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皖北地區楚漢文化是什麼時期

皖北地區楚漢文化是什麼時期

發布時間:2023-03-13 10:53:43

① 荊楚文化的特點

楚文化的五個核心特點? 東周時期,在中國的南方有一支高度發達且風格獨特的區域文化――楚文化,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舉世矚目,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藝術更是獨步海內外,其設計形式和風格充分體現了楚人的想像力和審美意識。楚國藝術設計乃至整個楚文化的成熟是在當時特有的歷史環境中產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與先秦時期的歷史文明有關。

楚文明發展的歷史過程歷經孕育興起期、成熟定型期、繁榮鼎盛期、滯緩衰退期四個階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楚文明無論是在成熟期,還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為己所用的同時,也在對其它文明產生影響,這在其周邊區域的文化遺功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響的影子。正是由於各區域文明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中國古文明才在多元、復雜文化因素的融合中發揚光大,並連續發展二千年。

荊楚文化的介紹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區為主要輻射地的古代荊楚歷史文化。荊楚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了許多商周文化特點,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經濟文化開發價值。 楚辭被喻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對於其後產生的漢賦更有直接的影響。「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楚辭,與其他楚文化精華一起,構築起瑰麗奇異的楚地文明。

楚文化的介紹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現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河南省東南部、江蘇、浙江和安徽的北部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後楚文化的中心地區;貴州、雲南、廣東等地的部分地區也受到了楚文化影響。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時也吸收了少量蠻夷文化的特點,時間愈晚,自身的風格突現則相對較多,沿著整個楚文明始則模仿,繼則變異,終則別創的發展路徑前進。

荊楚文化起源在哪 湖北西部丹江口!
泛指湖北西北荊山之南 襄樊 南漳境內!!!
歷史上襄樊南漳有一縣城三叮之稱:楚 羅 盧戎皆立國於南漳!

楚文化的歷史淵源 楚人,與中原華夏氏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楚人的祖先來自中原,為華夏族南遷的一支,給楚地帶來了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從統屬而言,楚於西周初年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統治。而且實物資料也表明,西周時期,楚文明的個性特徵尚不明確,它還保留著相當大的中原文明特點,到春秋以後才逐漸形成既別於中原姬周文明又別於其它區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點的成熟的獨特文化。楚文明的初步興起與其它文明一樣,也應具備相應的文明諸要素,我們可以此來考察楚文明興起的大致時間。楚自鬻熊至熊繹受封的階段,文獻均記其「居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而非「都丹陽」,加上又無相應的考古學資料相印證,當時丹陽只是一個地名,而非都城,也無城邑的建制,大型禮儀建築也尚未發現。就是懷疑為楚國製作或斷為楚國所有的青銅器,不僅未見於考古發掘,即使是傳世品中也一無所見,文字就更不用說了。此時,楚「辟在荊山,篳路藍縷」,可見生產力之低下,其生產關系也只能是以較單純的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楚的社會形態自然也比較原始。 熊繹受封是楚立國之始,他五傳至熊渠之間的事實史載不詳,也無明確的考古資料面世。看來,楚即使立國,也未必真正進入了嚴格意義上的文明時代。但到熊渠時,楚有了第一次擴張,它應是楚經濟、軍事實力有較大增長的反映,青銅兵器應該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應用。湖北當陽趙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銅器,並有極少量的傳世銅器遺存,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楚青銅冶鑄業的興起。這一時期已有少量疑為楚城邑的遺址發現。而且楚的社會形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完成了由部落聯盟集團的氏族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熊繹文化大道位於湖北省保康縣城南牌坊灣地段,南起土門三岔路口,北至封銀岩嘴,東至道路紅線,西至清溪河邊。沿途興建10個早期楚文化街頭景點和2個早期楚文化廣場,並與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長廊連為一體,構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觀帶。熊繹文化大道配套建設啟明廣場、承水玉橋、楚源鳳台等3項景觀節點。保康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楚國800多年的歷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料記載,熊繹,為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後裔。周成王時代,熊繹受封為楚君,賜「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繹命名,寓意是將「荊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揚祖先熊繹率部族「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堅韌不拔、開拓創新、勵精圖治、艱苦創業的楚人精神。 由於在西周早中期,楚國局限於一個狹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響下發展,因而,楚人統治區內的文化面貌接近於中原姬周文明的風格,是時,楚文明雖處於襁褓中,但其個性特徵開始孕育。西周早期,隨著楚人第一次擴張軍事行動的開始,楚人有了進一步與外圍蠻夷文化接觸的機會,華夏文明與蠻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繼承華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時,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識對其進行改造。楚文明就在這種既堅持主源又兼收並蓄的過程中初步興起了,這一過程可持續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種特殊的多民族環境和共存意識中奠定了後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徵和鮮明的個性。楚文化美術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組合,鹿角立鶴、虎座鳳鳥、漆繪上的人神雜糅、織綉上的龍蟠鳳逸、青銅器上斑駁陸離的色彩等等,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無礙於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花朵流動與生長的造型,正給人自由、生動的想像。 楚國盛產細腰美女。楚文化科技: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進行考古發掘,大量青銅器、玉器、漆器出土,藝術門類豐富,器物造型完整。其中,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尊盤工藝奇絕,被譽為「先秦時期的頂峰」;漆衣箱中帶有「......>>

