上個說普通話的,抬頭看你一眼直接狠狠白你一眼,我說我招誰惹誰了。。。我媽是惠安女,真的很勤勞很節儉,我爸年經時敢闖,也是自己到外面打拚的

閱讀全文

與泉州文化現象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8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9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