楚國的文化 楚地由於位處江漢及漢淮之間,北方的華夏語、西方的藏緬語、南方的苗瑤語和東南的壯侗語都在楚地接觸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語自然是吸收了多種語言成分而詞彙豐富多采、音聲別具一格的方言。楚國語言屬華夏語言系統,在語音、詞彙上具有較多的自身特點。西周時期的楚國文字,與中原諸國的文字還沒有多大區別。楚公家鍾銘文就與宗周鍾的銘文風格類似,氣勢渾厚,規整,略顯波折。春秋至戰國中期,楚國文字形體逐漸趨向修長,筆劃細而首尾如一,排列比較整齊美觀,筆勢圓轉流暢,風格自由奔放。從下寺2號楚墓出土的王子午鼎與山東大店2號墓出土編鍾銘文的對照中,可以發現楚字的特色,這種楚字,略具蟲形,是蟲書的雛形。戰國中期以後,竹簡、帛書式的手寫體據主導地位,銅器鑄銘、刻銘均受其影響。字形趨扁平、體勢簡略,橫筆昂首,首粗尾細,有的波勢挑法己具後世隸書雛形。 戰國時期,楚國文化藝術都取得了輝煌成就。楚辭,是楚國文化的代表,是漢賦的源頭。楚辭,也作「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並成為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所以楚辭又被稱為「騷」或「騷體」。 春秋時期,楚國音樂已很發達。楚國設置了樂官,專門掌管音樂事務。如楚鄖公鍾儀世代世襲「伶人」一職。鍾建被楚昭王任命為樂尹,樂師扈子也是以司樂為職的樂官。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鍾、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2002年在湖北棗陽市區東南約21公里吳店鎮與興隆鎮交界處的一條土崗上發掘了九連墩墓葬群。2號墓中還出土了大批樂器,包括兩幅保存完好的漆瑟,漆瑟上留有弦痕。另外還有鍾、磬、鼓、笙、竽、瑟、琴、篪等,其中笙和竽上還保留有簧片。楚國音樂亦表現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文選・宋玉對楚王問》載:「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下里巴人》當為楚人、巴人雜居地區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們演唱起來,簡直是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其餘歌曲,由於難度較大,人們能演唱的也逐漸減少。 舞蹈是和音樂相伴而來的。自商周以來,楚國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辭章句》說:「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巫舞實際上就是一種宗教舞蹈,在楚國一直長盛不衰。屈原筆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動地反映了巫舞的各個方面。楚國宮廷樂舞不同於民間樂舞,表現場面要大得多。如《招魂》所寫:「餚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鍾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揚荷些。」「被衣服纖,麗而不奇些。長發曼,艷陸離些。」「竽瑟狂會,鳴鼓些。宮廷震驚,發激楚些。」另外,由於隨著各國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國宮廷樂舞中也廣泛地吸收或引進了各國各地的樂舞,成為楚國樂舞的一大特點。《大招》所寫:「代奏鄭衛,鳴竽張只。」各國各地樂舞同時表演,竟到了「四上競飛,極聲變只」(《大招》)的地步。無論是民間的巫舞或宮廷樂舞,它都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如《招魂》、《大招》多處說到「容修態」、「長發曼」、「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袖拂面」、「豐肉微骨,體便娟只」,可見楚人是追求修長細腰之美的,否則舞蹈起來,是不可能達到「偃蹇」、「連蜷」的效果......>>

楚漢文化的文化特色 符號文化,既是人類物質文化創造的結晶,又是人類精神文化創造的載體。在楚漢文化中,符號文化主要體現在圖形、色彩、紋飾、文字方面。首先,圖形。圖形在符號文化中源於圖騰崇拜。東夷部族崇拜蛇圖騰,後演變成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圖形。屈原在《楚辭.天問》中說:「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漢王延壽在《魯靈光殿賦》中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以後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圖形屢見不鮮。當黃帝打敗蚩尤後,蚩尤部族的一部分歸黃帝。蛇與黃帝部族雷電圖騰融合,由簡化到復雜,龍圖騰產生。從漢朝以後,龍就成為漢族的圖騰符號。楚國崇尚火。因祝融是楚人的祖先,火神後裔。古人認為日是火之精,楚又崇日,傳說日中有三足烏,後逐漸演變成鳳,郭沫若先生認為鳳是火中生的,因而作《鳳凰涅盤》。楚漢文化融合後,「龍鳳」圖形出現。因而「龍鳳」成為漢文化中吉祥圖形,實為徐州地區楚漢文化交融的產物,加之道教文化,就出現先是道教崇尚,後為社會認可的「四神」「四靈」圖形符號,即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楚漢文化符號中圖形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雕塑、雕刻如陶器、瓦當、漢畫像石、玉器,有繪畫如帛畫、漆畫,有鑄造如各種青銅器等。其次,色彩。色彩是符號文化的表現載體。從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數以千計的漆器中基本色彩是朱、白、絳、金黃、青等色。楚人尚火,朱紅色為主要色彩,所以,劉邦本楚人,自稱「赤帝子」建立漢朝後以紅色為主要色彩。從徐州漢墓出土漆器多為朱、絳、青三色。尤其是朱、青兩色又代表「南」和「東」兩個方位,再到「龍」「鳳」兩圖形都體現了楚漢文化,這決不是巧合。再次,紋飾。在器物上裝飾花紋的總稱,也稱紋樣,楚漢文化中符號文化一般分為單獨紋樣、隅飾紋樣(即角隅紋樣)、邊飾紋樣、散點紋樣、連續紋樣(包括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紋飾的主要形式有鳳鳥紋、龍紋、雲紋、幾何紋、花瓣紋、菱形紋、變形龍鳳紋、獸面紋、蟠螭紋等等。楚漢符號文化中紋飾體現的器物主要有青銅器。如酒器「尊」、「觚」、「方彝」、「」等;兵器「戈」、「鉞」、「劍」;食器「鼎」、「豆」、「盂」;樂器「鍾」;還有其他生活用具如:銅鏡、帶勾等,尤其是銅鏡。楚銅礦豐富冶銅、鑄銅業非常發達,青銅器製造非常精美。特別是銅鏡,僅長沙楚墓中出土銅鏡達500餘塊,楚漢文化融合後鑄銅業向徐州轉移。據不完全統計,徐州地區漢墓出土銅鏡已近一千塊。主要是兩漢時期。楚漢銅鏡其紋飾有驚人的相似,主要是蟠螭紋、蟠虺紋、草葉紋、連弧紋、夔鳳紋、四神紋、禽獸紋。漆器,如生活用具幾、案、盒。葬器,棺槨。樂器有琴、瑟等。紋飾多為龍鳳紋、雲紋、幾何紋、變形鳳紋等。最後,文字。中國文字始發甲骨文。「漢字」的出現卻是楚漢以後,字在秦時為篆書,晉衛恆在《四體書勢》中「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胥隸)佐書,曰隸書」。程邈加以整理為隸書,漢時才成為通行文字,漢隸漢字。除楚漢文化融合的產物「龍」、「鳳」。姓氏中如「熊」、「羋」姓。「周成王之時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26原本楚國特有的原姓和被封姓氏。至今徐州地區尚有「熊」姓、「羋」姓「楚」姓、「荊」姓,當然,徐州地區本有姓氏「徐」、「彭」等也在湖南、湖北等地見之,可見楚漢民族融合以及姓氏文字元號留下的痕跡。

② 皖北和皖南的差距大嗎

我是皖北的,皖南地區也經常去,本人本著不黑不吹的原則說說兩地的差別,題目叫「差距」有引起地域攻擊的嫌疑,各位不要上當。

1、經濟差別

安徽除了合肥,基本上每個每個市的經濟發展相差不是太大,人均上皖南大於皖北,但是都是經濟落後地區,一句話都是窮地方,本地的勞動力外流,特別是高層次人才,能有多少留在當地的,不都在發達地區嗎。皖南的也不要嘲笑皖北窮了,八十步笑百步,不怕別的發達省份笑話。

有人說皖南農村房子比皖北農村好,這只是建築風格的不同,談不上好壞之分,北方粗狂南方精巧,造價一樣不便宜。以我老家為例,農村基本看不到一層的低矮房屋了,基本是2層的樓房加寬敞的院子,南方的房子造型別致,紅瓦亮磚,看起來比北方漂亮。

2、地域差別

皖北多平原丘陵,皖南多山地,是以淮河還是以長江為界劃分皖南和皖北呢,但是是典型的南方北方的差別。

3、人的差別

有人說皖北人懶,那絕對是主觀臆斷,哪裡都有懶人,懶人要不餓死了、要不流浪要飯去了、要不寄生在別人身上了,現在有幾個懶人,誰家不是一年到頭辛勤勞作。我們老家農村的農忙時回家勞作,農閑時外出務工,一年到頭難得有清閑時刻。我相信哪裡都有好吃懶做的人。

皖北人熱情直爽大氣,皖南人細膩精巧,這點我上學時深有體會,皖北人相對來說更易於皖南人相處吧,皖南人心眼多。

4、飲食差別

皖北以麵食,皖南以稻米,說白了就是吃饅頭和吃米飯的。這是有地域差別決定的,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還有人拿這嘲笑皖北人,得多無聊啊。

皖北飯菜粗放,皖南精巧,這也是人的性格決定的吧,和素養談不上關系。

皖南人喜食臘腸、臘肉等肉製品,皖北人多喜食新鮮肉製品,這可能和氣候有關吧。

5、文化差別

方言差別大,皖北更接近普通話,南方更不易聽懂,所謂的「南蠻北侉」即是如此吧。

皖南的「徽州文化」婉約清新,青山綠河、小橋細水、粉牆黛瓦;皖北的「晉楚遺風」豪邁大氣、民風彪悍、武人不息、麥浪滾滾。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中國人,你噴我我噴你有什麼意思呢?這個題目的提問者就別有用心,想引導南北爭執互相攻擊,真沒意思,就是一個市的還有差別呢,別說一個省了。放下各自迷一般的優越感,齊頭並進才是真的。

皖南,安徽省南部的簡稱,建國後指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包括黃山、蕪湖、馬鞍山、銅陵、宣城、池州6市。

皖北,安徽省北部的簡稱,現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區,包括宿州、淮北、蚌埠、阜陽、淮南、亳州6個省轄市。

皖南代表的文化是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有整體系列性等特點;皖北代表的文化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老莊文化,由於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

皖南和皖北這兩個地區雖同屬安徽,但差異挺大,一個是山區,一個是平原。皖北講中原官話,皖南則講吳語或者贛語。分屬兩個地區的人,要是不講普通話,兩者之間可能完全聽不懂。而民風上也有差異,皖北很彪悍,皖南則比較溫和的。

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經濟、文化和 旅遊 中心。靠近長江三角洲地區,與蘇南、浙北相連,是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

皖北多能源城市,這幾年都不行了,污染破壞環境不說,產能較落後,致使整體的經濟,人文環境都不好。但是也算是在進步的。皖南環境好, 旅遊 資源也很豐富,帶動了很多產業。

皖南和皖北在很多方面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夠體會出來。

皖南,和皖北差距我認為不大,差距大的只是人均GDP而已,從城市上建設根本看不出差距,從皖南和皖北農村就能看出了差距,為什麼皖北農村比皖南農村差,一是皖北地處於皖北平原,農村人都靠種地為生。二是皖北農村人口多,自然窮人也就多了,也不是每個皖北農村人都窮的,如果要拿皖北農村蓋樓比皖南農村樓覺得不比皖南農村差,皖北農村現在蓋樓都是基本上三間三層,四間三層。像皖南農村樓房基本上都是兩間兩層,兩間三層的。不過黃山市農村有點像浙江省農村水平,黃山市山區農村都是三間四層,三間五層的。三是,皖北人都是靠地為生,出去打工又要顧及家裡莊稼地,像有的家裡有勞動力的可以不回家,像家裡沒有勞動力了,在外面沒干幾個月又要回家收莊稼。我認為差距不大,皖北城市普遍比皖南城市人口多的多,所以差距在人均GDP。

我是安徽蚌埠人,現在在合肥求學。

我來說說個人的看法吧,

首先皖南有合肥蕪湖銅陵三個經濟強市,總體來說經濟還是比皖北要強的,安徽整體都是城市帶動農村發現的模式,而皖北農村佔比要比皖南的農村比要多。皖北經濟模式以及文化還是稍微落後皖南的,但是總體來說皖南也並沒有強到多過分。

皖北有老經濟強市蚌埠,交通發達。還有近年來發展飛快的大人口城市阜陽,南京經濟圈滁州,也相繼連接入華中經濟圈,長江三角經濟圈。

皖北的發現也是進去了快車道,現在看是皖北落後與皖南,可發展皖北的勁頭來說,未來10年追平還有超越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當然,現在來看皖北比皖南起碼落後2年。

本人是合肥滴,宣城女婿,作為一個走過宣城,蕪湖,蚌埠,阜陽,淮北,淮南的人,差異還是很大的,不光是從經濟,人文,環境還是各個方面,皖南整體好過皖北太多了,雖然說出來可能要被人噴,但是安徽的名聲在外不好很大一部分歸功於皖北的貢獻,當然了,最大願望還是希望安徽經濟全力發展,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全力追趕那些經濟強省,此生不悔安徽人,加油吧

我是河南人,對於皖南和皖北的差異,最直觀的感受就是:

皖北人跟臨近的河南人是一種北方文化類型,而皖南人則跟江浙算是接近的類型,屬於南方文化類型。

這兩者不僅是地理上的差別,皖南丘陵山地,北部廣袤平原,更有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和江蘇一樣,蘇南蘇北也差異巨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蘇北和蘇南的巨大文化差異。

當然皖南有南方的細膩柔美,皖北有北方的粗獷硬朗。

歷史 上皖南是江南省屬地,此地區從漢朝開始就屬於繁華之地,文化和經濟繁榮,橫貫中國,才子佳人匯集,成了中國 歷史 上人文薈萃之地。徽州為代表的徽州文化是這一區域的代表, 歷史 上的徽商也主要指的是皖南地區,這一地區的也是中國文化和經濟版圖中的精髓。

而 歷史 上的皖北,位於華北平原南部邊緣,在經濟和文化交流上同中原地區更為密切。

而以河南東部,東南部和皖北為核心的地區在東漢以前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同樣是經濟文化繁榮,人文薈萃之地。 汝南郡,潁川郡,潁州郡都是 歷史 上的望郡,為現在中國南方漢族移民的主要來源區域。 但是後期黃河流域戰亂頻繁,水文環境急劇惡化,此地成了流寇聚集之地。說這些沒有歧視的意思,因為我老家也在這一地區。明朝時以汝南為中心的華北南部經濟文化還算中溜。到了清朝,多次水患讓此地民不聊生,千里逃亡西北和江浙。太平天國起義時豫南和皖北的捻軍主力就是來源於此地。平輿人陳大喜帶領此地區人民同南方太平軍呼應,反抗清王朝統治。可以說, 皖北人民和豫東南人民是共患難的兄弟 。

曾經我在老家縣城看到一個皖牌號的 汽車 ,車停了之後,一個年輕人下來用普通話問路。那時候我還在高中,沒說過普通話,所以就用河南話回應,他立馬改口說方言了!然後還說:原來咱方言一樣啊!即使在廣東中山打工時,阜陽人,亳州人也和豫南人都混居在一起,以老鄉互稱。

皖南皖北的差異還體現在經濟方面。皖北農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後,和豫南差不多;皖南工農業並重,經濟發達。在大家的印象中,平原經濟發展應該比較好,這種感覺往往是錯誤的。中國平原地區經濟並不一定好。只有「有大氣象」的地區經濟才好。

而華北平原主要的平原地區都是沃野千里,也因此成為了中國人口的密集地區。而現代工業發展必須要保證原材料和糧食供應,所以,豫南和皖北成了大規模城市化的禁區。不是這一地區發展不起來,而是中國長遠發展規劃中這一地區就只是糧食生產區域,食品加工區域。而這一區域的人們仍然在期望著自己的家鄉有朝一日能夠像沿海一樣發達。

皖北和皖南的差異巨大,但是長期的文化經濟交流也讓兩地互通互融,雖有各種摩擦,卻不影響兩地人對安徽這個名稱的認同!希望兩地能夠共同發展,合作交流發展才能成就未來。

首先人長得就不一樣。。地道的皖南人,頭小,臉小,看去精明。。皖北人,頭大臉大,身材魁梧一些,看去敦厚一些。。

再說氣候,皖南溫潤潮濕,到了合肥就乾燥了。。所以皖北城市普遍乾燥,灰大,綠化維護成本高,所以城市綠化不行。。皖北四季不分明,春秋天短暫。。這么說吧,皖南早上起來臉是滑的,到了北邊是糙的。。

說說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水平,皖南自然紋理優勢很大,山水相伴,所以城市很秀氣,城市衛生也很好,馬鞍山銅陵蕪湖都是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黃山,宣城,池州,安慶也都很乾凈。。皖南城市的綠植密度,路面的黑化,道路標志線,路口的導向設置,路牌,卡口的監控密度,都要好很多。。

談談人的性格,人文素質。。皖北人直率些,感覺厚道些。皖南說江淮官話的馬蕪銅宣等地人說話就道道多,感覺油嘴滑舌的,臟話零碎多。。說吳語徽語地區的人,普遍不善言辭,性格內向。。皖北人個人衛生不是太講究,馬路街道,飯店,賓館,衛生差很多,尤其自來水的水鹼太大,只能燒礦泉水泡茶。。皖北的生意人直爽些,生意很容易談成,但也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翻臉,寧願損失生意也要賭口氣。。皖南人生意上精明的多,吵歸吵,生意歸生意,認熟不認生。。再說說誠信,皖北阜陽,亳州,淮南一帶部分生意人誠信較差,做生意做事耍無賴不講規矩。。宿州,淮北一帶的生意人人誠實可靠些。。皖南,沿江的地區蕪湖,安慶人刁滑的很,包括附近的銅陵,馬鞍山,池州不講誠信的生意人多一些。。山區里的黃山,宣城一帶的誠信就好很多。。

經濟上,皖南皖北城市裡收入差距不是特別大,皖南也就馬鞍山銅陵蕪湖收入高一點,平均也就高個一千多。。但是皖南比皖北要均富的多。。皖北貧富差距太大,尤其農村裡窮人不光多,而且窮的真的很窮。。但是皖北富的又超級富,比如阜陽,富人真的超級富。。皖北農村的外出江浙滬福建廣東務工的太多,所以收入也不會太低,過年看消費就體現了。。

一個跑遍安徽每一個縣的生意人寫的我的一點感受。。

差異巨大,差別巨大!我國很多省份皆是如此,比如陝西、江蘇、廣東。

無論經濟、文化、教育、醫療、民生,還是口碑、國民性,皖北比皖南要差兩個檔次,用時間來衡量的話,應該在十年以上。我就是皖北人,在合肥讀的大學,對此深有體會。

皖南的經濟,像蕪湖、馬鞍山等,與江浙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皖北的經濟,像阜陽、毫州、宿州一帶,似乎比貴州、雲南還要差,人均GDP低得讓人發指。

再說一個更大的差別,教育。我在1998年考到渦陽縣最好的一中,當年,渦陽一中考取本科的只有三個人。全縣一百多萬人口,考上本科的只有十來個。後來,因為大學擴招,縣教育局下了決心抓高考,才不斷進步。但總的來說,皖北二千多萬人口,在出人才方面,甚至比不上皖南只有十幾萬人口的績溪、休寧等小縣。這在明清時期的科舉就是如此。

其他方面,比如說,醫療、道路、城建、居民生活水平,皖北比皖南也是地下與天上的差別。

皖北是平原,皖南多山,按理說不應該這樣啊!在宋代以前,皖北的確是非常厲害的,經濟、文化等都不錯,出的人才也很多。但自從黃河泛濫、改道奪淮之後,皖北就成了多災之地,經濟再也發展不起來,其他方面也就跟著差了。到了元末,皖北成了農民起義的大本營,那時倒是出了一批人才,但主要是軍政方面的。

建國後,皖北的定位是搞好農業,工商業沒有發展起來,與皖南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當地人只好出去打工。不過,近些年皖北在奮起直追,希望商杭、鄭合高鐵修通之後,能夠趕上全國的步伐。

家鄉雖差,但我還是熱愛它,也希望能為它的發展貢獻一點力。更希望做個好人,成就一番事業,能為家鄉爭得一份光彩。

安徽的皖南是指其長江以南地區,包括蕪湖、馬鞍山、宣城、銅陵、池州、黃山六個城市,皖北則是指其淮河以北地區,包括宿州、淮北、亳州、蚌埠、阜陽等幾個城市。

氣候上皖北屬於溫帶氣候,空氣比較乾燥,農作物主要是以小麥為主,皖南則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比較濕潤,農作物主要是以水稻和茶葉為主,因此飲食上皖北主要吃麵食,皖南則主要是吃米飯,地形上皖南大多數都是丘陵和山地,山清水秀,地廣人稀,而皖北則多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不是村莊就是農田,人口比較稠密。

語言文化上,皖北講得的是中原官話,與河南、山東相似,整個皖北地區方言基本都可以互通,而皖南方言相對比較復雜,大部分講得都是江淮官話,部分講得是吳方言和徽語,還有小部分講得是中原官話,部分地區十里不同音,即使講得是同一種方言,不同地區之間也不能互通。皖北人剽悍豪爽,皖南人則溫和細膩。

經濟發展上,皖南一些城市的經濟總量不如皖北一些城市,但是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皖南城市明顯高於皖北城市。皖北地區人口流失十分嚴重,皖南地區人口流失較輕。安徽其實也是一個散裝省份,皖南和皖北整體上差距很大。

我是皖南涇縣人,也在皖北呆過,皖南沿江城市就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內陸宣城加黃山,總人口基數還沒有一個阜陽市人口多,皖南又是 旅遊 大市,緊靠江浙滬,飲食習慣也差不多,皖北就不一樣,人口多,資源少,偶爾還來個天災,所以說皖北不容易,

③ 楚漢文化發源地是哪裡

你好,據我所知,楚漢文化的發源地位於,江浙安徽一帶,尤其是杭州、徐州等地。

閱讀全文

與皖北地區楚漢文化是什麼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1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